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益邦知行大講堂:IoT、AI、區塊鏈或將重塑供應鏈'

"

廣州2019年7月31日 /美通社/ -- “中國供應鏈的問題並不是技術,而是如何打通各層級之間的連接。連接比擁有更重要,協同比分享更有價值。開放互聯、連接共生是社會和產業的未來發展風向,也是激活產業經濟,引導企業走出困境的路徑和解決方案。”近日,在第十三屆運營與供應鏈管理國際會議第二屆戰略供應鏈思想領袖論壇暨第四屆益邦知行大講堂上,益邦控股副總裁兼益邦供應鏈總經理肖俊磊表示。

供應鏈,是指圍繞核心企業,從配套零件開始,製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後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是將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簡單的來說,就是一條可以貫通從生產到製造再到銷售的各個環節的鏈條,每個企業或個人都是此鏈中的一節。供應鏈的發展,經過了物流管理階段、價值增值階段、網鏈階段,至今已成功突破傳統,進階到數字化方向。早在新世紀之初,世界權威的《財富(FORTUNE)》雜誌已將供應鏈管理列為本世紀最重要的四大戰略資源之一,供應鏈管理是世界500強企業保持強勢競爭不可或缺的手段,無論是製造行業、商品分銷或流通行業,掌握供應鏈管理都將助力企業掌控所在領域的制高點。

AI、IoT等技術集中落地,走向數字供應鏈

現階段,IoT、AI、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得到了井噴式發展,它們在近年集中落地,滲透到供應鏈領域各個應用場景中,不斷加快推動現代化供應鏈的變革、創新與實踐。同時,供應鏈創新的管理組織生產方式,加速了商品、技術、信息、服務、管理經驗等方面的跨境流動,使經濟全球化分工協作更加顯著。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趙先德認為,新時代的供應鏈贏家可以打造“卓越供應鏈”,企業在供應鏈能力支持下,整合相關產業資源,運用互聯網、IoT、雲計算、5G等各種數字化技術作為創新工具,建立平臺型生態圈,實現生態圈參與者的合作共贏。他說供應鏈發展的最新趨勢是“供應鏈即服務”,真正做的好的企業,關鍵點就在於利用自身供應鏈能力建立生態圈,形成供應鏈即服務模式,利用供應鏈更好的服務生態圈。

由此可見,發展供應鏈,就意味著企業不能僅靠單打獨鬥,還需要學會抱團取暖。現在的競爭更多的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傳統的企業供應鏈協同與管理存在諸多弊端,譬如溝通方式老舊,效率低下;採購協同、互動及跟蹤線下進行,無法及時響應變化;企業和供應商系統沒有銜接,主要以人工進行催單和對賬;產品、物料、價格沒有歷史記錄,後續查證對比缺乏依據等。”在益邦供應鏈總經理肖俊磊看來,新興技術的不斷加持與賦能,使供應鏈發展進入新的階段,而5G的到來,更推動了供應鏈管理技術的大幅進步。IoT與5G將會帶了新一輪革命,使得各個系統、產品之間進行更智能的互聯。“IoT、AI和區塊鏈”很有可能成為未來供應鏈的三大決勝技術。

對此,益邦管理諮詢總經理劉勇波則補充道,IoT時代萬物互聯,而對於5G,其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其超高的可靠性,可達99.9999%,例如在工廠中的超高可靠性連接將支持越來越多的傳感器之間的無線通信,提供更快的數據速率和更低的延遲性。以供應鏈中的某一個環節“計劃”為例,計劃做的好不好取決於預測是否準確,而5G時代利用其超高的可靠性去做出預測,從而提高預測的準確性將會大大提高企業效率,獲取更高的利潤。

在技術賦能供應鏈發展的道路上,工業4.0最終可能演變成供應鏈4.0。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森管理學院教授Christopher S. Tang提到了此說法。他認為,從線形的設計變成網狀的結構,不需要控制塔的操控,而是通過傳感器的互動,形成智能化的鏈條,互聯互動的供應鏈,最後形成智能化的生態圈。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供應鏈管理想要更好的發展,還需要考慮的是技術迭代背後的網絡重構、配送戰略、供應鏈集成與戰略伙伴、庫存管控、產品設計、顧客價值的衡量等等。任何一家企業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技術更迭,而忽視背後的潛在因素,那麼供應鏈管理勢必會造成成本的不可控、資源的不協調,適得其反,讓企業陷入水深火熱的漩渦。行業規範、管理規範等準則也缺一不可,只有這些因素的迭代升級全部具備之後,才能夠促使供應鏈發揮更大的價值與效益,為全行業、全社會實現真正的連動。

高效協同成供應鏈變革助燃劑

當一個企業具有供應鏈思想和格局時,會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加全面的視角去審視整個企業的發展。供應鏈能力指企業所處在的供應鏈中,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影響力。這樣的能力將會使企業具有影響整個上下游企業的話語權,領導企業間的配合將會使整個鏈條的效率更高,從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在中國製造2025的指導下,我國的製造業在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重要領域和前沿方向實現了革命性突破與交叉融合。海爾工業智能研究院智能製造供應鏈總監孫亞楠提出了“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大規模定製模式”的概念。不是單純的機器換人、產線設備自動化帶來的效率提升,而是將產品與用戶產生交互,利用工業互聯網平臺將用戶、資源方、工廠、產品等利益相關方產生面對面的交互,推倒隔熱牆,形成智能製造的核心平臺。

在智能化方向上海爾也在探索中。孫亞楠表示,一個是智能化產品的探索,提前通過大數據的互聯互通,利用產品的自學習、自優化、自演進、自迭代,自動滿足用戶需求;二是智能工廠的探索,自主判斷客戶需求類型,匹配到自動生產的線體類型。所以,整個智能製造的探索路徑便是以智能工廠為載體,實現由大規模製造到大規模定製的轉型。利用聯全要素、聯網器、聯全流程三聯的“高精度”驅動高效率,實現柔性化、數字化、智能化。

目前,國內大多數企業還沒有達到供應鏈的內部整合,內部各部門仍然處於獨立作戰的階段,能將供應鏈重視起來並作出一些成績的很少,企業的供應鏈發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走。

廣東太陽神健康產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韓宗平認為,消費主義在升級,我們已經進入了消費時代,未來的消費如何通過零售的方式去推動經濟的發展,實現內外供應鏈的協同是當前各個企業在供應鏈轉型升級上所面臨的一個挑戰。廣東工業大學物流研究所所長董振寧也認為,供應鏈鏈條中的資源如何進行協同為其挑戰之一。不管是新零售還是新流通,扁平化的趨勢發展所帶來的多渠道問題,要求供應鏈應該更加柔性化,實現高敏捷高效反應。

總而言之,供應鏈上的企業(尤其是鏈主企業)通過虛擬網絡-實體物理系統,整合智能機器、數據存儲與顯示、決策系統和生產設施。通過AI、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與現有的製造技術融合,以現有的信息系統、機器設備等作為承載,與其合作伙伴合作,共同構建智慧供應鏈平臺,實現軟硬件與上下游資源的感知、互聯、控制、執行與服務,使得從採購、生產、銷售、終端物流和服務,實現人、機、物、信息的集成、共享、協同與優化,最終形成生態圈。

其中,企業與企業、產業與產業之間的合作協同也成為了變革供應鏈道路上的“助推劑”。畢竟,就當下中國市場環境而言,企業的散、亂、小等局面仍佔據著市場的大部分,市場整合空間仍需填補,絕大多數供應鏈上的成員也並未可知自身做法是否符合供應鏈智能化升級的要求。所以,打上數字化、智能化、協同化、柔性化、個性化等“標籤”的道路上,各大企業還需慢慢摸索,不可急功近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