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是否再無《權力的遊戲》?

HBO,是否再無《權力的遊戲》?

5月20日,《權力的遊戲》第八季第六集播出,歷史上第一個史詩級別的奇幻劇集,一個註定被銘記的名字畫上了句點。

——以被人罵得狗血淋頭的方式。

2011年4月17日,《權力的遊戲》第一季在HBO上線,片名取自美國作家喬治•R•R•馬丁的嚴肅奇幻小說作品《冰與火之歌》第一卷的副標題:Game of Thrones,在美劇圈中,大家親切稱其為“GoT”。

在改編為劇集之前,《冰與火之歌》就已經是奇幻小說界享有盛名的作品,劇集的成功,則將作品推向了更加廣泛領域的全球風靡。毫無疑問,劇集版本的《權遊》是一部史詩級的高質量作品。

但走下神壇,《權力的遊戲》也只用了一季的時間。

現象級神劇,史詩級爛尾

《權力的遊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崩塌的?

這個問題,邦哥問過各式各樣的《權遊》觀眾,他們有看過原著的硬核死忠,有純粹沉迷劇集的鐵桿粉絲,也有隻是隨便看看的路人觀眾。

比較統一的一個看法是,第七季開始,質量有明顯的起伏;第八季的第四集、第五集,則是徹底的崩塌。

這兩個時間節點,其實都很說明問題。

第七季開始明顯的質量起伏,是劇作與原著之間無法填補的差距造成的。

眾所周知,《權力的遊戲》是一部有原著的劇集。《冰與火之歌》原著共計七卷,其中已完成書稿並出版的作品只有五卷,分別是第一卷《權力的遊戲》,第二卷《列王的紛爭》,第三卷《冰雨的風暴》,第四卷《群鴉的盛宴》,第五卷《魔龍的狂舞》。仍在撰寫中,未出版的兩卷分別為第六卷《凜冬的寒風》和第七卷《春曉的夢想》(原名《奔狼的時代》)。

坊間一直戲稱喬治馬丁老爺子是世界上寫書最慢的暢銷書作家,維斯特洛大陸的一切,與所有深思熟慮的細節,是用時間心血打磨出來的。《冰與火之歌》原著從1996年出版首卷,到2014年出版第五卷,足足經歷了18年。

而HBO用了5年就全給拍完了。

邦哥的一位編劇朋友提及此事簡直嫉妒得眼淚都要下來了:“嗚嗚嗚嗚嗚,敗家啊!”

這自然是玩笑。作為一個編劇能夠遇到一個神一般的原著,是幸運也是壓力。曾經,權遊的主創有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故事做定心丸,但後來,定心丸用完了。

劇版《權遊》的1-5季,分別對應了《冰火》前五卷的主要內容,第6季則以第五卷為藍本,並輔助了部分原創情節。可以說,一直到第6季,《權遊》的劇本都還有相對成型的原著做支撐。

到了第七季時,HBO的主創團隊只剩下了原著尚未成型出版的內容,和喬治馬丁提供的大綱做參考了,我們很難再從第七季《權遊》中找到像之前一樣豐富而精準的細節去支撐劇情與角色。在原創比例佔了更大篇幅的第八季中,這種細節安排的缺失愈演愈烈,直至不可收拾。

而第八季第四集、第五集的徹底崩塌,說明的則是一個對內容創作者更加相關的問題:在一部已經成功的經典劇集中,角色的人設崩塌,遠比劇情的瑕疵更致命。

神劇是自帶光環的。

《權遊》第八季的豆瓣開播評分,是9.7分。朋友圈的感慨大多是:終於等到了。即使第一集到第三集的劇情存在不少問題,但輿論還沒有大規模的爆發。

真正的輿論轉折點,始於第四集,在第五集達到了高潮。

在這兩集裡,一貫以“發乎情止乎禮”而著稱的詹姆與布蕾妮,突然滾起了床單;曾經精明強幹的角色集體划水、智商下線;曾經是人民解放者,以關切平民而著稱的“龍母”丹妮莉絲在決戰中慘勝後突然瘋了,下令屠城,而且屠城的時候連自己人都殺……

邦哥那天在朋友圈見到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看不是龍媽瘋了,是編劇瘋了……

HBO,是否再無《權力的遊戲》?

“龍母”丹妮莉絲,《權遊》系列核心角色之一,為受壓迫的人民發聲,而得到人民的愛戴與尊重,但最終季中“人設崩塌”,在戰後陷入瘋狂,下令屠城。圖源來自:微博網友

如果我們直接將時間撥到大結局,對於角色的結局本身,不滿的情緒其實並沒有達到“災難”的地步。每一個角色的結局,都有著近乎宿命的意味;然而走向結局的過程之中,角色人設的全面崩塌,卻很難被人接受。

然而對於《權遊》第八季的主創們來說,他們並不在乎。不管被誇還是被罵,他們都已經贏得了創造歷史的流量,令人豔羨的聲譽與財富,還有前途無量的未來——迪士尼官方宣佈,《權遊》系列兩位編劇David Benioff和D.B.Weiss將參與制作接下來的三部《星球大戰》電影系列,預期上映時間分別為 2022、2024 和 2026 年。

可對於HBO來說,《權遊》第八季史詩級爛尾所帶來的問題,才剛剛到來。

流量or質量,HBO做了一道送命題

在分析《權遊》因何在最後一季出現質量大崩塌時,有一種聲音是:美劇本身的播映制度決定了爛尾不是什麼新鮮事。

但在《權力的遊戲》身上,常規的美劇爛尾理由,其實並不適用。

誠然,美劇的爛尾的確並不少見。所謂美劇本身的播映制度,大體上是指,劇集以“季”續訂,以收視率作為是否拍攝、續訂下一季的指導意見,與市場喜好保持高度一致的製播分離模式。

這種模式之下,越是在前期大爆的美劇,因為拿到了出色的聲譽和數量可觀的基本盤,後期哪怕已經沒有故事可寫,電視臺也會留住固定觀眾,而強行狗尾續貂,帶來爛尾劇集。比如《越獄》《行屍走肉》《邪惡力量》《破產姐妹》《緋聞女孩》這些劇集,都是相當典型的例子。

HBO,是否再無《權力的遊戲》?

爛尾爛出名的《越獄》劇情海報

但必須要知道的是,《權力的遊戲》並不適用於這個普遍的分析邏輯。

要知道,以上我們所提到的例子,基本來自於公共臺。像CBS、NBC、FOX這些公共臺不收訂閱費,是免費公共電視臺,靠廣告吃飯,因此對收視率有很強的依賴性。而拍攝《權遊》的HBO則是本身就進行收費的有線電視網,吃的是訂閱費,製作劇集時並不以收視率為導向,而比較傾向於製作高質量劇集,以推高影響力,帶來訂閱用戶。

《權遊》並不是HBO第一部大成本而不迎合收視的劇集,此前的《黑道家族》、《慾望都市》、《太平洋戰爭》、《六尺之下》、《新聞編輯室》、《大西洋帝國》、《監獄風雲》、《罪夜之奔》等等劇集,都是投入不小的高質量精品劇集,即便存在質量起伏,也基本沒有爛尾之作。

《權遊》在最後一季的崩塌,最重要的原因,可能並不在於曾經受到不少詬病的播映制度,或許更多的在於超高投資之下,面臨多方限制和壓力HBO和主創團隊的內部原因。

不過分追求流量,用時間打磨的精品製作,曾經是HBO的立身之本,只要將一貫的高質量方針貫徹下去,如此徹底的“口碑崩塌”,本不應該出現。但可惜的是,這一次,在流量和質量之間,HBO似乎做了一道送命題。

商業與品質的平衡點究竟在哪?

2019年4月14日,《權力的遊戲》開播的紐約首映禮上,一個反覆出現的名字是HBO的CEO理查德·普萊普勒(Richard Plepler)。

在場的HBO高管半開玩笑地說,理查德不僅通過了HBO歷史上最貴的電視劇試播集(pilot),還同意了最貴的試播集重拍。如果當年HBO不是咬牙再投資了數百萬美元重拍了第一集,《權力的遊戲》可能永遠沒有問世的一天。

HBO,是否再無《權力的遊戲》?

理查德·普萊普勒2017年出席《權力的遊戲》上一季首映,圖源來自:首映禮直播推特

幾百萬美元重拍試播集,對CBS這樣的公共電視臺來說,基本不可能出現;即便對身為收費有限臺領軍者的HBO來說,這也是一場豪賭。

但就在《權遊》第八季播出的兩個月前,理查德·普萊普勒宣佈將會辭去CEO一職,在《權遊》最後一季開播後,離開待了28年的HBO。

理查德·普萊普勒曾是HBO的靈魂人物,在他先後擔任聯合總裁和CEO期間,HBO推出了《真愛如血》、《權力的遊戲》、《真探》、《西部世界》等一系列熱門大劇,鞏固了HBO在電視圈的領導地位。將HBO打造為,可能是惟一一家堅持創作精品內容,同時還能持續影響流行文化的付費電視臺。

在不走量而走品質的思路指導之下,過往的三年裡,HBO不僅訂閱用戶人數連續增長,還賺了超過60億美元,遠超Netflix。

但HBO的調性,隨著美國通訊巨頭AT&T去年以85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HBO的母公司時代華納,並更名為華納傳媒而發生了變化。

併購真正完成不到一個月,CEO理查德·普萊普勒就宣佈將離開HBO。緊接著,一位掌管全球發行的高管和另一位負責公司營收管理的總裁也在3月先後辭職,兩人在HBO已經分別幹了22年和14年。

理念不合,是原HBO高管團隊離職的根本原因。華納傳媒新任CEO約翰·斯坦基在去年6月的職工大會上提出,HBO未來需要大幅拓展訂閱用戶規模,同時顯著增加用戶觀看節目的時長,這就要求HBO要想辦法提供更多的內容——以量提價,走片海戰術,是資本市場更能接受的邏輯。

簡而言之,要更像Netflix,走流媒體的流量之路來打開市場。而且隨著迪士尼、蘋果、亞馬遜、Hulu對流媒體的瘋狂投入,華納要求旗下劇集內容相關的團隊,要速度更快,戰鬥力更強。

在流量與質量的取捨之間,華納的新任管理團隊,顯然更加開始給流量加碼。我們很難說《權遊》第八季的爛尾,跟高層的變動有什麼直接的關係,但HBO所面臨的困境和焦慮,卻在《權遊》第八季的失敗之後,被強行擺上了檯面。轉型中的HBO在創作和劇集選擇上的失控,在未來一段時間,可能很難避免。

而在HBO開始走上流媒體片海戰術的同時,流媒體巨頭們,卻都在試圖打造出下一個《權遊》——Netflix正在改編波蘭奇幻小說作家安傑伊•薩科夫斯基的代表作《獵魔人》;亞馬遜花費2億美元買下了《指環王》系列的電視改編權;蘋果正在打造一部由傑森·莫瑪和阿爾法·伍達德主演的史詩級科幻劇《See》……

但HBO,是否再無《權力的遊戲》?

文:林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