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內蒙古“地殼推移”視頻實為青海融凍泥流

來源:科技日報

闢謠!網傳內蒙古“地殼推移”實為青海融凍泥流

專家:不必驚慌,只是氣候變暖所致

本報記者 張 蘊 通訊員 邸 金

“9月10日內蒙古發生‘地殼推移災難’了,有現場視頻為證!”

……

遼闊的綠色草原如同被撕裂一般,地面猶如一條巨大的黑龍,席捲著草皮在山溝內逐次推進,一名女子不斷抽泣——這是一段網傳發生在內蒙古自治區錫盟東烏旗草原上“地殼推移災難”的視頻,而這段時長1分50秒的手機視頻,短短几日內迅速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輻射擴散,被大量轉發並引發內蒙古當地群眾恐慌情緒。

事實真是這樣嗎?

12日,科技日報記者兵分兩路,第一時間聯繫青海省、甘肅省相關部門負責人與專家學者,經確認核實:網傳視頻實為9月7日發生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扎朵鎮直美村中卡社牧場的一起融凍泥流事件,事件未造成人員傷亡。泥流致使草皮出現一個深約8.5米,直徑約70米的深坑,滑行長度397米,平均寬度約32米。據西北民族大學藏語學教師考證,視頻中女性所說是康巴藏語,恐慌感襲來導致其語無倫次。

記者瞭解到,當地牧委會已第一時間組織附近9戶家庭40餘名牧民有序轉移。災情未造成任何人員和牲畜傷亡,只有1輛即將報廢的麵包車右前輪和1頂12平方米的帳篷和相關生活物資被掩埋,財產受損失較輕。收到災情信息後,當地政府立即啟動災害應急響應機制,當地水利、交通、國土等部門已組成專家組,會同各鄉鎮對稱多縣地質災害隱患區排查梳理,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趕赴現場的青海省國土、水利等及當地有關專家實地勘探後認為,此次災情是由於近期當地大量降水滲透至草皮表層,草皮表層(約2.5米)全是腐殖土(黑土),雨水進入後既加重自身重量,又起到潤滑作用,加之大量雨水自上而下的衝擊和潤滑帶動作用,致使草皮表層的腐殖土沿著河床自上而下滑坡,像推土機一樣連推帶刨移動,形成了泥石流。專家認為,這種奇特的現象是一起融凍泥流事件。融凍泥流是多年凍土區特有的地貌,多發於在緩坡。多年凍土下部處於凍結狀態,而近地表冬季凍結、夏季融化。在寒冷潮溼環境下的坡面上,表土層處於飽和狀態,冬季發生凍脹時土顆粒沿坡面法線方向升起,夏季融化時沿垂直方向回落,使得土顆粒發生向下坡方向位移,在凍結層上水助推作用下,沿凍土上限附近的冰層面向下滑動。開始時為熱融滑塌,在超飽水的情況下轉變為泥流。

從青海到內蒙古,從融凍泥流到地殼推移,在地質學者看來,兩者完全“風馬牛不相及”,性質相差甚遠。甘肅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所長王得楷揭下了“融凍泥流”的“神祕面紗”。“這是介於泥石流(泥流)和山體滑坡(滑流)的中間狀態,是一種很正常的自然現象,凍結的飽水鬆散土層和風化層解凍後,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發生緩慢流動或蠕動。”

原來,融凍泥流是多年凍土區特有的地貌,多發於在陽坡或山溝。“多年凍土下部處於凍結狀態,多發於無人區,因此很少會造成嚴重損害。而此次稱多縣融凍泥流事件是一次距離人類居住地區較近的災害。”王得楷介紹,融凍泥流是凍土消融產生的塑性泥流,如果砂碎石多也稱融凍泥石流。

青藏高原獨特的地理環境為融凍泥流的形成提供了絕佳的環境,數千年來,猶如日出日落、四季復始,凍土層冬季發生凍脹時土顆粒沿坡面凸起,夏季融化時沿垂直方向回落,使得土顆粒向下坡方向位移,在超飽水情況下就轉變為泥流,在凍結層上水助推作用下,土顆粒等介質沿凍土附近的冰層面向下滑動。密切關注此事的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院院長孟興民支持王得楷的觀點,“網絡傳言的‘地殼推移’是導致地震等災害的地質構造運動,與融凍泥流無關。”

近年來,融凍泥流的“身影”頻頻出現,青藏公路紅梁河段、玉樹市隆寶鎮都曾發生過。究其根本,是因為青藏高原氣候變暖,降雨增多,多年凍土融化。“今後一個較長的時期,此類現象會更加頻繁,但鑑於它速度很慢,強度也較弱,不會造成較大影響,公眾不必過於驚慌。但青藏高原符合該地質條件地區的當地居民要提前預防災害。”

此外,專家一致認為,沒有證據表明融凍泥流與地震有關,除非在條件適合的情況下凍土消融與地震同時發生。

(科技日報西寧9月12日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