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

比起西漢騎兵,除了半具裝騎兵出現外,東漢騎兵也逐步淘汰長戟,而廣泛使用騎矛,且馬鞍在東漢時期有了很大發展。相對於西漢時期簡易的馬鞍,東漢時代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鞍橋,使騎手的作戰更加穩定。也可能是因為主要對手的削弱,諸如匈奴已經分為南匈奴與北匈奴,而主要與北匈奴作戰的東漢騎兵大部分戰例總數在1-2萬人,比起西漢武帝時代的大規模遠征有所“節約”。


"

比起西漢騎兵,除了半具裝騎兵出現外,東漢騎兵也逐步淘汰長戟,而廣泛使用騎矛,且馬鞍在東漢時期有了很大發展。相對於西漢時期簡易的馬鞍,東漢時代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鞍橋,使騎手的作戰更加穩定。也可能是因為主要對手的削弱,諸如匈奴已經分為南匈奴與北匈奴,而主要與北匈奴作戰的東漢騎兵大部分戰例總數在1-2萬人,比起西漢武帝時代的大規模遠征有所“節約”。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中國古代的軍用馬鞍變化


到了東漢末年,由於內部的紛爭,漢帝國喪失了對西域的控制,整個騎兵部隊的規模也在縮減。之後各軍閥混戰的三國時期,其使用騎兵的規模又較之東漢更為下降。特別是一些南方的軍閥,諸如孫吳的勢力,因不掌握馬匹產地,騎兵的數量更少。根據《三國志·吳書》的記載,東吳的主力軍中,每2000人中僅配置50名騎兵,整個吳國騎兵總數估計在2000人左右。蜀漢的騎兵數量則更少,諸葛亮曾經憂慮於蜀國的騎兵,“賨(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


"

比起西漢騎兵,除了半具裝騎兵出現外,東漢騎兵也逐步淘汰長戟,而廣泛使用騎矛,且馬鞍在東漢時期有了很大發展。相對於西漢時期簡易的馬鞍,東漢時代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鞍橋,使騎手的作戰更加穩定。也可能是因為主要對手的削弱,諸如匈奴已經分為南匈奴與北匈奴,而主要與北匈奴作戰的東漢騎兵大部分戰例總數在1-2萬人,比起西漢武帝時代的大規模遠征有所“節約”。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中國古代的軍用馬鞍變化


到了東漢末年,由於內部的紛爭,漢帝國喪失了對西域的控制,整個騎兵部隊的規模也在縮減。之後各軍閥混戰的三國時期,其使用騎兵的規模又較之東漢更為下降。特別是一些南方的軍閥,諸如孫吳的勢力,因不掌握馬匹產地,騎兵的數量更少。根據《三國志·吳書》的記載,東吳的主力軍中,每2000人中僅配置50名騎兵,整個吳國騎兵總數估計在2000人左右。蜀漢的騎兵數量則更少,諸葛亮曾經憂慮於蜀國的騎兵,“賨(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不過雖然規模變小了,但三國時期,騎兵作戰,特別是重型騎兵作戰技術與裝備有了更大的發展。各路軍閥,特別是擁有良馬資源的北方軍閥,他們的領地因靠近草原地帶可以獲得相對優良的戰馬。此外一些擅長馬術的少數民族,如羌、烏桓等遊牧戰士也大量加入他們的騎兵隊伍。相對於南方軍閥,北方軍閥騎兵的規模也大得多。他們也擁有戰術更加高超的騎兵,衝擊型的重騎兵戰術越來越受到重視。


"

比起西漢騎兵,除了半具裝騎兵出現外,東漢騎兵也逐步淘汰長戟,而廣泛使用騎矛,且馬鞍在東漢時期有了很大發展。相對於西漢時期簡易的馬鞍,東漢時代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鞍橋,使騎手的作戰更加穩定。也可能是因為主要對手的削弱,諸如匈奴已經分為南匈奴與北匈奴,而主要與北匈奴作戰的東漢騎兵大部分戰例總數在1-2萬人,比起西漢武帝時代的大規模遠征有所“節約”。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中國古代的軍用馬鞍變化


到了東漢末年,由於內部的紛爭,漢帝國喪失了對西域的控制,整個騎兵部隊的規模也在縮減。之後各軍閥混戰的三國時期,其使用騎兵的規模又較之東漢更為下降。特別是一些南方的軍閥,諸如孫吳的勢力,因不掌握馬匹產地,騎兵的數量更少。根據《三國志·吳書》的記載,東吳的主力軍中,每2000人中僅配置50名騎兵,整個吳國騎兵總數估計在2000人左右。蜀漢的騎兵數量則更少,諸葛亮曾經憂慮於蜀國的騎兵,“賨(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不過雖然規模變小了,但三國時期,騎兵作戰,特別是重型騎兵作戰技術與裝備有了更大的發展。各路軍閥,特別是擁有良馬資源的北方軍閥,他們的領地因靠近草原地帶可以獲得相對優良的戰馬。此外一些擅長馬術的少數民族,如羌、烏桓等遊牧戰士也大量加入他們的騎兵隊伍。相對於南方軍閥,北方軍閥騎兵的規模也大得多。他們也擁有戰術更加高超的騎兵,衝擊型的重騎兵戰術越來越受到重視。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如《三國志》中記載,公孫瓚曾率領數十名“幽州突騎”與數百名鮮卑騎兵對決,“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反映出極高的騎兵作戰技巧。而呂布在常山攻擊張燕時,則“與其健將成廉、魏越等數十騎馳突燕陣,一日或至三四,皆斬首而出。連戰十餘日,遂破燕軍。”則展示了當時的中原重騎兵已經掌握了在日後中世紀大行其道的衝擊方式,“衝擊—撤回——再次衝擊”。關羽殺顏良也是“策馬刺顏良於萬眾之中”。


"

比起西漢騎兵,除了半具裝騎兵出現外,東漢騎兵也逐步淘汰長戟,而廣泛使用騎矛,且馬鞍在東漢時期有了很大發展。相對於西漢時期簡易的馬鞍,東漢時代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鞍橋,使騎手的作戰更加穩定。也可能是因為主要對手的削弱,諸如匈奴已經分為南匈奴與北匈奴,而主要與北匈奴作戰的東漢騎兵大部分戰例總數在1-2萬人,比起西漢武帝時代的大規模遠征有所“節約”。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中國古代的軍用馬鞍變化


到了東漢末年,由於內部的紛爭,漢帝國喪失了對西域的控制,整個騎兵部隊的規模也在縮減。之後各軍閥混戰的三國時期,其使用騎兵的規模又較之東漢更為下降。特別是一些南方的軍閥,諸如孫吳的勢力,因不掌握馬匹產地,騎兵的數量更少。根據《三國志·吳書》的記載,東吳的主力軍中,每2000人中僅配置50名騎兵,整個吳國騎兵總數估計在2000人左右。蜀漢的騎兵數量則更少,諸葛亮曾經憂慮於蜀國的騎兵,“賨(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不過雖然規模變小了,但三國時期,騎兵作戰,特別是重型騎兵作戰技術與裝備有了更大的發展。各路軍閥,特別是擁有良馬資源的北方軍閥,他們的領地因靠近草原地帶可以獲得相對優良的戰馬。此外一些擅長馬術的少數民族,如羌、烏桓等遊牧戰士也大量加入他們的騎兵隊伍。相對於南方軍閥,北方軍閥騎兵的規模也大得多。他們也擁有戰術更加高超的騎兵,衝擊型的重騎兵戰術越來越受到重視。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如《三國志》中記載,公孫瓚曾率領數十名“幽州突騎”與數百名鮮卑騎兵對決,“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反映出極高的騎兵作戰技巧。而呂布在常山攻擊張燕時,則“與其健將成廉、魏越等數十騎馳突燕陣,一日或至三四,皆斬首而出。連戰十餘日,遂破燕軍。”則展示了當時的中原重騎兵已經掌握了在日後中世紀大行其道的衝擊方式,“衝擊—撤回——再次衝擊”。關羽殺顏良也是“策馬刺顏良於萬眾之中”。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1為三國時代的重裝騎兵 2西北地區的黃巾軍 3輜重隊

這裡順便一提,《三國演義》是明代小說,關羽使用的著名的“青龍偃月刀”在當時應該是不存在的。弧形厚背刀刃、雙手使用的長柄大刀這種武器出現在中國宋代,在明代也使用廣泛。歷史上的關羽“刺顏良”,更大可能使用的當時比較流行的騎矛。

另外要提到的是,雖然當時中國整個騎兵的規模比漢帝國時代特別是西漢縮小了很多,但重騎兵的比率卻提高了。有的重型騎兵,身披重札甲,同時攜帶著騎矛和弓箭,體現了“雙重重騎兵”的作戰方式。有的歷史學家猜測,曹操著名的王牌騎兵衛隊“虎豹騎”就是這樣一支隊伍。


"

比起西漢騎兵,除了半具裝騎兵出現外,東漢騎兵也逐步淘汰長戟,而廣泛使用騎矛,且馬鞍在東漢時期有了很大發展。相對於西漢時期簡易的馬鞍,東漢時代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鞍橋,使騎手的作戰更加穩定。也可能是因為主要對手的削弱,諸如匈奴已經分為南匈奴與北匈奴,而主要與北匈奴作戰的東漢騎兵大部分戰例總數在1-2萬人,比起西漢武帝時代的大規模遠征有所“節約”。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中國古代的軍用馬鞍變化


到了東漢末年,由於內部的紛爭,漢帝國喪失了對西域的控制,整個騎兵部隊的規模也在縮減。之後各軍閥混戰的三國時期,其使用騎兵的規模又較之東漢更為下降。特別是一些南方的軍閥,諸如孫吳的勢力,因不掌握馬匹產地,騎兵的數量更少。根據《三國志·吳書》的記載,東吳的主力軍中,每2000人中僅配置50名騎兵,整個吳國騎兵總數估計在2000人左右。蜀漢的騎兵數量則更少,諸葛亮曾經憂慮於蜀國的騎兵,“賨(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不過雖然規模變小了,但三國時期,騎兵作戰,特別是重型騎兵作戰技術與裝備有了更大的發展。各路軍閥,特別是擁有良馬資源的北方軍閥,他們的領地因靠近草原地帶可以獲得相對優良的戰馬。此外一些擅長馬術的少數民族,如羌、烏桓等遊牧戰士也大量加入他們的騎兵隊伍。相對於南方軍閥,北方軍閥騎兵的規模也大得多。他們也擁有戰術更加高超的騎兵,衝擊型的重騎兵戰術越來越受到重視。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如《三國志》中記載,公孫瓚曾率領數十名“幽州突騎”與數百名鮮卑騎兵對決,“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反映出極高的騎兵作戰技巧。而呂布在常山攻擊張燕時,則“與其健將成廉、魏越等數十騎馳突燕陣,一日或至三四,皆斬首而出。連戰十餘日,遂破燕軍。”則展示了當時的中原重騎兵已經掌握了在日後中世紀大行其道的衝擊方式,“衝擊—撤回——再次衝擊”。關羽殺顏良也是“策馬刺顏良於萬眾之中”。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1為三國時代的重裝騎兵 2西北地區的黃巾軍 3輜重隊

這裡順便一提,《三國演義》是明代小說,關羽使用的著名的“青龍偃月刀”在當時應該是不存在的。弧形厚背刀刃、雙手使用的長柄大刀這種武器出現在中國宋代,在明代也使用廣泛。歷史上的關羽“刺顏良”,更大可能使用的當時比較流行的騎矛。

另外要提到的是,雖然當時中國整個騎兵的規模比漢帝國時代特別是西漢縮小了很多,但重騎兵的比率卻提高了。有的重型騎兵,身披重札甲,同時攜帶著騎矛和弓箭,體現了“雙重重騎兵”的作戰方式。有的歷史學家猜測,曹操著名的王牌騎兵衛隊“虎豹騎”就是這樣一支隊伍。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具裝騎兵的代表——馬鎧在軍閥混戰前期顯得非常寶貴。曹操在《軍策令》中曾說過,袁紹在官渡之戰前擁有馬鎧三百具,而自己的馬鎧還不到十具。後來曹操擊敗袁紹勢力統一了北方,就擁有非常強大的重騎兵實力。他在與馬超,韓遂交戰時,曾“又列鐵騎五千為十重陳,精光耀日,賊益震懼。”

三國時代的馬鎧,依然是半具裝,但已經非常完善了。有的學者認為,漢朝一向習慣於對皮質盔甲叫“甲”,而金屬鐵質盔甲叫“鎧”。 西漢《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中的馬用盔甲仍被成為“馬甲”,所以應為皮質。而東漢末年三國時代曹操稱馬用鎧甲為“馬鎧”,則應為鐵質馬鎧。如果是這樣,三國時代中國具裝騎兵又有了一定的發展。當然,也有一部分歷史學家認為三國時代的馬鎧仍為皮質。


"

比起西漢騎兵,除了半具裝騎兵出現外,東漢騎兵也逐步淘汰長戟,而廣泛使用騎矛,且馬鞍在東漢時期有了很大發展。相對於西漢時期簡易的馬鞍,東漢時代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鞍橋,使騎手的作戰更加穩定。也可能是因為主要對手的削弱,諸如匈奴已經分為南匈奴與北匈奴,而主要與北匈奴作戰的東漢騎兵大部分戰例總數在1-2萬人,比起西漢武帝時代的大規模遠征有所“節約”。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中國古代的軍用馬鞍變化


到了東漢末年,由於內部的紛爭,漢帝國喪失了對西域的控制,整個騎兵部隊的規模也在縮減。之後各軍閥混戰的三國時期,其使用騎兵的規模又較之東漢更為下降。特別是一些南方的軍閥,諸如孫吳的勢力,因不掌握馬匹產地,騎兵的數量更少。根據《三國志·吳書》的記載,東吳的主力軍中,每2000人中僅配置50名騎兵,整個吳國騎兵總數估計在2000人左右。蜀漢的騎兵數量則更少,諸葛亮曾經憂慮於蜀國的騎兵,“賨(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不過雖然規模變小了,但三國時期,騎兵作戰,特別是重型騎兵作戰技術與裝備有了更大的發展。各路軍閥,特別是擁有良馬資源的北方軍閥,他們的領地因靠近草原地帶可以獲得相對優良的戰馬。此外一些擅長馬術的少數民族,如羌、烏桓等遊牧戰士也大量加入他們的騎兵隊伍。相對於南方軍閥,北方軍閥騎兵的規模也大得多。他們也擁有戰術更加高超的騎兵,衝擊型的重騎兵戰術越來越受到重視。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如《三國志》中記載,公孫瓚曾率領數十名“幽州突騎”與數百名鮮卑騎兵對決,“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反映出極高的騎兵作戰技巧。而呂布在常山攻擊張燕時,則“與其健將成廉、魏越等數十騎馳突燕陣,一日或至三四,皆斬首而出。連戰十餘日,遂破燕軍。”則展示了當時的中原重騎兵已經掌握了在日後中世紀大行其道的衝擊方式,“衝擊—撤回——再次衝擊”。關羽殺顏良也是“策馬刺顏良於萬眾之中”。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1為三國時代的重裝騎兵 2西北地區的黃巾軍 3輜重隊

這裡順便一提,《三國演義》是明代小說,關羽使用的著名的“青龍偃月刀”在當時應該是不存在的。弧形厚背刀刃、雙手使用的長柄大刀這種武器出現在中國宋代,在明代也使用廣泛。歷史上的關羽“刺顏良”,更大可能使用的當時比較流行的騎矛。

另外要提到的是,雖然當時中國整個騎兵的規模比漢帝國時代特別是西漢縮小了很多,但重騎兵的比率卻提高了。有的重型騎兵,身披重札甲,同時攜帶著騎矛和弓箭,體現了“雙重重騎兵”的作戰方式。有的歷史學家猜測,曹操著名的王牌騎兵衛隊“虎豹騎”就是這樣一支隊伍。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具裝騎兵的代表——馬鎧在軍閥混戰前期顯得非常寶貴。曹操在《軍策令》中曾說過,袁紹在官渡之戰前擁有馬鎧三百具,而自己的馬鎧還不到十具。後來曹操擊敗袁紹勢力統一了北方,就擁有非常強大的重騎兵實力。他在與馬超,韓遂交戰時,曾“又列鐵騎五千為十重陳,精光耀日,賊益震懼。”

三國時代的馬鎧,依然是半具裝,但已經非常完善了。有的學者認為,漢朝一向習慣於對皮質盔甲叫“甲”,而金屬鐵質盔甲叫“鎧”。 西漢《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中的馬用盔甲仍被成為“馬甲”,所以應為皮質。而東漢末年三國時代曹操稱馬用鎧甲為“馬鎧”,則應為鐵質馬鎧。如果是這樣,三國時代中國具裝騎兵又有了一定的發展。當然,也有一部分歷史學家認為三國時代的馬鎧仍為皮質。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總之,漢武帝時代的漢帝國在騎兵戰術與裝備方面飛速發展。雖然其在騎兵矛與鎧甲等方面仍稍有不足,但其龐大的數量,“騎兵軍團”的作戰模式,是在當時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東漢與三國時代,中國的重騎兵裝備與戰術又有了很大發展,雖然技術裝備仍遜色於帕提亞人,但從記載上應該已經超越了當時羅馬帝國的輔助重騎兵。不過隨後,在西晉結束三國局面之後,中國的軍事,特別是在騎兵發展上,出現了一個較為懈怠的時期。


"

比起西漢騎兵,除了半具裝騎兵出現外,東漢騎兵也逐步淘汰長戟,而廣泛使用騎矛,且馬鞍在東漢時期有了很大發展。相對於西漢時期簡易的馬鞍,東漢時代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鞍橋,使騎手的作戰更加穩定。也可能是因為主要對手的削弱,諸如匈奴已經分為南匈奴與北匈奴,而主要與北匈奴作戰的東漢騎兵大部分戰例總數在1-2萬人,比起西漢武帝時代的大規模遠征有所“節約”。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中國古代的軍用馬鞍變化


到了東漢末年,由於內部的紛爭,漢帝國喪失了對西域的控制,整個騎兵部隊的規模也在縮減。之後各軍閥混戰的三國時期,其使用騎兵的規模又較之東漢更為下降。特別是一些南方的軍閥,諸如孫吳的勢力,因不掌握馬匹產地,騎兵的數量更少。根據《三國志·吳書》的記載,東吳的主力軍中,每2000人中僅配置50名騎兵,整個吳國騎兵總數估計在2000人左右。蜀漢的騎兵數量則更少,諸葛亮曾經憂慮於蜀國的騎兵,“賨(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不過雖然規模變小了,但三國時期,騎兵作戰,特別是重型騎兵作戰技術與裝備有了更大的發展。各路軍閥,特別是擁有良馬資源的北方軍閥,他們的領地因靠近草原地帶可以獲得相對優良的戰馬。此外一些擅長馬術的少數民族,如羌、烏桓等遊牧戰士也大量加入他們的騎兵隊伍。相對於南方軍閥,北方軍閥騎兵的規模也大得多。他們也擁有戰術更加高超的騎兵,衝擊型的重騎兵戰術越來越受到重視。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如《三國志》中記載,公孫瓚曾率領數十名“幽州突騎”與數百名鮮卑騎兵對決,“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反映出極高的騎兵作戰技巧。而呂布在常山攻擊張燕時,則“與其健將成廉、魏越等數十騎馳突燕陣,一日或至三四,皆斬首而出。連戰十餘日,遂破燕軍。”則展示了當時的中原重騎兵已經掌握了在日後中世紀大行其道的衝擊方式,“衝擊—撤回——再次衝擊”。關羽殺顏良也是“策馬刺顏良於萬眾之中”。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1為三國時代的重裝騎兵 2西北地區的黃巾軍 3輜重隊

這裡順便一提,《三國演義》是明代小說,關羽使用的著名的“青龍偃月刀”在當時應該是不存在的。弧形厚背刀刃、雙手使用的長柄大刀這種武器出現在中國宋代,在明代也使用廣泛。歷史上的關羽“刺顏良”,更大可能使用的當時比較流行的騎矛。

另外要提到的是,雖然當時中國整個騎兵的規模比漢帝國時代特別是西漢縮小了很多,但重騎兵的比率卻提高了。有的重型騎兵,身披重札甲,同時攜帶著騎矛和弓箭,體現了“雙重重騎兵”的作戰方式。有的歷史學家猜測,曹操著名的王牌騎兵衛隊“虎豹騎”就是這樣一支隊伍。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具裝騎兵的代表——馬鎧在軍閥混戰前期顯得非常寶貴。曹操在《軍策令》中曾說過,袁紹在官渡之戰前擁有馬鎧三百具,而自己的馬鎧還不到十具。後來曹操擊敗袁紹勢力統一了北方,就擁有非常強大的重騎兵實力。他在與馬超,韓遂交戰時,曾“又列鐵騎五千為十重陳,精光耀日,賊益震懼。”

三國時代的馬鎧,依然是半具裝,但已經非常完善了。有的學者認為,漢朝一向習慣於對皮質盔甲叫“甲”,而金屬鐵質盔甲叫“鎧”。 西漢《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中的馬用盔甲仍被成為“馬甲”,所以應為皮質。而東漢末年三國時代曹操稱馬用鎧甲為“馬鎧”,則應為鐵質馬鎧。如果是這樣,三國時代中國具裝騎兵又有了一定的發展。當然,也有一部分歷史學家認為三國時代的馬鎧仍為皮質。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總之,漢武帝時代的漢帝國在騎兵戰術與裝備方面飛速發展。雖然其在騎兵矛與鎧甲等方面仍稍有不足,但其龐大的數量,“騎兵軍團”的作戰模式,是在當時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東漢與三國時代,中國的重騎兵裝備與戰術又有了很大發展,雖然技術裝備仍遜色於帕提亞人,但從記載上應該已經超越了當時羅馬帝國的輔助重騎兵。不過隨後,在西晉結束三國局面之後,中國的軍事,特別是在騎兵發展上,出現了一個較為懈怠的時期。


三國名將們原來是中國第一代甲騎具裝重騎兵


▲曾經強大的漢朝軍陣


其實在西晉統一中國前期,這就已經露出了一些端倪。司馬氏掌權之後,就停止了在騎兵上的充分建設,轉而較為依賴帶有濃重傭兵色彩的羌族騎兵參戰,而非像過去一樣將少數民族騎兵直接編入自己的軍隊。至西晉統一後,上層迅速士族化,較為重文輕武,沉溺玄學清談,有的則沉迷於奢靡的生活。西晉比其漢朝,其軍備是鬆弛的,軍隊戰鬥力是下降的。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佈。主編原廓,作者龍語者。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