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觀姜文電影《讓子彈飛》(原創文化隨筆)'

"

觀看過姜文執導的數部影片,從《太陽照樣升起》、《鬼子來了》到《尋槍》,我看到的是一個血性男子追夢的軌跡。他的電影之路的磕磕絆絆,從迷茫無助、故作深沉到語無倫次的晦澀,都展示了一個六O後生人同世界抗爭的心路歷程。說實話,他以前的影片在我的心中沒有激起多少漣漪,我更多的是對一個另類的、獨具思想的、時刻想在藝術上另闢蹊徑的藝術家的認同和敬意。我更多的是欣賞他思想的叛逆和厚重。而他作為在中國影視界為數不多的硬漢形象,作為無數異性性幻想對象只不過是諸多媒體一廂情願的一個噱頭。

2010年上映的《讓子彈飛》,一個極具想象張力和暴力個性的電影名字,足以讓我從繁忙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在影院見證一個漢子在電影之路上向我們展示他的輝煌。這部影片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荒誕主義與象徵主義於一體,它以北洋軍閥混戰時代背景(這是其他影評者自以為是硬貼上去的時代背景,我姑妄從之)為載體,將暴力、公平、惡惡輪迴(非善惡輪迴)作為故事敘述的三條主線。

暴力,作為人類權力交替和更迭最有效的行為,一直被一部分不安分的人群所實踐。一部分人打著“劫富濟貧”的旗號,另一部分呼著“解放”他人的口號。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獲取權力或財富。人類的眼睛往往被他們看似正義的表象所矇蔽。馬邦德(葛優飾),一個在大難臨頭時敢於讓妻、讓位,對強勢卑躬屈膝的芝麻官,折射出古往今來中國官場眾生相。他們得勢時作威作福、為滿足貪慾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失利時能屈能伸,其狗模人樣是中國人劣根性和奴性的最好詮釋。我們將他們的行為稱之為“軟暴力”。他們在位時用軟暴力凌辱蒼生,以期用貪來的財富買更高的官位;他們在失位時凌辱的是他人的人格,比如馬邦德被張牧之劫持以後鎮定自若,他隱姓埋名,鞍前馬後地為張牧之效勞。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這是“古今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惟有堅韌不拔之志”的中國官場精神!他東山再起的圖謀侮辱的是張牧之的智商和人格。

試問,馬邦德們飛翔的子彈擊中了誰的要害?

張牧之(姜文飾),一個十足的劫匪,乾的是殺人越貨、坑蒙拐騙的營生,得手後用夜間向窮人分發錢財籠絡人心,給自己披上“合法”的外衣(當然“合”的是人民口碑的“法”)。我們可以設想, 如果張牧之的愚民政策影響日益深得人心,他的追隨者最後不作鳥獸散,他最後不是一個人孤獨地騎著白馬徜徉在人生的路口,尋找下一個獵物,他絕對被追捧為成功的“革命者”,一躍成為一個新的精神領袖!中國“成者王,敗者寇”印證的就是這種哲學。劉邦、朱元璋、李自成稱王前不就是被冠以“流寇”的美名嗎? 張牧之們經營的是“暗暴力”,因為他們的暴力是社會主流價值觀所禁止和不容的。古往今來,這種暴力浸透到生活的每一領域。張牧之不得不絞盡腦汁同官場作鬥爭、同黃四郎作鬥爭、同自己飢腸轆轆的生活作鬥爭!

張牧之們的口號是“站著掙錢”、“讓子彈飛一會兒”(暗喻在智慧指導下的暴力更有殺傷力和穿透力)。他們的骨氣和思想境界同馬邦德們形成強烈的反差。所以,自古芝麻官們成大事者少, 張牧之們成霸業者眾。畢竟站著遠比跪著形象高大。

黃四郎(周潤發飾),遊走穿梭於官場和“匪界”之間。他們可以招搖過市,在大小官邸登堂入室,在參差不齊的“匪幫”間呼風喚雨。而他掌管的“物件”只有三樣:官場雞鳴狗盜的把柄、“匪幫”勾心鬥角的軟肋和源源不斷的財富。他的存在官場得罪不起、“匪幫”得罪不起,鵝城人民更得罪不起。正是這種光明正大的暴力支撐著鵝城社會的平衡。而張牧之初來乍到,就大言不慚地想打破這種平衡。事實怎樣?張牧之屢遭暗算,連自己的乾兒子也死於非命。官場都無法剷除的毒瘤,它的存在就一定有它的合理性。這就是社會平衡的法則。無論什麼“主義”,黃四郎永遠是黃四郎!我將黃四郎的存在稱之為社會的“明暴力”。

“公平。公平。還是公平。”這是張牧之冒充新來的知縣來到鵝城後給黎民百姓吃的第一顆定心丸。公平,是人類幾千年一直追求的一個至高的境界。就憑你一個“匪幫”頭子一夜就可以實現?(假使張牧之之語發自肺腑!)看看我們的祖先創造“公平”這個詞語所留下的“飛白”:在“公”的場合,可以“平”,而在“私”的場合何“平”之有?看看英語中西方民主社會所創造的“公平”一詞,fair, 除了有“公平”之意外,還有“白膚、金髮、碧眼的人”之意,換句話說,世上只有白膚、金髮、碧眼的人的存在才算“公平”。不同的文化,在文明創建之初就一語成讖,實現公平何其之難!因為人類的慾壑難填,因為人類的自以為是。

人類的行為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大是大非。只要不是刻意侵犯他人生命權、人格權、財產權。因為正義和非正義的標準是人為界定的。敵人殺害了我們的一個朋友,我們將其視為十惡不赦;我們消滅了十名敵人,我們絕對是萬人擁戴的“英雄”!同樣是剝奪他人的生命權,結果卻大相徑庭。這正是《讓子彈飛》暗含的主旨之一。姜文不是非要觀眾認同他的觀點,而是帶給我們無盡的思考,從所謂的“紅道”(軟暴力)、“黑道”(暗暴力和明暴力)考量我們的生存環境。

惡惡輪迴,這是這部電影所彰顯的黑色哲學。“惡有惡報。”是中國古代哲學中人類自我安慰精神的產物。自己消滅不了惡勢力,然後想借助無常或神明的力量替自己出這口惡氣。因為我們國人向來就被自卑壓得無法動彈。而從惡者正是利用了我們這種弱點。正是張牧之、黃四郎和馬邦德形成的互相勾結、互相提防的脣齒關係推動著諸如“鵝城”一樣的城市高高低低地前行。人類的歷史也正是在這種惡惡輪迴中改朝換代。

影片的最後,我們看到馬邦德身首異處、看到黃四郎粉身碎骨,看到張牧之孑然一身。這種結局源自姜文霸氣中的無奈。因為他無法平衡社會中的種種“惡”,他也無法發掘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善”。他騎著白馬黯然前行,看著他曾經的追隨者向著繁榮的“浦東”棄他而去,他留給我們的除了背影,還有人類如何平衡善惡的困頓。

我絕對不會像有些資深的影評家牽強附會地將《讓子彈飛》同辛亥革命扯上關係。好像大凡電影就必須同“主旋律”一衣帶水。我們為什麼不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問題?我們的思想何時屬於自己?

平庸的群體和傑出的群體鑄就了歷史。平庸的群體繁衍人種,傑出的群體繁榮文化。誰是平庸者,誰是傑出者?誰也說不清。畢竟,人類還要在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下繁衍生息,還要跌跌撞撞地繁榮。

誰讓子彈飛?是正義者和秩序維護者!

讓子彈飛一會兒。

"

觀看過姜文執導的數部影片,從《太陽照樣升起》、《鬼子來了》到《尋槍》,我看到的是一個血性男子追夢的軌跡。他的電影之路的磕磕絆絆,從迷茫無助、故作深沉到語無倫次的晦澀,都展示了一個六O後生人同世界抗爭的心路歷程。說實話,他以前的影片在我的心中沒有激起多少漣漪,我更多的是對一個另類的、獨具思想的、時刻想在藝術上另闢蹊徑的藝術家的認同和敬意。我更多的是欣賞他思想的叛逆和厚重。而他作為在中國影視界為數不多的硬漢形象,作為無數異性性幻想對象只不過是諸多媒體一廂情願的一個噱頭。

2010年上映的《讓子彈飛》,一個極具想象張力和暴力個性的電影名字,足以讓我從繁忙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在影院見證一個漢子在電影之路上向我們展示他的輝煌。這部影片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荒誕主義與象徵主義於一體,它以北洋軍閥混戰時代背景(這是其他影評者自以為是硬貼上去的時代背景,我姑妄從之)為載體,將暴力、公平、惡惡輪迴(非善惡輪迴)作為故事敘述的三條主線。

暴力,作為人類權力交替和更迭最有效的行為,一直被一部分不安分的人群所實踐。一部分人打著“劫富濟貧”的旗號,另一部分呼著“解放”他人的口號。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獲取權力或財富。人類的眼睛往往被他們看似正義的表象所矇蔽。馬邦德(葛優飾),一個在大難臨頭時敢於讓妻、讓位,對強勢卑躬屈膝的芝麻官,折射出古往今來中國官場眾生相。他們得勢時作威作福、為滿足貪慾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失利時能屈能伸,其狗模人樣是中國人劣根性和奴性的最好詮釋。我們將他們的行為稱之為“軟暴力”。他們在位時用軟暴力凌辱蒼生,以期用貪來的財富買更高的官位;他們在失位時凌辱的是他人的人格,比如馬邦德被張牧之劫持以後鎮定自若,他隱姓埋名,鞍前馬後地為張牧之效勞。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這是“古今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惟有堅韌不拔之志”的中國官場精神!他東山再起的圖謀侮辱的是張牧之的智商和人格。

試問,馬邦德們飛翔的子彈擊中了誰的要害?

張牧之(姜文飾),一個十足的劫匪,乾的是殺人越貨、坑蒙拐騙的營生,得手後用夜間向窮人分發錢財籠絡人心,給自己披上“合法”的外衣(當然“合”的是人民口碑的“法”)。我們可以設想, 如果張牧之的愚民政策影響日益深得人心,他的追隨者最後不作鳥獸散,他最後不是一個人孤獨地騎著白馬徜徉在人生的路口,尋找下一個獵物,他絕對被追捧為成功的“革命者”,一躍成為一個新的精神領袖!中國“成者王,敗者寇”印證的就是這種哲學。劉邦、朱元璋、李自成稱王前不就是被冠以“流寇”的美名嗎? 張牧之們經營的是“暗暴力”,因為他們的暴力是社會主流價值觀所禁止和不容的。古往今來,這種暴力浸透到生活的每一領域。張牧之不得不絞盡腦汁同官場作鬥爭、同黃四郎作鬥爭、同自己飢腸轆轆的生活作鬥爭!

張牧之們的口號是“站著掙錢”、“讓子彈飛一會兒”(暗喻在智慧指導下的暴力更有殺傷力和穿透力)。他們的骨氣和思想境界同馬邦德們形成強烈的反差。所以,自古芝麻官們成大事者少, 張牧之們成霸業者眾。畢竟站著遠比跪著形象高大。

黃四郎(周潤發飾),遊走穿梭於官場和“匪界”之間。他們可以招搖過市,在大小官邸登堂入室,在參差不齊的“匪幫”間呼風喚雨。而他掌管的“物件”只有三樣:官場雞鳴狗盜的把柄、“匪幫”勾心鬥角的軟肋和源源不斷的財富。他的存在官場得罪不起、“匪幫”得罪不起,鵝城人民更得罪不起。正是這種光明正大的暴力支撐著鵝城社會的平衡。而張牧之初來乍到,就大言不慚地想打破這種平衡。事實怎樣?張牧之屢遭暗算,連自己的乾兒子也死於非命。官場都無法剷除的毒瘤,它的存在就一定有它的合理性。這就是社會平衡的法則。無論什麼“主義”,黃四郎永遠是黃四郎!我將黃四郎的存在稱之為社會的“明暴力”。

“公平。公平。還是公平。”這是張牧之冒充新來的知縣來到鵝城後給黎民百姓吃的第一顆定心丸。公平,是人類幾千年一直追求的一個至高的境界。就憑你一個“匪幫”頭子一夜就可以實現?(假使張牧之之語發自肺腑!)看看我們的祖先創造“公平”這個詞語所留下的“飛白”:在“公”的場合,可以“平”,而在“私”的場合何“平”之有?看看英語中西方民主社會所創造的“公平”一詞,fair, 除了有“公平”之意外,還有“白膚、金髮、碧眼的人”之意,換句話說,世上只有白膚、金髮、碧眼的人的存在才算“公平”。不同的文化,在文明創建之初就一語成讖,實現公平何其之難!因為人類的慾壑難填,因為人類的自以為是。

人類的行為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大是大非。只要不是刻意侵犯他人生命權、人格權、財產權。因為正義和非正義的標準是人為界定的。敵人殺害了我們的一個朋友,我們將其視為十惡不赦;我們消滅了十名敵人,我們絕對是萬人擁戴的“英雄”!同樣是剝奪他人的生命權,結果卻大相徑庭。這正是《讓子彈飛》暗含的主旨之一。姜文不是非要觀眾認同他的觀點,而是帶給我們無盡的思考,從所謂的“紅道”(軟暴力)、“黑道”(暗暴力和明暴力)考量我們的生存環境。

惡惡輪迴,這是這部電影所彰顯的黑色哲學。“惡有惡報。”是中國古代哲學中人類自我安慰精神的產物。自己消滅不了惡勢力,然後想借助無常或神明的力量替自己出這口惡氣。因為我們國人向來就被自卑壓得無法動彈。而從惡者正是利用了我們這種弱點。正是張牧之、黃四郎和馬邦德形成的互相勾結、互相提防的脣齒關係推動著諸如“鵝城”一樣的城市高高低低地前行。人類的歷史也正是在這種惡惡輪迴中改朝換代。

影片的最後,我們看到馬邦德身首異處、看到黃四郎粉身碎骨,看到張牧之孑然一身。這種結局源自姜文霸氣中的無奈。因為他無法平衡社會中的種種“惡”,他也無法發掘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善”。他騎著白馬黯然前行,看著他曾經的追隨者向著繁榮的“浦東”棄他而去,他留給我們的除了背影,還有人類如何平衡善惡的困頓。

我絕對不會像有些資深的影評家牽強附會地將《讓子彈飛》同辛亥革命扯上關係。好像大凡電影就必須同“主旋律”一衣帶水。我們為什麼不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問題?我們的思想何時屬於自己?

平庸的群體和傑出的群體鑄就了歷史。平庸的群體繁衍人種,傑出的群體繁榮文化。誰是平庸者,誰是傑出者?誰也說不清。畢竟,人類還要在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下繁衍生息,還要跌跌撞撞地繁榮。

誰讓子彈飛?是正義者和秩序維護者!

讓子彈飛一會兒。

重觀姜文電影《讓子彈飛》(原創文化隨筆)

"

觀看過姜文執導的數部影片,從《太陽照樣升起》、《鬼子來了》到《尋槍》,我看到的是一個血性男子追夢的軌跡。他的電影之路的磕磕絆絆,從迷茫無助、故作深沉到語無倫次的晦澀,都展示了一個六O後生人同世界抗爭的心路歷程。說實話,他以前的影片在我的心中沒有激起多少漣漪,我更多的是對一個另類的、獨具思想的、時刻想在藝術上另闢蹊徑的藝術家的認同和敬意。我更多的是欣賞他思想的叛逆和厚重。而他作為在中國影視界為數不多的硬漢形象,作為無數異性性幻想對象只不過是諸多媒體一廂情願的一個噱頭。

2010年上映的《讓子彈飛》,一個極具想象張力和暴力個性的電影名字,足以讓我從繁忙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在影院見證一個漢子在電影之路上向我們展示他的輝煌。這部影片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荒誕主義與象徵主義於一體,它以北洋軍閥混戰時代背景(這是其他影評者自以為是硬貼上去的時代背景,我姑妄從之)為載體,將暴力、公平、惡惡輪迴(非善惡輪迴)作為故事敘述的三條主線。

暴力,作為人類權力交替和更迭最有效的行為,一直被一部分不安分的人群所實踐。一部分人打著“劫富濟貧”的旗號,另一部分呼著“解放”他人的口號。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獲取權力或財富。人類的眼睛往往被他們看似正義的表象所矇蔽。馬邦德(葛優飾),一個在大難臨頭時敢於讓妻、讓位,對強勢卑躬屈膝的芝麻官,折射出古往今來中國官場眾生相。他們得勢時作威作福、為滿足貪慾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失利時能屈能伸,其狗模人樣是中國人劣根性和奴性的最好詮釋。我們將他們的行為稱之為“軟暴力”。他們在位時用軟暴力凌辱蒼生,以期用貪來的財富買更高的官位;他們在失位時凌辱的是他人的人格,比如馬邦德被張牧之劫持以後鎮定自若,他隱姓埋名,鞍前馬後地為張牧之效勞。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這是“古今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惟有堅韌不拔之志”的中國官場精神!他東山再起的圖謀侮辱的是張牧之的智商和人格。

試問,馬邦德們飛翔的子彈擊中了誰的要害?

張牧之(姜文飾),一個十足的劫匪,乾的是殺人越貨、坑蒙拐騙的營生,得手後用夜間向窮人分發錢財籠絡人心,給自己披上“合法”的外衣(當然“合”的是人民口碑的“法”)。我們可以設想, 如果張牧之的愚民政策影響日益深得人心,他的追隨者最後不作鳥獸散,他最後不是一個人孤獨地騎著白馬徜徉在人生的路口,尋找下一個獵物,他絕對被追捧為成功的“革命者”,一躍成為一個新的精神領袖!中國“成者王,敗者寇”印證的就是這種哲學。劉邦、朱元璋、李自成稱王前不就是被冠以“流寇”的美名嗎? 張牧之們經營的是“暗暴力”,因為他們的暴力是社會主流價值觀所禁止和不容的。古往今來,這種暴力浸透到生活的每一領域。張牧之不得不絞盡腦汁同官場作鬥爭、同黃四郎作鬥爭、同自己飢腸轆轆的生活作鬥爭!

張牧之們的口號是“站著掙錢”、“讓子彈飛一會兒”(暗喻在智慧指導下的暴力更有殺傷力和穿透力)。他們的骨氣和思想境界同馬邦德們形成強烈的反差。所以,自古芝麻官們成大事者少, 張牧之們成霸業者眾。畢竟站著遠比跪著形象高大。

黃四郎(周潤發飾),遊走穿梭於官場和“匪界”之間。他們可以招搖過市,在大小官邸登堂入室,在參差不齊的“匪幫”間呼風喚雨。而他掌管的“物件”只有三樣:官場雞鳴狗盜的把柄、“匪幫”勾心鬥角的軟肋和源源不斷的財富。他的存在官場得罪不起、“匪幫”得罪不起,鵝城人民更得罪不起。正是這種光明正大的暴力支撐著鵝城社會的平衡。而張牧之初來乍到,就大言不慚地想打破這種平衡。事實怎樣?張牧之屢遭暗算,連自己的乾兒子也死於非命。官場都無法剷除的毒瘤,它的存在就一定有它的合理性。這就是社會平衡的法則。無論什麼“主義”,黃四郎永遠是黃四郎!我將黃四郎的存在稱之為社會的“明暴力”。

“公平。公平。還是公平。”這是張牧之冒充新來的知縣來到鵝城後給黎民百姓吃的第一顆定心丸。公平,是人類幾千年一直追求的一個至高的境界。就憑你一個“匪幫”頭子一夜就可以實現?(假使張牧之之語發自肺腑!)看看我們的祖先創造“公平”這個詞語所留下的“飛白”:在“公”的場合,可以“平”,而在“私”的場合何“平”之有?看看英語中西方民主社會所創造的“公平”一詞,fair, 除了有“公平”之意外,還有“白膚、金髮、碧眼的人”之意,換句話說,世上只有白膚、金髮、碧眼的人的存在才算“公平”。不同的文化,在文明創建之初就一語成讖,實現公平何其之難!因為人類的慾壑難填,因為人類的自以為是。

人類的行為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大是大非。只要不是刻意侵犯他人生命權、人格權、財產權。因為正義和非正義的標準是人為界定的。敵人殺害了我們的一個朋友,我們將其視為十惡不赦;我們消滅了十名敵人,我們絕對是萬人擁戴的“英雄”!同樣是剝奪他人的生命權,結果卻大相徑庭。這正是《讓子彈飛》暗含的主旨之一。姜文不是非要觀眾認同他的觀點,而是帶給我們無盡的思考,從所謂的“紅道”(軟暴力)、“黑道”(暗暴力和明暴力)考量我們的生存環境。

惡惡輪迴,這是這部電影所彰顯的黑色哲學。“惡有惡報。”是中國古代哲學中人類自我安慰精神的產物。自己消滅不了惡勢力,然後想借助無常或神明的力量替自己出這口惡氣。因為我們國人向來就被自卑壓得無法動彈。而從惡者正是利用了我們這種弱點。正是張牧之、黃四郎和馬邦德形成的互相勾結、互相提防的脣齒關係推動著諸如“鵝城”一樣的城市高高低低地前行。人類的歷史也正是在這種惡惡輪迴中改朝換代。

影片的最後,我們看到馬邦德身首異處、看到黃四郎粉身碎骨,看到張牧之孑然一身。這種結局源自姜文霸氣中的無奈。因為他無法平衡社會中的種種“惡”,他也無法發掘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善”。他騎著白馬黯然前行,看著他曾經的追隨者向著繁榮的“浦東”棄他而去,他留給我們的除了背影,還有人類如何平衡善惡的困頓。

我絕對不會像有些資深的影評家牽強附會地將《讓子彈飛》同辛亥革命扯上關係。好像大凡電影就必須同“主旋律”一衣帶水。我們為什麼不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問題?我們的思想何時屬於自己?

平庸的群體和傑出的群體鑄就了歷史。平庸的群體繁衍人種,傑出的群體繁榮文化。誰是平庸者,誰是傑出者?誰也說不清。畢竟,人類還要在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下繁衍生息,還要跌跌撞撞地繁榮。

誰讓子彈飛?是正義者和秩序維護者!

讓子彈飛一會兒。

重觀姜文電影《讓子彈飛》(原創文化隨筆)

重觀姜文電影《讓子彈飛》(原創文化隨筆)

"

觀看過姜文執導的數部影片,從《太陽照樣升起》、《鬼子來了》到《尋槍》,我看到的是一個血性男子追夢的軌跡。他的電影之路的磕磕絆絆,從迷茫無助、故作深沉到語無倫次的晦澀,都展示了一個六O後生人同世界抗爭的心路歷程。說實話,他以前的影片在我的心中沒有激起多少漣漪,我更多的是對一個另類的、獨具思想的、時刻想在藝術上另闢蹊徑的藝術家的認同和敬意。我更多的是欣賞他思想的叛逆和厚重。而他作為在中國影視界為數不多的硬漢形象,作為無數異性性幻想對象只不過是諸多媒體一廂情願的一個噱頭。

2010年上映的《讓子彈飛》,一個極具想象張力和暴力個性的電影名字,足以讓我從繁忙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在影院見證一個漢子在電影之路上向我們展示他的輝煌。這部影片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荒誕主義與象徵主義於一體,它以北洋軍閥混戰時代背景(這是其他影評者自以為是硬貼上去的時代背景,我姑妄從之)為載體,將暴力、公平、惡惡輪迴(非善惡輪迴)作為故事敘述的三條主線。

暴力,作為人類權力交替和更迭最有效的行為,一直被一部分不安分的人群所實踐。一部分人打著“劫富濟貧”的旗號,另一部分呼著“解放”他人的口號。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獲取權力或財富。人類的眼睛往往被他們看似正義的表象所矇蔽。馬邦德(葛優飾),一個在大難臨頭時敢於讓妻、讓位,對強勢卑躬屈膝的芝麻官,折射出古往今來中國官場眾生相。他們得勢時作威作福、為滿足貪慾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失利時能屈能伸,其狗模人樣是中國人劣根性和奴性的最好詮釋。我們將他們的行為稱之為“軟暴力”。他們在位時用軟暴力凌辱蒼生,以期用貪來的財富買更高的官位;他們在失位時凌辱的是他人的人格,比如馬邦德被張牧之劫持以後鎮定自若,他隱姓埋名,鞍前馬後地為張牧之效勞。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這是“古今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惟有堅韌不拔之志”的中國官場精神!他東山再起的圖謀侮辱的是張牧之的智商和人格。

試問,馬邦德們飛翔的子彈擊中了誰的要害?

張牧之(姜文飾),一個十足的劫匪,乾的是殺人越貨、坑蒙拐騙的營生,得手後用夜間向窮人分發錢財籠絡人心,給自己披上“合法”的外衣(當然“合”的是人民口碑的“法”)。我們可以設想, 如果張牧之的愚民政策影響日益深得人心,他的追隨者最後不作鳥獸散,他最後不是一個人孤獨地騎著白馬徜徉在人生的路口,尋找下一個獵物,他絕對被追捧為成功的“革命者”,一躍成為一個新的精神領袖!中國“成者王,敗者寇”印證的就是這種哲學。劉邦、朱元璋、李自成稱王前不就是被冠以“流寇”的美名嗎? 張牧之們經營的是“暗暴力”,因為他們的暴力是社會主流價值觀所禁止和不容的。古往今來,這種暴力浸透到生活的每一領域。張牧之不得不絞盡腦汁同官場作鬥爭、同黃四郎作鬥爭、同自己飢腸轆轆的生活作鬥爭!

張牧之們的口號是“站著掙錢”、“讓子彈飛一會兒”(暗喻在智慧指導下的暴力更有殺傷力和穿透力)。他們的骨氣和思想境界同馬邦德們形成強烈的反差。所以,自古芝麻官們成大事者少, 張牧之們成霸業者眾。畢竟站著遠比跪著形象高大。

黃四郎(周潤發飾),遊走穿梭於官場和“匪界”之間。他們可以招搖過市,在大小官邸登堂入室,在參差不齊的“匪幫”間呼風喚雨。而他掌管的“物件”只有三樣:官場雞鳴狗盜的把柄、“匪幫”勾心鬥角的軟肋和源源不斷的財富。他的存在官場得罪不起、“匪幫”得罪不起,鵝城人民更得罪不起。正是這種光明正大的暴力支撐著鵝城社會的平衡。而張牧之初來乍到,就大言不慚地想打破這種平衡。事實怎樣?張牧之屢遭暗算,連自己的乾兒子也死於非命。官場都無法剷除的毒瘤,它的存在就一定有它的合理性。這就是社會平衡的法則。無論什麼“主義”,黃四郎永遠是黃四郎!我將黃四郎的存在稱之為社會的“明暴力”。

“公平。公平。還是公平。”這是張牧之冒充新來的知縣來到鵝城後給黎民百姓吃的第一顆定心丸。公平,是人類幾千年一直追求的一個至高的境界。就憑你一個“匪幫”頭子一夜就可以實現?(假使張牧之之語發自肺腑!)看看我們的祖先創造“公平”這個詞語所留下的“飛白”:在“公”的場合,可以“平”,而在“私”的場合何“平”之有?看看英語中西方民主社會所創造的“公平”一詞,fair, 除了有“公平”之意外,還有“白膚、金髮、碧眼的人”之意,換句話說,世上只有白膚、金髮、碧眼的人的存在才算“公平”。不同的文化,在文明創建之初就一語成讖,實現公平何其之難!因為人類的慾壑難填,因為人類的自以為是。

人類的行為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大是大非。只要不是刻意侵犯他人生命權、人格權、財產權。因為正義和非正義的標準是人為界定的。敵人殺害了我們的一個朋友,我們將其視為十惡不赦;我們消滅了十名敵人,我們絕對是萬人擁戴的“英雄”!同樣是剝奪他人的生命權,結果卻大相徑庭。這正是《讓子彈飛》暗含的主旨之一。姜文不是非要觀眾認同他的觀點,而是帶給我們無盡的思考,從所謂的“紅道”(軟暴力)、“黑道”(暗暴力和明暴力)考量我們的生存環境。

惡惡輪迴,這是這部電影所彰顯的黑色哲學。“惡有惡報。”是中國古代哲學中人類自我安慰精神的產物。自己消滅不了惡勢力,然後想借助無常或神明的力量替自己出這口惡氣。因為我們國人向來就被自卑壓得無法動彈。而從惡者正是利用了我們這種弱點。正是張牧之、黃四郎和馬邦德形成的互相勾結、互相提防的脣齒關係推動著諸如“鵝城”一樣的城市高高低低地前行。人類的歷史也正是在這種惡惡輪迴中改朝換代。

影片的最後,我們看到馬邦德身首異處、看到黃四郎粉身碎骨,看到張牧之孑然一身。這種結局源自姜文霸氣中的無奈。因為他無法平衡社會中的種種“惡”,他也無法發掘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善”。他騎著白馬黯然前行,看著他曾經的追隨者向著繁榮的“浦東”棄他而去,他留給我們的除了背影,還有人類如何平衡善惡的困頓。

我絕對不會像有些資深的影評家牽強附會地將《讓子彈飛》同辛亥革命扯上關係。好像大凡電影就必須同“主旋律”一衣帶水。我們為什麼不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問題?我們的思想何時屬於自己?

平庸的群體和傑出的群體鑄就了歷史。平庸的群體繁衍人種,傑出的群體繁榮文化。誰是平庸者,誰是傑出者?誰也說不清。畢竟,人類還要在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下繁衍生息,還要跌跌撞撞地繁榮。

誰讓子彈飛?是正義者和秩序維護者!

讓子彈飛一會兒。

重觀姜文電影《讓子彈飛》(原創文化隨筆)

重觀姜文電影《讓子彈飛》(原創文化隨筆)

重觀姜文電影《讓子彈飛》(原創文化隨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