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

現代戰爭是對陣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戰爭勝負掌握在雙方後勤官手中”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無道理。回首那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最終勝利的14年抗戰,人們大多關注戰役進程和雙方政略、戰略得失。相形之下,對雙方戰時經濟,尤其是日本戰時經濟由弱到強,又由強轉弱,直至最終崩潰的過程研究,就相形見拙了。事實上,日本軍國主義在軍事上的種種冒險之舉,與其脆弱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沒有原子彈、蘇聯不出兵,中國抗戰就不會勝利?太高看日本的經濟了。

一、“9.18事變”爆發前的日本經濟危機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因此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鉅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爭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但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了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00億日元。到1920年,已增至21.7800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有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

現代戰爭是對陣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戰爭勝負掌握在雙方後勤官手中”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無道理。回首那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最終勝利的14年抗戰,人們大多關注戰役進程和雙方政略、戰略得失。相形之下,對雙方戰時經濟,尤其是日本戰時經濟由弱到強,又由強轉弱,直至最終崩潰的過程研究,就相形見拙了。事實上,日本軍國主義在軍事上的種種冒險之舉,與其脆弱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沒有原子彈、蘇聯不出兵,中國抗戰就不會勝利?太高看日本的經濟了。

一、“9.18事變”爆發前的日本經濟危機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因此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鉅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爭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但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了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00億日元。到1920年,已增至21.7800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有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技師在驗收步槍

日本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100%的鋁礬土、99.7%的石油、99.6%的鐵礦石、97.5%的銅礦石、86%的鹽,以及76%的煤炭依賴從外部輸入。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織品和生絲為主,進口以精密機床、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為主。雖然日本的重工業因為不斷擴張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發展,但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農業生產力低下。 這一方面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另一方面,這也加快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步伐。不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有時與其脆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形成死結。


"

現代戰爭是對陣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戰爭勝負掌握在雙方後勤官手中”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無道理。回首那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最終勝利的14年抗戰,人們大多關注戰役進程和雙方政略、戰略得失。相形之下,對雙方戰時經濟,尤其是日本戰時經濟由弱到強,又由強轉弱,直至最終崩潰的過程研究,就相形見拙了。事實上,日本軍國主義在軍事上的種種冒險之舉,與其脆弱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沒有原子彈、蘇聯不出兵,中國抗戰就不會勝利?太高看日本的經濟了。

一、“9.18事變”爆發前的日本經濟危機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因此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鉅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爭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但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了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00億日元。到1920年,已增至21.7800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有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技師在驗收步槍

日本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100%的鋁礬土、99.7%的石油、99.6%的鐵礦石、97.5%的銅礦石、86%的鹽,以及76%的煤炭依賴從外部輸入。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織品和生絲為主,進口以精密機床、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為主。雖然日本的重工業因為不斷擴張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發展,但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農業生產力低下。 這一方面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另一方面,這也加快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步伐。不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有時與其脆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形成死結。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29年10月,自美國首先開始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其嚴重。從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短短一年時間,日本股票指數下跌了37%,原材料價格下跌21.5%,生產資料價格下跌29.3%,消費資料下跌16.7%。1930年,日本黃金外流達2.75億日元,1931年則增加到4.33億日元。通貨緊縮招致生產萎縮,全日本774家企業中,有58家被迫停業,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失業者充斥街頭。嚴重的經濟危機還涉及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31年,作為日本侵華經濟急先鋒的滿鐵株式會社,自創建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財政赤字。


"

現代戰爭是對陣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戰爭勝負掌握在雙方後勤官手中”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無道理。回首那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最終勝利的14年抗戰,人們大多關注戰役進程和雙方政略、戰略得失。相形之下,對雙方戰時經濟,尤其是日本戰時經濟由弱到強,又由強轉弱,直至最終崩潰的過程研究,就相形見拙了。事實上,日本軍國主義在軍事上的種種冒險之舉,與其脆弱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沒有原子彈、蘇聯不出兵,中國抗戰就不會勝利?太高看日本的經濟了。

一、“9.18事變”爆發前的日本經濟危機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因此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鉅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爭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但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了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00億日元。到1920年,已增至21.7800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有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技師在驗收步槍

日本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100%的鋁礬土、99.7%的石油、99.6%的鐵礦石、97.5%的銅礦石、86%的鹽,以及76%的煤炭依賴從外部輸入。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織品和生絲為主,進口以精密機床、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為主。雖然日本的重工業因為不斷擴張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發展,但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農業生產力低下。 這一方面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另一方面,這也加快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步伐。不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有時與其脆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形成死結。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29年10月,自美國首先開始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其嚴重。從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短短一年時間,日本股票指數下跌了37%,原材料價格下跌21.5%,生產資料價格下跌29.3%,消費資料下跌16.7%。1930年,日本黃金外流達2.75億日元,1931年則增加到4.33億日元。通貨緊縮招致生產萎縮,全日本774家企業中,有58家被迫停業,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失業者充斥街頭。嚴重的經濟危機還涉及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31年,作為日本侵華經濟急先鋒的滿鐵株式會社,自創建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財政赤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裡待裝配的高射炮

1931年,日本的國家預算僅有14.8億日元,其中軍費為4.54億元,佔預算支出的30.7%。這一年,日本全國的鋼材產量僅有130萬噸。武器裝備的產量也少得可憐:步槍3,613支,機槍541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軍艦5100噸。日本陸軍裝備的火炮,大體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的水平上。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急欲擺脫困境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謀劃了“9.18”事變,企圖通過對外擴張轉嫁危機。中國人民,尤其是東三省人民被拖入了苦難的深淵,開始了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抗爭。

二、瘋狂掠奪東三省養肥了日本經濟

1931年爆發的“9.18”事變,以及隨後鎮壓東北各路抗日武裝的戰爭,雖然耗費了日本19.31億日元的特別軍費,但日本卻佔領了富饒的東北,開始瘋狂地掠奪資源。

“9.18事變”前,日本主要從當時的英屬印度及馬來亞地區進口生鐵。據統計,1931年,日本從東北掠奪了24.2萬噸生鐵,佔當年日本進口總數的61%;1932年掠奪了32.2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3%;1933年掠奪了45.3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1%;1934年掠奪了40.9萬噸,佔進口總數的67%。日本對東北生鐵和鋼的掠奪,主要通過屬於滿鐵的鞍山制鐵所和屬於大倉財閥系統的本溪鋼鐵廠。它們所掠奪的生鐵和鋼,除了在中國東北就地製造軍火,以供日軍屠殺中國人民外,很大一部分被運到日本國內八幡等地製造武器。


"

現代戰爭是對陣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戰爭勝負掌握在雙方後勤官手中”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無道理。回首那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最終勝利的14年抗戰,人們大多關注戰役進程和雙方政略、戰略得失。相形之下,對雙方戰時經濟,尤其是日本戰時經濟由弱到強,又由強轉弱,直至最終崩潰的過程研究,就相形見拙了。事實上,日本軍國主義在軍事上的種種冒險之舉,與其脆弱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沒有原子彈、蘇聯不出兵,中國抗戰就不會勝利?太高看日本的經濟了。

一、“9.18事變”爆發前的日本經濟危機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因此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鉅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爭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但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了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00億日元。到1920年,已增至21.7800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有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技師在驗收步槍

日本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100%的鋁礬土、99.7%的石油、99.6%的鐵礦石、97.5%的銅礦石、86%的鹽,以及76%的煤炭依賴從外部輸入。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織品和生絲為主,進口以精密機床、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為主。雖然日本的重工業因為不斷擴張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發展,但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農業生產力低下。 這一方面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另一方面,這也加快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步伐。不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有時與其脆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形成死結。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29年10月,自美國首先開始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其嚴重。從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短短一年時間,日本股票指數下跌了37%,原材料價格下跌21.5%,生產資料價格下跌29.3%,消費資料下跌16.7%。1930年,日本黃金外流達2.75億日元,1931年則增加到4.33億日元。通貨緊縮招致生產萎縮,全日本774家企業中,有58家被迫停業,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失業者充斥街頭。嚴重的經濟危機還涉及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31年,作為日本侵華經濟急先鋒的滿鐵株式會社,自創建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財政赤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裡待裝配的高射炮

1931年,日本的國家預算僅有14.8億日元,其中軍費為4.54億元,佔預算支出的30.7%。這一年,日本全國的鋼材產量僅有130萬噸。武器裝備的產量也少得可憐:步槍3,613支,機槍541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軍艦5100噸。日本陸軍裝備的火炮,大體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的水平上。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急欲擺脫困境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謀劃了“9.18”事變,企圖通過對外擴張轉嫁危機。中國人民,尤其是東三省人民被拖入了苦難的深淵,開始了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抗爭。

二、瘋狂掠奪東三省養肥了日本經濟

1931年爆發的“9.18”事變,以及隨後鎮壓東北各路抗日武裝的戰爭,雖然耗費了日本19.31億日元的特別軍費,但日本卻佔領了富饒的東北,開始瘋狂地掠奪資源。

“9.18事變”前,日本主要從當時的英屬印度及馬來亞地區進口生鐵。據統計,1931年,日本從東北掠奪了24.2萬噸生鐵,佔當年日本進口總數的61%;1932年掠奪了32.2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3%;1933年掠奪了45.3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1%;1934年掠奪了40.9萬噸,佔進口總數的67%。日本對東北生鐵和鋼的掠奪,主要通過屬於滿鐵的鞍山制鐵所和屬於大倉財閥系統的本溪鋼鐵廠。它們所掠奪的生鐵和鋼,除了在中國東北就地製造軍火,以供日軍屠殺中國人民外,很大一部分被運到日本國內八幡等地製造武器。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撫順西露天煤礦採煤的勞工

日本對東北煤炭的掠奪,主要通過滿鐵和滿炭兩大公司進行。前者統轄撫順等28處煤礦,後者管理阜新、雞西、鶴崗等12處煤礦。“9.18事變”後,日本從東北掠奪的煤炭逐年增加。1932年為703萬噸,1933年為885萬噸,1934年為1055萬噸,1935年為1127萬噸,1936年為1214萬噸,1937年則達到了1266萬噸。在日本的進口煤中,東北煤佔60~70%。特別是撫順煤,日本稱其為“工業煤絕好典型”,全部用於重點部門,但價格卻僅相當於日本煤的五分之一。

"

現代戰爭是對陣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戰爭勝負掌握在雙方後勤官手中”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無道理。回首那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最終勝利的14年抗戰,人們大多關注戰役進程和雙方政略、戰略得失。相形之下,對雙方戰時經濟,尤其是日本戰時經濟由弱到強,又由強轉弱,直至最終崩潰的過程研究,就相形見拙了。事實上,日本軍國主義在軍事上的種種冒險之舉,與其脆弱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沒有原子彈、蘇聯不出兵,中國抗戰就不會勝利?太高看日本的經濟了。

一、“9.18事變”爆發前的日本經濟危機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因此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鉅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爭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但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了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00億日元。到1920年,已增至21.7800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有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技師在驗收步槍

日本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100%的鋁礬土、99.7%的石油、99.6%的鐵礦石、97.5%的銅礦石、86%的鹽,以及76%的煤炭依賴從外部輸入。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織品和生絲為主,進口以精密機床、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為主。雖然日本的重工業因為不斷擴張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發展,但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農業生產力低下。 這一方面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另一方面,這也加快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步伐。不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有時與其脆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形成死結。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29年10月,自美國首先開始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其嚴重。從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短短一年時間,日本股票指數下跌了37%,原材料價格下跌21.5%,生產資料價格下跌29.3%,消費資料下跌16.7%。1930年,日本黃金外流達2.75億日元,1931年則增加到4.33億日元。通貨緊縮招致生產萎縮,全日本774家企業中,有58家被迫停業,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失業者充斥街頭。嚴重的經濟危機還涉及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31年,作為日本侵華經濟急先鋒的滿鐵株式會社,自創建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財政赤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裡待裝配的高射炮

1931年,日本的國家預算僅有14.8億日元,其中軍費為4.54億元,佔預算支出的30.7%。這一年,日本全國的鋼材產量僅有130萬噸。武器裝備的產量也少得可憐:步槍3,613支,機槍541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軍艦5100噸。日本陸軍裝備的火炮,大體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的水平上。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急欲擺脫困境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謀劃了“9.18”事變,企圖通過對外擴張轉嫁危機。中國人民,尤其是東三省人民被拖入了苦難的深淵,開始了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抗爭。

二、瘋狂掠奪東三省養肥了日本經濟

1931年爆發的“9.18”事變,以及隨後鎮壓東北各路抗日武裝的戰爭,雖然耗費了日本19.31億日元的特別軍費,但日本卻佔領了富饒的東北,開始瘋狂地掠奪資源。

“9.18事變”前,日本主要從當時的英屬印度及馬來亞地區進口生鐵。據統計,1931年,日本從東北掠奪了24.2萬噸生鐵,佔當年日本進口總數的61%;1932年掠奪了32.2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3%;1933年掠奪了45.3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1%;1934年掠奪了40.9萬噸,佔進口總數的67%。日本對東北生鐵和鋼的掠奪,主要通過屬於滿鐵的鞍山制鐵所和屬於大倉財閥系統的本溪鋼鐵廠。它們所掠奪的生鐵和鋼,除了在中國東北就地製造軍火,以供日軍屠殺中國人民外,很大一部分被運到日本國內八幡等地製造武器。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撫順西露天煤礦採煤的勞工

日本對東北煤炭的掠奪,主要通過滿鐵和滿炭兩大公司進行。前者統轄撫順等28處煤礦,後者管理阜新、雞西、鶴崗等12處煤礦。“9.18事變”後,日本從東北掠奪的煤炭逐年增加。1932年為703萬噸,1933年為885萬噸,1934年為1055萬噸,1935年為1127萬噸,1936年為1214萬噸,1937年則達到了1266萬噸。在日本的進口煤中,東北煤佔60~70%。特別是撫順煤,日本稱其為“工業煤絕好典型”,全部用於重點部門,但價格卻僅相當於日本煤的五分之一。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撫順日軍守備隊的碉堡

雖然當年日本在東北沒能找到大油田,但仍然從東北掠走了不少頁岩油和人造石油。“9.18事變”後,日本不斷擴建撫順的頁岩油廠,將其年產量從1931年的6.3萬噸提高到1936年的30萬噸。

鹽不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日本通過“滿洲鹽業股分公司”,壟斷了東北的鹽業生產。僅1937年運往日本的海鹽即達55.5萬噸。

“9.18事變“後短短几年時間,總數達數百萬人的日本“武裝開拓團”便遍及東北各地。為鼓勵向東北移民,日本政府規定每戶移民給田10至15町步(約合991.8至1487.7公畝)。這些土地絕大多數是用極低廉的,象徵性的價格從中國農民手裡強行收買的,或者乾脆採取各種非正常手段霸佔。


"

現代戰爭是對陣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戰爭勝負掌握在雙方後勤官手中”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無道理。回首那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最終勝利的14年抗戰,人們大多關注戰役進程和雙方政略、戰略得失。相形之下,對雙方戰時經濟,尤其是日本戰時經濟由弱到強,又由強轉弱,直至最終崩潰的過程研究,就相形見拙了。事實上,日本軍國主義在軍事上的種種冒險之舉,與其脆弱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沒有原子彈、蘇聯不出兵,中國抗戰就不會勝利?太高看日本的經濟了。

一、“9.18事變”爆發前的日本經濟危機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因此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鉅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爭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但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了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00億日元。到1920年,已增至21.7800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有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技師在驗收步槍

日本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100%的鋁礬土、99.7%的石油、99.6%的鐵礦石、97.5%的銅礦石、86%的鹽,以及76%的煤炭依賴從外部輸入。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織品和生絲為主,進口以精密機床、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為主。雖然日本的重工業因為不斷擴張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發展,但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農業生產力低下。 這一方面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另一方面,這也加快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步伐。不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有時與其脆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形成死結。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29年10月,自美國首先開始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其嚴重。從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短短一年時間,日本股票指數下跌了37%,原材料價格下跌21.5%,生產資料價格下跌29.3%,消費資料下跌16.7%。1930年,日本黃金外流達2.75億日元,1931年則增加到4.33億日元。通貨緊縮招致生產萎縮,全日本774家企業中,有58家被迫停業,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失業者充斥街頭。嚴重的經濟危機還涉及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31年,作為日本侵華經濟急先鋒的滿鐵株式會社,自創建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財政赤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裡待裝配的高射炮

1931年,日本的國家預算僅有14.8億日元,其中軍費為4.54億元,佔預算支出的30.7%。這一年,日本全國的鋼材產量僅有130萬噸。武器裝備的產量也少得可憐:步槍3,613支,機槍541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軍艦5100噸。日本陸軍裝備的火炮,大體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的水平上。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急欲擺脫困境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謀劃了“9.18”事變,企圖通過對外擴張轉嫁危機。中國人民,尤其是東三省人民被拖入了苦難的深淵,開始了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抗爭。

二、瘋狂掠奪東三省養肥了日本經濟

1931年爆發的“9.18”事變,以及隨後鎮壓東北各路抗日武裝的戰爭,雖然耗費了日本19.31億日元的特別軍費,但日本卻佔領了富饒的東北,開始瘋狂地掠奪資源。

“9.18事變”前,日本主要從當時的英屬印度及馬來亞地區進口生鐵。據統計,1931年,日本從東北掠奪了24.2萬噸生鐵,佔當年日本進口總數的61%;1932年掠奪了32.2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3%;1933年掠奪了45.3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1%;1934年掠奪了40.9萬噸,佔進口總數的67%。日本對東北生鐵和鋼的掠奪,主要通過屬於滿鐵的鞍山制鐵所和屬於大倉財閥系統的本溪鋼鐵廠。它們所掠奪的生鐵和鋼,除了在中國東北就地製造軍火,以供日軍屠殺中國人民外,很大一部分被運到日本國內八幡等地製造武器。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撫順西露天煤礦採煤的勞工

日本對東北煤炭的掠奪,主要通過滿鐵和滿炭兩大公司進行。前者統轄撫順等28處煤礦,後者管理阜新、雞西、鶴崗等12處煤礦。“9.18事變”後,日本從東北掠奪的煤炭逐年增加。1932年為703萬噸,1933年為885萬噸,1934年為1055萬噸,1935年為1127萬噸,1936年為1214萬噸,1937年則達到了1266萬噸。在日本的進口煤中,東北煤佔60~70%。特別是撫順煤,日本稱其為“工業煤絕好典型”,全部用於重點部門,但價格卻僅相當於日本煤的五分之一。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撫順日軍守備隊的碉堡

雖然當年日本在東北沒能找到大油田,但仍然從東北掠走了不少頁岩油和人造石油。“9.18事變”後,日本不斷擴建撫順的頁岩油廠,將其年產量從1931年的6.3萬噸提高到1936年的30萬噸。

鹽不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日本通過“滿洲鹽業股分公司”,壟斷了東北的鹽業生產。僅1937年運往日本的海鹽即達55.5萬噸。

“9.18事變“後短短几年時間,總數達數百萬人的日本“武裝開拓團”便遍及東北各地。為鼓勵向東北移民,日本政府規定每戶移民給田10至15町步(約合991.8至1487.7公畝)。這些土地絕大多數是用極低廉的,象徵性的價格從中國農民手裡強行收買的,或者乾脆採取各種非正常手段霸佔。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除了霸佔土地,東北的農產品,尤其是大豆和玉米,也是日本的重點掠奪對象。據統計,“9.18事變“前5年,東北平均每年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大豆、豆餅、豆油)163萬噸,佔東北大豆三品出口的40%。“9.18事變”後,日本壟斷醬“三井物產”和“三菱商事”等,以壓低價格等手段掠奪東北農產品,運到日本和世界各地牟取暴利。1934年,東北運往日本的玉米價值290餘萬元,佔總輸出量的58%。1936年至1937年,東北每年平均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132萬噸,佔總輸出的46%。

通過掠奪式地開發東三省各種豐富的資源,日本經濟得以度過了危機,並有所壯大。用電量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1931年,日本全年用電量僅為150億度,到了1936年,就迅速增長到了300億度。1937年,日本的鋼材產量也增加到了563萬噸(含東三省產量)。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使得日本陸、海軍軍費支出迅速增長,其在國家預算中所佔比例也不斷加大。日本的國民經濟在1932年至1937年之間,就已經開始向戰爭經濟轉化。


"

現代戰爭是對陣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戰爭勝負掌握在雙方後勤官手中”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無道理。回首那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最終勝利的14年抗戰,人們大多關注戰役進程和雙方政略、戰略得失。相形之下,對雙方戰時經濟,尤其是日本戰時經濟由弱到強,又由強轉弱,直至最終崩潰的過程研究,就相形見拙了。事實上,日本軍國主義在軍事上的種種冒險之舉,與其脆弱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沒有原子彈、蘇聯不出兵,中國抗戰就不會勝利?太高看日本的經濟了。

一、“9.18事變”爆發前的日本經濟危機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因此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鉅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爭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但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了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00億日元。到1920年,已增至21.7800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有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技師在驗收步槍

日本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100%的鋁礬土、99.7%的石油、99.6%的鐵礦石、97.5%的銅礦石、86%的鹽,以及76%的煤炭依賴從外部輸入。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織品和生絲為主,進口以精密機床、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為主。雖然日本的重工業因為不斷擴張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發展,但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農業生產力低下。 這一方面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另一方面,這也加快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步伐。不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有時與其脆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形成死結。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29年10月,自美國首先開始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其嚴重。從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短短一年時間,日本股票指數下跌了37%,原材料價格下跌21.5%,生產資料價格下跌29.3%,消費資料下跌16.7%。1930年,日本黃金外流達2.75億日元,1931年則增加到4.33億日元。通貨緊縮招致生產萎縮,全日本774家企業中,有58家被迫停業,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失業者充斥街頭。嚴重的經濟危機還涉及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31年,作為日本侵華經濟急先鋒的滿鐵株式會社,自創建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財政赤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裡待裝配的高射炮

1931年,日本的國家預算僅有14.8億日元,其中軍費為4.54億元,佔預算支出的30.7%。這一年,日本全國的鋼材產量僅有130萬噸。武器裝備的產量也少得可憐:步槍3,613支,機槍541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軍艦5100噸。日本陸軍裝備的火炮,大體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的水平上。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急欲擺脫困境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謀劃了“9.18”事變,企圖通過對外擴張轉嫁危機。中國人民,尤其是東三省人民被拖入了苦難的深淵,開始了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抗爭。

二、瘋狂掠奪東三省養肥了日本經濟

1931年爆發的“9.18”事變,以及隨後鎮壓東北各路抗日武裝的戰爭,雖然耗費了日本19.31億日元的特別軍費,但日本卻佔領了富饒的東北,開始瘋狂地掠奪資源。

“9.18事變”前,日本主要從當時的英屬印度及馬來亞地區進口生鐵。據統計,1931年,日本從東北掠奪了24.2萬噸生鐵,佔當年日本進口總數的61%;1932年掠奪了32.2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3%;1933年掠奪了45.3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1%;1934年掠奪了40.9萬噸,佔進口總數的67%。日本對東北生鐵和鋼的掠奪,主要通過屬於滿鐵的鞍山制鐵所和屬於大倉財閥系統的本溪鋼鐵廠。它們所掠奪的生鐵和鋼,除了在中國東北就地製造軍火,以供日軍屠殺中國人民外,很大一部分被運到日本國內八幡等地製造武器。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撫順西露天煤礦採煤的勞工

日本對東北煤炭的掠奪,主要通過滿鐵和滿炭兩大公司進行。前者統轄撫順等28處煤礦,後者管理阜新、雞西、鶴崗等12處煤礦。“9.18事變”後,日本從東北掠奪的煤炭逐年增加。1932年為703萬噸,1933年為885萬噸,1934年為1055萬噸,1935年為1127萬噸,1936年為1214萬噸,1937年則達到了1266萬噸。在日本的進口煤中,東北煤佔60~70%。特別是撫順煤,日本稱其為“工業煤絕好典型”,全部用於重點部門,但價格卻僅相當於日本煤的五分之一。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撫順日軍守備隊的碉堡

雖然當年日本在東北沒能找到大油田,但仍然從東北掠走了不少頁岩油和人造石油。“9.18事變”後,日本不斷擴建撫順的頁岩油廠,將其年產量從1931年的6.3萬噸提高到1936年的30萬噸。

鹽不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日本通過“滿洲鹽業股分公司”,壟斷了東北的鹽業生產。僅1937年運往日本的海鹽即達55.5萬噸。

“9.18事變“後短短几年時間,總數達數百萬人的日本“武裝開拓團”便遍及東北各地。為鼓勵向東北移民,日本政府規定每戶移民給田10至15町步(約合991.8至1487.7公畝)。這些土地絕大多數是用極低廉的,象徵性的價格從中國農民手裡強行收買的,或者乾脆採取各種非正常手段霸佔。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除了霸佔土地,東北的農產品,尤其是大豆和玉米,也是日本的重點掠奪對象。據統計,“9.18事變“前5年,東北平均每年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大豆、豆餅、豆油)163萬噸,佔東北大豆三品出口的40%。“9.18事變”後,日本壟斷醬“三井物產”和“三菱商事”等,以壓低價格等手段掠奪東北農產品,運到日本和世界各地牟取暴利。1934年,東北運往日本的玉米價值290餘萬元,佔總輸出量的58%。1936年至1937年,東北每年平均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132萬噸,佔總輸出的46%。

通過掠奪式地開發東三省各種豐富的資源,日本經濟得以度過了危機,並有所壯大。用電量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1931年,日本全年用電量僅為150億度,到了1936年,就迅速增長到了300億度。1937年,日本的鋼材產量也增加到了563萬噸(含東三省產量)。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使得日本陸、海軍軍費支出迅速增長,其在國家預算中所佔比例也不斷加大。日本的國民經濟在1932年至1937年之間,就已經開始向戰爭經濟轉化。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為了增加戰時儲備,為下一步的侵略擴張作準備,日本加速了戰略原料和物資的儲備。從1932年至1936年,鐵礦石、廢鐵、銅、石油和煤的進口分別增長了2.5倍、1.5倍、26.5倍和近1倍。其中從美國進口的戰略原料比重為:廢鋼鐵90%,鋼鐵半成品45%,鉛45%,鈾90%,鋁18%,石油及石油產品45%。美國的戰略原料出口,大大幫助了日本以擴張侵略為目標的軍事工業的發展。


"

現代戰爭是對陣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戰爭勝負掌握在雙方後勤官手中”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無道理。回首那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最終勝利的14年抗戰,人們大多關注戰役進程和雙方政略、戰略得失。相形之下,對雙方戰時經濟,尤其是日本戰時經濟由弱到強,又由強轉弱,直至最終崩潰的過程研究,就相形見拙了。事實上,日本軍國主義在軍事上的種種冒險之舉,與其脆弱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沒有原子彈、蘇聯不出兵,中國抗戰就不會勝利?太高看日本的經濟了。

一、“9.18事變”爆發前的日本經濟危機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因此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鉅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爭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但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了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00億日元。到1920年,已增至21.7800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有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技師在驗收步槍

日本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100%的鋁礬土、99.7%的石油、99.6%的鐵礦石、97.5%的銅礦石、86%的鹽,以及76%的煤炭依賴從外部輸入。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織品和生絲為主,進口以精密機床、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為主。雖然日本的重工業因為不斷擴張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發展,但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農業生產力低下。 這一方面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另一方面,這也加快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步伐。不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有時與其脆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形成死結。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29年10月,自美國首先開始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其嚴重。從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短短一年時間,日本股票指數下跌了37%,原材料價格下跌21.5%,生產資料價格下跌29.3%,消費資料下跌16.7%。1930年,日本黃金外流達2.75億日元,1931年則增加到4.33億日元。通貨緊縮招致生產萎縮,全日本774家企業中,有58家被迫停業,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失業者充斥街頭。嚴重的經濟危機還涉及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31年,作為日本侵華經濟急先鋒的滿鐵株式會社,自創建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財政赤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裡待裝配的高射炮

1931年,日本的國家預算僅有14.8億日元,其中軍費為4.54億元,佔預算支出的30.7%。這一年,日本全國的鋼材產量僅有130萬噸。武器裝備的產量也少得可憐:步槍3,613支,機槍541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軍艦5100噸。日本陸軍裝備的火炮,大體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的水平上。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急欲擺脫困境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謀劃了“9.18”事變,企圖通過對外擴張轉嫁危機。中國人民,尤其是東三省人民被拖入了苦難的深淵,開始了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抗爭。

二、瘋狂掠奪東三省養肥了日本經濟

1931年爆發的“9.18”事變,以及隨後鎮壓東北各路抗日武裝的戰爭,雖然耗費了日本19.31億日元的特別軍費,但日本卻佔領了富饒的東北,開始瘋狂地掠奪資源。

“9.18事變”前,日本主要從當時的英屬印度及馬來亞地區進口生鐵。據統計,1931年,日本從東北掠奪了24.2萬噸生鐵,佔當年日本進口總數的61%;1932年掠奪了32.2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3%;1933年掠奪了45.3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1%;1934年掠奪了40.9萬噸,佔進口總數的67%。日本對東北生鐵和鋼的掠奪,主要通過屬於滿鐵的鞍山制鐵所和屬於大倉財閥系統的本溪鋼鐵廠。它們所掠奪的生鐵和鋼,除了在中國東北就地製造軍火,以供日軍屠殺中國人民外,很大一部分被運到日本國內八幡等地製造武器。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撫順西露天煤礦採煤的勞工

日本對東北煤炭的掠奪,主要通過滿鐵和滿炭兩大公司進行。前者統轄撫順等28處煤礦,後者管理阜新、雞西、鶴崗等12處煤礦。“9.18事變”後,日本從東北掠奪的煤炭逐年增加。1932年為703萬噸,1933年為885萬噸,1934年為1055萬噸,1935年為1127萬噸,1936年為1214萬噸,1937年則達到了1266萬噸。在日本的進口煤中,東北煤佔60~70%。特別是撫順煤,日本稱其為“工業煤絕好典型”,全部用於重點部門,但價格卻僅相當於日本煤的五分之一。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撫順日軍守備隊的碉堡

雖然當年日本在東北沒能找到大油田,但仍然從東北掠走了不少頁岩油和人造石油。“9.18事變”後,日本不斷擴建撫順的頁岩油廠,將其年產量從1931年的6.3萬噸提高到1936年的30萬噸。

鹽不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日本通過“滿洲鹽業股分公司”,壟斷了東北的鹽業生產。僅1937年運往日本的海鹽即達55.5萬噸。

“9.18事變“後短短几年時間,總數達數百萬人的日本“武裝開拓團”便遍及東北各地。為鼓勵向東北移民,日本政府規定每戶移民給田10至15町步(約合991.8至1487.7公畝)。這些土地絕大多數是用極低廉的,象徵性的價格從中國農民手裡強行收買的,或者乾脆採取各種非正常手段霸佔。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除了霸佔土地,東北的農產品,尤其是大豆和玉米,也是日本的重點掠奪對象。據統計,“9.18事變“前5年,東北平均每年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大豆、豆餅、豆油)163萬噸,佔東北大豆三品出口的40%。“9.18事變”後,日本壟斷醬“三井物產”和“三菱商事”等,以壓低價格等手段掠奪東北農產品,運到日本和世界各地牟取暴利。1934年,東北運往日本的玉米價值290餘萬元,佔總輸出量的58%。1936年至1937年,東北每年平均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132萬噸,佔總輸出的46%。

通過掠奪式地開發東三省各種豐富的資源,日本經濟得以度過了危機,並有所壯大。用電量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1931年,日本全年用電量僅為150億度,到了1936年,就迅速增長到了300億度。1937年,日本的鋼材產量也增加到了563萬噸(含東三省產量)。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使得日本陸、海軍軍費支出迅速增長,其在國家預算中所佔比例也不斷加大。日本的國民經濟在1932年至1937年之間,就已經開始向戰爭經濟轉化。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為了增加戰時儲備,為下一步的侵略擴張作準備,日本加速了戰略原料和物資的儲備。從1932年至1936年,鐵礦石、廢鐵、銅、石油和煤的進口分別增長了2.5倍、1.5倍、26.5倍和近1倍。其中從美國進口的戰略原料比重為:廢鋼鐵90%,鋼鐵半成品45%,鉛45%,鈾90%,鋁18%,石油及石油產品45%。美國的戰略原料出口,大大幫助了日本以擴張侵略為目標的軍事工業的發展。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堆積在偽滿新京火車站準備外運的糧食

據統計,1937年,日本共生產步槍42754支、機槍2,295挺、火炮478門、坦克479輛、飛機1580架,軍艦51724噸。分別是1931年的10倍、3.2倍、4.3倍、38.9倍、2.8倍和9倍。使得日本軍國主義者對外擴張的野心不斷膨脹。

由於坦克、飛機等新的技術兵器大規模使用於戰場,鋼鐵、石油、各種非金屬、橡膠及化工原料等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成為擴大武器裝備生產和維持軍隊作戰必不可少的戰略物質。日本帝國主義為擴充軍備,實現對外侵略的戰略計劃,從其本國戰略資源貧乏的情況出發,差不多每次發動對外侵略的戰爭,都把攫取重要戰略地區和戰略資源作為其首要目標。從“9.18”鯨吞中國東北的資源,到蠶食中國華北的資源,從謀劃製造各種挑釁事件,到不宣而戰肢解中國領土,都反映出日本軍國主義的貪婪本性——通過侵略戰爭掠奪資源,再通過掠奪來的資源擴充軍備和擴大侵略戰爭。

三、抗戰的巨大消耗

“7.7事變”爆發後,中國便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面抗戰。中日全面開戰之初,狂妄的日本企圖在3個月內,僅憑現有的軍需儲備便可以 “解決支那事變”。 “7.7事變”爆發整整1個月後,日軍已深切感受到平時所儲備的那些彈藥根本不敷使用,日本政府決定追加華北戰事預算4億日元,其中1億日元為彈藥費,相當於1936年日本陸軍彈藥採購量的2倍。

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個彈藥採購訂單,就必須進行軍需動員。但日本政府擔心軍需動員會給產業界帶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沒有立即下達動員令。隨著中日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日本軍需物資的消耗直線上升,日本政府才被迫於1937年10月至1938年3月31日,實施了“支那事變第一次軍需動員”。


"

現代戰爭是對陣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戰爭勝負掌握在雙方後勤官手中”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無道理。回首那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最終勝利的14年抗戰,人們大多關注戰役進程和雙方政略、戰略得失。相形之下,對雙方戰時經濟,尤其是日本戰時經濟由弱到強,又由強轉弱,直至最終崩潰的過程研究,就相形見拙了。事實上,日本軍國主義在軍事上的種種冒險之舉,與其脆弱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沒有原子彈、蘇聯不出兵,中國抗戰就不會勝利?太高看日本的經濟了。

一、“9.18事變”爆發前的日本經濟危機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因此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鉅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爭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但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了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00億日元。到1920年,已增至21.7800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有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技師在驗收步槍

日本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100%的鋁礬土、99.7%的石油、99.6%的鐵礦石、97.5%的銅礦石、86%的鹽,以及76%的煤炭依賴從外部輸入。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織品和生絲為主,進口以精密機床、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為主。雖然日本的重工業因為不斷擴張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發展,但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農業生產力低下。 這一方面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另一方面,這也加快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步伐。不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有時與其脆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形成死結。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29年10月,自美國首先開始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其嚴重。從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短短一年時間,日本股票指數下跌了37%,原材料價格下跌21.5%,生產資料價格下跌29.3%,消費資料下跌16.7%。1930年,日本黃金外流達2.75億日元,1931年則增加到4.33億日元。通貨緊縮招致生產萎縮,全日本774家企業中,有58家被迫停業,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失業者充斥街頭。嚴重的經濟危機還涉及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31年,作為日本侵華經濟急先鋒的滿鐵株式會社,自創建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財政赤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裡待裝配的高射炮

1931年,日本的國家預算僅有14.8億日元,其中軍費為4.54億元,佔預算支出的30.7%。這一年,日本全國的鋼材產量僅有130萬噸。武器裝備的產量也少得可憐:步槍3,613支,機槍541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軍艦5100噸。日本陸軍裝備的火炮,大體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的水平上。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急欲擺脫困境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謀劃了“9.18”事變,企圖通過對外擴張轉嫁危機。中國人民,尤其是東三省人民被拖入了苦難的深淵,開始了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抗爭。

二、瘋狂掠奪東三省養肥了日本經濟

1931年爆發的“9.18”事變,以及隨後鎮壓東北各路抗日武裝的戰爭,雖然耗費了日本19.31億日元的特別軍費,但日本卻佔領了富饒的東北,開始瘋狂地掠奪資源。

“9.18事變”前,日本主要從當時的英屬印度及馬來亞地區進口生鐵。據統計,1931年,日本從東北掠奪了24.2萬噸生鐵,佔當年日本進口總數的61%;1932年掠奪了32.2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3%;1933年掠奪了45.3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1%;1934年掠奪了40.9萬噸,佔進口總數的67%。日本對東北生鐵和鋼的掠奪,主要通過屬於滿鐵的鞍山制鐵所和屬於大倉財閥系統的本溪鋼鐵廠。它們所掠奪的生鐵和鋼,除了在中國東北就地製造軍火,以供日軍屠殺中國人民外,很大一部分被運到日本國內八幡等地製造武器。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撫順西露天煤礦採煤的勞工

日本對東北煤炭的掠奪,主要通過滿鐵和滿炭兩大公司進行。前者統轄撫順等28處煤礦,後者管理阜新、雞西、鶴崗等12處煤礦。“9.18事變”後,日本從東北掠奪的煤炭逐年增加。1932年為703萬噸,1933年為885萬噸,1934年為1055萬噸,1935年為1127萬噸,1936年為1214萬噸,1937年則達到了1266萬噸。在日本的進口煤中,東北煤佔60~70%。特別是撫順煤,日本稱其為“工業煤絕好典型”,全部用於重點部門,但價格卻僅相當於日本煤的五分之一。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撫順日軍守備隊的碉堡

雖然當年日本在東北沒能找到大油田,但仍然從東北掠走了不少頁岩油和人造石油。“9.18事變”後,日本不斷擴建撫順的頁岩油廠,將其年產量從1931年的6.3萬噸提高到1936年的30萬噸。

鹽不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日本通過“滿洲鹽業股分公司”,壟斷了東北的鹽業生產。僅1937年運往日本的海鹽即達55.5萬噸。

“9.18事變“後短短几年時間,總數達數百萬人的日本“武裝開拓團”便遍及東北各地。為鼓勵向東北移民,日本政府規定每戶移民給田10至15町步(約合991.8至1487.7公畝)。這些土地絕大多數是用極低廉的,象徵性的價格從中國農民手裡強行收買的,或者乾脆採取各種非正常手段霸佔。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除了霸佔土地,東北的農產品,尤其是大豆和玉米,也是日本的重點掠奪對象。據統計,“9.18事變“前5年,東北平均每年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大豆、豆餅、豆油)163萬噸,佔東北大豆三品出口的40%。“9.18事變”後,日本壟斷醬“三井物產”和“三菱商事”等,以壓低價格等手段掠奪東北農產品,運到日本和世界各地牟取暴利。1934年,東北運往日本的玉米價值290餘萬元,佔總輸出量的58%。1936年至1937年,東北每年平均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132萬噸,佔總輸出的46%。

通過掠奪式地開發東三省各種豐富的資源,日本經濟得以度過了危機,並有所壯大。用電量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1931年,日本全年用電量僅為150億度,到了1936年,就迅速增長到了300億度。1937年,日本的鋼材產量也增加到了563萬噸(含東三省產量)。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使得日本陸、海軍軍費支出迅速增長,其在國家預算中所佔比例也不斷加大。日本的國民經濟在1932年至1937年之間,就已經開始向戰爭經濟轉化。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為了增加戰時儲備,為下一步的侵略擴張作準備,日本加速了戰略原料和物資的儲備。從1932年至1936年,鐵礦石、廢鐵、銅、石油和煤的進口分別增長了2.5倍、1.5倍、26.5倍和近1倍。其中從美國進口的戰略原料比重為:廢鋼鐵90%,鋼鐵半成品45%,鉛45%,鈾90%,鋁18%,石油及石油產品45%。美國的戰略原料出口,大大幫助了日本以擴張侵略為目標的軍事工業的發展。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堆積在偽滿新京火車站準備外運的糧食

據統計,1937年,日本共生產步槍42754支、機槍2,295挺、火炮478門、坦克479輛、飛機1580架,軍艦51724噸。分別是1931年的10倍、3.2倍、4.3倍、38.9倍、2.8倍和9倍。使得日本軍國主義者對外擴張的野心不斷膨脹。

由於坦克、飛機等新的技術兵器大規模使用於戰場,鋼鐵、石油、各種非金屬、橡膠及化工原料等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成為擴大武器裝備生產和維持軍隊作戰必不可少的戰略物質。日本帝國主義為擴充軍備,實現對外侵略的戰略計劃,從其本國戰略資源貧乏的情況出發,差不多每次發動對外侵略的戰爭,都把攫取重要戰略地區和戰略資源作為其首要目標。從“9.18”鯨吞中國東北的資源,到蠶食中國華北的資源,從謀劃製造各種挑釁事件,到不宣而戰肢解中國領土,都反映出日本軍國主義的貪婪本性——通過侵略戰爭掠奪資源,再通過掠奪來的資源擴充軍備和擴大侵略戰爭。

三、抗戰的巨大消耗

“7.7事變”爆發後,中國便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面抗戰。中日全面開戰之初,狂妄的日本企圖在3個月內,僅憑現有的軍需儲備便可以 “解決支那事變”。 “7.7事變”爆發整整1個月後,日軍已深切感受到平時所儲備的那些彈藥根本不敷使用,日本政府決定追加華北戰事預算4億日元,其中1億日元為彈藥費,相當於1936年日本陸軍彈藥採購量的2倍。

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個彈藥採購訂單,就必須進行軍需動員。但日本政府擔心軍需動員會給產業界帶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沒有立即下達動員令。隨著中日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日本軍需物資的消耗直線上升,日本政府才被迫於1937年10月至1938年3月31日,實施了“支那事變第一次軍需動員”。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火炮炮管

此次動員除了涉及所有的陸海軍兵工廠外,還動員了約3800家民營工廠。對民營工廠的利用率達到了平時的2.5倍。儘管如此,日本軍需物資的生產補給仍然滿足不了中日戰爭需求。其中武器的滿足率為70%,彈藥60%,飛機66%,坦克27%,輕裝甲車43%,防毒面具97%,衛生器材90%,獸醫器材87%,海運器材80%。

"

現代戰爭是對陣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戰爭勝負掌握在雙方後勤官手中”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無道理。回首那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最終勝利的14年抗戰,人們大多關注戰役進程和雙方政略、戰略得失。相形之下,對雙方戰時經濟,尤其是日本戰時經濟由弱到強,又由強轉弱,直至最終崩潰的過程研究,就相形見拙了。事實上,日本軍國主義在軍事上的種種冒險之舉,與其脆弱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沒有原子彈、蘇聯不出兵,中國抗戰就不會勝利?太高看日本的經濟了。

一、“9.18事變”爆發前的日本經濟危機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因此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鉅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爭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但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了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00億日元。到1920年,已增至21.7800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有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技師在驗收步槍

日本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100%的鋁礬土、99.7%的石油、99.6%的鐵礦石、97.5%的銅礦石、86%的鹽,以及76%的煤炭依賴從外部輸入。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織品和生絲為主,進口以精密機床、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為主。雖然日本的重工業因為不斷擴張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發展,但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農業生產力低下。 這一方面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另一方面,這也加快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步伐。不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有時與其脆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形成死結。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29年10月,自美國首先開始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其嚴重。從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短短一年時間,日本股票指數下跌了37%,原材料價格下跌21.5%,生產資料價格下跌29.3%,消費資料下跌16.7%。1930年,日本黃金外流達2.75億日元,1931年則增加到4.33億日元。通貨緊縮招致生產萎縮,全日本774家企業中,有58家被迫停業,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失業者充斥街頭。嚴重的經濟危機還涉及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31年,作為日本侵華經濟急先鋒的滿鐵株式會社,自創建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財政赤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裡待裝配的高射炮

1931年,日本的國家預算僅有14.8億日元,其中軍費為4.54億元,佔預算支出的30.7%。這一年,日本全國的鋼材產量僅有130萬噸。武器裝備的產量也少得可憐:步槍3,613支,機槍541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軍艦5100噸。日本陸軍裝備的火炮,大體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的水平上。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急欲擺脫困境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謀劃了“9.18”事變,企圖通過對外擴張轉嫁危機。中國人民,尤其是東三省人民被拖入了苦難的深淵,開始了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抗爭。

二、瘋狂掠奪東三省養肥了日本經濟

1931年爆發的“9.18”事變,以及隨後鎮壓東北各路抗日武裝的戰爭,雖然耗費了日本19.31億日元的特別軍費,但日本卻佔領了富饒的東北,開始瘋狂地掠奪資源。

“9.18事變”前,日本主要從當時的英屬印度及馬來亞地區進口生鐵。據統計,1931年,日本從東北掠奪了24.2萬噸生鐵,佔當年日本進口總數的61%;1932年掠奪了32.2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3%;1933年掠奪了45.3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1%;1934年掠奪了40.9萬噸,佔進口總數的67%。日本對東北生鐵和鋼的掠奪,主要通過屬於滿鐵的鞍山制鐵所和屬於大倉財閥系統的本溪鋼鐵廠。它們所掠奪的生鐵和鋼,除了在中國東北就地製造軍火,以供日軍屠殺中國人民外,很大一部分被運到日本國內八幡等地製造武器。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撫順西露天煤礦採煤的勞工

日本對東北煤炭的掠奪,主要通過滿鐵和滿炭兩大公司進行。前者統轄撫順等28處煤礦,後者管理阜新、雞西、鶴崗等12處煤礦。“9.18事變”後,日本從東北掠奪的煤炭逐年增加。1932年為703萬噸,1933年為885萬噸,1934年為1055萬噸,1935年為1127萬噸,1936年為1214萬噸,1937年則達到了1266萬噸。在日本的進口煤中,東北煤佔60~70%。特別是撫順煤,日本稱其為“工業煤絕好典型”,全部用於重點部門,但價格卻僅相當於日本煤的五分之一。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撫順日軍守備隊的碉堡

雖然當年日本在東北沒能找到大油田,但仍然從東北掠走了不少頁岩油和人造石油。“9.18事變”後,日本不斷擴建撫順的頁岩油廠,將其年產量從1931年的6.3萬噸提高到1936年的30萬噸。

鹽不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日本通過“滿洲鹽業股分公司”,壟斷了東北的鹽業生產。僅1937年運往日本的海鹽即達55.5萬噸。

“9.18事變“後短短几年時間,總數達數百萬人的日本“武裝開拓團”便遍及東北各地。為鼓勵向東北移民,日本政府規定每戶移民給田10至15町步(約合991.8至1487.7公畝)。這些土地絕大多數是用極低廉的,象徵性的價格從中國農民手裡強行收買的,或者乾脆採取各種非正常手段霸佔。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除了霸佔土地,東北的農產品,尤其是大豆和玉米,也是日本的重點掠奪對象。據統計,“9.18事變“前5年,東北平均每年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大豆、豆餅、豆油)163萬噸,佔東北大豆三品出口的40%。“9.18事變”後,日本壟斷醬“三井物產”和“三菱商事”等,以壓低價格等手段掠奪東北農產品,運到日本和世界各地牟取暴利。1934年,東北運往日本的玉米價值290餘萬元,佔總輸出量的58%。1936年至1937年,東北每年平均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132萬噸,佔總輸出的46%。

通過掠奪式地開發東三省各種豐富的資源,日本經濟得以度過了危機,並有所壯大。用電量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1931年,日本全年用電量僅為150億度,到了1936年,就迅速增長到了300億度。1937年,日本的鋼材產量也增加到了563萬噸(含東三省產量)。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使得日本陸、海軍軍費支出迅速增長,其在國家預算中所佔比例也不斷加大。日本的國民經濟在1932年至1937年之間,就已經開始向戰爭經濟轉化。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為了增加戰時儲備,為下一步的侵略擴張作準備,日本加速了戰略原料和物資的儲備。從1932年至1936年,鐵礦石、廢鐵、銅、石油和煤的進口分別增長了2.5倍、1.5倍、26.5倍和近1倍。其中從美國進口的戰略原料比重為:廢鋼鐵90%,鋼鐵半成品45%,鉛45%,鈾90%,鋁18%,石油及石油產品45%。美國的戰略原料出口,大大幫助了日本以擴張侵略為目標的軍事工業的發展。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堆積在偽滿新京火車站準備外運的糧食

據統計,1937年,日本共生產步槍42754支、機槍2,295挺、火炮478門、坦克479輛、飛機1580架,軍艦51724噸。分別是1931年的10倍、3.2倍、4.3倍、38.9倍、2.8倍和9倍。使得日本軍國主義者對外擴張的野心不斷膨脹。

由於坦克、飛機等新的技術兵器大規模使用於戰場,鋼鐵、石油、各種非金屬、橡膠及化工原料等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成為擴大武器裝備生產和維持軍隊作戰必不可少的戰略物質。日本帝國主義為擴充軍備,實現對外侵略的戰略計劃,從其本國戰略資源貧乏的情況出發,差不多每次發動對外侵略的戰爭,都把攫取重要戰略地區和戰略資源作為其首要目標。從“9.18”鯨吞中國東北的資源,到蠶食中國華北的資源,從謀劃製造各種挑釁事件,到不宣而戰肢解中國領土,都反映出日本軍國主義的貪婪本性——通過侵略戰爭掠奪資源,再通過掠奪來的資源擴充軍備和擴大侵略戰爭。

三、抗戰的巨大消耗

“7.7事變”爆發後,中國便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面抗戰。中日全面開戰之初,狂妄的日本企圖在3個月內,僅憑現有的軍需儲備便可以 “解決支那事變”。 “7.7事變”爆發整整1個月後,日軍已深切感受到平時所儲備的那些彈藥根本不敷使用,日本政府決定追加華北戰事預算4億日元,其中1億日元為彈藥費,相當於1936年日本陸軍彈藥採購量的2倍。

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個彈藥採購訂單,就必須進行軍需動員。但日本政府擔心軍需動員會給產業界帶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沒有立即下達動員令。隨著中日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日本軍需物資的消耗直線上升,日本政府才被迫於1937年10月至1938年3月31日,實施了“支那事變第一次軍需動員”。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火炮炮管

此次動員除了涉及所有的陸海軍兵工廠外,還動員了約3800家民營工廠。對民營工廠的利用率達到了平時的2.5倍。儘管如此,日本軍需物資的生產補給仍然滿足不了中日戰爭需求。其中武器的滿足率為70%,彈藥60%,飛機66%,坦克27%,輕裝甲車43%,防毒面具97%,衛生器材90%,獸醫器材87%,海運器材80%。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8年4月1日至1939年3月31日,日本被迫追加實施第二次軍需動員計劃,把動員的民營工廠數量增加到4000餘家,並採取了諸如利用代用品、回收廢品,乃至降低產品規格的措施,希望用降低質量的辦法來滿足對數量的需求。儘管如此,卻仍然滿足不了戰爭的實際需求。至1938年6月,連日本中學裡用的教練步槍都被日軍收回利用。

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不僅給予了日軍以重創,消耗了日本大量物資,也讓日本經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從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短短8個月時間裡,日本就連續4次追加臨時軍費,累計金額高達74億日元。這是日本自甲午戰爭(2億日元)、日俄戰爭(15.1億日元)、第一次世界大戰(8.82億日元)和“9.18事變”(19.31億元)四次對外戰爭戰費總和的1.63倍,是日本1936年國家預算的3倍多。


"

現代戰爭是對陣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戰爭勝負掌握在雙方後勤官手中”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無道理。回首那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最終勝利的14年抗戰,人們大多關注戰役進程和雙方政略、戰略得失。相形之下,對雙方戰時經濟,尤其是日本戰時經濟由弱到強,又由強轉弱,直至最終崩潰的過程研究,就相形見拙了。事實上,日本軍國主義在軍事上的種種冒險之舉,與其脆弱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沒有原子彈、蘇聯不出兵,中國抗戰就不會勝利?太高看日本的經濟了。

一、“9.18事變”爆發前的日本經濟危機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因此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鉅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爭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但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了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00億日元。到1920年,已增至21.7800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有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技師在驗收步槍

日本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100%的鋁礬土、99.7%的石油、99.6%的鐵礦石、97.5%的銅礦石、86%的鹽,以及76%的煤炭依賴從外部輸入。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織品和生絲為主,進口以精密機床、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為主。雖然日本的重工業因為不斷擴張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發展,但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農業生產力低下。 這一方面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另一方面,這也加快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步伐。不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有時與其脆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形成死結。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29年10月,自美國首先開始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其嚴重。從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短短一年時間,日本股票指數下跌了37%,原材料價格下跌21.5%,生產資料價格下跌29.3%,消費資料下跌16.7%。1930年,日本黃金外流達2.75億日元,1931年則增加到4.33億日元。通貨緊縮招致生產萎縮,全日本774家企業中,有58家被迫停業,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失業者充斥街頭。嚴重的經濟危機還涉及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31年,作為日本侵華經濟急先鋒的滿鐵株式會社,自創建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財政赤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裡待裝配的高射炮

1931年,日本的國家預算僅有14.8億日元,其中軍費為4.54億元,佔預算支出的30.7%。這一年,日本全國的鋼材產量僅有130萬噸。武器裝備的產量也少得可憐:步槍3,613支,機槍541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軍艦5100噸。日本陸軍裝備的火炮,大體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的水平上。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急欲擺脫困境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謀劃了“9.18”事變,企圖通過對外擴張轉嫁危機。中國人民,尤其是東三省人民被拖入了苦難的深淵,開始了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抗爭。

二、瘋狂掠奪東三省養肥了日本經濟

1931年爆發的“9.18”事變,以及隨後鎮壓東北各路抗日武裝的戰爭,雖然耗費了日本19.31億日元的特別軍費,但日本卻佔領了富饒的東北,開始瘋狂地掠奪資源。

“9.18事變”前,日本主要從當時的英屬印度及馬來亞地區進口生鐵。據統計,1931年,日本從東北掠奪了24.2萬噸生鐵,佔當年日本進口總數的61%;1932年掠奪了32.2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3%;1933年掠奪了45.3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1%;1934年掠奪了40.9萬噸,佔進口總數的67%。日本對東北生鐵和鋼的掠奪,主要通過屬於滿鐵的鞍山制鐵所和屬於大倉財閥系統的本溪鋼鐵廠。它們所掠奪的生鐵和鋼,除了在中國東北就地製造軍火,以供日軍屠殺中國人民外,很大一部分被運到日本國內八幡等地製造武器。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撫順西露天煤礦採煤的勞工

日本對東北煤炭的掠奪,主要通過滿鐵和滿炭兩大公司進行。前者統轄撫順等28處煤礦,後者管理阜新、雞西、鶴崗等12處煤礦。“9.18事變”後,日本從東北掠奪的煤炭逐年增加。1932年為703萬噸,1933年為885萬噸,1934年為1055萬噸,1935年為1127萬噸,1936年為1214萬噸,1937年則達到了1266萬噸。在日本的進口煤中,東北煤佔60~70%。特別是撫順煤,日本稱其為“工業煤絕好典型”,全部用於重點部門,但價格卻僅相當於日本煤的五分之一。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撫順日軍守備隊的碉堡

雖然當年日本在東北沒能找到大油田,但仍然從東北掠走了不少頁岩油和人造石油。“9.18事變”後,日本不斷擴建撫順的頁岩油廠,將其年產量從1931年的6.3萬噸提高到1936年的30萬噸。

鹽不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日本通過“滿洲鹽業股分公司”,壟斷了東北的鹽業生產。僅1937年運往日本的海鹽即達55.5萬噸。

“9.18事變“後短短几年時間,總數達數百萬人的日本“武裝開拓團”便遍及東北各地。為鼓勵向東北移民,日本政府規定每戶移民給田10至15町步(約合991.8至1487.7公畝)。這些土地絕大多數是用極低廉的,象徵性的價格從中國農民手裡強行收買的,或者乾脆採取各種非正常手段霸佔。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除了霸佔土地,東北的農產品,尤其是大豆和玉米,也是日本的重點掠奪對象。據統計,“9.18事變“前5年,東北平均每年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大豆、豆餅、豆油)163萬噸,佔東北大豆三品出口的40%。“9.18事變”後,日本壟斷醬“三井物產”和“三菱商事”等,以壓低價格等手段掠奪東北農產品,運到日本和世界各地牟取暴利。1934年,東北運往日本的玉米價值290餘萬元,佔總輸出量的58%。1936年至1937年,東北每年平均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132萬噸,佔總輸出的46%。

通過掠奪式地開發東三省各種豐富的資源,日本經濟得以度過了危機,並有所壯大。用電量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1931年,日本全年用電量僅為150億度,到了1936年,就迅速增長到了300億度。1937年,日本的鋼材產量也增加到了563萬噸(含東三省產量)。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使得日本陸、海軍軍費支出迅速增長,其在國家預算中所佔比例也不斷加大。日本的國民經濟在1932年至1937年之間,就已經開始向戰爭經濟轉化。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為了增加戰時儲備,為下一步的侵略擴張作準備,日本加速了戰略原料和物資的儲備。從1932年至1936年,鐵礦石、廢鐵、銅、石油和煤的進口分別增長了2.5倍、1.5倍、26.5倍和近1倍。其中從美國進口的戰略原料比重為:廢鋼鐵90%,鋼鐵半成品45%,鉛45%,鈾90%,鋁18%,石油及石油產品45%。美國的戰略原料出口,大大幫助了日本以擴張侵略為目標的軍事工業的發展。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堆積在偽滿新京火車站準備外運的糧食

據統計,1937年,日本共生產步槍42754支、機槍2,295挺、火炮478門、坦克479輛、飛機1580架,軍艦51724噸。分別是1931年的10倍、3.2倍、4.3倍、38.9倍、2.8倍和9倍。使得日本軍國主義者對外擴張的野心不斷膨脹。

由於坦克、飛機等新的技術兵器大規模使用於戰場,鋼鐵、石油、各種非金屬、橡膠及化工原料等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成為擴大武器裝備生產和維持軍隊作戰必不可少的戰略物質。日本帝國主義為擴充軍備,實現對外侵略的戰略計劃,從其本國戰略資源貧乏的情況出發,差不多每次發動對外侵略的戰爭,都把攫取重要戰略地區和戰略資源作為其首要目標。從“9.18”鯨吞中國東北的資源,到蠶食中國華北的資源,從謀劃製造各種挑釁事件,到不宣而戰肢解中國領土,都反映出日本軍國主義的貪婪本性——通過侵略戰爭掠奪資源,再通過掠奪來的資源擴充軍備和擴大侵略戰爭。

三、抗戰的巨大消耗

“7.7事變”爆發後,中國便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面抗戰。中日全面開戰之初,狂妄的日本企圖在3個月內,僅憑現有的軍需儲備便可以 “解決支那事變”。 “7.7事變”爆發整整1個月後,日軍已深切感受到平時所儲備的那些彈藥根本不敷使用,日本政府決定追加華北戰事預算4億日元,其中1億日元為彈藥費,相當於1936年日本陸軍彈藥採購量的2倍。

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個彈藥採購訂單,就必須進行軍需動員。但日本政府擔心軍需動員會給產業界帶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沒有立即下達動員令。隨著中日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日本軍需物資的消耗直線上升,日本政府才被迫於1937年10月至1938年3月31日,實施了“支那事變第一次軍需動員”。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火炮炮管

此次動員除了涉及所有的陸海軍兵工廠外,還動員了約3800家民營工廠。對民營工廠的利用率達到了平時的2.5倍。儘管如此,日本軍需物資的生產補給仍然滿足不了中日戰爭需求。其中武器的滿足率為70%,彈藥60%,飛機66%,坦克27%,輕裝甲車43%,防毒面具97%,衛生器材90%,獸醫器材87%,海運器材80%。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8年4月1日至1939年3月31日,日本被迫追加實施第二次軍需動員計劃,把動員的民營工廠數量增加到4000餘家,並採取了諸如利用代用品、回收廢品,乃至降低產品規格的措施,希望用降低質量的辦法來滿足對數量的需求。儘管如此,卻仍然滿足不了戰爭的實際需求。至1938年6月,連日本中學裡用的教練步槍都被日軍收回利用。

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不僅給予了日軍以重創,消耗了日本大量物資,也讓日本經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從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短短8個月時間裡,日本就連續4次追加臨時軍費,累計金額高達74億日元。這是日本自甲午戰爭(2億日元)、日俄戰爭(15.1億日元)、第一次世界大戰(8.82億日元)和“9.18事變”(19.31億元)四次對外戰爭戰費總和的1.63倍,是日本1936年國家預算的3倍多。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重機槍

龐大的軍費支出絕大多數用於武器彈藥及各類軍需品的生產。這些物資一經生產,即脫離於再生產之外,成為對經濟發展毫無意義的純消耗。這種消耗使日本的出口產業因原料不足而出口能力下降,出口下降又造成進口原料的大幅度減少,最後使經濟的正常運轉遭到破壞。

由於中日戰爭影響,1938年上半年,日本的進出口同比降低了32.9%和19.6%,黃金儲備也從戰前的388噸急劇下降到25噸。嚴酷的現實迫使日本於1938年6月修改了物資動員計劃,全面壓縮一切與軍需無關產業的物資供給量,並要求國民貫徹節約、配給、回收、實行戰時簡樸生活等十大措施,規定對鋼材、銑鐵、金、銀、銅、鉛等32種物資實行強化的使用限制。以鋼鐵類為例,當時日本一般民用的普通鋼材需求量是478.4萬噸,修改後的計劃僅供給306.9萬噸,消減了36%。鋼鐵短缺對日本各產業的影響極為嚴重,大部基本國防產業由於所需的材料、原料和技術人員不足,不能如期完成生產力擴充計劃。如機床工業僅完成計劃指標56%,汽車工業完成計劃指標53%。

"

現代戰爭是對陣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戰爭勝負掌握在雙方後勤官手中”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無道理。回首那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最終勝利的14年抗戰,人們大多關注戰役進程和雙方政略、戰略得失。相形之下,對雙方戰時經濟,尤其是日本戰時經濟由弱到強,又由強轉弱,直至最終崩潰的過程研究,就相形見拙了。事實上,日本軍國主義在軍事上的種種冒險之舉,與其脆弱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沒有原子彈、蘇聯不出兵,中國抗戰就不會勝利?太高看日本的經濟了。

一、“9.18事變”爆發前的日本經濟危機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因此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鉅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爭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但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了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00億日元。到1920年,已增至21.7800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有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技師在驗收步槍

日本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100%的鋁礬土、99.7%的石油、99.6%的鐵礦石、97.5%的銅礦石、86%的鹽,以及76%的煤炭依賴從外部輸入。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織品和生絲為主,進口以精密機床、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為主。雖然日本的重工業因為不斷擴張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發展,但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農業生產力低下。 這一方面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另一方面,這也加快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步伐。不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有時與其脆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形成死結。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29年10月,自美國首先開始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其嚴重。從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短短一年時間,日本股票指數下跌了37%,原材料價格下跌21.5%,生產資料價格下跌29.3%,消費資料下跌16.7%。1930年,日本黃金外流達2.75億日元,1931年則增加到4.33億日元。通貨緊縮招致生產萎縮,全日本774家企業中,有58家被迫停業,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失業者充斥街頭。嚴重的經濟危機還涉及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31年,作為日本侵華經濟急先鋒的滿鐵株式會社,自創建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財政赤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裡待裝配的高射炮

1931年,日本的國家預算僅有14.8億日元,其中軍費為4.54億元,佔預算支出的30.7%。這一年,日本全國的鋼材產量僅有130萬噸。武器裝備的產量也少得可憐:步槍3,613支,機槍541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軍艦5100噸。日本陸軍裝備的火炮,大體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的水平上。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急欲擺脫困境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謀劃了“9.18”事變,企圖通過對外擴張轉嫁危機。中國人民,尤其是東三省人民被拖入了苦難的深淵,開始了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抗爭。

二、瘋狂掠奪東三省養肥了日本經濟

1931年爆發的“9.18”事變,以及隨後鎮壓東北各路抗日武裝的戰爭,雖然耗費了日本19.31億日元的特別軍費,但日本卻佔領了富饒的東北,開始瘋狂地掠奪資源。

“9.18事變”前,日本主要從當時的英屬印度及馬來亞地區進口生鐵。據統計,1931年,日本從東北掠奪了24.2萬噸生鐵,佔當年日本進口總數的61%;1932年掠奪了32.2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3%;1933年掠奪了45.3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1%;1934年掠奪了40.9萬噸,佔進口總數的67%。日本對東北生鐵和鋼的掠奪,主要通過屬於滿鐵的鞍山制鐵所和屬於大倉財閥系統的本溪鋼鐵廠。它們所掠奪的生鐵和鋼,除了在中國東北就地製造軍火,以供日軍屠殺中國人民外,很大一部分被運到日本國內八幡等地製造武器。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撫順西露天煤礦採煤的勞工

日本對東北煤炭的掠奪,主要通過滿鐵和滿炭兩大公司進行。前者統轄撫順等28處煤礦,後者管理阜新、雞西、鶴崗等12處煤礦。“9.18事變”後,日本從東北掠奪的煤炭逐年增加。1932年為703萬噸,1933年為885萬噸,1934年為1055萬噸,1935年為1127萬噸,1936年為1214萬噸,1937年則達到了1266萬噸。在日本的進口煤中,東北煤佔60~70%。特別是撫順煤,日本稱其為“工業煤絕好典型”,全部用於重點部門,但價格卻僅相當於日本煤的五分之一。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撫順日軍守備隊的碉堡

雖然當年日本在東北沒能找到大油田,但仍然從東北掠走了不少頁岩油和人造石油。“9.18事變”後,日本不斷擴建撫順的頁岩油廠,將其年產量從1931年的6.3萬噸提高到1936年的30萬噸。

鹽不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日本通過“滿洲鹽業股分公司”,壟斷了東北的鹽業生產。僅1937年運往日本的海鹽即達55.5萬噸。

“9.18事變“後短短几年時間,總數達數百萬人的日本“武裝開拓團”便遍及東北各地。為鼓勵向東北移民,日本政府規定每戶移民給田10至15町步(約合991.8至1487.7公畝)。這些土地絕大多數是用極低廉的,象徵性的價格從中國農民手裡強行收買的,或者乾脆採取各種非正常手段霸佔。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除了霸佔土地,東北的農產品,尤其是大豆和玉米,也是日本的重點掠奪對象。據統計,“9.18事變“前5年,東北平均每年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大豆、豆餅、豆油)163萬噸,佔東北大豆三品出口的40%。“9.18事變”後,日本壟斷醬“三井物產”和“三菱商事”等,以壓低價格等手段掠奪東北農產品,運到日本和世界各地牟取暴利。1934年,東北運往日本的玉米價值290餘萬元,佔總輸出量的58%。1936年至1937年,東北每年平均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132萬噸,佔總輸出的46%。

通過掠奪式地開發東三省各種豐富的資源,日本經濟得以度過了危機,並有所壯大。用電量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1931年,日本全年用電量僅為150億度,到了1936年,就迅速增長到了300億度。1937年,日本的鋼材產量也增加到了563萬噸(含東三省產量)。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使得日本陸、海軍軍費支出迅速增長,其在國家預算中所佔比例也不斷加大。日本的國民經濟在1932年至1937年之間,就已經開始向戰爭經濟轉化。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為了增加戰時儲備,為下一步的侵略擴張作準備,日本加速了戰略原料和物資的儲備。從1932年至1936年,鐵礦石、廢鐵、銅、石油和煤的進口分別增長了2.5倍、1.5倍、26.5倍和近1倍。其中從美國進口的戰略原料比重為:廢鋼鐵90%,鋼鐵半成品45%,鉛45%,鈾90%,鋁18%,石油及石油產品45%。美國的戰略原料出口,大大幫助了日本以擴張侵略為目標的軍事工業的發展。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堆積在偽滿新京火車站準備外運的糧食

據統計,1937年,日本共生產步槍42754支、機槍2,295挺、火炮478門、坦克479輛、飛機1580架,軍艦51724噸。分別是1931年的10倍、3.2倍、4.3倍、38.9倍、2.8倍和9倍。使得日本軍國主義者對外擴張的野心不斷膨脹。

由於坦克、飛機等新的技術兵器大規模使用於戰場,鋼鐵、石油、各種非金屬、橡膠及化工原料等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成為擴大武器裝備生產和維持軍隊作戰必不可少的戰略物質。日本帝國主義為擴充軍備,實現對外侵略的戰略計劃,從其本國戰略資源貧乏的情況出發,差不多每次發動對外侵略的戰爭,都把攫取重要戰略地區和戰略資源作為其首要目標。從“9.18”鯨吞中國東北的資源,到蠶食中國華北的資源,從謀劃製造各種挑釁事件,到不宣而戰肢解中國領土,都反映出日本軍國主義的貪婪本性——通過侵略戰爭掠奪資源,再通過掠奪來的資源擴充軍備和擴大侵略戰爭。

三、抗戰的巨大消耗

“7.7事變”爆發後,中國便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面抗戰。中日全面開戰之初,狂妄的日本企圖在3個月內,僅憑現有的軍需儲備便可以 “解決支那事變”。 “7.7事變”爆發整整1個月後,日軍已深切感受到平時所儲備的那些彈藥根本不敷使用,日本政府決定追加華北戰事預算4億日元,其中1億日元為彈藥費,相當於1936年日本陸軍彈藥採購量的2倍。

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個彈藥採購訂單,就必須進行軍需動員。但日本政府擔心軍需動員會給產業界帶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沒有立即下達動員令。隨著中日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日本軍需物資的消耗直線上升,日本政府才被迫於1937年10月至1938年3月31日,實施了“支那事變第一次軍需動員”。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火炮炮管

此次動員除了涉及所有的陸海軍兵工廠外,還動員了約3800家民營工廠。對民營工廠的利用率達到了平時的2.5倍。儘管如此,日本軍需物資的生產補給仍然滿足不了中日戰爭需求。其中武器的滿足率為70%,彈藥60%,飛機66%,坦克27%,輕裝甲車43%,防毒面具97%,衛生器材90%,獸醫器材87%,海運器材80%。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8年4月1日至1939年3月31日,日本被迫追加實施第二次軍需動員計劃,把動員的民營工廠數量增加到4000餘家,並採取了諸如利用代用品、回收廢品,乃至降低產品規格的措施,希望用降低質量的辦法來滿足對數量的需求。儘管如此,卻仍然滿足不了戰爭的實際需求。至1938年6月,連日本中學裡用的教練步槍都被日軍收回利用。

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不僅給予了日軍以重創,消耗了日本大量物資,也讓日本經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從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短短8個月時間裡,日本就連續4次追加臨時軍費,累計金額高達74億日元。這是日本自甲午戰爭(2億日元)、日俄戰爭(15.1億日元)、第一次世界大戰(8.82億日元)和“9.18事變”(19.31億元)四次對外戰爭戰費總和的1.63倍,是日本1936年國家預算的3倍多。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重機槍

龐大的軍費支出絕大多數用於武器彈藥及各類軍需品的生產。這些物資一經生產,即脫離於再生產之外,成為對經濟發展毫無意義的純消耗。這種消耗使日本的出口產業因原料不足而出口能力下降,出口下降又造成進口原料的大幅度減少,最後使經濟的正常運轉遭到破壞。

由於中日戰爭影響,1938年上半年,日本的進出口同比降低了32.9%和19.6%,黃金儲備也從戰前的388噸急劇下降到25噸。嚴酷的現實迫使日本於1938年6月修改了物資動員計劃,全面壓縮一切與軍需無關產業的物資供給量,並要求國民貫徹節約、配給、回收、實行戰時簡樸生活等十大措施,規定對鋼材、銑鐵、金、銀、銅、鉛等32種物資實行強化的使用限制。以鋼鐵類為例,當時日本一般民用的普通鋼材需求量是478.4萬噸,修改後的計劃僅供給306.9萬噸,消減了36%。鋼鐵短缺對日本各產業的影響極為嚴重,大部基本國防產業由於所需的材料、原料和技術人員不足,不能如期完成生產力擴充計劃。如機床工業僅完成計劃指標56%,汽車工業完成計劃指標53%。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9年,日本關西地區和朝鮮出現大旱,還有很多地區發生嚴重水災。農業的歉收迫使日本必須特別進口2億多日元糧食。這進一步擠壓了本就不寬裕的進口資金,進口原料的減少又讓日本工業缺乏足夠的原料,致使開工不足,更加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戰爭物資供應需求。

四、日本的“以戰養戰”政策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控制了廣大佔領區的經濟命脈,對日本所需戰略資源實施殖民開發,同時根據不同地域和行業,有重點地進行瘋狂掠奪,妄圖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

現代戰爭是對陣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戰爭勝負掌握在雙方後勤官手中”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無道理。回首那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最終勝利的14年抗戰,人們大多關注戰役進程和雙方政略、戰略得失。相形之下,對雙方戰時經濟,尤其是日本戰時經濟由弱到強,又由強轉弱,直至最終崩潰的過程研究,就相形見拙了。事實上,日本軍國主義在軍事上的種種冒險之舉,與其脆弱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沒有原子彈、蘇聯不出兵,中國抗戰就不會勝利?太高看日本的經濟了。

一、“9.18事變”爆發前的日本經濟危機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因此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鉅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爭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但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了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00億日元。到1920年,已增至21.7800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有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技師在驗收步槍

日本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100%的鋁礬土、99.7%的石油、99.6%的鐵礦石、97.5%的銅礦石、86%的鹽,以及76%的煤炭依賴從外部輸入。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織品和生絲為主,進口以精密機床、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為主。雖然日本的重工業因為不斷擴張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發展,但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農業生產力低下。 這一方面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另一方面,這也加快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步伐。不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有時與其脆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形成死結。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29年10月,自美國首先開始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其嚴重。從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短短一年時間,日本股票指數下跌了37%,原材料價格下跌21.5%,生產資料價格下跌29.3%,消費資料下跌16.7%。1930年,日本黃金外流達2.75億日元,1931年則增加到4.33億日元。通貨緊縮招致生產萎縮,全日本774家企業中,有58家被迫停業,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失業者充斥街頭。嚴重的經濟危機還涉及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31年,作為日本侵華經濟急先鋒的滿鐵株式會社,自創建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財政赤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裡待裝配的高射炮

1931年,日本的國家預算僅有14.8億日元,其中軍費為4.54億元,佔預算支出的30.7%。這一年,日本全國的鋼材產量僅有130萬噸。武器裝備的產量也少得可憐:步槍3,613支,機槍541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軍艦5100噸。日本陸軍裝備的火炮,大體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的水平上。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急欲擺脫困境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謀劃了“9.18”事變,企圖通過對外擴張轉嫁危機。中國人民,尤其是東三省人民被拖入了苦難的深淵,開始了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抗爭。

二、瘋狂掠奪東三省養肥了日本經濟

1931年爆發的“9.18”事變,以及隨後鎮壓東北各路抗日武裝的戰爭,雖然耗費了日本19.31億日元的特別軍費,但日本卻佔領了富饒的東北,開始瘋狂地掠奪資源。

“9.18事變”前,日本主要從當時的英屬印度及馬來亞地區進口生鐵。據統計,1931年,日本從東北掠奪了24.2萬噸生鐵,佔當年日本進口總數的61%;1932年掠奪了32.2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3%;1933年掠奪了45.3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1%;1934年掠奪了40.9萬噸,佔進口總數的67%。日本對東北生鐵和鋼的掠奪,主要通過屬於滿鐵的鞍山制鐵所和屬於大倉財閥系統的本溪鋼鐵廠。它們所掠奪的生鐵和鋼,除了在中國東北就地製造軍火,以供日軍屠殺中國人民外,很大一部分被運到日本國內八幡等地製造武器。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撫順西露天煤礦採煤的勞工

日本對東北煤炭的掠奪,主要通過滿鐵和滿炭兩大公司進行。前者統轄撫順等28處煤礦,後者管理阜新、雞西、鶴崗等12處煤礦。“9.18事變”後,日本從東北掠奪的煤炭逐年增加。1932年為703萬噸,1933年為885萬噸,1934年為1055萬噸,1935年為1127萬噸,1936年為1214萬噸,1937年則達到了1266萬噸。在日本的進口煤中,東北煤佔60~70%。特別是撫順煤,日本稱其為“工業煤絕好典型”,全部用於重點部門,但價格卻僅相當於日本煤的五分之一。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撫順日軍守備隊的碉堡

雖然當年日本在東北沒能找到大油田,但仍然從東北掠走了不少頁岩油和人造石油。“9.18事變”後,日本不斷擴建撫順的頁岩油廠,將其年產量從1931年的6.3萬噸提高到1936年的30萬噸。

鹽不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日本通過“滿洲鹽業股分公司”,壟斷了東北的鹽業生產。僅1937年運往日本的海鹽即達55.5萬噸。

“9.18事變“後短短几年時間,總數達數百萬人的日本“武裝開拓團”便遍及東北各地。為鼓勵向東北移民,日本政府規定每戶移民給田10至15町步(約合991.8至1487.7公畝)。這些土地絕大多數是用極低廉的,象徵性的價格從中國農民手裡強行收買的,或者乾脆採取各種非正常手段霸佔。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除了霸佔土地,東北的農產品,尤其是大豆和玉米,也是日本的重點掠奪對象。據統計,“9.18事變“前5年,東北平均每年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大豆、豆餅、豆油)163萬噸,佔東北大豆三品出口的40%。“9.18事變”後,日本壟斷醬“三井物產”和“三菱商事”等,以壓低價格等手段掠奪東北農產品,運到日本和世界各地牟取暴利。1934年,東北運往日本的玉米價值290餘萬元,佔總輸出量的58%。1936年至1937年,東北每年平均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132萬噸,佔總輸出的46%。

通過掠奪式地開發東三省各種豐富的資源,日本經濟得以度過了危機,並有所壯大。用電量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1931年,日本全年用電量僅為150億度,到了1936年,就迅速增長到了300億度。1937年,日本的鋼材產量也增加到了563萬噸(含東三省產量)。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使得日本陸、海軍軍費支出迅速增長,其在國家預算中所佔比例也不斷加大。日本的國民經濟在1932年至1937年之間,就已經開始向戰爭經濟轉化。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為了增加戰時儲備,為下一步的侵略擴張作準備,日本加速了戰略原料和物資的儲備。從1932年至1936年,鐵礦石、廢鐵、銅、石油和煤的進口分別增長了2.5倍、1.5倍、26.5倍和近1倍。其中從美國進口的戰略原料比重為:廢鋼鐵90%,鋼鐵半成品45%,鉛45%,鈾90%,鋁18%,石油及石油產品45%。美國的戰略原料出口,大大幫助了日本以擴張侵略為目標的軍事工業的發展。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堆積在偽滿新京火車站準備外運的糧食

據統計,1937年,日本共生產步槍42754支、機槍2,295挺、火炮478門、坦克479輛、飛機1580架,軍艦51724噸。分別是1931年的10倍、3.2倍、4.3倍、38.9倍、2.8倍和9倍。使得日本軍國主義者對外擴張的野心不斷膨脹。

由於坦克、飛機等新的技術兵器大規模使用於戰場,鋼鐵、石油、各種非金屬、橡膠及化工原料等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成為擴大武器裝備生產和維持軍隊作戰必不可少的戰略物質。日本帝國主義為擴充軍備,實現對外侵略的戰略計劃,從其本國戰略資源貧乏的情況出發,差不多每次發動對外侵略的戰爭,都把攫取重要戰略地區和戰略資源作為其首要目標。從“9.18”鯨吞中國東北的資源,到蠶食中國華北的資源,從謀劃製造各種挑釁事件,到不宣而戰肢解中國領土,都反映出日本軍國主義的貪婪本性——通過侵略戰爭掠奪資源,再通過掠奪來的資源擴充軍備和擴大侵略戰爭。

三、抗戰的巨大消耗

“7.7事變”爆發後,中國便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面抗戰。中日全面開戰之初,狂妄的日本企圖在3個月內,僅憑現有的軍需儲備便可以 “解決支那事變”。 “7.7事變”爆發整整1個月後,日軍已深切感受到平時所儲備的那些彈藥根本不敷使用,日本政府決定追加華北戰事預算4億日元,其中1億日元為彈藥費,相當於1936年日本陸軍彈藥採購量的2倍。

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個彈藥採購訂單,就必須進行軍需動員。但日本政府擔心軍需動員會給產業界帶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沒有立即下達動員令。隨著中日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日本軍需物資的消耗直線上升,日本政府才被迫於1937年10月至1938年3月31日,實施了“支那事變第一次軍需動員”。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火炮炮管

此次動員除了涉及所有的陸海軍兵工廠外,還動員了約3800家民營工廠。對民營工廠的利用率達到了平時的2.5倍。儘管如此,日本軍需物資的生產補給仍然滿足不了中日戰爭需求。其中武器的滿足率為70%,彈藥60%,飛機66%,坦克27%,輕裝甲車43%,防毒面具97%,衛生器材90%,獸醫器材87%,海運器材80%。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8年4月1日至1939年3月31日,日本被迫追加實施第二次軍需動員計劃,把動員的民營工廠數量增加到4000餘家,並採取了諸如利用代用品、回收廢品,乃至降低產品規格的措施,希望用降低質量的辦法來滿足對數量的需求。儘管如此,卻仍然滿足不了戰爭的實際需求。至1938年6月,連日本中學裡用的教練步槍都被日軍收回利用。

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不僅給予了日軍以重創,消耗了日本大量物資,也讓日本經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從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短短8個月時間裡,日本就連續4次追加臨時軍費,累計金額高達74億日元。這是日本自甲午戰爭(2億日元)、日俄戰爭(15.1億日元)、第一次世界大戰(8.82億日元)和“9.18事變”(19.31億元)四次對外戰爭戰費總和的1.63倍,是日本1936年國家預算的3倍多。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重機槍

龐大的軍費支出絕大多數用於武器彈藥及各類軍需品的生產。這些物資一經生產,即脫離於再生產之外,成為對經濟發展毫無意義的純消耗。這種消耗使日本的出口產業因原料不足而出口能力下降,出口下降又造成進口原料的大幅度減少,最後使經濟的正常運轉遭到破壞。

由於中日戰爭影響,1938年上半年,日本的進出口同比降低了32.9%和19.6%,黃金儲備也從戰前的388噸急劇下降到25噸。嚴酷的現實迫使日本於1938年6月修改了物資動員計劃,全面壓縮一切與軍需無關產業的物資供給量,並要求國民貫徹節約、配給、回收、實行戰時簡樸生活等十大措施,規定對鋼材、銑鐵、金、銀、銅、鉛等32種物資實行強化的使用限制。以鋼鐵類為例,當時日本一般民用的普通鋼材需求量是478.4萬噸,修改後的計劃僅供給306.9萬噸,消減了36%。鋼鐵短缺對日本各產業的影響極為嚴重,大部基本國防產業由於所需的材料、原料和技術人員不足,不能如期完成生產力擴充計劃。如機床工業僅完成計劃指標56%,汽車工業完成計劃指標53%。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9年,日本關西地區和朝鮮出現大旱,還有很多地區發生嚴重水災。農業的歉收迫使日本必須特別進口2億多日元糧食。這進一步擠壓了本就不寬裕的進口資金,進口原料的減少又讓日本工業缺乏足夠的原料,致使開工不足,更加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戰爭物資供應需求。

四、日本的“以戰養戰”政策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控制了廣大佔領區的經濟命脈,對日本所需戰略資源實施殖民開發,同時根據不同地域和行業,有重點地進行瘋狂掠奪,妄圖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掠奪東北礦藏

在中國東北,日本加速了戰略基地建設,並調整政策,由日本軍部和財閥攜手,從一般的農業、資源掠奪轉向為以機械、化學、鋼鐵等產業為中心的重化工業殖民開發。1937年1月,關東軍制訂《開發滿洲產業五年計劃綱要》,決定要大規模發展滿洲的煤、鋼和汽車、飛機等重工業。5月29日,日本軍部提出《重要產業發展五年計劃綱要》,大幅度提高了中國東北各項經濟指標。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於1937年12月成立後,擴建鞍山鋼鐵廠,新建本溪特種鋼廠、撫順的煤礦和人造石油廠,並在鞍山、瀋陽和大連新建有關機械廠;在兵器生產方面,新建滿洲航空工廠、滿州飛機株式會社和奉天(瀋陽)兵工廠等,日本陸軍則於1938年在瀋陽新建南滿兵器製造廠。

到1942年,中國東北出產的鋼材佔日本全部產量的近三分之一,鋁佔日本所需量的近40%。日本所需38種軍需物資中,有14種由中國東北供給。侵華日軍所需的裝備物資補給,大部依賴中國東北提供。中國東北殖民經濟的發展,已成為日本戰爭經濟的參謀本部作戰課長石原莞爾大佐就指出倡議日滿兩國必須建立軍事工業。因而,我國於1936年6月制訂第一個滿洲國產業開發五年計劃,1937年1月予以批准,首先執行1937年至1942年的五年計劃。


"

現代戰爭是對陣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戰爭勝負掌握在雙方後勤官手中”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無道理。回首那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最終勝利的14年抗戰,人們大多關注戰役進程和雙方政略、戰略得失。相形之下,對雙方戰時經濟,尤其是日本戰時經濟由弱到強,又由強轉弱,直至最終崩潰的過程研究,就相形見拙了。事實上,日本軍國主義在軍事上的種種冒險之舉,與其脆弱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沒有原子彈、蘇聯不出兵,中國抗戰就不會勝利?太高看日本的經濟了。

一、“9.18事變”爆發前的日本經濟危機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因此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鉅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爭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但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了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00億日元。到1920年,已增至21.7800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有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技師在驗收步槍

日本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100%的鋁礬土、99.7%的石油、99.6%的鐵礦石、97.5%的銅礦石、86%的鹽,以及76%的煤炭依賴從外部輸入。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織品和生絲為主,進口以精密機床、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為主。雖然日本的重工業因為不斷擴張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發展,但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農業生產力低下。 這一方面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另一方面,這也加快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步伐。不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有時與其脆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形成死結。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29年10月,自美國首先開始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其嚴重。從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短短一年時間,日本股票指數下跌了37%,原材料價格下跌21.5%,生產資料價格下跌29.3%,消費資料下跌16.7%。1930年,日本黃金外流達2.75億日元,1931年則增加到4.33億日元。通貨緊縮招致生產萎縮,全日本774家企業中,有58家被迫停業,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失業者充斥街頭。嚴重的經濟危機還涉及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31年,作為日本侵華經濟急先鋒的滿鐵株式會社,自創建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財政赤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裡待裝配的高射炮

1931年,日本的國家預算僅有14.8億日元,其中軍費為4.54億元,佔預算支出的30.7%。這一年,日本全國的鋼材產量僅有130萬噸。武器裝備的產量也少得可憐:步槍3,613支,機槍541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軍艦5100噸。日本陸軍裝備的火炮,大體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的水平上。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急欲擺脫困境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謀劃了“9.18”事變,企圖通過對外擴張轉嫁危機。中國人民,尤其是東三省人民被拖入了苦難的深淵,開始了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抗爭。

二、瘋狂掠奪東三省養肥了日本經濟

1931年爆發的“9.18”事變,以及隨後鎮壓東北各路抗日武裝的戰爭,雖然耗費了日本19.31億日元的特別軍費,但日本卻佔領了富饒的東北,開始瘋狂地掠奪資源。

“9.18事變”前,日本主要從當時的英屬印度及馬來亞地區進口生鐵。據統計,1931年,日本從東北掠奪了24.2萬噸生鐵,佔當年日本進口總數的61%;1932年掠奪了32.2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3%;1933年掠奪了45.3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1%;1934年掠奪了40.9萬噸,佔進口總數的67%。日本對東北生鐵和鋼的掠奪,主要通過屬於滿鐵的鞍山制鐵所和屬於大倉財閥系統的本溪鋼鐵廠。它們所掠奪的生鐵和鋼,除了在中國東北就地製造軍火,以供日軍屠殺中國人民外,很大一部分被運到日本國內八幡等地製造武器。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撫順西露天煤礦採煤的勞工

日本對東北煤炭的掠奪,主要通過滿鐵和滿炭兩大公司進行。前者統轄撫順等28處煤礦,後者管理阜新、雞西、鶴崗等12處煤礦。“9.18事變”後,日本從東北掠奪的煤炭逐年增加。1932年為703萬噸,1933年為885萬噸,1934年為1055萬噸,1935年為1127萬噸,1936年為1214萬噸,1937年則達到了1266萬噸。在日本的進口煤中,東北煤佔60~70%。特別是撫順煤,日本稱其為“工業煤絕好典型”,全部用於重點部門,但價格卻僅相當於日本煤的五分之一。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撫順日軍守備隊的碉堡

雖然當年日本在東北沒能找到大油田,但仍然從東北掠走了不少頁岩油和人造石油。“9.18事變”後,日本不斷擴建撫順的頁岩油廠,將其年產量從1931年的6.3萬噸提高到1936年的30萬噸。

鹽不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日本通過“滿洲鹽業股分公司”,壟斷了東北的鹽業生產。僅1937年運往日本的海鹽即達55.5萬噸。

“9.18事變“後短短几年時間,總數達數百萬人的日本“武裝開拓團”便遍及東北各地。為鼓勵向東北移民,日本政府規定每戶移民給田10至15町步(約合991.8至1487.7公畝)。這些土地絕大多數是用極低廉的,象徵性的價格從中國農民手裡強行收買的,或者乾脆採取各種非正常手段霸佔。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除了霸佔土地,東北的農產品,尤其是大豆和玉米,也是日本的重點掠奪對象。據統計,“9.18事變“前5年,東北平均每年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大豆、豆餅、豆油)163萬噸,佔東北大豆三品出口的40%。“9.18事變”後,日本壟斷醬“三井物產”和“三菱商事”等,以壓低價格等手段掠奪東北農產品,運到日本和世界各地牟取暴利。1934年,東北運往日本的玉米價值290餘萬元,佔總輸出量的58%。1936年至1937年,東北每年平均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132萬噸,佔總輸出的46%。

通過掠奪式地開發東三省各種豐富的資源,日本經濟得以度過了危機,並有所壯大。用電量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1931年,日本全年用電量僅為150億度,到了1936年,就迅速增長到了300億度。1937年,日本的鋼材產量也增加到了563萬噸(含東三省產量)。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使得日本陸、海軍軍費支出迅速增長,其在國家預算中所佔比例也不斷加大。日本的國民經濟在1932年至1937年之間,就已經開始向戰爭經濟轉化。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為了增加戰時儲備,為下一步的侵略擴張作準備,日本加速了戰略原料和物資的儲備。從1932年至1936年,鐵礦石、廢鐵、銅、石油和煤的進口分別增長了2.5倍、1.5倍、26.5倍和近1倍。其中從美國進口的戰略原料比重為:廢鋼鐵90%,鋼鐵半成品45%,鉛45%,鈾90%,鋁18%,石油及石油產品45%。美國的戰略原料出口,大大幫助了日本以擴張侵略為目標的軍事工業的發展。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堆積在偽滿新京火車站準備外運的糧食

據統計,1937年,日本共生產步槍42754支、機槍2,295挺、火炮478門、坦克479輛、飛機1580架,軍艦51724噸。分別是1931年的10倍、3.2倍、4.3倍、38.9倍、2.8倍和9倍。使得日本軍國主義者對外擴張的野心不斷膨脹。

由於坦克、飛機等新的技術兵器大規模使用於戰場,鋼鐵、石油、各種非金屬、橡膠及化工原料等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成為擴大武器裝備生產和維持軍隊作戰必不可少的戰略物質。日本帝國主義為擴充軍備,實現對外侵略的戰略計劃,從其本國戰略資源貧乏的情況出發,差不多每次發動對外侵略的戰爭,都把攫取重要戰略地區和戰略資源作為其首要目標。從“9.18”鯨吞中國東北的資源,到蠶食中國華北的資源,從謀劃製造各種挑釁事件,到不宣而戰肢解中國領土,都反映出日本軍國主義的貪婪本性——通過侵略戰爭掠奪資源,再通過掠奪來的資源擴充軍備和擴大侵略戰爭。

三、抗戰的巨大消耗

“7.7事變”爆發後,中國便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面抗戰。中日全面開戰之初,狂妄的日本企圖在3個月內,僅憑現有的軍需儲備便可以 “解決支那事變”。 “7.7事變”爆發整整1個月後,日軍已深切感受到平時所儲備的那些彈藥根本不敷使用,日本政府決定追加華北戰事預算4億日元,其中1億日元為彈藥費,相當於1936年日本陸軍彈藥採購量的2倍。

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個彈藥採購訂單,就必須進行軍需動員。但日本政府擔心軍需動員會給產業界帶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沒有立即下達動員令。隨著中日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日本軍需物資的消耗直線上升,日本政府才被迫於1937年10月至1938年3月31日,實施了“支那事變第一次軍需動員”。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火炮炮管

此次動員除了涉及所有的陸海軍兵工廠外,還動員了約3800家民營工廠。對民營工廠的利用率達到了平時的2.5倍。儘管如此,日本軍需物資的生產補給仍然滿足不了中日戰爭需求。其中武器的滿足率為70%,彈藥60%,飛機66%,坦克27%,輕裝甲車43%,防毒面具97%,衛生器材90%,獸醫器材87%,海運器材80%。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8年4月1日至1939年3月31日,日本被迫追加實施第二次軍需動員計劃,把動員的民營工廠數量增加到4000餘家,並採取了諸如利用代用品、回收廢品,乃至降低產品規格的措施,希望用降低質量的辦法來滿足對數量的需求。儘管如此,卻仍然滿足不了戰爭的實際需求。至1938年6月,連日本中學裡用的教練步槍都被日軍收回利用。

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不僅給予了日軍以重創,消耗了日本大量物資,也讓日本經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從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短短8個月時間裡,日本就連續4次追加臨時軍費,累計金額高達74億日元。這是日本自甲午戰爭(2億日元)、日俄戰爭(15.1億日元)、第一次世界大戰(8.82億日元)和“9.18事變”(19.31億元)四次對外戰爭戰費總和的1.63倍,是日本1936年國家預算的3倍多。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重機槍

龐大的軍費支出絕大多數用於武器彈藥及各類軍需品的生產。這些物資一經生產,即脫離於再生產之外,成為對經濟發展毫無意義的純消耗。這種消耗使日本的出口產業因原料不足而出口能力下降,出口下降又造成進口原料的大幅度減少,最後使經濟的正常運轉遭到破壞。

由於中日戰爭影響,1938年上半年,日本的進出口同比降低了32.9%和19.6%,黃金儲備也從戰前的388噸急劇下降到25噸。嚴酷的現實迫使日本於1938年6月修改了物資動員計劃,全面壓縮一切與軍需無關產業的物資供給量,並要求國民貫徹節約、配給、回收、實行戰時簡樸生活等十大措施,規定對鋼材、銑鐵、金、銀、銅、鉛等32種物資實行強化的使用限制。以鋼鐵類為例,當時日本一般民用的普通鋼材需求量是478.4萬噸,修改後的計劃僅供給306.9萬噸,消減了36%。鋼鐵短缺對日本各產業的影響極為嚴重,大部基本國防產業由於所需的材料、原料和技術人員不足,不能如期完成生產力擴充計劃。如機床工業僅完成計劃指標56%,汽車工業完成計劃指標53%。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9年,日本關西地區和朝鮮出現大旱,還有很多地區發生嚴重水災。農業的歉收迫使日本必須特別進口2億多日元糧食。這進一步擠壓了本就不寬裕的進口資金,進口原料的減少又讓日本工業缺乏足夠的原料,致使開工不足,更加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戰爭物資供應需求。

四、日本的“以戰養戰”政策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控制了廣大佔領區的經濟命脈,對日本所需戰略資源實施殖民開發,同時根據不同地域和行業,有重點地進行瘋狂掠奪,妄圖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掠奪東北礦藏

在中國東北,日本加速了戰略基地建設,並調整政策,由日本軍部和財閥攜手,從一般的農業、資源掠奪轉向為以機械、化學、鋼鐵等產業為中心的重化工業殖民開發。1937年1月,關東軍制訂《開發滿洲產業五年計劃綱要》,決定要大規模發展滿洲的煤、鋼和汽車、飛機等重工業。5月29日,日本軍部提出《重要產業發展五年計劃綱要》,大幅度提高了中國東北各項經濟指標。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於1937年12月成立後,擴建鞍山鋼鐵廠,新建本溪特種鋼廠、撫順的煤礦和人造石油廠,並在鞍山、瀋陽和大連新建有關機械廠;在兵器生產方面,新建滿洲航空工廠、滿州飛機株式會社和奉天(瀋陽)兵工廠等,日本陸軍則於1938年在瀋陽新建南滿兵器製造廠。

到1942年,中國東北出產的鋼材佔日本全部產量的近三分之一,鋁佔日本所需量的近40%。日本所需38種軍需物資中,有14種由中國東北供給。侵華日軍所需的裝備物資補給,大部依賴中國東北提供。中國東北殖民經濟的發展,已成為日本戰爭經濟的參謀本部作戰課長石原莞爾大佐就指出倡議日滿兩國必須建立軍事工業。因而,我國於1936年6月制訂第一個滿洲國產業開發五年計劃,1937年1月予以批准,首先執行1937年至1942年的五年計劃。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軍控制下的井陘煤礦

在華北地區,日本的經濟戰略是以華北之所有,補東北之不足。強調在華北、蒙疆地區“以尋求日滿缺乏的資源為重點”;在貿易領域使中國對日物資供應“趨於合理”;在農業領域,要求中國栽培日本所需的原料資源。1938年,日本成立“華北開發公司”,收編原“興中公司”等作為子公司,並增設龍煙鐵礦、華北鹽業、華北礬土礦業公司等,以經營煤、鐵、電力、交通等各行業的經濟殖民開發。1940年,日本從華北掠走450萬噸煤、30萬噸鐵礦石,42.8萬擔棉花。1942,日本從華北掠走的煤、鐵礦石、鹽和棉花,分別是1939年的1.69倍、9倍、2.65倍和2.89倍。

在華中地區,日本以原在上海等地的殖民企業為基礎,於1938年成立“華中振興公司”,統籌對該地區的經濟掠奪。該公司控制了華中地區的水產、蠶絲、煤、鐵、電力各業的生產和銷售,還直接實施對廣大中國人民的巧取豪奪。


"

現代戰爭是對陣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戰爭勝負掌握在雙方後勤官手中”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無道理。回首那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最終勝利的14年抗戰,人們大多關注戰役進程和雙方政略、戰略得失。相形之下,對雙方戰時經濟,尤其是日本戰時經濟由弱到強,又由強轉弱,直至最終崩潰的過程研究,就相形見拙了。事實上,日本軍國主義在軍事上的種種冒險之舉,與其脆弱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沒有原子彈、蘇聯不出兵,中國抗戰就不會勝利?太高看日本的經濟了。

一、“9.18事變”爆發前的日本經濟危機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因此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鉅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爭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但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了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00億日元。到1920年,已增至21.7800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有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技師在驗收步槍

日本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100%的鋁礬土、99.7%的石油、99.6%的鐵礦石、97.5%的銅礦石、86%的鹽,以及76%的煤炭依賴從外部輸入。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織品和生絲為主,進口以精密機床、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為主。雖然日本的重工業因為不斷擴張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發展,但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農業生產力低下。 這一方面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另一方面,這也加快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步伐。不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有時與其脆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形成死結。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29年10月,自美國首先開始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其嚴重。從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短短一年時間,日本股票指數下跌了37%,原材料價格下跌21.5%,生產資料價格下跌29.3%,消費資料下跌16.7%。1930年,日本黃金外流達2.75億日元,1931年則增加到4.33億日元。通貨緊縮招致生產萎縮,全日本774家企業中,有58家被迫停業,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失業者充斥街頭。嚴重的經濟危機還涉及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31年,作為日本侵華經濟急先鋒的滿鐵株式會社,自創建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財政赤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裡待裝配的高射炮

1931年,日本的國家預算僅有14.8億日元,其中軍費為4.54億元,佔預算支出的30.7%。這一年,日本全國的鋼材產量僅有130萬噸。武器裝備的產量也少得可憐:步槍3,613支,機槍541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軍艦5100噸。日本陸軍裝備的火炮,大體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的水平上。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急欲擺脫困境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謀劃了“9.18”事變,企圖通過對外擴張轉嫁危機。中國人民,尤其是東三省人民被拖入了苦難的深淵,開始了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抗爭。

二、瘋狂掠奪東三省養肥了日本經濟

1931年爆發的“9.18”事變,以及隨後鎮壓東北各路抗日武裝的戰爭,雖然耗費了日本19.31億日元的特別軍費,但日本卻佔領了富饒的東北,開始瘋狂地掠奪資源。

“9.18事變”前,日本主要從當時的英屬印度及馬來亞地區進口生鐵。據統計,1931年,日本從東北掠奪了24.2萬噸生鐵,佔當年日本進口總數的61%;1932年掠奪了32.2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3%;1933年掠奪了45.3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1%;1934年掠奪了40.9萬噸,佔進口總數的67%。日本對東北生鐵和鋼的掠奪,主要通過屬於滿鐵的鞍山制鐵所和屬於大倉財閥系統的本溪鋼鐵廠。它們所掠奪的生鐵和鋼,除了在中國東北就地製造軍火,以供日軍屠殺中國人民外,很大一部分被運到日本國內八幡等地製造武器。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撫順西露天煤礦採煤的勞工

日本對東北煤炭的掠奪,主要通過滿鐵和滿炭兩大公司進行。前者統轄撫順等28處煤礦,後者管理阜新、雞西、鶴崗等12處煤礦。“9.18事變”後,日本從東北掠奪的煤炭逐年增加。1932年為703萬噸,1933年為885萬噸,1934年為1055萬噸,1935年為1127萬噸,1936年為1214萬噸,1937年則達到了1266萬噸。在日本的進口煤中,東北煤佔60~70%。特別是撫順煤,日本稱其為“工業煤絕好典型”,全部用於重點部門,但價格卻僅相當於日本煤的五分之一。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撫順日軍守備隊的碉堡

雖然當年日本在東北沒能找到大油田,但仍然從東北掠走了不少頁岩油和人造石油。“9.18事變”後,日本不斷擴建撫順的頁岩油廠,將其年產量從1931年的6.3萬噸提高到1936年的30萬噸。

鹽不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日本通過“滿洲鹽業股分公司”,壟斷了東北的鹽業生產。僅1937年運往日本的海鹽即達55.5萬噸。

“9.18事變“後短短几年時間,總數達數百萬人的日本“武裝開拓團”便遍及東北各地。為鼓勵向東北移民,日本政府規定每戶移民給田10至15町步(約合991.8至1487.7公畝)。這些土地絕大多數是用極低廉的,象徵性的價格從中國農民手裡強行收買的,或者乾脆採取各種非正常手段霸佔。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除了霸佔土地,東北的農產品,尤其是大豆和玉米,也是日本的重點掠奪對象。據統計,“9.18事變“前5年,東北平均每年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大豆、豆餅、豆油)163萬噸,佔東北大豆三品出口的40%。“9.18事變”後,日本壟斷醬“三井物產”和“三菱商事”等,以壓低價格等手段掠奪東北農產品,運到日本和世界各地牟取暴利。1934年,東北運往日本的玉米價值290餘萬元,佔總輸出量的58%。1936年至1937年,東北每年平均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132萬噸,佔總輸出的46%。

通過掠奪式地開發東三省各種豐富的資源,日本經濟得以度過了危機,並有所壯大。用電量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1931年,日本全年用電量僅為150億度,到了1936年,就迅速增長到了300億度。1937年,日本的鋼材產量也增加到了563萬噸(含東三省產量)。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使得日本陸、海軍軍費支出迅速增長,其在國家預算中所佔比例也不斷加大。日本的國民經濟在1932年至1937年之間,就已經開始向戰爭經濟轉化。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為了增加戰時儲備,為下一步的侵略擴張作準備,日本加速了戰略原料和物資的儲備。從1932年至1936年,鐵礦石、廢鐵、銅、石油和煤的進口分別增長了2.5倍、1.5倍、26.5倍和近1倍。其中從美國進口的戰略原料比重為:廢鋼鐵90%,鋼鐵半成品45%,鉛45%,鈾90%,鋁18%,石油及石油產品45%。美國的戰略原料出口,大大幫助了日本以擴張侵略為目標的軍事工業的發展。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堆積在偽滿新京火車站準備外運的糧食

據統計,1937年,日本共生產步槍42754支、機槍2,295挺、火炮478門、坦克479輛、飛機1580架,軍艦51724噸。分別是1931年的10倍、3.2倍、4.3倍、38.9倍、2.8倍和9倍。使得日本軍國主義者對外擴張的野心不斷膨脹。

由於坦克、飛機等新的技術兵器大規模使用於戰場,鋼鐵、石油、各種非金屬、橡膠及化工原料等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成為擴大武器裝備生產和維持軍隊作戰必不可少的戰略物質。日本帝國主義為擴充軍備,實現對外侵略的戰略計劃,從其本國戰略資源貧乏的情況出發,差不多每次發動對外侵略的戰爭,都把攫取重要戰略地區和戰略資源作為其首要目標。從“9.18”鯨吞中國東北的資源,到蠶食中國華北的資源,從謀劃製造各種挑釁事件,到不宣而戰肢解中國領土,都反映出日本軍國主義的貪婪本性——通過侵略戰爭掠奪資源,再通過掠奪來的資源擴充軍備和擴大侵略戰爭。

三、抗戰的巨大消耗

“7.7事變”爆發後,中國便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面抗戰。中日全面開戰之初,狂妄的日本企圖在3個月內,僅憑現有的軍需儲備便可以 “解決支那事變”。 “7.7事變”爆發整整1個月後,日軍已深切感受到平時所儲備的那些彈藥根本不敷使用,日本政府決定追加華北戰事預算4億日元,其中1億日元為彈藥費,相當於1936年日本陸軍彈藥採購量的2倍。

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個彈藥採購訂單,就必須進行軍需動員。但日本政府擔心軍需動員會給產業界帶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沒有立即下達動員令。隨著中日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日本軍需物資的消耗直線上升,日本政府才被迫於1937年10月至1938年3月31日,實施了“支那事變第一次軍需動員”。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火炮炮管

此次動員除了涉及所有的陸海軍兵工廠外,還動員了約3800家民營工廠。對民營工廠的利用率達到了平時的2.5倍。儘管如此,日本軍需物資的生產補給仍然滿足不了中日戰爭需求。其中武器的滿足率為70%,彈藥60%,飛機66%,坦克27%,輕裝甲車43%,防毒面具97%,衛生器材90%,獸醫器材87%,海運器材80%。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8年4月1日至1939年3月31日,日本被迫追加實施第二次軍需動員計劃,把動員的民營工廠數量增加到4000餘家,並採取了諸如利用代用品、回收廢品,乃至降低產品規格的措施,希望用降低質量的辦法來滿足對數量的需求。儘管如此,卻仍然滿足不了戰爭的實際需求。至1938年6月,連日本中學裡用的教練步槍都被日軍收回利用。

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不僅給予了日軍以重創,消耗了日本大量物資,也讓日本經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從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短短8個月時間裡,日本就連續4次追加臨時軍費,累計金額高達74億日元。這是日本自甲午戰爭(2億日元)、日俄戰爭(15.1億日元)、第一次世界大戰(8.82億日元)和“9.18事變”(19.31億元)四次對外戰爭戰費總和的1.63倍,是日本1936年國家預算的3倍多。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重機槍

龐大的軍費支出絕大多數用於武器彈藥及各類軍需品的生產。這些物資一經生產,即脫離於再生產之外,成為對經濟發展毫無意義的純消耗。這種消耗使日本的出口產業因原料不足而出口能力下降,出口下降又造成進口原料的大幅度減少,最後使經濟的正常運轉遭到破壞。

由於中日戰爭影響,1938年上半年,日本的進出口同比降低了32.9%和19.6%,黃金儲備也從戰前的388噸急劇下降到25噸。嚴酷的現實迫使日本於1938年6月修改了物資動員計劃,全面壓縮一切與軍需無關產業的物資供給量,並要求國民貫徹節約、配給、回收、實行戰時簡樸生活等十大措施,規定對鋼材、銑鐵、金、銀、銅、鉛等32種物資實行強化的使用限制。以鋼鐵類為例,當時日本一般民用的普通鋼材需求量是478.4萬噸,修改後的計劃僅供給306.9萬噸,消減了36%。鋼鐵短缺對日本各產業的影響極為嚴重,大部基本國防產業由於所需的材料、原料和技術人員不足,不能如期完成生產力擴充計劃。如機床工業僅完成計劃指標56%,汽車工業完成計劃指標53%。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9年,日本關西地區和朝鮮出現大旱,還有很多地區發生嚴重水災。農業的歉收迫使日本必須特別進口2億多日元糧食。這進一步擠壓了本就不寬裕的進口資金,進口原料的減少又讓日本工業缺乏足夠的原料,致使開工不足,更加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戰爭物資供應需求。

四、日本的“以戰養戰”政策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控制了廣大佔領區的經濟命脈,對日本所需戰略資源實施殖民開發,同時根據不同地域和行業,有重點地進行瘋狂掠奪,妄圖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掠奪東北礦藏

在中國東北,日本加速了戰略基地建設,並調整政策,由日本軍部和財閥攜手,從一般的農業、資源掠奪轉向為以機械、化學、鋼鐵等產業為中心的重化工業殖民開發。1937年1月,關東軍制訂《開發滿洲產業五年計劃綱要》,決定要大規模發展滿洲的煤、鋼和汽車、飛機等重工業。5月29日,日本軍部提出《重要產業發展五年計劃綱要》,大幅度提高了中國東北各項經濟指標。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於1937年12月成立後,擴建鞍山鋼鐵廠,新建本溪特種鋼廠、撫順的煤礦和人造石油廠,並在鞍山、瀋陽和大連新建有關機械廠;在兵器生產方面,新建滿洲航空工廠、滿州飛機株式會社和奉天(瀋陽)兵工廠等,日本陸軍則於1938年在瀋陽新建南滿兵器製造廠。

到1942年,中國東北出產的鋼材佔日本全部產量的近三分之一,鋁佔日本所需量的近40%。日本所需38種軍需物資中,有14種由中國東北供給。侵華日軍所需的裝備物資補給,大部依賴中國東北提供。中國東北殖民經濟的發展,已成為日本戰爭經濟的參謀本部作戰課長石原莞爾大佐就指出倡議日滿兩國必須建立軍事工業。因而,我國於1936年6月制訂第一個滿洲國產業開發五年計劃,1937年1月予以批准,首先執行1937年至1942年的五年計劃。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軍控制下的井陘煤礦

在華北地區,日本的經濟戰略是以華北之所有,補東北之不足。強調在華北、蒙疆地區“以尋求日滿缺乏的資源為重點”;在貿易領域使中國對日物資供應“趨於合理”;在農業領域,要求中國栽培日本所需的原料資源。1938年,日本成立“華北開發公司”,收編原“興中公司”等作為子公司,並增設龍煙鐵礦、華北鹽業、華北礬土礦業公司等,以經營煤、鐵、電力、交通等各行業的經濟殖民開發。1940年,日本從華北掠走450萬噸煤、30萬噸鐵礦石,42.8萬擔棉花。1942,日本從華北掠走的煤、鐵礦石、鹽和棉花,分別是1939年的1.69倍、9倍、2.65倍和2.89倍。

在華中地區,日本以原在上海等地的殖民企業為基礎,於1938年成立“華中振興公司”,統籌對該地區的經濟掠奪。該公司控制了華中地區的水產、蠶絲、煤、鐵、電力各業的生產和銷售,還直接實施對廣大中國人民的巧取豪奪。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華南地區,日本通過軍管直接劫掠,由各種公司或銀行等既有機構組織代行。1939年2月10日,日軍在海南島登陸後,即以日本國內派遣的大批“技術人員”,設立“經濟局”、“產業試驗所”等機構,並組織日本商社前往海南進行“經濟開發”,先後設立農場、製糖、橡膠等股份公司20餘家。

在掠奪農產品方面,“7.7事變”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對農產品實行嚴格的“統制”和壟斷,中國人食用大米即被定為“經濟犯”。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對糧食的需求量增加,日本進一步將“統制”變為強制購銷,即推行所謂的“糧食出荷”政策,強迫農民將所產糧食的絕大部分,按最低收購價交售。各地“出荷”的糧食,佔總產量的40%~50%。從1939年至1941年,僅“東安省”“出荷”的糧食即達33萬噸。在關內,日軍每次對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都將搶糧作為主要任務之一。每年麥收之際,各地日軍都會進行搶糧作戰。在日軍佔領區則,日軍則以僅及市價一半的價格,強行徵購軍糧。所掠奪的糧食除供侵華日軍食用,大部分運回日本,以彌補日本國內市場的糧食制缺口。1939年,僅華中地區就有700萬石大米被運往日本。1940年這一數字增加到900萬石。


"

現代戰爭是對陣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戰爭勝負掌握在雙方後勤官手中”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無道理。回首那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最終勝利的14年抗戰,人們大多關注戰役進程和雙方政略、戰略得失。相形之下,對雙方戰時經濟,尤其是日本戰時經濟由弱到強,又由強轉弱,直至最終崩潰的過程研究,就相形見拙了。事實上,日本軍國主義在軍事上的種種冒險之舉,與其脆弱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沒有原子彈、蘇聯不出兵,中國抗戰就不會勝利?太高看日本的經濟了。

一、“9.18事變”爆發前的日本經濟危機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因此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鉅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爭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但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了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00億日元。到1920年,已增至21.7800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有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技師在驗收步槍

日本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100%的鋁礬土、99.7%的石油、99.6%的鐵礦石、97.5%的銅礦石、86%的鹽,以及76%的煤炭依賴從外部輸入。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織品和生絲為主,進口以精密機床、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為主。雖然日本的重工業因為不斷擴張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發展,但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農業生產力低下。 這一方面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另一方面,這也加快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步伐。不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有時與其脆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形成死結。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29年10月,自美國首先開始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其嚴重。從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短短一年時間,日本股票指數下跌了37%,原材料價格下跌21.5%,生產資料價格下跌29.3%,消費資料下跌16.7%。1930年,日本黃金外流達2.75億日元,1931年則增加到4.33億日元。通貨緊縮招致生產萎縮,全日本774家企業中,有58家被迫停業,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失業者充斥街頭。嚴重的經濟危機還涉及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31年,作為日本侵華經濟急先鋒的滿鐵株式會社,自創建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財政赤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裡待裝配的高射炮

1931年,日本的國家預算僅有14.8億日元,其中軍費為4.54億元,佔預算支出的30.7%。這一年,日本全國的鋼材產量僅有130萬噸。武器裝備的產量也少得可憐:步槍3,613支,機槍541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軍艦5100噸。日本陸軍裝備的火炮,大體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的水平上。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急欲擺脫困境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謀劃了“9.18”事變,企圖通過對外擴張轉嫁危機。中國人民,尤其是東三省人民被拖入了苦難的深淵,開始了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抗爭。

二、瘋狂掠奪東三省養肥了日本經濟

1931年爆發的“9.18”事變,以及隨後鎮壓東北各路抗日武裝的戰爭,雖然耗費了日本19.31億日元的特別軍費,但日本卻佔領了富饒的東北,開始瘋狂地掠奪資源。

“9.18事變”前,日本主要從當時的英屬印度及馬來亞地區進口生鐵。據統計,1931年,日本從東北掠奪了24.2萬噸生鐵,佔當年日本進口總數的61%;1932年掠奪了32.2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3%;1933年掠奪了45.3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1%;1934年掠奪了40.9萬噸,佔進口總數的67%。日本對東北生鐵和鋼的掠奪,主要通過屬於滿鐵的鞍山制鐵所和屬於大倉財閥系統的本溪鋼鐵廠。它們所掠奪的生鐵和鋼,除了在中國東北就地製造軍火,以供日軍屠殺中國人民外,很大一部分被運到日本國內八幡等地製造武器。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撫順西露天煤礦採煤的勞工

日本對東北煤炭的掠奪,主要通過滿鐵和滿炭兩大公司進行。前者統轄撫順等28處煤礦,後者管理阜新、雞西、鶴崗等12處煤礦。“9.18事變”後,日本從東北掠奪的煤炭逐年增加。1932年為703萬噸,1933年為885萬噸,1934年為1055萬噸,1935年為1127萬噸,1936年為1214萬噸,1937年則達到了1266萬噸。在日本的進口煤中,東北煤佔60~70%。特別是撫順煤,日本稱其為“工業煤絕好典型”,全部用於重點部門,但價格卻僅相當於日本煤的五分之一。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撫順日軍守備隊的碉堡

雖然當年日本在東北沒能找到大油田,但仍然從東北掠走了不少頁岩油和人造石油。“9.18事變”後,日本不斷擴建撫順的頁岩油廠,將其年產量從1931年的6.3萬噸提高到1936年的30萬噸。

鹽不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日本通過“滿洲鹽業股分公司”,壟斷了東北的鹽業生產。僅1937年運往日本的海鹽即達55.5萬噸。

“9.18事變“後短短几年時間,總數達數百萬人的日本“武裝開拓團”便遍及東北各地。為鼓勵向東北移民,日本政府規定每戶移民給田10至15町步(約合991.8至1487.7公畝)。這些土地絕大多數是用極低廉的,象徵性的價格從中國農民手裡強行收買的,或者乾脆採取各種非正常手段霸佔。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除了霸佔土地,東北的農產品,尤其是大豆和玉米,也是日本的重點掠奪對象。據統計,“9.18事變“前5年,東北平均每年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大豆、豆餅、豆油)163萬噸,佔東北大豆三品出口的40%。“9.18事變”後,日本壟斷醬“三井物產”和“三菱商事”等,以壓低價格等手段掠奪東北農產品,運到日本和世界各地牟取暴利。1934年,東北運往日本的玉米價值290餘萬元,佔總輸出量的58%。1936年至1937年,東北每年平均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132萬噸,佔總輸出的46%。

通過掠奪式地開發東三省各種豐富的資源,日本經濟得以度過了危機,並有所壯大。用電量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1931年,日本全年用電量僅為150億度,到了1936年,就迅速增長到了300億度。1937年,日本的鋼材產量也增加到了563萬噸(含東三省產量)。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使得日本陸、海軍軍費支出迅速增長,其在國家預算中所佔比例也不斷加大。日本的國民經濟在1932年至1937年之間,就已經開始向戰爭經濟轉化。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為了增加戰時儲備,為下一步的侵略擴張作準備,日本加速了戰略原料和物資的儲備。從1932年至1936年,鐵礦石、廢鐵、銅、石油和煤的進口分別增長了2.5倍、1.5倍、26.5倍和近1倍。其中從美國進口的戰略原料比重為:廢鋼鐵90%,鋼鐵半成品45%,鉛45%,鈾90%,鋁18%,石油及石油產品45%。美國的戰略原料出口,大大幫助了日本以擴張侵略為目標的軍事工業的發展。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堆積在偽滿新京火車站準備外運的糧食

據統計,1937年,日本共生產步槍42754支、機槍2,295挺、火炮478門、坦克479輛、飛機1580架,軍艦51724噸。分別是1931年的10倍、3.2倍、4.3倍、38.9倍、2.8倍和9倍。使得日本軍國主義者對外擴張的野心不斷膨脹。

由於坦克、飛機等新的技術兵器大規模使用於戰場,鋼鐵、石油、各種非金屬、橡膠及化工原料等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成為擴大武器裝備生產和維持軍隊作戰必不可少的戰略物質。日本帝國主義為擴充軍備,實現對外侵略的戰略計劃,從其本國戰略資源貧乏的情況出發,差不多每次發動對外侵略的戰爭,都把攫取重要戰略地區和戰略資源作為其首要目標。從“9.18”鯨吞中國東北的資源,到蠶食中國華北的資源,從謀劃製造各種挑釁事件,到不宣而戰肢解中國領土,都反映出日本軍國主義的貪婪本性——通過侵略戰爭掠奪資源,再通過掠奪來的資源擴充軍備和擴大侵略戰爭。

三、抗戰的巨大消耗

“7.7事變”爆發後,中國便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面抗戰。中日全面開戰之初,狂妄的日本企圖在3個月內,僅憑現有的軍需儲備便可以 “解決支那事變”。 “7.7事變”爆發整整1個月後,日軍已深切感受到平時所儲備的那些彈藥根本不敷使用,日本政府決定追加華北戰事預算4億日元,其中1億日元為彈藥費,相當於1936年日本陸軍彈藥採購量的2倍。

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個彈藥採購訂單,就必須進行軍需動員。但日本政府擔心軍需動員會給產業界帶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沒有立即下達動員令。隨著中日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日本軍需物資的消耗直線上升,日本政府才被迫於1937年10月至1938年3月31日,實施了“支那事變第一次軍需動員”。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火炮炮管

此次動員除了涉及所有的陸海軍兵工廠外,還動員了約3800家民營工廠。對民營工廠的利用率達到了平時的2.5倍。儘管如此,日本軍需物資的生產補給仍然滿足不了中日戰爭需求。其中武器的滿足率為70%,彈藥60%,飛機66%,坦克27%,輕裝甲車43%,防毒面具97%,衛生器材90%,獸醫器材87%,海運器材80%。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8年4月1日至1939年3月31日,日本被迫追加實施第二次軍需動員計劃,把動員的民營工廠數量增加到4000餘家,並採取了諸如利用代用品、回收廢品,乃至降低產品規格的措施,希望用降低質量的辦法來滿足對數量的需求。儘管如此,卻仍然滿足不了戰爭的實際需求。至1938年6月,連日本中學裡用的教練步槍都被日軍收回利用。

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不僅給予了日軍以重創,消耗了日本大量物資,也讓日本經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從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短短8個月時間裡,日本就連續4次追加臨時軍費,累計金額高達74億日元。這是日本自甲午戰爭(2億日元)、日俄戰爭(15.1億日元)、第一次世界大戰(8.82億日元)和“9.18事變”(19.31億元)四次對外戰爭戰費總和的1.63倍,是日本1936年國家預算的3倍多。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重機槍

龐大的軍費支出絕大多數用於武器彈藥及各類軍需品的生產。這些物資一經生產,即脫離於再生產之外,成為對經濟發展毫無意義的純消耗。這種消耗使日本的出口產業因原料不足而出口能力下降,出口下降又造成進口原料的大幅度減少,最後使經濟的正常運轉遭到破壞。

由於中日戰爭影響,1938年上半年,日本的進出口同比降低了32.9%和19.6%,黃金儲備也從戰前的388噸急劇下降到25噸。嚴酷的現實迫使日本於1938年6月修改了物資動員計劃,全面壓縮一切與軍需無關產業的物資供給量,並要求國民貫徹節約、配給、回收、實行戰時簡樸生活等十大措施,規定對鋼材、銑鐵、金、銀、銅、鉛等32種物資實行強化的使用限制。以鋼鐵類為例,當時日本一般民用的普通鋼材需求量是478.4萬噸,修改後的計劃僅供給306.9萬噸,消減了36%。鋼鐵短缺對日本各產業的影響極為嚴重,大部基本國防產業由於所需的材料、原料和技術人員不足,不能如期完成生產力擴充計劃。如機床工業僅完成計劃指標56%,汽車工業完成計劃指標53%。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9年,日本關西地區和朝鮮出現大旱,還有很多地區發生嚴重水災。農業的歉收迫使日本必須特別進口2億多日元糧食。這進一步擠壓了本就不寬裕的進口資金,進口原料的減少又讓日本工業缺乏足夠的原料,致使開工不足,更加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戰爭物資供應需求。

四、日本的“以戰養戰”政策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控制了廣大佔領區的經濟命脈,對日本所需戰略資源實施殖民開發,同時根據不同地域和行業,有重點地進行瘋狂掠奪,妄圖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掠奪東北礦藏

在中國東北,日本加速了戰略基地建設,並調整政策,由日本軍部和財閥攜手,從一般的農業、資源掠奪轉向為以機械、化學、鋼鐵等產業為中心的重化工業殖民開發。1937年1月,關東軍制訂《開發滿洲產業五年計劃綱要》,決定要大規模發展滿洲的煤、鋼和汽車、飛機等重工業。5月29日,日本軍部提出《重要產業發展五年計劃綱要》,大幅度提高了中國東北各項經濟指標。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於1937年12月成立後,擴建鞍山鋼鐵廠,新建本溪特種鋼廠、撫順的煤礦和人造石油廠,並在鞍山、瀋陽和大連新建有關機械廠;在兵器生產方面,新建滿洲航空工廠、滿州飛機株式會社和奉天(瀋陽)兵工廠等,日本陸軍則於1938年在瀋陽新建南滿兵器製造廠。

到1942年,中國東北出產的鋼材佔日本全部產量的近三分之一,鋁佔日本所需量的近40%。日本所需38種軍需物資中,有14種由中國東北供給。侵華日軍所需的裝備物資補給,大部依賴中國東北提供。中國東北殖民經濟的發展,已成為日本戰爭經濟的參謀本部作戰課長石原莞爾大佐就指出倡議日滿兩國必須建立軍事工業。因而,我國於1936年6月制訂第一個滿洲國產業開發五年計劃,1937年1月予以批准,首先執行1937年至1942年的五年計劃。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軍控制下的井陘煤礦

在華北地區,日本的經濟戰略是以華北之所有,補東北之不足。強調在華北、蒙疆地區“以尋求日滿缺乏的資源為重點”;在貿易領域使中國對日物資供應“趨於合理”;在農業領域,要求中國栽培日本所需的原料資源。1938年,日本成立“華北開發公司”,收編原“興中公司”等作為子公司,並增設龍煙鐵礦、華北鹽業、華北礬土礦業公司等,以經營煤、鐵、電力、交通等各行業的經濟殖民開發。1940年,日本從華北掠走450萬噸煤、30萬噸鐵礦石,42.8萬擔棉花。1942,日本從華北掠走的煤、鐵礦石、鹽和棉花,分別是1939年的1.69倍、9倍、2.65倍和2.89倍。

在華中地區,日本以原在上海等地的殖民企業為基礎,於1938年成立“華中振興公司”,統籌對該地區的經濟掠奪。該公司控制了華中地區的水產、蠶絲、煤、鐵、電力各業的生產和銷售,還直接實施對廣大中國人民的巧取豪奪。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華南地區,日本通過軍管直接劫掠,由各種公司或銀行等既有機構組織代行。1939年2月10日,日軍在海南島登陸後,即以日本國內派遣的大批“技術人員”,設立“經濟局”、“產業試驗所”等機構,並組織日本商社前往海南進行“經濟開發”,先後設立農場、製糖、橡膠等股份公司20餘家。

在掠奪農產品方面,“7.7事變”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對農產品實行嚴格的“統制”和壟斷,中國人食用大米即被定為“經濟犯”。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對糧食的需求量增加,日本進一步將“統制”變為強制購銷,即推行所謂的“糧食出荷”政策,強迫農民將所產糧食的絕大部分,按最低收購價交售。各地“出荷”的糧食,佔總產量的40%~50%。從1939年至1941年,僅“東安省”“出荷”的糧食即達33萬噸。在關內,日軍每次對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都將搶糧作為主要任務之一。每年麥收之際,各地日軍都會進行搶糧作戰。在日軍佔領區則,日軍則以僅及市價一半的價格,強行徵購軍糧。所掠奪的糧食除供侵華日軍食用,大部分運回日本,以彌補日本國內市場的糧食制缺口。1939年,僅華中地區就有700萬石大米被運往日本。1940年這一數字增加到900萬石。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瘋狂盜伐中國木材

為了掠奪中國的物資,日本在中國關內先後建立了20餘家銀行,大量發行沒有準備金,只靠日本佔領軍的刺刀維持“信用”的偽鈔,藉以壓榨中國人民的血汗和財富。此外,日軍還於1938年頒佈“華中、華南使用軍用票之辦法”,大量發行根本不具備貨幣性質的軍票。日本政府還大規模組織走私活動,把過剩的日本貨偷運入國統區,套取中國的外匯,或套購日本缺乏的物資。

五、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日本戰時經濟

1936年,日本的武器生產約佔國民收入的2%,整個工業系統的動員率為4-5%。一般認為,如果武器生產維持這一水平,是可以形成經濟良性循環的。“7.7事變”後,中國的奮起抗戰,給予了日軍重創,迫使日本經濟轉為戰時經濟,武器生產持續急速增長,整個工業系統的動員率也從1937年的10%、1938年的12%、一步步增至1939年的16%、1940年的26%。

現代工業的運轉,需要大量的資源。日本雖然瘋狂地從中國掠奪物資,但由於當時中國的經濟開發程度並不高,一些重要的資源,日本只能從世界其他地區獲得。


"

現代戰爭是對陣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戰爭勝負掌握在雙方後勤官手中”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無道理。回首那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最終勝利的14年抗戰,人們大多關注戰役進程和雙方政略、戰略得失。相形之下,對雙方戰時經濟,尤其是日本戰時經濟由弱到強,又由強轉弱,直至最終崩潰的過程研究,就相形見拙了。事實上,日本軍國主義在軍事上的種種冒險之舉,與其脆弱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沒有原子彈、蘇聯不出兵,中國抗戰就不會勝利?太高看日本的經濟了。

一、“9.18事變”爆發前的日本經濟危機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因此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鉅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爭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但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了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00億日元。到1920年,已增至21.7800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有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技師在驗收步槍

日本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100%的鋁礬土、99.7%的石油、99.6%的鐵礦石、97.5%的銅礦石、86%的鹽,以及76%的煤炭依賴從外部輸入。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織品和生絲為主,進口以精密機床、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為主。雖然日本的重工業因為不斷擴張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發展,但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農業生產力低下。 這一方面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另一方面,這也加快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步伐。不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有時與其脆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形成死結。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29年10月,自美國首先開始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其嚴重。從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短短一年時間,日本股票指數下跌了37%,原材料價格下跌21.5%,生產資料價格下跌29.3%,消費資料下跌16.7%。1930年,日本黃金外流達2.75億日元,1931年則增加到4.33億日元。通貨緊縮招致生產萎縮,全日本774家企業中,有58家被迫停業,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失業者充斥街頭。嚴重的經濟危機還涉及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31年,作為日本侵華經濟急先鋒的滿鐵株式會社,自創建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財政赤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裡待裝配的高射炮

1931年,日本的國家預算僅有14.8億日元,其中軍費為4.54億元,佔預算支出的30.7%。這一年,日本全國的鋼材產量僅有130萬噸。武器裝備的產量也少得可憐:步槍3,613支,機槍541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軍艦5100噸。日本陸軍裝備的火炮,大體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的水平上。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急欲擺脫困境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謀劃了“9.18”事變,企圖通過對外擴張轉嫁危機。中國人民,尤其是東三省人民被拖入了苦難的深淵,開始了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抗爭。

二、瘋狂掠奪東三省養肥了日本經濟

1931年爆發的“9.18”事變,以及隨後鎮壓東北各路抗日武裝的戰爭,雖然耗費了日本19.31億日元的特別軍費,但日本卻佔領了富饒的東北,開始瘋狂地掠奪資源。

“9.18事變”前,日本主要從當時的英屬印度及馬來亞地區進口生鐵。據統計,1931年,日本從東北掠奪了24.2萬噸生鐵,佔當年日本進口總數的61%;1932年掠奪了32.2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3%;1933年掠奪了45.3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1%;1934年掠奪了40.9萬噸,佔進口總數的67%。日本對東北生鐵和鋼的掠奪,主要通過屬於滿鐵的鞍山制鐵所和屬於大倉財閥系統的本溪鋼鐵廠。它們所掠奪的生鐵和鋼,除了在中國東北就地製造軍火,以供日軍屠殺中國人民外,很大一部分被運到日本國內八幡等地製造武器。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撫順西露天煤礦採煤的勞工

日本對東北煤炭的掠奪,主要通過滿鐵和滿炭兩大公司進行。前者統轄撫順等28處煤礦,後者管理阜新、雞西、鶴崗等12處煤礦。“9.18事變”後,日本從東北掠奪的煤炭逐年增加。1932年為703萬噸,1933年為885萬噸,1934年為1055萬噸,1935年為1127萬噸,1936年為1214萬噸,1937年則達到了1266萬噸。在日本的進口煤中,東北煤佔60~70%。特別是撫順煤,日本稱其為“工業煤絕好典型”,全部用於重點部門,但價格卻僅相當於日本煤的五分之一。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撫順日軍守備隊的碉堡

雖然當年日本在東北沒能找到大油田,但仍然從東北掠走了不少頁岩油和人造石油。“9.18事變”後,日本不斷擴建撫順的頁岩油廠,將其年產量從1931年的6.3萬噸提高到1936年的30萬噸。

鹽不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日本通過“滿洲鹽業股分公司”,壟斷了東北的鹽業生產。僅1937年運往日本的海鹽即達55.5萬噸。

“9.18事變“後短短几年時間,總數達數百萬人的日本“武裝開拓團”便遍及東北各地。為鼓勵向東北移民,日本政府規定每戶移民給田10至15町步(約合991.8至1487.7公畝)。這些土地絕大多數是用極低廉的,象徵性的價格從中國農民手裡強行收買的,或者乾脆採取各種非正常手段霸佔。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除了霸佔土地,東北的農產品,尤其是大豆和玉米,也是日本的重點掠奪對象。據統計,“9.18事變“前5年,東北平均每年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大豆、豆餅、豆油)163萬噸,佔東北大豆三品出口的40%。“9.18事變”後,日本壟斷醬“三井物產”和“三菱商事”等,以壓低價格等手段掠奪東北農產品,運到日本和世界各地牟取暴利。1934年,東北運往日本的玉米價值290餘萬元,佔總輸出量的58%。1936年至1937年,東北每年平均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132萬噸,佔總輸出的46%。

通過掠奪式地開發東三省各種豐富的資源,日本經濟得以度過了危機,並有所壯大。用電量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1931年,日本全年用電量僅為150億度,到了1936年,就迅速增長到了300億度。1937年,日本的鋼材產量也增加到了563萬噸(含東三省產量)。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使得日本陸、海軍軍費支出迅速增長,其在國家預算中所佔比例也不斷加大。日本的國民經濟在1932年至1937年之間,就已經開始向戰爭經濟轉化。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為了增加戰時儲備,為下一步的侵略擴張作準備,日本加速了戰略原料和物資的儲備。從1932年至1936年,鐵礦石、廢鐵、銅、石油和煤的進口分別增長了2.5倍、1.5倍、26.5倍和近1倍。其中從美國進口的戰略原料比重為:廢鋼鐵90%,鋼鐵半成品45%,鉛45%,鈾90%,鋁18%,石油及石油產品45%。美國的戰略原料出口,大大幫助了日本以擴張侵略為目標的軍事工業的發展。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堆積在偽滿新京火車站準備外運的糧食

據統計,1937年,日本共生產步槍42754支、機槍2,295挺、火炮478門、坦克479輛、飛機1580架,軍艦51724噸。分別是1931年的10倍、3.2倍、4.3倍、38.9倍、2.8倍和9倍。使得日本軍國主義者對外擴張的野心不斷膨脹。

由於坦克、飛機等新的技術兵器大規模使用於戰場,鋼鐵、石油、各種非金屬、橡膠及化工原料等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成為擴大武器裝備生產和維持軍隊作戰必不可少的戰略物質。日本帝國主義為擴充軍備,實現對外侵略的戰略計劃,從其本國戰略資源貧乏的情況出發,差不多每次發動對外侵略的戰爭,都把攫取重要戰略地區和戰略資源作為其首要目標。從“9.18”鯨吞中國東北的資源,到蠶食中國華北的資源,從謀劃製造各種挑釁事件,到不宣而戰肢解中國領土,都反映出日本軍國主義的貪婪本性——通過侵略戰爭掠奪資源,再通過掠奪來的資源擴充軍備和擴大侵略戰爭。

三、抗戰的巨大消耗

“7.7事變”爆發後,中國便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面抗戰。中日全面開戰之初,狂妄的日本企圖在3個月內,僅憑現有的軍需儲備便可以 “解決支那事變”。 “7.7事變”爆發整整1個月後,日軍已深切感受到平時所儲備的那些彈藥根本不敷使用,日本政府決定追加華北戰事預算4億日元,其中1億日元為彈藥費,相當於1936年日本陸軍彈藥採購量的2倍。

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個彈藥採購訂單,就必須進行軍需動員。但日本政府擔心軍需動員會給產業界帶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沒有立即下達動員令。隨著中日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日本軍需物資的消耗直線上升,日本政府才被迫於1937年10月至1938年3月31日,實施了“支那事變第一次軍需動員”。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火炮炮管

此次動員除了涉及所有的陸海軍兵工廠外,還動員了約3800家民營工廠。對民營工廠的利用率達到了平時的2.5倍。儘管如此,日本軍需物資的生產補給仍然滿足不了中日戰爭需求。其中武器的滿足率為70%,彈藥60%,飛機66%,坦克27%,輕裝甲車43%,防毒面具97%,衛生器材90%,獸醫器材87%,海運器材80%。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8年4月1日至1939年3月31日,日本被迫追加實施第二次軍需動員計劃,把動員的民營工廠數量增加到4000餘家,並採取了諸如利用代用品、回收廢品,乃至降低產品規格的措施,希望用降低質量的辦法來滿足對數量的需求。儘管如此,卻仍然滿足不了戰爭的實際需求。至1938年6月,連日本中學裡用的教練步槍都被日軍收回利用。

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不僅給予了日軍以重創,消耗了日本大量物資,也讓日本經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從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短短8個月時間裡,日本就連續4次追加臨時軍費,累計金額高達74億日元。這是日本自甲午戰爭(2億日元)、日俄戰爭(15.1億日元)、第一次世界大戰(8.82億日元)和“9.18事變”(19.31億元)四次對外戰爭戰費總和的1.63倍,是日本1936年國家預算的3倍多。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重機槍

龐大的軍費支出絕大多數用於武器彈藥及各類軍需品的生產。這些物資一經生產,即脫離於再生產之外,成為對經濟發展毫無意義的純消耗。這種消耗使日本的出口產業因原料不足而出口能力下降,出口下降又造成進口原料的大幅度減少,最後使經濟的正常運轉遭到破壞。

由於中日戰爭影響,1938年上半年,日本的進出口同比降低了32.9%和19.6%,黃金儲備也從戰前的388噸急劇下降到25噸。嚴酷的現實迫使日本於1938年6月修改了物資動員計劃,全面壓縮一切與軍需無關產業的物資供給量,並要求國民貫徹節約、配給、回收、實行戰時簡樸生活等十大措施,規定對鋼材、銑鐵、金、銀、銅、鉛等32種物資實行強化的使用限制。以鋼鐵類為例,當時日本一般民用的普通鋼材需求量是478.4萬噸,修改後的計劃僅供給306.9萬噸,消減了36%。鋼鐵短缺對日本各產業的影響極為嚴重,大部基本國防產業由於所需的材料、原料和技術人員不足,不能如期完成生產力擴充計劃。如機床工業僅完成計劃指標56%,汽車工業完成計劃指標53%。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9年,日本關西地區和朝鮮出現大旱,還有很多地區發生嚴重水災。農業的歉收迫使日本必須特別進口2億多日元糧食。這進一步擠壓了本就不寬裕的進口資金,進口原料的減少又讓日本工業缺乏足夠的原料,致使開工不足,更加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戰爭物資供應需求。

四、日本的“以戰養戰”政策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控制了廣大佔領區的經濟命脈,對日本所需戰略資源實施殖民開發,同時根據不同地域和行業,有重點地進行瘋狂掠奪,妄圖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掠奪東北礦藏

在中國東北,日本加速了戰略基地建設,並調整政策,由日本軍部和財閥攜手,從一般的農業、資源掠奪轉向為以機械、化學、鋼鐵等產業為中心的重化工業殖民開發。1937年1月,關東軍制訂《開發滿洲產業五年計劃綱要》,決定要大規模發展滿洲的煤、鋼和汽車、飛機等重工業。5月29日,日本軍部提出《重要產業發展五年計劃綱要》,大幅度提高了中國東北各項經濟指標。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於1937年12月成立後,擴建鞍山鋼鐵廠,新建本溪特種鋼廠、撫順的煤礦和人造石油廠,並在鞍山、瀋陽和大連新建有關機械廠;在兵器生產方面,新建滿洲航空工廠、滿州飛機株式會社和奉天(瀋陽)兵工廠等,日本陸軍則於1938年在瀋陽新建南滿兵器製造廠。

到1942年,中國東北出產的鋼材佔日本全部產量的近三分之一,鋁佔日本所需量的近40%。日本所需38種軍需物資中,有14種由中國東北供給。侵華日軍所需的裝備物資補給,大部依賴中國東北提供。中國東北殖民經濟的發展,已成為日本戰爭經濟的參謀本部作戰課長石原莞爾大佐就指出倡議日滿兩國必須建立軍事工業。因而,我國於1936年6月制訂第一個滿洲國產業開發五年計劃,1937年1月予以批准,首先執行1937年至1942年的五年計劃。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軍控制下的井陘煤礦

在華北地區,日本的經濟戰略是以華北之所有,補東北之不足。強調在華北、蒙疆地區“以尋求日滿缺乏的資源為重點”;在貿易領域使中國對日物資供應“趨於合理”;在農業領域,要求中國栽培日本所需的原料資源。1938年,日本成立“華北開發公司”,收編原“興中公司”等作為子公司,並增設龍煙鐵礦、華北鹽業、華北礬土礦業公司等,以經營煤、鐵、電力、交通等各行業的經濟殖民開發。1940年,日本從華北掠走450萬噸煤、30萬噸鐵礦石,42.8萬擔棉花。1942,日本從華北掠走的煤、鐵礦石、鹽和棉花,分別是1939年的1.69倍、9倍、2.65倍和2.89倍。

在華中地區,日本以原在上海等地的殖民企業為基礎,於1938年成立“華中振興公司”,統籌對該地區的經濟掠奪。該公司控制了華中地區的水產、蠶絲、煤、鐵、電力各業的生產和銷售,還直接實施對廣大中國人民的巧取豪奪。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華南地區,日本通過軍管直接劫掠,由各種公司或銀行等既有機構組織代行。1939年2月10日,日軍在海南島登陸後,即以日本國內派遣的大批“技術人員”,設立“經濟局”、“產業試驗所”等機構,並組織日本商社前往海南進行“經濟開發”,先後設立農場、製糖、橡膠等股份公司20餘家。

在掠奪農產品方面,“7.7事變”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對農產品實行嚴格的“統制”和壟斷,中國人食用大米即被定為“經濟犯”。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對糧食的需求量增加,日本進一步將“統制”變為強制購銷,即推行所謂的“糧食出荷”政策,強迫農民將所產糧食的絕大部分,按最低收購價交售。各地“出荷”的糧食,佔總產量的40%~50%。從1939年至1941年,僅“東安省”“出荷”的糧食即達33萬噸。在關內,日軍每次對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都將搶糧作為主要任務之一。每年麥收之際,各地日軍都會進行搶糧作戰。在日軍佔領區則,日軍則以僅及市價一半的價格,強行徵購軍糧。所掠奪的糧食除供侵華日軍食用,大部分運回日本,以彌補日本國內市場的糧食制缺口。1939年,僅華中地區就有700萬石大米被運往日本。1940年這一數字增加到900萬石。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瘋狂盜伐中國木材

為了掠奪中國的物資,日本在中國關內先後建立了20餘家銀行,大量發行沒有準備金,只靠日本佔領軍的刺刀維持“信用”的偽鈔,藉以壓榨中國人民的血汗和財富。此外,日軍還於1938年頒佈“華中、華南使用軍用票之辦法”,大量發行根本不具備貨幣性質的軍票。日本政府還大規模組織走私活動,把過剩的日本貨偷運入國統區,套取中國的外匯,或套購日本缺乏的物資。

五、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日本戰時經濟

1936年,日本的武器生產約佔國民收入的2%,整個工業系統的動員率為4-5%。一般認為,如果武器生產維持這一水平,是可以形成經濟良性循環的。“7.7事變”後,中國的奮起抗戰,給予了日軍重創,迫使日本經濟轉為戰時經濟,武器生產持續急速增長,整個工業系統的動員率也從1937年的10%、1938年的12%、一步步增至1939年的16%、1940年的26%。

現代工業的運轉,需要大量的資源。日本雖然瘋狂地從中國掠奪物資,但由於當時中國的經濟開發程度並不高,一些重要的資源,日本只能從世界其他地區獲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軍工廠生產大口徑炮彈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更是機械化軍隊不可或缺的動力日本每年所耗費的石油,95%需要進口。其中有70%從美國進口,15%從荷屬東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英屬婆羅州進口,其餘則從蘇聯的庫頁島等地進口。1938年,日本的石油進口量達到歷史最高點——600萬千公升。二戰時期,日本主要採用平爐法鍊鋼,在生鐵裡摻進50-60%的碎鋼進行冶煉。由於日本的鋼鐵社會蓄積量很低,所需廢鋼的70-80%需從美國進口。銅、鉛和鋅是生產槍、炮彈藥必不可少的原料。日本銅的自給率僅達50%,鋅的自給率只有40%,鉛的自給率更是低至9%。

機床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一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擁有22.3萬臺機床。其中5.5萬臺機床屬於陸、海軍兵工廠,另外17萬臺機床屬於民間工廠。由於日本的工業基礎薄弱,機床的自給率僅有50%,其中高效能、高精度的機床幾乎全靠從美國進口。


"

現代戰爭是對陣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戰爭勝負掌握在雙方後勤官手中”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無道理。回首那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最終勝利的14年抗戰,人們大多關注戰役進程和雙方政略、戰略得失。相形之下,對雙方戰時經濟,尤其是日本戰時經濟由弱到強,又由強轉弱,直至最終崩潰的過程研究,就相形見拙了。事實上,日本軍國主義在軍事上的種種冒險之舉,與其脆弱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沒有原子彈、蘇聯不出兵,中國抗戰就不會勝利?太高看日本的經濟了。

一、“9.18事變”爆發前的日本經濟危機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因此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鉅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爭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但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了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00億日元。到1920年,已增至21.7800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有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技師在驗收步槍

日本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100%的鋁礬土、99.7%的石油、99.6%的鐵礦石、97.5%的銅礦石、86%的鹽,以及76%的煤炭依賴從外部輸入。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織品和生絲為主,進口以精密機床、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為主。雖然日本的重工業因為不斷擴張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發展,但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農業生產力低下。 這一方面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另一方面,這也加快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步伐。不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有時與其脆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形成死結。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29年10月,自美國首先開始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其嚴重。從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短短一年時間,日本股票指數下跌了37%,原材料價格下跌21.5%,生產資料價格下跌29.3%,消費資料下跌16.7%。1930年,日本黃金外流達2.75億日元,1931年則增加到4.33億日元。通貨緊縮招致生產萎縮,全日本774家企業中,有58家被迫停業,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失業者充斥街頭。嚴重的經濟危機還涉及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31年,作為日本侵華經濟急先鋒的滿鐵株式會社,自創建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財政赤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裡待裝配的高射炮

1931年,日本的國家預算僅有14.8億日元,其中軍費為4.54億元,佔預算支出的30.7%。這一年,日本全國的鋼材產量僅有130萬噸。武器裝備的產量也少得可憐:步槍3,613支,機槍541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軍艦5100噸。日本陸軍裝備的火炮,大體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的水平上。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急欲擺脫困境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謀劃了“9.18”事變,企圖通過對外擴張轉嫁危機。中國人民,尤其是東三省人民被拖入了苦難的深淵,開始了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抗爭。

二、瘋狂掠奪東三省養肥了日本經濟

1931年爆發的“9.18”事變,以及隨後鎮壓東北各路抗日武裝的戰爭,雖然耗費了日本19.31億日元的特別軍費,但日本卻佔領了富饒的東北,開始瘋狂地掠奪資源。

“9.18事變”前,日本主要從當時的英屬印度及馬來亞地區進口生鐵。據統計,1931年,日本從東北掠奪了24.2萬噸生鐵,佔當年日本進口總數的61%;1932年掠奪了32.2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3%;1933年掠奪了45.3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1%;1934年掠奪了40.9萬噸,佔進口總數的67%。日本對東北生鐵和鋼的掠奪,主要通過屬於滿鐵的鞍山制鐵所和屬於大倉財閥系統的本溪鋼鐵廠。它們所掠奪的生鐵和鋼,除了在中國東北就地製造軍火,以供日軍屠殺中國人民外,很大一部分被運到日本國內八幡等地製造武器。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撫順西露天煤礦採煤的勞工

日本對東北煤炭的掠奪,主要通過滿鐵和滿炭兩大公司進行。前者統轄撫順等28處煤礦,後者管理阜新、雞西、鶴崗等12處煤礦。“9.18事變”後,日本從東北掠奪的煤炭逐年增加。1932年為703萬噸,1933年為885萬噸,1934年為1055萬噸,1935年為1127萬噸,1936年為1214萬噸,1937年則達到了1266萬噸。在日本的進口煤中,東北煤佔60~70%。特別是撫順煤,日本稱其為“工業煤絕好典型”,全部用於重點部門,但價格卻僅相當於日本煤的五分之一。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撫順日軍守備隊的碉堡

雖然當年日本在東北沒能找到大油田,但仍然從東北掠走了不少頁岩油和人造石油。“9.18事變”後,日本不斷擴建撫順的頁岩油廠,將其年產量從1931年的6.3萬噸提高到1936年的30萬噸。

鹽不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日本通過“滿洲鹽業股分公司”,壟斷了東北的鹽業生產。僅1937年運往日本的海鹽即達55.5萬噸。

“9.18事變“後短短几年時間,總數達數百萬人的日本“武裝開拓團”便遍及東北各地。為鼓勵向東北移民,日本政府規定每戶移民給田10至15町步(約合991.8至1487.7公畝)。這些土地絕大多數是用極低廉的,象徵性的價格從中國農民手裡強行收買的,或者乾脆採取各種非正常手段霸佔。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除了霸佔土地,東北的農產品,尤其是大豆和玉米,也是日本的重點掠奪對象。據統計,“9.18事變“前5年,東北平均每年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大豆、豆餅、豆油)163萬噸,佔東北大豆三品出口的40%。“9.18事變”後,日本壟斷醬“三井物產”和“三菱商事”等,以壓低價格等手段掠奪東北農產品,運到日本和世界各地牟取暴利。1934年,東北運往日本的玉米價值290餘萬元,佔總輸出量的58%。1936年至1937年,東北每年平均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132萬噸,佔總輸出的46%。

通過掠奪式地開發東三省各種豐富的資源,日本經濟得以度過了危機,並有所壯大。用電量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1931年,日本全年用電量僅為150億度,到了1936年,就迅速增長到了300億度。1937年,日本的鋼材產量也增加到了563萬噸(含東三省產量)。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使得日本陸、海軍軍費支出迅速增長,其在國家預算中所佔比例也不斷加大。日本的國民經濟在1932年至1937年之間,就已經開始向戰爭經濟轉化。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為了增加戰時儲備,為下一步的侵略擴張作準備,日本加速了戰略原料和物資的儲備。從1932年至1936年,鐵礦石、廢鐵、銅、石油和煤的進口分別增長了2.5倍、1.5倍、26.5倍和近1倍。其中從美國進口的戰略原料比重為:廢鋼鐵90%,鋼鐵半成品45%,鉛45%,鈾90%,鋁18%,石油及石油產品45%。美國的戰略原料出口,大大幫助了日本以擴張侵略為目標的軍事工業的發展。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堆積在偽滿新京火車站準備外運的糧食

據統計,1937年,日本共生產步槍42754支、機槍2,295挺、火炮478門、坦克479輛、飛機1580架,軍艦51724噸。分別是1931年的10倍、3.2倍、4.3倍、38.9倍、2.8倍和9倍。使得日本軍國主義者對外擴張的野心不斷膨脹。

由於坦克、飛機等新的技術兵器大規模使用於戰場,鋼鐵、石油、各種非金屬、橡膠及化工原料等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成為擴大武器裝備生產和維持軍隊作戰必不可少的戰略物質。日本帝國主義為擴充軍備,實現對外侵略的戰略計劃,從其本國戰略資源貧乏的情況出發,差不多每次發動對外侵略的戰爭,都把攫取重要戰略地區和戰略資源作為其首要目標。從“9.18”鯨吞中國東北的資源,到蠶食中國華北的資源,從謀劃製造各種挑釁事件,到不宣而戰肢解中國領土,都反映出日本軍國主義的貪婪本性——通過侵略戰爭掠奪資源,再通過掠奪來的資源擴充軍備和擴大侵略戰爭。

三、抗戰的巨大消耗

“7.7事變”爆發後,中國便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面抗戰。中日全面開戰之初,狂妄的日本企圖在3個月內,僅憑現有的軍需儲備便可以 “解決支那事變”。 “7.7事變”爆發整整1個月後,日軍已深切感受到平時所儲備的那些彈藥根本不敷使用,日本政府決定追加華北戰事預算4億日元,其中1億日元為彈藥費,相當於1936年日本陸軍彈藥採購量的2倍。

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個彈藥採購訂單,就必須進行軍需動員。但日本政府擔心軍需動員會給產業界帶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沒有立即下達動員令。隨著中日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日本軍需物資的消耗直線上升,日本政府才被迫於1937年10月至1938年3月31日,實施了“支那事變第一次軍需動員”。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火炮炮管

此次動員除了涉及所有的陸海軍兵工廠外,還動員了約3800家民營工廠。對民營工廠的利用率達到了平時的2.5倍。儘管如此,日本軍需物資的生產補給仍然滿足不了中日戰爭需求。其中武器的滿足率為70%,彈藥60%,飛機66%,坦克27%,輕裝甲車43%,防毒面具97%,衛生器材90%,獸醫器材87%,海運器材80%。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8年4月1日至1939年3月31日,日本被迫追加實施第二次軍需動員計劃,把動員的民營工廠數量增加到4000餘家,並採取了諸如利用代用品、回收廢品,乃至降低產品規格的措施,希望用降低質量的辦法來滿足對數量的需求。儘管如此,卻仍然滿足不了戰爭的實際需求。至1938年6月,連日本中學裡用的教練步槍都被日軍收回利用。

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不僅給予了日軍以重創,消耗了日本大量物資,也讓日本經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從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短短8個月時間裡,日本就連續4次追加臨時軍費,累計金額高達74億日元。這是日本自甲午戰爭(2億日元)、日俄戰爭(15.1億日元)、第一次世界大戰(8.82億日元)和“9.18事變”(19.31億元)四次對外戰爭戰費總和的1.63倍,是日本1936年國家預算的3倍多。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重機槍

龐大的軍費支出絕大多數用於武器彈藥及各類軍需品的生產。這些物資一經生產,即脫離於再生產之外,成為對經濟發展毫無意義的純消耗。這種消耗使日本的出口產業因原料不足而出口能力下降,出口下降又造成進口原料的大幅度減少,最後使經濟的正常運轉遭到破壞。

由於中日戰爭影響,1938年上半年,日本的進出口同比降低了32.9%和19.6%,黃金儲備也從戰前的388噸急劇下降到25噸。嚴酷的現實迫使日本於1938年6月修改了物資動員計劃,全面壓縮一切與軍需無關產業的物資供給量,並要求國民貫徹節約、配給、回收、實行戰時簡樸生活等十大措施,規定對鋼材、銑鐵、金、銀、銅、鉛等32種物資實行強化的使用限制。以鋼鐵類為例,當時日本一般民用的普通鋼材需求量是478.4萬噸,修改後的計劃僅供給306.9萬噸,消減了36%。鋼鐵短缺對日本各產業的影響極為嚴重,大部基本國防產業由於所需的材料、原料和技術人員不足,不能如期完成生產力擴充計劃。如機床工業僅完成計劃指標56%,汽車工業完成計劃指標53%。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9年,日本關西地區和朝鮮出現大旱,還有很多地區發生嚴重水災。農業的歉收迫使日本必須特別進口2億多日元糧食。這進一步擠壓了本就不寬裕的進口資金,進口原料的減少又讓日本工業缺乏足夠的原料,致使開工不足,更加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戰爭物資供應需求。

四、日本的“以戰養戰”政策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控制了廣大佔領區的經濟命脈,對日本所需戰略資源實施殖民開發,同時根據不同地域和行業,有重點地進行瘋狂掠奪,妄圖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掠奪東北礦藏

在中國東北,日本加速了戰略基地建設,並調整政策,由日本軍部和財閥攜手,從一般的農業、資源掠奪轉向為以機械、化學、鋼鐵等產業為中心的重化工業殖民開發。1937年1月,關東軍制訂《開發滿洲產業五年計劃綱要》,決定要大規模發展滿洲的煤、鋼和汽車、飛機等重工業。5月29日,日本軍部提出《重要產業發展五年計劃綱要》,大幅度提高了中國東北各項經濟指標。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於1937年12月成立後,擴建鞍山鋼鐵廠,新建本溪特種鋼廠、撫順的煤礦和人造石油廠,並在鞍山、瀋陽和大連新建有關機械廠;在兵器生產方面,新建滿洲航空工廠、滿州飛機株式會社和奉天(瀋陽)兵工廠等,日本陸軍則於1938年在瀋陽新建南滿兵器製造廠。

到1942年,中國東北出產的鋼材佔日本全部產量的近三分之一,鋁佔日本所需量的近40%。日本所需38種軍需物資中,有14種由中國東北供給。侵華日軍所需的裝備物資補給,大部依賴中國東北提供。中國東北殖民經濟的發展,已成為日本戰爭經濟的參謀本部作戰課長石原莞爾大佐就指出倡議日滿兩國必須建立軍事工業。因而,我國於1936年6月制訂第一個滿洲國產業開發五年計劃,1937年1月予以批准,首先執行1937年至1942年的五年計劃。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軍控制下的井陘煤礦

在華北地區,日本的經濟戰略是以華北之所有,補東北之不足。強調在華北、蒙疆地區“以尋求日滿缺乏的資源為重點”;在貿易領域使中國對日物資供應“趨於合理”;在農業領域,要求中國栽培日本所需的原料資源。1938年,日本成立“華北開發公司”,收編原“興中公司”等作為子公司,並增設龍煙鐵礦、華北鹽業、華北礬土礦業公司等,以經營煤、鐵、電力、交通等各行業的經濟殖民開發。1940年,日本從華北掠走450萬噸煤、30萬噸鐵礦石,42.8萬擔棉花。1942,日本從華北掠走的煤、鐵礦石、鹽和棉花,分別是1939年的1.69倍、9倍、2.65倍和2.89倍。

在華中地區,日本以原在上海等地的殖民企業為基礎,於1938年成立“華中振興公司”,統籌對該地區的經濟掠奪。該公司控制了華中地區的水產、蠶絲、煤、鐵、電力各業的生產和銷售,還直接實施對廣大中國人民的巧取豪奪。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華南地區,日本通過軍管直接劫掠,由各種公司或銀行等既有機構組織代行。1939年2月10日,日軍在海南島登陸後,即以日本國內派遣的大批“技術人員”,設立“經濟局”、“產業試驗所”等機構,並組織日本商社前往海南進行“經濟開發”,先後設立農場、製糖、橡膠等股份公司20餘家。

在掠奪農產品方面,“7.7事變”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對農產品實行嚴格的“統制”和壟斷,中國人食用大米即被定為“經濟犯”。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對糧食的需求量增加,日本進一步將“統制”變為強制購銷,即推行所謂的“糧食出荷”政策,強迫農民將所產糧食的絕大部分,按最低收購價交售。各地“出荷”的糧食,佔總產量的40%~50%。從1939年至1941年,僅“東安省”“出荷”的糧食即達33萬噸。在關內,日軍每次對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都將搶糧作為主要任務之一。每年麥收之際,各地日軍都會進行搶糧作戰。在日軍佔領區則,日軍則以僅及市價一半的價格,強行徵購軍糧。所掠奪的糧食除供侵華日軍食用,大部分運回日本,以彌補日本國內市場的糧食制缺口。1939年,僅華中地區就有700萬石大米被運往日本。1940年這一數字增加到900萬石。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瘋狂盜伐中國木材

為了掠奪中國的物資,日本在中國關內先後建立了20餘家銀行,大量發行沒有準備金,只靠日本佔領軍的刺刀維持“信用”的偽鈔,藉以壓榨中國人民的血汗和財富。此外,日軍還於1938年頒佈“華中、華南使用軍用票之辦法”,大量發行根本不具備貨幣性質的軍票。日本政府還大規模組織走私活動,把過剩的日本貨偷運入國統區,套取中國的外匯,或套購日本缺乏的物資。

五、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日本戰時經濟

1936年,日本的武器生產約佔國民收入的2%,整個工業系統的動員率為4-5%。一般認為,如果武器生產維持這一水平,是可以形成經濟良性循環的。“7.7事變”後,中國的奮起抗戰,給予了日軍重創,迫使日本經濟轉為戰時經濟,武器生產持續急速增長,整個工業系統的動員率也從1937年的10%、1938年的12%、一步步增至1939年的16%、1940年的26%。

現代工業的運轉,需要大量的資源。日本雖然瘋狂地從中國掠奪物資,但由於當時中國的經濟開發程度並不高,一些重要的資源,日本只能從世界其他地區獲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軍工廠生產大口徑炮彈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更是機械化軍隊不可或缺的動力日本每年所耗費的石油,95%需要進口。其中有70%從美國進口,15%從荷屬東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英屬婆羅州進口,其餘則從蘇聯的庫頁島等地進口。1938年,日本的石油進口量達到歷史最高點——600萬千公升。二戰時期,日本主要採用平爐法鍊鋼,在生鐵裡摻進50-60%的碎鋼進行冶煉。由於日本的鋼鐵社會蓄積量很低,所需廢鋼的70-80%需從美國進口。銅、鉛和鋅是生產槍、炮彈藥必不可少的原料。日本銅的自給率僅達50%,鋅的自給率只有40%,鉛的自給率更是低至9%。

機床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一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擁有22.3萬臺機床。其中5.5萬臺機床屬於陸、海軍兵工廠,另外17萬臺機床屬於民間工廠。由於日本的工業基礎薄弱,機床的自給率僅有50%,其中高效能、高精度的機床幾乎全靠從美國進口。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圖為位於日本群馬縣大泉町的中島飛行機小泉製造廠內轟炸機——“連山”

由於中日戰爭的巨大消耗,1939年至1940年,日本前後組織6次特別進口,進口的物資包括航空汽油,車用汽油,廢鋼鐵,特種鋼,冶煉特種鋼使用的鎳、鎢、鈷,有色金屬銅、鋅、鉛,以及化學藥品等,合計4.9億日元。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日本與美國的矛盾日漸激化,美國逐步減少了對日輸出。當1939年7月27日,美國宣佈將在半年後廢除《日美通商航海條約》後,日本立即派出機床採購團赴美,緊急採購各種生產大型火炮的所需機床,合同金額為3,600萬日元,預定交貨期限是1940年。當美國對日實施禁運後,這批機床還有相當部分未交付,因此極大地削弱了日本軍工生產潛力。


"

現代戰爭是對陣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戰爭勝負掌握在雙方後勤官手中”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無道理。回首那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最終勝利的14年抗戰,人們大多關注戰役進程和雙方政略、戰略得失。相形之下,對雙方戰時經濟,尤其是日本戰時經濟由弱到強,又由強轉弱,直至最終崩潰的過程研究,就相形見拙了。事實上,日本軍國主義在軍事上的種種冒險之舉,與其脆弱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沒有原子彈、蘇聯不出兵,中國抗戰就不會勝利?太高看日本的經濟了。

一、“9.18事變”爆發前的日本經濟危機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因此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鉅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爭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但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了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00億日元。到1920年,已增至21.7800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有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技師在驗收步槍

日本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100%的鋁礬土、99.7%的石油、99.6%的鐵礦石、97.5%的銅礦石、86%的鹽,以及76%的煤炭依賴從外部輸入。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織品和生絲為主,進口以精密機床、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為主。雖然日本的重工業因為不斷擴張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發展,但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農業生產力低下。 這一方面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另一方面,這也加快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步伐。不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有時與其脆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形成死結。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29年10月,自美國首先開始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其嚴重。從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短短一年時間,日本股票指數下跌了37%,原材料價格下跌21.5%,生產資料價格下跌29.3%,消費資料下跌16.7%。1930年,日本黃金外流達2.75億日元,1931年則增加到4.33億日元。通貨緊縮招致生產萎縮,全日本774家企業中,有58家被迫停業,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失業者充斥街頭。嚴重的經濟危機還涉及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31年,作為日本侵華經濟急先鋒的滿鐵株式會社,自創建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財政赤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裡待裝配的高射炮

1931年,日本的國家預算僅有14.8億日元,其中軍費為4.54億元,佔預算支出的30.7%。這一年,日本全國的鋼材產量僅有130萬噸。武器裝備的產量也少得可憐:步槍3,613支,機槍541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軍艦5100噸。日本陸軍裝備的火炮,大體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的水平上。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急欲擺脫困境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謀劃了“9.18”事變,企圖通過對外擴張轉嫁危機。中國人民,尤其是東三省人民被拖入了苦難的深淵,開始了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抗爭。

二、瘋狂掠奪東三省養肥了日本經濟

1931年爆發的“9.18”事變,以及隨後鎮壓東北各路抗日武裝的戰爭,雖然耗費了日本19.31億日元的特別軍費,但日本卻佔領了富饒的東北,開始瘋狂地掠奪資源。

“9.18事變”前,日本主要從當時的英屬印度及馬來亞地區進口生鐵。據統計,1931年,日本從東北掠奪了24.2萬噸生鐵,佔當年日本進口總數的61%;1932年掠奪了32.2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3%;1933年掠奪了45.3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1%;1934年掠奪了40.9萬噸,佔進口總數的67%。日本對東北生鐵和鋼的掠奪,主要通過屬於滿鐵的鞍山制鐵所和屬於大倉財閥系統的本溪鋼鐵廠。它們所掠奪的生鐵和鋼,除了在中國東北就地製造軍火,以供日軍屠殺中國人民外,很大一部分被運到日本國內八幡等地製造武器。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撫順西露天煤礦採煤的勞工

日本對東北煤炭的掠奪,主要通過滿鐵和滿炭兩大公司進行。前者統轄撫順等28處煤礦,後者管理阜新、雞西、鶴崗等12處煤礦。“9.18事變”後,日本從東北掠奪的煤炭逐年增加。1932年為703萬噸,1933年為885萬噸,1934年為1055萬噸,1935年為1127萬噸,1936年為1214萬噸,1937年則達到了1266萬噸。在日本的進口煤中,東北煤佔60~70%。特別是撫順煤,日本稱其為“工業煤絕好典型”,全部用於重點部門,但價格卻僅相當於日本煤的五分之一。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撫順日軍守備隊的碉堡

雖然當年日本在東北沒能找到大油田,但仍然從東北掠走了不少頁岩油和人造石油。“9.18事變”後,日本不斷擴建撫順的頁岩油廠,將其年產量從1931年的6.3萬噸提高到1936年的30萬噸。

鹽不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日本通過“滿洲鹽業股分公司”,壟斷了東北的鹽業生產。僅1937年運往日本的海鹽即達55.5萬噸。

“9.18事變“後短短几年時間,總數達數百萬人的日本“武裝開拓團”便遍及東北各地。為鼓勵向東北移民,日本政府規定每戶移民給田10至15町步(約合991.8至1487.7公畝)。這些土地絕大多數是用極低廉的,象徵性的價格從中國農民手裡強行收買的,或者乾脆採取各種非正常手段霸佔。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除了霸佔土地,東北的農產品,尤其是大豆和玉米,也是日本的重點掠奪對象。據統計,“9.18事變“前5年,東北平均每年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大豆、豆餅、豆油)163萬噸,佔東北大豆三品出口的40%。“9.18事變”後,日本壟斷醬“三井物產”和“三菱商事”等,以壓低價格等手段掠奪東北農產品,運到日本和世界各地牟取暴利。1934年,東北運往日本的玉米價值290餘萬元,佔總輸出量的58%。1936年至1937年,東北每年平均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132萬噸,佔總輸出的46%。

通過掠奪式地開發東三省各種豐富的資源,日本經濟得以度過了危機,並有所壯大。用電量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1931年,日本全年用電量僅為150億度,到了1936年,就迅速增長到了300億度。1937年,日本的鋼材產量也增加到了563萬噸(含東三省產量)。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使得日本陸、海軍軍費支出迅速增長,其在國家預算中所佔比例也不斷加大。日本的國民經濟在1932年至1937年之間,就已經開始向戰爭經濟轉化。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為了增加戰時儲備,為下一步的侵略擴張作準備,日本加速了戰略原料和物資的儲備。從1932年至1936年,鐵礦石、廢鐵、銅、石油和煤的進口分別增長了2.5倍、1.5倍、26.5倍和近1倍。其中從美國進口的戰略原料比重為:廢鋼鐵90%,鋼鐵半成品45%,鉛45%,鈾90%,鋁18%,石油及石油產品45%。美國的戰略原料出口,大大幫助了日本以擴張侵略為目標的軍事工業的發展。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堆積在偽滿新京火車站準備外運的糧食

據統計,1937年,日本共生產步槍42754支、機槍2,295挺、火炮478門、坦克479輛、飛機1580架,軍艦51724噸。分別是1931年的10倍、3.2倍、4.3倍、38.9倍、2.8倍和9倍。使得日本軍國主義者對外擴張的野心不斷膨脹。

由於坦克、飛機等新的技術兵器大規模使用於戰場,鋼鐵、石油、各種非金屬、橡膠及化工原料等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成為擴大武器裝備生產和維持軍隊作戰必不可少的戰略物質。日本帝國主義為擴充軍備,實現對外侵略的戰略計劃,從其本國戰略資源貧乏的情況出發,差不多每次發動對外侵略的戰爭,都把攫取重要戰略地區和戰略資源作為其首要目標。從“9.18”鯨吞中國東北的資源,到蠶食中國華北的資源,從謀劃製造各種挑釁事件,到不宣而戰肢解中國領土,都反映出日本軍國主義的貪婪本性——通過侵略戰爭掠奪資源,再通過掠奪來的資源擴充軍備和擴大侵略戰爭。

三、抗戰的巨大消耗

“7.7事變”爆發後,中國便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面抗戰。中日全面開戰之初,狂妄的日本企圖在3個月內,僅憑現有的軍需儲備便可以 “解決支那事變”。 “7.7事變”爆發整整1個月後,日軍已深切感受到平時所儲備的那些彈藥根本不敷使用,日本政府決定追加華北戰事預算4億日元,其中1億日元為彈藥費,相當於1936年日本陸軍彈藥採購量的2倍。

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個彈藥採購訂單,就必須進行軍需動員。但日本政府擔心軍需動員會給產業界帶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沒有立即下達動員令。隨著中日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日本軍需物資的消耗直線上升,日本政府才被迫於1937年10月至1938年3月31日,實施了“支那事變第一次軍需動員”。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火炮炮管

此次動員除了涉及所有的陸海軍兵工廠外,還動員了約3800家民營工廠。對民營工廠的利用率達到了平時的2.5倍。儘管如此,日本軍需物資的生產補給仍然滿足不了中日戰爭需求。其中武器的滿足率為70%,彈藥60%,飛機66%,坦克27%,輕裝甲車43%,防毒面具97%,衛生器材90%,獸醫器材87%,海運器材80%。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8年4月1日至1939年3月31日,日本被迫追加實施第二次軍需動員計劃,把動員的民營工廠數量增加到4000餘家,並採取了諸如利用代用品、回收廢品,乃至降低產品規格的措施,希望用降低質量的辦法來滿足對數量的需求。儘管如此,卻仍然滿足不了戰爭的實際需求。至1938年6月,連日本中學裡用的教練步槍都被日軍收回利用。

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不僅給予了日軍以重創,消耗了日本大量物資,也讓日本經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從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短短8個月時間裡,日本就連續4次追加臨時軍費,累計金額高達74億日元。這是日本自甲午戰爭(2億日元)、日俄戰爭(15.1億日元)、第一次世界大戰(8.82億日元)和“9.18事變”(19.31億元)四次對外戰爭戰費總和的1.63倍,是日本1936年國家預算的3倍多。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重機槍

龐大的軍費支出絕大多數用於武器彈藥及各類軍需品的生產。這些物資一經生產,即脫離於再生產之外,成為對經濟發展毫無意義的純消耗。這種消耗使日本的出口產業因原料不足而出口能力下降,出口下降又造成進口原料的大幅度減少,最後使經濟的正常運轉遭到破壞。

由於中日戰爭影響,1938年上半年,日本的進出口同比降低了32.9%和19.6%,黃金儲備也從戰前的388噸急劇下降到25噸。嚴酷的現實迫使日本於1938年6月修改了物資動員計劃,全面壓縮一切與軍需無關產業的物資供給量,並要求國民貫徹節約、配給、回收、實行戰時簡樸生活等十大措施,規定對鋼材、銑鐵、金、銀、銅、鉛等32種物資實行強化的使用限制。以鋼鐵類為例,當時日本一般民用的普通鋼材需求量是478.4萬噸,修改後的計劃僅供給306.9萬噸,消減了36%。鋼鐵短缺對日本各產業的影響極為嚴重,大部基本國防產業由於所需的材料、原料和技術人員不足,不能如期完成生產力擴充計劃。如機床工業僅完成計劃指標56%,汽車工業完成計劃指標53%。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9年,日本關西地區和朝鮮出現大旱,還有很多地區發生嚴重水災。農業的歉收迫使日本必須特別進口2億多日元糧食。這進一步擠壓了本就不寬裕的進口資金,進口原料的減少又讓日本工業缺乏足夠的原料,致使開工不足,更加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戰爭物資供應需求。

四、日本的“以戰養戰”政策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控制了廣大佔領區的經濟命脈,對日本所需戰略資源實施殖民開發,同時根據不同地域和行業,有重點地進行瘋狂掠奪,妄圖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掠奪東北礦藏

在中國東北,日本加速了戰略基地建設,並調整政策,由日本軍部和財閥攜手,從一般的農業、資源掠奪轉向為以機械、化學、鋼鐵等產業為中心的重化工業殖民開發。1937年1月,關東軍制訂《開發滿洲產業五年計劃綱要》,決定要大規模發展滿洲的煤、鋼和汽車、飛機等重工業。5月29日,日本軍部提出《重要產業發展五年計劃綱要》,大幅度提高了中國東北各項經濟指標。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於1937年12月成立後,擴建鞍山鋼鐵廠,新建本溪特種鋼廠、撫順的煤礦和人造石油廠,並在鞍山、瀋陽和大連新建有關機械廠;在兵器生產方面,新建滿洲航空工廠、滿州飛機株式會社和奉天(瀋陽)兵工廠等,日本陸軍則於1938年在瀋陽新建南滿兵器製造廠。

到1942年,中國東北出產的鋼材佔日本全部產量的近三分之一,鋁佔日本所需量的近40%。日本所需38種軍需物資中,有14種由中國東北供給。侵華日軍所需的裝備物資補給,大部依賴中國東北提供。中國東北殖民經濟的發展,已成為日本戰爭經濟的參謀本部作戰課長石原莞爾大佐就指出倡議日滿兩國必須建立軍事工業。因而,我國於1936年6月制訂第一個滿洲國產業開發五年計劃,1937年1月予以批准,首先執行1937年至1942年的五年計劃。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軍控制下的井陘煤礦

在華北地區,日本的經濟戰略是以華北之所有,補東北之不足。強調在華北、蒙疆地區“以尋求日滿缺乏的資源為重點”;在貿易領域使中國對日物資供應“趨於合理”;在農業領域,要求中國栽培日本所需的原料資源。1938年,日本成立“華北開發公司”,收編原“興中公司”等作為子公司,並增設龍煙鐵礦、華北鹽業、華北礬土礦業公司等,以經營煤、鐵、電力、交通等各行業的經濟殖民開發。1940年,日本從華北掠走450萬噸煤、30萬噸鐵礦石,42.8萬擔棉花。1942,日本從華北掠走的煤、鐵礦石、鹽和棉花,分別是1939年的1.69倍、9倍、2.65倍和2.89倍。

在華中地區,日本以原在上海等地的殖民企業為基礎,於1938年成立“華中振興公司”,統籌對該地區的經濟掠奪。該公司控制了華中地區的水產、蠶絲、煤、鐵、電力各業的生產和銷售,還直接實施對廣大中國人民的巧取豪奪。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華南地區,日本通過軍管直接劫掠,由各種公司或銀行等既有機構組織代行。1939年2月10日,日軍在海南島登陸後,即以日本國內派遣的大批“技術人員”,設立“經濟局”、“產業試驗所”等機構,並組織日本商社前往海南進行“經濟開發”,先後設立農場、製糖、橡膠等股份公司20餘家。

在掠奪農產品方面,“7.7事變”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對農產品實行嚴格的“統制”和壟斷,中國人食用大米即被定為“經濟犯”。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對糧食的需求量增加,日本進一步將“統制”變為強制購銷,即推行所謂的“糧食出荷”政策,強迫農民將所產糧食的絕大部分,按最低收購價交售。各地“出荷”的糧食,佔總產量的40%~50%。從1939年至1941年,僅“東安省”“出荷”的糧食即達33萬噸。在關內,日軍每次對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都將搶糧作為主要任務之一。每年麥收之際,各地日軍都會進行搶糧作戰。在日軍佔領區則,日軍則以僅及市價一半的價格,強行徵購軍糧。所掠奪的糧食除供侵華日軍食用,大部分運回日本,以彌補日本國內市場的糧食制缺口。1939年,僅華中地區就有700萬石大米被運往日本。1940年這一數字增加到900萬石。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瘋狂盜伐中國木材

為了掠奪中國的物資,日本在中國關內先後建立了20餘家銀行,大量發行沒有準備金,只靠日本佔領軍的刺刀維持“信用”的偽鈔,藉以壓榨中國人民的血汗和財富。此外,日軍還於1938年頒佈“華中、華南使用軍用票之辦法”,大量發行根本不具備貨幣性質的軍票。日本政府還大規模組織走私活動,把過剩的日本貨偷運入國統區,套取中國的外匯,或套購日本缺乏的物資。

五、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日本戰時經濟

1936年,日本的武器生產約佔國民收入的2%,整個工業系統的動員率為4-5%。一般認為,如果武器生產維持這一水平,是可以形成經濟良性循環的。“7.7事變”後,中國的奮起抗戰,給予了日軍重創,迫使日本經濟轉為戰時經濟,武器生產持續急速增長,整個工業系統的動員率也從1937年的10%、1938年的12%、一步步增至1939年的16%、1940年的26%。

現代工業的運轉,需要大量的資源。日本雖然瘋狂地從中國掠奪物資,但由於當時中國的經濟開發程度並不高,一些重要的資源,日本只能從世界其他地區獲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軍工廠生產大口徑炮彈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更是機械化軍隊不可或缺的動力日本每年所耗費的石油,95%需要進口。其中有70%從美國進口,15%從荷屬東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英屬婆羅州進口,其餘則從蘇聯的庫頁島等地進口。1938年,日本的石油進口量達到歷史最高點——600萬千公升。二戰時期,日本主要採用平爐法鍊鋼,在生鐵裡摻進50-60%的碎鋼進行冶煉。由於日本的鋼鐵社會蓄積量很低,所需廢鋼的70-80%需從美國進口。銅、鉛和鋅是生產槍、炮彈藥必不可少的原料。日本銅的自給率僅達50%,鋅的自給率只有40%,鉛的自給率更是低至9%。

機床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一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擁有22.3萬臺機床。其中5.5萬臺機床屬於陸、海軍兵工廠,另外17萬臺機床屬於民間工廠。由於日本的工業基礎薄弱,機床的自給率僅有50%,其中高效能、高精度的機床幾乎全靠從美國進口。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圖為位於日本群馬縣大泉町的中島飛行機小泉製造廠內轟炸機——“連山”

由於中日戰爭的巨大消耗,1939年至1940年,日本前後組織6次特別進口,進口的物資包括航空汽油,車用汽油,廢鋼鐵,特種鋼,冶煉特種鋼使用的鎳、鎢、鈷,有色金屬銅、鋅、鉛,以及化學藥品等,合計4.9億日元。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日本與美國的矛盾日漸激化,美國逐步減少了對日輸出。當1939年7月27日,美國宣佈將在半年後廢除《日美通商航海條約》後,日本立即派出機床採購團赴美,緊急採購各種生產大型火炮的所需機床,合同金額為3,600萬日元,預定交貨期限是1940年。當美國對日實施禁運後,這批機床還有相當部分未交付,因此極大地削弱了日本軍工生產潛力。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坦克生產線

據1940年10月的統計資料,日本當時儲備的主要物資有廢鋼鐵95萬噸、特種鋼1萬噸、銅8萬噸和航空汽油20萬千公升。美國及西方盟國斷絕了對日經濟往來後,日本經濟立即陷入了困境。日本不得不通過研究代用品、限制使用和厲行節約等方法,使銅的使用量減少1/2,鉛的使用量減少2/3,鋅的使用量減少3/10,以此來減緩戰略儲備的消耗速度。但如此一來,直接影響到了軍需物資生產。

重要物資的缺乏,直接影響到了日本經濟運轉。日本的掠奪目光轉向了物產豐富而又防守薄弱的東南亞地區。在日軍內部的“南下”與“北上”戰略之爭中,“南下”派之所以最終勝出,著眼於攫取資源的經濟因素是主要原因。

六、日本戰爭經濟的崩潰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迅速佔領了東南亞地區,控制了大量戰略資源。其中,馬來亞和婆羅洲的橡膠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85%,馬來亞和荷屬東印度的錫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60%。當時的荷屬東印度(今天的印度尼西亞)年產石油達800萬公升,可完全滿足日本所需。但由於船舶噸位嚴重不足,1942年,日本從東南亞運回的物資僅完成計劃的60%。

1941年,日本陸軍在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和實施關東軍特種演習中組織緊急運輸,徵用了120萬噸船舶,相當於全國船舶總噸位的1/5。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陸、海軍為遂行南方作戰,徵用了440萬噸船舶,相當於全國船舶的2/3。剩下的200萬噸船舶無法滿足維持日本經濟運轉的物資運輸需求。


"

現代戰爭是對陣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戰爭勝負掌握在雙方後勤官手中”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無道理。回首那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最終勝利的14年抗戰,人們大多關注戰役進程和雙方政略、戰略得失。相形之下,對雙方戰時經濟,尤其是日本戰時經濟由弱到強,又由強轉弱,直至最終崩潰的過程研究,就相形見拙了。事實上,日本軍國主義在軍事上的種種冒險之舉,與其脆弱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沒有原子彈、蘇聯不出兵,中國抗戰就不會勝利?太高看日本的經濟了。

一、“9.18事變”爆發前的日本經濟危機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因此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鉅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爭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但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了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00億日元。到1920年,已增至21.7800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有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技師在驗收步槍

日本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100%的鋁礬土、99.7%的石油、99.6%的鐵礦石、97.5%的銅礦石、86%的鹽,以及76%的煤炭依賴從外部輸入。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織品和生絲為主,進口以精密機床、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為主。雖然日本的重工業因為不斷擴張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發展,但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農業生產力低下。 這一方面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另一方面,這也加快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步伐。不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有時與其脆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形成死結。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29年10月,自美國首先開始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其嚴重。從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短短一年時間,日本股票指數下跌了37%,原材料價格下跌21.5%,生產資料價格下跌29.3%,消費資料下跌16.7%。1930年,日本黃金外流達2.75億日元,1931年則增加到4.33億日元。通貨緊縮招致生產萎縮,全日本774家企業中,有58家被迫停業,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失業者充斥街頭。嚴重的經濟危機還涉及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31年,作為日本侵華經濟急先鋒的滿鐵株式會社,自創建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財政赤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裡待裝配的高射炮

1931年,日本的國家預算僅有14.8億日元,其中軍費為4.54億元,佔預算支出的30.7%。這一年,日本全國的鋼材產量僅有130萬噸。武器裝備的產量也少得可憐:步槍3,613支,機槍541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軍艦5100噸。日本陸軍裝備的火炮,大體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的水平上。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急欲擺脫困境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謀劃了“9.18”事變,企圖通過對外擴張轉嫁危機。中國人民,尤其是東三省人民被拖入了苦難的深淵,開始了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抗爭。

二、瘋狂掠奪東三省養肥了日本經濟

1931年爆發的“9.18”事變,以及隨後鎮壓東北各路抗日武裝的戰爭,雖然耗費了日本19.31億日元的特別軍費,但日本卻佔領了富饒的東北,開始瘋狂地掠奪資源。

“9.18事變”前,日本主要從當時的英屬印度及馬來亞地區進口生鐵。據統計,1931年,日本從東北掠奪了24.2萬噸生鐵,佔當年日本進口總數的61%;1932年掠奪了32.2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3%;1933年掠奪了45.3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1%;1934年掠奪了40.9萬噸,佔進口總數的67%。日本對東北生鐵和鋼的掠奪,主要通過屬於滿鐵的鞍山制鐵所和屬於大倉財閥系統的本溪鋼鐵廠。它們所掠奪的生鐵和鋼,除了在中國東北就地製造軍火,以供日軍屠殺中國人民外,很大一部分被運到日本國內八幡等地製造武器。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撫順西露天煤礦採煤的勞工

日本對東北煤炭的掠奪,主要通過滿鐵和滿炭兩大公司進行。前者統轄撫順等28處煤礦,後者管理阜新、雞西、鶴崗等12處煤礦。“9.18事變”後,日本從東北掠奪的煤炭逐年增加。1932年為703萬噸,1933年為885萬噸,1934年為1055萬噸,1935年為1127萬噸,1936年為1214萬噸,1937年則達到了1266萬噸。在日本的進口煤中,東北煤佔60~70%。特別是撫順煤,日本稱其為“工業煤絕好典型”,全部用於重點部門,但價格卻僅相當於日本煤的五分之一。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撫順日軍守備隊的碉堡

雖然當年日本在東北沒能找到大油田,但仍然從東北掠走了不少頁岩油和人造石油。“9.18事變”後,日本不斷擴建撫順的頁岩油廠,將其年產量從1931年的6.3萬噸提高到1936年的30萬噸。

鹽不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日本通過“滿洲鹽業股分公司”,壟斷了東北的鹽業生產。僅1937年運往日本的海鹽即達55.5萬噸。

“9.18事變“後短短几年時間,總數達數百萬人的日本“武裝開拓團”便遍及東北各地。為鼓勵向東北移民,日本政府規定每戶移民給田10至15町步(約合991.8至1487.7公畝)。這些土地絕大多數是用極低廉的,象徵性的價格從中國農民手裡強行收買的,或者乾脆採取各種非正常手段霸佔。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除了霸佔土地,東北的農產品,尤其是大豆和玉米,也是日本的重點掠奪對象。據統計,“9.18事變“前5年,東北平均每年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大豆、豆餅、豆油)163萬噸,佔東北大豆三品出口的40%。“9.18事變”後,日本壟斷醬“三井物產”和“三菱商事”等,以壓低價格等手段掠奪東北農產品,運到日本和世界各地牟取暴利。1934年,東北運往日本的玉米價值290餘萬元,佔總輸出量的58%。1936年至1937年,東北每年平均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132萬噸,佔總輸出的46%。

通過掠奪式地開發東三省各種豐富的資源,日本經濟得以度過了危機,並有所壯大。用電量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1931年,日本全年用電量僅為150億度,到了1936年,就迅速增長到了300億度。1937年,日本的鋼材產量也增加到了563萬噸(含東三省產量)。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使得日本陸、海軍軍費支出迅速增長,其在國家預算中所佔比例也不斷加大。日本的國民經濟在1932年至1937年之間,就已經開始向戰爭經濟轉化。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為了增加戰時儲備,為下一步的侵略擴張作準備,日本加速了戰略原料和物資的儲備。從1932年至1936年,鐵礦石、廢鐵、銅、石油和煤的進口分別增長了2.5倍、1.5倍、26.5倍和近1倍。其中從美國進口的戰略原料比重為:廢鋼鐵90%,鋼鐵半成品45%,鉛45%,鈾90%,鋁18%,石油及石油產品45%。美國的戰略原料出口,大大幫助了日本以擴張侵略為目標的軍事工業的發展。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堆積在偽滿新京火車站準備外運的糧食

據統計,1937年,日本共生產步槍42754支、機槍2,295挺、火炮478門、坦克479輛、飛機1580架,軍艦51724噸。分別是1931年的10倍、3.2倍、4.3倍、38.9倍、2.8倍和9倍。使得日本軍國主義者對外擴張的野心不斷膨脹。

由於坦克、飛機等新的技術兵器大規模使用於戰場,鋼鐵、石油、各種非金屬、橡膠及化工原料等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成為擴大武器裝備生產和維持軍隊作戰必不可少的戰略物質。日本帝國主義為擴充軍備,實現對外侵略的戰略計劃,從其本國戰略資源貧乏的情況出發,差不多每次發動對外侵略的戰爭,都把攫取重要戰略地區和戰略資源作為其首要目標。從“9.18”鯨吞中國東北的資源,到蠶食中國華北的資源,從謀劃製造各種挑釁事件,到不宣而戰肢解中國領土,都反映出日本軍國主義的貪婪本性——通過侵略戰爭掠奪資源,再通過掠奪來的資源擴充軍備和擴大侵略戰爭。

三、抗戰的巨大消耗

“7.7事變”爆發後,中國便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面抗戰。中日全面開戰之初,狂妄的日本企圖在3個月內,僅憑現有的軍需儲備便可以 “解決支那事變”。 “7.7事變”爆發整整1個月後,日軍已深切感受到平時所儲備的那些彈藥根本不敷使用,日本政府決定追加華北戰事預算4億日元,其中1億日元為彈藥費,相當於1936年日本陸軍彈藥採購量的2倍。

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個彈藥採購訂單,就必須進行軍需動員。但日本政府擔心軍需動員會給產業界帶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沒有立即下達動員令。隨著中日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日本軍需物資的消耗直線上升,日本政府才被迫於1937年10月至1938年3月31日,實施了“支那事變第一次軍需動員”。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火炮炮管

此次動員除了涉及所有的陸海軍兵工廠外,還動員了約3800家民營工廠。對民營工廠的利用率達到了平時的2.5倍。儘管如此,日本軍需物資的生產補給仍然滿足不了中日戰爭需求。其中武器的滿足率為70%,彈藥60%,飛機66%,坦克27%,輕裝甲車43%,防毒面具97%,衛生器材90%,獸醫器材87%,海運器材80%。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8年4月1日至1939年3月31日,日本被迫追加實施第二次軍需動員計劃,把動員的民營工廠數量增加到4000餘家,並採取了諸如利用代用品、回收廢品,乃至降低產品規格的措施,希望用降低質量的辦法來滿足對數量的需求。儘管如此,卻仍然滿足不了戰爭的實際需求。至1938年6月,連日本中學裡用的教練步槍都被日軍收回利用。

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不僅給予了日軍以重創,消耗了日本大量物資,也讓日本經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從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短短8個月時間裡,日本就連續4次追加臨時軍費,累計金額高達74億日元。這是日本自甲午戰爭(2億日元)、日俄戰爭(15.1億日元)、第一次世界大戰(8.82億日元)和“9.18事變”(19.31億元)四次對外戰爭戰費總和的1.63倍,是日本1936年國家預算的3倍多。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重機槍

龐大的軍費支出絕大多數用於武器彈藥及各類軍需品的生產。這些物資一經生產,即脫離於再生產之外,成為對經濟發展毫無意義的純消耗。這種消耗使日本的出口產業因原料不足而出口能力下降,出口下降又造成進口原料的大幅度減少,最後使經濟的正常運轉遭到破壞。

由於中日戰爭影響,1938年上半年,日本的進出口同比降低了32.9%和19.6%,黃金儲備也從戰前的388噸急劇下降到25噸。嚴酷的現實迫使日本於1938年6月修改了物資動員計劃,全面壓縮一切與軍需無關產業的物資供給量,並要求國民貫徹節約、配給、回收、實行戰時簡樸生活等十大措施,規定對鋼材、銑鐵、金、銀、銅、鉛等32種物資實行強化的使用限制。以鋼鐵類為例,當時日本一般民用的普通鋼材需求量是478.4萬噸,修改後的計劃僅供給306.9萬噸,消減了36%。鋼鐵短缺對日本各產業的影響極為嚴重,大部基本國防產業由於所需的材料、原料和技術人員不足,不能如期完成生產力擴充計劃。如機床工業僅完成計劃指標56%,汽車工業完成計劃指標53%。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9年,日本關西地區和朝鮮出現大旱,還有很多地區發生嚴重水災。農業的歉收迫使日本必須特別進口2億多日元糧食。這進一步擠壓了本就不寬裕的進口資金,進口原料的減少又讓日本工業缺乏足夠的原料,致使開工不足,更加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戰爭物資供應需求。

四、日本的“以戰養戰”政策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控制了廣大佔領區的經濟命脈,對日本所需戰略資源實施殖民開發,同時根據不同地域和行業,有重點地進行瘋狂掠奪,妄圖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掠奪東北礦藏

在中國東北,日本加速了戰略基地建設,並調整政策,由日本軍部和財閥攜手,從一般的農業、資源掠奪轉向為以機械、化學、鋼鐵等產業為中心的重化工業殖民開發。1937年1月,關東軍制訂《開發滿洲產業五年計劃綱要》,決定要大規模發展滿洲的煤、鋼和汽車、飛機等重工業。5月29日,日本軍部提出《重要產業發展五年計劃綱要》,大幅度提高了中國東北各項經濟指標。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於1937年12月成立後,擴建鞍山鋼鐵廠,新建本溪特種鋼廠、撫順的煤礦和人造石油廠,並在鞍山、瀋陽和大連新建有關機械廠;在兵器生產方面,新建滿洲航空工廠、滿州飛機株式會社和奉天(瀋陽)兵工廠等,日本陸軍則於1938年在瀋陽新建南滿兵器製造廠。

到1942年,中國東北出產的鋼材佔日本全部產量的近三分之一,鋁佔日本所需量的近40%。日本所需38種軍需物資中,有14種由中國東北供給。侵華日軍所需的裝備物資補給,大部依賴中國東北提供。中國東北殖民經濟的發展,已成為日本戰爭經濟的參謀本部作戰課長石原莞爾大佐就指出倡議日滿兩國必須建立軍事工業。因而,我國於1936年6月制訂第一個滿洲國產業開發五年計劃,1937年1月予以批准,首先執行1937年至1942年的五年計劃。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軍控制下的井陘煤礦

在華北地區,日本的經濟戰略是以華北之所有,補東北之不足。強調在華北、蒙疆地區“以尋求日滿缺乏的資源為重點”;在貿易領域使中國對日物資供應“趨於合理”;在農業領域,要求中國栽培日本所需的原料資源。1938年,日本成立“華北開發公司”,收編原“興中公司”等作為子公司,並增設龍煙鐵礦、華北鹽業、華北礬土礦業公司等,以經營煤、鐵、電力、交通等各行業的經濟殖民開發。1940年,日本從華北掠走450萬噸煤、30萬噸鐵礦石,42.8萬擔棉花。1942,日本從華北掠走的煤、鐵礦石、鹽和棉花,分別是1939年的1.69倍、9倍、2.65倍和2.89倍。

在華中地區,日本以原在上海等地的殖民企業為基礎,於1938年成立“華中振興公司”,統籌對該地區的經濟掠奪。該公司控制了華中地區的水產、蠶絲、煤、鐵、電力各業的生產和銷售,還直接實施對廣大中國人民的巧取豪奪。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華南地區,日本通過軍管直接劫掠,由各種公司或銀行等既有機構組織代行。1939年2月10日,日軍在海南島登陸後,即以日本國內派遣的大批“技術人員”,設立“經濟局”、“產業試驗所”等機構,並組織日本商社前往海南進行“經濟開發”,先後設立農場、製糖、橡膠等股份公司20餘家。

在掠奪農產品方面,“7.7事變”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對農產品實行嚴格的“統制”和壟斷,中國人食用大米即被定為“經濟犯”。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對糧食的需求量增加,日本進一步將“統制”變為強制購銷,即推行所謂的“糧食出荷”政策,強迫農民將所產糧食的絕大部分,按最低收購價交售。各地“出荷”的糧食,佔總產量的40%~50%。從1939年至1941年,僅“東安省”“出荷”的糧食即達33萬噸。在關內,日軍每次對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都將搶糧作為主要任務之一。每年麥收之際,各地日軍都會進行搶糧作戰。在日軍佔領區則,日軍則以僅及市價一半的價格,強行徵購軍糧。所掠奪的糧食除供侵華日軍食用,大部分運回日本,以彌補日本國內市場的糧食制缺口。1939年,僅華中地區就有700萬石大米被運往日本。1940年這一數字增加到900萬石。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瘋狂盜伐中國木材

為了掠奪中國的物資,日本在中國關內先後建立了20餘家銀行,大量發行沒有準備金,只靠日本佔領軍的刺刀維持“信用”的偽鈔,藉以壓榨中國人民的血汗和財富。此外,日軍還於1938年頒佈“華中、華南使用軍用票之辦法”,大量發行根本不具備貨幣性質的軍票。日本政府還大規模組織走私活動,把過剩的日本貨偷運入國統區,套取中國的外匯,或套購日本缺乏的物資。

五、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日本戰時經濟

1936年,日本的武器生產約佔國民收入的2%,整個工業系統的動員率為4-5%。一般認為,如果武器生產維持這一水平,是可以形成經濟良性循環的。“7.7事變”後,中國的奮起抗戰,給予了日軍重創,迫使日本經濟轉為戰時經濟,武器生產持續急速增長,整個工業系統的動員率也從1937年的10%、1938年的12%、一步步增至1939年的16%、1940年的26%。

現代工業的運轉,需要大量的資源。日本雖然瘋狂地從中國掠奪物資,但由於當時中國的經濟開發程度並不高,一些重要的資源,日本只能從世界其他地區獲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軍工廠生產大口徑炮彈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更是機械化軍隊不可或缺的動力日本每年所耗費的石油,95%需要進口。其中有70%從美國進口,15%從荷屬東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英屬婆羅州進口,其餘則從蘇聯的庫頁島等地進口。1938年,日本的石油進口量達到歷史最高點——600萬千公升。二戰時期,日本主要採用平爐法鍊鋼,在生鐵裡摻進50-60%的碎鋼進行冶煉。由於日本的鋼鐵社會蓄積量很低,所需廢鋼的70-80%需從美國進口。銅、鉛和鋅是生產槍、炮彈藥必不可少的原料。日本銅的自給率僅達50%,鋅的自給率只有40%,鉛的自給率更是低至9%。

機床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一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擁有22.3萬臺機床。其中5.5萬臺機床屬於陸、海軍兵工廠,另外17萬臺機床屬於民間工廠。由於日本的工業基礎薄弱,機床的自給率僅有50%,其中高效能、高精度的機床幾乎全靠從美國進口。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圖為位於日本群馬縣大泉町的中島飛行機小泉製造廠內轟炸機——“連山”

由於中日戰爭的巨大消耗,1939年至1940年,日本前後組織6次特別進口,進口的物資包括航空汽油,車用汽油,廢鋼鐵,特種鋼,冶煉特種鋼使用的鎳、鎢、鈷,有色金屬銅、鋅、鉛,以及化學藥品等,合計4.9億日元。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日本與美國的矛盾日漸激化,美國逐步減少了對日輸出。當1939年7月27日,美國宣佈將在半年後廢除《日美通商航海條約》後,日本立即派出機床採購團赴美,緊急採購各種生產大型火炮的所需機床,合同金額為3,600萬日元,預定交貨期限是1940年。當美國對日實施禁運後,這批機床還有相當部分未交付,因此極大地削弱了日本軍工生產潛力。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坦克生產線

據1940年10月的統計資料,日本當時儲備的主要物資有廢鋼鐵95萬噸、特種鋼1萬噸、銅8萬噸和航空汽油20萬千公升。美國及西方盟國斷絕了對日經濟往來後,日本經濟立即陷入了困境。日本不得不通過研究代用品、限制使用和厲行節約等方法,使銅的使用量減少1/2,鉛的使用量減少2/3,鋅的使用量減少3/10,以此來減緩戰略儲備的消耗速度。但如此一來,直接影響到了軍需物資生產。

重要物資的缺乏,直接影響到了日本經濟運轉。日本的掠奪目光轉向了物產豐富而又防守薄弱的東南亞地區。在日軍內部的“南下”與“北上”戰略之爭中,“南下”派之所以最終勝出,著眼於攫取資源的經濟因素是主要原因。

六、日本戰爭經濟的崩潰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迅速佔領了東南亞地區,控制了大量戰略資源。其中,馬來亞和婆羅洲的橡膠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85%,馬來亞和荷屬東印度的錫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60%。當時的荷屬東印度(今天的印度尼西亞)年產石油達800萬公升,可完全滿足日本所需。但由於船舶噸位嚴重不足,1942年,日本從東南亞運回的物資僅完成計劃的60%。

1941年,日本陸軍在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和實施關東軍特種演習中組織緊急運輸,徵用了120萬噸船舶,相當於全國船舶總噸位的1/5。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陸、海軍為遂行南方作戰,徵用了440萬噸船舶,相當於全國船舶的2/3。剩下的200萬噸船舶無法滿足維持日本經濟運轉的物資運輸需求。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2D型戰時標準船

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盟軍詳盡分析了日本經濟的特點,非常重視破壞日本海上交通線,藉以扼殺日本戰爭經濟。美國海軍潛艇部隊更是把攻擊日本運輸船,作為自己的主要作戰任務。

面對開戰後巨大的船舶運輸缺口,日本採取了簡化工藝、降低標準的辦法來建造運輸船舶。1942年新建65萬噸船舶,1943年為105萬噸,1944年為173萬噸。即便如此,日本船舶的損失速度仍遠高於建造速度。統計數據顯示,從太平洋戰爭爆發到戰敗投降,日本共新造船舶397萬噸,而損失的船舶高達883萬噸,為新造船的兩倍多。

船舶的缺乏,日本在各佔領區掠奪的物資無法悉數運回國內。1941年,日本的海運量為4,700萬噸,1942年降為3,900萬噸,1943年2,900萬噸,1944年1,700萬噸,1945年則急降為600萬噸。1941年,日本的海運能力還能滿足鋼材和大米運輸需求的80%,鐵礦石、煤炭和鹽運輸需求的40%,以及其他物資的1%。而後,就開始每況愈下了。


"

現代戰爭是對陣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戰爭勝負掌握在雙方後勤官手中”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無道理。回首那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最終勝利的14年抗戰,人們大多關注戰役進程和雙方政略、戰略得失。相形之下,對雙方戰時經濟,尤其是日本戰時經濟由弱到強,又由強轉弱,直至最終崩潰的過程研究,就相形見拙了。事實上,日本軍國主義在軍事上的種種冒險之舉,與其脆弱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沒有原子彈、蘇聯不出兵,中國抗戰就不會勝利?太高看日本的經濟了。

一、“9.18事變”爆發前的日本經濟危機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因此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鉅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爭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但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了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00億日元。到1920年,已增至21.7800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有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技師在驗收步槍

日本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100%的鋁礬土、99.7%的石油、99.6%的鐵礦石、97.5%的銅礦石、86%的鹽,以及76%的煤炭依賴從外部輸入。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織品和生絲為主,進口以精密機床、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為主。雖然日本的重工業因為不斷擴張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發展,但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農業生產力低下。 這一方面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另一方面,這也加快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步伐。不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有時與其脆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形成死結。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29年10月,自美國首先開始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其嚴重。從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短短一年時間,日本股票指數下跌了37%,原材料價格下跌21.5%,生產資料價格下跌29.3%,消費資料下跌16.7%。1930年,日本黃金外流達2.75億日元,1931年則增加到4.33億日元。通貨緊縮招致生產萎縮,全日本774家企業中,有58家被迫停業,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失業者充斥街頭。嚴重的經濟危機還涉及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31年,作為日本侵華經濟急先鋒的滿鐵株式會社,自創建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財政赤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裡待裝配的高射炮

1931年,日本的國家預算僅有14.8億日元,其中軍費為4.54億元,佔預算支出的30.7%。這一年,日本全國的鋼材產量僅有130萬噸。武器裝備的產量也少得可憐:步槍3,613支,機槍541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軍艦5100噸。日本陸軍裝備的火炮,大體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的水平上。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急欲擺脫困境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謀劃了“9.18”事變,企圖通過對外擴張轉嫁危機。中國人民,尤其是東三省人民被拖入了苦難的深淵,開始了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抗爭。

二、瘋狂掠奪東三省養肥了日本經濟

1931年爆發的“9.18”事變,以及隨後鎮壓東北各路抗日武裝的戰爭,雖然耗費了日本19.31億日元的特別軍費,但日本卻佔領了富饒的東北,開始瘋狂地掠奪資源。

“9.18事變”前,日本主要從當時的英屬印度及馬來亞地區進口生鐵。據統計,1931年,日本從東北掠奪了24.2萬噸生鐵,佔當年日本進口總數的61%;1932年掠奪了32.2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3%;1933年掠奪了45.3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1%;1934年掠奪了40.9萬噸,佔進口總數的67%。日本對東北生鐵和鋼的掠奪,主要通過屬於滿鐵的鞍山制鐵所和屬於大倉財閥系統的本溪鋼鐵廠。它們所掠奪的生鐵和鋼,除了在中國東北就地製造軍火,以供日軍屠殺中國人民外,很大一部分被運到日本國內八幡等地製造武器。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撫順西露天煤礦採煤的勞工

日本對東北煤炭的掠奪,主要通過滿鐵和滿炭兩大公司進行。前者統轄撫順等28處煤礦,後者管理阜新、雞西、鶴崗等12處煤礦。“9.18事變”後,日本從東北掠奪的煤炭逐年增加。1932年為703萬噸,1933年為885萬噸,1934年為1055萬噸,1935年為1127萬噸,1936年為1214萬噸,1937年則達到了1266萬噸。在日本的進口煤中,東北煤佔60~70%。特別是撫順煤,日本稱其為“工業煤絕好典型”,全部用於重點部門,但價格卻僅相當於日本煤的五分之一。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撫順日軍守備隊的碉堡

雖然當年日本在東北沒能找到大油田,但仍然從東北掠走了不少頁岩油和人造石油。“9.18事變”後,日本不斷擴建撫順的頁岩油廠,將其年產量從1931年的6.3萬噸提高到1936年的30萬噸。

鹽不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日本通過“滿洲鹽業股分公司”,壟斷了東北的鹽業生產。僅1937年運往日本的海鹽即達55.5萬噸。

“9.18事變“後短短几年時間,總數達數百萬人的日本“武裝開拓團”便遍及東北各地。為鼓勵向東北移民,日本政府規定每戶移民給田10至15町步(約合991.8至1487.7公畝)。這些土地絕大多數是用極低廉的,象徵性的價格從中國農民手裡強行收買的,或者乾脆採取各種非正常手段霸佔。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除了霸佔土地,東北的農產品,尤其是大豆和玉米,也是日本的重點掠奪對象。據統計,“9.18事變“前5年,東北平均每年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大豆、豆餅、豆油)163萬噸,佔東北大豆三品出口的40%。“9.18事變”後,日本壟斷醬“三井物產”和“三菱商事”等,以壓低價格等手段掠奪東北農產品,運到日本和世界各地牟取暴利。1934年,東北運往日本的玉米價值290餘萬元,佔總輸出量的58%。1936年至1937年,東北每年平均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132萬噸,佔總輸出的46%。

通過掠奪式地開發東三省各種豐富的資源,日本經濟得以度過了危機,並有所壯大。用電量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1931年,日本全年用電量僅為150億度,到了1936年,就迅速增長到了300億度。1937年,日本的鋼材產量也增加到了563萬噸(含東三省產量)。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使得日本陸、海軍軍費支出迅速增長,其在國家預算中所佔比例也不斷加大。日本的國民經濟在1932年至1937年之間,就已經開始向戰爭經濟轉化。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為了增加戰時儲備,為下一步的侵略擴張作準備,日本加速了戰略原料和物資的儲備。從1932年至1936年,鐵礦石、廢鐵、銅、石油和煤的進口分別增長了2.5倍、1.5倍、26.5倍和近1倍。其中從美國進口的戰略原料比重為:廢鋼鐵90%,鋼鐵半成品45%,鉛45%,鈾90%,鋁18%,石油及石油產品45%。美國的戰略原料出口,大大幫助了日本以擴張侵略為目標的軍事工業的發展。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堆積在偽滿新京火車站準備外運的糧食

據統計,1937年,日本共生產步槍42754支、機槍2,295挺、火炮478門、坦克479輛、飛機1580架,軍艦51724噸。分別是1931年的10倍、3.2倍、4.3倍、38.9倍、2.8倍和9倍。使得日本軍國主義者對外擴張的野心不斷膨脹。

由於坦克、飛機等新的技術兵器大規模使用於戰場,鋼鐵、石油、各種非金屬、橡膠及化工原料等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成為擴大武器裝備生產和維持軍隊作戰必不可少的戰略物質。日本帝國主義為擴充軍備,實現對外侵略的戰略計劃,從其本國戰略資源貧乏的情況出發,差不多每次發動對外侵略的戰爭,都把攫取重要戰略地區和戰略資源作為其首要目標。從“9.18”鯨吞中國東北的資源,到蠶食中國華北的資源,從謀劃製造各種挑釁事件,到不宣而戰肢解中國領土,都反映出日本軍國主義的貪婪本性——通過侵略戰爭掠奪資源,再通過掠奪來的資源擴充軍備和擴大侵略戰爭。

三、抗戰的巨大消耗

“7.7事變”爆發後,中國便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面抗戰。中日全面開戰之初,狂妄的日本企圖在3個月內,僅憑現有的軍需儲備便可以 “解決支那事變”。 “7.7事變”爆發整整1個月後,日軍已深切感受到平時所儲備的那些彈藥根本不敷使用,日本政府決定追加華北戰事預算4億日元,其中1億日元為彈藥費,相當於1936年日本陸軍彈藥採購量的2倍。

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個彈藥採購訂單,就必須進行軍需動員。但日本政府擔心軍需動員會給產業界帶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沒有立即下達動員令。隨著中日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日本軍需物資的消耗直線上升,日本政府才被迫於1937年10月至1938年3月31日,實施了“支那事變第一次軍需動員”。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火炮炮管

此次動員除了涉及所有的陸海軍兵工廠外,還動員了約3800家民營工廠。對民營工廠的利用率達到了平時的2.5倍。儘管如此,日本軍需物資的生產補給仍然滿足不了中日戰爭需求。其中武器的滿足率為70%,彈藥60%,飛機66%,坦克27%,輕裝甲車43%,防毒面具97%,衛生器材90%,獸醫器材87%,海運器材80%。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8年4月1日至1939年3月31日,日本被迫追加實施第二次軍需動員計劃,把動員的民營工廠數量增加到4000餘家,並採取了諸如利用代用品、回收廢品,乃至降低產品規格的措施,希望用降低質量的辦法來滿足對數量的需求。儘管如此,卻仍然滿足不了戰爭的實際需求。至1938年6月,連日本中學裡用的教練步槍都被日軍收回利用。

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不僅給予了日軍以重創,消耗了日本大量物資,也讓日本經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從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短短8個月時間裡,日本就連續4次追加臨時軍費,累計金額高達74億日元。這是日本自甲午戰爭(2億日元)、日俄戰爭(15.1億日元)、第一次世界大戰(8.82億日元)和“9.18事變”(19.31億元)四次對外戰爭戰費總和的1.63倍,是日本1936年國家預算的3倍多。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重機槍

龐大的軍費支出絕大多數用於武器彈藥及各類軍需品的生產。這些物資一經生產,即脫離於再生產之外,成為對經濟發展毫無意義的純消耗。這種消耗使日本的出口產業因原料不足而出口能力下降,出口下降又造成進口原料的大幅度減少,最後使經濟的正常運轉遭到破壞。

由於中日戰爭影響,1938年上半年,日本的進出口同比降低了32.9%和19.6%,黃金儲備也從戰前的388噸急劇下降到25噸。嚴酷的現實迫使日本於1938年6月修改了物資動員計劃,全面壓縮一切與軍需無關產業的物資供給量,並要求國民貫徹節約、配給、回收、實行戰時簡樸生活等十大措施,規定對鋼材、銑鐵、金、銀、銅、鉛等32種物資實行強化的使用限制。以鋼鐵類為例,當時日本一般民用的普通鋼材需求量是478.4萬噸,修改後的計劃僅供給306.9萬噸,消減了36%。鋼鐵短缺對日本各產業的影響極為嚴重,大部基本國防產業由於所需的材料、原料和技術人員不足,不能如期完成生產力擴充計劃。如機床工業僅完成計劃指標56%,汽車工業完成計劃指標53%。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9年,日本關西地區和朝鮮出現大旱,還有很多地區發生嚴重水災。農業的歉收迫使日本必須特別進口2億多日元糧食。這進一步擠壓了本就不寬裕的進口資金,進口原料的減少又讓日本工業缺乏足夠的原料,致使開工不足,更加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戰爭物資供應需求。

四、日本的“以戰養戰”政策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控制了廣大佔領區的經濟命脈,對日本所需戰略資源實施殖民開發,同時根據不同地域和行業,有重點地進行瘋狂掠奪,妄圖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掠奪東北礦藏

在中國東北,日本加速了戰略基地建設,並調整政策,由日本軍部和財閥攜手,從一般的農業、資源掠奪轉向為以機械、化學、鋼鐵等產業為中心的重化工業殖民開發。1937年1月,關東軍制訂《開發滿洲產業五年計劃綱要》,決定要大規模發展滿洲的煤、鋼和汽車、飛機等重工業。5月29日,日本軍部提出《重要產業發展五年計劃綱要》,大幅度提高了中國東北各項經濟指標。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於1937年12月成立後,擴建鞍山鋼鐵廠,新建本溪特種鋼廠、撫順的煤礦和人造石油廠,並在鞍山、瀋陽和大連新建有關機械廠;在兵器生產方面,新建滿洲航空工廠、滿州飛機株式會社和奉天(瀋陽)兵工廠等,日本陸軍則於1938年在瀋陽新建南滿兵器製造廠。

到1942年,中國東北出產的鋼材佔日本全部產量的近三分之一,鋁佔日本所需量的近40%。日本所需38種軍需物資中,有14種由中國東北供給。侵華日軍所需的裝備物資補給,大部依賴中國東北提供。中國東北殖民經濟的發展,已成為日本戰爭經濟的參謀本部作戰課長石原莞爾大佐就指出倡議日滿兩國必須建立軍事工業。因而,我國於1936年6月制訂第一個滿洲國產業開發五年計劃,1937年1月予以批准,首先執行1937年至1942年的五年計劃。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軍控制下的井陘煤礦

在華北地區,日本的經濟戰略是以華北之所有,補東北之不足。強調在華北、蒙疆地區“以尋求日滿缺乏的資源為重點”;在貿易領域使中國對日物資供應“趨於合理”;在農業領域,要求中國栽培日本所需的原料資源。1938年,日本成立“華北開發公司”,收編原“興中公司”等作為子公司,並增設龍煙鐵礦、華北鹽業、華北礬土礦業公司等,以經營煤、鐵、電力、交通等各行業的經濟殖民開發。1940年,日本從華北掠走450萬噸煤、30萬噸鐵礦石,42.8萬擔棉花。1942,日本從華北掠走的煤、鐵礦石、鹽和棉花,分別是1939年的1.69倍、9倍、2.65倍和2.89倍。

在華中地區,日本以原在上海等地的殖民企業為基礎,於1938年成立“華中振興公司”,統籌對該地區的經濟掠奪。該公司控制了華中地區的水產、蠶絲、煤、鐵、電力各業的生產和銷售,還直接實施對廣大中國人民的巧取豪奪。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華南地區,日本通過軍管直接劫掠,由各種公司或銀行等既有機構組織代行。1939年2月10日,日軍在海南島登陸後,即以日本國內派遣的大批“技術人員”,設立“經濟局”、“產業試驗所”等機構,並組織日本商社前往海南進行“經濟開發”,先後設立農場、製糖、橡膠等股份公司20餘家。

在掠奪農產品方面,“7.7事變”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對農產品實行嚴格的“統制”和壟斷,中國人食用大米即被定為“經濟犯”。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對糧食的需求量增加,日本進一步將“統制”變為強制購銷,即推行所謂的“糧食出荷”政策,強迫農民將所產糧食的絕大部分,按最低收購價交售。各地“出荷”的糧食,佔總產量的40%~50%。從1939年至1941年,僅“東安省”“出荷”的糧食即達33萬噸。在關內,日軍每次對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都將搶糧作為主要任務之一。每年麥收之際,各地日軍都會進行搶糧作戰。在日軍佔領區則,日軍則以僅及市價一半的價格,強行徵購軍糧。所掠奪的糧食除供侵華日軍食用,大部分運回日本,以彌補日本國內市場的糧食制缺口。1939年,僅華中地區就有700萬石大米被運往日本。1940年這一數字增加到900萬石。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瘋狂盜伐中國木材

為了掠奪中國的物資,日本在中國關內先後建立了20餘家銀行,大量發行沒有準備金,只靠日本佔領軍的刺刀維持“信用”的偽鈔,藉以壓榨中國人民的血汗和財富。此外,日軍還於1938年頒佈“華中、華南使用軍用票之辦法”,大量發行根本不具備貨幣性質的軍票。日本政府還大規模組織走私活動,把過剩的日本貨偷運入國統區,套取中國的外匯,或套購日本缺乏的物資。

五、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日本戰時經濟

1936年,日本的武器生產約佔國民收入的2%,整個工業系統的動員率為4-5%。一般認為,如果武器生產維持這一水平,是可以形成經濟良性循環的。“7.7事變”後,中國的奮起抗戰,給予了日軍重創,迫使日本經濟轉為戰時經濟,武器生產持續急速增長,整個工業系統的動員率也從1937年的10%、1938年的12%、一步步增至1939年的16%、1940年的26%。

現代工業的運轉,需要大量的資源。日本雖然瘋狂地從中國掠奪物資,但由於當時中國的經濟開發程度並不高,一些重要的資源,日本只能從世界其他地區獲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軍工廠生產大口徑炮彈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更是機械化軍隊不可或缺的動力日本每年所耗費的石油,95%需要進口。其中有70%從美國進口,15%從荷屬東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英屬婆羅州進口,其餘則從蘇聯的庫頁島等地進口。1938年,日本的石油進口量達到歷史最高點——600萬千公升。二戰時期,日本主要採用平爐法鍊鋼,在生鐵裡摻進50-60%的碎鋼進行冶煉。由於日本的鋼鐵社會蓄積量很低,所需廢鋼的70-80%需從美國進口。銅、鉛和鋅是生產槍、炮彈藥必不可少的原料。日本銅的自給率僅達50%,鋅的自給率只有40%,鉛的自給率更是低至9%。

機床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一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擁有22.3萬臺機床。其中5.5萬臺機床屬於陸、海軍兵工廠,另外17萬臺機床屬於民間工廠。由於日本的工業基礎薄弱,機床的自給率僅有50%,其中高效能、高精度的機床幾乎全靠從美國進口。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圖為位於日本群馬縣大泉町的中島飛行機小泉製造廠內轟炸機——“連山”

由於中日戰爭的巨大消耗,1939年至1940年,日本前後組織6次特別進口,進口的物資包括航空汽油,車用汽油,廢鋼鐵,特種鋼,冶煉特種鋼使用的鎳、鎢、鈷,有色金屬銅、鋅、鉛,以及化學藥品等,合計4.9億日元。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日本與美國的矛盾日漸激化,美國逐步減少了對日輸出。當1939年7月27日,美國宣佈將在半年後廢除《日美通商航海條約》後,日本立即派出機床採購團赴美,緊急採購各種生產大型火炮的所需機床,合同金額為3,600萬日元,預定交貨期限是1940年。當美國對日實施禁運後,這批機床還有相當部分未交付,因此極大地削弱了日本軍工生產潛力。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坦克生產線

據1940年10月的統計資料,日本當時儲備的主要物資有廢鋼鐵95萬噸、特種鋼1萬噸、銅8萬噸和航空汽油20萬千公升。美國及西方盟國斷絕了對日經濟往來後,日本經濟立即陷入了困境。日本不得不通過研究代用品、限制使用和厲行節約等方法,使銅的使用量減少1/2,鉛的使用量減少2/3,鋅的使用量減少3/10,以此來減緩戰略儲備的消耗速度。但如此一來,直接影響到了軍需物資生產。

重要物資的缺乏,直接影響到了日本經濟運轉。日本的掠奪目光轉向了物產豐富而又防守薄弱的東南亞地區。在日軍內部的“南下”與“北上”戰略之爭中,“南下”派之所以最終勝出,著眼於攫取資源的經濟因素是主要原因。

六、日本戰爭經濟的崩潰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迅速佔領了東南亞地區,控制了大量戰略資源。其中,馬來亞和婆羅洲的橡膠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85%,馬來亞和荷屬東印度的錫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60%。當時的荷屬東印度(今天的印度尼西亞)年產石油達800萬公升,可完全滿足日本所需。但由於船舶噸位嚴重不足,1942年,日本從東南亞運回的物資僅完成計劃的60%。

1941年,日本陸軍在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和實施關東軍特種演習中組織緊急運輸,徵用了120萬噸船舶,相當於全國船舶總噸位的1/5。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陸、海軍為遂行南方作戰,徵用了440萬噸船舶,相當於全國船舶的2/3。剩下的200萬噸船舶無法滿足維持日本經濟運轉的物資運輸需求。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2D型戰時標準船

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盟軍詳盡分析了日本經濟的特點,非常重視破壞日本海上交通線,藉以扼殺日本戰爭經濟。美國海軍潛艇部隊更是把攻擊日本運輸船,作為自己的主要作戰任務。

面對開戰後巨大的船舶運輸缺口,日本採取了簡化工藝、降低標準的辦法來建造運輸船舶。1942年新建65萬噸船舶,1943年為105萬噸,1944年為173萬噸。即便如此,日本船舶的損失速度仍遠高於建造速度。統計數據顯示,從太平洋戰爭爆發到戰敗投降,日本共新造船舶397萬噸,而損失的船舶高達883萬噸,為新造船的兩倍多。

船舶的缺乏,日本在各佔領區掠奪的物資無法悉數運回國內。1941年,日本的海運量為4,700萬噸,1942年降為3,900萬噸,1943年2,900萬噸,1944年1,700萬噸,1945年則急降為600萬噸。1941年,日本的海運能力還能滿足鋼材和大米運輸需求的80%,鐵礦石、煤炭和鹽運輸需求的40%,以及其他物資的1%。而後,就開始每況愈下了。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軍飛機極度依賴從海外運回的石油產品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完整地奪得了南蘇門答臘的巨港煉油廠,以及廠裡庫存的15萬千公升原油和40萬千公升精煉油。1942年3月22日,第一艘日本油船運載5,150噸石油駛向日本。由於當時日本僅有油船約55萬噸,其中絕大部分又被海軍徵用,隨伴艦隊保障作戰,因此運輸能力嚴重不足。1942年,運回日本的油料為150萬千公升,1943年達到了250萬千公升的最高峰,1944年銳減為100萬公升,1945年則幾乎沒有。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運回日本的油料累計為500萬千公升,而實際消耗量為1,950萬千公升。雖然日本向德國學習,大力發展人造石油技術,但1942年人造石油產量僅為24萬千公升,1943年為27萬千公升,1944年為21萬千公升,到1945年僅4萬千公升,累計不過76萬千公升,可謂杯水車薪,根本無力彌補燃料供應缺口。

原材料不足,讓日本的工業生產跌跌不休。而日本的戰爭經濟,又吞噬了本就不足的資源中的絕大多數。日本工業的動員率,從1942年的35%、1943年的48%,一路增長到1944年的58%。戰爭期間,日本軍用鋼材用量佔總產量的一半。

鋼材過多用於軍工生產,導致其他產業部門所需鋼材嚴重供應不足,不可避免地造成其他工業產品產量下降,反過來又制約了軍工產量的提高。日本戰爭經濟發展陷入了惡性循環的死衚衕。到1944年,日本鋼材產量為250萬噸,僅及1938年的一半。當年,日本計劃生產31,000架架,實際只生產13,000架。坦克在4號軍備計劃期間,計劃1941年度生產2500輛,1944年度生產8000輛;實際產量1941年度為1200輛,1944年度僅300輛,僅為計劃數的1/27。二戰時期,日本生產的威力最大的炸藥是梯恩梯。1941年至1943年,梯恩梯炸藥產量佔日本全部炸藥產量的60~63%。但是,隨著重工業減產,其所佔百分比在1942年以後逐漸下降,至1944年降為50%,1945年更降至37%。主要炸藥已讓位於威力較弱的高氯酸銨炸藥等代用品。


"

現代戰爭是對陣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戰爭勝負掌握在雙方後勤官手中”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無道理。回首那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最終勝利的14年抗戰,人們大多關注戰役進程和雙方政略、戰略得失。相形之下,對雙方戰時經濟,尤其是日本戰時經濟由弱到強,又由強轉弱,直至最終崩潰的過程研究,就相形見拙了。事實上,日本軍國主義在軍事上的種種冒險之舉,與其脆弱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沒有原子彈、蘇聯不出兵,中國抗戰就不會勝利?太高看日本的經濟了。

一、“9.18事變”爆發前的日本經濟危機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因此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鉅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爭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但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了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00億日元。到1920年,已增至21.7800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有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技師在驗收步槍

日本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100%的鋁礬土、99.7%的石油、99.6%的鐵礦石、97.5%的銅礦石、86%的鹽,以及76%的煤炭依賴從外部輸入。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織品和生絲為主,進口以精密機床、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為主。雖然日本的重工業因為不斷擴張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發展,但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農業生產力低下。 這一方面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另一方面,這也加快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步伐。不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有時與其脆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形成死結。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29年10月,自美國首先開始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其嚴重。從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短短一年時間,日本股票指數下跌了37%,原材料價格下跌21.5%,生產資料價格下跌29.3%,消費資料下跌16.7%。1930年,日本黃金外流達2.75億日元,1931年則增加到4.33億日元。通貨緊縮招致生產萎縮,全日本774家企業中,有58家被迫停業,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失業者充斥街頭。嚴重的經濟危機還涉及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31年,作為日本侵華經濟急先鋒的滿鐵株式會社,自創建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財政赤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裡待裝配的高射炮

1931年,日本的國家預算僅有14.8億日元,其中軍費為4.54億元,佔預算支出的30.7%。這一年,日本全國的鋼材產量僅有130萬噸。武器裝備的產量也少得可憐:步槍3,613支,機槍541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軍艦5100噸。日本陸軍裝備的火炮,大體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的水平上。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急欲擺脫困境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謀劃了“9.18”事變,企圖通過對外擴張轉嫁危機。中國人民,尤其是東三省人民被拖入了苦難的深淵,開始了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抗爭。

二、瘋狂掠奪東三省養肥了日本經濟

1931年爆發的“9.18”事變,以及隨後鎮壓東北各路抗日武裝的戰爭,雖然耗費了日本19.31億日元的特別軍費,但日本卻佔領了富饒的東北,開始瘋狂地掠奪資源。

“9.18事變”前,日本主要從當時的英屬印度及馬來亞地區進口生鐵。據統計,1931年,日本從東北掠奪了24.2萬噸生鐵,佔當年日本進口總數的61%;1932年掠奪了32.2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3%;1933年掠奪了45.3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1%;1934年掠奪了40.9萬噸,佔進口總數的67%。日本對東北生鐵和鋼的掠奪,主要通過屬於滿鐵的鞍山制鐵所和屬於大倉財閥系統的本溪鋼鐵廠。它們所掠奪的生鐵和鋼,除了在中國東北就地製造軍火,以供日軍屠殺中國人民外,很大一部分被運到日本國內八幡等地製造武器。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撫順西露天煤礦採煤的勞工

日本對東北煤炭的掠奪,主要通過滿鐵和滿炭兩大公司進行。前者統轄撫順等28處煤礦,後者管理阜新、雞西、鶴崗等12處煤礦。“9.18事變”後,日本從東北掠奪的煤炭逐年增加。1932年為703萬噸,1933年為885萬噸,1934年為1055萬噸,1935年為1127萬噸,1936年為1214萬噸,1937年則達到了1266萬噸。在日本的進口煤中,東北煤佔60~70%。特別是撫順煤,日本稱其為“工業煤絕好典型”,全部用於重點部門,但價格卻僅相當於日本煤的五分之一。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撫順日軍守備隊的碉堡

雖然當年日本在東北沒能找到大油田,但仍然從東北掠走了不少頁岩油和人造石油。“9.18事變”後,日本不斷擴建撫順的頁岩油廠,將其年產量從1931年的6.3萬噸提高到1936年的30萬噸。

鹽不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日本通過“滿洲鹽業股分公司”,壟斷了東北的鹽業生產。僅1937年運往日本的海鹽即達55.5萬噸。

“9.18事變“後短短几年時間,總數達數百萬人的日本“武裝開拓團”便遍及東北各地。為鼓勵向東北移民,日本政府規定每戶移民給田10至15町步(約合991.8至1487.7公畝)。這些土地絕大多數是用極低廉的,象徵性的價格從中國農民手裡強行收買的,或者乾脆採取各種非正常手段霸佔。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除了霸佔土地,東北的農產品,尤其是大豆和玉米,也是日本的重點掠奪對象。據統計,“9.18事變“前5年,東北平均每年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大豆、豆餅、豆油)163萬噸,佔東北大豆三品出口的40%。“9.18事變”後,日本壟斷醬“三井物產”和“三菱商事”等,以壓低價格等手段掠奪東北農產品,運到日本和世界各地牟取暴利。1934年,東北運往日本的玉米價值290餘萬元,佔總輸出量的58%。1936年至1937年,東北每年平均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132萬噸,佔總輸出的46%。

通過掠奪式地開發東三省各種豐富的資源,日本經濟得以度過了危機,並有所壯大。用電量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1931年,日本全年用電量僅為150億度,到了1936年,就迅速增長到了300億度。1937年,日本的鋼材產量也增加到了563萬噸(含東三省產量)。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使得日本陸、海軍軍費支出迅速增長,其在國家預算中所佔比例也不斷加大。日本的國民經濟在1932年至1937年之間,就已經開始向戰爭經濟轉化。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為了增加戰時儲備,為下一步的侵略擴張作準備,日本加速了戰略原料和物資的儲備。從1932年至1936年,鐵礦石、廢鐵、銅、石油和煤的進口分別增長了2.5倍、1.5倍、26.5倍和近1倍。其中從美國進口的戰略原料比重為:廢鋼鐵90%,鋼鐵半成品45%,鉛45%,鈾90%,鋁18%,石油及石油產品45%。美國的戰略原料出口,大大幫助了日本以擴張侵略為目標的軍事工業的發展。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堆積在偽滿新京火車站準備外運的糧食

據統計,1937年,日本共生產步槍42754支、機槍2,295挺、火炮478門、坦克479輛、飛機1580架,軍艦51724噸。分別是1931年的10倍、3.2倍、4.3倍、38.9倍、2.8倍和9倍。使得日本軍國主義者對外擴張的野心不斷膨脹。

由於坦克、飛機等新的技術兵器大規模使用於戰場,鋼鐵、石油、各種非金屬、橡膠及化工原料等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成為擴大武器裝備生產和維持軍隊作戰必不可少的戰略物質。日本帝國主義為擴充軍備,實現對外侵略的戰略計劃,從其本國戰略資源貧乏的情況出發,差不多每次發動對外侵略的戰爭,都把攫取重要戰略地區和戰略資源作為其首要目標。從“9.18”鯨吞中國東北的資源,到蠶食中國華北的資源,從謀劃製造各種挑釁事件,到不宣而戰肢解中國領土,都反映出日本軍國主義的貪婪本性——通過侵略戰爭掠奪資源,再通過掠奪來的資源擴充軍備和擴大侵略戰爭。

三、抗戰的巨大消耗

“7.7事變”爆發後,中國便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面抗戰。中日全面開戰之初,狂妄的日本企圖在3個月內,僅憑現有的軍需儲備便可以 “解決支那事變”。 “7.7事變”爆發整整1個月後,日軍已深切感受到平時所儲備的那些彈藥根本不敷使用,日本政府決定追加華北戰事預算4億日元,其中1億日元為彈藥費,相當於1936年日本陸軍彈藥採購量的2倍。

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個彈藥採購訂單,就必須進行軍需動員。但日本政府擔心軍需動員會給產業界帶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沒有立即下達動員令。隨著中日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日本軍需物資的消耗直線上升,日本政府才被迫於1937年10月至1938年3月31日,實施了“支那事變第一次軍需動員”。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火炮炮管

此次動員除了涉及所有的陸海軍兵工廠外,還動員了約3800家民營工廠。對民營工廠的利用率達到了平時的2.5倍。儘管如此,日本軍需物資的生產補給仍然滿足不了中日戰爭需求。其中武器的滿足率為70%,彈藥60%,飛機66%,坦克27%,輕裝甲車43%,防毒面具97%,衛生器材90%,獸醫器材87%,海運器材80%。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8年4月1日至1939年3月31日,日本被迫追加實施第二次軍需動員計劃,把動員的民營工廠數量增加到4000餘家,並採取了諸如利用代用品、回收廢品,乃至降低產品規格的措施,希望用降低質量的辦法來滿足對數量的需求。儘管如此,卻仍然滿足不了戰爭的實際需求。至1938年6月,連日本中學裡用的教練步槍都被日軍收回利用。

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不僅給予了日軍以重創,消耗了日本大量物資,也讓日本經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從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短短8個月時間裡,日本就連續4次追加臨時軍費,累計金額高達74億日元。這是日本自甲午戰爭(2億日元)、日俄戰爭(15.1億日元)、第一次世界大戰(8.82億日元)和“9.18事變”(19.31億元)四次對外戰爭戰費總和的1.63倍,是日本1936年國家預算的3倍多。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重機槍

龐大的軍費支出絕大多數用於武器彈藥及各類軍需品的生產。這些物資一經生產,即脫離於再生產之外,成為對經濟發展毫無意義的純消耗。這種消耗使日本的出口產業因原料不足而出口能力下降,出口下降又造成進口原料的大幅度減少,最後使經濟的正常運轉遭到破壞。

由於中日戰爭影響,1938年上半年,日本的進出口同比降低了32.9%和19.6%,黃金儲備也從戰前的388噸急劇下降到25噸。嚴酷的現實迫使日本於1938年6月修改了物資動員計劃,全面壓縮一切與軍需無關產業的物資供給量,並要求國民貫徹節約、配給、回收、實行戰時簡樸生活等十大措施,規定對鋼材、銑鐵、金、銀、銅、鉛等32種物資實行強化的使用限制。以鋼鐵類為例,當時日本一般民用的普通鋼材需求量是478.4萬噸,修改後的計劃僅供給306.9萬噸,消減了36%。鋼鐵短缺對日本各產業的影響極為嚴重,大部基本國防產業由於所需的材料、原料和技術人員不足,不能如期完成生產力擴充計劃。如機床工業僅完成計劃指標56%,汽車工業完成計劃指標53%。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9年,日本關西地區和朝鮮出現大旱,還有很多地區發生嚴重水災。農業的歉收迫使日本必須特別進口2億多日元糧食。這進一步擠壓了本就不寬裕的進口資金,進口原料的減少又讓日本工業缺乏足夠的原料,致使開工不足,更加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戰爭物資供應需求。

四、日本的“以戰養戰”政策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控制了廣大佔領區的經濟命脈,對日本所需戰略資源實施殖民開發,同時根據不同地域和行業,有重點地進行瘋狂掠奪,妄圖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掠奪東北礦藏

在中國東北,日本加速了戰略基地建設,並調整政策,由日本軍部和財閥攜手,從一般的農業、資源掠奪轉向為以機械、化學、鋼鐵等產業為中心的重化工業殖民開發。1937年1月,關東軍制訂《開發滿洲產業五年計劃綱要》,決定要大規模發展滿洲的煤、鋼和汽車、飛機等重工業。5月29日,日本軍部提出《重要產業發展五年計劃綱要》,大幅度提高了中國東北各項經濟指標。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於1937年12月成立後,擴建鞍山鋼鐵廠,新建本溪特種鋼廠、撫順的煤礦和人造石油廠,並在鞍山、瀋陽和大連新建有關機械廠;在兵器生產方面,新建滿洲航空工廠、滿州飛機株式會社和奉天(瀋陽)兵工廠等,日本陸軍則於1938年在瀋陽新建南滿兵器製造廠。

到1942年,中國東北出產的鋼材佔日本全部產量的近三分之一,鋁佔日本所需量的近40%。日本所需38種軍需物資中,有14種由中國東北供給。侵華日軍所需的裝備物資補給,大部依賴中國東北提供。中國東北殖民經濟的發展,已成為日本戰爭經濟的參謀本部作戰課長石原莞爾大佐就指出倡議日滿兩國必須建立軍事工業。因而,我國於1936年6月制訂第一個滿洲國產業開發五年計劃,1937年1月予以批准,首先執行1937年至1942年的五年計劃。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軍控制下的井陘煤礦

在華北地區,日本的經濟戰略是以華北之所有,補東北之不足。強調在華北、蒙疆地區“以尋求日滿缺乏的資源為重點”;在貿易領域使中國對日物資供應“趨於合理”;在農業領域,要求中國栽培日本所需的原料資源。1938年,日本成立“華北開發公司”,收編原“興中公司”等作為子公司,並增設龍煙鐵礦、華北鹽業、華北礬土礦業公司等,以經營煤、鐵、電力、交通等各行業的經濟殖民開發。1940年,日本從華北掠走450萬噸煤、30萬噸鐵礦石,42.8萬擔棉花。1942,日本從華北掠走的煤、鐵礦石、鹽和棉花,分別是1939年的1.69倍、9倍、2.65倍和2.89倍。

在華中地區,日本以原在上海等地的殖民企業為基礎,於1938年成立“華中振興公司”,統籌對該地區的經濟掠奪。該公司控制了華中地區的水產、蠶絲、煤、鐵、電力各業的生產和銷售,還直接實施對廣大中國人民的巧取豪奪。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華南地區,日本通過軍管直接劫掠,由各種公司或銀行等既有機構組織代行。1939年2月10日,日軍在海南島登陸後,即以日本國內派遣的大批“技術人員”,設立“經濟局”、“產業試驗所”等機構,並組織日本商社前往海南進行“經濟開發”,先後設立農場、製糖、橡膠等股份公司20餘家。

在掠奪農產品方面,“7.7事變”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對農產品實行嚴格的“統制”和壟斷,中國人食用大米即被定為“經濟犯”。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對糧食的需求量增加,日本進一步將“統制”變為強制購銷,即推行所謂的“糧食出荷”政策,強迫農民將所產糧食的絕大部分,按最低收購價交售。各地“出荷”的糧食,佔總產量的40%~50%。從1939年至1941年,僅“東安省”“出荷”的糧食即達33萬噸。在關內,日軍每次對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都將搶糧作為主要任務之一。每年麥收之際,各地日軍都會進行搶糧作戰。在日軍佔領區則,日軍則以僅及市價一半的價格,強行徵購軍糧。所掠奪的糧食除供侵華日軍食用,大部分運回日本,以彌補日本國內市場的糧食制缺口。1939年,僅華中地區就有700萬石大米被運往日本。1940年這一數字增加到900萬石。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瘋狂盜伐中國木材

為了掠奪中國的物資,日本在中國關內先後建立了20餘家銀行,大量發行沒有準備金,只靠日本佔領軍的刺刀維持“信用”的偽鈔,藉以壓榨中國人民的血汗和財富。此外,日軍還於1938年頒佈“華中、華南使用軍用票之辦法”,大量發行根本不具備貨幣性質的軍票。日本政府還大規模組織走私活動,把過剩的日本貨偷運入國統區,套取中國的外匯,或套購日本缺乏的物資。

五、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日本戰時經濟

1936年,日本的武器生產約佔國民收入的2%,整個工業系統的動員率為4-5%。一般認為,如果武器生產維持這一水平,是可以形成經濟良性循環的。“7.7事變”後,中國的奮起抗戰,給予了日軍重創,迫使日本經濟轉為戰時經濟,武器生產持續急速增長,整個工業系統的動員率也從1937年的10%、1938年的12%、一步步增至1939年的16%、1940年的26%。

現代工業的運轉,需要大量的資源。日本雖然瘋狂地從中國掠奪物資,但由於當時中國的經濟開發程度並不高,一些重要的資源,日本只能從世界其他地區獲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軍工廠生產大口徑炮彈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更是機械化軍隊不可或缺的動力日本每年所耗費的石油,95%需要進口。其中有70%從美國進口,15%從荷屬東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英屬婆羅州進口,其餘則從蘇聯的庫頁島等地進口。1938年,日本的石油進口量達到歷史最高點——600萬千公升。二戰時期,日本主要採用平爐法鍊鋼,在生鐵裡摻進50-60%的碎鋼進行冶煉。由於日本的鋼鐵社會蓄積量很低,所需廢鋼的70-80%需從美國進口。銅、鉛和鋅是生產槍、炮彈藥必不可少的原料。日本銅的自給率僅達50%,鋅的自給率只有40%,鉛的自給率更是低至9%。

機床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一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擁有22.3萬臺機床。其中5.5萬臺機床屬於陸、海軍兵工廠,另外17萬臺機床屬於民間工廠。由於日本的工業基礎薄弱,機床的自給率僅有50%,其中高效能、高精度的機床幾乎全靠從美國進口。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圖為位於日本群馬縣大泉町的中島飛行機小泉製造廠內轟炸機——“連山”

由於中日戰爭的巨大消耗,1939年至1940年,日本前後組織6次特別進口,進口的物資包括航空汽油,車用汽油,廢鋼鐵,特種鋼,冶煉特種鋼使用的鎳、鎢、鈷,有色金屬銅、鋅、鉛,以及化學藥品等,合計4.9億日元。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日本與美國的矛盾日漸激化,美國逐步減少了對日輸出。當1939年7月27日,美國宣佈將在半年後廢除《日美通商航海條約》後,日本立即派出機床採購團赴美,緊急採購各種生產大型火炮的所需機床,合同金額為3,600萬日元,預定交貨期限是1940年。當美國對日實施禁運後,這批機床還有相當部分未交付,因此極大地削弱了日本軍工生產潛力。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坦克生產線

據1940年10月的統計資料,日本當時儲備的主要物資有廢鋼鐵95萬噸、特種鋼1萬噸、銅8萬噸和航空汽油20萬千公升。美國及西方盟國斷絕了對日經濟往來後,日本經濟立即陷入了困境。日本不得不通過研究代用品、限制使用和厲行節約等方法,使銅的使用量減少1/2,鉛的使用量減少2/3,鋅的使用量減少3/10,以此來減緩戰略儲備的消耗速度。但如此一來,直接影響到了軍需物資生產。

重要物資的缺乏,直接影響到了日本經濟運轉。日本的掠奪目光轉向了物產豐富而又防守薄弱的東南亞地區。在日軍內部的“南下”與“北上”戰略之爭中,“南下”派之所以最終勝出,著眼於攫取資源的經濟因素是主要原因。

六、日本戰爭經濟的崩潰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迅速佔領了東南亞地區,控制了大量戰略資源。其中,馬來亞和婆羅洲的橡膠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85%,馬來亞和荷屬東印度的錫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60%。當時的荷屬東印度(今天的印度尼西亞)年產石油達800萬公升,可完全滿足日本所需。但由於船舶噸位嚴重不足,1942年,日本從東南亞運回的物資僅完成計劃的60%。

1941年,日本陸軍在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和實施關東軍特種演習中組織緊急運輸,徵用了120萬噸船舶,相當於全國船舶總噸位的1/5。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陸、海軍為遂行南方作戰,徵用了440萬噸船舶,相當於全國船舶的2/3。剩下的200萬噸船舶無法滿足維持日本經濟運轉的物資運輸需求。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2D型戰時標準船

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盟軍詳盡分析了日本經濟的特點,非常重視破壞日本海上交通線,藉以扼殺日本戰爭經濟。美國海軍潛艇部隊更是把攻擊日本運輸船,作為自己的主要作戰任務。

面對開戰後巨大的船舶運輸缺口,日本採取了簡化工藝、降低標準的辦法來建造運輸船舶。1942年新建65萬噸船舶,1943年為105萬噸,1944年為173萬噸。即便如此,日本船舶的損失速度仍遠高於建造速度。統計數據顯示,從太平洋戰爭爆發到戰敗投降,日本共新造船舶397萬噸,而損失的船舶高達883萬噸,為新造船的兩倍多。

船舶的缺乏,日本在各佔領區掠奪的物資無法悉數運回國內。1941年,日本的海運量為4,700萬噸,1942年降為3,900萬噸,1943年2,900萬噸,1944年1,700萬噸,1945年則急降為600萬噸。1941年,日本的海運能力還能滿足鋼材和大米運輸需求的80%,鐵礦石、煤炭和鹽運輸需求的40%,以及其他物資的1%。而後,就開始每況愈下了。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軍飛機極度依賴從海外運回的石油產品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完整地奪得了南蘇門答臘的巨港煉油廠,以及廠裡庫存的15萬千公升原油和40萬千公升精煉油。1942年3月22日,第一艘日本油船運載5,150噸石油駛向日本。由於當時日本僅有油船約55萬噸,其中絕大部分又被海軍徵用,隨伴艦隊保障作戰,因此運輸能力嚴重不足。1942年,運回日本的油料為150萬千公升,1943年達到了250萬千公升的最高峰,1944年銳減為100萬公升,1945年則幾乎沒有。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運回日本的油料累計為500萬千公升,而實際消耗量為1,950萬千公升。雖然日本向德國學習,大力發展人造石油技術,但1942年人造石油產量僅為24萬千公升,1943年為27萬千公升,1944年為21萬千公升,到1945年僅4萬千公升,累計不過76萬千公升,可謂杯水車薪,根本無力彌補燃料供應缺口。

原材料不足,讓日本的工業生產跌跌不休。而日本的戰爭經濟,又吞噬了本就不足的資源中的絕大多數。日本工業的動員率,從1942年的35%、1943年的48%,一路增長到1944年的58%。戰爭期間,日本軍用鋼材用量佔總產量的一半。

鋼材過多用於軍工生產,導致其他產業部門所需鋼材嚴重供應不足,不可避免地造成其他工業產品產量下降,反過來又制約了軍工產量的提高。日本戰爭經濟發展陷入了惡性循環的死衚衕。到1944年,日本鋼材產量為250萬噸,僅及1938年的一半。當年,日本計劃生產31,000架架,實際只生產13,000架。坦克在4號軍備計劃期間,計劃1941年度生產2500輛,1944年度生產8000輛;實際產量1941年度為1200輛,1944年度僅300輛,僅為計劃數的1/27。二戰時期,日本生產的威力最大的炸藥是梯恩梯。1941年至1943年,梯恩梯炸藥產量佔日本全部炸藥產量的60~63%。但是,隨著重工業減產,其所佔百分比在1942年以後逐漸下降,至1944年降為50%,1945年更降至37%。主要炸藥已讓位於威力較弱的高氯酸銨炸藥等代用品。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轟炸之後的東京


日本國土狹小,工廠過於集中。以陸軍兵器生產為例,以6個陸軍兵工廠為中心,陸軍管理監督的大工廠約有700家,其中關東地區佔50%,近畿地區佔22%,東海地區佔16%,這3個地區共集中工廠88%。1944年7月6日,美軍佔領了馬里亞納群島中的塞班島,僅用約100天時間就修成了航空基地。從該基地起飛的第一架飛機於11月1日首次偵察了東京。

接著,B-29型轟炸機於11月24日、12月13日和12月19日,分別對京濱地區、名古屋及京阪神地區的飛機工廠,集中進行高空精密轟炸,給日本飛機的生產帶來了巨大影響。尤其是空襲名古屋,適逢該市大地震,造成三菱航空公司大減產。截至1945年2月的4個月內,B-29型轟炸機集中空襲上述3個地區(武器產量佔日本全國武器總產量的16%)11次,其中40%的炸彈投在飛機工廠。1945年6月以後,美軍不但上述三城市地區,連中小城市,不論有無軍需工廠,全面實施地毯式轟炸,共出動飛機8,000架次,空襲58座城市,投下了大量燃燒彈和炸彈。

自1944年11月至戰爭結束的9個半月時間裡,美軍共出動B-29型轟炸機17,500架次,投彈16萬噸。美軍轟炸不僅造成了日本慘重的人員傷亡,而且還讓日本國內交通陷入困境。當時日本擁有的汽車數量很少,陸上運輸主要靠鐵路。鐵路被炸後,原材料和承包工廠加工的部件、半成品很難順利運到總廠,武器無法組裝。即使能安全運到,日本工廠的實際工作效率,也因頻繁地躲避美軍空襲而變得十分低下。


"

現代戰爭是對陣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戰爭勝負掌握在雙方後勤官手中”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無道理。回首那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最終勝利的14年抗戰,人們大多關注戰役進程和雙方政略、戰略得失。相形之下,對雙方戰時經濟,尤其是日本戰時經濟由弱到強,又由強轉弱,直至最終崩潰的過程研究,就相形見拙了。事實上,日本軍國主義在軍事上的種種冒險之舉,與其脆弱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沒有原子彈、蘇聯不出兵,中國抗戰就不會勝利?太高看日本的經濟了。

一、“9.18事變”爆發前的日本經濟危機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因此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鉅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爭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但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了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00億日元。到1920年,已增至21.7800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有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技師在驗收步槍

日本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100%的鋁礬土、99.7%的石油、99.6%的鐵礦石、97.5%的銅礦石、86%的鹽,以及76%的煤炭依賴從外部輸入。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織品和生絲為主,進口以精密機床、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為主。雖然日本的重工業因為不斷擴張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發展,但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農業生產力低下。 這一方面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另一方面,這也加快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步伐。不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有時與其脆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形成死結。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29年10月,自美國首先開始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其嚴重。從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短短一年時間,日本股票指數下跌了37%,原材料價格下跌21.5%,生產資料價格下跌29.3%,消費資料下跌16.7%。1930年,日本黃金外流達2.75億日元,1931年則增加到4.33億日元。通貨緊縮招致生產萎縮,全日本774家企業中,有58家被迫停業,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失業者充斥街頭。嚴重的經濟危機還涉及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31年,作為日本侵華經濟急先鋒的滿鐵株式會社,自創建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財政赤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裡待裝配的高射炮

1931年,日本的國家預算僅有14.8億日元,其中軍費為4.54億元,佔預算支出的30.7%。這一年,日本全國的鋼材產量僅有130萬噸。武器裝備的產量也少得可憐:步槍3,613支,機槍541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軍艦5100噸。日本陸軍裝備的火炮,大體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的水平上。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急欲擺脫困境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謀劃了“9.18”事變,企圖通過對外擴張轉嫁危機。中國人民,尤其是東三省人民被拖入了苦難的深淵,開始了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抗爭。

二、瘋狂掠奪東三省養肥了日本經濟

1931年爆發的“9.18”事變,以及隨後鎮壓東北各路抗日武裝的戰爭,雖然耗費了日本19.31億日元的特別軍費,但日本卻佔領了富饒的東北,開始瘋狂地掠奪資源。

“9.18事變”前,日本主要從當時的英屬印度及馬來亞地區進口生鐵。據統計,1931年,日本從東北掠奪了24.2萬噸生鐵,佔當年日本進口總數的61%;1932年掠奪了32.2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3%;1933年掠奪了45.3萬噸,佔進口總數的71%;1934年掠奪了40.9萬噸,佔進口總數的67%。日本對東北生鐵和鋼的掠奪,主要通過屬於滿鐵的鞍山制鐵所和屬於大倉財閥系統的本溪鋼鐵廠。它們所掠奪的生鐵和鋼,除了在中國東北就地製造軍火,以供日軍屠殺中國人民外,很大一部分被運到日本國內八幡等地製造武器。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撫順西露天煤礦採煤的勞工

日本對東北煤炭的掠奪,主要通過滿鐵和滿炭兩大公司進行。前者統轄撫順等28處煤礦,後者管理阜新、雞西、鶴崗等12處煤礦。“9.18事變”後,日本從東北掠奪的煤炭逐年增加。1932年為703萬噸,1933年為885萬噸,1934年為1055萬噸,1935年為1127萬噸,1936年為1214萬噸,1937年則達到了1266萬噸。在日本的進口煤中,東北煤佔60~70%。特別是撫順煤,日本稱其為“工業煤絕好典型”,全部用於重點部門,但價格卻僅相當於日本煤的五分之一。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撫順日軍守備隊的碉堡

雖然當年日本在東北沒能找到大油田,但仍然從東北掠走了不少頁岩油和人造石油。“9.18事變”後,日本不斷擴建撫順的頁岩油廠,將其年產量從1931年的6.3萬噸提高到1936年的30萬噸。

鹽不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日本通過“滿洲鹽業股分公司”,壟斷了東北的鹽業生產。僅1937年運往日本的海鹽即達55.5萬噸。

“9.18事變“後短短几年時間,總數達數百萬人的日本“武裝開拓團”便遍及東北各地。為鼓勵向東北移民,日本政府規定每戶移民給田10至15町步(約合991.8至1487.7公畝)。這些土地絕大多數是用極低廉的,象徵性的價格從中國農民手裡強行收買的,或者乾脆採取各種非正常手段霸佔。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除了霸佔土地,東北的農產品,尤其是大豆和玉米,也是日本的重點掠奪對象。據統計,“9.18事變“前5年,東北平均每年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大豆、豆餅、豆油)163萬噸,佔東北大豆三品出口的40%。“9.18事變”後,日本壟斷醬“三井物產”和“三菱商事”等,以壓低價格等手段掠奪東北農產品,運到日本和世界各地牟取暴利。1934年,東北運往日本的玉米價值290餘萬元,佔總輸出量的58%。1936年至1937年,東北每年平均向日本輸出大豆三品132萬噸,佔總輸出的46%。

通過掠奪式地開發東三省各種豐富的資源,日本經濟得以度過了危機,並有所壯大。用電量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1931年,日本全年用電量僅為150億度,到了1936年,就迅速增長到了300億度。1937年,日本的鋼材產量也增加到了563萬噸(含東三省產量)。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使得日本陸、海軍軍費支出迅速增長,其在國家預算中所佔比例也不斷加大。日本的國民經濟在1932年至1937年之間,就已經開始向戰爭經濟轉化。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為了增加戰時儲備,為下一步的侵略擴張作準備,日本加速了戰略原料和物資的儲備。從1932年至1936年,鐵礦石、廢鐵、銅、石油和煤的進口分別增長了2.5倍、1.5倍、26.5倍和近1倍。其中從美國進口的戰略原料比重為:廢鋼鐵90%,鋼鐵半成品45%,鉛45%,鈾90%,鋁18%,石油及石油產品45%。美國的戰略原料出口,大大幫助了日本以擴張侵略為目標的軍事工業的發展。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堆積在偽滿新京火車站準備外運的糧食

據統計,1937年,日本共生產步槍42754支、機槍2,295挺、火炮478門、坦克479輛、飛機1580架,軍艦51724噸。分別是1931年的10倍、3.2倍、4.3倍、38.9倍、2.8倍和9倍。使得日本軍國主義者對外擴張的野心不斷膨脹。

由於坦克、飛機等新的技術兵器大規模使用於戰場,鋼鐵、石油、各種非金屬、橡膠及化工原料等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成為擴大武器裝備生產和維持軍隊作戰必不可少的戰略物質。日本帝國主義為擴充軍備,實現對外侵略的戰略計劃,從其本國戰略資源貧乏的情況出發,差不多每次發動對外侵略的戰爭,都把攫取重要戰略地區和戰略資源作為其首要目標。從“9.18”鯨吞中國東北的資源,到蠶食中國華北的資源,從謀劃製造各種挑釁事件,到不宣而戰肢解中國領土,都反映出日本軍國主義的貪婪本性——通過侵略戰爭掠奪資源,再通過掠奪來的資源擴充軍備和擴大侵略戰爭。

三、抗戰的巨大消耗

“7.7事變”爆發後,中國便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面抗戰。中日全面開戰之初,狂妄的日本企圖在3個月內,僅憑現有的軍需儲備便可以 “解決支那事變”。 “7.7事變”爆發整整1個月後,日軍已深切感受到平時所儲備的那些彈藥根本不敷使用,日本政府決定追加華北戰事預算4億日元,其中1億日元為彈藥費,相當於1936年日本陸軍彈藥採購量的2倍。

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個彈藥採購訂單,就必須進行軍需動員。但日本政府擔心軍需動員會給產業界帶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沒有立即下達動員令。隨著中日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日本軍需物資的消耗直線上升,日本政府才被迫於1937年10月至1938年3月31日,實施了“支那事變第一次軍需動員”。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火炮炮管

此次動員除了涉及所有的陸海軍兵工廠外,還動員了約3800家民營工廠。對民營工廠的利用率達到了平時的2.5倍。儘管如此,日本軍需物資的生產補給仍然滿足不了中日戰爭需求。其中武器的滿足率為70%,彈藥60%,飛機66%,坦克27%,輕裝甲車43%,防毒面具97%,衛生器材90%,獸醫器材87%,海運器材80%。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8年4月1日至1939年3月31日,日本被迫追加實施第二次軍需動員計劃,把動員的民營工廠數量增加到4000餘家,並採取了諸如利用代用品、回收廢品,乃至降低產品規格的措施,希望用降低質量的辦法來滿足對數量的需求。儘管如此,卻仍然滿足不了戰爭的實際需求。至1938年6月,連日本中學裡用的教練步槍都被日軍收回利用。

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不僅給予了日軍以重創,消耗了日本大量物資,也讓日本經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從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短短8個月時間裡,日本就連續4次追加臨時軍費,累計金額高達74億日元。這是日本自甲午戰爭(2億日元)、日俄戰爭(15.1億日元)、第一次世界大戰(8.82億日元)和“9.18事變”(19.31億元)四次對外戰爭戰費總和的1.63倍,是日本1936年國家預算的3倍多。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兵工廠生產重機槍

龐大的軍費支出絕大多數用於武器彈藥及各類軍需品的生產。這些物資一經生產,即脫離於再生產之外,成為對經濟發展毫無意義的純消耗。這種消耗使日本的出口產業因原料不足而出口能力下降,出口下降又造成進口原料的大幅度減少,最後使經濟的正常運轉遭到破壞。

由於中日戰爭影響,1938年上半年,日本的進出口同比降低了32.9%和19.6%,黃金儲備也從戰前的388噸急劇下降到25噸。嚴酷的現實迫使日本於1938年6月修改了物資動員計劃,全面壓縮一切與軍需無關產業的物資供給量,並要求國民貫徹節約、配給、回收、實行戰時簡樸生活等十大措施,規定對鋼材、銑鐵、金、銀、銅、鉛等32種物資實行強化的使用限制。以鋼鐵類為例,當時日本一般民用的普通鋼材需求量是478.4萬噸,修改後的計劃僅供給306.9萬噸,消減了36%。鋼鐵短缺對日本各產業的影響極為嚴重,大部基本國防產業由於所需的材料、原料和技術人員不足,不能如期完成生產力擴充計劃。如機床工業僅完成計劃指標56%,汽車工業完成計劃指標53%。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1939年,日本關西地區和朝鮮出現大旱,還有很多地區發生嚴重水災。農業的歉收迫使日本必須特別進口2億多日元糧食。這進一步擠壓了本就不寬裕的進口資金,進口原料的減少又讓日本工業缺乏足夠的原料,致使開工不足,更加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戰爭物資供應需求。

四、日本的“以戰養戰”政策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控制了廣大佔領區的經濟命脈,對日本所需戰略資源實施殖民開發,同時根據不同地域和行業,有重點地進行瘋狂掠奪,妄圖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掠奪東北礦藏

在中國東北,日本加速了戰略基地建設,並調整政策,由日本軍部和財閥攜手,從一般的農業、資源掠奪轉向為以機械、化學、鋼鐵等產業為中心的重化工業殖民開發。1937年1月,關東軍制訂《開發滿洲產業五年計劃綱要》,決定要大規模發展滿洲的煤、鋼和汽車、飛機等重工業。5月29日,日本軍部提出《重要產業發展五年計劃綱要》,大幅度提高了中國東北各項經濟指標。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於1937年12月成立後,擴建鞍山鋼鐵廠,新建本溪特種鋼廠、撫順的煤礦和人造石油廠,並在鞍山、瀋陽和大連新建有關機械廠;在兵器生產方面,新建滿洲航空工廠、滿州飛機株式會社和奉天(瀋陽)兵工廠等,日本陸軍則於1938年在瀋陽新建南滿兵器製造廠。

到1942年,中國東北出產的鋼材佔日本全部產量的近三分之一,鋁佔日本所需量的近40%。日本所需38種軍需物資中,有14種由中國東北供給。侵華日軍所需的裝備物資補給,大部依賴中國東北提供。中國東北殖民經濟的發展,已成為日本戰爭經濟的參謀本部作戰課長石原莞爾大佐就指出倡議日滿兩國必須建立軍事工業。因而,我國於1936年6月制訂第一個滿洲國產業開發五年計劃,1937年1月予以批准,首先執行1937年至1942年的五年計劃。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軍控制下的井陘煤礦

在華北地區,日本的經濟戰略是以華北之所有,補東北之不足。強調在華北、蒙疆地區“以尋求日滿缺乏的資源為重點”;在貿易領域使中國對日物資供應“趨於合理”;在農業領域,要求中國栽培日本所需的原料資源。1938年,日本成立“華北開發公司”,收編原“興中公司”等作為子公司,並增設龍煙鐵礦、華北鹽業、華北礬土礦業公司等,以經營煤、鐵、電力、交通等各行業的經濟殖民開發。1940年,日本從華北掠走450萬噸煤、30萬噸鐵礦石,42.8萬擔棉花。1942,日本從華北掠走的煤、鐵礦石、鹽和棉花,分別是1939年的1.69倍、9倍、2.65倍和2.89倍。

在華中地區,日本以原在上海等地的殖民企業為基礎,於1938年成立“華中振興公司”,統籌對該地區的經濟掠奪。該公司控制了華中地區的水產、蠶絲、煤、鐵、電力各業的生產和銷售,還直接實施對廣大中國人民的巧取豪奪。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在華南地區,日本通過軍管直接劫掠,由各種公司或銀行等既有機構組織代行。1939年2月10日,日軍在海南島登陸後,即以日本國內派遣的大批“技術人員”,設立“經濟局”、“產業試驗所”等機構,並組織日本商社前往海南進行“經濟開發”,先後設立農場、製糖、橡膠等股份公司20餘家。

在掠奪農產品方面,“7.7事變”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對農產品實行嚴格的“統制”和壟斷,中國人食用大米即被定為“經濟犯”。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對糧食的需求量增加,日本進一步將“統制”變為強制購銷,即推行所謂的“糧食出荷”政策,強迫農民將所產糧食的絕大部分,按最低收購價交售。各地“出荷”的糧食,佔總產量的40%~50%。從1939年至1941年,僅“東安省”“出荷”的糧食即達33萬噸。在關內,日軍每次對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都將搶糧作為主要任務之一。每年麥收之際,各地日軍都會進行搶糧作戰。在日軍佔領區則,日軍則以僅及市價一半的價格,強行徵購軍糧。所掠奪的糧食除供侵華日軍食用,大部分運回日本,以彌補日本國內市場的糧食制缺口。1939年,僅華中地區就有700萬石大米被運往日本。1940年這一數字增加到900萬石。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瘋狂盜伐中國木材

為了掠奪中國的物資,日本在中國關內先後建立了20餘家銀行,大量發行沒有準備金,只靠日本佔領軍的刺刀維持“信用”的偽鈔,藉以壓榨中國人民的血汗和財富。此外,日軍還於1938年頒佈“華中、華南使用軍用票之辦法”,大量發行根本不具備貨幣性質的軍票。日本政府還大規模組織走私活動,把過剩的日本貨偷運入國統區,套取中國的外匯,或套購日本缺乏的物資。

五、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日本戰時經濟

1936年,日本的武器生產約佔國民收入的2%,整個工業系統的動員率為4-5%。一般認為,如果武器生產維持這一水平,是可以形成經濟良性循環的。“7.7事變”後,中國的奮起抗戰,給予了日軍重創,迫使日本經濟轉為戰時經濟,武器生產持續急速增長,整個工業系統的動員率也從1937年的10%、1938年的12%、一步步增至1939年的16%、1940年的26%。

現代工業的運轉,需要大量的資源。日本雖然瘋狂地從中國掠奪物資,但由於當時中國的經濟開發程度並不高,一些重要的資源,日本只能從世界其他地區獲得。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軍工廠生產大口徑炮彈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更是機械化軍隊不可或缺的動力日本每年所耗費的石油,95%需要進口。其中有70%從美國進口,15%從荷屬東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英屬婆羅州進口,其餘則從蘇聯的庫頁島等地進口。1938年,日本的石油進口量達到歷史最高點——600萬千公升。二戰時期,日本主要採用平爐法鍊鋼,在生鐵裡摻進50-60%的碎鋼進行冶煉。由於日本的鋼鐵社會蓄積量很低,所需廢鋼的70-80%需從美國進口。銅、鉛和鋅是生產槍、炮彈藥必不可少的原料。日本銅的自給率僅達50%,鋅的自給率只有40%,鉛的自給率更是低至9%。

機床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一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擁有22.3萬臺機床。其中5.5萬臺機床屬於陸、海軍兵工廠,另外17萬臺機床屬於民間工廠。由於日本的工業基礎薄弱,機床的自給率僅有50%,其中高效能、高精度的機床幾乎全靠從美國進口。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圖為位於日本群馬縣大泉町的中島飛行機小泉製造廠內轟炸機——“連山”

由於中日戰爭的巨大消耗,1939年至1940年,日本前後組織6次特別進口,進口的物資包括航空汽油,車用汽油,廢鋼鐵,特種鋼,冶煉特種鋼使用的鎳、鎢、鈷,有色金屬銅、鋅、鉛,以及化學藥品等,合計4.9億日元。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日本與美國的矛盾日漸激化,美國逐步減少了對日輸出。當1939年7月27日,美國宣佈將在半年後廢除《日美通商航海條約》後,日本立即派出機床採購團赴美,緊急採購各種生產大型火炮的所需機床,合同金額為3,600萬日元,預定交貨期限是1940年。當美國對日實施禁運後,這批機床還有相當部分未交付,因此極大地削弱了日本軍工生產潛力。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坦克生產線

據1940年10月的統計資料,日本當時儲備的主要物資有廢鋼鐵95萬噸、特種鋼1萬噸、銅8萬噸和航空汽油20萬千公升。美國及西方盟國斷絕了對日經濟往來後,日本經濟立即陷入了困境。日本不得不通過研究代用品、限制使用和厲行節約等方法,使銅的使用量減少1/2,鉛的使用量減少2/3,鋅的使用量減少3/10,以此來減緩戰略儲備的消耗速度。但如此一來,直接影響到了軍需物資生產。

重要物資的缺乏,直接影響到了日本經濟運轉。日本的掠奪目光轉向了物產豐富而又防守薄弱的東南亞地區。在日軍內部的“南下”與“北上”戰略之爭中,“南下”派之所以最終勝出,著眼於攫取資源的經濟因素是主要原因。

六、日本戰爭經濟的崩潰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迅速佔領了東南亞地區,控制了大量戰略資源。其中,馬來亞和婆羅洲的橡膠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85%,馬來亞和荷屬東印度的錫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60%。當時的荷屬東印度(今天的印度尼西亞)年產石油達800萬公升,可完全滿足日本所需。但由於船舶噸位嚴重不足,1942年,日本從東南亞運回的物資僅完成計劃的60%。

1941年,日本陸軍在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和實施關東軍特種演習中組織緊急運輸,徵用了120萬噸船舶,相當於全國船舶總噸位的1/5。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陸、海軍為遂行南方作戰,徵用了440萬噸船舶,相當於全國船舶的2/3。剩下的200萬噸船舶無法滿足維持日本經濟運轉的物資運輸需求。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本2D型戰時標準船

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盟軍詳盡分析了日本經濟的特點,非常重視破壞日本海上交通線,藉以扼殺日本戰爭經濟。美國海軍潛艇部隊更是把攻擊日本運輸船,作為自己的主要作戰任務。

面對開戰後巨大的船舶運輸缺口,日本採取了簡化工藝、降低標準的辦法來建造運輸船舶。1942年新建65萬噸船舶,1943年為105萬噸,1944年為173萬噸。即便如此,日本船舶的損失速度仍遠高於建造速度。統計數據顯示,從太平洋戰爭爆發到戰敗投降,日本共新造船舶397萬噸,而損失的船舶高達883萬噸,為新造船的兩倍多。

船舶的缺乏,日本在各佔領區掠奪的物資無法悉數運回國內。1941年,日本的海運量為4,700萬噸,1942年降為3,900萬噸,1943年2,900萬噸,1944年1,700萬噸,1945年則急降為600萬噸。1941年,日本的海運能力還能滿足鋼材和大米運輸需求的80%,鐵礦石、煤炭和鹽運輸需求的40%,以及其他物資的1%。而後,就開始每況愈下了。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日軍飛機極度依賴從海外運回的石油產品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完整地奪得了南蘇門答臘的巨港煉油廠,以及廠裡庫存的15萬千公升原油和40萬千公升精煉油。1942年3月22日,第一艘日本油船運載5,150噸石油駛向日本。由於當時日本僅有油船約55萬噸,其中絕大部分又被海軍徵用,隨伴艦隊保障作戰,因此運輸能力嚴重不足。1942年,運回日本的油料為150萬千公升,1943年達到了250萬千公升的最高峰,1944年銳減為100萬公升,1945年則幾乎沒有。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運回日本的油料累計為500萬千公升,而實際消耗量為1,950萬千公升。雖然日本向德國學習,大力發展人造石油技術,但1942年人造石油產量僅為24萬千公升,1943年為27萬千公升,1944年為21萬千公升,到1945年僅4萬千公升,累計不過76萬千公升,可謂杯水車薪,根本無力彌補燃料供應缺口。

原材料不足,讓日本的工業生產跌跌不休。而日本的戰爭經濟,又吞噬了本就不足的資源中的絕大多數。日本工業的動員率,從1942年的35%、1943年的48%,一路增長到1944年的58%。戰爭期間,日本軍用鋼材用量佔總產量的一半。

鋼材過多用於軍工生產,導致其他產業部門所需鋼材嚴重供應不足,不可避免地造成其他工業產品產量下降,反過來又制約了軍工產量的提高。日本戰爭經濟發展陷入了惡性循環的死衚衕。到1944年,日本鋼材產量為250萬噸,僅及1938年的一半。當年,日本計劃生產31,000架架,實際只生產13,000架。坦克在4號軍備計劃期間,計劃1941年度生產2500輛,1944年度生產8000輛;實際產量1941年度為1200輛,1944年度僅300輛,僅為計劃數的1/27。二戰時期,日本生產的威力最大的炸藥是梯恩梯。1941年至1943年,梯恩梯炸藥產量佔日本全部炸藥產量的60~63%。但是,隨著重工業減產,其所佔百分比在1942年以後逐漸下降,至1944年降為50%,1945年更降至37%。主要炸藥已讓位於威力較弱的高氯酸銨炸藥等代用品。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轟炸之後的東京


日本國土狹小,工廠過於集中。以陸軍兵器生產為例,以6個陸軍兵工廠為中心,陸軍管理監督的大工廠約有700家,其中關東地區佔50%,近畿地區佔22%,東海地區佔16%,這3個地區共集中工廠88%。1944年7月6日,美軍佔領了馬里亞納群島中的塞班島,僅用約100天時間就修成了航空基地。從該基地起飛的第一架飛機於11月1日首次偵察了東京。

接著,B-29型轟炸機於11月24日、12月13日和12月19日,分別對京濱地區、名古屋及京阪神地區的飛機工廠,集中進行高空精密轟炸,給日本飛機的生產帶來了巨大影響。尤其是空襲名古屋,適逢該市大地震,造成三菱航空公司大減產。截至1945年2月的4個月內,B-29型轟炸機集中空襲上述3個地區(武器產量佔日本全國武器總產量的16%)11次,其中40%的炸彈投在飛機工廠。1945年6月以後,美軍不但上述三城市地區,連中小城市,不論有無軍需工廠,全面實施地毯式轟炸,共出動飛機8,000架次,空襲58座城市,投下了大量燃燒彈和炸彈。

自1944年11月至戰爭結束的9個半月時間裡,美軍共出動B-29型轟炸機17,500架次,投彈16萬噸。美軍轟炸不僅造成了日本慘重的人員傷亡,而且還讓日本國內交通陷入困境。當時日本擁有的汽車數量很少,陸上運輸主要靠鐵路。鐵路被炸後,原材料和承包工廠加工的部件、半成品很難順利運到總廠,武器無法組裝。即使能安全運到,日本工廠的實際工作效率,也因頻繁地躲避美軍空襲而變得十分低下。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更是經濟,詳解二戰時日本的經濟崩潰

B-29轟炸機投下的水雷

1945年5月底,美國潛艇進入日本海遂行破交戰,並在瀨戶內海、日本海沿岸港灣佈設水雷,以此隔斷日本的海上交通線,史稱“飢餓戰役”。以鋁礬土的運輸為例。日本航空工業所需的鋁礬土來自馬來亞、荷屬東印度和帛琉島等地。1943年,日本從東南亞運回925,000噸鋁礬土;因運輸船大量損失,1944年減到1/3,僅將350,000噸鋁釩土運回了本土。1945年,因美軍開展“飢餓戰役”,日本船舶僅運回1,900噸鋁釩土。

到了1945年8月份,日本的物資補給中斷,工業生產停頓,戰爭經濟全面崩盤。當月,日本政府竭力確保的航空工業,僅生產出了97架飛機。在這種情況下,無論美國是否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無論蘇聯是否出兵中國東北對日宣戰,日本都已經完全喪失了維繫戰爭的能力,戰敗已成定局。

七、結語

從“7.7事變”到戰敗投降,日本總計耗費了1,747億日元軍費,佔同期國民收入3,738億日元的47%。這種竭澤而漁的做法,使得本就基礎薄弱,極度依賴海外原料供應的日本經濟不堪重負,迅速衰退。雖然日本軍國主義者窮盡掠奪之能事,但由於戰爭的非正義性,它所進行的侵略戰爭註定是不得人心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世界人民的同心抗擊,極大消耗了日本軍國主義賴以對外侵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加速了日本敗亡的進程。

參考書目: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1939-1945》(12卷本) 【蘇】德波林主編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78年出版

《日本帝國的興亡》 湯重南、汪淼、強國、韓文娟 著 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中國抗日戰爭史(2005年修訂版》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著 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出版

《太平洋戰爭史》 日本歷史學研究會編 商務印書館1962年出版

《日本侵華圖志》 趙繼敏編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

本文作者:殷傑,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微信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