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人間四月天》,發現另一個餘音嫋嫋的角色

重看《人間四月天》,發現另一個餘音嫋嫋的角色

不同時期不同閱歷看同一事物,竟會是完全不同的重點和感觸,有時這樣的差異竟如天壤之覺,冰炭之乖。

心中一直有兩個奇女子,她們的傳奇故事看過很多遍就一直在心裡,甚至世人對她們的溢美詞句還能背出來,她們分別是《人間四月天》和《她從海上來》的女主角。

林徽因和張愛玲都是具有傳奇色彩的女子,她們的才華,她們的愛情故事都為文藝青年們所津津樂道。作為一名文藝中年,也不能例外。

很早起,喚自己為千尋瀑,這包含著一種態度,一種追求,或是一種期許。

“千尋瀑”這名字的典故自金嶽霖給林徽因的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感覺其間有說不盡的“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的盛讚。

林徽因是個讓世人景仰的女子,才情兼具,靈氣逼人,加上她在文學、建築、舞美等各個領域的藝術造詣,可謂煜煜生輝。所以,她讓徐志摩這樣的一代詩人終身念念不忘。

張愛玲也是這樣的女子,才華橫溢又充滿了不食人間煙火的神祕。年輕時,希望自己也能是個這樣的奇女子——行走時香風細細,坐下時淹然百媚。

重看《人間四月天》,發現另一個餘音嫋嫋的角色

最近,不知為什麼突然想到林徽因,又想到黃磊和周迅主演的連續劇《人間四月天》,沒認真看過,遂搜出來看看,也就幾個晚上20集全部看完了,雖然以徐志摩的愛情為主線,林徽因在其間只佔了三分之一的筆墨,卻讓我對林徽因的人生,抑或說是女人有了另外的看法。

確切的說,到這年齡看這片子,突然覺得林徽因這樣的角色已經不那麼吸引我了,而是另一個角色讓人突然眼前一亮,突然覺得她才是真正活在柴米油鹽中,有血有肉,更給人餘音嫋嫋的角色。

她就是張幼儀,徐志摩的原配妻子。

張幼儀,一個眾人眼裡不起眼的角色,封建制度下一個因媒妁之言成婚後被文藝新青年的先生拋棄的女子。大多數人腦海中顯現的一定是個封建古板、頑固土氣、沒文化、平凡甚至有些醜陋的女子,容易被人忽略、甚至厭煩的角色。

事實上,和林徽因一樣,她也是大家閨秀出生,林徽因是個庶出的女子,相比當時社會講究地位的話或更卑微一些。

林徽因年輕時就留過洋到倫敦,後又去美國;張幼儀念師範時也是因為結婚而退學,後來也去倫敦留學,這個背景會讓人意外。

林徽因容顏美麗,氣質非凡,事實上張幼儀也是端莊秀麗,溫文爾雅。

重看《人間四月天》,發現另一個餘音嫋嫋的角色

林徽因聽說張幼儀又孕一事便主動退出,果斷斬斷情緣,選擇和一直鍾情於她的樑思成共赴美國;殊不知張幼儀也是為了成全他們才同意和徐志摩離婚,那個封建年代,離婚等於女人的天都塌掉了,所以她的勇敢和堅強並非常人能比。

林徽因後來成就斐然,在中國的建築史上留下了很多登峰造極的作品;張幼儀說不上大成就,更不能名垂青史,但在封建社會的環境下也有回國辦學校過人夢想,後來很獨立開製衣店,又幫著家裡掌控投資股票理財等,挑起了一個家族的重擔,也算是個相當不簡單的奇女子了。

和她們比,那個大膽任性,不明事理的陸小曼就顯得那麼不值一提了。

重看《人間四月天》,發現另一個餘音嫋嫋的角色

這次重看《人間四月天》對自己的觀念不能算是一種顛覆,卻是另一種刮目相看。

年輕時,覺得才華造詣最有價值,現在感覺這些沒那麼重要,生活中的處變不驚,堅忍自強,寬厚圓融是那麼珍貴可愛,那些靜默的瞬間多麼動人而悅心!

所以,每個年齡階段對人的評判標準是不一樣的。年輕時,多數人都會看重美貌、才華、幽默等外在的吸引,而人到中年開始,才發現那些年少時的桀驁不馴,自命清高等是多麼蒼白而不成熟,容顏根本經不起歲月的侵蝕,幽默更像烹飪中的味精一樣,沒有主食材,它什麼價值都沒有。

重看《人間四月天》,發現另一個餘音嫋嫋的角色

人是需要精神的,這精神更多的是體現在腳踏實地的面對、勇於擔當的責任和百折不撓的堅韌上,這些才是烹調人生的主食材啊。

確實,回到現實中才會發現,只有懂得寬容接納和換位思考的心才能真正擁有強大的內心。歲月中,像張幼儀這樣不管多大風浪都能努力讓自己情緒平穩的高情商女人才真正讓人賞心悅心,她時時讓人感受到那種充滿母性的溫暖和敦厚,時時站在別人立場思考的可貴和犧牲精神,那種對面無禮和責難的沉默忍耐和顧全大局……

偶爾回看一遍《人間四月天》還是挺有意義的,一些不甚清晰的思路理順了,因為年輕過,更因為人到中年,看過更多繁華與變遷,走過很多困惑與迷惘。

重看《人間四月天》,發現另一個餘音嫋嫋的角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