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 | 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乾貨'

""獨家 | 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乾貨

7月20日,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暨“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閉門研討會在人民大學舉行。IMI理事長、人大財金學院院長莊毓敏出席並致辭。

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瞿強,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姚餘棟先後發表主題演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以及人大財金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副院長譚松濤,IMI副所長塗永紅、副所長宋科、副所長王芳等出席會議並參與圓桌研討。會議由IMI聯席所長、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院長、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賁聖林主持。

"獨家 | 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乾貨

7月20日,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暨“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閉門研討會在人民大學舉行。IMI理事長、人大財金學院院長莊毓敏出席並致辭。

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瞿強,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姚餘棟先後發表主題演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以及人大財金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副院長譚松濤,IMI副所長塗永紅、副所長宋科、副所長王芳等出席會議並參與圓桌研討。會議由IMI聯席所長、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院長、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賁聖林主持。

獨家 | 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乾貨

以下為根據會議紀要整理的觀點集錦:

主題演講

穆長春:從貨幣功能、儲備資產和治理結構安排看Libra的未來

IMI學術委員、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

貨幣有三個功能:交換媒介、價值貯藏、記賬單位(或價值尺度)。交換媒介方面,Libra可以利用巨大的用戶群體和網絡效應,具有天然優勢,跨境支付或者匯款被認為是Libra的賣點和突破口。但也存在交易成本、匯價成本、監管成本。另外由於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 Libra能否發揮交換媒介的作用是存疑的。作為價值貯藏工具,Libra可能會為弱勢貨幣國家的居民提供相對低交易成本的流動性資產,但會遭到政府貨幣當局的抵制。Libra以一籃子貨幣的為資產儲備,跟單一貨幣相比安排不透明,很難成為記賬單位。在極少數本幣幣值高度不穩定的情況下,Libra可能發揮記賬單位的作用。

Libra的儲備資產包括幾個強勢貨幣現金存款和主權債券,儲備資產不向用戶付息,資產收益主要用於系統的運行成本等,盈利要求比較高。Libra並沒有機制確保一籃子貨幣相互間的比重不變,組成儲備資產的匯率的變化也會導致Libra對其他貨幣價格的變化。Libra在支付市場上能獲得廣泛應用,有些交易就會用Libra定價,與之相關的賒銷、貿易融資、消費信貸也會用Libra,從而進入信貸市場,有了信貸,就必然出現派生存款和貨幣乘數。所以,需要有央行精細測算並控制貨幣乘數來確定等值儲備量。

Libra協會註冊在瑞士日內瓦,受瑞士法律約束,而主要的運作在美國,這存在監管套利的問題。Libra協會管理層中有多少Facebook相關的成員是不確定的。在技術方面,Libra交易不是真正的匿名。

中國短期內應該在國內市場阻擊Libra對人民幣的侵蝕;長期來看,如果人民幣不可兌換,就會和弱勢貨幣一樣,必然受到Libra侵蝕。唯一有效的應對,就是儘快讓人民幣實現可兌換,才能抵禦住Libra的侵蝕,在保持人民幣在國際貨幣籃子中的現有地位的基礎上,爭取繼續提升成為強勢貨幣。

狄剛:Libra技術方案實測分析

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

在Facebook發佈Libra後,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第一時間對Libra的技術方案進行研究和實測分析。

經分析,Libra整體技術路線偏實用主義,技術方面雖不構成Libra發展的主要瓶頸,但其技術處於早期基礎實現階段,成熟度一般,Libra採用聯盟鏈類型區塊鏈,尚不支持用戶的動態加入。通過實測與分析表明,4箇中端配置的驗證節點條件下,Libra網絡性能目前僅在每秒幾十筆交易級別,增加到7個節點後性能更低。目前雖有很大優化空間,但與其設計目標每秒1000筆交易相差較遠。即使是實現設計目標,也難以滿足零售支付業務需求,例如我國“雙11”、春節等特殊時點的海量交易併發場景,至少要求技術架構具備每秒30萬筆以上的併發訪問能力,因此我們推測Libra區塊鏈將用於局部業務場景(如跨境匯款)或限用於後臺節點間賬務同步處理,前端交易層與後臺賬務層相分離。隨著技術演進,如要面向零售支付,Libra大概率會同時採用分層分片、支付通道等機制提高系統處理能力。根據Facebook公佈的計劃,從短期可落地出發,可能會是一種結合傳統分佈式架構與區塊鏈技術的混合技術路線。從Libra的Github開源社區來看,截止6月28日社區共提交缺陷報告83個,優化建議37個,社區活躍度較高,但工程代碼成熟度有待進一步提升。此外,通過代碼分析發現,Libra區塊鏈在分佈式部署、節點管理等方面有待進一步開發完善。

Libra數據不按區塊組織,這一點與比特幣、以太坊中的數據按區塊組織方式不同,設計上參考了許多現有區塊鏈技術,如以太坊的賬戶模型、聯盟鏈的實用拜占庭共識算法等,智能合約的執行也需要類似支付手續費。然而,當系統發生堵塞時,手續費價格隨著網絡的負荷浮動,驗證節點會優先執行手續費價格更高的交易,帶來不確定的交易成本。Libra 的共識算法LibraBFT是HotStuff共識協議的改進版,該協議安全性證明簡單,便於執行,而且性能較快。這個共識算法與聯盟鏈的實用拜占庭共識算法非常相似,每一個收到信息的節點,都會與其他節點進行信息交換、相互驗證,讓可信的節點之間能夠確認、寫入正確的信息,識別出有問題的節點,最多容忍不超過系統節點數三分之一的節點作惡。在密碼學算法上,Libra的簽名算法選擇了ED25519,哈希算法選擇了sha3,這些都是在成熟的區塊鏈項目上得到過驗證的算法,但存在目前還不支持密碼學算法的替換的短板,不支持不同國家對自主可控加密算法的訴求。在智能合約語言方面,吸取了以太坊等智能合約平臺的經驗教訓,重新設計了適配金融場景的智能合約語言Move。Move採用面向資源的設計,為實現靜態可驗證,犧牲了語言的部分動態特性和靈活性。正如“MOVE”單詞本身語義,資源只能被移動不能被複制或無故消失,結合鏈上字節碼驗證、執行機制和鏈下靜態分析工具,Move在安全性和可驗證性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但是,目前Move語言仍是半成品,完成的是中間表示語言,諸多特性有待進一步觀察。

整體來看Libra的實用主義路線與我國法定數字貨幣所採用的路線有一定程度相似性,架構分層理念與法定數字貨幣的雙層運營模式更是異曲同工,但我國法定數字貨幣在業務上可實現點對點、支付即結算、交易鏈條短、交易成本低等目標,在技術選型上更加成熟穩健併兼顧創新,在性能、安全性、靈活性、質量控制等方面考慮較為全面:一是法定數字貨幣基於有管理、可控範圍的技術生態,以市場力量和頭部機構最佳實踐為主,採用雙層運營模式、標準驅動和架構管控的方式,既保證系統健壯性、又提供創新生態平臺和靈活擴展能力;二是本著長期演進,持續迭代原則,不預設、不迷信、不偏執任何一種技術路線,保持對未來技術的洞察力、敏感性和前瞻性,以需求為驅動並定期自我評估,隨時動態優化和調整;三是採用分佈式、鬆耦合、平臺化架構設計,綜合應用可信計算、軟硬件一體化專用加密等自主可控技術,基於雲架構混合分層、多點多活、單元化及微服務架構,區分不同需求場景,對標不同解決方案。

央行法定數字貨幣以實現具有主權感知的便捷安全數字化硬通貨為目標,降低傳統現金髮行流通成本,為社會提供靈活、可擴展且具備價值特徵的數字化新型支付工具,多層次、全方位滿足數字化經濟時代全社會的貨幣與支付需求,與現有電子貨幣體系形成有效補充,共同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

瞿強:從貨幣演變看數字貨幣未來

IMI學術委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瞿強:

第一,比特幣這樣的數字貨幣違反了貨幣演變的基本規律。貨幣的演變從分散到集中,依賴政府權威。貨幣作為一種制度,需要政府和市場共同發揮作用,市場競爭可以降低成本,但是沒有政府所代表的集體理性,來增強信用並提供強制執行機制,貨幣體系也是難以運轉的。

第二,“貨幣”是經濟金融的“價值錨”,對所有的實物與金融資產計價。作為“價值錨”必須保持兩個平衡,一方面數量必須是彈性的,可以隨經濟增長而擴張,否則會通縮,另一方面,貨幣的擴張應相對穩定可控,否則會通脹。這是一套複雜的機制。

第三,貨幣是由它的三個功能定義的,這三個功能是不能分割的,不能因為可以做支付,就自稱為貨幣;貨幣也取決於其可接受範圍,現代貨幣通常“默認”為主權範圍內,不能因為在某個局部使用,就自稱為貨幣。

根據以上分析,對Libra的展望有三點,第一,它不是也不可能是未來貨幣。它沒有賬戶權,只能藉助既有主權貨幣做支付。它是百分之百的資產支持,沒有彈性,無法擴張。第二,它有可能變成國際版的微信、支付寶這類產品,但困難也不少,因為背後不同的貨幣主體,資本管制、匯率安排、監管制度差異很大。第三,如果能克服跨境支付的困難,或許能借助信息與客戶優勢,發展出新的互金業務模式,如為各類金融機構銷售產品,為企業發佈廣告等。

姚餘棟:eSDR——走向理想的超主權貨幣創新

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姚餘棟:

全球流動性不足,要從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國際貨幣的層面來理解這個問題,全球流動性供給是不足的,國際貨幣波動的僵局難以打破。既然超主權數字貨幣的影響實際上不斷擴大,我們不能視之不見,應該有勇氣證實這一點,並且積極參與規範性發展,為將來探索較理想的國際貨幣體系進行探索。

所以我們覺得應該在保持IMF成員國體系基礎上,探索全球央行的機制,嘗試發行eSDR(姚餘棟、楊濤 2015)。eSDR的發行不需要有背後資產,依託於去中心化的貨幣發行機制;另外通過構建公開透明的智能化貨幣運行規則,實現跨國的貨幣信用共識;還有是由參與者來共同維護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與Libra相比,eSDR實際上優勢明顯:一是eSDR是在現有國際貨幣體系框架內。Libra更像是對現有國際貨幣體系框架變革,其對現有的金融體系、貨幣體系甚至未來的儲備體系都有很大沖擊,面臨的阻力非常大。二是eSDR受全球央行監管(IMF成員國與執董會)。三是eSDR可以不同成員國出資產,無替代賬戶的外匯風險。

我覺得將來會形成哈耶克說的,Libra也發出來之後,到處是競爭,競爭了幾十年以後才有了eSDR。那麼在很混亂的時期,為什麼不進行頂層設計呢?目前國務院已經正式批准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所以我們要支持人民銀行加快發行數字貨幣,之後把握時機,發行eSDR,或者是參與eSDR。在國際共識沒達成之前,我們先做好自己的事情。

圓桌研討

賁聖林:要關注數字貨幣發展過程中的幾個矛盾

IMI聯席所長、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院長、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賁聖林:

Libra的出現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它是科技公司進軍金融領域的一個標誌性事件,也反映了整個國際貨幣體系,現有的金融體系中間非常多的不足,如普惠金融、跨境支付等方面。

Libra還比較早期,技術、規則等不盡完善和成熟,本身白皮書中也提到五年以後才能慢慢滿足經濟需求。但它切入的高度與願景、已經有二十七八家優秀企業的共同體參與等都應該需要我們高度重視。

Libra的啟動本身反映了國際現有的金融制度與體系確實有很多薄弱環節,比如說跨境電商、跨境支付這一塊,比如說一些弱勢國家的主權貨幣信用基礎弱,金融體系原來是美元化,會不會未來潛在的是Libra化。

研究Libra我們需要特別關注六大矛盾與競爭問題,第一是貨幣發行領域中政府主權與民間的競爭關係;第二是主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這很可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局面;第三是虛擬世界的全球化和現實世界的國家主權之間的矛盾,數字經濟、數字金融、數字貨幣等的運行與流通是全球一體化,無縫對接的,如果政府不人為阻斷的話;第四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問題,也就是技術這個生產力與金融制度這個生產關係問題。貨幣也好,金融制度也好,更多的是一種生產關係,那我們的技術已經發生了並繼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我們的生產關係的調整遠遠沒達到,特別是在全球金融治理層面;第五是企業之間,特別是技術企業之間,像騰訊、阿里代表的中方以及美國的幾個主要科技公司之間的一些競爭;最後,我們需要高度關注共同體或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Libra能夠一推動就攜手近30家大公司組成一個共同體、一個生態系統,如果說現在的貨幣是主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的話,將來可能是生態與生態之間的競爭、社區與社區之間的競爭。這對於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能否進入到全球金融體制新一輪治理制度的中央非常重要。

楊濤:數字化經濟時代,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究竟受哪些影響和衝擊

IMI學術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

不管是Libra還是其他一些模式,今天這個階段確實面臨數字化時代的衝擊,整個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從理論到實踐,需要有一些新的思考。我個人理解有四個方面的視角。

第一,從貨幣與貨幣制度的角度。現如今,引入了新技術之後,究竟對原有的貨幣概念,貨幣所伴隨的一系列制度帶來什麼樣的挑戰和問題,需要從整個貨幣與貨幣制度的角度,從過去的主流結合現在的這些新變化進一步梳理。

第二,從支付本身的角度。貨幣和支付經常被混在一起,但是我覺得有時候二者又不是完全一致,可以認為討論支付時是貨幣其中的一部分功能。另外,支付經濟學本身研究的是在整個支付交易機制中,涉及到哪些定價問題、交易費用問題、委託代理問題等等。隨著技術影響著整個支付生態,整個支付領域將發生什麼變化,比如零售支付、大額支付、證券等,我覺得需要和貨幣層面分開,單獨就支付討論支付。

第三,法律跟規制問題。所有這些探討的問題,最終都離不開特定領域的法律跟規制。我覺得就法律制度嵌入來深入地研究,現有的技術究竟對數字貨幣、數字資產、支付領域,帶來什麼變化,這也是一個理解的視角。

第四,純技術視角。現在很多技術也有大量的模糊之處,這些技術從宏觀、貨幣經濟學、微觀、中後臺基礎設施的角度,究竟有哪些影響,需要從理論到實踐的系統性梳理,然後聚焦到類似於Libra這樣一些事情,才能在整個大的視角分析中得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陳道富:以開放的態度對待Libra的未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

貨幣的形成剛開始不見得就是以貨幣形態存在,在Libra問世之前把它定義為貨幣也許太早了。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Libra。

第一是支付系統。Libra是直接進入微觀零售的支付系統,而且把整個世界連在一起,如果這個支付體系建立起來,意味著它可能是全世界非常高效、統一的支付體系,從這個角度來看它還不是貨幣,但提供了一個基礎。如果大家在網絡社會進行交易時對於Libra的認可、認知、接受、信任不斷提高,可能最終會形成貨幣體系。

第二是發行。Libra現在其實並不希望衝擊現有貨幣體系,所以並不特別注重發行,而是著重在二級市場。它現在定位在虛擬世界交易的代幣上,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逐步積累支付系統的網絡和信任程度,最終解決發行問題。

第三,它是數字貨幣。數字貨幣現在的很多特徵包括技術方面肯定不成熟,但技術不是成熟以後才端出來,只要框架、理念上基本成熟,通過生態、迭代和市場的選擇就有可能性,一旦這個市場標準被認可,這個生態逐步形成,就通過鎖定達到目標。Libra從目前來看可以找到無數的矛盾和不足,在這個過程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反對,但是對於未來要採取開放的態度,它實際上在衝擊我們對貨幣的理解。

Libra會不會產生超出主權以外的基於規則的信任、形成一個全球網絡目前尚不清楚,但應高度關注幾個背景。

第一,我們的社會越來越虛擬化、數字化。虛擬世界和數字世界重新定價不產生任何成本,Libra在虛擬世界是代幣,如果未來虛擬世界佔到整個生活的90%,就成為主流貨幣。

第二,對現有貨幣的不滿。現在的貨幣體系雖然以美元為主導,但存在多種貨幣帶來的貨幣本身的矛盾。

第三,它未來演進的可能的鎖定。它是高維度的,如果建立起來可以秒殺現有的跨境體系。一旦它的網絡形成,就要遵循它的方向。它是以商業機構為主來推進的,未來做到足夠大的時候,它在發行端發力一定會給央行造成巨大沖擊。

中國央行今後一定會出面跟它競爭,但是短期內不會,還是應該適當培育競爭對手。

趙錫軍: 未來經濟對數字貨幣需求巨大

IMI學術委員、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

貨幣是生產關係的一種體現,數字貨幣現在出現雖然不能達到三個功能合一,大部分是從某一個功能開始。Libra如果最終要站到貨幣的制高點變成一個通用的東西,三個功能肯定是合一的。

目前Libra定的調子比較高,從它想要解決普惠金融、支付服務這些問題包括表態等來看,它似乎想朝貨幣這些方面發展。我覺得其中難度很大,各個監管部門不信任它,央行的態度也非常清楚。這信任關過不了,它取信不了政府的話,就達不到這個目的。

但是現在有很多不同的代幣也好、支付工具也好,在各個不同的區域自己在發展。害怕的就是它突破了底線,就是在正常以外的交易活動來進行交易,這個底線我們要確定好的,在不同類裡頭它可能成為地下活動交易的媒介,也有可能成為一些投機性資產炒作的東西。

將來整個經濟越來越互聯網化、越來越虛擬化、越來越數字化,交易活動在這個方面,將來可能大量的金融產品的交易都轉向虛擬化的時候,那這個交易的規模就非常大。如果光靠我們現在發行紙幣這些法定貨幣確實是很困難,將來狄所長講的央行的新一輪的數字貨幣,央行將來是否能夠把效率比較高的、成本比較低的、適合於電子或者是互聯網交易的這些數字貨幣,儘早地推出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塗永紅:數字經濟時代的“貨幣戰”

IMI副所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塗永紅:

第一,如果有美聯儲的授意,Libra的推出無疑就是數字經濟時代的一場“貨幣戰”。幾年前,我國學者姚餘棟和楊濤曾經提出過類似的理念,以SDR為基礎設立一種數字貨幣eSDR, Libra與eSDR相比,在掛鉤的籃子貨幣中,除了沒要人民幣,其他貨幣都一樣。美元所佔份額為50%,歐元、日元、英鎊合計50%。Libra實際上是美元主導的數字貨幣。儘管Libra沒有涉及到美國官方,但Libra以幾種主要發達國家的貨幣作為背書,沒有人民幣,也沒有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貨幣,這就意味著在數字經濟時代繼續延續當前的貨幣格局,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依舊沒有發展中國家的身影和話語權。對此,我們必須要高度重視,行之有效地應對。

第二,數字貨幣的競爭,主要體現在中美兩國的競爭。歐元區、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國家的數字貨幣化、電子支付水平比較落後,與中國相比有五年左右的差距。

第三,Libra是Facebook推出的,旨在為其全球27億用戶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支付和清算工具,搭建一個平臺,類似我們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從金融產品和服務平臺視角看,是有明確的商業模式和價值的,還應該從金融市場創新來探討它的應用。

王芳:貨幣和貨幣制度演變的邏輯和依據

IMI副所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院長助理、教授王芳:第一,從貨幣演變的歷史去看,貨幣的三大基本職能始終沒有變化,所以經濟學意義上的貨幣就是以貨幣的職能來定義的。貨幣作為價值尺度時是一種觀念上的貨幣,作為交易媒介和價值貯藏時是現實的貨幣,但所有被我們接受的、公認的貨幣必須是觀念貨幣和現實貨幣的統一。從歷史上來看,貨幣的三大職能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我們認為未來用以定義貨幣的基本職能可能變化,那麼三大職能被分割後仍然可以被視為貨幣的理由是什麼?依據在哪裡?

第二,從貨幣演變的歷史看,貨幣形態始終在變化。貨幣形態變化的內在的經濟邏輯是交易成本一直在降低,貨幣形態大體上從低級到高級,除非特定階段可能出現小的倒退。由此可以推斷,未來的貨幣形態將使交易成本繼續降低。如果新的貨幣形態使交易成本不是下降而是上升,大概率無法取代當前流通中的貨幣。

第三,貨幣制度是維護貨幣發行與流通所需,當前的主權信用貨幣經歷了從分散發行到集中發行的歷史演變過程。如果未來可能從集中發行再演變為分散發行,依據是什麼?約定俗成或是法律確定的現行貨幣制度的變化邏輯是什麼?

第四,貨幣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遠存在。從全球範圍來看,主權貨幣各幣種之間的相互兌換就是交易成本。凱恩斯講世界貨幣大同,沒有貨幣兌換和匯率風險,當然是交易成本明顯降低。但問題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主權貨幣會不會消失?最終貨幣消失的前提是什麼?

宋科:審慎看待Libra的貨幣未來

IMI副所長宋科

第一,從貨幣形態演進來看,無論是實物貨幣還是信用貨幣,遵從的基本規律是與商品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成本最小和效率最大化原則。從實物貨幣到紙幣,再到現在的電子貨幣和數字貨幣,無論以何種方式實現替代,能否被最大程度地接受是一個基本條件。就像明斯基所說“每個人都可以創造貨幣,但問題在於其是否能被人接受”。需求是推動貨幣替代的源動力,技術只是一種實現的方式。Libra作為貨幣的可能性,主要在於它依託的分佈式、去中心化和加密等技術特徵,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當前社會對於匿名性資產的強烈需求。比如,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交易更多地發生在資本管制較強,地下經濟較活躍地區。再比如,一般認為,隨著信用卡、移動支付的發展,現金會被逐步淘汰,但是按照羅格夫的研究,過去二十多年的事實證明,多數發達國家對紙幣,特別是大額紙幣需求不降反升。我國過去幾年,第三方支付的興起除了一定程度上拉低了M0增速之外,並未改其升勢,與我們大幅減少現金支付的直觀感受並不一致。究其原因,現實當中對於匿名資產的需求還是非常強勁。此外,依託社交、消費等場景提供更安全快捷、低成本的支付方式,能夠降低跨境支付成本、普惠更大的用戶群體等等,都激發了潛在的需求。

第二,從貨幣職能來看,能夠承擔穩定的價值尺度功能,充當一般等價物,才能具備廣泛地用於流通與支付,充當交易媒介和價值貯藏的職能,而不管後兩者是否是層次遞進的關係。與其他大部分穩定幣1:1盯住美元不同,Libra採取盯住一籃子主權貨幣與資產的發行機制,更好地解決了幣值穩定的問題。但是,如國沒有國家主權信用和調節機制的支撐,穩定的比價很難保證,而且對於籃子貨幣和非籃子貨幣具有非對稱性影響。可見,具有典型代幣特徵的Libra,未來的可能演進的方向一定有別於主流的主權貨幣,但是能否成為類似SDR的超主權貨幣?還是白皮書提到的一種有別於以往的“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還是一種職能分離、範圍有限的“貨幣” ?目前來看,成為區塊鏈世界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可能性更大。

第三,從信用創造來看,不同於現金貨幣,當前的存款貨幣的創造基於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的“二元體系”,並據此產生了完整的貨幣供應體系、貨幣制度和宏觀調控體系。對於Libra而言,如果能夠廣泛用於支付並被最大程度接受,完全有可能通過金融中介的借貸行為而衍生創造出存款貨幣Libra,從而實現貨幣與信用結合,形成現實金融體系的“鏡像”,這對於現有的貨幣政策、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都會形成一系列未知的挑戰。

"獨家 | 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乾貨

7月20日,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暨“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閉門研討會在人民大學舉行。IMI理事長、人大財金學院院長莊毓敏出席並致辭。

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瞿強,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姚餘棟先後發表主題演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以及人大財金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副院長譚松濤,IMI副所長塗永紅、副所長宋科、副所長王芳等出席會議並參與圓桌研討。會議由IMI聯席所長、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院長、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賁聖林主持。

獨家 | 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乾貨

以下為根據會議紀要整理的觀點集錦:

主題演講

穆長春:從貨幣功能、儲備資產和治理結構安排看Libra的未來

IMI學術委員、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

貨幣有三個功能:交換媒介、價值貯藏、記賬單位(或價值尺度)。交換媒介方面,Libra可以利用巨大的用戶群體和網絡效應,具有天然優勢,跨境支付或者匯款被認為是Libra的賣點和突破口。但也存在交易成本、匯價成本、監管成本。另外由於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 Libra能否發揮交換媒介的作用是存疑的。作為價值貯藏工具,Libra可能會為弱勢貨幣國家的居民提供相對低交易成本的流動性資產,但會遭到政府貨幣當局的抵制。Libra以一籃子貨幣的為資產儲備,跟單一貨幣相比安排不透明,很難成為記賬單位。在極少數本幣幣值高度不穩定的情況下,Libra可能發揮記賬單位的作用。

Libra的儲備資產包括幾個強勢貨幣現金存款和主權債券,儲備資產不向用戶付息,資產收益主要用於系統的運行成本等,盈利要求比較高。Libra並沒有機制確保一籃子貨幣相互間的比重不變,組成儲備資產的匯率的變化也會導致Libra對其他貨幣價格的變化。Libra在支付市場上能獲得廣泛應用,有些交易就會用Libra定價,與之相關的賒銷、貿易融資、消費信貸也會用Libra,從而進入信貸市場,有了信貸,就必然出現派生存款和貨幣乘數。所以,需要有央行精細測算並控制貨幣乘數來確定等值儲備量。

Libra協會註冊在瑞士日內瓦,受瑞士法律約束,而主要的運作在美國,這存在監管套利的問題。Libra協會管理層中有多少Facebook相關的成員是不確定的。在技術方面,Libra交易不是真正的匿名。

中國短期內應該在國內市場阻擊Libra對人民幣的侵蝕;長期來看,如果人民幣不可兌換,就會和弱勢貨幣一樣,必然受到Libra侵蝕。唯一有效的應對,就是儘快讓人民幣實現可兌換,才能抵禦住Libra的侵蝕,在保持人民幣在國際貨幣籃子中的現有地位的基礎上,爭取繼續提升成為強勢貨幣。

狄剛:Libra技術方案實測分析

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

在Facebook發佈Libra後,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第一時間對Libra的技術方案進行研究和實測分析。

經分析,Libra整體技術路線偏實用主義,技術方面雖不構成Libra發展的主要瓶頸,但其技術處於早期基礎實現階段,成熟度一般,Libra採用聯盟鏈類型區塊鏈,尚不支持用戶的動態加入。通過實測與分析表明,4箇中端配置的驗證節點條件下,Libra網絡性能目前僅在每秒幾十筆交易級別,增加到7個節點後性能更低。目前雖有很大優化空間,但與其設計目標每秒1000筆交易相差較遠。即使是實現設計目標,也難以滿足零售支付業務需求,例如我國“雙11”、春節等特殊時點的海量交易併發場景,至少要求技術架構具備每秒30萬筆以上的併發訪問能力,因此我們推測Libra區塊鏈將用於局部業務場景(如跨境匯款)或限用於後臺節點間賬務同步處理,前端交易層與後臺賬務層相分離。隨著技術演進,如要面向零售支付,Libra大概率會同時採用分層分片、支付通道等機制提高系統處理能力。根據Facebook公佈的計劃,從短期可落地出發,可能會是一種結合傳統分佈式架構與區塊鏈技術的混合技術路線。從Libra的Github開源社區來看,截止6月28日社區共提交缺陷報告83個,優化建議37個,社區活躍度較高,但工程代碼成熟度有待進一步提升。此外,通過代碼分析發現,Libra區塊鏈在分佈式部署、節點管理等方面有待進一步開發完善。

Libra數據不按區塊組織,這一點與比特幣、以太坊中的數據按區塊組織方式不同,設計上參考了許多現有區塊鏈技術,如以太坊的賬戶模型、聯盟鏈的實用拜占庭共識算法等,智能合約的執行也需要類似支付手續費。然而,當系統發生堵塞時,手續費價格隨著網絡的負荷浮動,驗證節點會優先執行手續費價格更高的交易,帶來不確定的交易成本。Libra 的共識算法LibraBFT是HotStuff共識協議的改進版,該協議安全性證明簡單,便於執行,而且性能較快。這個共識算法與聯盟鏈的實用拜占庭共識算法非常相似,每一個收到信息的節點,都會與其他節點進行信息交換、相互驗證,讓可信的節點之間能夠確認、寫入正確的信息,識別出有問題的節點,最多容忍不超過系統節點數三分之一的節點作惡。在密碼學算法上,Libra的簽名算法選擇了ED25519,哈希算法選擇了sha3,這些都是在成熟的區塊鏈項目上得到過驗證的算法,但存在目前還不支持密碼學算法的替換的短板,不支持不同國家對自主可控加密算法的訴求。在智能合約語言方面,吸取了以太坊等智能合約平臺的經驗教訓,重新設計了適配金融場景的智能合約語言Move。Move採用面向資源的設計,為實現靜態可驗證,犧牲了語言的部分動態特性和靈活性。正如“MOVE”單詞本身語義,資源只能被移動不能被複制或無故消失,結合鏈上字節碼驗證、執行機制和鏈下靜態分析工具,Move在安全性和可驗證性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但是,目前Move語言仍是半成品,完成的是中間表示語言,諸多特性有待進一步觀察。

整體來看Libra的實用主義路線與我國法定數字貨幣所採用的路線有一定程度相似性,架構分層理念與法定數字貨幣的雙層運營模式更是異曲同工,但我國法定數字貨幣在業務上可實現點對點、支付即結算、交易鏈條短、交易成本低等目標,在技術選型上更加成熟穩健併兼顧創新,在性能、安全性、靈活性、質量控制等方面考慮較為全面:一是法定數字貨幣基於有管理、可控範圍的技術生態,以市場力量和頭部機構最佳實踐為主,採用雙層運營模式、標準驅動和架構管控的方式,既保證系統健壯性、又提供創新生態平臺和靈活擴展能力;二是本著長期演進,持續迭代原則,不預設、不迷信、不偏執任何一種技術路線,保持對未來技術的洞察力、敏感性和前瞻性,以需求為驅動並定期自我評估,隨時動態優化和調整;三是採用分佈式、鬆耦合、平臺化架構設計,綜合應用可信計算、軟硬件一體化專用加密等自主可控技術,基於雲架構混合分層、多點多活、單元化及微服務架構,區分不同需求場景,對標不同解決方案。

央行法定數字貨幣以實現具有主權感知的便捷安全數字化硬通貨為目標,降低傳統現金髮行流通成本,為社會提供靈活、可擴展且具備價值特徵的數字化新型支付工具,多層次、全方位滿足數字化經濟時代全社會的貨幣與支付需求,與現有電子貨幣體系形成有效補充,共同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

瞿強:從貨幣演變看數字貨幣未來

IMI學術委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瞿強:

第一,比特幣這樣的數字貨幣違反了貨幣演變的基本規律。貨幣的演變從分散到集中,依賴政府權威。貨幣作為一種制度,需要政府和市場共同發揮作用,市場競爭可以降低成本,但是沒有政府所代表的集體理性,來增強信用並提供強制執行機制,貨幣體系也是難以運轉的。

第二,“貨幣”是經濟金融的“價值錨”,對所有的實物與金融資產計價。作為“價值錨”必須保持兩個平衡,一方面數量必須是彈性的,可以隨經濟增長而擴張,否則會通縮,另一方面,貨幣的擴張應相對穩定可控,否則會通脹。這是一套複雜的機制。

第三,貨幣是由它的三個功能定義的,這三個功能是不能分割的,不能因為可以做支付,就自稱為貨幣;貨幣也取決於其可接受範圍,現代貨幣通常“默認”為主權範圍內,不能因為在某個局部使用,就自稱為貨幣。

根據以上分析,對Libra的展望有三點,第一,它不是也不可能是未來貨幣。它沒有賬戶權,只能藉助既有主權貨幣做支付。它是百分之百的資產支持,沒有彈性,無法擴張。第二,它有可能變成國際版的微信、支付寶這類產品,但困難也不少,因為背後不同的貨幣主體,資本管制、匯率安排、監管制度差異很大。第三,如果能克服跨境支付的困難,或許能借助信息與客戶優勢,發展出新的互金業務模式,如為各類金融機構銷售產品,為企業發佈廣告等。

姚餘棟:eSDR——走向理想的超主權貨幣創新

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姚餘棟:

全球流動性不足,要從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國際貨幣的層面來理解這個問題,全球流動性供給是不足的,國際貨幣波動的僵局難以打破。既然超主權數字貨幣的影響實際上不斷擴大,我們不能視之不見,應該有勇氣證實這一點,並且積極參與規範性發展,為將來探索較理想的國際貨幣體系進行探索。

所以我們覺得應該在保持IMF成員國體系基礎上,探索全球央行的機制,嘗試發行eSDR(姚餘棟、楊濤 2015)。eSDR的發行不需要有背後資產,依託於去中心化的貨幣發行機制;另外通過構建公開透明的智能化貨幣運行規則,實現跨國的貨幣信用共識;還有是由參與者來共同維護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與Libra相比,eSDR實際上優勢明顯:一是eSDR是在現有國際貨幣體系框架內。Libra更像是對現有國際貨幣體系框架變革,其對現有的金融體系、貨幣體系甚至未來的儲備體系都有很大沖擊,面臨的阻力非常大。二是eSDR受全球央行監管(IMF成員國與執董會)。三是eSDR可以不同成員國出資產,無替代賬戶的外匯風險。

我覺得將來會形成哈耶克說的,Libra也發出來之後,到處是競爭,競爭了幾十年以後才有了eSDR。那麼在很混亂的時期,為什麼不進行頂層設計呢?目前國務院已經正式批准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所以我們要支持人民銀行加快發行數字貨幣,之後把握時機,發行eSDR,或者是參與eSDR。在國際共識沒達成之前,我們先做好自己的事情。

圓桌研討

賁聖林:要關注數字貨幣發展過程中的幾個矛盾

IMI聯席所長、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院長、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賁聖林:

Libra的出現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它是科技公司進軍金融領域的一個標誌性事件,也反映了整個國際貨幣體系,現有的金融體系中間非常多的不足,如普惠金融、跨境支付等方面。

Libra還比較早期,技術、規則等不盡完善和成熟,本身白皮書中也提到五年以後才能慢慢滿足經濟需求。但它切入的高度與願景、已經有二十七八家優秀企業的共同體參與等都應該需要我們高度重視。

Libra的啟動本身反映了國際現有的金融制度與體系確實有很多薄弱環節,比如說跨境電商、跨境支付這一塊,比如說一些弱勢國家的主權貨幣信用基礎弱,金融體系原來是美元化,會不會未來潛在的是Libra化。

研究Libra我們需要特別關注六大矛盾與競爭問題,第一是貨幣發行領域中政府主權與民間的競爭關係;第二是主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這很可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局面;第三是虛擬世界的全球化和現實世界的國家主權之間的矛盾,數字經濟、數字金融、數字貨幣等的運行與流通是全球一體化,無縫對接的,如果政府不人為阻斷的話;第四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問題,也就是技術這個生產力與金融制度這個生產關係問題。貨幣也好,金融制度也好,更多的是一種生產關係,那我們的技術已經發生了並繼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我們的生產關係的調整遠遠沒達到,特別是在全球金融治理層面;第五是企業之間,特別是技術企業之間,像騰訊、阿里代表的中方以及美國的幾個主要科技公司之間的一些競爭;最後,我們需要高度關注共同體或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Libra能夠一推動就攜手近30家大公司組成一個共同體、一個生態系統,如果說現在的貨幣是主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的話,將來可能是生態與生態之間的競爭、社區與社區之間的競爭。這對於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能否進入到全球金融體制新一輪治理制度的中央非常重要。

楊濤:數字化經濟時代,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究竟受哪些影響和衝擊

IMI學術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

不管是Libra還是其他一些模式,今天這個階段確實面臨數字化時代的衝擊,整個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從理論到實踐,需要有一些新的思考。我個人理解有四個方面的視角。

第一,從貨幣與貨幣制度的角度。現如今,引入了新技術之後,究竟對原有的貨幣概念,貨幣所伴隨的一系列制度帶來什麼樣的挑戰和問題,需要從整個貨幣與貨幣制度的角度,從過去的主流結合現在的這些新變化進一步梳理。

第二,從支付本身的角度。貨幣和支付經常被混在一起,但是我覺得有時候二者又不是完全一致,可以認為討論支付時是貨幣其中的一部分功能。另外,支付經濟學本身研究的是在整個支付交易機制中,涉及到哪些定價問題、交易費用問題、委託代理問題等等。隨著技術影響著整個支付生態,整個支付領域將發生什麼變化,比如零售支付、大額支付、證券等,我覺得需要和貨幣層面分開,單獨就支付討論支付。

第三,法律跟規制問題。所有這些探討的問題,最終都離不開特定領域的法律跟規制。我覺得就法律制度嵌入來深入地研究,現有的技術究竟對數字貨幣、數字資產、支付領域,帶來什麼變化,這也是一個理解的視角。

第四,純技術視角。現在很多技術也有大量的模糊之處,這些技術從宏觀、貨幣經濟學、微觀、中後臺基礎設施的角度,究竟有哪些影響,需要從理論到實踐的系統性梳理,然後聚焦到類似於Libra這樣一些事情,才能在整個大的視角分析中得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陳道富:以開放的態度對待Libra的未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

貨幣的形成剛開始不見得就是以貨幣形態存在,在Libra問世之前把它定義為貨幣也許太早了。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Libra。

第一是支付系統。Libra是直接進入微觀零售的支付系統,而且把整個世界連在一起,如果這個支付體系建立起來,意味著它可能是全世界非常高效、統一的支付體系,從這個角度來看它還不是貨幣,但提供了一個基礎。如果大家在網絡社會進行交易時對於Libra的認可、認知、接受、信任不斷提高,可能最終會形成貨幣體系。

第二是發行。Libra現在其實並不希望衝擊現有貨幣體系,所以並不特別注重發行,而是著重在二級市場。它現在定位在虛擬世界交易的代幣上,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逐步積累支付系統的網絡和信任程度,最終解決發行問題。

第三,它是數字貨幣。數字貨幣現在的很多特徵包括技術方面肯定不成熟,但技術不是成熟以後才端出來,只要框架、理念上基本成熟,通過生態、迭代和市場的選擇就有可能性,一旦這個市場標準被認可,這個生態逐步形成,就通過鎖定達到目標。Libra從目前來看可以找到無數的矛盾和不足,在這個過程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反對,但是對於未來要採取開放的態度,它實際上在衝擊我們對貨幣的理解。

Libra會不會產生超出主權以外的基於規則的信任、形成一個全球網絡目前尚不清楚,但應高度關注幾個背景。

第一,我們的社會越來越虛擬化、數字化。虛擬世界和數字世界重新定價不產生任何成本,Libra在虛擬世界是代幣,如果未來虛擬世界佔到整個生活的90%,就成為主流貨幣。

第二,對現有貨幣的不滿。現在的貨幣體系雖然以美元為主導,但存在多種貨幣帶來的貨幣本身的矛盾。

第三,它未來演進的可能的鎖定。它是高維度的,如果建立起來可以秒殺現有的跨境體系。一旦它的網絡形成,就要遵循它的方向。它是以商業機構為主來推進的,未來做到足夠大的時候,它在發行端發力一定會給央行造成巨大沖擊。

中國央行今後一定會出面跟它競爭,但是短期內不會,還是應該適當培育競爭對手。

趙錫軍: 未來經濟對數字貨幣需求巨大

IMI學術委員、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

貨幣是生產關係的一種體現,數字貨幣現在出現雖然不能達到三個功能合一,大部分是從某一個功能開始。Libra如果最終要站到貨幣的制高點變成一個通用的東西,三個功能肯定是合一的。

目前Libra定的調子比較高,從它想要解決普惠金融、支付服務這些問題包括表態等來看,它似乎想朝貨幣這些方面發展。我覺得其中難度很大,各個監管部門不信任它,央行的態度也非常清楚。這信任關過不了,它取信不了政府的話,就達不到這個目的。

但是現在有很多不同的代幣也好、支付工具也好,在各個不同的區域自己在發展。害怕的就是它突破了底線,就是在正常以外的交易活動來進行交易,這個底線我們要確定好的,在不同類裡頭它可能成為地下活動交易的媒介,也有可能成為一些投機性資產炒作的東西。

將來整個經濟越來越互聯網化、越來越虛擬化、越來越數字化,交易活動在這個方面,將來可能大量的金融產品的交易都轉向虛擬化的時候,那這個交易的規模就非常大。如果光靠我們現在發行紙幣這些法定貨幣確實是很困難,將來狄所長講的央行的新一輪的數字貨幣,央行將來是否能夠把效率比較高的、成本比較低的、適合於電子或者是互聯網交易的這些數字貨幣,儘早地推出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塗永紅:數字經濟時代的“貨幣戰”

IMI副所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塗永紅:

第一,如果有美聯儲的授意,Libra的推出無疑就是數字經濟時代的一場“貨幣戰”。幾年前,我國學者姚餘棟和楊濤曾經提出過類似的理念,以SDR為基礎設立一種數字貨幣eSDR, Libra與eSDR相比,在掛鉤的籃子貨幣中,除了沒要人民幣,其他貨幣都一樣。美元所佔份額為50%,歐元、日元、英鎊合計50%。Libra實際上是美元主導的數字貨幣。儘管Libra沒有涉及到美國官方,但Libra以幾種主要發達國家的貨幣作為背書,沒有人民幣,也沒有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貨幣,這就意味著在數字經濟時代繼續延續當前的貨幣格局,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依舊沒有發展中國家的身影和話語權。對此,我們必須要高度重視,行之有效地應對。

第二,數字貨幣的競爭,主要體現在中美兩國的競爭。歐元區、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國家的數字貨幣化、電子支付水平比較落後,與中國相比有五年左右的差距。

第三,Libra是Facebook推出的,旨在為其全球27億用戶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支付和清算工具,搭建一個平臺,類似我們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從金融產品和服務平臺視角看,是有明確的商業模式和價值的,還應該從金融市場創新來探討它的應用。

王芳:貨幣和貨幣制度演變的邏輯和依據

IMI副所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院長助理、教授王芳:第一,從貨幣演變的歷史去看,貨幣的三大基本職能始終沒有變化,所以經濟學意義上的貨幣就是以貨幣的職能來定義的。貨幣作為價值尺度時是一種觀念上的貨幣,作為交易媒介和價值貯藏時是現實的貨幣,但所有被我們接受的、公認的貨幣必須是觀念貨幣和現實貨幣的統一。從歷史上來看,貨幣的三大職能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我們認為未來用以定義貨幣的基本職能可能變化,那麼三大職能被分割後仍然可以被視為貨幣的理由是什麼?依據在哪裡?

第二,從貨幣演變的歷史看,貨幣形態始終在變化。貨幣形態變化的內在的經濟邏輯是交易成本一直在降低,貨幣形態大體上從低級到高級,除非特定階段可能出現小的倒退。由此可以推斷,未來的貨幣形態將使交易成本繼續降低。如果新的貨幣形態使交易成本不是下降而是上升,大概率無法取代當前流通中的貨幣。

第三,貨幣制度是維護貨幣發行與流通所需,當前的主權信用貨幣經歷了從分散發行到集中發行的歷史演變過程。如果未來可能從集中發行再演變為分散發行,依據是什麼?約定俗成或是法律確定的現行貨幣制度的變化邏輯是什麼?

第四,貨幣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遠存在。從全球範圍來看,主權貨幣各幣種之間的相互兌換就是交易成本。凱恩斯講世界貨幣大同,沒有貨幣兌換和匯率風險,當然是交易成本明顯降低。但問題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主權貨幣會不會消失?最終貨幣消失的前提是什麼?

宋科:審慎看待Libra的貨幣未來

IMI副所長宋科

第一,從貨幣形態演進來看,無論是實物貨幣還是信用貨幣,遵從的基本規律是與商品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成本最小和效率最大化原則。從實物貨幣到紙幣,再到現在的電子貨幣和數字貨幣,無論以何種方式實現替代,能否被最大程度地接受是一個基本條件。就像明斯基所說“每個人都可以創造貨幣,但問題在於其是否能被人接受”。需求是推動貨幣替代的源動力,技術只是一種實現的方式。Libra作為貨幣的可能性,主要在於它依託的分佈式、去中心化和加密等技術特徵,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當前社會對於匿名性資產的強烈需求。比如,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交易更多地發生在資本管制較強,地下經濟較活躍地區。再比如,一般認為,隨著信用卡、移動支付的發展,現金會被逐步淘汰,但是按照羅格夫的研究,過去二十多年的事實證明,多數發達國家對紙幣,特別是大額紙幣需求不降反升。我國過去幾年,第三方支付的興起除了一定程度上拉低了M0增速之外,並未改其升勢,與我們大幅減少現金支付的直觀感受並不一致。究其原因,現實當中對於匿名資產的需求還是非常強勁。此外,依託社交、消費等場景提供更安全快捷、低成本的支付方式,能夠降低跨境支付成本、普惠更大的用戶群體等等,都激發了潛在的需求。

第二,從貨幣職能來看,能夠承擔穩定的價值尺度功能,充當一般等價物,才能具備廣泛地用於流通與支付,充當交易媒介和價值貯藏的職能,而不管後兩者是否是層次遞進的關係。與其他大部分穩定幣1:1盯住美元不同,Libra採取盯住一籃子主權貨幣與資產的發行機制,更好地解決了幣值穩定的問題。但是,如國沒有國家主權信用和調節機制的支撐,穩定的比價很難保證,而且對於籃子貨幣和非籃子貨幣具有非對稱性影響。可見,具有典型代幣特徵的Libra,未來的可能演進的方向一定有別於主流的主權貨幣,但是能否成為類似SDR的超主權貨幣?還是白皮書提到的一種有別於以往的“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還是一種職能分離、範圍有限的“貨幣” ?目前來看,成為區塊鏈世界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可能性更大。

第三,從信用創造來看,不同於現金貨幣,當前的存款貨幣的創造基於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的“二元體系”,並據此產生了完整的貨幣供應體系、貨幣制度和宏觀調控體系。對於Libra而言,如果能夠廣泛用於支付並被最大程度接受,完全有可能通過金融中介的借貸行為而衍生創造出存款貨幣Libra,從而實現貨幣與信用結合,形成現實金融體系的“鏡像”,這對於現有的貨幣政策、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都會形成一系列未知的挑戰。

獨家 | 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乾貨

觀點整理 彭俊峰、黃輝煌、李柄樺、蔣旭、齊慶武

編輯 蔣旭

責編 胡曉濤、金天

監製 朱霜霜

歡迎加入群聊

為了增進與粉絲們的互動,IMI財經觀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歡迎大家參與。

入群方法:加群主為微信好友(微信號:imi605),添加時備註個人姓名(實名認證)、單位、職務等信息,經群主審核後,即可被拉進群。

歡迎讀者朋友多多留言與我們交流互動,留言可換獎品:每月累積留言點贊數最多的讀者將得到我們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獨家 | 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乾貨

7月20日,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暨“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閉門研討會在人民大學舉行。IMI理事長、人大財金學院院長莊毓敏出席並致辭。

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瞿強,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姚餘棟先後發表主題演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以及人大財金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副院長譚松濤,IMI副所長塗永紅、副所長宋科、副所長王芳等出席會議並參與圓桌研討。會議由IMI聯席所長、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院長、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賁聖林主持。

獨家 | 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乾貨

以下為根據會議紀要整理的觀點集錦:

主題演講

穆長春:從貨幣功能、儲備資產和治理結構安排看Libra的未來

IMI學術委員、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

貨幣有三個功能:交換媒介、價值貯藏、記賬單位(或價值尺度)。交換媒介方面,Libra可以利用巨大的用戶群體和網絡效應,具有天然優勢,跨境支付或者匯款被認為是Libra的賣點和突破口。但也存在交易成本、匯價成本、監管成本。另外由於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 Libra能否發揮交換媒介的作用是存疑的。作為價值貯藏工具,Libra可能會為弱勢貨幣國家的居民提供相對低交易成本的流動性資產,但會遭到政府貨幣當局的抵制。Libra以一籃子貨幣的為資產儲備,跟單一貨幣相比安排不透明,很難成為記賬單位。在極少數本幣幣值高度不穩定的情況下,Libra可能發揮記賬單位的作用。

Libra的儲備資產包括幾個強勢貨幣現金存款和主權債券,儲備資產不向用戶付息,資產收益主要用於系統的運行成本等,盈利要求比較高。Libra並沒有機制確保一籃子貨幣相互間的比重不變,組成儲備資產的匯率的變化也會導致Libra對其他貨幣價格的變化。Libra在支付市場上能獲得廣泛應用,有些交易就會用Libra定價,與之相關的賒銷、貿易融資、消費信貸也會用Libra,從而進入信貸市場,有了信貸,就必然出現派生存款和貨幣乘數。所以,需要有央行精細測算並控制貨幣乘數來確定等值儲備量。

Libra協會註冊在瑞士日內瓦,受瑞士法律約束,而主要的運作在美國,這存在監管套利的問題。Libra協會管理層中有多少Facebook相關的成員是不確定的。在技術方面,Libra交易不是真正的匿名。

中國短期內應該在國內市場阻擊Libra對人民幣的侵蝕;長期來看,如果人民幣不可兌換,就會和弱勢貨幣一樣,必然受到Libra侵蝕。唯一有效的應對,就是儘快讓人民幣實現可兌換,才能抵禦住Libra的侵蝕,在保持人民幣在國際貨幣籃子中的現有地位的基礎上,爭取繼續提升成為強勢貨幣。

狄剛:Libra技術方案實測分析

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

在Facebook發佈Libra後,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第一時間對Libra的技術方案進行研究和實測分析。

經分析,Libra整體技術路線偏實用主義,技術方面雖不構成Libra發展的主要瓶頸,但其技術處於早期基礎實現階段,成熟度一般,Libra採用聯盟鏈類型區塊鏈,尚不支持用戶的動態加入。通過實測與分析表明,4箇中端配置的驗證節點條件下,Libra網絡性能目前僅在每秒幾十筆交易級別,增加到7個節點後性能更低。目前雖有很大優化空間,但與其設計目標每秒1000筆交易相差較遠。即使是實現設計目標,也難以滿足零售支付業務需求,例如我國“雙11”、春節等特殊時點的海量交易併發場景,至少要求技術架構具備每秒30萬筆以上的併發訪問能力,因此我們推測Libra區塊鏈將用於局部業務場景(如跨境匯款)或限用於後臺節點間賬務同步處理,前端交易層與後臺賬務層相分離。隨著技術演進,如要面向零售支付,Libra大概率會同時採用分層分片、支付通道等機制提高系統處理能力。根據Facebook公佈的計劃,從短期可落地出發,可能會是一種結合傳統分佈式架構與區塊鏈技術的混合技術路線。從Libra的Github開源社區來看,截止6月28日社區共提交缺陷報告83個,優化建議37個,社區活躍度較高,但工程代碼成熟度有待進一步提升。此外,通過代碼分析發現,Libra區塊鏈在分佈式部署、節點管理等方面有待進一步開發完善。

Libra數據不按區塊組織,這一點與比特幣、以太坊中的數據按區塊組織方式不同,設計上參考了許多現有區塊鏈技術,如以太坊的賬戶模型、聯盟鏈的實用拜占庭共識算法等,智能合約的執行也需要類似支付手續費。然而,當系統發生堵塞時,手續費價格隨著網絡的負荷浮動,驗證節點會優先執行手續費價格更高的交易,帶來不確定的交易成本。Libra 的共識算法LibraBFT是HotStuff共識協議的改進版,該協議安全性證明簡單,便於執行,而且性能較快。這個共識算法與聯盟鏈的實用拜占庭共識算法非常相似,每一個收到信息的節點,都會與其他節點進行信息交換、相互驗證,讓可信的節點之間能夠確認、寫入正確的信息,識別出有問題的節點,最多容忍不超過系統節點數三分之一的節點作惡。在密碼學算法上,Libra的簽名算法選擇了ED25519,哈希算法選擇了sha3,這些都是在成熟的區塊鏈項目上得到過驗證的算法,但存在目前還不支持密碼學算法的替換的短板,不支持不同國家對自主可控加密算法的訴求。在智能合約語言方面,吸取了以太坊等智能合約平臺的經驗教訓,重新設計了適配金融場景的智能合約語言Move。Move採用面向資源的設計,為實現靜態可驗證,犧牲了語言的部分動態特性和靈活性。正如“MOVE”單詞本身語義,資源只能被移動不能被複制或無故消失,結合鏈上字節碼驗證、執行機制和鏈下靜態分析工具,Move在安全性和可驗證性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但是,目前Move語言仍是半成品,完成的是中間表示語言,諸多特性有待進一步觀察。

整體來看Libra的實用主義路線與我國法定數字貨幣所採用的路線有一定程度相似性,架構分層理念與法定數字貨幣的雙層運營模式更是異曲同工,但我國法定數字貨幣在業務上可實現點對點、支付即結算、交易鏈條短、交易成本低等目標,在技術選型上更加成熟穩健併兼顧創新,在性能、安全性、靈活性、質量控制等方面考慮較為全面:一是法定數字貨幣基於有管理、可控範圍的技術生態,以市場力量和頭部機構最佳實踐為主,採用雙層運營模式、標準驅動和架構管控的方式,既保證系統健壯性、又提供創新生態平臺和靈活擴展能力;二是本著長期演進,持續迭代原則,不預設、不迷信、不偏執任何一種技術路線,保持對未來技術的洞察力、敏感性和前瞻性,以需求為驅動並定期自我評估,隨時動態優化和調整;三是採用分佈式、鬆耦合、平臺化架構設計,綜合應用可信計算、軟硬件一體化專用加密等自主可控技術,基於雲架構混合分層、多點多活、單元化及微服務架構,區分不同需求場景,對標不同解決方案。

央行法定數字貨幣以實現具有主權感知的便捷安全數字化硬通貨為目標,降低傳統現金髮行流通成本,為社會提供靈活、可擴展且具備價值特徵的數字化新型支付工具,多層次、全方位滿足數字化經濟時代全社會的貨幣與支付需求,與現有電子貨幣體系形成有效補充,共同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

瞿強:從貨幣演變看數字貨幣未來

IMI學術委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瞿強:

第一,比特幣這樣的數字貨幣違反了貨幣演變的基本規律。貨幣的演變從分散到集中,依賴政府權威。貨幣作為一種制度,需要政府和市場共同發揮作用,市場競爭可以降低成本,但是沒有政府所代表的集體理性,來增強信用並提供強制執行機制,貨幣體系也是難以運轉的。

第二,“貨幣”是經濟金融的“價值錨”,對所有的實物與金融資產計價。作為“價值錨”必須保持兩個平衡,一方面數量必須是彈性的,可以隨經濟增長而擴張,否則會通縮,另一方面,貨幣的擴張應相對穩定可控,否則會通脹。這是一套複雜的機制。

第三,貨幣是由它的三個功能定義的,這三個功能是不能分割的,不能因為可以做支付,就自稱為貨幣;貨幣也取決於其可接受範圍,現代貨幣通常“默認”為主權範圍內,不能因為在某個局部使用,就自稱為貨幣。

根據以上分析,對Libra的展望有三點,第一,它不是也不可能是未來貨幣。它沒有賬戶權,只能藉助既有主權貨幣做支付。它是百分之百的資產支持,沒有彈性,無法擴張。第二,它有可能變成國際版的微信、支付寶這類產品,但困難也不少,因為背後不同的貨幣主體,資本管制、匯率安排、監管制度差異很大。第三,如果能克服跨境支付的困難,或許能借助信息與客戶優勢,發展出新的互金業務模式,如為各類金融機構銷售產品,為企業發佈廣告等。

姚餘棟:eSDR——走向理想的超主權貨幣創新

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姚餘棟:

全球流動性不足,要從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國際貨幣的層面來理解這個問題,全球流動性供給是不足的,國際貨幣波動的僵局難以打破。既然超主權數字貨幣的影響實際上不斷擴大,我們不能視之不見,應該有勇氣證實這一點,並且積極參與規範性發展,為將來探索較理想的國際貨幣體系進行探索。

所以我們覺得應該在保持IMF成員國體系基礎上,探索全球央行的機制,嘗試發行eSDR(姚餘棟、楊濤 2015)。eSDR的發行不需要有背後資產,依託於去中心化的貨幣發行機制;另外通過構建公開透明的智能化貨幣運行規則,實現跨國的貨幣信用共識;還有是由參與者來共同維護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與Libra相比,eSDR實際上優勢明顯:一是eSDR是在現有國際貨幣體系框架內。Libra更像是對現有國際貨幣體系框架變革,其對現有的金融體系、貨幣體系甚至未來的儲備體系都有很大沖擊,面臨的阻力非常大。二是eSDR受全球央行監管(IMF成員國與執董會)。三是eSDR可以不同成員國出資產,無替代賬戶的外匯風險。

我覺得將來會形成哈耶克說的,Libra也發出來之後,到處是競爭,競爭了幾十年以後才有了eSDR。那麼在很混亂的時期,為什麼不進行頂層設計呢?目前國務院已經正式批准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所以我們要支持人民銀行加快發行數字貨幣,之後把握時機,發行eSDR,或者是參與eSDR。在國際共識沒達成之前,我們先做好自己的事情。

圓桌研討

賁聖林:要關注數字貨幣發展過程中的幾個矛盾

IMI聯席所長、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院長、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賁聖林:

Libra的出現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它是科技公司進軍金融領域的一個標誌性事件,也反映了整個國際貨幣體系,現有的金融體系中間非常多的不足,如普惠金融、跨境支付等方面。

Libra還比較早期,技術、規則等不盡完善和成熟,本身白皮書中也提到五年以後才能慢慢滿足經濟需求。但它切入的高度與願景、已經有二十七八家優秀企業的共同體參與等都應該需要我們高度重視。

Libra的啟動本身反映了國際現有的金融制度與體系確實有很多薄弱環節,比如說跨境電商、跨境支付這一塊,比如說一些弱勢國家的主權貨幣信用基礎弱,金融體系原來是美元化,會不會未來潛在的是Libra化。

研究Libra我們需要特別關注六大矛盾與競爭問題,第一是貨幣發行領域中政府主權與民間的競爭關係;第二是主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這很可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局面;第三是虛擬世界的全球化和現實世界的國家主權之間的矛盾,數字經濟、數字金融、數字貨幣等的運行與流通是全球一體化,無縫對接的,如果政府不人為阻斷的話;第四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問題,也就是技術這個生產力與金融制度這個生產關係問題。貨幣也好,金融制度也好,更多的是一種生產關係,那我們的技術已經發生了並繼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我們的生產關係的調整遠遠沒達到,特別是在全球金融治理層面;第五是企業之間,特別是技術企業之間,像騰訊、阿里代表的中方以及美國的幾個主要科技公司之間的一些競爭;最後,我們需要高度關注共同體或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Libra能夠一推動就攜手近30家大公司組成一個共同體、一個生態系統,如果說現在的貨幣是主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的話,將來可能是生態與生態之間的競爭、社區與社區之間的競爭。這對於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能否進入到全球金融體制新一輪治理制度的中央非常重要。

楊濤:數字化經濟時代,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究竟受哪些影響和衝擊

IMI學術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

不管是Libra還是其他一些模式,今天這個階段確實面臨數字化時代的衝擊,整個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從理論到實踐,需要有一些新的思考。我個人理解有四個方面的視角。

第一,從貨幣與貨幣制度的角度。現如今,引入了新技術之後,究竟對原有的貨幣概念,貨幣所伴隨的一系列制度帶來什麼樣的挑戰和問題,需要從整個貨幣與貨幣制度的角度,從過去的主流結合現在的這些新變化進一步梳理。

第二,從支付本身的角度。貨幣和支付經常被混在一起,但是我覺得有時候二者又不是完全一致,可以認為討論支付時是貨幣其中的一部分功能。另外,支付經濟學本身研究的是在整個支付交易機制中,涉及到哪些定價問題、交易費用問題、委託代理問題等等。隨著技術影響著整個支付生態,整個支付領域將發生什麼變化,比如零售支付、大額支付、證券等,我覺得需要和貨幣層面分開,單獨就支付討論支付。

第三,法律跟規制問題。所有這些探討的問題,最終都離不開特定領域的法律跟規制。我覺得就法律制度嵌入來深入地研究,現有的技術究竟對數字貨幣、數字資產、支付領域,帶來什麼變化,這也是一個理解的視角。

第四,純技術視角。現在很多技術也有大量的模糊之處,這些技術從宏觀、貨幣經濟學、微觀、中後臺基礎設施的角度,究竟有哪些影響,需要從理論到實踐的系統性梳理,然後聚焦到類似於Libra這樣一些事情,才能在整個大的視角分析中得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陳道富:以開放的態度對待Libra的未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

貨幣的形成剛開始不見得就是以貨幣形態存在,在Libra問世之前把它定義為貨幣也許太早了。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Libra。

第一是支付系統。Libra是直接進入微觀零售的支付系統,而且把整個世界連在一起,如果這個支付體系建立起來,意味著它可能是全世界非常高效、統一的支付體系,從這個角度來看它還不是貨幣,但提供了一個基礎。如果大家在網絡社會進行交易時對於Libra的認可、認知、接受、信任不斷提高,可能最終會形成貨幣體系。

第二是發行。Libra現在其實並不希望衝擊現有貨幣體系,所以並不特別注重發行,而是著重在二級市場。它現在定位在虛擬世界交易的代幣上,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逐步積累支付系統的網絡和信任程度,最終解決發行問題。

第三,它是數字貨幣。數字貨幣現在的很多特徵包括技術方面肯定不成熟,但技術不是成熟以後才端出來,只要框架、理念上基本成熟,通過生態、迭代和市場的選擇就有可能性,一旦這個市場標準被認可,這個生態逐步形成,就通過鎖定達到目標。Libra從目前來看可以找到無數的矛盾和不足,在這個過程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反對,但是對於未來要採取開放的態度,它實際上在衝擊我們對貨幣的理解。

Libra會不會產生超出主權以外的基於規則的信任、形成一個全球網絡目前尚不清楚,但應高度關注幾個背景。

第一,我們的社會越來越虛擬化、數字化。虛擬世界和數字世界重新定價不產生任何成本,Libra在虛擬世界是代幣,如果未來虛擬世界佔到整個生活的90%,就成為主流貨幣。

第二,對現有貨幣的不滿。現在的貨幣體系雖然以美元為主導,但存在多種貨幣帶來的貨幣本身的矛盾。

第三,它未來演進的可能的鎖定。它是高維度的,如果建立起來可以秒殺現有的跨境體系。一旦它的網絡形成,就要遵循它的方向。它是以商業機構為主來推進的,未來做到足夠大的時候,它在發行端發力一定會給央行造成巨大沖擊。

中國央行今後一定會出面跟它競爭,但是短期內不會,還是應該適當培育競爭對手。

趙錫軍: 未來經濟對數字貨幣需求巨大

IMI學術委員、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

貨幣是生產關係的一種體現,數字貨幣現在出現雖然不能達到三個功能合一,大部分是從某一個功能開始。Libra如果最終要站到貨幣的制高點變成一個通用的東西,三個功能肯定是合一的。

目前Libra定的調子比較高,從它想要解決普惠金融、支付服務這些問題包括表態等來看,它似乎想朝貨幣這些方面發展。我覺得其中難度很大,各個監管部門不信任它,央行的態度也非常清楚。這信任關過不了,它取信不了政府的話,就達不到這個目的。

但是現在有很多不同的代幣也好、支付工具也好,在各個不同的區域自己在發展。害怕的就是它突破了底線,就是在正常以外的交易活動來進行交易,這個底線我們要確定好的,在不同類裡頭它可能成為地下活動交易的媒介,也有可能成為一些投機性資產炒作的東西。

將來整個經濟越來越互聯網化、越來越虛擬化、越來越數字化,交易活動在這個方面,將來可能大量的金融產品的交易都轉向虛擬化的時候,那這個交易的規模就非常大。如果光靠我們現在發行紙幣這些法定貨幣確實是很困難,將來狄所長講的央行的新一輪的數字貨幣,央行將來是否能夠把效率比較高的、成本比較低的、適合於電子或者是互聯網交易的這些數字貨幣,儘早地推出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塗永紅:數字經濟時代的“貨幣戰”

IMI副所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塗永紅:

第一,如果有美聯儲的授意,Libra的推出無疑就是數字經濟時代的一場“貨幣戰”。幾年前,我國學者姚餘棟和楊濤曾經提出過類似的理念,以SDR為基礎設立一種數字貨幣eSDR, Libra與eSDR相比,在掛鉤的籃子貨幣中,除了沒要人民幣,其他貨幣都一樣。美元所佔份額為50%,歐元、日元、英鎊合計50%。Libra實際上是美元主導的數字貨幣。儘管Libra沒有涉及到美國官方,但Libra以幾種主要發達國家的貨幣作為背書,沒有人民幣,也沒有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貨幣,這就意味著在數字經濟時代繼續延續當前的貨幣格局,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依舊沒有發展中國家的身影和話語權。對此,我們必須要高度重視,行之有效地應對。

第二,數字貨幣的競爭,主要體現在中美兩國的競爭。歐元區、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國家的數字貨幣化、電子支付水平比較落後,與中國相比有五年左右的差距。

第三,Libra是Facebook推出的,旨在為其全球27億用戶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支付和清算工具,搭建一個平臺,類似我們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從金融產品和服務平臺視角看,是有明確的商業模式和價值的,還應該從金融市場創新來探討它的應用。

王芳:貨幣和貨幣制度演變的邏輯和依據

IMI副所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院長助理、教授王芳:第一,從貨幣演變的歷史去看,貨幣的三大基本職能始終沒有變化,所以經濟學意義上的貨幣就是以貨幣的職能來定義的。貨幣作為價值尺度時是一種觀念上的貨幣,作為交易媒介和價值貯藏時是現實的貨幣,但所有被我們接受的、公認的貨幣必須是觀念貨幣和現實貨幣的統一。從歷史上來看,貨幣的三大職能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我們認為未來用以定義貨幣的基本職能可能變化,那麼三大職能被分割後仍然可以被視為貨幣的理由是什麼?依據在哪裡?

第二,從貨幣演變的歷史看,貨幣形態始終在變化。貨幣形態變化的內在的經濟邏輯是交易成本一直在降低,貨幣形態大體上從低級到高級,除非特定階段可能出現小的倒退。由此可以推斷,未來的貨幣形態將使交易成本繼續降低。如果新的貨幣形態使交易成本不是下降而是上升,大概率無法取代當前流通中的貨幣。

第三,貨幣制度是維護貨幣發行與流通所需,當前的主權信用貨幣經歷了從分散發行到集中發行的歷史演變過程。如果未來可能從集中發行再演變為分散發行,依據是什麼?約定俗成或是法律確定的現行貨幣制度的變化邏輯是什麼?

第四,貨幣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遠存在。從全球範圍來看,主權貨幣各幣種之間的相互兌換就是交易成本。凱恩斯講世界貨幣大同,沒有貨幣兌換和匯率風險,當然是交易成本明顯降低。但問題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主權貨幣會不會消失?最終貨幣消失的前提是什麼?

宋科:審慎看待Libra的貨幣未來

IMI副所長宋科

第一,從貨幣形態演進來看,無論是實物貨幣還是信用貨幣,遵從的基本規律是與商品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成本最小和效率最大化原則。從實物貨幣到紙幣,再到現在的電子貨幣和數字貨幣,無論以何種方式實現替代,能否被最大程度地接受是一個基本條件。就像明斯基所說“每個人都可以創造貨幣,但問題在於其是否能被人接受”。需求是推動貨幣替代的源動力,技術只是一種實現的方式。Libra作為貨幣的可能性,主要在於它依託的分佈式、去中心化和加密等技術特徵,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當前社會對於匿名性資產的強烈需求。比如,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交易更多地發生在資本管制較強,地下經濟較活躍地區。再比如,一般認為,隨著信用卡、移動支付的發展,現金會被逐步淘汰,但是按照羅格夫的研究,過去二十多年的事實證明,多數發達國家對紙幣,特別是大額紙幣需求不降反升。我國過去幾年,第三方支付的興起除了一定程度上拉低了M0增速之外,並未改其升勢,與我們大幅減少現金支付的直觀感受並不一致。究其原因,現實當中對於匿名資產的需求還是非常強勁。此外,依託社交、消費等場景提供更安全快捷、低成本的支付方式,能夠降低跨境支付成本、普惠更大的用戶群體等等,都激發了潛在的需求。

第二,從貨幣職能來看,能夠承擔穩定的價值尺度功能,充當一般等價物,才能具備廣泛地用於流通與支付,充當交易媒介和價值貯藏的職能,而不管後兩者是否是層次遞進的關係。與其他大部分穩定幣1:1盯住美元不同,Libra採取盯住一籃子主權貨幣與資產的發行機制,更好地解決了幣值穩定的問題。但是,如國沒有國家主權信用和調節機制的支撐,穩定的比價很難保證,而且對於籃子貨幣和非籃子貨幣具有非對稱性影響。可見,具有典型代幣特徵的Libra,未來的可能演進的方向一定有別於主流的主權貨幣,但是能否成為類似SDR的超主權貨幣?還是白皮書提到的一種有別於以往的“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還是一種職能分離、範圍有限的“貨幣” ?目前來看,成為區塊鏈世界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可能性更大。

第三,從信用創造來看,不同於現金貨幣,當前的存款貨幣的創造基於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的“二元體系”,並據此產生了完整的貨幣供應體系、貨幣制度和宏觀調控體系。對於Libra而言,如果能夠廣泛用於支付並被最大程度接受,完全有可能通過金融中介的借貸行為而衍生創造出存款貨幣Libra,從而實現貨幣與信用結合,形成現實金融體系的“鏡像”,這對於現有的貨幣政策、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都會形成一系列未知的挑戰。

獨家 | 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乾貨

觀點整理 彭俊峰、黃輝煌、李柄樺、蔣旭、齊慶武

編輯 蔣旭

責編 胡曉濤、金天

監製 朱霜霜

歡迎加入群聊

為了增進與粉絲們的互動,IMI財經觀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歡迎大家參與。

入群方法:加群主為微信好友(微信號:imi605),添加時備註個人姓名(實名認證)、單位、職務等信息,經群主審核後,即可被拉進群。

歡迎讀者朋友多多留言與我們交流互動,留言可換獎品:每月累積留言點贊數最多的讀者將得到我們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獨家 | 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乾貨

關於我們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成立於2009年12月20日,是專注於貨幣金融理論、政策與戰略研究的非營利性學術研究機構和新型專業智庫。研究所聘請了來自國內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門或金融機構的90餘位著名專家學者擔任顧問委員、學術委員和國際委員,80餘位中青年專家擔任研究員。

研究所長期聚焦國際金融、貨幣銀行、宏觀經濟、金融監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領域,定期舉辦國際貨幣論壇、貨幣金融(青年)圓桌會議、大金融思想沙龍、麥金農大講壇、陶湘國際金融講堂、IMF經濟展望報告發佈會、金融科技公開課等高層次系列論壇或講座,形成了《人民幣國際化報告》《天府金融指數報告》《金融機構國際化報告》《宏觀經濟月度分析報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論和政策影響力的學術成果。

2018年,研究所榮獲中國人民大學優秀院屬研究機構獎,在182家參評機構中排名第一;在《智庫大數據報告(2018)》中獲評A等級,在參評的1065箇中國智庫中排名前5%。

國際貨幣網: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號:IMI財經觀察

理事單位申請、

學術研究和會議合作

聯繫方式:

"獨家 | 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乾貨

7月20日,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暨“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閉門研討會在人民大學舉行。IMI理事長、人大財金學院院長莊毓敏出席並致辭。

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瞿強,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姚餘棟先後發表主題演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以及人大財金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副院長譚松濤,IMI副所長塗永紅、副所長宋科、副所長王芳等出席會議並參與圓桌研討。會議由IMI聯席所長、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院長、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賁聖林主持。

獨家 | 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乾貨

以下為根據會議紀要整理的觀點集錦:

主題演講

穆長春:從貨幣功能、儲備資產和治理結構安排看Libra的未來

IMI學術委員、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

貨幣有三個功能:交換媒介、價值貯藏、記賬單位(或價值尺度)。交換媒介方面,Libra可以利用巨大的用戶群體和網絡效應,具有天然優勢,跨境支付或者匯款被認為是Libra的賣點和突破口。但也存在交易成本、匯價成本、監管成本。另外由於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 Libra能否發揮交換媒介的作用是存疑的。作為價值貯藏工具,Libra可能會為弱勢貨幣國家的居民提供相對低交易成本的流動性資產,但會遭到政府貨幣當局的抵制。Libra以一籃子貨幣的為資產儲備,跟單一貨幣相比安排不透明,很難成為記賬單位。在極少數本幣幣值高度不穩定的情況下,Libra可能發揮記賬單位的作用。

Libra的儲備資產包括幾個強勢貨幣現金存款和主權債券,儲備資產不向用戶付息,資產收益主要用於系統的運行成本等,盈利要求比較高。Libra並沒有機制確保一籃子貨幣相互間的比重不變,組成儲備資產的匯率的變化也會導致Libra對其他貨幣價格的變化。Libra在支付市場上能獲得廣泛應用,有些交易就會用Libra定價,與之相關的賒銷、貿易融資、消費信貸也會用Libra,從而進入信貸市場,有了信貸,就必然出現派生存款和貨幣乘數。所以,需要有央行精細測算並控制貨幣乘數來確定等值儲備量。

Libra協會註冊在瑞士日內瓦,受瑞士法律約束,而主要的運作在美國,這存在監管套利的問題。Libra協會管理層中有多少Facebook相關的成員是不確定的。在技術方面,Libra交易不是真正的匿名。

中國短期內應該在國內市場阻擊Libra對人民幣的侵蝕;長期來看,如果人民幣不可兌換,就會和弱勢貨幣一樣,必然受到Libra侵蝕。唯一有效的應對,就是儘快讓人民幣實現可兌換,才能抵禦住Libra的侵蝕,在保持人民幣在國際貨幣籃子中的現有地位的基礎上,爭取繼續提升成為強勢貨幣。

狄剛:Libra技術方案實測分析

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

在Facebook發佈Libra後,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第一時間對Libra的技術方案進行研究和實測分析。

經分析,Libra整體技術路線偏實用主義,技術方面雖不構成Libra發展的主要瓶頸,但其技術處於早期基礎實現階段,成熟度一般,Libra採用聯盟鏈類型區塊鏈,尚不支持用戶的動態加入。通過實測與分析表明,4箇中端配置的驗證節點條件下,Libra網絡性能目前僅在每秒幾十筆交易級別,增加到7個節點後性能更低。目前雖有很大優化空間,但與其設計目標每秒1000筆交易相差較遠。即使是實現設計目標,也難以滿足零售支付業務需求,例如我國“雙11”、春節等特殊時點的海量交易併發場景,至少要求技術架構具備每秒30萬筆以上的併發訪問能力,因此我們推測Libra區塊鏈將用於局部業務場景(如跨境匯款)或限用於後臺節點間賬務同步處理,前端交易層與後臺賬務層相分離。隨著技術演進,如要面向零售支付,Libra大概率會同時採用分層分片、支付通道等機制提高系統處理能力。根據Facebook公佈的計劃,從短期可落地出發,可能會是一種結合傳統分佈式架構與區塊鏈技術的混合技術路線。從Libra的Github開源社區來看,截止6月28日社區共提交缺陷報告83個,優化建議37個,社區活躍度較高,但工程代碼成熟度有待進一步提升。此外,通過代碼分析發現,Libra區塊鏈在分佈式部署、節點管理等方面有待進一步開發完善。

Libra數據不按區塊組織,這一點與比特幣、以太坊中的數據按區塊組織方式不同,設計上參考了許多現有區塊鏈技術,如以太坊的賬戶模型、聯盟鏈的實用拜占庭共識算法等,智能合約的執行也需要類似支付手續費。然而,當系統發生堵塞時,手續費價格隨著網絡的負荷浮動,驗證節點會優先執行手續費價格更高的交易,帶來不確定的交易成本。Libra 的共識算法LibraBFT是HotStuff共識協議的改進版,該協議安全性證明簡單,便於執行,而且性能較快。這個共識算法與聯盟鏈的實用拜占庭共識算法非常相似,每一個收到信息的節點,都會與其他節點進行信息交換、相互驗證,讓可信的節點之間能夠確認、寫入正確的信息,識別出有問題的節點,最多容忍不超過系統節點數三分之一的節點作惡。在密碼學算法上,Libra的簽名算法選擇了ED25519,哈希算法選擇了sha3,這些都是在成熟的區塊鏈項目上得到過驗證的算法,但存在目前還不支持密碼學算法的替換的短板,不支持不同國家對自主可控加密算法的訴求。在智能合約語言方面,吸取了以太坊等智能合約平臺的經驗教訓,重新設計了適配金融場景的智能合約語言Move。Move採用面向資源的設計,為實現靜態可驗證,犧牲了語言的部分動態特性和靈活性。正如“MOVE”單詞本身語義,資源只能被移動不能被複制或無故消失,結合鏈上字節碼驗證、執行機制和鏈下靜態分析工具,Move在安全性和可驗證性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但是,目前Move語言仍是半成品,完成的是中間表示語言,諸多特性有待進一步觀察。

整體來看Libra的實用主義路線與我國法定數字貨幣所採用的路線有一定程度相似性,架構分層理念與法定數字貨幣的雙層運營模式更是異曲同工,但我國法定數字貨幣在業務上可實現點對點、支付即結算、交易鏈條短、交易成本低等目標,在技術選型上更加成熟穩健併兼顧創新,在性能、安全性、靈活性、質量控制等方面考慮較為全面:一是法定數字貨幣基於有管理、可控範圍的技術生態,以市場力量和頭部機構最佳實踐為主,採用雙層運營模式、標準驅動和架構管控的方式,既保證系統健壯性、又提供創新生態平臺和靈活擴展能力;二是本著長期演進,持續迭代原則,不預設、不迷信、不偏執任何一種技術路線,保持對未來技術的洞察力、敏感性和前瞻性,以需求為驅動並定期自我評估,隨時動態優化和調整;三是採用分佈式、鬆耦合、平臺化架構設計,綜合應用可信計算、軟硬件一體化專用加密等自主可控技術,基於雲架構混合分層、多點多活、單元化及微服務架構,區分不同需求場景,對標不同解決方案。

央行法定數字貨幣以實現具有主權感知的便捷安全數字化硬通貨為目標,降低傳統現金髮行流通成本,為社會提供靈活、可擴展且具備價值特徵的數字化新型支付工具,多層次、全方位滿足數字化經濟時代全社會的貨幣與支付需求,與現有電子貨幣體系形成有效補充,共同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

瞿強:從貨幣演變看數字貨幣未來

IMI學術委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瞿強:

第一,比特幣這樣的數字貨幣違反了貨幣演變的基本規律。貨幣的演變從分散到集中,依賴政府權威。貨幣作為一種制度,需要政府和市場共同發揮作用,市場競爭可以降低成本,但是沒有政府所代表的集體理性,來增強信用並提供強制執行機制,貨幣體系也是難以運轉的。

第二,“貨幣”是經濟金融的“價值錨”,對所有的實物與金融資產計價。作為“價值錨”必須保持兩個平衡,一方面數量必須是彈性的,可以隨經濟增長而擴張,否則會通縮,另一方面,貨幣的擴張應相對穩定可控,否則會通脹。這是一套複雜的機制。

第三,貨幣是由它的三個功能定義的,這三個功能是不能分割的,不能因為可以做支付,就自稱為貨幣;貨幣也取決於其可接受範圍,現代貨幣通常“默認”為主權範圍內,不能因為在某個局部使用,就自稱為貨幣。

根據以上分析,對Libra的展望有三點,第一,它不是也不可能是未來貨幣。它沒有賬戶權,只能藉助既有主權貨幣做支付。它是百分之百的資產支持,沒有彈性,無法擴張。第二,它有可能變成國際版的微信、支付寶這類產品,但困難也不少,因為背後不同的貨幣主體,資本管制、匯率安排、監管制度差異很大。第三,如果能克服跨境支付的困難,或許能借助信息與客戶優勢,發展出新的互金業務模式,如為各類金融機構銷售產品,為企業發佈廣告等。

姚餘棟:eSDR——走向理想的超主權貨幣創新

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姚餘棟:

全球流動性不足,要從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國際貨幣的層面來理解這個問題,全球流動性供給是不足的,國際貨幣波動的僵局難以打破。既然超主權數字貨幣的影響實際上不斷擴大,我們不能視之不見,應該有勇氣證實這一點,並且積極參與規範性發展,為將來探索較理想的國際貨幣體系進行探索。

所以我們覺得應該在保持IMF成員國體系基礎上,探索全球央行的機制,嘗試發行eSDR(姚餘棟、楊濤 2015)。eSDR的發行不需要有背後資產,依託於去中心化的貨幣發行機制;另外通過構建公開透明的智能化貨幣運行規則,實現跨國的貨幣信用共識;還有是由參與者來共同維護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與Libra相比,eSDR實際上優勢明顯:一是eSDR是在現有國際貨幣體系框架內。Libra更像是對現有國際貨幣體系框架變革,其對現有的金融體系、貨幣體系甚至未來的儲備體系都有很大沖擊,面臨的阻力非常大。二是eSDR受全球央行監管(IMF成員國與執董會)。三是eSDR可以不同成員國出資產,無替代賬戶的外匯風險。

我覺得將來會形成哈耶克說的,Libra也發出來之後,到處是競爭,競爭了幾十年以後才有了eSDR。那麼在很混亂的時期,為什麼不進行頂層設計呢?目前國務院已經正式批准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所以我們要支持人民銀行加快發行數字貨幣,之後把握時機,發行eSDR,或者是參與eSDR。在國際共識沒達成之前,我們先做好自己的事情。

圓桌研討

賁聖林:要關注數字貨幣發展過程中的幾個矛盾

IMI聯席所長、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院長、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賁聖林:

Libra的出現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它是科技公司進軍金融領域的一個標誌性事件,也反映了整個國際貨幣體系,現有的金融體系中間非常多的不足,如普惠金融、跨境支付等方面。

Libra還比較早期,技術、規則等不盡完善和成熟,本身白皮書中也提到五年以後才能慢慢滿足經濟需求。但它切入的高度與願景、已經有二十七八家優秀企業的共同體參與等都應該需要我們高度重視。

Libra的啟動本身反映了國際現有的金融制度與體系確實有很多薄弱環節,比如說跨境電商、跨境支付這一塊,比如說一些弱勢國家的主權貨幣信用基礎弱,金融體系原來是美元化,會不會未來潛在的是Libra化。

研究Libra我們需要特別關注六大矛盾與競爭問題,第一是貨幣發行領域中政府主權與民間的競爭關係;第二是主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這很可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局面;第三是虛擬世界的全球化和現實世界的國家主權之間的矛盾,數字經濟、數字金融、數字貨幣等的運行與流通是全球一體化,無縫對接的,如果政府不人為阻斷的話;第四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問題,也就是技術這個生產力與金融制度這個生產關係問題。貨幣也好,金融制度也好,更多的是一種生產關係,那我們的技術已經發生了並繼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我們的生產關係的調整遠遠沒達到,特別是在全球金融治理層面;第五是企業之間,特別是技術企業之間,像騰訊、阿里代表的中方以及美國的幾個主要科技公司之間的一些競爭;最後,我們需要高度關注共同體或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Libra能夠一推動就攜手近30家大公司組成一個共同體、一個生態系統,如果說現在的貨幣是主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的話,將來可能是生態與生態之間的競爭、社區與社區之間的競爭。這對於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能否進入到全球金融體制新一輪治理制度的中央非常重要。

楊濤:數字化經濟時代,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究竟受哪些影響和衝擊

IMI學術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

不管是Libra還是其他一些模式,今天這個階段確實面臨數字化時代的衝擊,整個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從理論到實踐,需要有一些新的思考。我個人理解有四個方面的視角。

第一,從貨幣與貨幣制度的角度。現如今,引入了新技術之後,究竟對原有的貨幣概念,貨幣所伴隨的一系列制度帶來什麼樣的挑戰和問題,需要從整個貨幣與貨幣制度的角度,從過去的主流結合現在的這些新變化進一步梳理。

第二,從支付本身的角度。貨幣和支付經常被混在一起,但是我覺得有時候二者又不是完全一致,可以認為討論支付時是貨幣其中的一部分功能。另外,支付經濟學本身研究的是在整個支付交易機制中,涉及到哪些定價問題、交易費用問題、委託代理問題等等。隨著技術影響著整個支付生態,整個支付領域將發生什麼變化,比如零售支付、大額支付、證券等,我覺得需要和貨幣層面分開,單獨就支付討論支付。

第三,法律跟規制問題。所有這些探討的問題,最終都離不開特定領域的法律跟規制。我覺得就法律制度嵌入來深入地研究,現有的技術究竟對數字貨幣、數字資產、支付領域,帶來什麼變化,這也是一個理解的視角。

第四,純技術視角。現在很多技術也有大量的模糊之處,這些技術從宏觀、貨幣經濟學、微觀、中後臺基礎設施的角度,究竟有哪些影響,需要從理論到實踐的系統性梳理,然後聚焦到類似於Libra這樣一些事情,才能在整個大的視角分析中得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陳道富:以開放的態度對待Libra的未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

貨幣的形成剛開始不見得就是以貨幣形態存在,在Libra問世之前把它定義為貨幣也許太早了。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Libra。

第一是支付系統。Libra是直接進入微觀零售的支付系統,而且把整個世界連在一起,如果這個支付體系建立起來,意味著它可能是全世界非常高效、統一的支付體系,從這個角度來看它還不是貨幣,但提供了一個基礎。如果大家在網絡社會進行交易時對於Libra的認可、認知、接受、信任不斷提高,可能最終會形成貨幣體系。

第二是發行。Libra現在其實並不希望衝擊現有貨幣體系,所以並不特別注重發行,而是著重在二級市場。它現在定位在虛擬世界交易的代幣上,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逐步積累支付系統的網絡和信任程度,最終解決發行問題。

第三,它是數字貨幣。數字貨幣現在的很多特徵包括技術方面肯定不成熟,但技術不是成熟以後才端出來,只要框架、理念上基本成熟,通過生態、迭代和市場的選擇就有可能性,一旦這個市場標準被認可,這個生態逐步形成,就通過鎖定達到目標。Libra從目前來看可以找到無數的矛盾和不足,在這個過程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反對,但是對於未來要採取開放的態度,它實際上在衝擊我們對貨幣的理解。

Libra會不會產生超出主權以外的基於規則的信任、形成一個全球網絡目前尚不清楚,但應高度關注幾個背景。

第一,我們的社會越來越虛擬化、數字化。虛擬世界和數字世界重新定價不產生任何成本,Libra在虛擬世界是代幣,如果未來虛擬世界佔到整個生活的90%,就成為主流貨幣。

第二,對現有貨幣的不滿。現在的貨幣體系雖然以美元為主導,但存在多種貨幣帶來的貨幣本身的矛盾。

第三,它未來演進的可能的鎖定。它是高維度的,如果建立起來可以秒殺現有的跨境體系。一旦它的網絡形成,就要遵循它的方向。它是以商業機構為主來推進的,未來做到足夠大的時候,它在發行端發力一定會給央行造成巨大沖擊。

中國央行今後一定會出面跟它競爭,但是短期內不會,還是應該適當培育競爭對手。

趙錫軍: 未來經濟對數字貨幣需求巨大

IMI學術委員、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

貨幣是生產關係的一種體現,數字貨幣現在出現雖然不能達到三個功能合一,大部分是從某一個功能開始。Libra如果最終要站到貨幣的制高點變成一個通用的東西,三個功能肯定是合一的。

目前Libra定的調子比較高,從它想要解決普惠金融、支付服務這些問題包括表態等來看,它似乎想朝貨幣這些方面發展。我覺得其中難度很大,各個監管部門不信任它,央行的態度也非常清楚。這信任關過不了,它取信不了政府的話,就達不到這個目的。

但是現在有很多不同的代幣也好、支付工具也好,在各個不同的區域自己在發展。害怕的就是它突破了底線,就是在正常以外的交易活動來進行交易,這個底線我們要確定好的,在不同類裡頭它可能成為地下活動交易的媒介,也有可能成為一些投機性資產炒作的東西。

將來整個經濟越來越互聯網化、越來越虛擬化、越來越數字化,交易活動在這個方面,將來可能大量的金融產品的交易都轉向虛擬化的時候,那這個交易的規模就非常大。如果光靠我們現在發行紙幣這些法定貨幣確實是很困難,將來狄所長講的央行的新一輪的數字貨幣,央行將來是否能夠把效率比較高的、成本比較低的、適合於電子或者是互聯網交易的這些數字貨幣,儘早地推出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塗永紅:數字經濟時代的“貨幣戰”

IMI副所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塗永紅:

第一,如果有美聯儲的授意,Libra的推出無疑就是數字經濟時代的一場“貨幣戰”。幾年前,我國學者姚餘棟和楊濤曾經提出過類似的理念,以SDR為基礎設立一種數字貨幣eSDR, Libra與eSDR相比,在掛鉤的籃子貨幣中,除了沒要人民幣,其他貨幣都一樣。美元所佔份額為50%,歐元、日元、英鎊合計50%。Libra實際上是美元主導的數字貨幣。儘管Libra沒有涉及到美國官方,但Libra以幾種主要發達國家的貨幣作為背書,沒有人民幣,也沒有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貨幣,這就意味著在數字經濟時代繼續延續當前的貨幣格局,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依舊沒有發展中國家的身影和話語權。對此,我們必須要高度重視,行之有效地應對。

第二,數字貨幣的競爭,主要體現在中美兩國的競爭。歐元區、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國家的數字貨幣化、電子支付水平比較落後,與中國相比有五年左右的差距。

第三,Libra是Facebook推出的,旨在為其全球27億用戶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支付和清算工具,搭建一個平臺,類似我們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從金融產品和服務平臺視角看,是有明確的商業模式和價值的,還應該從金融市場創新來探討它的應用。

王芳:貨幣和貨幣制度演變的邏輯和依據

IMI副所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院長助理、教授王芳:第一,從貨幣演變的歷史去看,貨幣的三大基本職能始終沒有變化,所以經濟學意義上的貨幣就是以貨幣的職能來定義的。貨幣作為價值尺度時是一種觀念上的貨幣,作為交易媒介和價值貯藏時是現實的貨幣,但所有被我們接受的、公認的貨幣必須是觀念貨幣和現實貨幣的統一。從歷史上來看,貨幣的三大職能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我們認為未來用以定義貨幣的基本職能可能變化,那麼三大職能被分割後仍然可以被視為貨幣的理由是什麼?依據在哪裡?

第二,從貨幣演變的歷史看,貨幣形態始終在變化。貨幣形態變化的內在的經濟邏輯是交易成本一直在降低,貨幣形態大體上從低級到高級,除非特定階段可能出現小的倒退。由此可以推斷,未來的貨幣形態將使交易成本繼續降低。如果新的貨幣形態使交易成本不是下降而是上升,大概率無法取代當前流通中的貨幣。

第三,貨幣制度是維護貨幣發行與流通所需,當前的主權信用貨幣經歷了從分散發行到集中發行的歷史演變過程。如果未來可能從集中發行再演變為分散發行,依據是什麼?約定俗成或是法律確定的現行貨幣制度的變化邏輯是什麼?

第四,貨幣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遠存在。從全球範圍來看,主權貨幣各幣種之間的相互兌換就是交易成本。凱恩斯講世界貨幣大同,沒有貨幣兌換和匯率風險,當然是交易成本明顯降低。但問題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主權貨幣會不會消失?最終貨幣消失的前提是什麼?

宋科:審慎看待Libra的貨幣未來

IMI副所長宋科

第一,從貨幣形態演進來看,無論是實物貨幣還是信用貨幣,遵從的基本規律是與商品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成本最小和效率最大化原則。從實物貨幣到紙幣,再到現在的電子貨幣和數字貨幣,無論以何種方式實現替代,能否被最大程度地接受是一個基本條件。就像明斯基所說“每個人都可以創造貨幣,但問題在於其是否能被人接受”。需求是推動貨幣替代的源動力,技術只是一種實現的方式。Libra作為貨幣的可能性,主要在於它依託的分佈式、去中心化和加密等技術特徵,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當前社會對於匿名性資產的強烈需求。比如,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交易更多地發生在資本管制較強,地下經濟較活躍地區。再比如,一般認為,隨著信用卡、移動支付的發展,現金會被逐步淘汰,但是按照羅格夫的研究,過去二十多年的事實證明,多數發達國家對紙幣,特別是大額紙幣需求不降反升。我國過去幾年,第三方支付的興起除了一定程度上拉低了M0增速之外,並未改其升勢,與我們大幅減少現金支付的直觀感受並不一致。究其原因,現實當中對於匿名資產的需求還是非常強勁。此外,依託社交、消費等場景提供更安全快捷、低成本的支付方式,能夠降低跨境支付成本、普惠更大的用戶群體等等,都激發了潛在的需求。

第二,從貨幣職能來看,能夠承擔穩定的價值尺度功能,充當一般等價物,才能具備廣泛地用於流通與支付,充當交易媒介和價值貯藏的職能,而不管後兩者是否是層次遞進的關係。與其他大部分穩定幣1:1盯住美元不同,Libra採取盯住一籃子主權貨幣與資產的發行機制,更好地解決了幣值穩定的問題。但是,如國沒有國家主權信用和調節機制的支撐,穩定的比價很難保證,而且對於籃子貨幣和非籃子貨幣具有非對稱性影響。可見,具有典型代幣特徵的Libra,未來的可能演進的方向一定有別於主流的主權貨幣,但是能否成為類似SDR的超主權貨幣?還是白皮書提到的一種有別於以往的“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還是一種職能分離、範圍有限的“貨幣” ?目前來看,成為區塊鏈世界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可能性更大。

第三,從信用創造來看,不同於現金貨幣,當前的存款貨幣的創造基於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的“二元體系”,並據此產生了完整的貨幣供應體系、貨幣制度和宏觀調控體系。對於Libra而言,如果能夠廣泛用於支付並被最大程度接受,完全有可能通過金融中介的借貸行為而衍生創造出存款貨幣Libra,從而實現貨幣與信用結合,形成現實金融體系的“鏡像”,這對於現有的貨幣政策、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都會形成一系列未知的挑戰。

獨家 | 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乾貨

觀點整理 彭俊峰、黃輝煌、李柄樺、蔣旭、齊慶武

編輯 蔣旭

責編 胡曉濤、金天

監製 朱霜霜

歡迎加入群聊

為了增進與粉絲們的互動,IMI財經觀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歡迎大家參與。

入群方法:加群主為微信好友(微信號:imi605),添加時備註個人姓名(實名認證)、單位、職務等信息,經群主審核後,即可被拉進群。

歡迎讀者朋友多多留言與我們交流互動,留言可換獎品:每月累積留言點贊數最多的讀者將得到我們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獨家 | 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乾貨

關於我們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成立於2009年12月20日,是專注於貨幣金融理論、政策與戰略研究的非營利性學術研究機構和新型專業智庫。研究所聘請了來自國內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門或金融機構的90餘位著名專家學者擔任顧問委員、學術委員和國際委員,80餘位中青年專家擔任研究員。

研究所長期聚焦國際金融、貨幣銀行、宏觀經濟、金融監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領域,定期舉辦國際貨幣論壇、貨幣金融(青年)圓桌會議、大金融思想沙龍、麥金農大講壇、陶湘國際金融講堂、IMF經濟展望報告發佈會、金融科技公開課等高層次系列論壇或講座,形成了《人民幣國際化報告》《天府金融指數報告》《金融機構國際化報告》《宏觀經濟月度分析報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論和政策影響力的學術成果。

2018年,研究所榮獲中國人民大學優秀院屬研究機構獎,在182家參評機構中排名第一;在《智庫大數據報告(2018)》中獲評A等級,在參評的1065箇中國智庫中排名前5%。

國際貨幣網: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號:IMI財經觀察

理事單位申請、

學術研究和會議合作

聯繫方式:

獨家 | 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乾貨

010-62516755

"獨家 | 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乾貨

7月20日,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暨“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閉門研討會在人民大學舉行。IMI理事長、人大財金學院院長莊毓敏出席並致辭。

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瞿強,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姚餘棟先後發表主題演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以及人大財金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副院長譚松濤,IMI副所長塗永紅、副所長宋科、副所長王芳等出席會議並參與圓桌研討。會議由IMI聯席所長、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院長、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賁聖林主持。

獨家 | 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乾貨

以下為根據會議紀要整理的觀點集錦:

主題演講

穆長春:從貨幣功能、儲備資產和治理結構安排看Libra的未來

IMI學術委員、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

貨幣有三個功能:交換媒介、價值貯藏、記賬單位(或價值尺度)。交換媒介方面,Libra可以利用巨大的用戶群體和網絡效應,具有天然優勢,跨境支付或者匯款被認為是Libra的賣點和突破口。但也存在交易成本、匯價成本、監管成本。另外由於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 Libra能否發揮交換媒介的作用是存疑的。作為價值貯藏工具,Libra可能會為弱勢貨幣國家的居民提供相對低交易成本的流動性資產,但會遭到政府貨幣當局的抵制。Libra以一籃子貨幣的為資產儲備,跟單一貨幣相比安排不透明,很難成為記賬單位。在極少數本幣幣值高度不穩定的情況下,Libra可能發揮記賬單位的作用。

Libra的儲備資產包括幾個強勢貨幣現金存款和主權債券,儲備資產不向用戶付息,資產收益主要用於系統的運行成本等,盈利要求比較高。Libra並沒有機制確保一籃子貨幣相互間的比重不變,組成儲備資產的匯率的變化也會導致Libra對其他貨幣價格的變化。Libra在支付市場上能獲得廣泛應用,有些交易就會用Libra定價,與之相關的賒銷、貿易融資、消費信貸也會用Libra,從而進入信貸市場,有了信貸,就必然出現派生存款和貨幣乘數。所以,需要有央行精細測算並控制貨幣乘數來確定等值儲備量。

Libra協會註冊在瑞士日內瓦,受瑞士法律約束,而主要的運作在美國,這存在監管套利的問題。Libra協會管理層中有多少Facebook相關的成員是不確定的。在技術方面,Libra交易不是真正的匿名。

中國短期內應該在國內市場阻擊Libra對人民幣的侵蝕;長期來看,如果人民幣不可兌換,就會和弱勢貨幣一樣,必然受到Libra侵蝕。唯一有效的應對,就是儘快讓人民幣實現可兌換,才能抵禦住Libra的侵蝕,在保持人民幣在國際貨幣籃子中的現有地位的基礎上,爭取繼續提升成為強勢貨幣。

狄剛:Libra技術方案實測分析

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

在Facebook發佈Libra後,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第一時間對Libra的技術方案進行研究和實測分析。

經分析,Libra整體技術路線偏實用主義,技術方面雖不構成Libra發展的主要瓶頸,但其技術處於早期基礎實現階段,成熟度一般,Libra採用聯盟鏈類型區塊鏈,尚不支持用戶的動態加入。通過實測與分析表明,4箇中端配置的驗證節點條件下,Libra網絡性能目前僅在每秒幾十筆交易級別,增加到7個節點後性能更低。目前雖有很大優化空間,但與其設計目標每秒1000筆交易相差較遠。即使是實現設計目標,也難以滿足零售支付業務需求,例如我國“雙11”、春節等特殊時點的海量交易併發場景,至少要求技術架構具備每秒30萬筆以上的併發訪問能力,因此我們推測Libra區塊鏈將用於局部業務場景(如跨境匯款)或限用於後臺節點間賬務同步處理,前端交易層與後臺賬務層相分離。隨著技術演進,如要面向零售支付,Libra大概率會同時採用分層分片、支付通道等機制提高系統處理能力。根據Facebook公佈的計劃,從短期可落地出發,可能會是一種結合傳統分佈式架構與區塊鏈技術的混合技術路線。從Libra的Github開源社區來看,截止6月28日社區共提交缺陷報告83個,優化建議37個,社區活躍度較高,但工程代碼成熟度有待進一步提升。此外,通過代碼分析發現,Libra區塊鏈在分佈式部署、節點管理等方面有待進一步開發完善。

Libra數據不按區塊組織,這一點與比特幣、以太坊中的數據按區塊組織方式不同,設計上參考了許多現有區塊鏈技術,如以太坊的賬戶模型、聯盟鏈的實用拜占庭共識算法等,智能合約的執行也需要類似支付手續費。然而,當系統發生堵塞時,手續費價格隨著網絡的負荷浮動,驗證節點會優先執行手續費價格更高的交易,帶來不確定的交易成本。Libra 的共識算法LibraBFT是HotStuff共識協議的改進版,該協議安全性證明簡單,便於執行,而且性能較快。這個共識算法與聯盟鏈的實用拜占庭共識算法非常相似,每一個收到信息的節點,都會與其他節點進行信息交換、相互驗證,讓可信的節點之間能夠確認、寫入正確的信息,識別出有問題的節點,最多容忍不超過系統節點數三分之一的節點作惡。在密碼學算法上,Libra的簽名算法選擇了ED25519,哈希算法選擇了sha3,這些都是在成熟的區塊鏈項目上得到過驗證的算法,但存在目前還不支持密碼學算法的替換的短板,不支持不同國家對自主可控加密算法的訴求。在智能合約語言方面,吸取了以太坊等智能合約平臺的經驗教訓,重新設計了適配金融場景的智能合約語言Move。Move採用面向資源的設計,為實現靜態可驗證,犧牲了語言的部分動態特性和靈活性。正如“MOVE”單詞本身語義,資源只能被移動不能被複制或無故消失,結合鏈上字節碼驗證、執行機制和鏈下靜態分析工具,Move在安全性和可驗證性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但是,目前Move語言仍是半成品,完成的是中間表示語言,諸多特性有待進一步觀察。

整體來看Libra的實用主義路線與我國法定數字貨幣所採用的路線有一定程度相似性,架構分層理念與法定數字貨幣的雙層運營模式更是異曲同工,但我國法定數字貨幣在業務上可實現點對點、支付即結算、交易鏈條短、交易成本低等目標,在技術選型上更加成熟穩健併兼顧創新,在性能、安全性、靈活性、質量控制等方面考慮較為全面:一是法定數字貨幣基於有管理、可控範圍的技術生態,以市場力量和頭部機構最佳實踐為主,採用雙層運營模式、標準驅動和架構管控的方式,既保證系統健壯性、又提供創新生態平臺和靈活擴展能力;二是本著長期演進,持續迭代原則,不預設、不迷信、不偏執任何一種技術路線,保持對未來技術的洞察力、敏感性和前瞻性,以需求為驅動並定期自我評估,隨時動態優化和調整;三是採用分佈式、鬆耦合、平臺化架構設計,綜合應用可信計算、軟硬件一體化專用加密等自主可控技術,基於雲架構混合分層、多點多活、單元化及微服務架構,區分不同需求場景,對標不同解決方案。

央行法定數字貨幣以實現具有主權感知的便捷安全數字化硬通貨為目標,降低傳統現金髮行流通成本,為社會提供靈活、可擴展且具備價值特徵的數字化新型支付工具,多層次、全方位滿足數字化經濟時代全社會的貨幣與支付需求,與現有電子貨幣體系形成有效補充,共同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

瞿強:從貨幣演變看數字貨幣未來

IMI學術委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瞿強:

第一,比特幣這樣的數字貨幣違反了貨幣演變的基本規律。貨幣的演變從分散到集中,依賴政府權威。貨幣作為一種制度,需要政府和市場共同發揮作用,市場競爭可以降低成本,但是沒有政府所代表的集體理性,來增強信用並提供強制執行機制,貨幣體系也是難以運轉的。

第二,“貨幣”是經濟金融的“價值錨”,對所有的實物與金融資產計價。作為“價值錨”必須保持兩個平衡,一方面數量必須是彈性的,可以隨經濟增長而擴張,否則會通縮,另一方面,貨幣的擴張應相對穩定可控,否則會通脹。這是一套複雜的機制。

第三,貨幣是由它的三個功能定義的,這三個功能是不能分割的,不能因為可以做支付,就自稱為貨幣;貨幣也取決於其可接受範圍,現代貨幣通常“默認”為主權範圍內,不能因為在某個局部使用,就自稱為貨幣。

根據以上分析,對Libra的展望有三點,第一,它不是也不可能是未來貨幣。它沒有賬戶權,只能藉助既有主權貨幣做支付。它是百分之百的資產支持,沒有彈性,無法擴張。第二,它有可能變成國際版的微信、支付寶這類產品,但困難也不少,因為背後不同的貨幣主體,資本管制、匯率安排、監管制度差異很大。第三,如果能克服跨境支付的困難,或許能借助信息與客戶優勢,發展出新的互金業務模式,如為各類金融機構銷售產品,為企業發佈廣告等。

姚餘棟:eSDR——走向理想的超主權貨幣創新

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姚餘棟:

全球流動性不足,要從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國際貨幣的層面來理解這個問題,全球流動性供給是不足的,國際貨幣波動的僵局難以打破。既然超主權數字貨幣的影響實際上不斷擴大,我們不能視之不見,應該有勇氣證實這一點,並且積極參與規範性發展,為將來探索較理想的國際貨幣體系進行探索。

所以我們覺得應該在保持IMF成員國體系基礎上,探索全球央行的機制,嘗試發行eSDR(姚餘棟、楊濤 2015)。eSDR的發行不需要有背後資產,依託於去中心化的貨幣發行機制;另外通過構建公開透明的智能化貨幣運行規則,實現跨國的貨幣信用共識;還有是由參與者來共同維護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與Libra相比,eSDR實際上優勢明顯:一是eSDR是在現有國際貨幣體系框架內。Libra更像是對現有國際貨幣體系框架變革,其對現有的金融體系、貨幣體系甚至未來的儲備體系都有很大沖擊,面臨的阻力非常大。二是eSDR受全球央行監管(IMF成員國與執董會)。三是eSDR可以不同成員國出資產,無替代賬戶的外匯風險。

我覺得將來會形成哈耶克說的,Libra也發出來之後,到處是競爭,競爭了幾十年以後才有了eSDR。那麼在很混亂的時期,為什麼不進行頂層設計呢?目前國務院已經正式批准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所以我們要支持人民銀行加快發行數字貨幣,之後把握時機,發行eSDR,或者是參與eSDR。在國際共識沒達成之前,我們先做好自己的事情。

圓桌研討

賁聖林:要關注數字貨幣發展過程中的幾個矛盾

IMI聯席所長、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院長、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賁聖林:

Libra的出現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它是科技公司進軍金融領域的一個標誌性事件,也反映了整個國際貨幣體系,現有的金融體系中間非常多的不足,如普惠金融、跨境支付等方面。

Libra還比較早期,技術、規則等不盡完善和成熟,本身白皮書中也提到五年以後才能慢慢滿足經濟需求。但它切入的高度與願景、已經有二十七八家優秀企業的共同體參與等都應該需要我們高度重視。

Libra的啟動本身反映了國際現有的金融制度與體系確實有很多薄弱環節,比如說跨境電商、跨境支付這一塊,比如說一些弱勢國家的主權貨幣信用基礎弱,金融體系原來是美元化,會不會未來潛在的是Libra化。

研究Libra我們需要特別關注六大矛盾與競爭問題,第一是貨幣發行領域中政府主權與民間的競爭關係;第二是主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這很可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局面;第三是虛擬世界的全球化和現實世界的國家主權之間的矛盾,數字經濟、數字金融、數字貨幣等的運行與流通是全球一體化,無縫對接的,如果政府不人為阻斷的話;第四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問題,也就是技術這個生產力與金融制度這個生產關係問題。貨幣也好,金融制度也好,更多的是一種生產關係,那我們的技術已經發生了並繼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我們的生產關係的調整遠遠沒達到,特別是在全球金融治理層面;第五是企業之間,特別是技術企業之間,像騰訊、阿里代表的中方以及美國的幾個主要科技公司之間的一些競爭;最後,我們需要高度關注共同體或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Libra能夠一推動就攜手近30家大公司組成一個共同體、一個生態系統,如果說現在的貨幣是主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的話,將來可能是生態與生態之間的競爭、社區與社區之間的競爭。這對於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能否進入到全球金融體制新一輪治理制度的中央非常重要。

楊濤:數字化經濟時代,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究竟受哪些影響和衝擊

IMI學術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

不管是Libra還是其他一些模式,今天這個階段確實面臨數字化時代的衝擊,整個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從理論到實踐,需要有一些新的思考。我個人理解有四個方面的視角。

第一,從貨幣與貨幣制度的角度。現如今,引入了新技術之後,究竟對原有的貨幣概念,貨幣所伴隨的一系列制度帶來什麼樣的挑戰和問題,需要從整個貨幣與貨幣制度的角度,從過去的主流結合現在的這些新變化進一步梳理。

第二,從支付本身的角度。貨幣和支付經常被混在一起,但是我覺得有時候二者又不是完全一致,可以認為討論支付時是貨幣其中的一部分功能。另外,支付經濟學本身研究的是在整個支付交易機制中,涉及到哪些定價問題、交易費用問題、委託代理問題等等。隨著技術影響著整個支付生態,整個支付領域將發生什麼變化,比如零售支付、大額支付、證券等,我覺得需要和貨幣層面分開,單獨就支付討論支付。

第三,法律跟規制問題。所有這些探討的問題,最終都離不開特定領域的法律跟規制。我覺得就法律制度嵌入來深入地研究,現有的技術究竟對數字貨幣、數字資產、支付領域,帶來什麼變化,這也是一個理解的視角。

第四,純技術視角。現在很多技術也有大量的模糊之處,這些技術從宏觀、貨幣經濟學、微觀、中後臺基礎設施的角度,究竟有哪些影響,需要從理論到實踐的系統性梳理,然後聚焦到類似於Libra這樣一些事情,才能在整個大的視角分析中得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陳道富:以開放的態度對待Libra的未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

貨幣的形成剛開始不見得就是以貨幣形態存在,在Libra問世之前把它定義為貨幣也許太早了。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Libra。

第一是支付系統。Libra是直接進入微觀零售的支付系統,而且把整個世界連在一起,如果這個支付體系建立起來,意味著它可能是全世界非常高效、統一的支付體系,從這個角度來看它還不是貨幣,但提供了一個基礎。如果大家在網絡社會進行交易時對於Libra的認可、認知、接受、信任不斷提高,可能最終會形成貨幣體系。

第二是發行。Libra現在其實並不希望衝擊現有貨幣體系,所以並不特別注重發行,而是著重在二級市場。它現在定位在虛擬世界交易的代幣上,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逐步積累支付系統的網絡和信任程度,最終解決發行問題。

第三,它是數字貨幣。數字貨幣現在的很多特徵包括技術方面肯定不成熟,但技術不是成熟以後才端出來,只要框架、理念上基本成熟,通過生態、迭代和市場的選擇就有可能性,一旦這個市場標準被認可,這個生態逐步形成,就通過鎖定達到目標。Libra從目前來看可以找到無數的矛盾和不足,在這個過程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反對,但是對於未來要採取開放的態度,它實際上在衝擊我們對貨幣的理解。

Libra會不會產生超出主權以外的基於規則的信任、形成一個全球網絡目前尚不清楚,但應高度關注幾個背景。

第一,我們的社會越來越虛擬化、數字化。虛擬世界和數字世界重新定價不產生任何成本,Libra在虛擬世界是代幣,如果未來虛擬世界佔到整個生活的90%,就成為主流貨幣。

第二,對現有貨幣的不滿。現在的貨幣體系雖然以美元為主導,但存在多種貨幣帶來的貨幣本身的矛盾。

第三,它未來演進的可能的鎖定。它是高維度的,如果建立起來可以秒殺現有的跨境體系。一旦它的網絡形成,就要遵循它的方向。它是以商業機構為主來推進的,未來做到足夠大的時候,它在發行端發力一定會給央行造成巨大沖擊。

中國央行今後一定會出面跟它競爭,但是短期內不會,還是應該適當培育競爭對手。

趙錫軍: 未來經濟對數字貨幣需求巨大

IMI學術委員、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

貨幣是生產關係的一種體現,數字貨幣現在出現雖然不能達到三個功能合一,大部分是從某一個功能開始。Libra如果最終要站到貨幣的制高點變成一個通用的東西,三個功能肯定是合一的。

目前Libra定的調子比較高,從它想要解決普惠金融、支付服務這些問題包括表態等來看,它似乎想朝貨幣這些方面發展。我覺得其中難度很大,各個監管部門不信任它,央行的態度也非常清楚。這信任關過不了,它取信不了政府的話,就達不到這個目的。

但是現在有很多不同的代幣也好、支付工具也好,在各個不同的區域自己在發展。害怕的就是它突破了底線,就是在正常以外的交易活動來進行交易,這個底線我們要確定好的,在不同類裡頭它可能成為地下活動交易的媒介,也有可能成為一些投機性資產炒作的東西。

將來整個經濟越來越互聯網化、越來越虛擬化、越來越數字化,交易活動在這個方面,將來可能大量的金融產品的交易都轉向虛擬化的時候,那這個交易的規模就非常大。如果光靠我們現在發行紙幣這些法定貨幣確實是很困難,將來狄所長講的央行的新一輪的數字貨幣,央行將來是否能夠把效率比較高的、成本比較低的、適合於電子或者是互聯網交易的這些數字貨幣,儘早地推出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塗永紅:數字經濟時代的“貨幣戰”

IMI副所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塗永紅:

第一,如果有美聯儲的授意,Libra的推出無疑就是數字經濟時代的一場“貨幣戰”。幾年前,我國學者姚餘棟和楊濤曾經提出過類似的理念,以SDR為基礎設立一種數字貨幣eSDR, Libra與eSDR相比,在掛鉤的籃子貨幣中,除了沒要人民幣,其他貨幣都一樣。美元所佔份額為50%,歐元、日元、英鎊合計50%。Libra實際上是美元主導的數字貨幣。儘管Libra沒有涉及到美國官方,但Libra以幾種主要發達國家的貨幣作為背書,沒有人民幣,也沒有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貨幣,這就意味著在數字經濟時代繼續延續當前的貨幣格局,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依舊沒有發展中國家的身影和話語權。對此,我們必須要高度重視,行之有效地應對。

第二,數字貨幣的競爭,主要體現在中美兩國的競爭。歐元區、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國家的數字貨幣化、電子支付水平比較落後,與中國相比有五年左右的差距。

第三,Libra是Facebook推出的,旨在為其全球27億用戶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支付和清算工具,搭建一個平臺,類似我們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從金融產品和服務平臺視角看,是有明確的商業模式和價值的,還應該從金融市場創新來探討它的應用。

王芳:貨幣和貨幣制度演變的邏輯和依據

IMI副所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院長助理、教授王芳:第一,從貨幣演變的歷史去看,貨幣的三大基本職能始終沒有變化,所以經濟學意義上的貨幣就是以貨幣的職能來定義的。貨幣作為價值尺度時是一種觀念上的貨幣,作為交易媒介和價值貯藏時是現實的貨幣,但所有被我們接受的、公認的貨幣必須是觀念貨幣和現實貨幣的統一。從歷史上來看,貨幣的三大職能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我們認為未來用以定義貨幣的基本職能可能變化,那麼三大職能被分割後仍然可以被視為貨幣的理由是什麼?依據在哪裡?

第二,從貨幣演變的歷史看,貨幣形態始終在變化。貨幣形態變化的內在的經濟邏輯是交易成本一直在降低,貨幣形態大體上從低級到高級,除非特定階段可能出現小的倒退。由此可以推斷,未來的貨幣形態將使交易成本繼續降低。如果新的貨幣形態使交易成本不是下降而是上升,大概率無法取代當前流通中的貨幣。

第三,貨幣制度是維護貨幣發行與流通所需,當前的主權信用貨幣經歷了從分散發行到集中發行的歷史演變過程。如果未來可能從集中發行再演變為分散發行,依據是什麼?約定俗成或是法律確定的現行貨幣制度的變化邏輯是什麼?

第四,貨幣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遠存在。從全球範圍來看,主權貨幣各幣種之間的相互兌換就是交易成本。凱恩斯講世界貨幣大同,沒有貨幣兌換和匯率風險,當然是交易成本明顯降低。但問題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主權貨幣會不會消失?最終貨幣消失的前提是什麼?

宋科:審慎看待Libra的貨幣未來

IMI副所長宋科

第一,從貨幣形態演進來看,無論是實物貨幣還是信用貨幣,遵從的基本規律是與商品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成本最小和效率最大化原則。從實物貨幣到紙幣,再到現在的電子貨幣和數字貨幣,無論以何種方式實現替代,能否被最大程度地接受是一個基本條件。就像明斯基所說“每個人都可以創造貨幣,但問題在於其是否能被人接受”。需求是推動貨幣替代的源動力,技術只是一種實現的方式。Libra作為貨幣的可能性,主要在於它依託的分佈式、去中心化和加密等技術特徵,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當前社會對於匿名性資產的強烈需求。比如,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交易更多地發生在資本管制較強,地下經濟較活躍地區。再比如,一般認為,隨著信用卡、移動支付的發展,現金會被逐步淘汰,但是按照羅格夫的研究,過去二十多年的事實證明,多數發達國家對紙幣,特別是大額紙幣需求不降反升。我國過去幾年,第三方支付的興起除了一定程度上拉低了M0增速之外,並未改其升勢,與我們大幅減少現金支付的直觀感受並不一致。究其原因,現實當中對於匿名資產的需求還是非常強勁。此外,依託社交、消費等場景提供更安全快捷、低成本的支付方式,能夠降低跨境支付成本、普惠更大的用戶群體等等,都激發了潛在的需求。

第二,從貨幣職能來看,能夠承擔穩定的價值尺度功能,充當一般等價物,才能具備廣泛地用於流通與支付,充當交易媒介和價值貯藏的職能,而不管後兩者是否是層次遞進的關係。與其他大部分穩定幣1:1盯住美元不同,Libra採取盯住一籃子主權貨幣與資產的發行機制,更好地解決了幣值穩定的問題。但是,如國沒有國家主權信用和調節機制的支撐,穩定的比價很難保證,而且對於籃子貨幣和非籃子貨幣具有非對稱性影響。可見,具有典型代幣特徵的Libra,未來的可能演進的方向一定有別於主流的主權貨幣,但是能否成為類似SDR的超主權貨幣?還是白皮書提到的一種有別於以往的“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還是一種職能分離、範圍有限的“貨幣” ?目前來看,成為區塊鏈世界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可能性更大。

第三,從信用創造來看,不同於現金貨幣,當前的存款貨幣的創造基於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的“二元體系”,並據此產生了完整的貨幣供應體系、貨幣制度和宏觀調控體系。對於Libra而言,如果能夠廣泛用於支付並被最大程度接受,完全有可能通過金融中介的借貸行為而衍生創造出存款貨幣Libra,從而實現貨幣與信用結合,形成現實金融體系的“鏡像”,這對於現有的貨幣政策、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都會形成一系列未知的挑戰。

獨家 | 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乾貨

觀點整理 彭俊峰、黃輝煌、李柄樺、蔣旭、齊慶武

編輯 蔣旭

責編 胡曉濤、金天

監製 朱霜霜

歡迎加入群聊

為了增進與粉絲們的互動,IMI財經觀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歡迎大家參與。

入群方法:加群主為微信好友(微信號:imi605),添加時備註個人姓名(實名認證)、單位、職務等信息,經群主審核後,即可被拉進群。

歡迎讀者朋友多多留言與我們交流互動,留言可換獎品:每月累積留言點贊數最多的讀者將得到我們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獨家 | 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乾貨

關於我們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成立於2009年12月20日,是專注於貨幣金融理論、政策與戰略研究的非營利性學術研究機構和新型專業智庫。研究所聘請了來自國內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門或金融機構的90餘位著名專家學者擔任顧問委員、學術委員和國際委員,80餘位中青年專家擔任研究員。

研究所長期聚焦國際金融、貨幣銀行、宏觀經濟、金融監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領域,定期舉辦國際貨幣論壇、貨幣金融(青年)圓桌會議、大金融思想沙龍、麥金農大講壇、陶湘國際金融講堂、IMF經濟展望報告發佈會、金融科技公開課等高層次系列論壇或講座,形成了《人民幣國際化報告》《天府金融指數報告》《金融機構國際化報告》《宏觀經濟月度分析報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論和政策影響力的學術成果。

2018年,研究所榮獲中國人民大學優秀院屬研究機構獎,在182家參評機構中排名第一;在《智庫大數據報告(2018)》中獲評A等級,在參評的1065箇中國智庫中排名前5%。

國際貨幣網: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號:IMI財經觀察

理事單位申請、

學術研究和會議合作

聯繫方式:

獨家 | 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乾貨

010-62516755

獨家 | 從Libra看加密貨幣的發展未來——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27期乾貨

[email protected].cn

只分享最有價值的財經視點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