辦有“人情味”的科普期刊

三聯生活週刊 地理 環境汙染 政治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2017-04-07

核心閱讀

★將弘揚科學精神放在科普工作的首位且作為科普期刊內容的根本和基礎,是科普期刊發展的內在要求。當代科普應該以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為宗旨和目標,要發揮科普的文化功能。

★而倡導科學文化與人文的完美結合,著重培養讀者的科技意識,激發其對科學的興趣,從而增強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是科普期刊人性化道路的著眼點。

據科技部創新發展司發佈的《科技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全國共出版科普期刊1036種,佔全國科技期刊總數的20.95%,而在2008年,全國科普期刊數量僅為561種,佔科技期刊總數的11.7%。

目前中國的科普期刊可以分為原創和引進兩類。但總體來看,無論是原創科普期刊,還是引進科普期刊,雖然在數量上不斷增長,但其與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形勢還存在一定差距,科普期刊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還停留在對科學知識最原始的解讀層面,可讀性差是其發展的短板。

而作為科普工作的重要傳播媒介,科普期刊在實現社會科普化的道路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要想做到讓讀者愛讀、愛追、愛看,科普期刊不僅在選題、組稿、編排上要突出新穎性,更應該逐漸引入人文情懷,從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以及科學知識的“四科”角度入手,進行人性化科普。本文藉由時下口碑和銷量都較為出色的新聞和科普期刊,探討中國科普期刊的“人性化”道路,希望對科普期刊辦刊者有所助益。

從新聞到科普期刊

人文情懷是取勝法寶

科學本身也是一種文化,人類對科學技術知識的需求是精神層面的享受。長期以來,我國的科普期刊大多偏重於實用性,出版的知識普及和實用性技術類的文章較多。相當多的科普內容,還停留在對科技成果最樸實的解讀層面,缺乏人文科學情懷。

20世紀90年代,《三聯生活週刊》(以下簡稱《三聯》)從中國新聞類週刊中脫穎而出,《三聯》秉持著深度分析與報道、不隨波逐流的辦刊理念,將中產或者小資階層定為目標讀者人群,從兼具深度和廣度入手,透過新穎的視角,以文化分析和新聞調查相結合的方式,來關注時下的熱點問題,與讀者同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逐漸成長為中國新聞類週刊的“風向標”,被譽為“中國第一週刊”。但《三聯》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與中國科普期刊一樣,《三聯》也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變遷。在風雨中“挺過來”的《三聯》,如今越走越順。

雖說領域不同,但科普期刊與《三聯》有諸多共同之處,兩者都側重深度報道和解讀,同時讀者群範圍廣,因此在新形勢下,科普期刊借鑑《三聯》的發展經驗不失為一條快速成長和發展的“捷徑”。在不斷摸索與探尋中,國內科普期刊界也效仿《三聯》,逐漸重視人文對科普傳播的重要性。同時,隨著國外優秀科普期刊的引進,國內的科普期刊更加意識到自己與國際一流科普期刊的差距,為了提高期刊的可讀性,同時引起讀者的共鳴,人文因素逐漸成為科普期刊轉型的關鍵點。老牌科普期刊《Newton科學世界》和《中國國家地理》在調整定位和轉型後,加大期刊科學與人文的結合,在眾多科普類期刊中脫穎而出。

從“四科”入手

讓科普期刊“活”起來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科普事業經歷了開創、探索、恢復、發展、反思、創新的發展階段。科普內容也歷經了從以普及科學知識為主的時代過渡到普及科學思想與科學發展觀的時代。同時,隨著公民科學素養的不斷提高,科普層次也在逐年提升,因此,為了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將人文因素引入到科普中來,以情動人,讓科學“活”起來,才能扭轉科普期刊的被動局面,進而助力我國科普事業的穩步發展。

新的科普時代,中國的科普事業走向了以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為宗旨和目標的階段。而隨著科學社會化進程的加快,科學文化已成為當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是科學文化的精髓所在,通過弘揚科學精神和思想,進而達到傳播科學知識和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的目的,是這一時期科普期刊應引起重視的部分。

將弘揚科學精神放在科普工作的首位且作為科普期刊內容的根本和基礎,是科普期刊發展的內在要求。當代科普應該以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為宗旨和目標,要發揮科普的文化功能。例如,《Newton科學世界》在幾經周折後,最終將期刊定位在科學與人文有機結合上,注重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普及。在《Newton科學世界》的《自然》欄目中,追蹤報道了大自然中多種多樣動物的生活習性,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呼籲人類保護野生動物;而在《環境》專欄中,不僅報道了大氣汙染、海洋垃圾汙染等汙染現狀,同時也挖掘報道了地球早期的環境面貌,以此呼籲人類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

而倡導科學文化與人文的完美結合,著重培養讀者的科技意識,激發其對科學的興趣,從而增強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是科普期刊人性化道路的著眼點。《中國國家地理》就是將人文情懷引入期刊的辦刊理念中,在對地理學知識進行分析梳理的基礎上,引入人文精神和科學思想,在專業內容挖掘的過程中,散播出濃濃的“人情味”和“鄉土情”。傳統的地理知識雖然樸實,但不免枯燥,而實踐地理知識(資源勘探與開發、探險出行、農林牧副漁)則又顯得專業性太強,將人文引入地理知識後,通過地理哲學或者地理思辨,人與自然相處原則、旅遊文化、環境保護與發展、地緣政治評價等方面,促進地理哲學的傳播與建立,使得《中國國家地理》的銷量和影響力逐年上升。這種從人文角度賦予雕琢的自然題材,聯繫和闡述自然背景,在時間和空間上尋求革新,體現了時代和地域的差異性。從這一層面看,《中國國家地理》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地理知識科普雜誌,而是更側重人文地理知識的普及和傳播,焦點是向讀者普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和發展,這也體現出了期刊的科學發展觀。

《Newton科學世界》和《中國國家地理》辦刊理念的調整,引入人文情懷,使得其在一眾科普期刊中脫穎而出,但國內科普期刊總體情況還不樂觀。因此,樹立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理念,本著以人文精神解讀科學之美,才能讓科普期刊“活”起來,進而為我國的科普事業添磚加瓦。

(作者單位:科技導報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