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瘋子”該如何講述自己?這位患躁鬱症的德國作家把自己寫進了書中'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48期,原文標題《一個“瘋子”如何講述自己?》

文/孫若茜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48期,原文標題《一個“瘋子”如何講述自己?》

文/孫若茜

一個“瘋子”該如何講述自己?這位患躁鬱症的德國作家把自己寫進了書中

托馬斯·梅勒

一年半,兩年,兩年半,托馬斯·梅勒(Thomas Melle)一共發病三次,每次時間不等,雙向情感障礙偷走了他六年時間。最後一次發病時,他35歲,可是他說自己的身體是53歲。疾病加快了身體的損耗,藥物的副作用使他發胖、脫髮。但藥物治療終歸救了他的命,他已經八九年沒有再發病了。在清醒的狀態下,這位德國作家把發病時的自己完完整整地寫入了小說《背向世界》。

托馬斯·梅勒所患的精神疾病,就是躁鬱症。在臨床領域以及越來越多的日常應用中,它以“雙向情感障礙”命名並劃分出類型。他得的是雙相I型,躁鬱症中最嚴重的一種,無論是躁狂症還是抑鬱症,都特徵完整地在他身上交替進行,且病程漫長,往往要持續一年到一年半。躁狂症越是強烈,抑鬱症就越是頑強。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48期,原文標題《一個“瘋子”如何講述自己?》

文/孫若茜

一個“瘋子”該如何講述自己?這位患躁鬱症的德國作家把自己寫進了書中

托馬斯·梅勒

一年半,兩年,兩年半,托馬斯·梅勒(Thomas Melle)一共發病三次,每次時間不等,雙向情感障礙偷走了他六年時間。最後一次發病時,他35歲,可是他說自己的身體是53歲。疾病加快了身體的損耗,藥物的副作用使他發胖、脫髮。但藥物治療終歸救了他的命,他已經八九年沒有再發病了。在清醒的狀態下,這位德國作家把發病時的自己完完整整地寫入了小說《背向世界》。

托馬斯·梅勒所患的精神疾病,就是躁鬱症。在臨床領域以及越來越多的日常應用中,它以“雙向情感障礙”命名並劃分出類型。他得的是雙相I型,躁鬱症中最嚴重的一種,無論是躁狂症還是抑鬱症,都特徵完整地在他身上交替進行,且病程漫長,往往要持續一年到一年半。躁狂症越是強烈,抑鬱症就越是頑強。

一個“瘋子”該如何講述自己?這位患躁鬱症的德國作家把自己寫進了書中

電影《一念無明》劇照

“發病的時候,我會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瘋子,把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全部毀掉。”梅勒曾在接受《明鏡》週刊的採訪時這樣說。躁狂症讓人滿懷巨大的活力,智力上異想天開,情感上大起大落,性行為放蕩不羈,喜歡極大的浪費,失去的自制力使人易怒。在躁狂期,他一大早就開始酗酒,想盡辦法揮霍錢財,而後負債累累,他在城市裡狂奔,對人大打出手。“這就好比是一個腦子燒壞了的小丑在滿世界瘋跑,四處闖禍。”

嚴重的是,他還伴有幻覺——和麥當娜做愛,把紅酒潑到畢加索的身上,在麥當勞遇到正啃著一個巨無霸的伯恩哈德。1999年,他第一次發病,他形容那些幻覺建立在一種濫俗的、妄想式的彌賽亞情節之上,他覺得整個人類歷史上發生的一切都在向他湧來,他能從所有的文字作品、歌曲和文獻資料中發現各種蛛絲馬跡,它們都在暗示他,有一個人將在世紀之交出現,世界的本質會在他身上得以體現,而那個人就是他自己。

世界高速地斷裂並重組成未知的樣子,處在躁狂期,他唯一能確定的就是躁狂過後必將迎來抑鬱。他不得不走向躁狂的反面,變得失望、麻木、冷漠、絕望,任憑世界上的一切都喪失意義,時間被抽走,人處在一切空間之外和世界斷了聯繫。以自殺結束抑鬱症的人,並不鮮見,梅勒就曾試圖自殺過兩次。

他用“房間裡的大象”形容過自己的疾病和周圍的人對待它的態度——你不可能視而不見,然而誰也不會去談論它。他說自己並沒有因為躁鬱症受到過嚴重的歧視,或許是因為得病前他已經是一位知名作家。他寫作戲劇、小說,關注邊緣人的生存狀態,作品不止一次入圍德國圖書獎,並攬獲過諸多文學獎項。但是他知道,在德國,人們對精神疾病是存有偏見的。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48期,原文標題《一個“瘋子”如何講述自己?》

文/孫若茜

一個“瘋子”該如何講述自己?這位患躁鬱症的德國作家把自己寫進了書中

托馬斯·梅勒

一年半,兩年,兩年半,托馬斯·梅勒(Thomas Melle)一共發病三次,每次時間不等,雙向情感障礙偷走了他六年時間。最後一次發病時,他35歲,可是他說自己的身體是53歲。疾病加快了身體的損耗,藥物的副作用使他發胖、脫髮。但藥物治療終歸救了他的命,他已經八九年沒有再發病了。在清醒的狀態下,這位德國作家把發病時的自己完完整整地寫入了小說《背向世界》。

托馬斯·梅勒所患的精神疾病,就是躁鬱症。在臨床領域以及越來越多的日常應用中,它以“雙向情感障礙”命名並劃分出類型。他得的是雙相I型,躁鬱症中最嚴重的一種,無論是躁狂症還是抑鬱症,都特徵完整地在他身上交替進行,且病程漫長,往往要持續一年到一年半。躁狂症越是強烈,抑鬱症就越是頑強。

一個“瘋子”該如何講述自己?這位患躁鬱症的德國作家把自己寫進了書中

電影《一念無明》劇照

“發病的時候,我會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瘋子,把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全部毀掉。”梅勒曾在接受《明鏡》週刊的採訪時這樣說。躁狂症讓人滿懷巨大的活力,智力上異想天開,情感上大起大落,性行為放蕩不羈,喜歡極大的浪費,失去的自制力使人易怒。在躁狂期,他一大早就開始酗酒,想盡辦法揮霍錢財,而後負債累累,他在城市裡狂奔,對人大打出手。“這就好比是一個腦子燒壞了的小丑在滿世界瘋跑,四處闖禍。”

嚴重的是,他還伴有幻覺——和麥當娜做愛,把紅酒潑到畢加索的身上,在麥當勞遇到正啃著一個巨無霸的伯恩哈德。1999年,他第一次發病,他形容那些幻覺建立在一種濫俗的、妄想式的彌賽亞情節之上,他覺得整個人類歷史上發生的一切都在向他湧來,他能從所有的文字作品、歌曲和文獻資料中發現各種蛛絲馬跡,它們都在暗示他,有一個人將在世紀之交出現,世界的本質會在他身上得以體現,而那個人就是他自己。

世界高速地斷裂並重組成未知的樣子,處在躁狂期,他唯一能確定的就是躁狂過後必將迎來抑鬱。他不得不走向躁狂的反面,變得失望、麻木、冷漠、絕望,任憑世界上的一切都喪失意義,時間被抽走,人處在一切空間之外和世界斷了聯繫。以自殺結束抑鬱症的人,並不鮮見,梅勒就曾試圖自殺過兩次。

他用“房間裡的大象”形容過自己的疾病和周圍的人對待它的態度——你不可能視而不見,然而誰也不會去談論它。他說自己並沒有因為躁鬱症受到過嚴重的歧視,或許是因為得病前他已經是一位知名作家。他寫作戲劇、小說,關注邊緣人的生存狀態,作品不止一次入圍德國圖書獎,並攬獲過諸多文學獎項。但是他知道,在德國,人們對精神疾病是存有偏見的。

一個“瘋子”該如何講述自己?這位患躁鬱症的德國作家把自己寫進了書中

電影《一念無明》劇照

即便如此,他還是寫了一本自傳體小說來講述自己被疾病纏身的過程。“一個瘋子該如何講述自己?”他提出這樣的問題,然後以一種“觀看舞臺上的自己表演自己”的姿態和能夠接近疾病本身的瘋狂及殘酷的語言,暴露他曾經的糟糕、狼狽乃至幻覺,公開給自己打上躁鬱症的烙印。“天啊,現在全世界都要知道我是一個精神病了!”剛寫完,他也有點兒擔憂。但他非常希望將那些擊碎他生活的東西以一種固定的形式存在下來,讓他能更加理解自己。“那一行行文字猶如祈禱。”

幸運的是,《背向世界》真的就像為他建立了一道防火牆,使他至今免於復發。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48期,原文標題《一個“瘋子”如何講述自己?》

文/孫若茜

一個“瘋子”該如何講述自己?這位患躁鬱症的德國作家把自己寫進了書中

托馬斯·梅勒

一年半,兩年,兩年半,托馬斯·梅勒(Thomas Melle)一共發病三次,每次時間不等,雙向情感障礙偷走了他六年時間。最後一次發病時,他35歲,可是他說自己的身體是53歲。疾病加快了身體的損耗,藥物的副作用使他發胖、脫髮。但藥物治療終歸救了他的命,他已經八九年沒有再發病了。在清醒的狀態下,這位德國作家把發病時的自己完完整整地寫入了小說《背向世界》。

托馬斯·梅勒所患的精神疾病,就是躁鬱症。在臨床領域以及越來越多的日常應用中,它以“雙向情感障礙”命名並劃分出類型。他得的是雙相I型,躁鬱症中最嚴重的一種,無論是躁狂症還是抑鬱症,都特徵完整地在他身上交替進行,且病程漫長,往往要持續一年到一年半。躁狂症越是強烈,抑鬱症就越是頑強。

一個“瘋子”該如何講述自己?這位患躁鬱症的德國作家把自己寫進了書中

電影《一念無明》劇照

“發病的時候,我會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瘋子,把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全部毀掉。”梅勒曾在接受《明鏡》週刊的採訪時這樣說。躁狂症讓人滿懷巨大的活力,智力上異想天開,情感上大起大落,性行為放蕩不羈,喜歡極大的浪費,失去的自制力使人易怒。在躁狂期,他一大早就開始酗酒,想盡辦法揮霍錢財,而後負債累累,他在城市裡狂奔,對人大打出手。“這就好比是一個腦子燒壞了的小丑在滿世界瘋跑,四處闖禍。”

嚴重的是,他還伴有幻覺——和麥當娜做愛,把紅酒潑到畢加索的身上,在麥當勞遇到正啃著一個巨無霸的伯恩哈德。1999年,他第一次發病,他形容那些幻覺建立在一種濫俗的、妄想式的彌賽亞情節之上,他覺得整個人類歷史上發生的一切都在向他湧來,他能從所有的文字作品、歌曲和文獻資料中發現各種蛛絲馬跡,它們都在暗示他,有一個人將在世紀之交出現,世界的本質會在他身上得以體現,而那個人就是他自己。

世界高速地斷裂並重組成未知的樣子,處在躁狂期,他唯一能確定的就是躁狂過後必將迎來抑鬱。他不得不走向躁狂的反面,變得失望、麻木、冷漠、絕望,任憑世界上的一切都喪失意義,時間被抽走,人處在一切空間之外和世界斷了聯繫。以自殺結束抑鬱症的人,並不鮮見,梅勒就曾試圖自殺過兩次。

他用“房間裡的大象”形容過自己的疾病和周圍的人對待它的態度——你不可能視而不見,然而誰也不會去談論它。他說自己並沒有因為躁鬱症受到過嚴重的歧視,或許是因為得病前他已經是一位知名作家。他寫作戲劇、小說,關注邊緣人的生存狀態,作品不止一次入圍德國圖書獎,並攬獲過諸多文學獎項。但是他知道,在德國,人們對精神疾病是存有偏見的。

一個“瘋子”該如何講述自己?這位患躁鬱症的德國作家把自己寫進了書中

電影《一念無明》劇照

即便如此,他還是寫了一本自傳體小說來講述自己被疾病纏身的過程。“一個瘋子該如何講述自己?”他提出這樣的問題,然後以一種“觀看舞臺上的自己表演自己”的姿態和能夠接近疾病本身的瘋狂及殘酷的語言,暴露他曾經的糟糕、狼狽乃至幻覺,公開給自己打上躁鬱症的烙印。“天啊,現在全世界都要知道我是一個精神病了!”剛寫完,他也有點兒擔憂。但他非常希望將那些擊碎他生活的東西以一種固定的形式存在下來,讓他能更加理解自己。“那一行行文字猶如祈禱。”

幸運的是,《背向世界》真的就像為他建立了一道防火牆,使他至今免於復發。

一個“瘋子”該如何講述自己?這位患躁鬱症的德國作家把自己寫進了書中

《背向世界》

2018年,托馬斯·梅勒作為德國當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應邀參加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30週年的慶祝活動,本刊對他進行了專訪。

三聯生活週刊:如果我們因為這本自傳體小說聊到你的病情,你會介意嗎?

托馬斯·梅勒:在寫這本書之前,我確實會對此感到介意。但是寫這本書就像是一個釋放身心的過程,現在我已經可以談論這些了。當然,如果像治療師那樣的提問,我可能還是會介意,有些問題還是感到忌諱。

三聯生活週刊:你說寫作是一個釋放身心的過程。對病情的回憶,不會讓你再次陷入痛苦嗎?怎麼避開那種“危險”,找到一個適合的敘述方式?

托馬斯·梅勒:你說得有一定道理。我都是在清醒的狀態下寫作的,每次都在我的病過去幾年之後,不是發病之後馬上就寫,所以還是有一定距離感的。每次回憶過去時,我都是把自己當成一個演員,那種感覺就像是觀看自己在舞臺上扮演自己,我試圖用一個外人的眼光把自己稍微剝離開,看那個“我”是誰。自己和角色之間是有距離的,因此就像是在內心建立起一個保護層,不會完全陷入到過去的情緒當中。我努力找到一個比較客觀的方式描述。對我來說,寫作等於給過去的情感找到了一種載體,把它固定在這種書面的形式上很重要。如果不用文字記錄,對我的病反而沒有好處。

三聯生活週刊:依靠回憶的寫作可靠嗎?畢竟生病時不只有情緒的波動、瘋狂的行為,還有幻覺。

托馬斯·梅勒:這種病其實是很有哲理性的,其中有很多問題是辯證的。在德語裡有兩個詞,一個是真實,一個是真理。在我度過了躁狂期,回顧它的時候,我清醒地知道自己在那段時間曾有過些什麼亂七八糟想法、說過些什麼話、經歷了什麼,以及哪些東西是扭曲的。當時的想法是真實的,做過的事情也是真的,但犯病的時候我並不清醒,不能區分事情的真假。你說得很對,我怎麼能保證回憶裡有多少東西是真實的,多少不是呢?

三聯生活週刊:書裡有誇張和杜撰的成分嗎?或者相反,有沒有刻意地節制?

托馬斯·梅勒:我所寫的事情都是我經歷過的,都是真實的。但是人在回憶自己的時候難免會稍微有些杜撰的成分,即便正常人也是如此。我在清醒的時候,特別想了解自己的病,所以看了很多醫學方面的書,做了很多調查,希望能用一種比較客觀的態度來寫作。既然是在描述一種疾病,我就傾向於描述它真實的樣子。這不是在寫其他人,所以我覺得也不需要有所壓抑。

三聯生活週刊:能不能描述一下完成這本書的時候是什麼感覺?

托馬斯·梅勒:首先就是很舒服。通過敘述這個疾病我找到了一種表達它的形式。就像是面對一條巨龍,它很凶,但當我知道如何把它畫下來,就找到了一個跟它交流的方式。所以感覺很好,終於有一個形式可以將這個內容固定下來了。

寫作其實是有個過程的,剛開始時,我經常不太確定自己到底在幹什麼。寫完之後,雖然已經寫完了,但當時心裡還是有點擔憂的,心想,天啊,現在全世界都要知道我是一個精神病了,我給自己打上了一個這樣的烙印。不知道在中國怎麼樣,在德國,人們對精神病患者還是有偏見的。

直到書真正出版,得到了讀者的反饋,我才突然覺得沒有想象的那麼糟糕。不過不管怎麼樣,我以後不想再寫關於這個話題的東西了,想要稍微拉開一點距離。自從我的書翻譯成了各種語言,我到世界各個國家,人們都要和我談論這個,這讓我經常感覺,天吶,又來了!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48期,原文標題《一個“瘋子”如何講述自己?》

文/孫若茜

一個“瘋子”該如何講述自己?這位患躁鬱症的德國作家把自己寫進了書中

托馬斯·梅勒

一年半,兩年,兩年半,托馬斯·梅勒(Thomas Melle)一共發病三次,每次時間不等,雙向情感障礙偷走了他六年時間。最後一次發病時,他35歲,可是他說自己的身體是53歲。疾病加快了身體的損耗,藥物的副作用使他發胖、脫髮。但藥物治療終歸救了他的命,他已經八九年沒有再發病了。在清醒的狀態下,這位德國作家把發病時的自己完完整整地寫入了小說《背向世界》。

托馬斯·梅勒所患的精神疾病,就是躁鬱症。在臨床領域以及越來越多的日常應用中,它以“雙向情感障礙”命名並劃分出類型。他得的是雙相I型,躁鬱症中最嚴重的一種,無論是躁狂症還是抑鬱症,都特徵完整地在他身上交替進行,且病程漫長,往往要持續一年到一年半。躁狂症越是強烈,抑鬱症就越是頑強。

一個“瘋子”該如何講述自己?這位患躁鬱症的德國作家把自己寫進了書中

電影《一念無明》劇照

“發病的時候,我會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瘋子,把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全部毀掉。”梅勒曾在接受《明鏡》週刊的採訪時這樣說。躁狂症讓人滿懷巨大的活力,智力上異想天開,情感上大起大落,性行為放蕩不羈,喜歡極大的浪費,失去的自制力使人易怒。在躁狂期,他一大早就開始酗酒,想盡辦法揮霍錢財,而後負債累累,他在城市裡狂奔,對人大打出手。“這就好比是一個腦子燒壞了的小丑在滿世界瘋跑,四處闖禍。”

嚴重的是,他還伴有幻覺——和麥當娜做愛,把紅酒潑到畢加索的身上,在麥當勞遇到正啃著一個巨無霸的伯恩哈德。1999年,他第一次發病,他形容那些幻覺建立在一種濫俗的、妄想式的彌賽亞情節之上,他覺得整個人類歷史上發生的一切都在向他湧來,他能從所有的文字作品、歌曲和文獻資料中發現各種蛛絲馬跡,它們都在暗示他,有一個人將在世紀之交出現,世界的本質會在他身上得以體現,而那個人就是他自己。

世界高速地斷裂並重組成未知的樣子,處在躁狂期,他唯一能確定的就是躁狂過後必將迎來抑鬱。他不得不走向躁狂的反面,變得失望、麻木、冷漠、絕望,任憑世界上的一切都喪失意義,時間被抽走,人處在一切空間之外和世界斷了聯繫。以自殺結束抑鬱症的人,並不鮮見,梅勒就曾試圖自殺過兩次。

他用“房間裡的大象”形容過自己的疾病和周圍的人對待它的態度——你不可能視而不見,然而誰也不會去談論它。他說自己並沒有因為躁鬱症受到過嚴重的歧視,或許是因為得病前他已經是一位知名作家。他寫作戲劇、小說,關注邊緣人的生存狀態,作品不止一次入圍德國圖書獎,並攬獲過諸多文學獎項。但是他知道,在德國,人們對精神疾病是存有偏見的。

一個“瘋子”該如何講述自己?這位患躁鬱症的德國作家把自己寫進了書中

電影《一念無明》劇照

即便如此,他還是寫了一本自傳體小說來講述自己被疾病纏身的過程。“一個瘋子該如何講述自己?”他提出這樣的問題,然後以一種“觀看舞臺上的自己表演自己”的姿態和能夠接近疾病本身的瘋狂及殘酷的語言,暴露他曾經的糟糕、狼狽乃至幻覺,公開給自己打上躁鬱症的烙印。“天啊,現在全世界都要知道我是一個精神病了!”剛寫完,他也有點兒擔憂。但他非常希望將那些擊碎他生活的東西以一種固定的形式存在下來,讓他能更加理解自己。“那一行行文字猶如祈禱。”

幸運的是,《背向世界》真的就像為他建立了一道防火牆,使他至今免於復發。

一個“瘋子”該如何講述自己?這位患躁鬱症的德國作家把自己寫進了書中

《背向世界》

2018年,托馬斯·梅勒作為德國當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應邀參加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30週年的慶祝活動,本刊對他進行了專訪。

三聯生活週刊:如果我們因為這本自傳體小說聊到你的病情,你會介意嗎?

托馬斯·梅勒:在寫這本書之前,我確實會對此感到介意。但是寫這本書就像是一個釋放身心的過程,現在我已經可以談論這些了。當然,如果像治療師那樣的提問,我可能還是會介意,有些問題還是感到忌諱。

三聯生活週刊:你說寫作是一個釋放身心的過程。對病情的回憶,不會讓你再次陷入痛苦嗎?怎麼避開那種“危險”,找到一個適合的敘述方式?

托馬斯·梅勒:你說得有一定道理。我都是在清醒的狀態下寫作的,每次都在我的病過去幾年之後,不是發病之後馬上就寫,所以還是有一定距離感的。每次回憶過去時,我都是把自己當成一個演員,那種感覺就像是觀看自己在舞臺上扮演自己,我試圖用一個外人的眼光把自己稍微剝離開,看那個“我”是誰。自己和角色之間是有距離的,因此就像是在內心建立起一個保護層,不會完全陷入到過去的情緒當中。我努力找到一個比較客觀的方式描述。對我來說,寫作等於給過去的情感找到了一種載體,把它固定在這種書面的形式上很重要。如果不用文字記錄,對我的病反而沒有好處。

三聯生活週刊:依靠回憶的寫作可靠嗎?畢竟生病時不只有情緒的波動、瘋狂的行為,還有幻覺。

托馬斯·梅勒:這種病其實是很有哲理性的,其中有很多問題是辯證的。在德語裡有兩個詞,一個是真實,一個是真理。在我度過了躁狂期,回顧它的時候,我清醒地知道自己在那段時間曾有過些什麼亂七八糟想法、說過些什麼話、經歷了什麼,以及哪些東西是扭曲的。當時的想法是真實的,做過的事情也是真的,但犯病的時候我並不清醒,不能區分事情的真假。你說得很對,我怎麼能保證回憶裡有多少東西是真實的,多少不是呢?

三聯生活週刊:書裡有誇張和杜撰的成分嗎?或者相反,有沒有刻意地節制?

托馬斯·梅勒:我所寫的事情都是我經歷過的,都是真實的。但是人在回憶自己的時候難免會稍微有些杜撰的成分,即便正常人也是如此。我在清醒的時候,特別想了解自己的病,所以看了很多醫學方面的書,做了很多調查,希望能用一種比較客觀的態度來寫作。既然是在描述一種疾病,我就傾向於描述它真實的樣子。這不是在寫其他人,所以我覺得也不需要有所壓抑。

三聯生活週刊:能不能描述一下完成這本書的時候是什麼感覺?

托馬斯·梅勒:首先就是很舒服。通過敘述這個疾病我找到了一種表達它的形式。就像是面對一條巨龍,它很凶,但當我知道如何把它畫下來,就找到了一個跟它交流的方式。所以感覺很好,終於有一個形式可以將這個內容固定下來了。

寫作其實是有個過程的,剛開始時,我經常不太確定自己到底在幹什麼。寫完之後,雖然已經寫完了,但當時心裡還是有點擔憂的,心想,天啊,現在全世界都要知道我是一個精神病了,我給自己打上了一個這樣的烙印。不知道在中國怎麼樣,在德國,人們對精神病患者還是有偏見的。

直到書真正出版,得到了讀者的反饋,我才突然覺得沒有想象的那麼糟糕。不過不管怎麼樣,我以後不想再寫關於這個話題的東西了,想要稍微拉開一點距離。自從我的書翻譯成了各種語言,我到世界各個國家,人們都要和我談論這個,這讓我經常感覺,天吶,又來了!

一個“瘋子”該如何講述自己?這位患躁鬱症的德國作家把自己寫進了書中

電影《一念無明》劇照

三聯生活週刊:你親身感受到了那些偏見,或者說遭遇過歧視嗎?

托馬斯·梅勒:其實我並沒有太受到什麼歧視,因為發病之前我已經是個有些名氣的作家了,這本書只不過讓我成了更有名的作家。我周圍的很多朋友不太理解,怎麼生病了的人反而成了知名作家。

我不知道在中國有沒有雙向情感障礙的人,在德國,很多人不願意正視自己的病情。我一共發病三次,第二次的時候才開始正視它,接受自己有這種病,並且認識到這種病可能會伴隨我的一生,我得面對,但這其實很難。當然,我現在很好,八九年以來我都沒有犯過病了。寫作這本書就像是建立了一個防火牆,幫我把病擋住了。

三聯生活週刊:你得到的讀者反饋是什麼樣的?

托馬斯·梅勒:特別好。從文學寫作的角度,我獲了很多獎,得到了很多業內人士的稱讚。在普通讀者中,我遇到了很多對我的作品感同身受的人,他們或多或少地也受到躁鬱症困擾,很多人給我寫信,說自己特別感動。收到的信太多了,我當時簡直有點兒慌了,因為沒辦法全部回覆。

三聯生活週刊:生病對你的寫作而言,除了提供素材之外,還帶來了其他什麼嗎?

托馬斯·梅勒:從素材來講,確實是這樣。事情發生了,就在那,我拿來就行。另外一方面,生病之後我看很多事情的角度不太一樣了,如果說以前看得比較正,那現在就比較歪,更容易發現別人看不到的非正常的一面。換句話說,對於非正常的東西,我可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三聯生活週刊:比如呢?

托馬斯·梅勒:比如說,以前我也是讀經典長大的,像福樓拜這樣的人的名著。寫作也受到經典的影響。但是自從生病,我開始不再害怕使用非經典的敘述方式,不再喜歡循規蹈矩,而是使用比較直接甚至有點兒粗糙的語言,不懼怕寫得瘋狂。過去不會用的語言風格,我現在都敢寫了。

生病之後,我的寫作也有了一些哲學性。以前,寫作基於的東西是穩定的,但是生過病之後,看到任何事都在分辨“是”還是“不是”,覺得所有的事情都無法篤定,都不是自然而然的。這使我的寫作變得辯證。

這種病滲透到我生活的各個方面,讓生活改變了很多。所以,現在能有一個病情穩定期,讓我很高興,也很感謝。儘管發病時的狀況一塌糊塗,但是病後能重新收拾自己打起精神,再次進入寫作,這個反覆的過程就像在不斷增加我的抵抗力。

三聯生活週刊:人們似乎總覺得藝術和瘋狂之間有一些必然的聯繫,你怎麼看?

托馬斯·梅勒:我知道有這樣的偏見存在,要麼天才,要麼瘋狂,或者天才一定瘋狂,有人在這兩個概念之間跳躍得特別快。但我並不很認同這個看法,放在我自己身上,我並不覺得如此。

三聯生活週刊:你現在的創作中關注什麼話題?

托馬斯·梅勒:這本書寫完之後,我寫了各種各樣的話題戲劇,比如在寄宿學校被虐待的年輕人、有點兒心理疾病的教師形象、房地產市場的風雲等等。現在正準備寫一個關於性的長篇小說,我希望用一種很傳統的寫作方式,而不是寫一些瘋狂、雜亂的關係。

三聯生活週刊:生病之後,你的閱讀趣味改變了嗎?

托馬斯·梅勒:以前我會去讀一些很深沉的書。如果用色彩來說,是深藍色的。但我現在喜歡讀一些淺藍色的,色彩明亮、輕鬆愉快點兒的。那些經典的,比如說福樓拜的書,也覺得可以再重讀。

三聯生活週刊:什麼書讓你再也不想去讀了?

托馬斯·梅勒:伯恩哈德,我以前覺得這個人很棒,現在覺得很單一,不想看了。

三聯生活週刊:你出現幻覺的時候,還遇見過他?

托馬斯·梅勒:對,在麥當勞。那是幻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