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大清為何敗的這麼徹底?主要原因來自於這個方面

甲午戰爭大清為何敗的這麼徹底?主要原因來自於這個方面

甲午戰爭

前言:甲午戰爭已經過去125年了,此戰對中國造成的傷害,以及後來發酵引起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那麼,戰爭是怎麼打起來的?戰前中日雙方都做了哪些備戰工作?各方的作戰思路和態度對戰局的影響是怎麼樣的?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進行下面的探討。

||戰前中日雙方力量對比(海軍)

北洋水師,是1888年正式成立的。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總噸位27000多噸;官兵4000餘人。

1890年時,日本海軍總噸位約17000多噸。 到甲午戰爭前夕, 海軍有軍艦32 艘,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72000噸,超過了北洋水師。

自1888年以後,北洋水師再未增一艘艦艇,炮彈也是奇缺。定遠艦上的巨炮炮彈只有一枚,鎮遠艦也只有兩枚,其他小口徑的炮彈也沒多少。當時正向外國訂購一艘快船,因資金問題而被迫中輟,結果此船被日本人購去,這就是日本戰艦“吉野”號。因此,無論從艦艇的總噸位,還是戰鬥力來說,中方都處於劣勢。

甲午戰爭大清為何敗的這麼徹底?主要原因來自於這個方面

力量對比

||甲午戰爭開戰前,中日雙方對戰爭的戰前準備

(一)日本

1887年天皇下令從皇室經費中擠出30萬元作為海軍補助費,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國富豪紛紛捐款,一年就有100多萬元。此舉不僅增加了軍費,也極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氣。

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軍、陸軍, 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鬥目標,進行了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準備。

日本一面擴軍,一面派出大批間諜在中、朝活動,在甲午戰前繪成了包括朝鮮和中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渤海沿線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條道路的詳圖。

甲午戰爭大清為何敗的這麼徹底?主要原因來自於這個方面

日本艦隊

日本戰時大本營在挑起這場戰爭之前,制定了海陸軍統籌兼顧的“作戰大方針”。其戰略目標是在中國直隸平原與清軍進行主力決戰,打敗清軍,壓迫清朝屈服。認為能否達此目標,關鍵在於海軍作戰之勝負。為此,提出了兩期作戰計劃:首先派陸軍一部進入朝鮮,以牽制清軍;海軍則尋機與中國海軍主力決戰,迅速奪取黃海制海權。

然後作戰則視海軍勝敗情況而定:如海軍取勝,掌握了黃海制海權,陸軍便由渤海灣登陸,實施直隸平原決戰;如海上決戰勝負未分,則以艦隊控制朝鮮海峽,協助陸軍主力佔領整個朝鮮;如艦隊決戰失敗,制海權歸於中國,則以陸軍主力實行本土防禦,海軍守衛本土沿海。並以爭取實現第一案為基本戰略方針。

由此可看出,日本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戰前準備工作。無論是勝、和、敗都制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甲午戰爭大清為何敗的這麼徹底?主要原因來自於這個方面

明治維新

(二)中國方面

中方戰前沒有明確的戰略方針和作戰計劃。由於統治集團主戰、主和意見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組成專門的作戰指揮機構,更無統籌全局的戰略指導。開始寄希望於俄、英等國的“調停”,後在海陸戰端已啟的情況下倉促宣戰。從戰略規劃方面,日本就已經佔得了先機。

|中方各派的作戰態度

說到中方對此戰的態度,可謂是朝廷內部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大體上可分為兩派三方。哪兩派?帝黨陣營和後黨陣營。

在這兩派中,帝黨力量相對處於弱勢地位,總體上還比較團結;後黨那方面呢?又分為兩方,即慈禧和李鴻章。

甲午戰爭大清為何敗的這麼徹底?主要原因來自於這個方面

光緒帝

(1)帝黨這邊的態度

光緒那邊,由於一直在慈禧的壓制下,一般不敢發表意見。但他有帝師翁同龢,所以翁同龢這些清流的意見,就是他的意見。

翁同龢不光是和李鴻章政見不同,兩人還有舊怨,此時不發揮,何時發揮?他的希望就是,李鴻章儘快倒臺,有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北洋水師順利戰勝日本,實力進一步得到提升。不過這是玩火,一旦玩過頭,李鴻章條件成熟,有可能變成皇帝。

第二,打個兩敗俱傷,李鴻章實力大損,然後再捏造罪名將他擊敗,這個辦法最穩妥。

第三,李鴻章在這上面栽個大跟頭,直接把他放倒,但是在翁同龢看來是這是最困難的。

所以想來想去,他選擇了第二個方法。按第二個方案就是既限制他實力的發展,又逼他和日本開戰,說白了就是一個字——打。

光緒皇帝的意思沒有商量,就是認為大清國的面子不能丟。

但光緒就是個啥也不懂的糊塗蟲,當1894年8月23日,聽聞有日艦在渤海海域出現,立即慌了手腳,於是下令:

北洋要隘,大沽門戶,海軍各艦應在此往來梭巡,嚴防死守,不得遠離,勿令一船(日艦)闖入,若有疏虞,定將丁汝昌從重治罪!(《清實錄》)

一紙命令,所有艦隊縮回港灣,保衛京畿,白白喪失了東海的制海權。他一點都不明白,制海權是中日之間的戰略腰眼!

甲午戰爭大清為何敗的這麼徹底?主要原因來自於這個方面

翁同龢

(2)慈禧的想法

慈禧這一年,要過六十大壽,整個朝廷的工作重心都轉移到了為自己賀壽這件事情上,在她眼裡,別的都是小事。所以,現在慈禧的態度比較模稜兩可,但更傾向於主和。

後來在主戰派的請求下,慈禧的態度有了明顯的鬆動。她認為和日本打一仗也未嘗不可。她認為如果中日開戰,這件事無非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北洋水師慘勝日本,這樣李鴻章的實力,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這是最理想的情況。

第二,北洋水師完勝,那時的李鴻章,實力將再次得到提升。這就很可慮了,因為人的野心會隨著實力的提升而膨脹,皇位可能易主。所以,還要做好戰爭勝利後的各種應變的準備。

第三,其實沒有第三。誰也沒有想過大清夠輸在小日本手裡。

甲午戰爭大清為何敗的這麼徹底?主要原因來自於這個方面

慈禧

(3)李鴻章的艱難

李鴻章為何遭到朝廷的忌憚?這要從李鴻章此時的職務說起。

他此時在朝廷是文華殿大學士。清朝乾隆以後的文官,有三殿三閣的說法,按實際權力和地位,分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體仁閣、東閣、協辦。

這時的李鴻章,已是文官之首。雖然文職沒有什麼實權,但對聲望的提升那是大有幫助的。

再看看他的實職,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坐鎮京畿要地,自然是九大疆臣裡的首位。此時他的權力相當於現在北京市委書記、天津市委書記、河北省委書記一肩挑。另外還要管理直隸(今河北)、山東、奉天(今遼寧)三省通商、洋務,辦理有關外交、海防、關稅及官辦軍事工業等事宜。

他的手中既有北洋水師,還有淮軍。所以是清末漢族大臣中首屈一指的實力派。有道是樹大招風,正因為大權在握,所以朝廷才會對他產生忌憚之心。

甲午戰爭大清為何敗的這麼徹底?主要原因來自於這個方面

李鴻章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中日兩國都往朝鮮派兵,後來在朝鮮開戰,雙方的陸軍在平壤大規模作戰,但平壤之戰以清軍大敗告終。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朝軍艦“濟遠”、“廣乙”,豐島海戰爆發。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的“浪速”艦擊沉了清軍借來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製造了高升號事件,從而拉開了中日甲午戰爭的序幕。

從1888年開始,北洋水師的裝備已經大大落後於時代的發展,因為從那時起,再未添過一艘戰艦。雖然李鴻章本人並不知道具體詳情,但對水師的整體實力有個基本的瞭解。另外,那是自己一手撫養成長的“寶貝”,萬一受傷了、打殘了,都將是巨大的損失,所以他極力主張請外國人居中調停,不要發生戰爭。

所以李鴻章採取的對策是:

第一,想方設法得到大量軍費,擴充北洋水師,並擊敗日本。但是這樣一來有可能等不到開戰,慈禧和光緒就會砍掉自己的腦袋;

第二,得到部分軍費,維持目前的戰鬥力,並與日本展開一場有限度的接觸戰,這對李鴻章來說是比較理想的結果;

第三,得不到任何經費,避免與日軍開戰,保存北洋水師。這也是他最終無奈選擇的方案。

甲午戰爭大清為何敗的這麼徹底?主要原因來自於這個方面

甲午海戰

||後續的結果:

在清廷內部主戰派佔上風的情況下,中日之間終於爆發了戰爭。毫無懸念,中方徹底完敗!但這個結果完全超出慈禧和光緒的想象,這一下他們才麻爪了。

最後的結果是,誰鋪的攤子誰來收。慈禧沒問題了,她的初衷就是不要打;光緒也沒問題了,他是皇帝,所有的問題都有大臣來承擔,奴才不替主子分憂,更待何時?

那承擔責任的只有主戰的翁同龢和戰時的最高指揮官李鴻章了。

這時,翁同龢表現出清流們一貫的手腕來,我們只是建議者,實際打仗是你們實權派的事情,所以戰敗了你們要負完全的責任。

最後板子只能落在李鴻章身上了。他的罪名是臨陣怯敵,指揮無方,用人不當,以至於慘敗。

最後這個爛攤子還得李鴻章來收場。顧維鈞說過,“弱國無外交”,打又打不過,還有什麼發言權,只好簽訂了屈辱的中日《馬關條約》,賠錢割地。

甲午戰爭大清為何敗的這麼徹底?主要原因來自於這個方面

《馬關條約》

||最後的結論:

甲午之戰的完敗,除了李鴻章有一些不好的預感之外,其他人是誰也想不到的。雖然有日本實力的相對強盛,戰前準備的充足這個因素,其實,大清朝一開始就敗了,敗在了體制上,這是幾十年前的老問題了,一直沒有人看到這一點,就是看到了,誰也無力改變。其實起因就在於洋務運動的畸形發展。

洋務運動主要指導思想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八個字。中央代表人物為恭親王奕訢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團。 他們打出“自強”和“求富”的旗幟。認為要富強,必須學習西方, 因此提倡興“西學”、提倡“洋務”、辦軍工廠,生產新式武器、建立新式軍隊,以達到“自強”目的。

但是有一個副作用當時誰也沒有看出來,就是看出來,誰也不敢說。那就是洋務運動從經濟與軍事上,徹底的把清朝體制由皇權集權變成官僚資本割據分權體制,皇權形同虛設。

甲午戰爭大清為何敗的這麼徹底?主要原因來自於這個方面

洋務運動

當時大清的四大軍事工業,江南製造局、金陵機器局、天津機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鴻章一人就創辦了三個;左宗棠、沈葆楨創辦了另一個。

於是後來就形成了各路軍閥掌控了大清朝的主要經濟和軍事力量。官僚集團分權體制的一個主要弊端就是官僚軍閥的小團體利益,與國家整體利益,並不是完全一致的。當國家戰爭開啟後,官僚軍閥首先想到的是保護自己小團體的實力,避免消耗過大而被其他官僚軍閥替代。

其實這時的大清已經類似於唐朝中期,督撫權力已經開始向安史之亂以後的節度使性質轉變:

“時督、撫權宜行事,用人不拘資格,隨時舉措,固不能以大計舉例繩其後也。”(《清史稿》)

官僚派系與國家利益,多數情況下是不同的甚至相違背的。 歷史事實是,清朝的洋務運動,破壞了中央集權,造成皇權旁落。因此雖然表面上經濟軍事科技發展發達,但國家由於沒有強大的核心中央集權,國家整體力量並不強大!

甲午戰爭大清為何敗的這麼徹底?主要原因來自於這個方面

先進工廠

其實按當時中國的國力,戰爭厚度,縱深力度,持續能力,就是海戰失敗,還可以和日本在陸地打持久戰的。但是,慈禧和光緒卻嚇破了膽,早早就投降認輸了。

自己沒有了信心,別人還有什麼辦法呢?這一點說來說去還是要怪美國,誰讓你那時候沒有早點發明“偉哥”,讓疲沓下去的大清帝國在關鍵時刻吃上那麼兩粒,突然的勃起一把呢?!

參考資料:《清史稿》、《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甲午戰爭史》等

老衲侃春秋嚴正聲明:原創作品,禁止非法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