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成了騙子的秀'場'

這是一道豐景第187篇原創文章

區塊鏈是這些年的熱詞,去年朋友約我寫篇此類文章,我還是比較謹慎,看不懂的,不說也罷。

礙於情面,從直觀感受上,我在《區塊鏈鏡像》上淺顯地談了一些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去中心化成了區塊鏈的特徵,區塊鏈是互聯網的更高版本的話,我們在信用建設落後、基礎數據來源可疑的前提下,很難從一個點做成鏈條,做成面。

至於一些人把區塊鏈跟比特幣混為一談,甚至不斷地推出波幣和其他高大上的電子數字貨幣,不是遊戲,就是騙局。當然,也有人從遊戲開始,往資金資本市場走,講故事,最終成了騙人的把戲。

如果瞭解物理學史,或者能夠形象地理解區塊鏈。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及其行為和運動的科學,從慣性概念由笛卡爾於1644年提出,到1687年牛頓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經典力學體系正式建立。

牛頓放棄了物體的運動軌跡是自然本性的觀點,用一組普適性的基礎數學原理來描述宇宙間所有物體的運動,三大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影響了近現代物理學的研究與發展方向。

大家普遍認為,任何現在可觀測到的運動、以及任何未來將發生的運動,都能夠通過它們已知的運動狀態、物體質量和外加作用力並使用相應原理進行數學推導計算得出。

這種觀點,直到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人們才開始意識到多年信賴的數學物理,在面對另外一個世界時,不再適用。

1916年初,愛因斯坦把勻速直線運動的參照系之間的物理定律推廣到具有加速度的參照系中,正式發表了廣義相對論。從根本顛覆了人類對宇宙和自然的“常識性”觀念,提出了“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四維時空”、“彎曲空間”等全新的概念。

相對論提出之前,許多新發現的物質的物理表現,用牛頓的傳統理論解釋不清楚。

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為解釋物體熱輻射規律提出: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學帶進了量子世界。受其啟發,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子說,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規律,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愛因斯坦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屬性,將牛頓力學概括在相對論之中,解決了高速運動問題。普朗克的量子論發現了微觀物質的運動規律,解決了微觀亞原子條件下的問題,兩者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彌補了經典力學在認識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方面的不足。

把經典物理力學跟現代物理理論聯繫在一起的,是 "場"的概念的提出。

在場論提出前,物理學家把粒子的相互作用看成是某種東西越過粒子之間的距離而直接作用於粒子,即所謂的超距作用。

場論最先是由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在19世紀提出來描述電磁現象的,與之前不同的就是,場論認為作用都是局部現象,每個粒子在其自身所在地點與場發生相互作用。

引力被描述為空間中任意兩個具有質量的物體之間的點對點相互作用。而實際上,引力並不是兩個物體間實質性的吸引相互作用力,而是一個物體所具有的物理性質對另一個物體的運動產生的影響,這個物理性質同時也是一個物理量,能夠用定量的理論來進行刻畫和描述,這就是引力場理論。

除通過廣義相對論描寫的引力場外,至今所有其它物理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學的框架內描寫。明白數學上"轉換"的原理,其實就不難理解什麼是"場"了。任何問題,只要能轉換到直觀現實的立體空間,就能找到對應的解法算法。

今天,由於物理實驗條件的改善,經常發現未知的物質,以誰的名字命名的話題,已經不再新鮮。這也很好理解,"場"已經證實存在,場上的東西和新東西自然就在那兒,習以為常。

如果以此類比區塊鏈,把它當作某種"場"來進行認知,儘管底層技術還有待研究開發,"場"面上的表現和感觀卻能想像體會。

許多物理理論知識的傳播、接受過程非常漫長,應用研究的時間亦然如此,就像相對論、量子理論一樣,我們現在還在科學的道路上孜孜以求。

既然區塊鏈做為一個"場"的物理意義還停留在概念階段,現在商業化市場化的人,多少有點急功近利,跟騙子差不多。比特幣也好,波幣也罷,只是這"場"上的一個表象,一個點,它們不是區塊鏈,是場騙人的載體。

巴菲特早就認為比特幣只是一種幻覺,毒性比老鼠藥更大。

幣圈操盤,基本上都是在設局做莊。就似前幾年打著文化交易幌子的郵幣卡一樣,先由幾個莊家高度控盤,在外流通比例較低,投資人上當進去,遲早被割韭菜。

沒有什麼比發空氣幣來錢更快的了。最近做作傲慢的孫宇晨,其錢包記錄顯示,每天發送2億個波場幣至交易平臺兌換以太坊,持續了19天,也就是說他換掉了60億的波場幣,套現了120億。

跟巴菲特吃頓飯,露臉的事,才花3000萬元,小事一樁,反正錢來得快來得容易,反正不是自個的錢,花唄。

騙子有意,平儕無心。希望區塊鏈"場"上多些清風明月,少些汙垢糟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