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日企轉移到東南亞投資發展,如今卻意欲重返中國

在過去的40多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眾多的國外企業家看中了中國這塊肥美的大蛋糕,紛紛踏進中國。優惠的土地稅收政策,低廉的勞動成本,吸引了大量海外企業在中國投資建廠,尤其是日本。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國家,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大批日企轉移到東南亞投資發展,如今卻意欲重返中國

然而近幾年,許多日本企業開始轉向東南亞。據悉,日本著名的辦公設備及光學機器製造商——理光集團,決定於今年7月,將設立在中國的工廠遷往泰國。過去一年,東芝機械、三菱電機等日本知名企業也相繼將部分工廠移至東南亞國家。近日,又有消息稱日本服裝巨頭優衣庫計劃廢除近200家中國代工廠。事實上,不僅優衣庫,就連耳熟能詳的富士康也投資50億美元,在印度興辦新廠。這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些企業大量撤離中國?

據瞭解,東南亞的勞動力成本僅為中國的四分之一。更加低廉的勞動力或許是東南亞地區吸引大量企業置廠的根本原因。這種現象也並非最近才開始,早在2008年,就有部分日企開始撤離中國。

日本——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擁有強大的科學研發能力。其高度發達的製造業支撐著國民經濟。豐田、索尼、三菱、松下等企業聞名世界。這些公司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便在中國投資建廠,利用中國豐富的人力資源生產產品。據統計,日本在華的投資曾給中國創造了3000多萬的就業崗位。

中國擁有世界第四長的海岸線,優越的港口資源和地理位置,豐富且廉價的勞動力,這些都是當時日本企業選擇在中國投資建廠的關鍵因素。事實上,這種投資是一種雙贏。例如,優衣庫在中國擁有228家代工廠,在利用中國勞動力為其創造效益的同時,也養活了數萬名服裝工人。申洲國際也因給優衣庫代工一躍成為市值千億的公司,馬建榮也成功躋身於億萬富翁之列。

但自2008年以來,中國房地產市場開啟了一輪持續10多年的"暴漲"模式。房價的上漲間接導致了土地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因此,從那時起,許多勞動密集型的日本公司就開始將目光轉移到東南亞市場。

東南亞主要的經濟來源是旅遊業,單純依靠旅遊業並不能實質性的提高人均收入,尤其是在越南、緬甸等發展中國家。但是,東南亞有著非常優越的海岸線資源,航運基礎相對很好。因此,從2008年開始,大量的日本企業開始向東南亞轉移,同時,也有部分韓國企業也開始跟風,轉向東南亞發展。例如,韓國巨頭三星就關閉了在中國的兩家工廠,在越南投資100億美元建廠。

大批日企轉移到東南亞投資發展,如今卻意欲重返中國

據瞭解,截至去年年底,越南共計建立320多個工業園區項目,一半以上已開始投入使用。引進投資項目約1.5萬個,吸納近1800億美元的投資金額。

這些投資提高了越南的就業率,帶動了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為越南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此同時,越南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也在逐年增長。去年,越南全年的進出口貿易總額超過4820億美元,同比增長13%。如此快速的發展,讓很多人認為越南將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然而,儘管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在某些方面比中國有更大的優勢,還是有很多企業開始"想念"中國。究其原因,雖然東南亞有著更低廉的勞動力,但其他成本並非如此。東南亞的配套設施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工廠的生產,交通網絡、電力設施、能源供應等均不完善。特別是電力供應,越南和緬甸難以供應居民用電,幾乎每天都有斷電現象。對於工廠生產來說,根本吃不消。綜合比較,這些工廠在東南亞的成本實際上要高於中國。

大批日企轉移到東南亞投資發展,如今卻意欲重返中國

以越南為例,越南的鐵路系統極其落後。貨物到達港口時,只能用汽車運輸。然而,汽車運輸不僅成本高,而且效率遠遠低於我國的鐵路運輸。此外,與越南工人相比,中國工人技術更熟練、效率更高、更能吃苦耐勞,基本四到五個越南工人才抵得上一個中國工人。因此在綜合比較之後,很多日韓企業已經後悔在東南亞地區投資建廠。

去年,在上海舉辦的中國進出口博覽會上,數百家日本企業參展,其中與中國企業簽訂了3000多個合作項目,這或許是在間接告訴我們,日本企業有意重返中國。

大批日企轉移到東南亞投資發展,如今卻意欲重返中國

事實上,中國產業已經逐步完成轉型,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已經升級為高科技創新型企業,對廉價勞動力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低。中國的工業正逐步邁向新的高度。我們大可不必擔憂這些外企的撤離,反而對我國的企業發展來說,是個大好時機。倘若中國企業能抓住時機,及時調整定位,提高創新能力,實現產業升級,趕超外國企業指日可待。您作何感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