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對祖國的貢獻:70年前,渤海區5000名幹部南下

浙江,經濟活躍、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魚米之鄉。其中溫州、麗水兩市,雖與我們濱州相距上千公里,卻有著深厚的友誼。在新中國成立前後,濱州5000多名幹部響應號召,告別妻兒,南下浙江溫州、麗水,在新的戰場上為創建新中國再建功勳,成為渤海革命歷史上一個耀眼的英雄群體。

據史料記載,在人民解放軍解放全國的滾滾洪流中,從渤海老區濱州市轄區先後走出2支南下幹部隊伍,一支是華東南下幹部縱隊渤海第三支隊,其中第三大隊由渤海三地委所轄的博興、齊東、鄒平、長山等縣的南下幹部組成,第四大隊由渤海四地委所轄的無棣、陽信、惠民、沾化、濱縣、蒲臺、墾利、利津八個縣的南下幹部組成;另一支是西南服務團第三支隊,該支隊由渤海區第三、第四地委組建的支前民工團隊帶隊幹部組成。

1948年,中共中央於9月在西柏坡召開了政治局會議,作出了“準備五萬三千幹部”隨軍南下接管新解放區工作的決定,華東地區負責抽調1.5萬人南下幹部。根據華東局的指示,渤海區黨委立即積極部署,確定第一批南下幹部先從一地委抽調,組成渤海三支隊第一大隊,於1949年1月8日從陽信縣道門王村出發,到達益都縣大陳家華東局黨校學習。1949年春節前後,渤海區黨委又從二、三、四地委抽調第二批幹部南下,編為第二、三、四大隊。

"濱州對祖國的貢獻:70年前,渤海區5000名幹部南下

浙江,經濟活躍、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魚米之鄉。其中溫州、麗水兩市,雖與我們濱州相距上千公里,卻有著深厚的友誼。在新中國成立前後,濱州5000多名幹部響應號召,告別妻兒,南下浙江溫州、麗水,在新的戰場上為創建新中國再建功勳,成為渤海革命歷史上一個耀眼的英雄群體。

據史料記載,在人民解放軍解放全國的滾滾洪流中,從渤海老區濱州市轄區先後走出2支南下幹部隊伍,一支是華東南下幹部縱隊渤海第三支隊,其中第三大隊由渤海三地委所轄的博興、齊東、鄒平、長山等縣的南下幹部組成,第四大隊由渤海四地委所轄的無棣、陽信、惠民、沾化、濱縣、蒲臺、墾利、利津八個縣的南下幹部組成;另一支是西南服務團第三支隊,該支隊由渤海區第三、第四地委組建的支前民工團隊帶隊幹部組成。

1948年,中共中央於9月在西柏坡召開了政治局會議,作出了“準備五萬三千幹部”隨軍南下接管新解放區工作的決定,華東地區負責抽調1.5萬人南下幹部。根據華東局的指示,渤海區黨委立即積極部署,確定第一批南下幹部先從一地委抽調,組成渤海三支隊第一大隊,於1949年1月8日從陽信縣道門王村出發,到達益都縣大陳家華東局黨校學習。1949年春節前後,渤海區黨委又從二、三、四地委抽調第二批幹部南下,編為第二、三、四大隊。

濱州對祖國的貢獻:70年前,渤海區5000名幹部南下

渤海區四地委各縣抽調的南下幹部為第四大隊,於1949年2月在地委駐地陽信縣何坊(何坊今屬惠民縣)集結。黨委書記兼政委彭瑞林,大隊長李鐵鋒(原名李俊明,博興縣西關村人,南下後曾任溫州地委書記、浙江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浙江省文化教育衛生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副大隊長傅光漢。該大隊有9箇中隊共1200餘人,每個中隊一百多人。一中隊來自惠民縣,二中隊來自陽信縣,三中隊來自無棣縣,四中隊來自沾化縣,五中隊是由濱縣、惠民、陽信3個縣組成,六中隊來自蒲臺縣,七中隊來自利津縣,八中隊來自墾利縣,另外還有直屬九中隊。經過10天的整訓,於2月27日依次列隊踏上南下的征程。從陽信出發,於3月1日到達濟南近郊,然後乘火車抵達臨城以南的沙溝一帶,集中進行整訓學習。

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和任務的需要,渤海區按照華東局組織部指示又組建了第五、六兩個大隊,周抗任六大隊大隊長兼政委,後由馮樂進(陽信縣商店鎮馮店村人)任政委。至此,華東南下幹部縱隊渤海三支隊下轄六個大隊,幹部人數已達5000多名。周貫五任支隊長、劉格平任政委。

3月22日,四大隊全體南下幹部到達沙溝火車站,登車南行,途徑徐州、蚌埠,到達合肥。在合肥進行了短期休整後出發,步行進駐巢縣城,全力開展了渡江戰役前的籌糧工作。4月16日,到達長江北岸的無為縣姚溝四州閘待命,準備渡江。四大隊是唯一直接隨軍渡江的南下幹部隊伍。

4月20日晚,四大隊全體同志在敵人猛烈的炮火和彈雨中隨軍過江之後,兵分兩路,彭瑞林政委帶領400餘人隨二十七軍直取上海,李鐵峰大隊長帶領400餘人隨二十五軍兵進皖南。5月3日,上級指示兵進皖南的四大隊全體人員北上鎮江接受新任務。大家一路步行,在丹陽縣與跟隨二十七軍兵進上海的四大隊另外400餘人員會師。從新豐車站乘火車經無錫到達蘇州。經短暫休整後,於6月6日到達溫州地區。經中共浙江省委分配,四大隊惠民、無棣、利津、蒲臺等縣中隊幹部到溫州地區工作;陽信、沾化、濱縣、墾利等縣中隊幹部到麗水地區工作。

從1949年2月13日離開渤海老區南下,到1949年7月在浙江溫州、麗水走上新的工作崗位,第四大隊南下幹部冒著硝煙,艱苦行軍,完成了一段歷時153天、行程2500餘公里的光輝征程。

三支隊部分幹部也參與接管上海。1949年5月上旬,華東局在丹陽附近新豐鎮決定籌建華東人民革命大學,以華東局常委兼宣傳部部長、華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舒同為校長,以“華東南下幹部縱隊”第三支隊政委劉格平為副校長。華東人民革命大學由華東局黨校的幹部、渤海區南下黨政軍直屬機關和下屬部分幹部、隨同南下的華東大學畢業生、上海地下黨市委派來的少數幹部共同組建。上海解放後,學校遷入上海市區辦學。另外三大隊的高青中隊、齊東中隊、益壽中隊(與部分廣饒縣幹部組成)在上海解放後隨中國人民解放軍三野十兵團進軍福建。三個中隊大部分幹部與十兵團的轉業幹部組成永安地委、專署機關及下屬8個縣的架子,少數幹部留福建省委機關工作。

此外,中共渤海區黨委還抽調了渤海區500多名支前幹部組成西南服務團,該支隊由渤海區第三、第四地委組建的支前民工團隊帶隊幹部組成。他們南下四川,分配在萬縣地委、專署及下屬縣市、川東區黨委、重慶市及西南局工作。

這些南下幹部在新的地區、新的工作崗位上,克服一切困難,堅強不屈、英勇奮鬥,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其中部分同志為了革命事業將鮮血灑在了異鄉的土地。這是我黨的驕傲,是渤海區人民的光榮。

渤海區全體隨軍南下幹部為祖國的解放事業創下的光輝業績將永垂史冊,人民將永遠銘記他們當年為迎接全國解放、隨軍南下征途中奮勇前進的腳步和身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