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日照30年|黃墩支教軼事'

日照 不完美媽媽 農民 諸城 日照新聞網 2019-09-12
"

1954年8月,從諸城師範畢業後,我滿懷激情響應黨發出的“到基層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毅然來到了偏遠的黃墩小學任教。

黃墩,地處日照最西邊,離城一百多裡。當年通往黃墩的是一條彎彎曲曲高低不平的土路,教育局為我們僱了一個挑夫挑著行李,徒步向黃墩進發。

從小沒見過山,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腿像灌了鉛一樣,又沉又酸,大汗淋漓。爬到猴子頂,實在走不動了,便四仰八紮地躺在路旁的樹蔭之下。見此情景,挑夫就自己先去黃墩報信。

過了好大一會兒,突然傳來一陣塔塔的響聲。順聲望去,只見幾個黑影正向我們靠近。我們坐起身,一看,挑夫領來三個人,一人牽著一頭毛驢。

“你們是教育局新分來的老師吧?”來人問道。“是!是!”我們三人齊聲回答。“快上驢吧!”,三位領導模樣的長者,把我們分頭撮上了小毛驢。據介紹,三位來者:一身農民打扮的莊戶幹部是黃墩區長劉世東;身著半土半洋束裝的是文教助理張敦忠;另一位鬍子拉碴,看上去大約有五十幾歲年紀的是小學校長鄭景三。黃墩教育界的最高領導一齊來接我們,頓時,一股暖流在我心窩裡湧起。三位領導牽著驢不一會兒就把我們接到了黃墩小學,老師們分列路口兩旁,夾道迎接。

黃墩雖地處偏遠,但政府為支持老區教育,專門撥款建起的學校校舍卻很齊整,一色的青磚青瓦。五間教室,兩間辦公室,還有一間校長、主任辦公室,一間女教師宿舍及兩間伙房。為全縣新建的“五年一貫制”試點學校。這裡雖然地處偏遠、文化落後,但這裡的人待人熱情、忠厚朴實。每當星期天家庭訪問時,家長總是熱情接待,臨走時,花生、栗子硬向兜裡塞……山區人民的熱情深深地感動了我們,恨不得將自己的一切獻給他們。白天上課,晚上備課,星期天家訪、掃盲、輔導民校,暑假、秋假幫農民收割、種地……

1960年因工作需要,我被調到日照函校。

1970年,黨號召知識分子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我攜家帶小又來到了黃墩西部山區的董旺莊小學。

期間,我發現不少殘疾兒童每天都要家長揹著上學。這對家長來說是個大負擔。當時我是學校唯一的公辦教師,成了不是負責人的負責人。我就發動教師們分工負責接送這些殘疾兒童上學、回家,把溫暖送到家長、孩子心中,學生和家長們很受感動,也密切了學校和家長、老師和學生的感情,不少殘疾學生的道德品質、學習成績都有了很大的改進和提高。

董旺莊兩個山頭離校遠,山路陡峭彎曲,孩子來上學每天都要上溝爬崖、趟水過河,需家長護送。春夏秋冬,風裡雨裡,十分不易!於是,我就與村委和貧下中農商量,在兩個山頭各辦了一個山頭班,派一名專職教師輪流送教上山,以解決山上孩子上學的困難。沒教室,就找民房;沒課桌,就壘土臺;沒坐凳,學生自己帶;黑板、粉筆等其它用具由大隊統一解決。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兩個山頭班就宣告成立,學生、家長高興得熱淚湧眶。

在山區辦山頭班,當時為山東首創,《大眾日報》對此很快作了報道。

對此,縣教育組也十分重視,郭組長親自帶領全縣中、小學校長在董旺莊小學召開現場會,併到東山、西山兩個山頭觀摩。

日照辦山頭班的消息在全省引起強烈反響,前來參觀學習者絡繹不絕。

現在我們已滿頭白髮,年過耄耋,看看如今教育的發展變化,想到當年支教的夢想早已變成了現實,感到莫大的欣慰。啊,如果還有來世,我多麼願意重回日照山區,回到山區的百姓、孩子中間,同他們一道,為山區教育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呀!

(來源:俞志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