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文|吳俊宇

“迷惑行為大賞”又成了成為中文互聯網世界的一股亞文化現象。

微博上,以“迷惑行為大賞”為代表的搞笑類博主每天梳理一大批“黑人問號臉”的“沙雕事件”,滿足網友的搞笑或獵奇心理。

橘生淮南為橘,生於淮北為枳。

“迷惑行為”這樣一個日語中充滿著含蓄、內斂意味的詞彙到了中國互聯網世界逐漸變異,反而成為了某種情緒宣洩式的狂歡。

日式含蓄的縮影

“迷惑行為”這個詞充滿了日本式的含蓄,以及不麻煩他人的情緒。

“迷惑行為”原本的意思指的是,那些會給人帶來麻煩、困擾的行為(比如地鐵上橫躺著睡覺/圖書館裡大聲喧譁)。

日本是個害怕麻煩人的社會,也是一個含蓄的社會,用詞往往內斂、委婉。甚至常給人含糊其辭的意味。

著名的“今晚月色真美”就是最佳案例。這個典故來自於日本文學家夏目漱石在學校當英文老師的時給學生出的一篇短文翻譯。

當時要把文中男女主角在月下散步時男主角情不自禁說出的"I love you"翻譯成日文。學生直譯成“我愛你”。但夏目漱石說,日本人不會這樣說的,應當更婉轉含蓄。學生反問後,夏目漱石回答,“月が綺麗ですね(今晚月色真美)”就夠了。

當女主答應男主的告白時,也只需要用“風也溫柔”回答即可。

回到“迷惑”這個詞,日語中的“迷惑”其實包含的意思是:麻煩、困擾。

在形容他人給自己帶來麻煩和困擾時,往往不會直接用這些詞,而是採用“迷惑”。

比如說在中國“嚴禁XX”的指示牌,到了日本往往表述手法相當委婉,變成了“神奈川県迷惑行為防止條例”。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文|吳俊宇

“迷惑行為大賞”又成了成為中文互聯網世界的一股亞文化現象。

微博上,以“迷惑行為大賞”為代表的搞笑類博主每天梳理一大批“黑人問號臉”的“沙雕事件”,滿足網友的搞笑或獵奇心理。

橘生淮南為橘,生於淮北為枳。

“迷惑行為”這樣一個日語中充滿著含蓄、內斂意味的詞彙到了中國互聯網世界逐漸變異,反而成為了某種情緒宣洩式的狂歡。

日式含蓄的縮影

“迷惑行為”這個詞充滿了日本式的含蓄,以及不麻煩他人的情緒。

“迷惑行為”原本的意思指的是,那些會給人帶來麻煩、困擾的行為(比如地鐵上橫躺著睡覺/圖書館裡大聲喧譁)。

日本是個害怕麻煩人的社會,也是一個含蓄的社會,用詞往往內斂、委婉。甚至常給人含糊其辭的意味。

著名的“今晚月色真美”就是最佳案例。這個典故來自於日本文學家夏目漱石在學校當英文老師的時給學生出的一篇短文翻譯。

當時要把文中男女主角在月下散步時男主角情不自禁說出的"I love you"翻譯成日文。學生直譯成“我愛你”。但夏目漱石說,日本人不會這樣說的,應當更婉轉含蓄。學生反問後,夏目漱石回答,“月が綺麗ですね(今晚月色真美)”就夠了。

當女主答應男主的告白時,也只需要用“風也溫柔”回答即可。

回到“迷惑”這個詞,日語中的“迷惑”其實包含的意思是:麻煩、困擾。

在形容他人給自己帶來麻煩和困擾時,往往不會直接用這些詞,而是採用“迷惑”。

比如說在中國“嚴禁XX”的指示牌,到了日本往往表述手法相當委婉,變成了“神奈川県迷惑行為防止條例”。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迷惑行為防止”,基本等同於一個非常正式的書面用語。

不過,在日本互聯網世界,同樣也有著自己的“迷惑行為大賞”。這種“迷惑行為大賞”和中文互聯網世界那種“熱幽默”的意味有著巨大差異。

我們可以看看日本著名的資訊網站livedoor上的“迷惑行為”板塊。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文|吳俊宇

“迷惑行為大賞”又成了成為中文互聯網世界的一股亞文化現象。

微博上,以“迷惑行為大賞”為代表的搞笑類博主每天梳理一大批“黑人問號臉”的“沙雕事件”,滿足網友的搞笑或獵奇心理。

橘生淮南為橘,生於淮北為枳。

“迷惑行為”這樣一個日語中充滿著含蓄、內斂意味的詞彙到了中國互聯網世界逐漸變異,反而成為了某種情緒宣洩式的狂歡。

日式含蓄的縮影

“迷惑行為”這個詞充滿了日本式的含蓄,以及不麻煩他人的情緒。

“迷惑行為”原本的意思指的是,那些會給人帶來麻煩、困擾的行為(比如地鐵上橫躺著睡覺/圖書館裡大聲喧譁)。

日本是個害怕麻煩人的社會,也是一個含蓄的社會,用詞往往內斂、委婉。甚至常給人含糊其辭的意味。

著名的“今晚月色真美”就是最佳案例。這個典故來自於日本文學家夏目漱石在學校當英文老師的時給學生出的一篇短文翻譯。

當時要把文中男女主角在月下散步時男主角情不自禁說出的"I love you"翻譯成日文。學生直譯成“我愛你”。但夏目漱石說,日本人不會這樣說的,應當更婉轉含蓄。學生反問後,夏目漱石回答,“月が綺麗ですね(今晚月色真美)”就夠了。

當女主答應男主的告白時,也只需要用“風也溫柔”回答即可。

回到“迷惑”這個詞,日語中的“迷惑”其實包含的意思是:麻煩、困擾。

在形容他人給自己帶來麻煩和困擾時,往往不會直接用這些詞,而是採用“迷惑”。

比如說在中國“嚴禁XX”的指示牌,到了日本往往表述手法相當委婉,變成了“神奈川県迷惑行為防止條例”。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迷惑行為防止”,基本等同於一個非常正式的書面用語。

不過,在日本互聯網世界,同樣也有著自己的“迷惑行為大賞”。這種“迷惑行為大賞”和中文互聯網世界那種“熱幽默”的意味有著巨大差異。

我們可以看看日本著名的資訊網站livedoor上的“迷惑行為”板塊。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這個板塊其實更多是有關給他人制造麻煩的社會新聞彙總。

我們可以看看6月17日更新的兩條新聞。

第一條是,三重縣鬆阪市商業街出沒了所謂的“正論叔叔”。精神科醫生指出,這種人的行動是由強烈支配慾望和孤獨造成的。特別有支配慾望的官員退休後很容易發生。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文|吳俊宇

“迷惑行為大賞”又成了成為中文互聯網世界的一股亞文化現象。

微博上,以“迷惑行為大賞”為代表的搞笑類博主每天梳理一大批“黑人問號臉”的“沙雕事件”,滿足網友的搞笑或獵奇心理。

橘生淮南為橘,生於淮北為枳。

“迷惑行為”這樣一個日語中充滿著含蓄、內斂意味的詞彙到了中國互聯網世界逐漸變異,反而成為了某種情緒宣洩式的狂歡。

日式含蓄的縮影

“迷惑行為”這個詞充滿了日本式的含蓄,以及不麻煩他人的情緒。

“迷惑行為”原本的意思指的是,那些會給人帶來麻煩、困擾的行為(比如地鐵上橫躺著睡覺/圖書館裡大聲喧譁)。

日本是個害怕麻煩人的社會,也是一個含蓄的社會,用詞往往內斂、委婉。甚至常給人含糊其辭的意味。

著名的“今晚月色真美”就是最佳案例。這個典故來自於日本文學家夏目漱石在學校當英文老師的時給學生出的一篇短文翻譯。

當時要把文中男女主角在月下散步時男主角情不自禁說出的"I love you"翻譯成日文。學生直譯成“我愛你”。但夏目漱石說,日本人不會這樣說的,應當更婉轉含蓄。學生反問後,夏目漱石回答,“月が綺麗ですね(今晚月色真美)”就夠了。

當女主答應男主的告白時,也只需要用“風也溫柔”回答即可。

回到“迷惑”這個詞,日語中的“迷惑”其實包含的意思是:麻煩、困擾。

在形容他人給自己帶來麻煩和困擾時,往往不會直接用這些詞,而是採用“迷惑”。

比如說在中國“嚴禁XX”的指示牌,到了日本往往表述手法相當委婉,變成了“神奈川県迷惑行為防止條例”。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迷惑行為防止”,基本等同於一個非常正式的書面用語。

不過,在日本互聯網世界,同樣也有著自己的“迷惑行為大賞”。這種“迷惑行為大賞”和中文互聯網世界那種“熱幽默”的意味有著巨大差異。

我們可以看看日本著名的資訊網站livedoor上的“迷惑行為”板塊。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這個板塊其實更多是有關給他人制造麻煩的社會新聞彙總。

我們可以看看6月17日更新的兩條新聞。

第一條是,三重縣鬆阪市商業街出沒了所謂的“正論叔叔”。精神科醫生指出,這種人的行動是由強烈支配慾望和孤獨造成的。特別有支配慾望的官員退休後很容易發生。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第二條是,由於狂熱的粉絲應援活動,導致人氣組合Hey!Say!JUMP中止了2019年內圓形競技場的巡演。在各種各樣的藝人和偶像的支援的場合,都有這樣破壞禮儀的麻煩愛好者。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文|吳俊宇

“迷惑行為大賞”又成了成為中文互聯網世界的一股亞文化現象。

微博上,以“迷惑行為大賞”為代表的搞笑類博主每天梳理一大批“黑人問號臉”的“沙雕事件”,滿足網友的搞笑或獵奇心理。

橘生淮南為橘,生於淮北為枳。

“迷惑行為”這樣一個日語中充滿著含蓄、內斂意味的詞彙到了中國互聯網世界逐漸變異,反而成為了某種情緒宣洩式的狂歡。

日式含蓄的縮影

“迷惑行為”這個詞充滿了日本式的含蓄,以及不麻煩他人的情緒。

“迷惑行為”原本的意思指的是,那些會給人帶來麻煩、困擾的行為(比如地鐵上橫躺著睡覺/圖書館裡大聲喧譁)。

日本是個害怕麻煩人的社會,也是一個含蓄的社會,用詞往往內斂、委婉。甚至常給人含糊其辭的意味。

著名的“今晚月色真美”就是最佳案例。這個典故來自於日本文學家夏目漱石在學校當英文老師的時給學生出的一篇短文翻譯。

當時要把文中男女主角在月下散步時男主角情不自禁說出的"I love you"翻譯成日文。學生直譯成“我愛你”。但夏目漱石說,日本人不會這樣說的,應當更婉轉含蓄。學生反問後,夏目漱石回答,“月が綺麗ですね(今晚月色真美)”就夠了。

當女主答應男主的告白時,也只需要用“風也溫柔”回答即可。

回到“迷惑”這個詞,日語中的“迷惑”其實包含的意思是:麻煩、困擾。

在形容他人給自己帶來麻煩和困擾時,往往不會直接用這些詞,而是採用“迷惑”。

比如說在中國“嚴禁XX”的指示牌,到了日本往往表述手法相當委婉,變成了“神奈川県迷惑行為防止條例”。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迷惑行為防止”,基本等同於一個非常正式的書面用語。

不過,在日本互聯網世界,同樣也有著自己的“迷惑行為大賞”。這種“迷惑行為大賞”和中文互聯網世界那種“熱幽默”的意味有著巨大差異。

我們可以看看日本著名的資訊網站livedoor上的“迷惑行為”板塊。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這個板塊其實更多是有關給他人制造麻煩的社會新聞彙總。

我們可以看看6月17日更新的兩條新聞。

第一條是,三重縣鬆阪市商業街出沒了所謂的“正論叔叔”。精神科醫生指出,這種人的行動是由強烈支配慾望和孤獨造成的。特別有支配慾望的官員退休後很容易發生。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第二條是,由於狂熱的粉絲應援活動,導致人氣組合Hey!Say!JUMP中止了2019年內圓形競技場的巡演。在各種各樣的藝人和偶像的支援的場合,都有這樣破壞禮儀的麻煩愛好者。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這種新聞其實比較類似於“江西五套都市現場”這類城市雞毛蒜皮小事的社會新聞集錦。這類社會新聞存在的價值在於消磨時間,通過欣賞這些頗為愚蠢的新聞吐槽生活、放鬆心情。

總結來看,“迷惑行為”的用法在日語之中相當“性冷淡”。

它更多用於書面的禁止,在新聞事件之中則表達了對添麻煩的厭惡感,僅僅只是在一些特定的新聞之中,才包含那麼一絲絲冷幽默的意味。

中文世界的狂歡

“迷惑行為”這個詞流傳到中國之後,迅速從過去的“性冷淡”變成了“熱狂歡”。

在中文互聯網世界,“迷惑行為”成了和土味、沙雕對等的詞彙。大多數國內網友把迷惑行為理解為指那些很迷(讓人琢磨不透,很奇葩)的事。

公眾號“字媒體”甚至還製作過一個有關迷惑行為的釋疑圖片。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文|吳俊宇

“迷惑行為大賞”又成了成為中文互聯網世界的一股亞文化現象。

微博上,以“迷惑行為大賞”為代表的搞笑類博主每天梳理一大批“黑人問號臉”的“沙雕事件”,滿足網友的搞笑或獵奇心理。

橘生淮南為橘,生於淮北為枳。

“迷惑行為”這樣一個日語中充滿著含蓄、內斂意味的詞彙到了中國互聯網世界逐漸變異,反而成為了某種情緒宣洩式的狂歡。

日式含蓄的縮影

“迷惑行為”這個詞充滿了日本式的含蓄,以及不麻煩他人的情緒。

“迷惑行為”原本的意思指的是,那些會給人帶來麻煩、困擾的行為(比如地鐵上橫躺著睡覺/圖書館裡大聲喧譁)。

日本是個害怕麻煩人的社會,也是一個含蓄的社會,用詞往往內斂、委婉。甚至常給人含糊其辭的意味。

著名的“今晚月色真美”就是最佳案例。這個典故來自於日本文學家夏目漱石在學校當英文老師的時給學生出的一篇短文翻譯。

當時要把文中男女主角在月下散步時男主角情不自禁說出的"I love you"翻譯成日文。學生直譯成“我愛你”。但夏目漱石說,日本人不會這樣說的,應當更婉轉含蓄。學生反問後,夏目漱石回答,“月が綺麗ですね(今晚月色真美)”就夠了。

當女主答應男主的告白時,也只需要用“風也溫柔”回答即可。

回到“迷惑”這個詞,日語中的“迷惑”其實包含的意思是:麻煩、困擾。

在形容他人給自己帶來麻煩和困擾時,往往不會直接用這些詞,而是採用“迷惑”。

比如說在中國“嚴禁XX”的指示牌,到了日本往往表述手法相當委婉,變成了“神奈川県迷惑行為防止條例”。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迷惑行為防止”,基本等同於一個非常正式的書面用語。

不過,在日本互聯網世界,同樣也有著自己的“迷惑行為大賞”。這種“迷惑行為大賞”和中文互聯網世界那種“熱幽默”的意味有著巨大差異。

我們可以看看日本著名的資訊網站livedoor上的“迷惑行為”板塊。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這個板塊其實更多是有關給他人制造麻煩的社會新聞彙總。

我們可以看看6月17日更新的兩條新聞。

第一條是,三重縣鬆阪市商業街出沒了所謂的“正論叔叔”。精神科醫生指出,這種人的行動是由強烈支配慾望和孤獨造成的。特別有支配慾望的官員退休後很容易發生。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第二條是,由於狂熱的粉絲應援活動,導致人氣組合Hey!Say!JUMP中止了2019年內圓形競技場的巡演。在各種各樣的藝人和偶像的支援的場合,都有這樣破壞禮儀的麻煩愛好者。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這種新聞其實比較類似於“江西五套都市現場”這類城市雞毛蒜皮小事的社會新聞集錦。這類社會新聞存在的價值在於消磨時間,通過欣賞這些頗為愚蠢的新聞吐槽生活、放鬆心情。

總結來看,“迷惑行為”的用法在日語之中相當“性冷淡”。

它更多用於書面的禁止,在新聞事件之中則表達了對添麻煩的厭惡感,僅僅只是在一些特定的新聞之中,才包含那麼一絲絲冷幽默的意味。

中文世界的狂歡

“迷惑行為”這個詞流傳到中國之後,迅速從過去的“性冷淡”變成了“熱狂歡”。

在中文互聯網世界,“迷惑行為”成了和土味、沙雕對等的詞彙。大多數國內網友把迷惑行為理解為指那些很迷(讓人琢磨不透,很奇葩)的事。

公眾號“字媒體”甚至還製作過一個有關迷惑行為的釋疑圖片。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這個“黑人問號臉”的使用非常精髓。基本能夠概括“迷惑行為”在中文互聯網語境中的全部意義。

那麼“迷惑行為”這個詞究竟是如何在國內出現並變異的?

我通過百度搜索引擎翻閱了和“迷惑行為”這個詞有關的20頁內容發現,這個詞最早出現在2011年日本新華僑報網上一篇名為《日本電車上的15大"迷惑"行為》的文章,當時“迷惑行為”的用法還是日文原意用法。

這篇文章主要是吐槽“旁若無人,大聲說話”、“從耳塞中露出來的音樂聲”、“手機電話鈴聲、通話”等不文明行為。

但是在2019年3月之後,“迷惑行為”這個詞才真正火遍中文互聯網世界。而且用法逐漸變異成了沙雕、土味。

“迷惑行為”這個詞被帶火可能和微博土味博主“迷惑行為大賞”等一批搞笑類博主有關。

“迷惑行為大賞”這個賬號在今年2月之後註冊誕生,不斷髮布各式各樣的奇葩內容,整日引發網友一連串“哈哈哈哈哈哈”的評論轉發。

“迷惑行為大賞”典型的內容風格便是土味、沙雕現象的發佈或搬運。配合著一連串“哈哈哈哈哈哈哈”製造熱幽默的氛圍,極度追求感官刺激。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文|吳俊宇

“迷惑行為大賞”又成了成為中文互聯網世界的一股亞文化現象。

微博上,以“迷惑行為大賞”為代表的搞笑類博主每天梳理一大批“黑人問號臉”的“沙雕事件”,滿足網友的搞笑或獵奇心理。

橘生淮南為橘,生於淮北為枳。

“迷惑行為”這樣一個日語中充滿著含蓄、內斂意味的詞彙到了中國互聯網世界逐漸變異,反而成為了某種情緒宣洩式的狂歡。

日式含蓄的縮影

“迷惑行為”這個詞充滿了日本式的含蓄,以及不麻煩他人的情緒。

“迷惑行為”原本的意思指的是,那些會給人帶來麻煩、困擾的行為(比如地鐵上橫躺著睡覺/圖書館裡大聲喧譁)。

日本是個害怕麻煩人的社會,也是一個含蓄的社會,用詞往往內斂、委婉。甚至常給人含糊其辭的意味。

著名的“今晚月色真美”就是最佳案例。這個典故來自於日本文學家夏目漱石在學校當英文老師的時給學生出的一篇短文翻譯。

當時要把文中男女主角在月下散步時男主角情不自禁說出的"I love you"翻譯成日文。學生直譯成“我愛你”。但夏目漱石說,日本人不會這樣說的,應當更婉轉含蓄。學生反問後,夏目漱石回答,“月が綺麗ですね(今晚月色真美)”就夠了。

當女主答應男主的告白時,也只需要用“風也溫柔”回答即可。

回到“迷惑”這個詞,日語中的“迷惑”其實包含的意思是:麻煩、困擾。

在形容他人給自己帶來麻煩和困擾時,往往不會直接用這些詞,而是採用“迷惑”。

比如說在中國“嚴禁XX”的指示牌,到了日本往往表述手法相當委婉,變成了“神奈川県迷惑行為防止條例”。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迷惑行為防止”,基本等同於一個非常正式的書面用語。

不過,在日本互聯網世界,同樣也有著自己的“迷惑行為大賞”。這種“迷惑行為大賞”和中文互聯網世界那種“熱幽默”的意味有著巨大差異。

我們可以看看日本著名的資訊網站livedoor上的“迷惑行為”板塊。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這個板塊其實更多是有關給他人制造麻煩的社會新聞彙總。

我們可以看看6月17日更新的兩條新聞。

第一條是,三重縣鬆阪市商業街出沒了所謂的“正論叔叔”。精神科醫生指出,這種人的行動是由強烈支配慾望和孤獨造成的。特別有支配慾望的官員退休後很容易發生。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第二條是,由於狂熱的粉絲應援活動,導致人氣組合Hey!Say!JUMP中止了2019年內圓形競技場的巡演。在各種各樣的藝人和偶像的支援的場合,都有這樣破壞禮儀的麻煩愛好者。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這種新聞其實比較類似於“江西五套都市現場”這類城市雞毛蒜皮小事的社會新聞集錦。這類社會新聞存在的價值在於消磨時間,通過欣賞這些頗為愚蠢的新聞吐槽生活、放鬆心情。

總結來看,“迷惑行為”的用法在日語之中相當“性冷淡”。

它更多用於書面的禁止,在新聞事件之中則表達了對添麻煩的厭惡感,僅僅只是在一些特定的新聞之中,才包含那麼一絲絲冷幽默的意味。

中文世界的狂歡

“迷惑行為”這個詞流傳到中國之後,迅速從過去的“性冷淡”變成了“熱狂歡”。

在中文互聯網世界,“迷惑行為”成了和土味、沙雕對等的詞彙。大多數國內網友把迷惑行為理解為指那些很迷(讓人琢磨不透,很奇葩)的事。

公眾號“字媒體”甚至還製作過一個有關迷惑行為的釋疑圖片。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這個“黑人問號臉”的使用非常精髓。基本能夠概括“迷惑行為”在中文互聯網語境中的全部意義。

那麼“迷惑行為”這個詞究竟是如何在國內出現並變異的?

我通過百度搜索引擎翻閱了和“迷惑行為”這個詞有關的20頁內容發現,這個詞最早出現在2011年日本新華僑報網上一篇名為《日本電車上的15大"迷惑"行為》的文章,當時“迷惑行為”的用法還是日文原意用法。

這篇文章主要是吐槽“旁若無人,大聲說話”、“從耳塞中露出來的音樂聲”、“手機電話鈴聲、通話”等不文明行為。

但是在2019年3月之後,“迷惑行為”這個詞才真正火遍中文互聯網世界。而且用法逐漸變異成了沙雕、土味。

“迷惑行為”這個詞被帶火可能和微博土味博主“迷惑行為大賞”等一批搞笑類博主有關。

“迷惑行為大賞”這個賬號在今年2月之後註冊誕生,不斷髮布各式各樣的奇葩內容,整日引發網友一連串“哈哈哈哈哈哈”的評論轉發。

“迷惑行為大賞”典型的內容風格便是土味、沙雕現象的發佈或搬運。配合著一連串“哈哈哈哈哈哈哈”製造熱幽默的氛圍,極度追求感官刺激。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此後,一批研究“迷惑行為”的文章出現。不斷強化“迷惑行為”的中國式語義。

我梳理了下這小半年來以“迷惑行為”為標題關鍵詞的文章,發現“迷惑行為”這幾個字的用法幾乎和“沙雕”、“土味”異曲同工。

《“迷惑行為”刷屏抖音和朋友圈,人類為什麼熱衷迷惑行為?》

《垃圾分類迷惑行為大賞:你是什麼垃圾?》

《90後抗禿迷惑行為大賞》

《讓人滿頭問號的迷惑行為,已經成了沙雕網友新的快樂源泉》

青年亞文化媒體VICE甚至還專門開設了一個有關“迷惑行為”的專欄,專門整理全世界各地無厘頭的新聞。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文|吳俊宇

“迷惑行為大賞”又成了成為中文互聯網世界的一股亞文化現象。

微博上,以“迷惑行為大賞”為代表的搞笑類博主每天梳理一大批“黑人問號臉”的“沙雕事件”,滿足網友的搞笑或獵奇心理。

橘生淮南為橘,生於淮北為枳。

“迷惑行為”這樣一個日語中充滿著含蓄、內斂意味的詞彙到了中國互聯網世界逐漸變異,反而成為了某種情緒宣洩式的狂歡。

日式含蓄的縮影

“迷惑行為”這個詞充滿了日本式的含蓄,以及不麻煩他人的情緒。

“迷惑行為”原本的意思指的是,那些會給人帶來麻煩、困擾的行為(比如地鐵上橫躺著睡覺/圖書館裡大聲喧譁)。

日本是個害怕麻煩人的社會,也是一個含蓄的社會,用詞往往內斂、委婉。甚至常給人含糊其辭的意味。

著名的“今晚月色真美”就是最佳案例。這個典故來自於日本文學家夏目漱石在學校當英文老師的時給學生出的一篇短文翻譯。

當時要把文中男女主角在月下散步時男主角情不自禁說出的"I love you"翻譯成日文。學生直譯成“我愛你”。但夏目漱石說,日本人不會這樣說的,應當更婉轉含蓄。學生反問後,夏目漱石回答,“月が綺麗ですね(今晚月色真美)”就夠了。

當女主答應男主的告白時,也只需要用“風也溫柔”回答即可。

回到“迷惑”這個詞,日語中的“迷惑”其實包含的意思是:麻煩、困擾。

在形容他人給自己帶來麻煩和困擾時,往往不會直接用這些詞,而是採用“迷惑”。

比如說在中國“嚴禁XX”的指示牌,到了日本往往表述手法相當委婉,變成了“神奈川県迷惑行為防止條例”。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迷惑行為防止”,基本等同於一個非常正式的書面用語。

不過,在日本互聯網世界,同樣也有著自己的“迷惑行為大賞”。這種“迷惑行為大賞”和中文互聯網世界那種“熱幽默”的意味有著巨大差異。

我們可以看看日本著名的資訊網站livedoor上的“迷惑行為”板塊。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這個板塊其實更多是有關給他人制造麻煩的社會新聞彙總。

我們可以看看6月17日更新的兩條新聞。

第一條是,三重縣鬆阪市商業街出沒了所謂的“正論叔叔”。精神科醫生指出,這種人的行動是由強烈支配慾望和孤獨造成的。特別有支配慾望的官員退休後很容易發生。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第二條是,由於狂熱的粉絲應援活動,導致人氣組合Hey!Say!JUMP中止了2019年內圓形競技場的巡演。在各種各樣的藝人和偶像的支援的場合,都有這樣破壞禮儀的麻煩愛好者。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這種新聞其實比較類似於“江西五套都市現場”這類城市雞毛蒜皮小事的社會新聞集錦。這類社會新聞存在的價值在於消磨時間,通過欣賞這些頗為愚蠢的新聞吐槽生活、放鬆心情。

總結來看,“迷惑行為”的用法在日語之中相當“性冷淡”。

它更多用於書面的禁止,在新聞事件之中則表達了對添麻煩的厭惡感,僅僅只是在一些特定的新聞之中,才包含那麼一絲絲冷幽默的意味。

中文世界的狂歡

“迷惑行為”這個詞流傳到中國之後,迅速從過去的“性冷淡”變成了“熱狂歡”。

在中文互聯網世界,“迷惑行為”成了和土味、沙雕對等的詞彙。大多數國內網友把迷惑行為理解為指那些很迷(讓人琢磨不透,很奇葩)的事。

公眾號“字媒體”甚至還製作過一個有關迷惑行為的釋疑圖片。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這個“黑人問號臉”的使用非常精髓。基本能夠概括“迷惑行為”在中文互聯網語境中的全部意義。

那麼“迷惑行為”這個詞究竟是如何在國內出現並變異的?

我通過百度搜索引擎翻閱了和“迷惑行為”這個詞有關的20頁內容發現,這個詞最早出現在2011年日本新華僑報網上一篇名為《日本電車上的15大"迷惑"行為》的文章,當時“迷惑行為”的用法還是日文原意用法。

這篇文章主要是吐槽“旁若無人,大聲說話”、“從耳塞中露出來的音樂聲”、“手機電話鈴聲、通話”等不文明行為。

但是在2019年3月之後,“迷惑行為”這個詞才真正火遍中文互聯網世界。而且用法逐漸變異成了沙雕、土味。

“迷惑行為”這個詞被帶火可能和微博土味博主“迷惑行為大賞”等一批搞笑類博主有關。

“迷惑行為大賞”這個賬號在今年2月之後註冊誕生,不斷髮布各式各樣的奇葩內容,整日引發網友一連串“哈哈哈哈哈哈”的評論轉發。

“迷惑行為大賞”典型的內容風格便是土味、沙雕現象的發佈或搬運。配合著一連串“哈哈哈哈哈哈哈”製造熱幽默的氛圍,極度追求感官刺激。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此後,一批研究“迷惑行為”的文章出現。不斷強化“迷惑行為”的中國式語義。

我梳理了下這小半年來以“迷惑行為”為標題關鍵詞的文章,發現“迷惑行為”這幾個字的用法幾乎和“沙雕”、“土味”異曲同工。

《“迷惑行為”刷屏抖音和朋友圈,人類為什麼熱衷迷惑行為?》

《垃圾分類迷惑行為大賞:你是什麼垃圾?》

《90後抗禿迷惑行為大賞》

《讓人滿頭問號的迷惑行為,已經成了沙雕網友新的快樂源泉》

青年亞文化媒體VICE甚至還專門開設了一個有關“迷惑行為”的專欄,專門整理全世界各地無厘頭的新聞。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可以說,“迷惑行為”這個日語詞彙,最終在在中文互聯網世界最終實現了徹底變異。甚至成了一種遊戲化的表示。

這種變異當然也引發了一部分專業日語學生的不滿。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提問,《如何看待“迷惑行為”一詞的流行?》

日語專業的學生表示稱:非常痛恨這種直接把日語詞不翻譯就拿過來用的行為。

但事實上,語言的變異本身就是一種遊戲現象。

維特根斯坦此前提出過一個名為“語言遊戲”的概念,按照他的解釋:

存在於語言的實際運用和正在進行的語言活動當中,如同日常生活中其他遊戲活動一 般,遵照與生活相關的規則,在不同的平面上移動或活動一些對象,並從中創造娛樂的氣氛。

也就是說,語言的使用其實是不規則的,往往會因為“創造娛樂的氣氛”最終呈現出別的使用方式。

“語言遊戲”的變異

之所以會出現一個詞彙在兩個國家出現了兩套用法這種情況,還是和中日兩國互聯網世界的差異有很大關係。按照維特根斯坦的解釋:

特定語言中出現的語言遊戲就是人們社會生活形式的表現。在這種表現形式之下,語言遊戲促使人們把語言研究立足於語言使用過程。“語言遊戲”包含生活中的一切語言活動,是生活的一部分。

中文互聯網世界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解構式的無意義狂歡,一個表達形式的日趨激烈。

任何嚴肅的事件到了中文互聯網世界,往往都可以因為宣洩生活壓力,變成搞笑式的表述。李彥宏的被潑水這一事件,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迷惑行為”這樣一個原本嚴肅的詞彙,變成一個頗具“沙雕”意味的詞彙,其實也是“被潑水”的一種表現。

表達形式的日趨激烈更是人們在長期感官刺激下追求更大刺激的一種結果。

翻轉電臺在《詞義弱化和世界喪失》這一期節目之中提到過一個觀點:

中文互聯網世界正在面臨著“詞義弱化”這種語言通貨膨脹危機。

按照這個節目中的說法,我們使用原本詞語的詞義已經不足以描述我們要表達的想法了,所以在原本詞語的基礎上通過加強或者再造的方式形成新的詞語來描述我們的想法。

比如蘋果“重新發明了”手機,發明這個詞用在iPhone上都稍顯過分,然而現在可以用在任何新款手機的宣傳詞中;

再比如某件事是某個圈子中的“革新”,甚至“革命”,“進化”,這種本身詞義程度很強的詞,它的描述價值不斷縮水,就好像貨幣貶值一樣。

現在的互聯網的中文環境中,大量使用頂格表達,用最極端程度的詞語很寬泛地表達人們的一切想法。這裡麵包含著情感性表達的縱慾,專業詞彙的退化,語氣詞口頭禪的通俗化骯髒化。

日語詞彙本來可能是保值增值的,“迷惑”指得是“麻煩困擾”,“痴漢”指得是“色狼”,“今夜月色真美”是“我愛你”。

但是到了中文互聯網世界,這種通貨膨脹使得原本詞彙含金量下降了,人們不得不採用更浮誇的詞彙或行為去維持原有的語言價值。

“迷惑行為”最終也因此淪落成了我們的沙雕行為藝術。

--------------------------------------------

作者 | 吳俊宇 公眾號 | 深幾度

作者系獨立撰稿人,微信號852405518

關注科技公司、互聯網現象的解讀

曾獲鈦媒體2015、2016、2018年度作者

新浪創事記2018年度十大作者

品途網2016年度十大作者

騰訊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響力自媒體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文|吳俊宇

“迷惑行為大賞”又成了成為中文互聯網世界的一股亞文化現象。

微博上,以“迷惑行為大賞”為代表的搞笑類博主每天梳理一大批“黑人問號臉”的“沙雕事件”,滿足網友的搞笑或獵奇心理。

橘生淮南為橘,生於淮北為枳。

“迷惑行為”這樣一個日語中充滿著含蓄、內斂意味的詞彙到了中國互聯網世界逐漸變異,反而成為了某種情緒宣洩式的狂歡。

日式含蓄的縮影

“迷惑行為”這個詞充滿了日本式的含蓄,以及不麻煩他人的情緒。

“迷惑行為”原本的意思指的是,那些會給人帶來麻煩、困擾的行為(比如地鐵上橫躺著睡覺/圖書館裡大聲喧譁)。

日本是個害怕麻煩人的社會,也是一個含蓄的社會,用詞往往內斂、委婉。甚至常給人含糊其辭的意味。

著名的“今晚月色真美”就是最佳案例。這個典故來自於日本文學家夏目漱石在學校當英文老師的時給學生出的一篇短文翻譯。

當時要把文中男女主角在月下散步時男主角情不自禁說出的"I love you"翻譯成日文。學生直譯成“我愛你”。但夏目漱石說,日本人不會這樣說的,應當更婉轉含蓄。學生反問後,夏目漱石回答,“月が綺麗ですね(今晚月色真美)”就夠了。

當女主答應男主的告白時,也只需要用“風也溫柔”回答即可。

回到“迷惑”這個詞,日語中的“迷惑”其實包含的意思是:麻煩、困擾。

在形容他人給自己帶來麻煩和困擾時,往往不會直接用這些詞,而是採用“迷惑”。

比如說在中國“嚴禁XX”的指示牌,到了日本往往表述手法相當委婉,變成了“神奈川県迷惑行為防止條例”。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迷惑行為防止”,基本等同於一個非常正式的書面用語。

不過,在日本互聯網世界,同樣也有著自己的“迷惑行為大賞”。這種“迷惑行為大賞”和中文互聯網世界那種“熱幽默”的意味有著巨大差異。

我們可以看看日本著名的資訊網站livedoor上的“迷惑行為”板塊。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這個板塊其實更多是有關給他人制造麻煩的社會新聞彙總。

我們可以看看6月17日更新的兩條新聞。

第一條是,三重縣鬆阪市商業街出沒了所謂的“正論叔叔”。精神科醫生指出,這種人的行動是由強烈支配慾望和孤獨造成的。特別有支配慾望的官員退休後很容易發生。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第二條是,由於狂熱的粉絲應援活動,導致人氣組合Hey!Say!JUMP中止了2019年內圓形競技場的巡演。在各種各樣的藝人和偶像的支援的場合,都有這樣破壞禮儀的麻煩愛好者。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這種新聞其實比較類似於“江西五套都市現場”這類城市雞毛蒜皮小事的社會新聞集錦。這類社會新聞存在的價值在於消磨時間,通過欣賞這些頗為愚蠢的新聞吐槽生活、放鬆心情。

總結來看,“迷惑行為”的用法在日語之中相當“性冷淡”。

它更多用於書面的禁止,在新聞事件之中則表達了對添麻煩的厭惡感,僅僅只是在一些特定的新聞之中,才包含那麼一絲絲冷幽默的意味。

中文世界的狂歡

“迷惑行為”這個詞流傳到中國之後,迅速從過去的“性冷淡”變成了“熱狂歡”。

在中文互聯網世界,“迷惑行為”成了和土味、沙雕對等的詞彙。大多數國內網友把迷惑行為理解為指那些很迷(讓人琢磨不透,很奇葩)的事。

公眾號“字媒體”甚至還製作過一個有關迷惑行為的釋疑圖片。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這個“黑人問號臉”的使用非常精髓。基本能夠概括“迷惑行為”在中文互聯網語境中的全部意義。

那麼“迷惑行為”這個詞究竟是如何在國內出現並變異的?

我通過百度搜索引擎翻閱了和“迷惑行為”這個詞有關的20頁內容發現,這個詞最早出現在2011年日本新華僑報網上一篇名為《日本電車上的15大"迷惑"行為》的文章,當時“迷惑行為”的用法還是日文原意用法。

這篇文章主要是吐槽“旁若無人,大聲說話”、“從耳塞中露出來的音樂聲”、“手機電話鈴聲、通話”等不文明行為。

但是在2019年3月之後,“迷惑行為”這個詞才真正火遍中文互聯網世界。而且用法逐漸變異成了沙雕、土味。

“迷惑行為”這個詞被帶火可能和微博土味博主“迷惑行為大賞”等一批搞笑類博主有關。

“迷惑行為大賞”這個賬號在今年2月之後註冊誕生,不斷髮布各式各樣的奇葩內容,整日引發網友一連串“哈哈哈哈哈哈”的評論轉發。

“迷惑行為大賞”典型的內容風格便是土味、沙雕現象的發佈或搬運。配合著一連串“哈哈哈哈哈哈哈”製造熱幽默的氛圍,極度追求感官刺激。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此後,一批研究“迷惑行為”的文章出現。不斷強化“迷惑行為”的中國式語義。

我梳理了下這小半年來以“迷惑行為”為標題關鍵詞的文章,發現“迷惑行為”這幾個字的用法幾乎和“沙雕”、“土味”異曲同工。

《“迷惑行為”刷屏抖音和朋友圈,人類為什麼熱衷迷惑行為?》

《垃圾分類迷惑行為大賞:你是什麼垃圾?》

《90後抗禿迷惑行為大賞》

《讓人滿頭問號的迷惑行為,已經成了沙雕網友新的快樂源泉》

青年亞文化媒體VICE甚至還專門開設了一個有關“迷惑行為”的專欄,專門整理全世界各地無厘頭的新聞。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可以說,“迷惑行為”這個日語詞彙,最終在在中文互聯網世界最終實現了徹底變異。甚至成了一種遊戲化的表示。

這種變異當然也引發了一部分專業日語學生的不滿。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提問,《如何看待“迷惑行為”一詞的流行?》

日語專業的學生表示稱:非常痛恨這種直接把日語詞不翻譯就拿過來用的行為。

但事實上,語言的變異本身就是一種遊戲現象。

維特根斯坦此前提出過一個名為“語言遊戲”的概念,按照他的解釋:

存在於語言的實際運用和正在進行的語言活動當中,如同日常生活中其他遊戲活動一 般,遵照與生活相關的規則,在不同的平面上移動或活動一些對象,並從中創造娛樂的氣氛。

也就是說,語言的使用其實是不規則的,往往會因為“創造娛樂的氣氛”最終呈現出別的使用方式。

“語言遊戲”的變異

之所以會出現一個詞彙在兩個國家出現了兩套用法這種情況,還是和中日兩國互聯網世界的差異有很大關係。按照維特根斯坦的解釋:

特定語言中出現的語言遊戲就是人們社會生活形式的表現。在這種表現形式之下,語言遊戲促使人們把語言研究立足於語言使用過程。“語言遊戲”包含生活中的一切語言活動,是生活的一部分。

中文互聯網世界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解構式的無意義狂歡,一個表達形式的日趨激烈。

任何嚴肅的事件到了中文互聯網世界,往往都可以因為宣洩生活壓力,變成搞笑式的表述。李彥宏的被潑水這一事件,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迷惑行為”這樣一個原本嚴肅的詞彙,變成一個頗具“沙雕”意味的詞彙,其實也是“被潑水”的一種表現。

表達形式的日趨激烈更是人們在長期感官刺激下追求更大刺激的一種結果。

翻轉電臺在《詞義弱化和世界喪失》這一期節目之中提到過一個觀點:

中文互聯網世界正在面臨著“詞義弱化”這種語言通貨膨脹危機。

按照這個節目中的說法,我們使用原本詞語的詞義已經不足以描述我們要表達的想法了,所以在原本詞語的基礎上通過加強或者再造的方式形成新的詞語來描述我們的想法。

比如蘋果“重新發明了”手機,發明這個詞用在iPhone上都稍顯過分,然而現在可以用在任何新款手機的宣傳詞中;

再比如某件事是某個圈子中的“革新”,甚至“革命”,“進化”,這種本身詞義程度很強的詞,它的描述價值不斷縮水,就好像貨幣貶值一樣。

現在的互聯網的中文環境中,大量使用頂格表達,用最極端程度的詞語很寬泛地表達人們的一切想法。這裡麵包含著情感性表達的縱慾,專業詞彙的退化,語氣詞口頭禪的通俗化骯髒化。

日語詞彙本來可能是保值增值的,“迷惑”指得是“麻煩困擾”,“痴漢”指得是“色狼”,“今夜月色真美”是“我愛你”。

但是到了中文互聯網世界,這種通貨膨脹使得原本詞彙含金量下降了,人們不得不採用更浮誇的詞彙或行為去維持原有的語言價值。

“迷惑行為”最終也因此淪落成了我們的沙雕行為藝術。

--------------------------------------------

作者 | 吳俊宇 公眾號 | 深幾度

作者系獨立撰稿人,微信號852405518

關注科技公司、互聯網現象的解讀

曾獲鈦媒體2015、2016、2018年度作者

新浪創事記2018年度十大作者

品途網2016年度十大作者

騰訊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響力自媒體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