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4月開始,關於JDI的新聞就幾乎沒停過,而所有新聞也緊緊圍繞著兩個字:資本。

似乎一夜之間,多家投資公司和科技公司同時向這家落寞的日本面板廠拋去橄欖枝,究竟是為什麼?它最終又將何去何從?帶著這個疑問,我查閱了相關資料,本文將我的思考與您分享。

日本面板產業的抱團取暖

JDI(全稱Japan Display Inc.)的成立並非偶然,而是面板產業競爭的必然產物。

2011年,日本面板產業日益蕭條,單打獨鬥的日本企業根本無法抗衡以三星為首的韓國面板廠商。

於是由日本政府牽頭,索尼、東芝、日立和松下四家企業簽署協議,將旗下的液晶面板業務整合,成立了日本顯示器公司(JDI)。

短短几年,JDI經歷了輝煌,也體會了落寞。2018年JDI財報顯示,全年營業收入為6367億日元,同比下降11.3%,營業利潤虧損310億日元,歸屬公司淨利潤虧損1094億日元。

連續5年虧損讓JDI不得不做出裁員1000人的決定,並削減管理人員的薪酬福利。

"

從4月開始,關於JDI的新聞就幾乎沒停過,而所有新聞也緊緊圍繞著兩個字:資本。

似乎一夜之間,多家投資公司和科技公司同時向這家落寞的日本面板廠拋去橄欖枝,究竟是為什麼?它最終又將何去何從?帶著這個疑問,我查閱了相關資料,本文將我的思考與您分享。

日本面板產業的抱團取暖

JDI(全稱Japan Display Inc.)的成立並非偶然,而是面板產業競爭的必然產物。

2011年,日本面板產業日益蕭條,單打獨鬥的日本企業根本無法抗衡以三星為首的韓國面板廠商。

於是由日本政府牽頭,索尼、東芝、日立和松下四家企業簽署協議,將旗下的液晶面板業務整合,成立了日本顯示器公司(JDI)。

短短几年,JDI經歷了輝煌,也體會了落寞。2018年JDI財報顯示,全年營業收入為6367億日元,同比下降11.3%,營業利潤虧損310億日元,歸屬公司淨利潤虧損1094億日元。

連續5年虧損讓JDI不得不做出裁員1000人的決定,並削減管理人員的薪酬福利。

起底JDI:從輝煌到落寞 它經歷了什麼?

很多人將JDI的落寞歸咎為對蘋果的過度依賴,也有人認為JDI就是"一條道走到黑"的技術宅,而我認為問題的關鍵,是其背後控股70%的資本方——INCJ(日本產業革新投資機構)。

成也INCJ 敗也INCJ

INCJ全名是Japan Investment Corporation,又稱為日本產業革新投資機構,是一家由日本政府牽頭,19家民營企業合資成立的投資公司,在短短几年內成為日本最大的投資公司。

其成立目的很簡單,就是通過公私合作為日本企業提供資本及各項研發所需的支援,從而提升本土企業競爭力。

聽起來很美好,但日本人的獨斷專行在投資方面也體現得淋漓盡致。JDI正是在INCJ的牽頭和注資下成立的,在創立之初INCJ給予JDI近26億美元的資金支持,佔據整個公司股份的70%。

INCJ成就了JDI早期的輝煌,其"專制"也為JDI日後的危機埋下了伏筆。

成立後不久,JDI就拿下了蘋果的LCD屏幕訂單,迎來了最輝煌的時代。

當時iPhone 7、7Plus的屏幕均來自JDI,國內包括華為、小米在內的一眾國產旗艦手機也紛紛用上JDI屏幕,彼時的JDI風光無限。

然而嚐到甜頭的JDI並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將重心向OLED轉型。原因很簡單:太費錢。

當時三星SDC幾乎吃下整個中小尺寸AMOLED市場,佔比90%;LG Display則在高端大尺寸電視面板市場風生水起;對JDI來說,OLED卻是從零開始,這就意味著大量看不到收益的人力和物力投資。

作為投資方,INCJ絕對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

從4月開始,關於JDI的新聞就幾乎沒停過,而所有新聞也緊緊圍繞著兩個字:資本。

似乎一夜之間,多家投資公司和科技公司同時向這家落寞的日本面板廠拋去橄欖枝,究竟是為什麼?它最終又將何去何從?帶著這個疑問,我查閱了相關資料,本文將我的思考與您分享。

日本面板產業的抱團取暖

JDI(全稱Japan Display Inc.)的成立並非偶然,而是面板產業競爭的必然產物。

2011年,日本面板產業日益蕭條,單打獨鬥的日本企業根本無法抗衡以三星為首的韓國面板廠商。

於是由日本政府牽頭,索尼、東芝、日立和松下四家企業簽署協議,將旗下的液晶面板業務整合,成立了日本顯示器公司(JDI)。

短短几年,JDI經歷了輝煌,也體會了落寞。2018年JDI財報顯示,全年營業收入為6367億日元,同比下降11.3%,營業利潤虧損310億日元,歸屬公司淨利潤虧損1094億日元。

連續5年虧損讓JDI不得不做出裁員1000人的決定,並削減管理人員的薪酬福利。

起底JDI:從輝煌到落寞 它經歷了什麼?

很多人將JDI的落寞歸咎為對蘋果的過度依賴,也有人認為JDI就是"一條道走到黑"的技術宅,而我認為問題的關鍵,是其背後控股70%的資本方——INCJ(日本產業革新投資機構)。

成也INCJ 敗也INCJ

INCJ全名是Japan Investment Corporation,又稱為日本產業革新投資機構,是一家由日本政府牽頭,19家民營企業合資成立的投資公司,在短短几年內成為日本最大的投資公司。

其成立目的很簡單,就是通過公私合作為日本企業提供資本及各項研發所需的支援,從而提升本土企業競爭力。

聽起來很美好,但日本人的獨斷專行在投資方面也體現得淋漓盡致。JDI正是在INCJ的牽頭和注資下成立的,在創立之初INCJ給予JDI近26億美元的資金支持,佔據整個公司股份的70%。

INCJ成就了JDI早期的輝煌,其"專制"也為JDI日後的危機埋下了伏筆。

成立後不久,JDI就拿下了蘋果的LCD屏幕訂單,迎來了最輝煌的時代。

當時iPhone 7、7Plus的屏幕均來自JDI,國內包括華為、小米在內的一眾國產旗艦手機也紛紛用上JDI屏幕,彼時的JDI風光無限。

然而嚐到甜頭的JDI並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將重心向OLED轉型。原因很簡單:太費錢。

當時三星SDC幾乎吃下整個中小尺寸AMOLED市場,佔比90%;LG Display則在高端大尺寸電視面板市場風生水起;對JDI來說,OLED卻是從零開始,這就意味著大量看不到收益的人力和物力投資。

作為投資方,INCJ絕對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起底JDI:從輝煌到落寞 它經歷了什麼?

於是當中韓面板廠商紛紛佈局OLED生產線的時候,JDI還停留在"液晶之後還是液晶"的美夢中,並認為OLED是"無法逾越的高山"。

直到2017年採用AMOLED屏幕的iPhone X問世後,JDI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2017財年JDI累計虧損2472億日元(約合142.34億人民幣),成為公司史上最大虧損。

危機下的再度合併

面對危機,日本人再次祭出殺手鐗:合併。

2017年JDI和JOLED合併,日本人試圖憑藉兩家企業的深厚技術積累來打一場翻身仗,但全球顯示面板行業格局早已不復當年。

以華星光電、京東方為代表的中國面板企業快速崛起,出貨量緊逼韓企,佔據當時全球市場的30%。

而一向走在前列的韓國面板廠商更是陸續關閉LCD生產線,全面發力OLED市場,如今三星SDC在OLED面板市場的佔有率超過85%,以絕對優勢引領中小型面板市場,落後的日本人想要迎頭趕上卻為時晚矣。

面對JDI的危機,蘋果也並沒有直接放棄這位昔日的合作伙伴,而是多次出資幫助其重組業務。

2015年,蘋果為JDI捐贈了一家新的LCD工廠,支付了1600億日元(約合103億人民幣)中的大部分;2019年6月,有報道稱蘋果又將向JDI投資100億日元(約合6億人民幣)。

蒂姆庫克當然不是慈善家,之所以多次向JDI伸出援手,也是為了制衡韓國面板企業(三星),避免自己的屏幕供應商中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受制於競爭對手。

無奈的是,對連續虧損的JDI來說,蘋果的支援也只是杯水車薪。

"

從4月開始,關於JDI的新聞就幾乎沒停過,而所有新聞也緊緊圍繞著兩個字:資本。

似乎一夜之間,多家投資公司和科技公司同時向這家落寞的日本面板廠拋去橄欖枝,究竟是為什麼?它最終又將何去何從?帶著這個疑問,我查閱了相關資料,本文將我的思考與您分享。

日本面板產業的抱團取暖

JDI(全稱Japan Display Inc.)的成立並非偶然,而是面板產業競爭的必然產物。

2011年,日本面板產業日益蕭條,單打獨鬥的日本企業根本無法抗衡以三星為首的韓國面板廠商。

於是由日本政府牽頭,索尼、東芝、日立和松下四家企業簽署協議,將旗下的液晶面板業務整合,成立了日本顯示器公司(JDI)。

短短几年,JDI經歷了輝煌,也體會了落寞。2018年JDI財報顯示,全年營業收入為6367億日元,同比下降11.3%,營業利潤虧損310億日元,歸屬公司淨利潤虧損1094億日元。

連續5年虧損讓JDI不得不做出裁員1000人的決定,並削減管理人員的薪酬福利。

起底JDI:從輝煌到落寞 它經歷了什麼?

很多人將JDI的落寞歸咎為對蘋果的過度依賴,也有人認為JDI就是"一條道走到黑"的技術宅,而我認為問題的關鍵,是其背後控股70%的資本方——INCJ(日本產業革新投資機構)。

成也INCJ 敗也INCJ

INCJ全名是Japan Investment Corporation,又稱為日本產業革新投資機構,是一家由日本政府牽頭,19家民營企業合資成立的投資公司,在短短几年內成為日本最大的投資公司。

其成立目的很簡單,就是通過公私合作為日本企業提供資本及各項研發所需的支援,從而提升本土企業競爭力。

聽起來很美好,但日本人的獨斷專行在投資方面也體現得淋漓盡致。JDI正是在INCJ的牽頭和注資下成立的,在創立之初INCJ給予JDI近26億美元的資金支持,佔據整個公司股份的70%。

INCJ成就了JDI早期的輝煌,其"專制"也為JDI日後的危機埋下了伏筆。

成立後不久,JDI就拿下了蘋果的LCD屏幕訂單,迎來了最輝煌的時代。

當時iPhone 7、7Plus的屏幕均來自JDI,國內包括華為、小米在內的一眾國產旗艦手機也紛紛用上JDI屏幕,彼時的JDI風光無限。

然而嚐到甜頭的JDI並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將重心向OLED轉型。原因很簡單:太費錢。

當時三星SDC幾乎吃下整個中小尺寸AMOLED市場,佔比90%;LG Display則在高端大尺寸電視面板市場風生水起;對JDI來說,OLED卻是從零開始,這就意味著大量看不到收益的人力和物力投資。

作為投資方,INCJ絕對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起底JDI:從輝煌到落寞 它經歷了什麼?

於是當中韓面板廠商紛紛佈局OLED生產線的時候,JDI還停留在"液晶之後還是液晶"的美夢中,並認為OLED是"無法逾越的高山"。

直到2017年採用AMOLED屏幕的iPhone X問世後,JDI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2017財年JDI累計虧損2472億日元(約合142.34億人民幣),成為公司史上最大虧損。

危機下的再度合併

面對危機,日本人再次祭出殺手鐗:合併。

2017年JDI和JOLED合併,日本人試圖憑藉兩家企業的深厚技術積累來打一場翻身仗,但全球顯示面板行業格局早已不復當年。

以華星光電、京東方為代表的中國面板企業快速崛起,出貨量緊逼韓企,佔據當時全球市場的30%。

而一向走在前列的韓國面板廠商更是陸續關閉LCD生產線,全面發力OLED市場,如今三星SDC在OLED面板市場的佔有率超過85%,以絕對優勢引領中小型面板市場,落後的日本人想要迎頭趕上卻為時晚矣。

面對JDI的危機,蘋果也並沒有直接放棄這位昔日的合作伙伴,而是多次出資幫助其重組業務。

2015年,蘋果為JDI捐贈了一家新的LCD工廠,支付了1600億日元(約合103億人民幣)中的大部分;2019年6月,有報道稱蘋果又將向JDI投資100億日元(約合6億人民幣)。

蒂姆庫克當然不是慈善家,之所以多次向JDI伸出援手,也是為了制衡韓國面板企業(三星),避免自己的屏幕供應商中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受制於競爭對手。

無奈的是,對連續虧損的JDI來說,蘋果的支援也只是杯水車薪。

起底JDI:從輝煌到落寞 它經歷了什麼?

希望曾出現過 不止一次

在漫長的虧損中,JDI不是沒遇到過外部希望。然而INCJ的專制,還體現在對外來資本的排斥中。

2016年,鴻海集團以3888億日元收購日本夏普66%股權,郭臺銘有意將JDI一併收入囊中,卻受到了INCJ資本的阻撓,最終未能實現。

2019年4月,來自中國臺灣的宸鴻科技與Suwa財團簽訂意向書,並與富邦集團、中國嘉實基金組成聯盟,計劃向JDI投資600億日元(約合38.2億人民幣),並可能代替INCJ成為JDI最大股東,在簽署最終協議前夕談判卻陷入僵局,最終不了了之。

連續的烏龍不排除有炒作之嫌,INCJ作為投資方,首要目標就是將JDI"賣個好價錢"。

雖然JDI連年虧損,但其擁有多項技術專利,在其他面板廠商眼中仍是個"香餑餑",而經過這樣一波操作,JDI的價錢或許能順勢漲一漲。

另一方面,INCJ也確實不願意將JDI拱手讓人,尤其是中國人。日本人一直自視甚高,認為整個亞洲的液晶面板行業都是起源於日本。

一旦來自中國的資本收購了JDI,將來勢必對其進行技術反制,這是日本人最不願看到的結果。

中國資本加入勢在必得

資本往往有著不可阻擋的力量,這一點想必INCJ比誰都清楚。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TCL集團也將介入JDI的控股權之爭中,儘管TCL官方對此不予置評,但我認為最終中國資本的加入是勢在必得的。

目前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大的面板產能,但面板品質方面和韓國企業還差的很多,近幾年也在不斷追趕,將JDI收入麾下將是我國面板廠商邁向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一次新的嘗試。

"

從4月開始,關於JDI的新聞就幾乎沒停過,而所有新聞也緊緊圍繞著兩個字:資本。

似乎一夜之間,多家投資公司和科技公司同時向這家落寞的日本面板廠拋去橄欖枝,究竟是為什麼?它最終又將何去何從?帶著這個疑問,我查閱了相關資料,本文將我的思考與您分享。

日本面板產業的抱團取暖

JDI(全稱Japan Display Inc.)的成立並非偶然,而是面板產業競爭的必然產物。

2011年,日本面板產業日益蕭條,單打獨鬥的日本企業根本無法抗衡以三星為首的韓國面板廠商。

於是由日本政府牽頭,索尼、東芝、日立和松下四家企業簽署協議,將旗下的液晶面板業務整合,成立了日本顯示器公司(JDI)。

短短几年,JDI經歷了輝煌,也體會了落寞。2018年JDI財報顯示,全年營業收入為6367億日元,同比下降11.3%,營業利潤虧損310億日元,歸屬公司淨利潤虧損1094億日元。

連續5年虧損讓JDI不得不做出裁員1000人的決定,並削減管理人員的薪酬福利。

起底JDI:從輝煌到落寞 它經歷了什麼?

很多人將JDI的落寞歸咎為對蘋果的過度依賴,也有人認為JDI就是"一條道走到黑"的技術宅,而我認為問題的關鍵,是其背後控股70%的資本方——INCJ(日本產業革新投資機構)。

成也INCJ 敗也INCJ

INCJ全名是Japan Investment Corporation,又稱為日本產業革新投資機構,是一家由日本政府牽頭,19家民營企業合資成立的投資公司,在短短几年內成為日本最大的投資公司。

其成立目的很簡單,就是通過公私合作為日本企業提供資本及各項研發所需的支援,從而提升本土企業競爭力。

聽起來很美好,但日本人的獨斷專行在投資方面也體現得淋漓盡致。JDI正是在INCJ的牽頭和注資下成立的,在創立之初INCJ給予JDI近26億美元的資金支持,佔據整個公司股份的70%。

INCJ成就了JDI早期的輝煌,其"專制"也為JDI日後的危機埋下了伏筆。

成立後不久,JDI就拿下了蘋果的LCD屏幕訂單,迎來了最輝煌的時代。

當時iPhone 7、7Plus的屏幕均來自JDI,國內包括華為、小米在內的一眾國產旗艦手機也紛紛用上JDI屏幕,彼時的JDI風光無限。

然而嚐到甜頭的JDI並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將重心向OLED轉型。原因很簡單:太費錢。

當時三星SDC幾乎吃下整個中小尺寸AMOLED市場,佔比90%;LG Display則在高端大尺寸電視面板市場風生水起;對JDI來說,OLED卻是從零開始,這就意味著大量看不到收益的人力和物力投資。

作為投資方,INCJ絕對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起底JDI:從輝煌到落寞 它經歷了什麼?

於是當中韓面板廠商紛紛佈局OLED生產線的時候,JDI還停留在"液晶之後還是液晶"的美夢中,並認為OLED是"無法逾越的高山"。

直到2017年採用AMOLED屏幕的iPhone X問世後,JDI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2017財年JDI累計虧損2472億日元(約合142.34億人民幣),成為公司史上最大虧損。

危機下的再度合併

面對危機,日本人再次祭出殺手鐗:合併。

2017年JDI和JOLED合併,日本人試圖憑藉兩家企業的深厚技術積累來打一場翻身仗,但全球顯示面板行業格局早已不復當年。

以華星光電、京東方為代表的中國面板企業快速崛起,出貨量緊逼韓企,佔據當時全球市場的30%。

而一向走在前列的韓國面板廠商更是陸續關閉LCD生產線,全面發力OLED市場,如今三星SDC在OLED面板市場的佔有率超過85%,以絕對優勢引領中小型面板市場,落後的日本人想要迎頭趕上卻為時晚矣。

面對JDI的危機,蘋果也並沒有直接放棄這位昔日的合作伙伴,而是多次出資幫助其重組業務。

2015年,蘋果為JDI捐贈了一家新的LCD工廠,支付了1600億日元(約合103億人民幣)中的大部分;2019年6月,有報道稱蘋果又將向JDI投資100億日元(約合6億人民幣)。

蒂姆庫克當然不是慈善家,之所以多次向JDI伸出援手,也是為了制衡韓國面板企業(三星),避免自己的屏幕供應商中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受制於競爭對手。

無奈的是,對連續虧損的JDI來說,蘋果的支援也只是杯水車薪。

起底JDI:從輝煌到落寞 它經歷了什麼?

希望曾出現過 不止一次

在漫長的虧損中,JDI不是沒遇到過外部希望。然而INCJ的專制,還體現在對外來資本的排斥中。

2016年,鴻海集團以3888億日元收購日本夏普66%股權,郭臺銘有意將JDI一併收入囊中,卻受到了INCJ資本的阻撓,最終未能實現。

2019年4月,來自中國臺灣的宸鴻科技與Suwa財團簽訂意向書,並與富邦集團、中國嘉實基金組成聯盟,計劃向JDI投資600億日元(約合38.2億人民幣),並可能代替INCJ成為JDI最大股東,在簽署最終協議前夕談判卻陷入僵局,最終不了了之。

連續的烏龍不排除有炒作之嫌,INCJ作為投資方,首要目標就是將JDI"賣個好價錢"。

雖然JDI連年虧損,但其擁有多項技術專利,在其他面板廠商眼中仍是個"香餑餑",而經過這樣一波操作,JDI的價錢或許能順勢漲一漲。

另一方面,INCJ也確實不願意將JDI拱手讓人,尤其是中國人。日本人一直自視甚高,認為整個亞洲的液晶面板行業都是起源於日本。

一旦來自中國的資本收購了JDI,將來勢必對其進行技術反制,這是日本人最不願看到的結果。

中國資本加入勢在必得

資本往往有著不可阻擋的力量,這一點想必INCJ比誰都清楚。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TCL集團也將介入JDI的控股權之爭中,儘管TCL官方對此不予置評,但我認為最終中國資本的加入是勢在必得的。

目前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大的面板產能,但面板品質方面和韓國企業還差的很多,近幾年也在不斷追趕,將JDI收入麾下將是我國面板廠商邁向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一次新的嘗試。

起底JDI:從輝煌到落寞 它經歷了什麼?

另一方面,我國在面板產業的投入穩居世界第一,無論從政策還是資本方面,面板行業的發展都一片利好。無論對於中國企業還是JDI來說,雙方的結合都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當然,前路並非一帆風順,即使中國資本成功控股JDI,這一步又能否為我國的面板技術帶來預期的增益呢?這一點誰也無法保證。不過就目前的局勢來看,JDI花落中國,將只是時間問題。

誰願意接手JDI?

目前國內實力接受JDI的面板廠商無非是華星光電(TCL集團下屬)、京東方、天馬微電子三家。

京東方在2018年已經獲得為蘋果供應OLED面板的資格,天馬微電子則穩居全球LCD全面屏面板出貨量第一,這份交易對二者而言意義都不算太大。

另一方面,京東方和天馬微電子都是國有控股公司,想要實現跨國併購也有一定難度。這樣一來,國內既有資本實力又兼具併購條件的,就剩下華星光電了。

根據數據公司IHS Markit的數據,2019年3月開始全球智能手機LTPS LCD面板出貨量前三名分別為天馬微電子、華星光電和JDI,其中華星光電佔比20%,JDI佔比15%。

一旦華星光電成功併購JDI,將一舉成為全球LTPS LCD的市場霸主,併成為蘋果的最主要供應商,而JDI豐富的專利儲備對華星光電來說也是一筆無法拒絕的財富。

如果華星光電能夠順利完成這筆交易,並順利度過企業磨合期,讓JDI的研發製造重回正軌,必然會給自身帶來重要活力。

不僅能夠一次性補充大量專利儲備,更能夠快速展開原本處於弱勢的中小尺寸面板業務,甚至引發市場的重新洗牌;而全球產業鏈都垂涎三尺的蘋果iPhone、iPad及iWatch訂單也將被華星光電輕鬆收入囊中。

JDI的時間 不多了

當下的問題是,留給JDI和INCJ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一旦此次談判無法完成,JDI很可能等不到下個買家,這家曾經的日本傳奇面板廠商將面臨破產窘境,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JDI命運究竟如何?我們將持續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