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如何改變創意產業

當人工智能的時代到來,普遍被認為最不會被人工智能威脅到的創意產業也將被改變。那麼,創意型人才會不會也將面臨被失業呢?

根據麥肯錫公司發佈的新興技術對創意經濟的影響的報告,創意產業正在被新興技術改寫。調研團隊對超過50個來自於亞洲,歐洲和北美的專家進行了訪談,專家普遍認為由於目前不同新興技術的成熟度不同,現在要下結論創意產業將被完全顛覆還為時過早,但是有幾點值得關注:

1. 人工智能正在改變整個創意內容製作的產業鏈,這對社會同時有積極和消極影響。

  • AI智能推薦

AI幫助創作者通過機器學習更有效地將內容與目標受眾進行匹配,並對用戶的偏好進行分類,從而實現內容提供商推薦專門定製的內容。

美國流媒體Netflix、Spotify音樂播放器和中國的頭條就是基於神經網絡的算法學習,從流媒體電影、音樂和新聞中分辨出用戶的偏好,進行內容推薦。

  • AI內容製作

人工智能已經開始應用在創意產業中內容創作,包括音樂,藝術,時尚和電影。 它可以幫助人類生產對人類而言過於困難或耗時的任務。

案例:智能編曲和AI音樂

長期以來,音樂行業一直依賴於焦點群體來為大眾定製電影和專輯。隨著算法越來越擅長於推斷人們喜歡什麼和喜歡的原因,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可以運用AI在故事或歌曲中添加或刪除元素,以吸引的受眾人群。

科技如何改變創意產業

甚至,用戶在美國的 Jukedeck 或者 Amper Music 的網站上,只需要設定音樂類型、心情、速度、樂器以及音軌長度,就能為你創建一首歌曲。比如,用戶以每分鐘 80 次的節拍創建了一首時長為 2 分鐘的民謠歌曲,Jekedeck 的系統會給這首歌取一個歌名,然後會以 0.99 美元賣給不用做商業的個人,或者以 21.99 美元的價格賣給企業商用,甚至可以以 199 美元直接把版權賣給用戶。

  • 挑戰

1. 技術挑戰

數據是最嚴峻的挑戰之一。人類能夠根據少許經驗進行分析並給出最優的響應,但人工智能目前很難識別非結構化的數據。隨著越來越多的數據生成,AI需要自己能夠分辨真實和不真實的輸入信息,辨別虛假信息和錯誤信息成為一大關鍵挑戰。

科技如何改變創意產業

2. 監管挑戰

現有的人工智能監管框架嚴重不足,版權和公平使用、企業責任成為創意產業監管的主要挑戰。如果相關法律問題過於棘手,將會降低數據所有者的積極性和權利所有者的創作動力。隨著人工智能日益普及,人工智能承擔其功能導致的法律責任問題增加,企業承擔的責任也會隨之增加。經濟與社會的權利平衡正在發生轉變。在個人層面,人工智能將可能進一步加劇因數字能力差異而導致的社會經濟地位不平等。在組織層面,內容供應者與技術平臺之間的關係同樣需要進一步探討。

科技如何改變創意產業
  • 建議

1. 教會人工智能如何表達創意

人工智能雖然能夠學習模仿情感,但仍不具備人類智能或感受的能力。雖然每個人都擁有各不相同的藝術和美學品位,但是隻要能夠提供人類美感與創意的培訓數據集,就能讓人工智能也學會其中的各種概念,使其從表面上理解人類的藝術欣賞品位。有創作能力的人工智能可以自行自創內容,能夠在電影、圖片和音樂行業之間傳遞各種風格,讓人們能夠窺視創意應用的能力。人工智能開發者應當諮詢藝術家和創作者的意見,思考如何讓人工智能變得更有意義。

2. 使用人工智能增強並加速創作過程

創意產業能夠運用人工智能製作初級模板,從而得出富有深刻見解的選擇,還能優化工作流程,為藝術家和創作者提供創意方面的協助。在廣告行業中,Adobe 的 Sensei 軟件等人工智能已經廣泛用於快速製作廣告模板,讓創作團隊選擇最具吸引力的廣告。企業領導者和政策制定者都應支持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設計、開發和應用。關鍵問題是要認真思考如何實現這些工具的大眾化與普及,確保人工智能的跨平臺應用,同時還要重視相關的社會效益。

3. 建立務實的實用案例和指南

推廣更多的數據和更完善的算法將增強人工智能的能力,開發人員也將繼續擴大人工智能的應用範圍。倫理審查將更有利於私有企業的發展,檢查算法偏見和考慮社會影響將成為例行公事。政府應當制定數據責任政策,並在數據收集、使用和分享等方面提供指導。

4. 確立人工智能的影響評估框架

人工智能的迅速進步帶來了技術與監管兩方面的巨大挑戰。應對這些挑戰,需要評估人工智能對創意領域的潛在影響。然而知易行難,為此必須要找出技術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實用性與相關性指標。責任研究與創新(RRI)方法或許是構建全面影響評估機制的有效出發點。該方法“表明社會主體(研究人員、公民、政策制定者、企業、第三方組織等)要在研究創新過程中互相合作,才能使其過程和結果符合社會價值、需求和期待。”責任指標可涵蓋以下內容:

  • 穩健性:以現有最好的準確性與範圍數據為指標基礎;

  • 客觀性:量化評估起輔助作用,而非替代專業質量評估;

  • 透明性:數據收集和分析過程開放透明;

  • 多樣性:多種指標來反映和支持人員及項目的體制內發展;

  • 自反性:認識並預見指標的系統與潛在效果,並隨時更新。

2. VR/AR發掘更多創意經濟

  • 市場動態

花旗銀行認為VR和AR市場規模到2025年將達到6920億美元。IDC預測其市場規模將從2017年的114億美元猛增至2021年的2150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13.2%。高盛則預測,到2025年,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的市場規模將達到950億美元。

科技如何改變創意產業
  • 全新個性化媒介

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能夠提供不受物理邊界限制的全新媒介。創作者可以將當前的直角屏幕替換為 360 度全景視野,打造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用戶將置身於全新環境之中,與之互動並作出各種反應。VR和AR不僅能夠為受眾及其環境提供定製內容,而且能夠實現所有這些效果。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還能整合額外的感應設備,實現實時的用戶互動。將這些信息與社交媒體賬戶等其他數據相結合,就能讓內容對位置等背景信息做出迅速反應。

  • 減少創作設計過程的成本

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將可能提升產品開發的效率。虛擬製樣可以為企業省去或者壓縮實體制樣環節,減少概念設計到生產與商業化的時間和成本。沉浸式技術可以讓設計師與樣板進行更加流暢的互動,甚至客戶或者自己就能直接完成制樣。這就為設計師提供了比現有技術更高級的手段,從而改善最終產品的質量。

  • 打造感性與知性體驗的機器

許多藝術家認為,沉浸式媒介就是“終極感性機器”,能夠促進整個社會的換位思考。斯坦福大學虛擬人機互動實驗室(VHIL)證明,沉浸式技術在實驗中能夠激發感性,虛擬現實作品總體表現優於傳統技術。也有研究表明,感性體驗將成為最流行的沉浸式內容。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能夠為出版商提供實現內容差異化的機會,催生前所未有的全新內容與形式。

  • 挑戰

1. 人才培養

沉浸式技術人才嚴重不足。目前,這種不足還只有非正式的量化手段,數據顯示對具備虛擬現實專業技能的自由從業者需求每年增加30倍之多。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的增長還可能會受到資金短缺的限制,許多從業者都是自掏腰包辦企業。

2. 制定符合消費者福祉的業務標準

軟件設計師正日益依賴於收集個人數據來推動業務增長,企業運用數據來實現廣告等內容的個性化。但是,收集使用個人數據的可能會讓消費者感到不適。世界經濟論壇曾開展了一項涉及6 個國家的研究,結果發現有47%的消費者已停止或避免使用個人數據控制措施不足的服務,而在中國則高達70%。某大型社交網絡開展的縱向研究發現,社交媒體的用戶互動度越高,個體幸福感就越低。如果將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設備同時用於信息傳播、娛樂、教育和工作,那麼各方就必須討論最理想的設計形態。

  • 建議

1. 考慮沉浸式技術投資能否同時推動更全面的創意經濟發展

政府應聚焦支持沉浸式技術的硬件與內容,為其他創意活動打下堅實的產業知識基礎。中國和法國就是很好的案例:北京市政府為企業提供高達1.45億美元虛擬現實研發補貼,廣東省等地區也有地方性的投資支持。法國“國家電影中心”政府基金,為願意與本土企業合作的國際製造商提供支持。法國國家電影中心還掌握高達30%退稅審批權,全部或部分在法國境內實施以及由非法國企業發起的項目只要符合資格都可享受。投資發展沉浸式技術還可以加強或培養新技能。公私領域都可扶持創造性藝術的社會組織和項目,填補技能與知識儲備方面的空白。

2. 設計沉浸式技術時要重視移動技術的優勢與弊端

技術創新對文化的影響十分廣泛,為發揮沉浸式技術的全部潛力,監管者需要出臺更加嚴格的個人數據管理指導原則,思考用戶互動度以外的其他評估指標。領導者可參考移動設備的現狀,思考沉浸式設備帶給未來的各種因素,通過設計和監管做到取其精華。

3. 找出沉浸式技術社會影響的案例與策略

沉浸式技術的娛樂媒介作用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包括遊戲、電影等多個方面。但是,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對社會和環境也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人們還需要加強大眾在這方面的認識。世界經濟論壇正在與聯合國和沉浸式技術生態系統中的領先企業合作,鼓勵研發推動正面社會影響的實用案例。通過發展影響創意方面的虛擬現實技術,就能集中力量支持增強以影響為驅動的應用製作。未來,需要擴大合作網絡的範圍和外延,深化政府的參與,開發並推廣“影響應用”的先進經驗。

3. 新興技術對於整個產業的影響

  • 內容生產者和平臺正在互相融合

技術平臺已成為數字出版商的主要推薦來源,其中,Facebook和谷歌貢獻了70%的網絡推薦流量,谷歌、Facebook、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五家公司拿走全球移動廣告收入的80%,這將重新定義發佈者與平臺之間的關係。平臺將越來越多地負責編輯決策,而發佈者則日益轉變為技術平臺。但是,目前還沒有管理這種新趨勢的完善框架。

科技如何改變創意產業
  • 各方利益需重新平衡才能實現創意經濟的健康發展

創意經濟採用新興技術著實令人興奮,但也必須認真考慮其負面影響。創意經濟若想有益於社會,就必須通過對話與合作促使公私領域制定符合消費者利益的政策。

資料來源:

1. McKinsey&Company, Creative Disruption:The impact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on thecreative economy;

2. 賽迪網

科技特訓營招募

前哨 · 科技特訓營在2016年由全球科技創新專家王煜全主導創辦,每年為中國的企業家系統梳理全球科技創新趨勢,深入分析產業創新機會,為中國企業的科技化與全球化,提供系統的工具和方法。

時間:2019年6月29、30日;7月13日、14日;7月27日、28日

地點:北京

早鳥價格:30000元/人(5月20日截止)

原價:32500元/人

下方掃二維碼報名

點擊【下方圖片】,瞭解更多精彩活動

電話諮詢:157 1284 6605

或微信諮詢:innovationmap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