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人生哲理之精髓:“以儒致世-以道養身-以佛修心”

儒家 南懷瑾 國學 釋宣化 大學 青梅煮酒論國學 2018-12-10

個人認為,現代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應做到:以儒致世、以道養身、以佛修心。

一、以儒致世

就是“己所欲者,施予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人處事,學會換位思考。“窮者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仁者愛人”,以一顆善良博愛之心,視四海皆兄弟。為人在世,首先要做對他人幸福有助益的好人。因為,個人的價值是通過滿足別人的需求來體現的,正如人必須通過對面的鏡子才能看到自己一樣。

一個人心有多大,就能有多強;容有多廣,事就有多旺。如果能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更是人生的高境界了。

儒、道、佛人生哲理之精髓:“以儒致世-以道養身-以佛修心”

二、以道養身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是安生立命之本。身健氣旺,才能幹成自己欲成之事。而道家有好多養身健體的科學方法,太極、八封、周易等,無不透出超凡脫俗的智慧,以及天人合一、順道長生的大道之理。因此閒暇之時,內煉精氣、神清氣爽,外舒筋骨、全身通暢,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就都有質量。如果能清心寡慾、長養體性,養出一副仙風道骨、玉樹臨風的長壽身板,也不無可能。

三、以佛養心

好命不如好心。心智改變,則命亦可改變。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又以這顆大愛之心,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捨棄小我,專心利他。這樣的人生境界,是何等的宏大、廣博。

世上沒有不平的路,只有不平的心。通過悲智修心,達到“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捲雲舒”的精神境界,則世上還有什麼看不開、悟不透呢?內觀本心、安住空性,視萬物如影似幻,心無掛礙。則煩惱恆斷、法喜常盈,智達宇際、愛遍六道的完美佛境就在咫尺之間。這種心境和智慧,不是人類幾千年人人所追求嚮往的最終境界嗎?

人是被自私矇蔽的佛,佛是博愛大智的人。人佛就在一念間,自私自利即為人,全心利他即為佛。修佛就是修心,就是把自己的自私成見格式化後,重新安裝利他無我、大悲大智的思維程序,這個人就昇華為佛了。

人體可以飢寒交迫、流離失所,但心不能失去文化家園、居無定所。一個人要有先進思想、一個民族要有優秀文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文化造就一方人。讓我們共同繼承和弘揚我們引以自豪的千年民族優秀文化,把根留住。

儒、道、佛人生哲理之精髓:“以儒致世-以道養身-以佛修心”

儒、道、佛人生哲理之精髓:“以儒致世-以道養身-以佛修心”

儒家講天理、道家講論道、佛家講如法--於凌波居士語。

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佛家講救世--衍濤居士語。

儒家講天命、道家講自然、佛家講解脫--衍濤居士語。

儒家如小學、道家如中學、佛家如大學--宣化上人語。

儒家如糧店、道家如藥店、佛家如百貨商店--南懷瑾先生語。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遙、佛家求自在--衍濤居士語。

儒家棄小人、道家棄造作、佛家棄煩惱--衍濤居士語。

儒家表現於禮、道家表現於真、佛家表現於戒--衍濤居士語。

儒家執於境、道家執於心、佛家心境雙亡--衍濤居士語。

儒、道、佛人生哲理之精髓:“以儒致世-以道養身-以佛修心”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佛家的心是無欲則剛,道家的骨是隨遇而安,儒家的表是中正平和,如此,娑婆世界,步步生蓮。

人生要用儒家提得起,用道家看得開,用佛家放得下,。

蒼茫: 佛、道、儒人生哲理之精髓:“空、柔、中”三字,乃“人生三度”。佛看空,高度也;道用柔,角度也;儒持中,尺度也。

謝謝您的閱讀

版權聲明:

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注重分享,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