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仁壽縣 四川 眉山 簡陽 井研 成都 愛上仁壽 2019-07-19
"

在四川省仁壽縣,有一座碧波盪漾、山明水秀的人工湖——黑龍灘,她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川西第一海”、“成都後花園”。她更是160萬仁壽人民的母親湖,用博大的胸懷、清澈的湖水,灌溉著周邊120餘萬畝土地,養育著100餘萬人口,成為惠及民生、助推仁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堅強後盾。

"

在四川省仁壽縣,有一座碧波盪漾、山明水秀的人工湖——黑龍灘,她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川西第一海”、“成都後花園”。她更是160萬仁壽人民的母親湖,用博大的胸懷、清澈的湖水,灌溉著周邊120餘萬畝土地,養育著100餘萬人口,成為惠及民生、助推仁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堅強後盾。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龍灘水清清 甘泉灑人間

“一開水龍頭,就能喝上黑龍灘的乾淨水,淘米、洗菜隨便用,洗衣、洗澡水不愁,生活真的很方便。”

仁壽縣珠嘉鎮苗園社區5組居民李淑均一邊張羅午飯,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說。

"

在四川省仁壽縣,有一座碧波盪漾、山明水秀的人工湖——黑龍灘,她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川西第一海”、“成都後花園”。她更是160萬仁壽人民的母親湖,用博大的胸懷、清澈的湖水,灌溉著周邊120餘萬畝土地,養育著100餘萬人口,成為惠及民生、助推仁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堅強後盾。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龍灘水清清 甘泉灑人間

“一開水龍頭,就能喝上黑龍灘的乾淨水,淘米、洗菜隨便用,洗衣、洗澡水不愁,生活真的很方便。”

仁壽縣珠嘉鎮苗園社區5組居民李淑均一邊張羅午飯,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說。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仁壽縣珠嘉鎮苗園社區是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這裡的居民都是來自周邊村社的精準貧困戶。曾經,他們要去離家幾里路遠的水井挑水來做飯。遇到天干年月,只能飲用溝渠水、堰塘水。如今,自來水安進了新居,水、電、氣通到家家戶戶,日子過得舒心而便利。

在仁壽縣及其周邊地區,飲用黑龍灘“安全水”、“健康水”、“幸福水”的人遠不止珠嘉鎮苗園社區的居民。從仁壽縣偏遠的天峨鎮、識經鎮,到繁華的眉山市區、仁壽縣城,一百多萬群眾都在飲用黑龍灘供給的自來水。

"

在四川省仁壽縣,有一座碧波盪漾、山明水秀的人工湖——黑龍灘,她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川西第一海”、“成都後花園”。她更是160萬仁壽人民的母親湖,用博大的胸懷、清澈的湖水,灌溉著周邊120餘萬畝土地,養育著100餘萬人口,成為惠及民生、助推仁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堅強後盾。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龍灘水清清 甘泉灑人間

“一開水龍頭,就能喝上黑龍灘的乾淨水,淘米、洗菜隨便用,洗衣、洗澡水不愁,生活真的很方便。”

仁壽縣珠嘉鎮苗園社區5組居民李淑均一邊張羅午飯,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說。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仁壽縣珠嘉鎮苗園社區是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這裡的居民都是來自周邊村社的精準貧困戶。曾經,他們要去離家幾里路遠的水井挑水來做飯。遇到天干年月,只能飲用溝渠水、堰塘水。如今,自來水安進了新居,水、電、氣通到家家戶戶,日子過得舒心而便利。

在仁壽縣及其周邊地區,飲用黑龍灘“安全水”、“健康水”、“幸福水”的人遠不止珠嘉鎮苗園社區的居民。從仁壽縣偏遠的天峨鎮、識經鎮,到繁華的眉山市區、仁壽縣城,一百多萬群眾都在飲用黑龍灘供給的自來水。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仁壽縣幅員廣闊,人口眾多。境內以丘陵地貌為主,無大江大河,年人均水資源僅為全省平均的四分之一,屬重度缺水地區。“下雨水外流,無雨吃水愁,十年有九旱,用水貴如油”是仁壽縣嚴重缺水情況的真實寫照。

從1970年開始,百萬仁壽兒女,歷時十五年,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四川省首個蓄水灌溉工程——黑龍灘水庫。水庫蓄水3.6億立方米,灌溉仁壽、井研、簡陽三縣120多萬畝土地,保障眉山市區、仁壽縣城區、以及52個鄉鎮百萬群眾的飲用水源。

"

在四川省仁壽縣,有一座碧波盪漾、山明水秀的人工湖——黑龍灘,她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川西第一海”、“成都後花園”。她更是160萬仁壽人民的母親湖,用博大的胸懷、清澈的湖水,灌溉著周邊120餘萬畝土地,養育著100餘萬人口,成為惠及民生、助推仁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堅強後盾。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龍灘水清清 甘泉灑人間

“一開水龍頭,就能喝上黑龍灘的乾淨水,淘米、洗菜隨便用,洗衣、洗澡水不愁,生活真的很方便。”

仁壽縣珠嘉鎮苗園社區5組居民李淑均一邊張羅午飯,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說。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仁壽縣珠嘉鎮苗園社區是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這裡的居民都是來自周邊村社的精準貧困戶。曾經,他們要去離家幾里路遠的水井挑水來做飯。遇到天干年月,只能飲用溝渠水、堰塘水。如今,自來水安進了新居,水、電、氣通到家家戶戶,日子過得舒心而便利。

在仁壽縣及其周邊地區,飲用黑龍灘“安全水”、“健康水”、“幸福水”的人遠不止珠嘉鎮苗園社區的居民。從仁壽縣偏遠的天峨鎮、識經鎮,到繁華的眉山市區、仁壽縣城,一百多萬群眾都在飲用黑龍灘供給的自來水。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仁壽縣幅員廣闊,人口眾多。境內以丘陵地貌為主,無大江大河,年人均水資源僅為全省平均的四分之一,屬重度缺水地區。“下雨水外流,無雨吃水愁,十年有九旱,用水貴如油”是仁壽縣嚴重缺水情況的真實寫照。

從1970年開始,百萬仁壽兒女,歷時十五年,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四川省首個蓄水灌溉工程——黑龍灘水庫。水庫蓄水3.6億立方米,灌溉仁壽、井研、簡陽三縣120多萬畝土地,保障眉山市區、仁壽縣城區、以及52個鄉鎮百萬群眾的飲用水源。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龍灘水清清,越嶺又翻山。流進農家院,溫暖我心田。嫦娥舒廣袖,甘泉灑人間。”仁壽當地人創作的一首歌曲,道出了人們對黑龍灘的深厚感情。

"

在四川省仁壽縣,有一座碧波盪漾、山明水秀的人工湖——黑龍灘,她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川西第一海”、“成都後花園”。她更是160萬仁壽人民的母親湖,用博大的胸懷、清澈的湖水,灌溉著周邊120餘萬畝土地,養育著100餘萬人口,成為惠及民生、助推仁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堅強後盾。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龍灘水清清 甘泉灑人間

“一開水龍頭,就能喝上黑龍灘的乾淨水,淘米、洗菜隨便用,洗衣、洗澡水不愁,生活真的很方便。”

仁壽縣珠嘉鎮苗園社區5組居民李淑均一邊張羅午飯,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說。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仁壽縣珠嘉鎮苗園社區是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這裡的居民都是來自周邊村社的精準貧困戶。曾經,他們要去離家幾里路遠的水井挑水來做飯。遇到天干年月,只能飲用溝渠水、堰塘水。如今,自來水安進了新居,水、電、氣通到家家戶戶,日子過得舒心而便利。

在仁壽縣及其周邊地區,飲用黑龍灘“安全水”、“健康水”、“幸福水”的人遠不止珠嘉鎮苗園社區的居民。從仁壽縣偏遠的天峨鎮、識經鎮,到繁華的眉山市區、仁壽縣城,一百多萬群眾都在飲用黑龍灘供給的自來水。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仁壽縣幅員廣闊,人口眾多。境內以丘陵地貌為主,無大江大河,年人均水資源僅為全省平均的四分之一,屬重度缺水地區。“下雨水外流,無雨吃水愁,十年有九旱,用水貴如油”是仁壽縣嚴重缺水情況的真實寫照。

從1970年開始,百萬仁壽兒女,歷時十五年,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四川省首個蓄水灌溉工程——黑龍灘水庫。水庫蓄水3.6億立方米,灌溉仁壽、井研、簡陽三縣120多萬畝土地,保障眉山市區、仁壽縣城區、以及52個鄉鎮百萬群眾的飲用水源。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龍灘水清清,越嶺又翻山。流進農家院,溫暖我心田。嫦娥舒廣袖,甘泉灑人間。”仁壽當地人創作的一首歌曲,道出了人們對黑龍灘的深厚感情。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戰天鬥地一聲吼 敢叫高峽出平湖

“以前這裡是不毛之地,荒無人煙。現在到處都是人,到處都是景。”每逢節假日,伍長民老人都要到黑龍灘水庫走一走,看一看。撫今追昔,胸懷激盪。

伍長民老人今年72歲,40年前,他是修建黑龍灘水庫百萬大軍中的一員。正是千千萬萬沒有留下姓名的仁壽兒女,用戰天鬥地的精神、15年時間,建成了長271米、高53米的黑龍灘大壩和遍佈全縣的3690多公里大小輸水渠道。

1970年代,中國經濟社會還不發達,作為曾經的全國貧困縣之一,仁壽在當時吃飯問題都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是怎樣全靠人力修建瞭如此雄偉的工程呢?

伍長民老人回憶:“修建黑龍灘的錢多數是老百姓湊的,國家補貼了一小部分。當時是生產隊選送勞動力,自己帶工具,自己帶乾糧,到工地上抬石頭,打石頭,砌大壩。”

仁壽縣龍正鎮居民徐國安回憶說,修築黑龍灘大壩的時候,他還在龍正小學唸書。學校組織學生前往黑龍灘大壩勤工儉學。他們自帶乾糧,步行20餘公里前往黑龍灘大壩所在地,沿路將撿來的石頭裝在書包裡送到工地上,供工人使用。他和同學們一起,前前後後共輸送小塊石頭2500餘斤。

"

在四川省仁壽縣,有一座碧波盪漾、山明水秀的人工湖——黑龍灘,她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川西第一海”、“成都後花園”。她更是160萬仁壽人民的母親湖,用博大的胸懷、清澈的湖水,灌溉著周邊120餘萬畝土地,養育著100餘萬人口,成為惠及民生、助推仁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堅強後盾。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龍灘水清清 甘泉灑人間

“一開水龍頭,就能喝上黑龍灘的乾淨水,淘米、洗菜隨便用,洗衣、洗澡水不愁,生活真的很方便。”

仁壽縣珠嘉鎮苗園社區5組居民李淑均一邊張羅午飯,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說。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仁壽縣珠嘉鎮苗園社區是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這裡的居民都是來自周邊村社的精準貧困戶。曾經,他們要去離家幾里路遠的水井挑水來做飯。遇到天干年月,只能飲用溝渠水、堰塘水。如今,自來水安進了新居,水、電、氣通到家家戶戶,日子過得舒心而便利。

在仁壽縣及其周邊地區,飲用黑龍灘“安全水”、“健康水”、“幸福水”的人遠不止珠嘉鎮苗園社區的居民。從仁壽縣偏遠的天峨鎮、識經鎮,到繁華的眉山市區、仁壽縣城,一百多萬群眾都在飲用黑龍灘供給的自來水。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仁壽縣幅員廣闊,人口眾多。境內以丘陵地貌為主,無大江大河,年人均水資源僅為全省平均的四分之一,屬重度缺水地區。“下雨水外流,無雨吃水愁,十年有九旱,用水貴如油”是仁壽縣嚴重缺水情況的真實寫照。

從1970年開始,百萬仁壽兒女,歷時十五年,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四川省首個蓄水灌溉工程——黑龍灘水庫。水庫蓄水3.6億立方米,灌溉仁壽、井研、簡陽三縣120多萬畝土地,保障眉山市區、仁壽縣城區、以及52個鄉鎮百萬群眾的飲用水源。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龍灘水清清,越嶺又翻山。流進農家院,溫暖我心田。嫦娥舒廣袖,甘泉灑人間。”仁壽當地人創作的一首歌曲,道出了人們對黑龍灘的深厚感情。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戰天鬥地一聲吼 敢叫高峽出平湖

“以前這裡是不毛之地,荒無人煙。現在到處都是人,到處都是景。”每逢節假日,伍長民老人都要到黑龍灘水庫走一走,看一看。撫今追昔,胸懷激盪。

伍長民老人今年72歲,40年前,他是修建黑龍灘水庫百萬大軍中的一員。正是千千萬萬沒有留下姓名的仁壽兒女,用戰天鬥地的精神、15年時間,建成了長271米、高53米的黑龍灘大壩和遍佈全縣的3690多公里大小輸水渠道。

1970年代,中國經濟社會還不發達,作為曾經的全國貧困縣之一,仁壽在當時吃飯問題都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是怎樣全靠人力修建瞭如此雄偉的工程呢?

伍長民老人回憶:“修建黑龍灘的錢多數是老百姓湊的,國家補貼了一小部分。當時是生產隊選送勞動力,自己帶工具,自己帶乾糧,到工地上抬石頭,打石頭,砌大壩。”

仁壽縣龍正鎮居民徐國安回憶說,修築黑龍灘大壩的時候,他還在龍正小學唸書。學校組織學生前往黑龍灘大壩勤工儉學。他們自帶乾糧,步行20餘公里前往黑龍灘大壩所在地,沿路將撿來的石頭裝在書包裡送到工地上,供工人使用。他和同學們一起,前前後後共輸送小塊石頭2500餘斤。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有親歷者回憶,黑龍灘水庫建設工地當時有一副標語:“活著幹,死了算(累死了值得),一年建成黑龍灘”。大壩清基,正值數九寒天,許多水利戰士在沒有任何防護設施(當時也不可能)的情況下頭頂風雪,腳踏冰河,水下作業一個多月,手凍裂了,腳磨破了是常事。只要還有一口氣就決不下火線成為水利戰士的共同心聲。

“敢於擔當、勇於奉獻、甘於吃苦、善於創新。”仁壽黑龍灘精神在當年修建黑龍灘時得以具體集中體現,併發揮出了它驚天動地的效益。百萬工人用簡陋的鐵錘和鐵鍬開採出20多萬立方米條石,並用雙肩一塊一塊抬上大壩,建成了“高峽出平湖,當今世上殊”的黑龍灘大壩。

"

在四川省仁壽縣,有一座碧波盪漾、山明水秀的人工湖——黑龍灘,她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川西第一海”、“成都後花園”。她更是160萬仁壽人民的母親湖,用博大的胸懷、清澈的湖水,灌溉著周邊120餘萬畝土地,養育著100餘萬人口,成為惠及民生、助推仁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堅強後盾。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龍灘水清清 甘泉灑人間

“一開水龍頭,就能喝上黑龍灘的乾淨水,淘米、洗菜隨便用,洗衣、洗澡水不愁,生活真的很方便。”

仁壽縣珠嘉鎮苗園社區5組居民李淑均一邊張羅午飯,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說。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仁壽縣珠嘉鎮苗園社區是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這裡的居民都是來自周邊村社的精準貧困戶。曾經,他們要去離家幾里路遠的水井挑水來做飯。遇到天干年月,只能飲用溝渠水、堰塘水。如今,自來水安進了新居,水、電、氣通到家家戶戶,日子過得舒心而便利。

在仁壽縣及其周邊地區,飲用黑龍灘“安全水”、“健康水”、“幸福水”的人遠不止珠嘉鎮苗園社區的居民。從仁壽縣偏遠的天峨鎮、識經鎮,到繁華的眉山市區、仁壽縣城,一百多萬群眾都在飲用黑龍灘供給的自來水。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仁壽縣幅員廣闊,人口眾多。境內以丘陵地貌為主,無大江大河,年人均水資源僅為全省平均的四分之一,屬重度缺水地區。“下雨水外流,無雨吃水愁,十年有九旱,用水貴如油”是仁壽縣嚴重缺水情況的真實寫照。

從1970年開始,百萬仁壽兒女,歷時十五年,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四川省首個蓄水灌溉工程——黑龍灘水庫。水庫蓄水3.6億立方米,灌溉仁壽、井研、簡陽三縣120多萬畝土地,保障眉山市區、仁壽縣城區、以及52個鄉鎮百萬群眾的飲用水源。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龍灘水清清,越嶺又翻山。流進農家院,溫暖我心田。嫦娥舒廣袖,甘泉灑人間。”仁壽當地人創作的一首歌曲,道出了人們對黑龍灘的深厚感情。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戰天鬥地一聲吼 敢叫高峽出平湖

“以前這裡是不毛之地,荒無人煙。現在到處都是人,到處都是景。”每逢節假日,伍長民老人都要到黑龍灘水庫走一走,看一看。撫今追昔,胸懷激盪。

伍長民老人今年72歲,40年前,他是修建黑龍灘水庫百萬大軍中的一員。正是千千萬萬沒有留下姓名的仁壽兒女,用戰天鬥地的精神、15年時間,建成了長271米、高53米的黑龍灘大壩和遍佈全縣的3690多公里大小輸水渠道。

1970年代,中國經濟社會還不發達,作為曾經的全國貧困縣之一,仁壽在當時吃飯問題都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是怎樣全靠人力修建瞭如此雄偉的工程呢?

伍長民老人回憶:“修建黑龍灘的錢多數是老百姓湊的,國家補貼了一小部分。當時是生產隊選送勞動力,自己帶工具,自己帶乾糧,到工地上抬石頭,打石頭,砌大壩。”

仁壽縣龍正鎮居民徐國安回憶說,修築黑龍灘大壩的時候,他還在龍正小學唸書。學校組織學生前往黑龍灘大壩勤工儉學。他們自帶乾糧,步行20餘公里前往黑龍灘大壩所在地,沿路將撿來的石頭裝在書包裡送到工地上,供工人使用。他和同學們一起,前前後後共輸送小塊石頭2500餘斤。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有親歷者回憶,黑龍灘水庫建設工地當時有一副標語:“活著幹,死了算(累死了值得),一年建成黑龍灘”。大壩清基,正值數九寒天,許多水利戰士在沒有任何防護設施(當時也不可能)的情況下頭頂風雪,腳踏冰河,水下作業一個多月,手凍裂了,腳磨破了是常事。只要還有一口氣就決不下火線成為水利戰士的共同心聲。

“敢於擔當、勇於奉獻、甘於吃苦、善於創新。”仁壽黑龍灘精神在當年修建黑龍灘時得以具體集中體現,併發揮出了它驚天動地的效益。百萬工人用簡陋的鐵錘和鐵鍬開採出20多萬立方米條石,並用雙肩一塊一塊抬上大壩,建成了“高峽出平湖,當今世上殊”的黑龍灘大壩。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直到今天,黑龍灘精神依然鼓舞著160萬仁壽兒女。正是靠著這一精神,仁壽人用更加昂揚的鬥志,更加奮發的熱情,努力建設“天府南門、大美仁壽”新家園。

綠水青山 金山銀山

每天早上六點三十分,住在仁壽縣城區的李大姐準時來到仁壽城市溼地公園練習太極。“這裡水清樹綠景美,空氣清新,格外適合我們鍛鍊。”李大姐說。

"

在四川省仁壽縣,有一座碧波盪漾、山明水秀的人工湖——黑龍灘,她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川西第一海”、“成都後花園”。她更是160萬仁壽人民的母親湖,用博大的胸懷、清澈的湖水,灌溉著周邊120餘萬畝土地,養育著100餘萬人口,成為惠及民生、助推仁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堅強後盾。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龍灘水清清 甘泉灑人間

“一開水龍頭,就能喝上黑龍灘的乾淨水,淘米、洗菜隨便用,洗衣、洗澡水不愁,生活真的很方便。”

仁壽縣珠嘉鎮苗園社區5組居民李淑均一邊張羅午飯,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說。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仁壽縣珠嘉鎮苗園社區是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這裡的居民都是來自周邊村社的精準貧困戶。曾經,他們要去離家幾里路遠的水井挑水來做飯。遇到天干年月,只能飲用溝渠水、堰塘水。如今,自來水安進了新居,水、電、氣通到家家戶戶,日子過得舒心而便利。

在仁壽縣及其周邊地區,飲用黑龍灘“安全水”、“健康水”、“幸福水”的人遠不止珠嘉鎮苗園社區的居民。從仁壽縣偏遠的天峨鎮、識經鎮,到繁華的眉山市區、仁壽縣城,一百多萬群眾都在飲用黑龍灘供給的自來水。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仁壽縣幅員廣闊,人口眾多。境內以丘陵地貌為主,無大江大河,年人均水資源僅為全省平均的四分之一,屬重度缺水地區。“下雨水外流,無雨吃水愁,十年有九旱,用水貴如油”是仁壽縣嚴重缺水情況的真實寫照。

從1970年開始,百萬仁壽兒女,歷時十五年,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四川省首個蓄水灌溉工程——黑龍灘水庫。水庫蓄水3.6億立方米,灌溉仁壽、井研、簡陽三縣120多萬畝土地,保障眉山市區、仁壽縣城區、以及52個鄉鎮百萬群眾的飲用水源。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龍灘水清清,越嶺又翻山。流進農家院,溫暖我心田。嫦娥舒廣袖,甘泉灑人間。”仁壽當地人創作的一首歌曲,道出了人們對黑龍灘的深厚感情。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戰天鬥地一聲吼 敢叫高峽出平湖

“以前這裡是不毛之地,荒無人煙。現在到處都是人,到處都是景。”每逢節假日,伍長民老人都要到黑龍灘水庫走一走,看一看。撫今追昔,胸懷激盪。

伍長民老人今年72歲,40年前,他是修建黑龍灘水庫百萬大軍中的一員。正是千千萬萬沒有留下姓名的仁壽兒女,用戰天鬥地的精神、15年時間,建成了長271米、高53米的黑龍灘大壩和遍佈全縣的3690多公里大小輸水渠道。

1970年代,中國經濟社會還不發達,作為曾經的全國貧困縣之一,仁壽在當時吃飯問題都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是怎樣全靠人力修建瞭如此雄偉的工程呢?

伍長民老人回憶:“修建黑龍灘的錢多數是老百姓湊的,國家補貼了一小部分。當時是生產隊選送勞動力,自己帶工具,自己帶乾糧,到工地上抬石頭,打石頭,砌大壩。”

仁壽縣龍正鎮居民徐國安回憶說,修築黑龍灘大壩的時候,他還在龍正小學唸書。學校組織學生前往黑龍灘大壩勤工儉學。他們自帶乾糧,步行20餘公里前往黑龍灘大壩所在地,沿路將撿來的石頭裝在書包裡送到工地上,供工人使用。他和同學們一起,前前後後共輸送小塊石頭2500餘斤。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有親歷者回憶,黑龍灘水庫建設工地當時有一副標語:“活著幹,死了算(累死了值得),一年建成黑龍灘”。大壩清基,正值數九寒天,許多水利戰士在沒有任何防護設施(當時也不可能)的情況下頭頂風雪,腳踏冰河,水下作業一個多月,手凍裂了,腳磨破了是常事。只要還有一口氣就決不下火線成為水利戰士的共同心聲。

“敢於擔當、勇於奉獻、甘於吃苦、善於創新。”仁壽黑龍灘精神在當年修建黑龍灘時得以具體集中體現,併發揮出了它驚天動地的效益。百萬工人用簡陋的鐵錘和鐵鍬開採出20多萬立方米條石,並用雙肩一塊一塊抬上大壩,建成了“高峽出平湖,當今世上殊”的黑龍灘大壩。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直到今天,黑龍灘精神依然鼓舞著160萬仁壽兒女。正是靠著這一精神,仁壽人用更加昂揚的鬥志,更加奮發的熱情,努力建設“天府南門、大美仁壽”新家園。

綠水青山 金山銀山

每天早上六點三十分,住在仁壽縣城區的李大姐準時來到仁壽城市溼地公園練習太極。“這裡水清樹綠景美,空氣清新,格外適合我們鍛鍊。”李大姐說。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在仁壽城市溼地公園,每天都有大量市民前來觀景、玩水、鍛鍊。2015年,仁壽以黑龍灘水庫為水源,打通民生隧洞,通過東干渠引黑龍灘水入城,結合龍水河、響水河等現狀水系,組成縱橫交錯的水網系統,形成以仁壽城市溼地公園為核心的生態水體景觀體系,修建了14座公園,城市建設得到快速發展。

"

在四川省仁壽縣,有一座碧波盪漾、山明水秀的人工湖——黑龍灘,她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川西第一海”、“成都後花園”。她更是160萬仁壽人民的母親湖,用博大的胸懷、清澈的湖水,灌溉著周邊120餘萬畝土地,養育著100餘萬人口,成為惠及民生、助推仁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堅強後盾。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龍灘水清清 甘泉灑人間

“一開水龍頭,就能喝上黑龍灘的乾淨水,淘米、洗菜隨便用,洗衣、洗澡水不愁,生活真的很方便。”

仁壽縣珠嘉鎮苗園社區5組居民李淑均一邊張羅午飯,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說。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仁壽縣珠嘉鎮苗園社區是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這裡的居民都是來自周邊村社的精準貧困戶。曾經,他們要去離家幾里路遠的水井挑水來做飯。遇到天干年月,只能飲用溝渠水、堰塘水。如今,自來水安進了新居,水、電、氣通到家家戶戶,日子過得舒心而便利。

在仁壽縣及其周邊地區,飲用黑龍灘“安全水”、“健康水”、“幸福水”的人遠不止珠嘉鎮苗園社區的居民。從仁壽縣偏遠的天峨鎮、識經鎮,到繁華的眉山市區、仁壽縣城,一百多萬群眾都在飲用黑龍灘供給的自來水。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仁壽縣幅員廣闊,人口眾多。境內以丘陵地貌為主,無大江大河,年人均水資源僅為全省平均的四分之一,屬重度缺水地區。“下雨水外流,無雨吃水愁,十年有九旱,用水貴如油”是仁壽縣嚴重缺水情況的真實寫照。

從1970年開始,百萬仁壽兒女,歷時十五年,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四川省首個蓄水灌溉工程——黑龍灘水庫。水庫蓄水3.6億立方米,灌溉仁壽、井研、簡陽三縣120多萬畝土地,保障眉山市區、仁壽縣城區、以及52個鄉鎮百萬群眾的飲用水源。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龍灘水清清,越嶺又翻山。流進農家院,溫暖我心田。嫦娥舒廣袖,甘泉灑人間。”仁壽當地人創作的一首歌曲,道出了人們對黑龍灘的深厚感情。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戰天鬥地一聲吼 敢叫高峽出平湖

“以前這裡是不毛之地,荒無人煙。現在到處都是人,到處都是景。”每逢節假日,伍長民老人都要到黑龍灘水庫走一走,看一看。撫今追昔,胸懷激盪。

伍長民老人今年72歲,40年前,他是修建黑龍灘水庫百萬大軍中的一員。正是千千萬萬沒有留下姓名的仁壽兒女,用戰天鬥地的精神、15年時間,建成了長271米、高53米的黑龍灘大壩和遍佈全縣的3690多公里大小輸水渠道。

1970年代,中國經濟社會還不發達,作為曾經的全國貧困縣之一,仁壽在當時吃飯問題都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是怎樣全靠人力修建瞭如此雄偉的工程呢?

伍長民老人回憶:“修建黑龍灘的錢多數是老百姓湊的,國家補貼了一小部分。當時是生產隊選送勞動力,自己帶工具,自己帶乾糧,到工地上抬石頭,打石頭,砌大壩。”

仁壽縣龍正鎮居民徐國安回憶說,修築黑龍灘大壩的時候,他還在龍正小學唸書。學校組織學生前往黑龍灘大壩勤工儉學。他們自帶乾糧,步行20餘公里前往黑龍灘大壩所在地,沿路將撿來的石頭裝在書包裡送到工地上,供工人使用。他和同學們一起,前前後後共輸送小塊石頭2500餘斤。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有親歷者回憶,黑龍灘水庫建設工地當時有一副標語:“活著幹,死了算(累死了值得),一年建成黑龍灘”。大壩清基,正值數九寒天,許多水利戰士在沒有任何防護設施(當時也不可能)的情況下頭頂風雪,腳踏冰河,水下作業一個多月,手凍裂了,腳磨破了是常事。只要還有一口氣就決不下火線成為水利戰士的共同心聲。

“敢於擔當、勇於奉獻、甘於吃苦、善於創新。”仁壽黑龍灘精神在當年修建黑龍灘時得以具體集中體現,併發揮出了它驚天動地的效益。百萬工人用簡陋的鐵錘和鐵鍬開採出20多萬立方米條石,並用雙肩一塊一塊抬上大壩,建成了“高峽出平湖,當今世上殊”的黑龍灘大壩。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直到今天,黑龍灘精神依然鼓舞著160萬仁壽兒女。正是靠著這一精神,仁壽人用更加昂揚的鬥志,更加奮發的熱情,努力建設“天府南門、大美仁壽”新家園。

綠水青山 金山銀山

每天早上六點三十分,住在仁壽縣城區的李大姐準時來到仁壽城市溼地公園練習太極。“這裡水清樹綠景美,空氣清新,格外適合我們鍛鍊。”李大姐說。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在仁壽城市溼地公園,每天都有大量市民前來觀景、玩水、鍛鍊。2015年,仁壽以黑龍灘水庫為水源,打通民生隧洞,通過東干渠引黑龍灘水入城,結合龍水河、響水河等現狀水系,組成縱橫交錯的水網系統,形成以仁壽城市溼地公園為核心的生態水體景觀體系,修建了14座公園,城市建設得到快速發展。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千年來依山而建、塵土飛揚的仁壽縣城,從此有了山環水繞的韻味、碧波盪漾的明媚。

經過30多年的不斷投入完善,黑龍灘的功能已經不再侷限於蓄水灌溉。1986年,黑龍灘水庫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審定為四川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2014年5月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湖中的7峽7壩85座群島,星羅棋佈,似水上盆景,碧波萬頃,水天一色,迴環掩映,如夢如幻。優美的風景,動人的傳說,引來無數遊客。庫區的百姓吃上了旅遊飯,走上了致富路。

"

在四川省仁壽縣,有一座碧波盪漾、山明水秀的人工湖——黑龍灘,她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川西第一海”、“成都後花園”。她更是160萬仁壽人民的母親湖,用博大的胸懷、清澈的湖水,灌溉著周邊120餘萬畝土地,養育著100餘萬人口,成為惠及民生、助推仁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堅強後盾。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龍灘水清清 甘泉灑人間

“一開水龍頭,就能喝上黑龍灘的乾淨水,淘米、洗菜隨便用,洗衣、洗澡水不愁,生活真的很方便。”

仁壽縣珠嘉鎮苗園社區5組居民李淑均一邊張羅午飯,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說。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仁壽縣珠嘉鎮苗園社區是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這裡的居民都是來自周邊村社的精準貧困戶。曾經,他們要去離家幾里路遠的水井挑水來做飯。遇到天干年月,只能飲用溝渠水、堰塘水。如今,自來水安進了新居,水、電、氣通到家家戶戶,日子過得舒心而便利。

在仁壽縣及其周邊地區,飲用黑龍灘“安全水”、“健康水”、“幸福水”的人遠不止珠嘉鎮苗園社區的居民。從仁壽縣偏遠的天峨鎮、識經鎮,到繁華的眉山市區、仁壽縣城,一百多萬群眾都在飲用黑龍灘供給的自來水。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仁壽縣幅員廣闊,人口眾多。境內以丘陵地貌為主,無大江大河,年人均水資源僅為全省平均的四分之一,屬重度缺水地區。“下雨水外流,無雨吃水愁,十年有九旱,用水貴如油”是仁壽縣嚴重缺水情況的真實寫照。

從1970年開始,百萬仁壽兒女,歷時十五年,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四川省首個蓄水灌溉工程——黑龍灘水庫。水庫蓄水3.6億立方米,灌溉仁壽、井研、簡陽三縣120多萬畝土地,保障眉山市區、仁壽縣城區、以及52個鄉鎮百萬群眾的飲用水源。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龍灘水清清,越嶺又翻山。流進農家院,溫暖我心田。嫦娥舒廣袖,甘泉灑人間。”仁壽當地人創作的一首歌曲,道出了人們對黑龍灘的深厚感情。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戰天鬥地一聲吼 敢叫高峽出平湖

“以前這裡是不毛之地,荒無人煙。現在到處都是人,到處都是景。”每逢節假日,伍長民老人都要到黑龍灘水庫走一走,看一看。撫今追昔,胸懷激盪。

伍長民老人今年72歲,40年前,他是修建黑龍灘水庫百萬大軍中的一員。正是千千萬萬沒有留下姓名的仁壽兒女,用戰天鬥地的精神、15年時間,建成了長271米、高53米的黑龍灘大壩和遍佈全縣的3690多公里大小輸水渠道。

1970年代,中國經濟社會還不發達,作為曾經的全國貧困縣之一,仁壽在當時吃飯問題都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是怎樣全靠人力修建瞭如此雄偉的工程呢?

伍長民老人回憶:“修建黑龍灘的錢多數是老百姓湊的,國家補貼了一小部分。當時是生產隊選送勞動力,自己帶工具,自己帶乾糧,到工地上抬石頭,打石頭,砌大壩。”

仁壽縣龍正鎮居民徐國安回憶說,修築黑龍灘大壩的時候,他還在龍正小學唸書。學校組織學生前往黑龍灘大壩勤工儉學。他們自帶乾糧,步行20餘公里前往黑龍灘大壩所在地,沿路將撿來的石頭裝在書包裡送到工地上,供工人使用。他和同學們一起,前前後後共輸送小塊石頭2500餘斤。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有親歷者回憶,黑龍灘水庫建設工地當時有一副標語:“活著幹,死了算(累死了值得),一年建成黑龍灘”。大壩清基,正值數九寒天,許多水利戰士在沒有任何防護設施(當時也不可能)的情況下頭頂風雪,腳踏冰河,水下作業一個多月,手凍裂了,腳磨破了是常事。只要還有一口氣就決不下火線成為水利戰士的共同心聲。

“敢於擔當、勇於奉獻、甘於吃苦、善於創新。”仁壽黑龍灘精神在當年修建黑龍灘時得以具體集中體現,併發揮出了它驚天動地的效益。百萬工人用簡陋的鐵錘和鐵鍬開採出20多萬立方米條石,並用雙肩一塊一塊抬上大壩,建成了“高峽出平湖,當今世上殊”的黑龍灘大壩。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直到今天,黑龍灘精神依然鼓舞著160萬仁壽兒女。正是靠著這一精神,仁壽人用更加昂揚的鬥志,更加奮發的熱情,努力建設“天府南門、大美仁壽”新家園。

綠水青山 金山銀山

每天早上六點三十分,住在仁壽縣城區的李大姐準時來到仁壽城市溼地公園練習太極。“這裡水清樹綠景美,空氣清新,格外適合我們鍛鍊。”李大姐說。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在仁壽城市溼地公園,每天都有大量市民前來觀景、玩水、鍛鍊。2015年,仁壽以黑龍灘水庫為水源,打通民生隧洞,通過東干渠引黑龍灘水入城,結合龍水河、響水河等現狀水系,組成縱橫交錯的水網系統,形成以仁壽城市溼地公園為核心的生態水體景觀體系,修建了14座公園,城市建設得到快速發展。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千年來依山而建、塵土飛揚的仁壽縣城,從此有了山環水繞的韻味、碧波盪漾的明媚。

經過30多年的不斷投入完善,黑龍灘的功能已經不再侷限於蓄水灌溉。1986年,黑龍灘水庫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審定為四川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2014年5月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湖中的7峽7壩85座群島,星羅棋佈,似水上盆景,碧波萬頃,水天一色,迴環掩映,如夢如幻。優美的風景,動人的傳說,引來無數遊客。庫區的百姓吃上了旅遊飯,走上了致富路。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進入新時代,仁壽縣委、縣政府在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的理念指引下,依託黑龍灘風景區建設國際標準化旅遊度假區。正在加緊施工的中鐵黑龍灘國際旅遊度假區項目,總投資400億元,其中50億元將用於環保投入,真正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

在四川省仁壽縣,有一座碧波盪漾、山明水秀的人工湖——黑龍灘,她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川西第一海”、“成都後花園”。她更是160萬仁壽人民的母親湖,用博大的胸懷、清澈的湖水,灌溉著周邊120餘萬畝土地,養育著100餘萬人口,成為惠及民生、助推仁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堅強後盾。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龍灘水清清 甘泉灑人間

“一開水龍頭,就能喝上黑龍灘的乾淨水,淘米、洗菜隨便用,洗衣、洗澡水不愁,生活真的很方便。”

仁壽縣珠嘉鎮苗園社區5組居民李淑均一邊張羅午飯,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說。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仁壽縣珠嘉鎮苗園社區是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這裡的居民都是來自周邊村社的精準貧困戶。曾經,他們要去離家幾里路遠的水井挑水來做飯。遇到天干年月,只能飲用溝渠水、堰塘水。如今,自來水安進了新居,水、電、氣通到家家戶戶,日子過得舒心而便利。

在仁壽縣及其周邊地區,飲用黑龍灘“安全水”、“健康水”、“幸福水”的人遠不止珠嘉鎮苗園社區的居民。從仁壽縣偏遠的天峨鎮、識經鎮,到繁華的眉山市區、仁壽縣城,一百多萬群眾都在飲用黑龍灘供給的自來水。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仁壽縣幅員廣闊,人口眾多。境內以丘陵地貌為主,無大江大河,年人均水資源僅為全省平均的四分之一,屬重度缺水地區。“下雨水外流,無雨吃水愁,十年有九旱,用水貴如油”是仁壽縣嚴重缺水情況的真實寫照。

從1970年開始,百萬仁壽兒女,歷時十五年,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四川省首個蓄水灌溉工程——黑龍灘水庫。水庫蓄水3.6億立方米,灌溉仁壽、井研、簡陽三縣120多萬畝土地,保障眉山市區、仁壽縣城區、以及52個鄉鎮百萬群眾的飲用水源。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龍灘水清清,越嶺又翻山。流進農家院,溫暖我心田。嫦娥舒廣袖,甘泉灑人間。”仁壽當地人創作的一首歌曲,道出了人們對黑龍灘的深厚感情。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戰天鬥地一聲吼 敢叫高峽出平湖

“以前這裡是不毛之地,荒無人煙。現在到處都是人,到處都是景。”每逢節假日,伍長民老人都要到黑龍灘水庫走一走,看一看。撫今追昔,胸懷激盪。

伍長民老人今年72歲,40年前,他是修建黑龍灘水庫百萬大軍中的一員。正是千千萬萬沒有留下姓名的仁壽兒女,用戰天鬥地的精神、15年時間,建成了長271米、高53米的黑龍灘大壩和遍佈全縣的3690多公里大小輸水渠道。

1970年代,中國經濟社會還不發達,作為曾經的全國貧困縣之一,仁壽在當時吃飯問題都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是怎樣全靠人力修建瞭如此雄偉的工程呢?

伍長民老人回憶:“修建黑龍灘的錢多數是老百姓湊的,國家補貼了一小部分。當時是生產隊選送勞動力,自己帶工具,自己帶乾糧,到工地上抬石頭,打石頭,砌大壩。”

仁壽縣龍正鎮居民徐國安回憶說,修築黑龍灘大壩的時候,他還在龍正小學唸書。學校組織學生前往黑龍灘大壩勤工儉學。他們自帶乾糧,步行20餘公里前往黑龍灘大壩所在地,沿路將撿來的石頭裝在書包裡送到工地上,供工人使用。他和同學們一起,前前後後共輸送小塊石頭2500餘斤。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有親歷者回憶,黑龍灘水庫建設工地當時有一副標語:“活著幹,死了算(累死了值得),一年建成黑龍灘”。大壩清基,正值數九寒天,許多水利戰士在沒有任何防護設施(當時也不可能)的情況下頭頂風雪,腳踏冰河,水下作業一個多月,手凍裂了,腳磨破了是常事。只要還有一口氣就決不下火線成為水利戰士的共同心聲。

“敢於擔當、勇於奉獻、甘於吃苦、善於創新。”仁壽黑龍灘精神在當年修建黑龍灘時得以具體集中體現,併發揮出了它驚天動地的效益。百萬工人用簡陋的鐵錘和鐵鍬開採出20多萬立方米條石,並用雙肩一塊一塊抬上大壩,建成了“高峽出平湖,當今世上殊”的黑龍灘大壩。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直到今天,黑龍灘精神依然鼓舞著160萬仁壽兒女。正是靠著這一精神,仁壽人用更加昂揚的鬥志,更加奮發的熱情,努力建設“天府南門、大美仁壽”新家園。

綠水青山 金山銀山

每天早上六點三十分,住在仁壽縣城區的李大姐準時來到仁壽城市溼地公園練習太極。“這裡水清樹綠景美,空氣清新,格外適合我們鍛鍊。”李大姐說。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在仁壽城市溼地公園,每天都有大量市民前來觀景、玩水、鍛鍊。2015年,仁壽以黑龍灘水庫為水源,打通民生隧洞,通過東干渠引黑龍灘水入城,結合龍水河、響水河等現狀水系,組成縱橫交錯的水網系統,形成以仁壽城市溼地公園為核心的生態水體景觀體系,修建了14座公園,城市建設得到快速發展。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千年來依山而建、塵土飛揚的仁壽縣城,從此有了山環水繞的韻味、碧波盪漾的明媚。

經過30多年的不斷投入完善,黑龍灘的功能已經不再侷限於蓄水灌溉。1986年,黑龍灘水庫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審定為四川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2014年5月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湖中的7峽7壩85座群島,星羅棋佈,似水上盆景,碧波萬頃,水天一色,迴環掩映,如夢如幻。優美的風景,動人的傳說,引來無數遊客。庫區的百姓吃上了旅遊飯,走上了致富路。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進入新時代,仁壽縣委、縣政府在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的理念指引下,依託黑龍灘風景區建設國際標準化旅遊度假區。正在加緊施工的中鐵黑龍灘國際旅遊度假區項目,總投資400億元,其中50億元將用於環保投入,真正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今年6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派出的驗收組對仁壽黑龍灘擬建的國家溼地公園進行考察驗收,並對建設情況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不久的將來,仁壽縣黑龍灘將晉升為“國家溼地公園”。

屆時,黑龍灘將用她更加迷人的風情和更加寬廣的胸懷,為生活在這一方土地上的人們帶來更多驚喜,更多美麗!

"

在四川省仁壽縣,有一座碧波盪漾、山明水秀的人工湖——黑龍灘,她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川西第一海”、“成都後花園”。她更是160萬仁壽人民的母親湖,用博大的胸懷、清澈的湖水,灌溉著周邊120餘萬畝土地,養育著100餘萬人口,成為惠及民生、助推仁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堅強後盾。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龍灘水清清 甘泉灑人間

“一開水龍頭,就能喝上黑龍灘的乾淨水,淘米、洗菜隨便用,洗衣、洗澡水不愁,生活真的很方便。”

仁壽縣珠嘉鎮苗園社區5組居民李淑均一邊張羅午飯,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說。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仁壽縣珠嘉鎮苗園社區是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這裡的居民都是來自周邊村社的精準貧困戶。曾經,他們要去離家幾里路遠的水井挑水來做飯。遇到天干年月,只能飲用溝渠水、堰塘水。如今,自來水安進了新居,水、電、氣通到家家戶戶,日子過得舒心而便利。

在仁壽縣及其周邊地區,飲用黑龍灘“安全水”、“健康水”、“幸福水”的人遠不止珠嘉鎮苗園社區的居民。從仁壽縣偏遠的天峨鎮、識經鎮,到繁華的眉山市區、仁壽縣城,一百多萬群眾都在飲用黑龍灘供給的自來水。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仁壽縣幅員廣闊,人口眾多。境內以丘陵地貌為主,無大江大河,年人均水資源僅為全省平均的四分之一,屬重度缺水地區。“下雨水外流,無雨吃水愁,十年有九旱,用水貴如油”是仁壽縣嚴重缺水情況的真實寫照。

從1970年開始,百萬仁壽兒女,歷時十五年,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四川省首個蓄水灌溉工程——黑龍灘水庫。水庫蓄水3.6億立方米,灌溉仁壽、井研、簡陽三縣120多萬畝土地,保障眉山市區、仁壽縣城區、以及52個鄉鎮百萬群眾的飲用水源。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龍灘水清清,越嶺又翻山。流進農家院,溫暖我心田。嫦娥舒廣袖,甘泉灑人間。”仁壽當地人創作的一首歌曲,道出了人們對黑龍灘的深厚感情。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戰天鬥地一聲吼 敢叫高峽出平湖

“以前這裡是不毛之地,荒無人煙。現在到處都是人,到處都是景。”每逢節假日,伍長民老人都要到黑龍灘水庫走一走,看一看。撫今追昔,胸懷激盪。

伍長民老人今年72歲,40年前,他是修建黑龍灘水庫百萬大軍中的一員。正是千千萬萬沒有留下姓名的仁壽兒女,用戰天鬥地的精神、15年時間,建成了長271米、高53米的黑龍灘大壩和遍佈全縣的3690多公里大小輸水渠道。

1970年代,中國經濟社會還不發達,作為曾經的全國貧困縣之一,仁壽在當時吃飯問題都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是怎樣全靠人力修建瞭如此雄偉的工程呢?

伍長民老人回憶:“修建黑龍灘的錢多數是老百姓湊的,國家補貼了一小部分。當時是生產隊選送勞動力,自己帶工具,自己帶乾糧,到工地上抬石頭,打石頭,砌大壩。”

仁壽縣龍正鎮居民徐國安回憶說,修築黑龍灘大壩的時候,他還在龍正小學唸書。學校組織學生前往黑龍灘大壩勤工儉學。他們自帶乾糧,步行20餘公里前往黑龍灘大壩所在地,沿路將撿來的石頭裝在書包裡送到工地上,供工人使用。他和同學們一起,前前後後共輸送小塊石頭2500餘斤。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有親歷者回憶,黑龍灘水庫建設工地當時有一副標語:“活著幹,死了算(累死了值得),一年建成黑龍灘”。大壩清基,正值數九寒天,許多水利戰士在沒有任何防護設施(當時也不可能)的情況下頭頂風雪,腳踏冰河,水下作業一個多月,手凍裂了,腳磨破了是常事。只要還有一口氣就決不下火線成為水利戰士的共同心聲。

“敢於擔當、勇於奉獻、甘於吃苦、善於創新。”仁壽黑龍灘精神在當年修建黑龍灘時得以具體集中體現,併發揮出了它驚天動地的效益。百萬工人用簡陋的鐵錘和鐵鍬開採出20多萬立方米條石,並用雙肩一塊一塊抬上大壩,建成了“高峽出平湖,當今世上殊”的黑龍灘大壩。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直到今天,黑龍灘精神依然鼓舞著160萬仁壽兒女。正是靠著這一精神,仁壽人用更加昂揚的鬥志,更加奮發的熱情,努力建設“天府南門、大美仁壽”新家園。

綠水青山 金山銀山

每天早上六點三十分,住在仁壽縣城區的李大姐準時來到仁壽城市溼地公園練習太極。“這裡水清樹綠景美,空氣清新,格外適合我們鍛鍊。”李大姐說。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在仁壽城市溼地公園,每天都有大量市民前來觀景、玩水、鍛鍊。2015年,仁壽以黑龍灘水庫為水源,打通民生隧洞,通過東干渠引黑龍灘水入城,結合龍水河、響水河等現狀水系,組成縱橫交錯的水網系統,形成以仁壽城市溼地公園為核心的生態水體景觀體系,修建了14座公園,城市建設得到快速發展。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千年來依山而建、塵土飛揚的仁壽縣城,從此有了山環水繞的韻味、碧波盪漾的明媚。

經過30多年的不斷投入完善,黑龍灘的功能已經不再侷限於蓄水灌溉。1986年,黑龍灘水庫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審定為四川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2014年5月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湖中的7峽7壩85座群島,星羅棋佈,似水上盆景,碧波萬頃,水天一色,迴環掩映,如夢如幻。優美的風景,動人的傳說,引來無數遊客。庫區的百姓吃上了旅遊飯,走上了致富路。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進入新時代,仁壽縣委、縣政府在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的理念指引下,依託黑龍灘風景區建設國際標準化旅遊度假區。正在加緊施工的中鐵黑龍灘國際旅遊度假區項目,總投資400億元,其中50億元將用於環保投入,真正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今年6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派出的驗收組對仁壽黑龍灘擬建的國家溼地公園進行考察驗收,並對建設情況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不久的將來,仁壽縣黑龍灘將晉升為“國家溼地公園”。

屆時,黑龍灘將用她更加迷人的風情和更加寬廣的胸懷,為生活在這一方土地上的人們帶來更多驚喜,更多美麗!

仁壽黑龍灘:一湖水養一方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