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六,容庚“被迫南下”

容庚(1894-1983) (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7月11日《南方週末》)

《容庚北平日記》(夏和順整理,中華書局,2019年5月版)起於1925年1月,迄於1946年2月26日。最後兩天的日記如下:

2月25日,星期一,“抄《畫目》。下午訪顧正容、孫海波。接顧通知,二十七日上午七時半與白崇禧同航班往重慶。饒引之請晚飯。”

2月26日,星期二,“早訪喬振興、顧正容、徐宗元、朱鼎榮、孫海波、林志鈞。收拾行李。”

次日,容庚離開了寓居24年的北平。

容肇祖所撰《容庚傳》這樣解釋容庚離開北平:“容庚在抗戰勝利後,因發表‘萬言書’,抨擊國民黨政策,表示自己的愛國熱情,致一度受到大學的停聘,被迫南下。”(載《容庚雜著集》,曾憲通編,中西書局,2014年10月)說得籠統而含糊。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9月份當局便任命胡適為北京大學校長。胡適當時還在美國,由傅斯年代理校長。“傅斯年的政策是將所有在‘偽北大’時期積極服務的教員驅逐出北大。”(王汎森著《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三聯書店,2012年5月)傅斯年1946年1月7日給太太的信中說:“實在說這樣局面之下,胡先生辦遠不如我,我在這幾個月給他打平天下,他好辦下去。”(轉引自胡頌平編著《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編》第五冊1923頁,聯經版)

根據容庚《頌齋自訂年譜》,他和弟弟容肇祖於1922年6月到北京,1926年接聘為燕京大學襄教授,至1941年底日美宣戰,日本憲兵接收燕京大學。1942年4月21日由北京大學聘為教授,講授甲骨文、金石學、文字學概要、說文四門課程(《容庚雜著集》,37頁)。按傅斯年的政策,容庚自然也在被驅逐出北大之列。《容庚北平日記》記得非常簡單,這一段時期並沒有在日記中明確提及“被驅逐”事,1945年10月24日,“下午至北大授課,學生屬為《新生命》月刊作文。歸草《與北大代理校長傅斯年先生一封公開信》”。25日“續寫前信”,26日“早寫前信”,“下午訪徐宗元,同訪王桐齡,託其將信轉與《華北日報》發表”。30日又“早訪錢稻孫,屬代致傅斯年信”。11月7日,“《正報》登載餘《與傅斯年一封公開信》。”

容肇祖說的“萬言書”應該就是這封公開信。這封信最先收在《胡適來往書信選》(中華書局,1979年5月),附在全漢升1946年1月15日給胡適的信裡,說是他“近日接到國內友人寄來兩篇有趣的文字”。上世紀80年代末,鄧雲鄉先生就推薦我讀了這封信。信中有這麼幾句至今印象深刻:

淪陷區人民,勢不能盡室以內遷;政府軍隊,倉皇撤退,亦未與人民內遷之機會。荼毒蹂躪,被日寇之害為獨深;大旱雲霓,望政府之來為獨切。我有子女,待教於人;人有子女,亦待教於我。則出而任教,餘之責也。策日寇之必敗,鼓勵學生以最後勝利終屬於我者,亦餘之責也。

雲鄉先生正是“偽北大”的學生,“曾受教於先生一年”,說當年讀了容庚的這封“仗義執言”的信,大家都深為感動。後來在《文化古城舊事》一書中回憶容庚,提到這封信,還說“駁得傅氏無言以對”(中華書局1995年版,284頁)。

事實上,傅斯年完全沒有被說動。王汎森說:“容庚在報紙上發表了一個請願書,呼籲對曾在日本人控制的北大服務過的教員實行寬大處理。傅斯年馬上發表了兩個聲明捍衛他的政策,指出北大在1937年已經制定了一項政策,鼓勵全體教員遷移到南方。而且,幾乎所有的‘偽北大’教員最初都不在北大教書,所以聘請他們是完全錯誤的。此外,傅斯年更相信,他的責任是堅定維持忠誠原則,以此為後代樹立一個不折不扣的榜樣。”(《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205頁)

從日記看,容庚他們還擬過一份“宣言”。1945年11月5日,“早至學校,未授課。開各院校教職會聯合會議,推餘為《宣言》起草員。下午起草《宣言》,底稿傅仲濤所作。”6日,“攜《宣言》至校,訪瞿兌之,屬其潤色。”7日,“至學校,開起草《宣言》委員會,通過發表,餘所作者十之七,傅、瞿所作者十之三。”8日,“早至學校,商《宣言》排印事。”但這之後,日記中不見提及《宣言》事,不知詳情如何。

"一九四六,容庚“被迫南下”

容庚(1894-1983) (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7月11日《南方週末》)

《容庚北平日記》(夏和順整理,中華書局,2019年5月版)起於1925年1月,迄於1946年2月26日。最後兩天的日記如下:

2月25日,星期一,“抄《畫目》。下午訪顧正容、孫海波。接顧通知,二十七日上午七時半與白崇禧同航班往重慶。饒引之請晚飯。”

2月26日,星期二,“早訪喬振興、顧正容、徐宗元、朱鼎榮、孫海波、林志鈞。收拾行李。”

次日,容庚離開了寓居24年的北平。

容肇祖所撰《容庚傳》這樣解釋容庚離開北平:“容庚在抗戰勝利後,因發表‘萬言書’,抨擊國民黨政策,表示自己的愛國熱情,致一度受到大學的停聘,被迫南下。”(載《容庚雜著集》,曾憲通編,中西書局,2014年10月)說得籠統而含糊。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9月份當局便任命胡適為北京大學校長。胡適當時還在美國,由傅斯年代理校長。“傅斯年的政策是將所有在‘偽北大’時期積極服務的教員驅逐出北大。”(王汎森著《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三聯書店,2012年5月)傅斯年1946年1月7日給太太的信中說:“實在說這樣局面之下,胡先生辦遠不如我,我在這幾個月給他打平天下,他好辦下去。”(轉引自胡頌平編著《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編》第五冊1923頁,聯經版)

根據容庚《頌齋自訂年譜》,他和弟弟容肇祖於1922年6月到北京,1926年接聘為燕京大學襄教授,至1941年底日美宣戰,日本憲兵接收燕京大學。1942年4月21日由北京大學聘為教授,講授甲骨文、金石學、文字學概要、說文四門課程(《容庚雜著集》,37頁)。按傅斯年的政策,容庚自然也在被驅逐出北大之列。《容庚北平日記》記得非常簡單,這一段時期並沒有在日記中明確提及“被驅逐”事,1945年10月24日,“下午至北大授課,學生屬為《新生命》月刊作文。歸草《與北大代理校長傅斯年先生一封公開信》”。25日“續寫前信”,26日“早寫前信”,“下午訪徐宗元,同訪王桐齡,託其將信轉與《華北日報》發表”。30日又“早訪錢稻孫,屬代致傅斯年信”。11月7日,“《正報》登載餘《與傅斯年一封公開信》。”

容肇祖說的“萬言書”應該就是這封公開信。這封信最先收在《胡適來往書信選》(中華書局,1979年5月),附在全漢升1946年1月15日給胡適的信裡,說是他“近日接到國內友人寄來兩篇有趣的文字”。上世紀80年代末,鄧雲鄉先生就推薦我讀了這封信。信中有這麼幾句至今印象深刻:

淪陷區人民,勢不能盡室以內遷;政府軍隊,倉皇撤退,亦未與人民內遷之機會。荼毒蹂躪,被日寇之害為獨深;大旱雲霓,望政府之來為獨切。我有子女,待教於人;人有子女,亦待教於我。則出而任教,餘之責也。策日寇之必敗,鼓勵學生以最後勝利終屬於我者,亦餘之責也。

雲鄉先生正是“偽北大”的學生,“曾受教於先生一年”,說當年讀了容庚的這封“仗義執言”的信,大家都深為感動。後來在《文化古城舊事》一書中回憶容庚,提到這封信,還說“駁得傅氏無言以對”(中華書局1995年版,284頁)。

事實上,傅斯年完全沒有被說動。王汎森說:“容庚在報紙上發表了一個請願書,呼籲對曾在日本人控制的北大服務過的教員實行寬大處理。傅斯年馬上發表了兩個聲明捍衛他的政策,指出北大在1937年已經制定了一項政策,鼓勵全體教員遷移到南方。而且,幾乎所有的‘偽北大’教員最初都不在北大教書,所以聘請他們是完全錯誤的。此外,傅斯年更相信,他的責任是堅定維持忠誠原則,以此為後代樹立一個不折不扣的榜樣。”(《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205頁)

從日記看,容庚他們還擬過一份“宣言”。1945年11月5日,“早至學校,未授課。開各院校教職會聯合會議,推餘為《宣言》起草員。下午起草《宣言》,底稿傅仲濤所作。”6日,“攜《宣言》至校,訪瞿兌之,屬其潤色。”7日,“至學校,開起草《宣言》委員會,通過發表,餘所作者十之七,傅、瞿所作者十之三。”8日,“早至學校,商《宣言》排印事。”但這之後,日記中不見提及《宣言》事,不知詳情如何。

一九四六,容庚“被迫南下”

《容庚北平日記》 (資料圖/圖)

《夏鼐日記》1947年10月16日後,有一段1982年3月6日的補記:“抗戰勝利後,北大復員,凡任職偽北大者皆解職,學生要加甄審後始分發。容氏不服,草《與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傅斯年先生一封公開信》……但傅氏仍堅持原議……”(《夏鼐日記》,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卷四,150頁)

可見,當時容庚在這件事情上比較投入。這前後,他還寫過一篇《論氣節》,11月11日,“三時起,寫《論氣節》一文”。12日,“早寫定《論氣節》一文”,“晚至《正報》訪王鍾麟,言吾文不能再登,蓋於七日登吾《與傅孟真信》大受責備也。”13日,“早鈔《論氣節》文二份,擬寄重慶《大公報》,未寄。”

1945年12月3日,“早往北大,討論傅斯年謂北大教職員為附逆不能再用事”。12月5日,“早與教職員代表訪李宗仁行營主任,約下午三時相見。下午復去,由參議董某先接見,態度甚誠懇。”6日,“攬鏡自照,消瘦得多,決自今日起擺脫學校一切事務,除上課外不復多管閒事矣。”就在這一天,戴笠奉北平行營主任李宗仁之命,逮捕了王克敏等敵偽高級官員,周作人也在家中被捕。

當年12月30日日記中有“雖失去北大教席”的話,顯然所有的努力都沒起作用。1946年1月16日,“至北大,支遣散薪兩月,聯幣五萬○二百元”。隨後,“由李宗仁介紹至廣西大學任教授”,日記中多有記載,最後在2月27日離開北平,先飛重慶。

容庚到重慶的第二天就去見了傅斯年。《夏鼐日記》1946年2月28日,“往謁傅先生,適容希白亦在座,傅先生以其附逆,大加責備。”(《夏鼐日記》卷四,27頁)

當年態度和傅斯年一般激進不放過容庚的還有羅常培,他在1946年4月24日給胡適的信中說:“聽說容庚已到廣西大學教書,我們倒要問他:‘日寇已敗,何勞跋涉’?可謂無恥已極!現狀如此,難怪孟真嫌太寬容,將來叫北大怎麼辦?”(《胡適來往書信選》,下冊)容庚給傅斯年的公開信中有“庚獨戀於北平者,亦自有故:日寇必敗,無勞跋涉,一也……”所以羅常培有“日寇已敗,何勞跋涉”之責問。他說太寬容,可能指鄭天挺和陳雪屏,他們倆受教育部委託,前往北平接收大學。羅常培在給胡適寫信的同時,也給鄭天挺寫信了。鄭天挺1946年4月27日日記說:“作書致莘田(即羅常培),日前來函以聞偽文學院教員徐祖正、容庚、鄭騫留用,責雪屏及餘過於寬大,誚讓甚厲,遂以來時無人相助,不能不參用舊人,徐因趙光賢言其在班上攻擊日本,鄭則因餘讓之言其學問尚好,故均留用之故告之。……”(《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中華書局,2018年版,1169頁)

作為北大校長,胡適對這件事什麼態度,似乎未見記載。陳之藩先生曾跟我說過,當年有人去胡適那裡抱怨傅斯年代理北大校長的偏激政策,胡適沒表態,而是擼起袖子,讓客人看他的很細的手臂。客人也就不忍心再打擾他了。

容庚1946年4月到廣西,“後因校務停頓,無課可上,乃離桂林。7月4日廣州嶺南大學送聘書來,應聘為中國文學系教授兼主任”(《頌齋自訂年譜》)。

1947年10月,中央研究院討論院士名單,16日“首討論及參加偽北大者是否除名,以僅容庚一人,故決定不放進”(《夏鼐日記》卷四,150頁)。

陸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