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入21世紀,經濟、人口和社會問題日益凸顯,環境問題加劇,現有的發展模式和規劃理念愈加捉肘見襟。隨著人工智能發展進入第三波發展浪潮,新一代人工智能開始探索融入生活並向各行各業“賦能”,城市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人工智能+城市規劃,既是現實發展的需求,也是面向未來的進步。

規劃領域擁抱人工智能

伴隨人工智能自身發展的三次浪潮,人工智能在城市規劃領域的閃現和應用,也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70年代,主要關注海外。第二階段為內生探索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顯著標志是人工智能的引入。這一時期,國內的新技術應用探索日益繁榮。

"

步入21世紀,經濟、人口和社會問題日益凸顯,環境問題加劇,現有的發展模式和規劃理念愈加捉肘見襟。隨著人工智能發展進入第三波發展浪潮,新一代人工智能開始探索融入生活並向各行各業“賦能”,城市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人工智能+城市規劃,既是現實發展的需求,也是面向未來的進步。

規劃領域擁抱人工智能

伴隨人工智能自身發展的三次浪潮,人工智能在城市規劃領域的閃現和應用,也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70年代,主要關注海外。第二階段為內生探索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顯著標志是人工智能的引入。這一時期,國內的新技術應用探索日益繁榮。

人工智能“賦能”城市規劃的趨勢

人工智能發展圖譜及在城市規劃領域的應用 本文圖片均為作者自繪?

2010年前後,伴隨ICT技術興起、傳播手段刷新、內憂外患刺激,自下而上的互聯網改良和自上而下的新技術改革隨處發生,規劃行業開始了跨界轉型的第三階段,顯著特徵是跨行業數據交流和跨領域機構合作。

從“互聯網上的規劃圈”的開闢到規劃院(所)也主動開展起自上而下的新技術改革,整個規劃行業在大數據、小數據、新數據的爭辯中歷經寒暑,在“毀滅你,與你無關”的猜疑中游走不安,在多規合一到空間規劃的努力中駐足痴迷,沿著數據挖掘和可視化呈現之路探入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大門。

未來之路已然昭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對規劃行業提出了明確要求:實現多元異構的數據融合,實現全面感知和深度認知,推進全生命週期智能化的城市規劃。

?人工智能催生規劃變革

1.樹立行業價值

當今世界格局步入了新階段,發展的外延擴大,經濟不平等沿著社會認同的斷層線加劇,如何與時俱進和體現規劃價值?

規劃不是編出來就完成了,順利實施才是重頭戲,城市需要專業、稱職和能長期服務的規劃“大師傅”。“抽象而全能的規劃並不存在,”更廣袤的規劃市場顯然根植於民眾的真實需求。利用人工智能去感知不同群體的需求,統計分析一切可能的數據,修正那些由此變得不那麼重要或面臨挑戰的專業理論與套路方法。這是場非對稱的“戰爭”,規劃行業顯然無法依靠單一戰略來應對多維度的數字化變革,必須重新佈局行業、優化組織架構和實現自己定位。

一方面,規劃院(所)需要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提高行業洞察和市場適應能力,重建產業生態,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智力服務,提升服務的舒適感和適應性,不斷保持領先地位。另一方面,規劃師也應主動適應身份變化,從指點江山——推動城市治理創新,從講述真理——以實際行動改造社會,不斷強化洞察和交互的能力,汲取相關專業的理論和手段,提供切實有效的利益分配方案,保持更好的兼容性和包容性。

2.重構學科內涵

重新認識規劃,是實現上述討論的基礎。規劃學科應更聚焦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將其作為規劃科學的最高目標,塑造支撐城市長遠發展的價值基礎,適應規劃範圍的變化,積極迴應更復雜的時空背景。

規劃學科建設亟需消除多學科融合下的防禦擬態。更多學科的滲入開拓,能豐富規劃理論,提高規劃的方法、手段與質量。不瞭解其他類型規劃,對既得利益過分執著,只會束縛自己的手腳,這個時代需要攜手創造。

“人工智能+城市規劃的跨界人才培養很重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要求開展跨學科探索,教育部也計劃推動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城市規劃學科要順勢而為。規劃院校培養人才的多元化轉變模式需進一步強化,關注規劃的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系統開設相關課程,培養更能勝任未來的人工智能+城市規劃師。

"

步入21世紀,經濟、人口和社會問題日益凸顯,環境問題加劇,現有的發展模式和規劃理念愈加捉肘見襟。隨著人工智能發展進入第三波發展浪潮,新一代人工智能開始探索融入生活並向各行各業“賦能”,城市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人工智能+城市規劃,既是現實發展的需求,也是面向未來的進步。

規劃領域擁抱人工智能

伴隨人工智能自身發展的三次浪潮,人工智能在城市規劃領域的閃現和應用,也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70年代,主要關注海外。第二階段為內生探索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顯著標志是人工智能的引入。這一時期,國內的新技術應用探索日益繁榮。

人工智能“賦能”城市規劃的趨勢

人工智能發展圖譜及在城市規劃領域的應用 本文圖片均為作者自繪?

2010年前後,伴隨ICT技術興起、傳播手段刷新、內憂外患刺激,自下而上的互聯網改良和自上而下的新技術改革隨處發生,規劃行業開始了跨界轉型的第三階段,顯著特徵是跨行業數據交流和跨領域機構合作。

從“互聯網上的規劃圈”的開闢到規劃院(所)也主動開展起自上而下的新技術改革,整個規劃行業在大數據、小數據、新數據的爭辯中歷經寒暑,在“毀滅你,與你無關”的猜疑中游走不安,在多規合一到空間規劃的努力中駐足痴迷,沿著數據挖掘和可視化呈現之路探入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大門。

未來之路已然昭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對規劃行業提出了明確要求:實現多元異構的數據融合,實現全面感知和深度認知,推進全生命週期智能化的城市規劃。

?人工智能催生規劃變革

1.樹立行業價值

當今世界格局步入了新階段,發展的外延擴大,經濟不平等沿著社會認同的斷層線加劇,如何與時俱進和體現規劃價值?

規劃不是編出來就完成了,順利實施才是重頭戲,城市需要專業、稱職和能長期服務的規劃“大師傅”。“抽象而全能的規劃並不存在,”更廣袤的規劃市場顯然根植於民眾的真實需求。利用人工智能去感知不同群體的需求,統計分析一切可能的數據,修正那些由此變得不那麼重要或面臨挑戰的專業理論與套路方法。這是場非對稱的“戰爭”,規劃行業顯然無法依靠單一戰略來應對多維度的數字化變革,必須重新佈局行業、優化組織架構和實現自己定位。

一方面,規劃院(所)需要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提高行業洞察和市場適應能力,重建產業生態,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智力服務,提升服務的舒適感和適應性,不斷保持領先地位。另一方面,規劃師也應主動適應身份變化,從指點江山——推動城市治理創新,從講述真理——以實際行動改造社會,不斷強化洞察和交互的能力,汲取相關專業的理論和手段,提供切實有效的利益分配方案,保持更好的兼容性和包容性。

2.重構學科內涵

重新認識規劃,是實現上述討論的基礎。規劃學科應更聚焦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將其作為規劃科學的最高目標,塑造支撐城市長遠發展的價值基礎,適應規劃範圍的變化,積極迴應更復雜的時空背景。

規劃學科建設亟需消除多學科融合下的防禦擬態。更多學科的滲入開拓,能豐富規劃理論,提高規劃的方法、手段與質量。不瞭解其他類型規劃,對既得利益過分執著,只會束縛自己的手腳,這個時代需要攜手創造。

“人工智能+城市規劃的跨界人才培養很重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要求開展跨學科探索,教育部也計劃推動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城市規劃學科要順勢而為。規劃院校培養人才的多元化轉變模式需進一步強化,關注規劃的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系統開設相關課程,培養更能勝任未來的人工智能+城市規劃師。

人工智能“賦能”城市規劃的趨勢

新一代人工智能推動城市規劃改革的趨勢展望?

3.填充理論真空

“一本規範走遍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城市規劃必須面對日益複雜的社會文化和價值取向,由實現增長轉向綜合效益最大化,單一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越來越難發現和解釋城市發展規律。

人工智能催生了全新的認知方法和知識體系。規劃師得以從更大趨勢關注規劃對象,拓展研究粒度,體現差異性,不斷充實規劃內涵。劉易斯·芒福德一百年前就曾強調,規劃的首要職責是為今後發展建立能長治久安的基礎構架。如今這個構架裡不光包括看得見的實體城市,還應包括看不見的數字空間和摸不著的社會空間。如何構建適應複雜環境、發展需求和未來趨勢的規劃理論?

規劃理論的探索與證明,沒有比新技術更佳的手段,沒有比人工智能更好的夥伴。凱文·凱利曾強調知化(Cognifying)是未來二十年的必然趨勢,機器與人實現共生,知識共享將很普遍,也印證了人工智能+城市規劃師的夥伴關係。

城市的生長演化,不是設計出來的,只能模擬,關鍵是如何實現動態的適應與調整。近年MIT等諸多科研院所陸續在城市規劃領域開展起人工智能研究,採集各種數據,藉助機器的理解,瞭解人類自身的處境,新的概念和理論不斷湧現。。這些理論都值得城市規劃領域來認真的研究、吸納和實踐。

4.創新規劃方法

除了理論研究上的突破,建立新的勝任各種挑戰的科學方法也很關鍵,目前城市規劃領域仍舊是“設計”而非“科學研究”佔據著主導地位。大數據已經開始創造嶄新生態,新的研究範式不斷湧現。

人工智能在城市規劃領域有著良好的應用基礎。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土地動態變化,研究城市交通、空間優化和土地使用等已很普遍;也有不少學者致力於開發複雜適應系統(CAS),支持創新的自適應規劃設計。而人工智能近年在建築行業的突破性應用,更為城市規劃進一步擁抱人工智能樹立了樣板,如小庫的羅塞塔計劃,致力於打造知識圖譜和利用生成式對抗網絡助力建築師更快成長。對於設計和科學的融合,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只是其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效果,還是要看選取什麼樣的案例進行樣本訓練。作為樂觀派的代表,建築師Rron Beqiri專門做了人工智能起草規劃的圖解。

5.升級規劃手段

開源數據渠道。數據是人工智能+城市規劃的“血液”,著重數據獲取將會越來越關鍵。一方面,要藉助智慧城市建設和政府數據開放,協同城市規劃與智慧城市規劃,儘量保障規劃數據的收集、利用和安全。另一方面也要積極探索第三方商業模式,鼓勵搭建更多數據開放平臺,推動知識傳播,匯聚創新源泉。谷歌近日免費開放的數據集搜索引擎Dataset Search,也是個不錯選擇。

善用各種工具。人工智能技術進步很快,網絡上有很多人工智能的工具資源和學習社群,各種“黑科技”令人眼花繚亂,需要辨別和選取潛在的優質股。例如,利用人工智能輔助基礎數據獲取,實現自動比對和過程評估;利用人工智能研究城市垂直空間生長;藉助機器視覺量化街景照片,研究城市變遷等。

擁抱人機交互。虛擬現實+城市規劃,一方面融合實時的感知、分析、判斷與決策,方便方案呈現和審查修正,有益居民深入瞭解和提前感受規劃,優化規劃流程和提高規劃質量;另一方面也是人工智能的上佳訓練場,如NVIDIA的Holodeck模擬器。人機交互不止是讓機器自動工作,還包括實現自我學習、沉浸式對話、眾包、協作、價值判斷與預測力,真正成為規劃師的好幫手。

自下而上控制。規劃的一致性,常常體現在關鍵指標的可追溯與不可篡改,而區塊鏈技術可以成為實現高效監管的透明利器。除此以外,區塊鏈還能用於提升基礎設施的配置與使用效率;串聯各類閒置資源實現利用最大化;優化商品分配與消費方式;以及結合VR、IOT技術構建人、機、物融合的數字生態和智力內核,激勵人類群體智能的組織、湧現和學習,與機器智能相互賦能增效。

走向雲端設計。推動規劃從單機(服務器)走上雲平臺,逐步實現分佈式規劃、雲上協同和智能規劃。多規合一平臺與規劃編制同步開展,無疑是開拓了前路。現在的規劃編制已經很難單就一個城市(地區)的數據實現,全國甚至全球性的數據比較和系統分析,變得可能和極有必要。這樣做也有利於搭建標準統一、跨平臺分享的數據友好生態,方便相關專業人才和人工智能的在線協作和智力共享,實現更加充分和深入的公眾參與,科學調整規劃的全過程。

6.再造規劃流程

互聯網企業正把城市當做人類發明的最大智能硬件,紛紛利用人工智能研究城市,如阿里ET城市大腦在雲端以仿真數據模型驗證城市藍圖;谷歌Sidewalk Labs開展智能社區建設,搭建傳感器和數字管理平臺;Alphabet更是堅信Google Urbanism能終結規劃,用無處不在的持續數據流取代規則,用人工智能實現更高效的城市管理,並通過傳感器、網絡和算法來保障公開透明。

Nicolas Douay的新著作也認為,數字技術可被視為公共政策的轉折點,進化的數據不僅改變了傳統的規劃方法,也影響和改變著城市規劃師的職業和地位,並提出人工智能改變城市規劃的四種最可能的典型。

"

步入21世紀,經濟、人口和社會問題日益凸顯,環境問題加劇,現有的發展模式和規劃理念愈加捉肘見襟。隨著人工智能發展進入第三波發展浪潮,新一代人工智能開始探索融入生活並向各行各業“賦能”,城市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人工智能+城市規劃,既是現實發展的需求,也是面向未來的進步。

規劃領域擁抱人工智能

伴隨人工智能自身發展的三次浪潮,人工智能在城市規劃領域的閃現和應用,也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70年代,主要關注海外。第二階段為內生探索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顯著標志是人工智能的引入。這一時期,國內的新技術應用探索日益繁榮。

人工智能“賦能”城市規劃的趨勢

人工智能發展圖譜及在城市規劃領域的應用 本文圖片均為作者自繪?

2010年前後,伴隨ICT技術興起、傳播手段刷新、內憂外患刺激,自下而上的互聯網改良和自上而下的新技術改革隨處發生,規劃行業開始了跨界轉型的第三階段,顯著特徵是跨行業數據交流和跨領域機構合作。

從“互聯網上的規劃圈”的開闢到規劃院(所)也主動開展起自上而下的新技術改革,整個規劃行業在大數據、小數據、新數據的爭辯中歷經寒暑,在“毀滅你,與你無關”的猜疑中游走不安,在多規合一到空間規劃的努力中駐足痴迷,沿著數據挖掘和可視化呈現之路探入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大門。

未來之路已然昭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對規劃行業提出了明確要求:實現多元異構的數據融合,實現全面感知和深度認知,推進全生命週期智能化的城市規劃。

?人工智能催生規劃變革

1.樹立行業價值

當今世界格局步入了新階段,發展的外延擴大,經濟不平等沿著社會認同的斷層線加劇,如何與時俱進和體現規劃價值?

規劃不是編出來就完成了,順利實施才是重頭戲,城市需要專業、稱職和能長期服務的規劃“大師傅”。“抽象而全能的規劃並不存在,”更廣袤的規劃市場顯然根植於民眾的真實需求。利用人工智能去感知不同群體的需求,統計分析一切可能的數據,修正那些由此變得不那麼重要或面臨挑戰的專業理論與套路方法。這是場非對稱的“戰爭”,規劃行業顯然無法依靠單一戰略來應對多維度的數字化變革,必須重新佈局行業、優化組織架構和實現自己定位。

一方面,規劃院(所)需要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提高行業洞察和市場適應能力,重建產業生態,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智力服務,提升服務的舒適感和適應性,不斷保持領先地位。另一方面,規劃師也應主動適應身份變化,從指點江山——推動城市治理創新,從講述真理——以實際行動改造社會,不斷強化洞察和交互的能力,汲取相關專業的理論和手段,提供切實有效的利益分配方案,保持更好的兼容性和包容性。

2.重構學科內涵

重新認識規劃,是實現上述討論的基礎。規劃學科應更聚焦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將其作為規劃科學的最高目標,塑造支撐城市長遠發展的價值基礎,適應規劃範圍的變化,積極迴應更復雜的時空背景。

規劃學科建設亟需消除多學科融合下的防禦擬態。更多學科的滲入開拓,能豐富規劃理論,提高規劃的方法、手段與質量。不瞭解其他類型規劃,對既得利益過分執著,只會束縛自己的手腳,這個時代需要攜手創造。

“人工智能+城市規劃的跨界人才培養很重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要求開展跨學科探索,教育部也計劃推動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城市規劃學科要順勢而為。規劃院校培養人才的多元化轉變模式需進一步強化,關注規劃的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系統開設相關課程,培養更能勝任未來的人工智能+城市規劃師。

人工智能“賦能”城市規劃的趨勢

新一代人工智能推動城市規劃改革的趨勢展望?

3.填充理論真空

“一本規範走遍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城市規劃必須面對日益複雜的社會文化和價值取向,由實現增長轉向綜合效益最大化,單一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越來越難發現和解釋城市發展規律。

人工智能催生了全新的認知方法和知識體系。規劃師得以從更大趨勢關注規劃對象,拓展研究粒度,體現差異性,不斷充實規劃內涵。劉易斯·芒福德一百年前就曾強調,規劃的首要職責是為今後發展建立能長治久安的基礎構架。如今這個構架裡不光包括看得見的實體城市,還應包括看不見的數字空間和摸不著的社會空間。如何構建適應複雜環境、發展需求和未來趨勢的規劃理論?

規劃理論的探索與證明,沒有比新技術更佳的手段,沒有比人工智能更好的夥伴。凱文·凱利曾強調知化(Cognifying)是未來二十年的必然趨勢,機器與人實現共生,知識共享將很普遍,也印證了人工智能+城市規劃師的夥伴關係。

城市的生長演化,不是設計出來的,只能模擬,關鍵是如何實現動態的適應與調整。近年MIT等諸多科研院所陸續在城市規劃領域開展起人工智能研究,採集各種數據,藉助機器的理解,瞭解人類自身的處境,新的概念和理論不斷湧現。。這些理論都值得城市規劃領域來認真的研究、吸納和實踐。

4.創新規劃方法

除了理論研究上的突破,建立新的勝任各種挑戰的科學方法也很關鍵,目前城市規劃領域仍舊是“設計”而非“科學研究”佔據著主導地位。大數據已經開始創造嶄新生態,新的研究範式不斷湧現。

人工智能在城市規劃領域有著良好的應用基礎。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土地動態變化,研究城市交通、空間優化和土地使用等已很普遍;也有不少學者致力於開發複雜適應系統(CAS),支持創新的自適應規劃設計。而人工智能近年在建築行業的突破性應用,更為城市規劃進一步擁抱人工智能樹立了樣板,如小庫的羅塞塔計劃,致力於打造知識圖譜和利用生成式對抗網絡助力建築師更快成長。對於設計和科學的融合,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只是其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效果,還是要看選取什麼樣的案例進行樣本訓練。作為樂觀派的代表,建築師Rron Beqiri專門做了人工智能起草規劃的圖解。

5.升級規劃手段

開源數據渠道。數據是人工智能+城市規劃的“血液”,著重數據獲取將會越來越關鍵。一方面,要藉助智慧城市建設和政府數據開放,協同城市規劃與智慧城市規劃,儘量保障規劃數據的收集、利用和安全。另一方面也要積極探索第三方商業模式,鼓勵搭建更多數據開放平臺,推動知識傳播,匯聚創新源泉。谷歌近日免費開放的數據集搜索引擎Dataset Search,也是個不錯選擇。

善用各種工具。人工智能技術進步很快,網絡上有很多人工智能的工具資源和學習社群,各種“黑科技”令人眼花繚亂,需要辨別和選取潛在的優質股。例如,利用人工智能輔助基礎數據獲取,實現自動比對和過程評估;利用人工智能研究城市垂直空間生長;藉助機器視覺量化街景照片,研究城市變遷等。

擁抱人機交互。虛擬現實+城市規劃,一方面融合實時的感知、分析、判斷與決策,方便方案呈現和審查修正,有益居民深入瞭解和提前感受規劃,優化規劃流程和提高規劃質量;另一方面也是人工智能的上佳訓練場,如NVIDIA的Holodeck模擬器。人機交互不止是讓機器自動工作,還包括實現自我學習、沉浸式對話、眾包、協作、價值判斷與預測力,真正成為規劃師的好幫手。

自下而上控制。規劃的一致性,常常體現在關鍵指標的可追溯與不可篡改,而區塊鏈技術可以成為實現高效監管的透明利器。除此以外,區塊鏈還能用於提升基礎設施的配置與使用效率;串聯各類閒置資源實現利用最大化;優化商品分配與消費方式;以及結合VR、IOT技術構建人、機、物融合的數字生態和智力內核,激勵人類群體智能的組織、湧現和學習,與機器智能相互賦能增效。

走向雲端設計。推動規劃從單機(服務器)走上雲平臺,逐步實現分佈式規劃、雲上協同和智能規劃。多規合一平臺與規劃編制同步開展,無疑是開拓了前路。現在的規劃編制已經很難單就一個城市(地區)的數據實現,全國甚至全球性的數據比較和系統分析,變得可能和極有必要。這樣做也有利於搭建標準統一、跨平臺分享的數據友好生態,方便相關專業人才和人工智能的在線協作和智力共享,實現更加充分和深入的公眾參與,科學調整規劃的全過程。

6.再造規劃流程

互聯網企業正把城市當做人類發明的最大智能硬件,紛紛利用人工智能研究城市,如阿里ET城市大腦在雲端以仿真數據模型驗證城市藍圖;谷歌Sidewalk Labs開展智能社區建設,搭建傳感器和數字管理平臺;Alphabet更是堅信Google Urbanism能終結規劃,用無處不在的持續數據流取代規則,用人工智能實現更高效的城市管理,並通過傳感器、網絡和算法來保障公開透明。

Nicolas Douay的新著作也認為,數字技術可被視為公共政策的轉折點,進化的數據不僅改變了傳統的規劃方法,也影響和改變著城市規劃師的職業和地位,並提出人工智能改變城市規劃的四種最可能的典型。

人工智能“賦能”城市規劃的趨勢

Nicolas Douay:數字時代城市規劃的四種典型?

四種典型規劃的形成,取決於當地利益相關者的平衡和社會政治背景。

第一種算法型城市規劃,通過大數據、算法處理和智能網格來實現智能城市,藉助人工智能賦予規劃新的活力;第二種資本型城市規劃裡,城市通過互聯網巨頭或共享經濟企業的發展呈現“超級化”,最終挑戰和繞過傳統的城市規劃場景;第三種自由型城市規劃,體現為公民使用數據的特徵,公民質疑城市規劃的制度實踐,提出更好的溝通形式以凝聚集體智慧;第四種開源型城市規劃,先確定合法利用數據的機構,通過該機構來引導和實現城市發展,同時保障更加有效地公眾參與。

資本型城市規劃正在現實中上映,越來越多的ICT企業正通過人工智能來學習如何使用城市。而Nicolas Douay更認同“開源型城市規劃”,並將其作為主導推薦範式,強調其中的公眾參與不僅是簡單的公眾討論和針對總圖的投票,而應是大規模的開放式在線設計。對此,國內業界也多呼應,呼籲規劃師要從“全社會的設計者”切實轉變為“有限平臺的搭建者”。

機遇、挑戰和不確定性

搭上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順風車,城市規劃的轉型發展得以具備三大機遇。

一是在眼下實現計算智能——從精確需求到模糊應對,賦能規劃行業數據驅動。規劃領域應用人工智能未必馬上另起爐灶,可先基於現有基礎實現重混(Remixing),摒棄單一決定論,轉向從宏觀趨勢推導可能,初步建立科學性;二是近期裡提升感知智能——從抽樣到全樣用戶思維,丟掉套路迴歸智力服務。藉助人工智能,提高洞察和市場適應能力,重拾為人民服務的行業價值,充實規劃的理論與方法;三是未來要走向認知智能——從因果到智能關聯驅動,再造規劃的流程和邏輯。人工智能具備一定能力後,將促使傳統行業發生顛覆式變革。

人工智能還在進化,規劃行業也力量有限,未來發展更需統籌推進、量力而行、趨利避害和善借外力。可喜的是,很多規劃院(所)陸續在設立新的創新部門和培養人才,建設公眾參與平臺、可視化平臺和大數據平臺,嘗試與互聯網企業併成立聯合實驗室,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作者姜鵬為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智慧城市和大數據所所長,曹琳、倪砼為中心規劃師,本文系“”歐盟地平線2020“二期項目子課題研究,發表在《規劃師》上的論文,有所刪減。本文刊發時略去了註釋和參考文獻等內容。澎湃新聞經授權後刊發。)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