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列區首個徵遷任務圓滿完成'

"

以耐心換理解以真心換支持

——梅列區首個徵遷任務圓滿完成

“徵遷工作不是靠‘動動嘴皮子,發發通知書’,而要做到入戶走訪細心、解決問題熱心、服務群眾耐心……”7月2日,在梅列區徐碧街道碧桂園東側徵遷地塊,徐碧街道辦主任葉玉坤和幾名徵遷幹部正頂著驕陽,指導工棚拆除工作。

今年4月,碧桂園東側地塊徵遷任務下達,梅列區項目掛包領導立即召集徐碧街道和徐碧村召開徵遷工作動員會,街道馬上抽調精兵強將,組建徵遷團隊,第一時間就徵遷項目進行全面摸排,對涉遷戶的基本情況做深入瞭解。

萬事開頭難。走訪過程中,徵遷幹部們發現,該地塊牽涉徐碧村6.07畝集體土地徵遷、5戶青苗補償、8個工棚拆除,以及附近居民在河道邊私搭亂種等各種問題,協調難度較大。由於我市2018年新出臺了集體土地徵遷補償標準,部分涉遷項目補償金額有所變動,導致剛開始很多涉遷戶不理解、不接受。

找準結症,尋找對策。徵遷幹部們聘請第三方公司對涉及的青苗和地面物進行統一測量,召開會議解讀徵遷補償方案,及時聯繫碧桂園公司,就紅線內臨時板房等構築物進行充分協商,明確拆除期限,依法依規解決涉遷戶疑惑。為加快徵遷速度,他們還利用村民空閒時間入戶宣傳,講道理、擺政策,不斷地與涉遷農戶溝通、協商,通過實際行動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即便如此,有些涉遷戶還是“不買賬”,李某是其中之一。“我明明種的是芭蕉,怎麼能按照香蕉樹的標準補償?”徐碧村村民李某在徵遷地塊種植了一片芭蕉樹,範圍不足1畝地。剛開始,他不同意徵遷方案,堅持芭蕉樹的補償要比香蕉樹更多。徵遷小組多次入戶走訪,好言相勸,才終於說動了李某。誰知,勉強同意後的李某又不甘心了,提出得按照芭蕉樹的數量補償金額,徵遷小組多次列出相關補償標準後,逐字逐句分析講解,李某才最終點了頭,簽署了徵遷協議。

針對不理解的村民,徵遷工作團隊按照“先易後難、分類施策、集中突破”的原則,全面摸排徵遷戶的社會關係,動員其親屬、家族、朋友等幫助做徵遷工作。期間,梅列區項目掛包領導曾多次召開會議研究推進,與徵遷工作團隊共同深入一線,多方調度,充分發揮黨員領導幹部的帶頭示範作用。此外,召集徵遷工作組“每天碰頭、每晚會商”,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全力推動徵遷工作取得新進展。

“因為對徵遷補償標準研究得不透徹,有時候老百姓容易鑽牛角尖。遇到這種情況,考驗的就是徵遷幹部的耐心和技巧了。”葉玉坤說,徵遷後期,只剩下村民共有青苗和附屬房尚未達成一致徵遷補償意見,涉及村民互不表態、互踢皮球,總是躲著徵遷團隊,徵遷工作一度陷入僵局。當時,他們的解決辦法,就是換位思考,以情動人。

徐碧村村民莊某在徵遷地塊擁有2畝毛竹林。按照規定,毛竹補償以距離地面1.5米左右的口徑大小為標準,但莊某不願意,對徵遷方案十分反對。徵遷幹部試著和莊某道家常、交朋友,時間長了,莊某覺得老是這麼為難朋友不地道,慢慢地有些鬆口了。這時候,徵遷幹部們一鼓作氣,帶著莊某到竹林地看著測量毛竹口徑,莊某終於同意了徵遷補償方案。

以耐心換理解,以真心換支持。徵遷團隊連續奮戰60余天後,6月25日,碧桂園東側徵遷項目完成了全部的徵遷協議簽訂,6月27日下午,全面完成碧桂園東側地塊圍擋工作,並經市徵遷聯席會研究已確認交地。(三明日報記者 盧素平 三明日報梅列記者站 陳祈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