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地名資訊彙編(上)

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關注

"2019年9月地名資訊彙編(上)

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關注

2019年9月地名資訊彙編(上)"2019年9月地名資訊彙編(上)

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關注

2019年9月地名資訊彙編(上)2019年9月地名資訊彙編(上)

九月地名資訊彙編(上)

地名知識

1. 「滿韻清風」我們身邊的滿語地名

東北是滿族的發祥地,被視作清朝龍興之地,至今,在這片土地上,還流傳著濃濃的滿族風俗。就說地名吧,不少地名都和滿語有關。

(1)、哈爾濱:一說為滿語“晒網場”之義,也有說是音譯滿語“galouwen”,本意是天鵝。

(2)、齊齊哈爾:音譯滿語“濟沁哈兒”,意思為“濟沁河邊的哨卡”。

(3)、吉林:滿語吉林烏拉。吉林漢譯“沿近”之意,烏拉漢譯“江”,即沿江的城市。

(4)、興安嶺:興安是滿語,意思為丘陵,嶺是漢人加上去的。

(5)、牡丹江:滿語穆丹烏拉,穆丹漢譯“彎”,取“彎曲的江”之意。

(6)、松花江:松花為女真語,意為白色。也有說為滿語“鬆阿察裡烏拉”,漢譯“天河”。

來源: 吉林敦化六鼎山文化旅遊區管理委員會

時間:2019-09-03 09:55

鏈接: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3617421446145156&wfr=spider&for=pc

2. 有的聽不懂,有的聽著“土”,東北地名怎麼這麼有特色?

中國有一個區域有些怪,這個地方的地名呢?總顯得有些別緻,這就是東北,這個地名的地名,有的聽不懂(齊齊哈爾,哈爾濱),有的則聽起來很“土”,如雙鴨山。

為啥這麼說?比如說山海關以南的省份,地名以州命名的很多,如蘇州,杭州,贛州,廣州等,而且絕大多數地名都是兩字。但是東北的地名則和內陸風格迥然不同,例如齊齊哈爾,哈爾濱,佳木斯,雙鴨山等,完全的別緻畫風,這到底怎麼回事?

地名是一個地方重要的歷史文化組成部分,東北的這些地名這麼有特點,實際也是和這裡獨特的歷史人文環境有關的。首先,這裡在古代屬於少數民族地區,雖然近代由於關內山東,河北一帶的漢民“闖關東”,使得東北成為漢文化佔絕對主體的地區,但是在古代,這個地方是少數民族聚集地,遼寧一帶有時候還被中央政府控制,但遼寧以北的吉林,黑龍江甚至更北,中原王朝往往就鞭長莫及了,頂多在名義上保持控制。

所以,東北有很多地區的地名實際上並不是漢語,而是滿語(女真語)或其它少數民族語言的音譯,比如:齊齊哈爾(遼朝時有濟沁哨所,“齊齊”是濟沁的諧音,由濟沁河得名,“哈爾”是“哈日”,在古契丹語中有阻擋、防守之意,在軍事上作為哨崗、哨所解釋);佳木斯(名字來源於滿語,佳木斯為驛丞。一說意為“巫師(薩滿)祈禱之處”);吉林(這個聽起來是漢語,其實也是滿語音譯,滿語吉林烏拉。吉林漢譯“沿近”之意,烏拉漢譯“江”)。

而且,一直到現在,東北有很多地名都沒有確切的考證,比如“哈爾濱”,這肯定不是漢語,但到底來源是什麼至今眾說紛紜,有“滿語晒網場說”、“滿語羊肩胛骨說”、“滿語‘哈勒費延’及‘扁’說”、“女真語阿勒錦說”、“女真語天鵝說”、“蒙古語平地說”、“通古斯語官渡口說”、“俄語大墳墓說”、“人名說”等不同觀點。還有長春,這個地名聽起來是漢語地名,但也有一種說法是由滿語“茶啊衝”音譯過來的,當然,也有說是延續了清末“長春廳”,或來自“長春花”。

其實在古代,東北的地名就有這個特色,比如明朝設置的奴兒干都司(管理東北的羈縻統治機構),“奴兒干”就是女真語“山水畫”的音譯。此外,東北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開發很晚,而且資源豐富,所以這就導致這裡出了很多工礦城市,這些城市文化底蘊自然不會很足,所以地名就顯得土裡土氣,比如“雙鴨山”(重要的煤礦基地,1914年當地農民在嶺東、嶺西等從事副業生產時發現了露頭煤,以後逐漸成為人口聚集地);“雞西”(20世紀初發現煤礦,從屯墾地發展為城市)。

這其實不僅限於東北,內地一些工礦城市,或者是開發較晚的地方也一樣,比如平頂山,攀枝花,六盤水,有的更直接的就黔西南,黔東南等

而且,東北還有一個極為特殊的地方:這裡近代飽受帝國主義(主要是日俄)侵略,所以有些地名還是外國人給完善的。比如大連,19世紀末俄國人強佔大連後,1899年8月11日,帝俄沙皇尼古拉二世發佈建立自由港的敕令,並將青泥窪改名為“達爾尼”(俄文Дальний,遠方的意思)。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戰勝沙俄後,將“達爾尼”改名為“大連”,音譯俄文中的“達爾尼”諧音。

但東北也有和內地風格一樣,歷史悠久的地名。東北雖然遠,但自古以來受中原影響非常大,而且遼寧一帶很長時間還是漢族地區,所以也有些和內地風格一樣的地名,比如瀋陽(根據《陪都紀略》及《全遼志》的記載,瀋陽因其離地位置處於瀋水之北,因“水北為陽”,即“瀋水之陽”而被命名為瀋陽);鐵嶺(917年,遼太祖在此地冶煉銀子,故將富州改為銀州;明代時,在銀州設鐵嶺衛,明朝的鐵嶺還延伸到了朝鮮一帶)。

來源:國史拾遺

時間:2019-09-07 11:27

鏈接: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3985637655190363&wfr=spider&for=pc

3. 【邯鄲地名源說】叢臺區——武靈叢臺、學步橋

武靈叢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叢臺建於戰國趙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前299年),距今已有2300多年曆史,原為趙武靈王檢閱軍隊與觀賞歌舞之地,古稱武靈叢臺。顏師古《漢書注》稱,因樓榭臺閣眾多而“連聚非一”,故名“叢臺”。臺上原有天橋、雪洞、花苑、妝閣諸景,結構嚴謹,裝飾美妙,名揚列國。現存古臺為1964年重修,雖非原貌,但雄偉壯觀,仍不失古殿亭榭的獨特風格。它是趙都的歷史見證和古城邯鄲的象徵。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乾隆皇帝巡行江南過邯鄲登叢臺寫道“傳聞好事說叢臺,勝日登臨霽景開。豐歲人民多喜色,高樓賦詠謝雄才。襟漳帶沁真佳矣,雪洞天橋安在哉!煙樹迷茫間井富,為籌元氣善滋培”。1961年秋,郭沫若先生遊叢臺時,揮筆寫下了“邯鄲市內趙叢臺,秋日登臨曙色開,照黛妝樓遺廢跡,射騎胡服思雄才。太行陣地漳河外,烈士陵園滏水隈,現代經營基礎厚,武安鐵礦峰峰煤”的詩句。這塊詩碑就鑲嵌在南門高階的迎壁上。北門高階上的大碑,是清乾隆的御筆詩碑。在叢臺的第二層臺面上,還建有紀念趙武靈王的武靈館和小巧玲瓏的回瀾亭,周圍還分立和臺牆鑲嵌有眾多的碑碣。其中,清末進士王琴堂的梅花刻石與舉人李世昌的蘭花石碣倍受遊人讚揚。最高層的平臺,稱武靈臺,距地面13.5米。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建據勝亭於其上,意為在防禦上據此者勝。登上據勝亭,遠眺太行山,近觀邯鄲市容,趙都風光盡收眼底。

學步橋邯鄲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叢臺區北關村。橫跨沁河,貫通古城南北,也稱“北關橋”。原為木結構橋,創始年代待考。明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改建為大券三孔、小券四孔的七孔石拱橋,附會“邯鄲學步”典故而取名為“學步橋”。橋面寬9米,長32米,高近8米,兩旁各19塊攔板和望柱,均雕有神獸,栩栩如生,曾為邯鄲古八景之一。1987年對該橋進行了維修。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時間:2019-09-09 09:55

鏈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378354

4. 全國到底有多少個西湖?小桂林,小馬代,這些地名到底沾到光了嗎

●西湖只有杭州有?

杭州西湖名動天下,然而天下卻不止一個西湖。

四川邛崍,浙江寧波,河南許昌,福建漳州,四川成都(兩個),四川雅安,廣東潮州,北京城北,浙江衢州,陝西華縣,上海松江,江西吉水,河南汝南,湖北孝感,河南許昌,河北邯鄲,雲南昆明,河南濮陽,山東濟南,安徽蕪湖,江西永平,湖北天門,海南海口,四川富順,浙江溫州,廣西北海,湖北襄陽,河南商丘,浙江湖州,福建福州,河南商丘等,共計36處。

不過這些個西湖,有的地名只是因為在城西,並且沒有一個詩人起一個好名字。並不是因為跟風的原因。

不過挺尷尬的,大家都沒有杭州西湖名氣大,除了揚州的瘦西湖,還有點名氣以外,別的西湖似乎都沒有什麼名氣。向遊客介紹的時候,也不好給自己家的西湖冠以“最xx”的稱號。

●小桂林

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出來“小桂林”,“xx桂林”等。

大連市,四平市,南寧市,遼源市,清遠市甚至北京市都有“小桂林”。

這地方到底有多美?——美的像桂林。都是打造旅遊景區,都是大同小異的景色可就沒意思了。換個高級一點的說法,叫做“同質化現象嚴重”。沒有老祖宗寫詩了以後,就沒有其他的詞語可以形容美了嗎?

●小馬爾代夫

其實樓上都不算什麼,以他山之美為名才是最慘的。

小馬爾代夫就不說了,廣東,福建,甚至山東等地,分分鐘能搜索出N個近似地區。除此之外,還有小巴黎,小塞班等。

即使這樣能迅速打出名氣,吸引眼球,但是縱然再像,不還是“山寨”嗎?這又不像實際做產品,一次就完,換個地方重頭再來。

來源:一意獨行人

時間:2019-09-10 08:42

鏈接: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3166287945329680&wfr=spider&for=pc

地名新聞

1.留住地名 留住記憶

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沒有故事或不會講故事的城市,似乎缺乏一些內在的吸引力。

前幾日,筆者住在蘇州古城區一處環境相對清幽的酒店。店裡藏著一座有200多年曆史的藏書樓,距歷史文化名街平江路也僅有幾十米之遙。

酒店位於菉葭巷內,巷名是兩個比較生僻的字,筆者遂問詢酒店的服務人員。菉,是因為這條巷子裡曾經住過一個姓陸的大戶人家,所以取“菉”之諧音。那“葭”呢?漂亮的蘇州小妹一臉驕傲地說,取自《詩經》裡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啊!從中,亦可窺見當地人對家鄉的熱愛。

讓人遺憾的是,前些年隨著城市改造,許多老地名從蘇州的地圖上消失了。幸好在一些學者的建議下,蘇州啟動了吳文化地名保護工程,一些自然地理實體、行政區域、道路與橋樑、名泉和名井的名字都得到了保護。而列入保護名錄的這些名字,不能輕易變動,如要變更和調整都須經過嚴格審核。

文化學者馮驥才曾說過,城市的生命密碼藏在地名中。特別是在當今“城改”大潮中,歷史街區被大片鏟去,地名便成了一息尚存的歷史。地名折射出一個城市的歷史,藏著久遠的傳說,也是一個城市向後人訴說的憑據、外來遊客瞭解城市的窗口。譬如,蘇州城裡有一條巷名為“剪金橋巷”,源自吳王和西施的故事。傳說,一日吳王與西施出遊,見橋頭有一賣花女叫賣鮮花,吳王便從頭上取下一隻金簪,命宮女剪下一截,將所有的鮮花買下,供西施曉妝之用,後人遂將此地命名為“剪金橋”。聽完這個故事,你會不會覺得吳王也是一個可愛之人?進而想在這個城市裡流連,尋覓更多的古蹟?

筆者下榻酒店的藏書樓由清代藏書家黃丕烈的舊居改建而成,名為“百宋一廛”。從樓名便能窺得,黃丕烈一生摯愛藏書,在自己居所裡構築了一個宋版書的王國。這家酒店的負責人對這段歷史頗為珍視,不但完好保留了原有古建,更邀請現代私人藏書家韋力等撰寫了園內的匾額,將藏書的故事續寫到今天。改造後的酒店,庭院深深,走廊迂迴,假山湖石點綴,茂林修竹成蔭,集中體現了蘇州的城市特色。在蘇州,像這樣擅長講故事的經營者並不鮮見,他們自覺地踐行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的原則,延續著城市文脈。

歷史如同一條奔湧而去的長河,將很多過往裹挾而去,留下來的記憶便顯得彌足珍貴。城市的角落裡、街巷中藏著這些歷史的片段,鐫刻在地名中,等著遊人放慢腳步,讀其中的故事。

來源:中華文化報

時間:2019-09-10

鏈接:https://www.cenews.com.cn/art/201909/t20190910_908770.html

2.用地名留住城市記憶

從9月3日起至12日,西安市民政局對西安市部分擬命名的道路名稱公示,希望廣大市民群眾對公示的道路名稱提出意見或建議。這一信息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和點贊。網民“七海的風”留言:“除了草灘園區大多數以數字命名的道路外,其他道路名字都很好,體現了古都西安的文化底蘊!贊贊贊!”

據西安市民政局區劃地名勘界處工作人員介紹,此次命名的99條道路以前都沒有正式的名字,為方便市民往來出行,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他們對這99條道路進行了現場勘查,也邀請相關專家,對路名進行了論證。公示信息還詳盡介紹了每條道路取名的依據和寓意,有的是象徵喜慶,有的是為了凸顯背後的人物或故事。如柳韻巷、汀柳路、柳浦巷這三條道路均位於灞河周邊區域,此地自古多植柳樹,著名的“灞柳風雪”是長安八景之一,因當地有多條以“柳”字命名的道路,故以“柳”字序列化命名;兆元路、乾元路、坤元路位於長安區兆豐村區域內,兆豐村歷史悠久,為保留這一沿用百年的老地名,傳承當地悠久的歷史文化,將其南北主幹道路命名為兆元路,東側與之平行的兩條道路分別命名為乾元路、坤元路,乾元、坤元均有開闢新紀元、打造新領域的寓意。

地名,不僅僅是一個地理符號,還有著豐富的人文和歷史內涵。我國地名文化資源內涵豐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黃山、泰山等地名映襯著祖國的壯美山川,長安、西寧等地名寄託著人們祈盼吉祥的美好願望,六尺巷、仁厚莊等地名彰顯著和諧禮讓的傳統美德。

曾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古稱長安,取“長治久安”之意。這座經歷了千年歷史沉澱的古都,保留下來的地名也蘊含著歷史特點和時代信息。西安城中的四條主幹道,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名字就是簡簡單單表明它們所處的位置、所在的方向;由城牆四角延伸出來的四條路,則都以“太”字開頭命名,分別為太白路、太乙路、太華路、太嶽路(現為星火路)。這些街道名稱彰顯了當時城市規劃設計的文化底蘊。

但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西安的一些新地名越來越沒有文化內涵,一些地方在地名命名時追求怪異,與古城的歷史文化氛圍不切合,公眾的認同感普遍較低。這樣的地名既不利於地域的宣傳和發展,也不利於文化傳承,甚至會導致一些地方的地理和歷史脈絡中斷或消失,給後人留下一堆地名文化垃圾。

地名雖短,卻要流傳千年。一個具有文化內涵的地名,不僅會給所在地區增色,也會給人們的生活增添詩意和雅緻。因此,在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的今天,西安的城市管理者應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加強地名文化保護、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豐富城市的空間與文化,讓文化底蘊深厚的美好地名不僅成為西安的一張張亮麗名片,更成為這裡人們精神家園的文化地標。文化底蘊是市民生活的源泉,也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根脈。

來源:陝西日報

時間:2019-09-10

鏈接:

http://kns.cnki.net//KXReader/Detail?TIMESTAMP=637037475888912500&DBCODE=CCND&TABLEName=CCNDCOMMIT_DAY&FileName=SXRB201909100191&RESULT=1&SIGN=gwYelGHJYxdG827WQKAqx9maLu4%3d

3.用法律終結改地名亂象

不久前,各地整改“大、洋、怪、重”的地名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近日,民政部網站發佈《民政部2019年立法工作計劃》的通知,將修訂《地名管理條例》列入2019年立法工作計劃中。

地名承載著大量歷史記憶和民俗風情,是一個地方人文底蘊地理信息的直接反映。也正因地名沉甸甸的歷史文化底蘊,2007年聯合國第九屆地名標準化大會正式將地名被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種意義上,保護地名,就是保護歷史和文化遺產。我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在五千年曆史長河中沉澱了大量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地名,已成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依法對其予以有效保護,實乃題中之義。

然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近年來亂改地名的現象愈演愈烈。一方面,諸如“土橋”和“八公里路”被直接合併為“土八路”、為避諧音“落馬”將“駱馬湖”改為“上馬湖”等荒唐之舉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威尼斯”“曼哈頓”等貪大媚洋的地名又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在各大城市,讓人恍如置身國外。有數據顯示,30多年來,我國已有6萬多個鄉鎮和40多萬個村莊的名字被遺棄。地名亂改之頑疾,由此可見一斑。

把脈地名亂改背後的病灶,雖然畸形政績觀和利益的驅使是首當其衝的罪魁禍首,但法律的剛性約束不力才是關鍵癥結。目前,我國尚無規範地名的專門法律,唯一具有法律意義的《地名管理條例》,自1986年實施以來,超期服役至今未作任何修改,已明顯不適應當前規範地名工作的實際需要。

在內容上,儘管該條例規定地名管理應從我國地名的歷史和現狀出發,不以外國人名、地名命名我國地名,亂改地名的責任主體要被“限期糾正”,情節嚴重者要被地名管理部門處罰,但該條例卻將執法權委託給“中國地名委員會”這個既缺編、缺人,又缺財的虛設機構。執法主體本身的虛弱,必然會導致執法的效果不彰。事實上,也正因如此,才讓一些地方政府和開發商滋生了我行我素亂改地名的任性和衝動,致使《地名管理條例》在頒佈30多年後形同一紙空文。故此,與時俱進地完善法律規範,以更具有剛性約束的法律規範終結改地名亂象,顯然有著最直接的現實針對性。

更為重要的是,地名的命名和變更既關乎歷史文化的傳承,又關乎公眾的日常生活,對其命名和改動遵從民意,應是基本的法治共識。遺憾的是,現行的《地名管理條例》並未賦予公眾在地名命名和更改方面的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在公眾對地名的命名和變更不能投票時,遏制地名亂改亂命名的不法行為必然淪為空談,更談不上對責任主體依法啟動問責程序。現實中,眾多富有歷史文化沉澱的老地名消失,其根源正在於此,這更凸顯了以法律剛性約束終結改地名亂象的緊迫性。

“法者,治之端也。”面對地名亂改頑疾,進一步完善法律,以法律的“剛牙利齒”倒逼亂改循規蹈矩,無疑勢在必行。如今,國家已經啟動了《地名管理條例》的修訂,期待相關職能部門以時不待我的緊迫感和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執著,加快推進規範地名管理的立法步伐,確保用法律威懾終結改地名亂象的願景能夠早日照進現實。

來源:吉林日報

時間:2019-09-04

鏈接:

http://kns.cnki.net//KXReader/Detail?TIMESTAMP=637037479284693750&DBCODE=CCND&TABLEName=CCNDPREP&FileName=JLRB201909040070&RESULT=1&SIGN=qQl0ccN9X3mLzoM3ibgd27lUROg%3d

地名研究

1.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在貴州貴陽、山西太原舉辦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暨地名信息政務管理及社會服務平臺建設示範培訓班

為指導各地熟悉掌握地名信息政務管理及社會服務平臺使用、做好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更新完善工作、推進地方地名信息庫建設,8月26日至8月29日、9月2日至9月5日,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在貴州貴陽、山西太原分別舉辦了兩期“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暨地名信息政務管理及社會服務平臺建設示範培訓班”。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副巡視員陳克相出席開班式並講話。貴州省民政廳副廳長楊亞軍、山西省民政廳副廳長尹也剛分別出席了兩期開班式。

培訓班全面總結了前期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建設進展情況,深入分析了建好各級地名信息庫的重要意義,對下步搞好各級地名信息庫建設、做好地名信息更新完善進行了部署,對推進地名普查成果轉化、加快圖錄典志編纂等工作提出了要求。區劃地名司成果應用處人員就國家地名信息庫建設、地名信息政務管理平臺應用等作了專題授課,組織了上機操作演練。培訓班邀請商務印書館、上海辭書出版社專家就《國家標準地名詞典》《國家標準地名志》編纂進行了授課。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民政局區劃地名處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市地名主管部門地名處處室負責人、標準地名詞典和地名志編寫組負責人和業務骨幹約260人蔘加培訓。

來源:民政部區劃地名司

時間:2019-09-10 15:34

鏈接:

http://www.mca.gov.cn/article/xw/ywdt/201909/20190900019559.shtml

"2019年9月地名資訊彙編(上)

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關注

2019年9月地名資訊彙編(上)2019年9月地名資訊彙編(上)

九月地名資訊彙編(上)

地名知識

1. 「滿韻清風」我們身邊的滿語地名

東北是滿族的發祥地,被視作清朝龍興之地,至今,在這片土地上,還流傳著濃濃的滿族風俗。就說地名吧,不少地名都和滿語有關。

(1)、哈爾濱:一說為滿語“晒網場”之義,也有說是音譯滿語“galouwen”,本意是天鵝。

(2)、齊齊哈爾:音譯滿語“濟沁哈兒”,意思為“濟沁河邊的哨卡”。

(3)、吉林:滿語吉林烏拉。吉林漢譯“沿近”之意,烏拉漢譯“江”,即沿江的城市。

(4)、興安嶺:興安是滿語,意思為丘陵,嶺是漢人加上去的。

(5)、牡丹江:滿語穆丹烏拉,穆丹漢譯“彎”,取“彎曲的江”之意。

(6)、松花江:松花為女真語,意為白色。也有說為滿語“鬆阿察裡烏拉”,漢譯“天河”。

來源: 吉林敦化六鼎山文化旅遊區管理委員會

時間:2019-09-03 09:55

鏈接: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3617421446145156&wfr=spider&for=pc

2. 有的聽不懂,有的聽著“土”,東北地名怎麼這麼有特色?

中國有一個區域有些怪,這個地方的地名呢?總顯得有些別緻,這就是東北,這個地名的地名,有的聽不懂(齊齊哈爾,哈爾濱),有的則聽起來很“土”,如雙鴨山。

為啥這麼說?比如說山海關以南的省份,地名以州命名的很多,如蘇州,杭州,贛州,廣州等,而且絕大多數地名都是兩字。但是東北的地名則和內陸風格迥然不同,例如齊齊哈爾,哈爾濱,佳木斯,雙鴨山等,完全的別緻畫風,這到底怎麼回事?

地名是一個地方重要的歷史文化組成部分,東北的這些地名這麼有特點,實際也是和這裡獨特的歷史人文環境有關的。首先,這裡在古代屬於少數民族地區,雖然近代由於關內山東,河北一帶的漢民“闖關東”,使得東北成為漢文化佔絕對主體的地區,但是在古代,這個地方是少數民族聚集地,遼寧一帶有時候還被中央政府控制,但遼寧以北的吉林,黑龍江甚至更北,中原王朝往往就鞭長莫及了,頂多在名義上保持控制。

所以,東北有很多地區的地名實際上並不是漢語,而是滿語(女真語)或其它少數民族語言的音譯,比如:齊齊哈爾(遼朝時有濟沁哨所,“齊齊”是濟沁的諧音,由濟沁河得名,“哈爾”是“哈日”,在古契丹語中有阻擋、防守之意,在軍事上作為哨崗、哨所解釋);佳木斯(名字來源於滿語,佳木斯為驛丞。一說意為“巫師(薩滿)祈禱之處”);吉林(這個聽起來是漢語,其實也是滿語音譯,滿語吉林烏拉。吉林漢譯“沿近”之意,烏拉漢譯“江”)。

而且,一直到現在,東北有很多地名都沒有確切的考證,比如“哈爾濱”,這肯定不是漢語,但到底來源是什麼至今眾說紛紜,有“滿語晒網場說”、“滿語羊肩胛骨說”、“滿語‘哈勒費延’及‘扁’說”、“女真語阿勒錦說”、“女真語天鵝說”、“蒙古語平地說”、“通古斯語官渡口說”、“俄語大墳墓說”、“人名說”等不同觀點。還有長春,這個地名聽起來是漢語地名,但也有一種說法是由滿語“茶啊衝”音譯過來的,當然,也有說是延續了清末“長春廳”,或來自“長春花”。

其實在古代,東北的地名就有這個特色,比如明朝設置的奴兒干都司(管理東北的羈縻統治機構),“奴兒干”就是女真語“山水畫”的音譯。此外,東北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開發很晚,而且資源豐富,所以這就導致這裡出了很多工礦城市,這些城市文化底蘊自然不會很足,所以地名就顯得土裡土氣,比如“雙鴨山”(重要的煤礦基地,1914年當地農民在嶺東、嶺西等從事副業生產時發現了露頭煤,以後逐漸成為人口聚集地);“雞西”(20世紀初發現煤礦,從屯墾地發展為城市)。

這其實不僅限於東北,內地一些工礦城市,或者是開發較晚的地方也一樣,比如平頂山,攀枝花,六盤水,有的更直接的就黔西南,黔東南等

而且,東北還有一個極為特殊的地方:這裡近代飽受帝國主義(主要是日俄)侵略,所以有些地名還是外國人給完善的。比如大連,19世紀末俄國人強佔大連後,1899年8月11日,帝俄沙皇尼古拉二世發佈建立自由港的敕令,並將青泥窪改名為“達爾尼”(俄文Дальний,遠方的意思)。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戰勝沙俄後,將“達爾尼”改名為“大連”,音譯俄文中的“達爾尼”諧音。

但東北也有和內地風格一樣,歷史悠久的地名。東北雖然遠,但自古以來受中原影響非常大,而且遼寧一帶很長時間還是漢族地區,所以也有些和內地風格一樣的地名,比如瀋陽(根據《陪都紀略》及《全遼志》的記載,瀋陽因其離地位置處於瀋水之北,因“水北為陽”,即“瀋水之陽”而被命名為瀋陽);鐵嶺(917年,遼太祖在此地冶煉銀子,故將富州改為銀州;明代時,在銀州設鐵嶺衛,明朝的鐵嶺還延伸到了朝鮮一帶)。

來源:國史拾遺

時間:2019-09-07 11:27

鏈接: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3985637655190363&wfr=spider&for=pc

3. 【邯鄲地名源說】叢臺區——武靈叢臺、學步橋

武靈叢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叢臺建於戰國趙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前299年),距今已有2300多年曆史,原為趙武靈王檢閱軍隊與觀賞歌舞之地,古稱武靈叢臺。顏師古《漢書注》稱,因樓榭臺閣眾多而“連聚非一”,故名“叢臺”。臺上原有天橋、雪洞、花苑、妝閣諸景,結構嚴謹,裝飾美妙,名揚列國。現存古臺為1964年重修,雖非原貌,但雄偉壯觀,仍不失古殿亭榭的獨特風格。它是趙都的歷史見證和古城邯鄲的象徵。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乾隆皇帝巡行江南過邯鄲登叢臺寫道“傳聞好事說叢臺,勝日登臨霽景開。豐歲人民多喜色,高樓賦詠謝雄才。襟漳帶沁真佳矣,雪洞天橋安在哉!煙樹迷茫間井富,為籌元氣善滋培”。1961年秋,郭沫若先生遊叢臺時,揮筆寫下了“邯鄲市內趙叢臺,秋日登臨曙色開,照黛妝樓遺廢跡,射騎胡服思雄才。太行陣地漳河外,烈士陵園滏水隈,現代經營基礎厚,武安鐵礦峰峰煤”的詩句。這塊詩碑就鑲嵌在南門高階的迎壁上。北門高階上的大碑,是清乾隆的御筆詩碑。在叢臺的第二層臺面上,還建有紀念趙武靈王的武靈館和小巧玲瓏的回瀾亭,周圍還分立和臺牆鑲嵌有眾多的碑碣。其中,清末進士王琴堂的梅花刻石與舉人李世昌的蘭花石碣倍受遊人讚揚。最高層的平臺,稱武靈臺,距地面13.5米。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建據勝亭於其上,意為在防禦上據此者勝。登上據勝亭,遠眺太行山,近觀邯鄲市容,趙都風光盡收眼底。

學步橋邯鄲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叢臺區北關村。橫跨沁河,貫通古城南北,也稱“北關橋”。原為木結構橋,創始年代待考。明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改建為大券三孔、小券四孔的七孔石拱橋,附會“邯鄲學步”典故而取名為“學步橋”。橋面寬9米,長32米,高近8米,兩旁各19塊攔板和望柱,均雕有神獸,栩栩如生,曾為邯鄲古八景之一。1987年對該橋進行了維修。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時間:2019-09-09 09:55

鏈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378354

4. 全國到底有多少個西湖?小桂林,小馬代,這些地名到底沾到光了嗎

●西湖只有杭州有?

杭州西湖名動天下,然而天下卻不止一個西湖。

四川邛崍,浙江寧波,河南許昌,福建漳州,四川成都(兩個),四川雅安,廣東潮州,北京城北,浙江衢州,陝西華縣,上海松江,江西吉水,河南汝南,湖北孝感,河南許昌,河北邯鄲,雲南昆明,河南濮陽,山東濟南,安徽蕪湖,江西永平,湖北天門,海南海口,四川富順,浙江溫州,廣西北海,湖北襄陽,河南商丘,浙江湖州,福建福州,河南商丘等,共計36處。

不過這些個西湖,有的地名只是因為在城西,並且沒有一個詩人起一個好名字。並不是因為跟風的原因。

不過挺尷尬的,大家都沒有杭州西湖名氣大,除了揚州的瘦西湖,還有點名氣以外,別的西湖似乎都沒有什麼名氣。向遊客介紹的時候,也不好給自己家的西湖冠以“最xx”的稱號。

●小桂林

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出來“小桂林”,“xx桂林”等。

大連市,四平市,南寧市,遼源市,清遠市甚至北京市都有“小桂林”。

這地方到底有多美?——美的像桂林。都是打造旅遊景區,都是大同小異的景色可就沒意思了。換個高級一點的說法,叫做“同質化現象嚴重”。沒有老祖宗寫詩了以後,就沒有其他的詞語可以形容美了嗎?

●小馬爾代夫

其實樓上都不算什麼,以他山之美為名才是最慘的。

小馬爾代夫就不說了,廣東,福建,甚至山東等地,分分鐘能搜索出N個近似地區。除此之外,還有小巴黎,小塞班等。

即使這樣能迅速打出名氣,吸引眼球,但是縱然再像,不還是“山寨”嗎?這又不像實際做產品,一次就完,換個地方重頭再來。

來源:一意獨行人

時間:2019-09-10 08:42

鏈接: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3166287945329680&wfr=spider&for=pc

地名新聞

1.留住地名 留住記憶

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沒有故事或不會講故事的城市,似乎缺乏一些內在的吸引力。

前幾日,筆者住在蘇州古城區一處環境相對清幽的酒店。店裡藏著一座有200多年曆史的藏書樓,距歷史文化名街平江路也僅有幾十米之遙。

酒店位於菉葭巷內,巷名是兩個比較生僻的字,筆者遂問詢酒店的服務人員。菉,是因為這條巷子裡曾經住過一個姓陸的大戶人家,所以取“菉”之諧音。那“葭”呢?漂亮的蘇州小妹一臉驕傲地說,取自《詩經》裡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啊!從中,亦可窺見當地人對家鄉的熱愛。

讓人遺憾的是,前些年隨著城市改造,許多老地名從蘇州的地圖上消失了。幸好在一些學者的建議下,蘇州啟動了吳文化地名保護工程,一些自然地理實體、行政區域、道路與橋樑、名泉和名井的名字都得到了保護。而列入保護名錄的這些名字,不能輕易變動,如要變更和調整都須經過嚴格審核。

文化學者馮驥才曾說過,城市的生命密碼藏在地名中。特別是在當今“城改”大潮中,歷史街區被大片鏟去,地名便成了一息尚存的歷史。地名折射出一個城市的歷史,藏著久遠的傳說,也是一個城市向後人訴說的憑據、外來遊客瞭解城市的窗口。譬如,蘇州城裡有一條巷名為“剪金橋巷”,源自吳王和西施的故事。傳說,一日吳王與西施出遊,見橋頭有一賣花女叫賣鮮花,吳王便從頭上取下一隻金簪,命宮女剪下一截,將所有的鮮花買下,供西施曉妝之用,後人遂將此地命名為“剪金橋”。聽完這個故事,你會不會覺得吳王也是一個可愛之人?進而想在這個城市裡流連,尋覓更多的古蹟?

筆者下榻酒店的藏書樓由清代藏書家黃丕烈的舊居改建而成,名為“百宋一廛”。從樓名便能窺得,黃丕烈一生摯愛藏書,在自己居所裡構築了一個宋版書的王國。這家酒店的負責人對這段歷史頗為珍視,不但完好保留了原有古建,更邀請現代私人藏書家韋力等撰寫了園內的匾額,將藏書的故事續寫到今天。改造後的酒店,庭院深深,走廊迂迴,假山湖石點綴,茂林修竹成蔭,集中體現了蘇州的城市特色。在蘇州,像這樣擅長講故事的經營者並不鮮見,他們自覺地踐行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的原則,延續著城市文脈。

歷史如同一條奔湧而去的長河,將很多過往裹挾而去,留下來的記憶便顯得彌足珍貴。城市的角落裡、街巷中藏著這些歷史的片段,鐫刻在地名中,等著遊人放慢腳步,讀其中的故事。

來源:中華文化報

時間:2019-09-10

鏈接:https://www.cenews.com.cn/art/201909/t20190910_908770.html

2.用地名留住城市記憶

從9月3日起至12日,西安市民政局對西安市部分擬命名的道路名稱公示,希望廣大市民群眾對公示的道路名稱提出意見或建議。這一信息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和點贊。網民“七海的風”留言:“除了草灘園區大多數以數字命名的道路外,其他道路名字都很好,體現了古都西安的文化底蘊!贊贊贊!”

據西安市民政局區劃地名勘界處工作人員介紹,此次命名的99條道路以前都沒有正式的名字,為方便市民往來出行,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他們對這99條道路進行了現場勘查,也邀請相關專家,對路名進行了論證。公示信息還詳盡介紹了每條道路取名的依據和寓意,有的是象徵喜慶,有的是為了凸顯背後的人物或故事。如柳韻巷、汀柳路、柳浦巷這三條道路均位於灞河周邊區域,此地自古多植柳樹,著名的“灞柳風雪”是長安八景之一,因當地有多條以“柳”字命名的道路,故以“柳”字序列化命名;兆元路、乾元路、坤元路位於長安區兆豐村區域內,兆豐村歷史悠久,為保留這一沿用百年的老地名,傳承當地悠久的歷史文化,將其南北主幹道路命名為兆元路,東側與之平行的兩條道路分別命名為乾元路、坤元路,乾元、坤元均有開闢新紀元、打造新領域的寓意。

地名,不僅僅是一個地理符號,還有著豐富的人文和歷史內涵。我國地名文化資源內涵豐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黃山、泰山等地名映襯著祖國的壯美山川,長安、西寧等地名寄託著人們祈盼吉祥的美好願望,六尺巷、仁厚莊等地名彰顯著和諧禮讓的傳統美德。

曾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古稱長安,取“長治久安”之意。這座經歷了千年歷史沉澱的古都,保留下來的地名也蘊含著歷史特點和時代信息。西安城中的四條主幹道,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名字就是簡簡單單表明它們所處的位置、所在的方向;由城牆四角延伸出來的四條路,則都以“太”字開頭命名,分別為太白路、太乙路、太華路、太嶽路(現為星火路)。這些街道名稱彰顯了當時城市規劃設計的文化底蘊。

但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西安的一些新地名越來越沒有文化內涵,一些地方在地名命名時追求怪異,與古城的歷史文化氛圍不切合,公眾的認同感普遍較低。這樣的地名既不利於地域的宣傳和發展,也不利於文化傳承,甚至會導致一些地方的地理和歷史脈絡中斷或消失,給後人留下一堆地名文化垃圾。

地名雖短,卻要流傳千年。一個具有文化內涵的地名,不僅會給所在地區增色,也會給人們的生活增添詩意和雅緻。因此,在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的今天,西安的城市管理者應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加強地名文化保護、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豐富城市的空間與文化,讓文化底蘊深厚的美好地名不僅成為西安的一張張亮麗名片,更成為這裡人們精神家園的文化地標。文化底蘊是市民生活的源泉,也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根脈。

來源:陝西日報

時間:2019-09-10

鏈接:

http://kns.cnki.net//KXReader/Detail?TIMESTAMP=637037475888912500&DBCODE=CCND&TABLEName=CCNDCOMMIT_DAY&FileName=SXRB201909100191&RESULT=1&SIGN=gwYelGHJYxdG827WQKAqx9maLu4%3d

3.用法律終結改地名亂象

不久前,各地整改“大、洋、怪、重”的地名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近日,民政部網站發佈《民政部2019年立法工作計劃》的通知,將修訂《地名管理條例》列入2019年立法工作計劃中。

地名承載著大量歷史記憶和民俗風情,是一個地方人文底蘊地理信息的直接反映。也正因地名沉甸甸的歷史文化底蘊,2007年聯合國第九屆地名標準化大會正式將地名被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種意義上,保護地名,就是保護歷史和文化遺產。我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在五千年曆史長河中沉澱了大量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地名,已成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依法對其予以有效保護,實乃題中之義。

然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近年來亂改地名的現象愈演愈烈。一方面,諸如“土橋”和“八公里路”被直接合併為“土八路”、為避諧音“落馬”將“駱馬湖”改為“上馬湖”等荒唐之舉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威尼斯”“曼哈頓”等貪大媚洋的地名又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在各大城市,讓人恍如置身國外。有數據顯示,30多年來,我國已有6萬多個鄉鎮和40多萬個村莊的名字被遺棄。地名亂改之頑疾,由此可見一斑。

把脈地名亂改背後的病灶,雖然畸形政績觀和利益的驅使是首當其衝的罪魁禍首,但法律的剛性約束不力才是關鍵癥結。目前,我國尚無規範地名的專門法律,唯一具有法律意義的《地名管理條例》,自1986年實施以來,超期服役至今未作任何修改,已明顯不適應當前規範地名工作的實際需要。

在內容上,儘管該條例規定地名管理應從我國地名的歷史和現狀出發,不以外國人名、地名命名我國地名,亂改地名的責任主體要被“限期糾正”,情節嚴重者要被地名管理部門處罰,但該條例卻將執法權委託給“中國地名委員會”這個既缺編、缺人,又缺財的虛設機構。執法主體本身的虛弱,必然會導致執法的效果不彰。事實上,也正因如此,才讓一些地方政府和開發商滋生了我行我素亂改地名的任性和衝動,致使《地名管理條例》在頒佈30多年後形同一紙空文。故此,與時俱進地完善法律規範,以更具有剛性約束的法律規範終結改地名亂象,顯然有著最直接的現實針對性。

更為重要的是,地名的命名和變更既關乎歷史文化的傳承,又關乎公眾的日常生活,對其命名和改動遵從民意,應是基本的法治共識。遺憾的是,現行的《地名管理條例》並未賦予公眾在地名命名和更改方面的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在公眾對地名的命名和變更不能投票時,遏制地名亂改亂命名的不法行為必然淪為空談,更談不上對責任主體依法啟動問責程序。現實中,眾多富有歷史文化沉澱的老地名消失,其根源正在於此,這更凸顯了以法律剛性約束終結改地名亂象的緊迫性。

“法者,治之端也。”面對地名亂改頑疾,進一步完善法律,以法律的“剛牙利齒”倒逼亂改循規蹈矩,無疑勢在必行。如今,國家已經啟動了《地名管理條例》的修訂,期待相關職能部門以時不待我的緊迫感和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執著,加快推進規範地名管理的立法步伐,確保用法律威懾終結改地名亂象的願景能夠早日照進現實。

來源:吉林日報

時間:2019-09-04

鏈接:

http://kns.cnki.net//KXReader/Detail?TIMESTAMP=637037479284693750&DBCODE=CCND&TABLEName=CCNDPREP&FileName=JLRB201909040070&RESULT=1&SIGN=qQl0ccN9X3mLzoM3ibgd27lUROg%3d

地名研究

1.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在貴州貴陽、山西太原舉辦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暨地名信息政務管理及社會服務平臺建設示範培訓班

為指導各地熟悉掌握地名信息政務管理及社會服務平臺使用、做好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更新完善工作、推進地方地名信息庫建設,8月26日至8月29日、9月2日至9月5日,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在貴州貴陽、山西太原分別舉辦了兩期“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暨地名信息政務管理及社會服務平臺建設示範培訓班”。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副巡視員陳克相出席開班式並講話。貴州省民政廳副廳長楊亞軍、山西省民政廳副廳長尹也剛分別出席了兩期開班式。

培訓班全面總結了前期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建設進展情況,深入分析了建好各級地名信息庫的重要意義,對下步搞好各級地名信息庫建設、做好地名信息更新完善進行了部署,對推進地名普查成果轉化、加快圖錄典志編纂等工作提出了要求。區劃地名司成果應用處人員就國家地名信息庫建設、地名信息政務管理平臺應用等作了專題授課,組織了上機操作演練。培訓班邀請商務印書館、上海辭書出版社專家就《國家標準地名詞典》《國家標準地名志》編纂進行了授課。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民政局區劃地名處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市地名主管部門地名處處室負責人、標準地名詞典和地名志編寫組負責人和業務骨幹約260人蔘加培訓。

來源:民政部區劃地名司

時間:2019-09-10 15:34

鏈接:

http://www.mca.gov.cn/article/xw/ywdt/201909/20190900019559.shtml

2019年9月地名資訊彙編(上)"2019年9月地名資訊彙編(上)

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關注

2019年9月地名資訊彙編(上)2019年9月地名資訊彙編(上)

九月地名資訊彙編(上)

地名知識

1. 「滿韻清風」我們身邊的滿語地名

東北是滿族的發祥地,被視作清朝龍興之地,至今,在這片土地上,還流傳著濃濃的滿族風俗。就說地名吧,不少地名都和滿語有關。

(1)、哈爾濱:一說為滿語“晒網場”之義,也有說是音譯滿語“galouwen”,本意是天鵝。

(2)、齊齊哈爾:音譯滿語“濟沁哈兒”,意思為“濟沁河邊的哨卡”。

(3)、吉林:滿語吉林烏拉。吉林漢譯“沿近”之意,烏拉漢譯“江”,即沿江的城市。

(4)、興安嶺:興安是滿語,意思為丘陵,嶺是漢人加上去的。

(5)、牡丹江:滿語穆丹烏拉,穆丹漢譯“彎”,取“彎曲的江”之意。

(6)、松花江:松花為女真語,意為白色。也有說為滿語“鬆阿察裡烏拉”,漢譯“天河”。

來源: 吉林敦化六鼎山文化旅遊區管理委員會

時間:2019-09-03 09:55

鏈接: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3617421446145156&wfr=spider&for=pc

2. 有的聽不懂,有的聽著“土”,東北地名怎麼這麼有特色?

中國有一個區域有些怪,這個地方的地名呢?總顯得有些別緻,這就是東北,這個地名的地名,有的聽不懂(齊齊哈爾,哈爾濱),有的則聽起來很“土”,如雙鴨山。

為啥這麼說?比如說山海關以南的省份,地名以州命名的很多,如蘇州,杭州,贛州,廣州等,而且絕大多數地名都是兩字。但是東北的地名則和內陸風格迥然不同,例如齊齊哈爾,哈爾濱,佳木斯,雙鴨山等,完全的別緻畫風,這到底怎麼回事?

地名是一個地方重要的歷史文化組成部分,東北的這些地名這麼有特點,實際也是和這裡獨特的歷史人文環境有關的。首先,這裡在古代屬於少數民族地區,雖然近代由於關內山東,河北一帶的漢民“闖關東”,使得東北成為漢文化佔絕對主體的地區,但是在古代,這個地方是少數民族聚集地,遼寧一帶有時候還被中央政府控制,但遼寧以北的吉林,黑龍江甚至更北,中原王朝往往就鞭長莫及了,頂多在名義上保持控制。

所以,東北有很多地區的地名實際上並不是漢語,而是滿語(女真語)或其它少數民族語言的音譯,比如:齊齊哈爾(遼朝時有濟沁哨所,“齊齊”是濟沁的諧音,由濟沁河得名,“哈爾”是“哈日”,在古契丹語中有阻擋、防守之意,在軍事上作為哨崗、哨所解釋);佳木斯(名字來源於滿語,佳木斯為驛丞。一說意為“巫師(薩滿)祈禱之處”);吉林(這個聽起來是漢語,其實也是滿語音譯,滿語吉林烏拉。吉林漢譯“沿近”之意,烏拉漢譯“江”)。

而且,一直到現在,東北有很多地名都沒有確切的考證,比如“哈爾濱”,這肯定不是漢語,但到底來源是什麼至今眾說紛紜,有“滿語晒網場說”、“滿語羊肩胛骨說”、“滿語‘哈勒費延’及‘扁’說”、“女真語阿勒錦說”、“女真語天鵝說”、“蒙古語平地說”、“通古斯語官渡口說”、“俄語大墳墓說”、“人名說”等不同觀點。還有長春,這個地名聽起來是漢語地名,但也有一種說法是由滿語“茶啊衝”音譯過來的,當然,也有說是延續了清末“長春廳”,或來自“長春花”。

其實在古代,東北的地名就有這個特色,比如明朝設置的奴兒干都司(管理東北的羈縻統治機構),“奴兒干”就是女真語“山水畫”的音譯。此外,東北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開發很晚,而且資源豐富,所以這就導致這裡出了很多工礦城市,這些城市文化底蘊自然不會很足,所以地名就顯得土裡土氣,比如“雙鴨山”(重要的煤礦基地,1914年當地農民在嶺東、嶺西等從事副業生產時發現了露頭煤,以後逐漸成為人口聚集地);“雞西”(20世紀初發現煤礦,從屯墾地發展為城市)。

這其實不僅限於東北,內地一些工礦城市,或者是開發較晚的地方也一樣,比如平頂山,攀枝花,六盤水,有的更直接的就黔西南,黔東南等

而且,東北還有一個極為特殊的地方:這裡近代飽受帝國主義(主要是日俄)侵略,所以有些地名還是外國人給完善的。比如大連,19世紀末俄國人強佔大連後,1899年8月11日,帝俄沙皇尼古拉二世發佈建立自由港的敕令,並將青泥窪改名為“達爾尼”(俄文Дальний,遠方的意思)。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戰勝沙俄後,將“達爾尼”改名為“大連”,音譯俄文中的“達爾尼”諧音。

但東北也有和內地風格一樣,歷史悠久的地名。東北雖然遠,但自古以來受中原影響非常大,而且遼寧一帶很長時間還是漢族地區,所以也有些和內地風格一樣的地名,比如瀋陽(根據《陪都紀略》及《全遼志》的記載,瀋陽因其離地位置處於瀋水之北,因“水北為陽”,即“瀋水之陽”而被命名為瀋陽);鐵嶺(917年,遼太祖在此地冶煉銀子,故將富州改為銀州;明代時,在銀州設鐵嶺衛,明朝的鐵嶺還延伸到了朝鮮一帶)。

來源:國史拾遺

時間:2019-09-07 11:27

鏈接: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3985637655190363&wfr=spider&for=pc

3. 【邯鄲地名源說】叢臺區——武靈叢臺、學步橋

武靈叢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叢臺建於戰國趙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前299年),距今已有2300多年曆史,原為趙武靈王檢閱軍隊與觀賞歌舞之地,古稱武靈叢臺。顏師古《漢書注》稱,因樓榭臺閣眾多而“連聚非一”,故名“叢臺”。臺上原有天橋、雪洞、花苑、妝閣諸景,結構嚴謹,裝飾美妙,名揚列國。現存古臺為1964年重修,雖非原貌,但雄偉壯觀,仍不失古殿亭榭的獨特風格。它是趙都的歷史見證和古城邯鄲的象徵。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乾隆皇帝巡行江南過邯鄲登叢臺寫道“傳聞好事說叢臺,勝日登臨霽景開。豐歲人民多喜色,高樓賦詠謝雄才。襟漳帶沁真佳矣,雪洞天橋安在哉!煙樹迷茫間井富,為籌元氣善滋培”。1961年秋,郭沫若先生遊叢臺時,揮筆寫下了“邯鄲市內趙叢臺,秋日登臨曙色開,照黛妝樓遺廢跡,射騎胡服思雄才。太行陣地漳河外,烈士陵園滏水隈,現代經營基礎厚,武安鐵礦峰峰煤”的詩句。這塊詩碑就鑲嵌在南門高階的迎壁上。北門高階上的大碑,是清乾隆的御筆詩碑。在叢臺的第二層臺面上,還建有紀念趙武靈王的武靈館和小巧玲瓏的回瀾亭,周圍還分立和臺牆鑲嵌有眾多的碑碣。其中,清末進士王琴堂的梅花刻石與舉人李世昌的蘭花石碣倍受遊人讚揚。最高層的平臺,稱武靈臺,距地面13.5米。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建據勝亭於其上,意為在防禦上據此者勝。登上據勝亭,遠眺太行山,近觀邯鄲市容,趙都風光盡收眼底。

學步橋邯鄲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叢臺區北關村。橫跨沁河,貫通古城南北,也稱“北關橋”。原為木結構橋,創始年代待考。明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改建為大券三孔、小券四孔的七孔石拱橋,附會“邯鄲學步”典故而取名為“學步橋”。橋面寬9米,長32米,高近8米,兩旁各19塊攔板和望柱,均雕有神獸,栩栩如生,曾為邯鄲古八景之一。1987年對該橋進行了維修。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時間:2019-09-09 09:55

鏈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378354

4. 全國到底有多少個西湖?小桂林,小馬代,這些地名到底沾到光了嗎

●西湖只有杭州有?

杭州西湖名動天下,然而天下卻不止一個西湖。

四川邛崍,浙江寧波,河南許昌,福建漳州,四川成都(兩個),四川雅安,廣東潮州,北京城北,浙江衢州,陝西華縣,上海松江,江西吉水,河南汝南,湖北孝感,河南許昌,河北邯鄲,雲南昆明,河南濮陽,山東濟南,安徽蕪湖,江西永平,湖北天門,海南海口,四川富順,浙江溫州,廣西北海,湖北襄陽,河南商丘,浙江湖州,福建福州,河南商丘等,共計36處。

不過這些個西湖,有的地名只是因為在城西,並且沒有一個詩人起一個好名字。並不是因為跟風的原因。

不過挺尷尬的,大家都沒有杭州西湖名氣大,除了揚州的瘦西湖,還有點名氣以外,別的西湖似乎都沒有什麼名氣。向遊客介紹的時候,也不好給自己家的西湖冠以“最xx”的稱號。

●小桂林

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出來“小桂林”,“xx桂林”等。

大連市,四平市,南寧市,遼源市,清遠市甚至北京市都有“小桂林”。

這地方到底有多美?——美的像桂林。都是打造旅遊景區,都是大同小異的景色可就沒意思了。換個高級一點的說法,叫做“同質化現象嚴重”。沒有老祖宗寫詩了以後,就沒有其他的詞語可以形容美了嗎?

●小馬爾代夫

其實樓上都不算什麼,以他山之美為名才是最慘的。

小馬爾代夫就不說了,廣東,福建,甚至山東等地,分分鐘能搜索出N個近似地區。除此之外,還有小巴黎,小塞班等。

即使這樣能迅速打出名氣,吸引眼球,但是縱然再像,不還是“山寨”嗎?這又不像實際做產品,一次就完,換個地方重頭再來。

來源:一意獨行人

時間:2019-09-10 08:42

鏈接: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3166287945329680&wfr=spider&for=pc

地名新聞

1.留住地名 留住記憶

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沒有故事或不會講故事的城市,似乎缺乏一些內在的吸引力。

前幾日,筆者住在蘇州古城區一處環境相對清幽的酒店。店裡藏著一座有200多年曆史的藏書樓,距歷史文化名街平江路也僅有幾十米之遙。

酒店位於菉葭巷內,巷名是兩個比較生僻的字,筆者遂問詢酒店的服務人員。菉,是因為這條巷子裡曾經住過一個姓陸的大戶人家,所以取“菉”之諧音。那“葭”呢?漂亮的蘇州小妹一臉驕傲地說,取自《詩經》裡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啊!從中,亦可窺見當地人對家鄉的熱愛。

讓人遺憾的是,前些年隨著城市改造,許多老地名從蘇州的地圖上消失了。幸好在一些學者的建議下,蘇州啟動了吳文化地名保護工程,一些自然地理實體、行政區域、道路與橋樑、名泉和名井的名字都得到了保護。而列入保護名錄的這些名字,不能輕易變動,如要變更和調整都須經過嚴格審核。

文化學者馮驥才曾說過,城市的生命密碼藏在地名中。特別是在當今“城改”大潮中,歷史街區被大片鏟去,地名便成了一息尚存的歷史。地名折射出一個城市的歷史,藏著久遠的傳說,也是一個城市向後人訴說的憑據、外來遊客瞭解城市的窗口。譬如,蘇州城裡有一條巷名為“剪金橋巷”,源自吳王和西施的故事。傳說,一日吳王與西施出遊,見橋頭有一賣花女叫賣鮮花,吳王便從頭上取下一隻金簪,命宮女剪下一截,將所有的鮮花買下,供西施曉妝之用,後人遂將此地命名為“剪金橋”。聽完這個故事,你會不會覺得吳王也是一個可愛之人?進而想在這個城市裡流連,尋覓更多的古蹟?

筆者下榻酒店的藏書樓由清代藏書家黃丕烈的舊居改建而成,名為“百宋一廛”。從樓名便能窺得,黃丕烈一生摯愛藏書,在自己居所裡構築了一個宋版書的王國。這家酒店的負責人對這段歷史頗為珍視,不但完好保留了原有古建,更邀請現代私人藏書家韋力等撰寫了園內的匾額,將藏書的故事續寫到今天。改造後的酒店,庭院深深,走廊迂迴,假山湖石點綴,茂林修竹成蔭,集中體現了蘇州的城市特色。在蘇州,像這樣擅長講故事的經營者並不鮮見,他們自覺地踐行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的原則,延續著城市文脈。

歷史如同一條奔湧而去的長河,將很多過往裹挾而去,留下來的記憶便顯得彌足珍貴。城市的角落裡、街巷中藏著這些歷史的片段,鐫刻在地名中,等著遊人放慢腳步,讀其中的故事。

來源:中華文化報

時間:2019-09-10

鏈接:https://www.cenews.com.cn/art/201909/t20190910_908770.html

2.用地名留住城市記憶

從9月3日起至12日,西安市民政局對西安市部分擬命名的道路名稱公示,希望廣大市民群眾對公示的道路名稱提出意見或建議。這一信息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和點贊。網民“七海的風”留言:“除了草灘園區大多數以數字命名的道路外,其他道路名字都很好,體現了古都西安的文化底蘊!贊贊贊!”

據西安市民政局區劃地名勘界處工作人員介紹,此次命名的99條道路以前都沒有正式的名字,為方便市民往來出行,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他們對這99條道路進行了現場勘查,也邀請相關專家,對路名進行了論證。公示信息還詳盡介紹了每條道路取名的依據和寓意,有的是象徵喜慶,有的是為了凸顯背後的人物或故事。如柳韻巷、汀柳路、柳浦巷這三條道路均位於灞河周邊區域,此地自古多植柳樹,著名的“灞柳風雪”是長安八景之一,因當地有多條以“柳”字命名的道路,故以“柳”字序列化命名;兆元路、乾元路、坤元路位於長安區兆豐村區域內,兆豐村歷史悠久,為保留這一沿用百年的老地名,傳承當地悠久的歷史文化,將其南北主幹道路命名為兆元路,東側與之平行的兩條道路分別命名為乾元路、坤元路,乾元、坤元均有開闢新紀元、打造新領域的寓意。

地名,不僅僅是一個地理符號,還有著豐富的人文和歷史內涵。我國地名文化資源內涵豐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黃山、泰山等地名映襯著祖國的壯美山川,長安、西寧等地名寄託著人們祈盼吉祥的美好願望,六尺巷、仁厚莊等地名彰顯著和諧禮讓的傳統美德。

曾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古稱長安,取“長治久安”之意。這座經歷了千年歷史沉澱的古都,保留下來的地名也蘊含著歷史特點和時代信息。西安城中的四條主幹道,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名字就是簡簡單單表明它們所處的位置、所在的方向;由城牆四角延伸出來的四條路,則都以“太”字開頭命名,分別為太白路、太乙路、太華路、太嶽路(現為星火路)。這些街道名稱彰顯了當時城市規劃設計的文化底蘊。

但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西安的一些新地名越來越沒有文化內涵,一些地方在地名命名時追求怪異,與古城的歷史文化氛圍不切合,公眾的認同感普遍較低。這樣的地名既不利於地域的宣傳和發展,也不利於文化傳承,甚至會導致一些地方的地理和歷史脈絡中斷或消失,給後人留下一堆地名文化垃圾。

地名雖短,卻要流傳千年。一個具有文化內涵的地名,不僅會給所在地區增色,也會給人們的生活增添詩意和雅緻。因此,在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的今天,西安的城市管理者應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加強地名文化保護、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豐富城市的空間與文化,讓文化底蘊深厚的美好地名不僅成為西安的一張張亮麗名片,更成為這裡人們精神家園的文化地標。文化底蘊是市民生活的源泉,也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根脈。

來源:陝西日報

時間:2019-09-10

鏈接:

http://kns.cnki.net//KXReader/Detail?TIMESTAMP=637037475888912500&DBCODE=CCND&TABLEName=CCNDCOMMIT_DAY&FileName=SXRB201909100191&RESULT=1&SIGN=gwYelGHJYxdG827WQKAqx9maLu4%3d

3.用法律終結改地名亂象

不久前,各地整改“大、洋、怪、重”的地名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近日,民政部網站發佈《民政部2019年立法工作計劃》的通知,將修訂《地名管理條例》列入2019年立法工作計劃中。

地名承載著大量歷史記憶和民俗風情,是一個地方人文底蘊地理信息的直接反映。也正因地名沉甸甸的歷史文化底蘊,2007年聯合國第九屆地名標準化大會正式將地名被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種意義上,保護地名,就是保護歷史和文化遺產。我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在五千年曆史長河中沉澱了大量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地名,已成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依法對其予以有效保護,實乃題中之義。

然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近年來亂改地名的現象愈演愈烈。一方面,諸如“土橋”和“八公里路”被直接合併為“土八路”、為避諧音“落馬”將“駱馬湖”改為“上馬湖”等荒唐之舉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威尼斯”“曼哈頓”等貪大媚洋的地名又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在各大城市,讓人恍如置身國外。有數據顯示,30多年來,我國已有6萬多個鄉鎮和40多萬個村莊的名字被遺棄。地名亂改之頑疾,由此可見一斑。

把脈地名亂改背後的病灶,雖然畸形政績觀和利益的驅使是首當其衝的罪魁禍首,但法律的剛性約束不力才是關鍵癥結。目前,我國尚無規範地名的專門法律,唯一具有法律意義的《地名管理條例》,自1986年實施以來,超期服役至今未作任何修改,已明顯不適應當前規範地名工作的實際需要。

在內容上,儘管該條例規定地名管理應從我國地名的歷史和現狀出發,不以外國人名、地名命名我國地名,亂改地名的責任主體要被“限期糾正”,情節嚴重者要被地名管理部門處罰,但該條例卻將執法權委託給“中國地名委員會”這個既缺編、缺人,又缺財的虛設機構。執法主體本身的虛弱,必然會導致執法的效果不彰。事實上,也正因如此,才讓一些地方政府和開發商滋生了我行我素亂改地名的任性和衝動,致使《地名管理條例》在頒佈30多年後形同一紙空文。故此,與時俱進地完善法律規範,以更具有剛性約束的法律規範終結改地名亂象,顯然有著最直接的現實針對性。

更為重要的是,地名的命名和變更既關乎歷史文化的傳承,又關乎公眾的日常生活,對其命名和改動遵從民意,應是基本的法治共識。遺憾的是,現行的《地名管理條例》並未賦予公眾在地名命名和更改方面的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在公眾對地名的命名和變更不能投票時,遏制地名亂改亂命名的不法行為必然淪為空談,更談不上對責任主體依法啟動問責程序。現實中,眾多富有歷史文化沉澱的老地名消失,其根源正在於此,這更凸顯了以法律剛性約束終結改地名亂象的緊迫性。

“法者,治之端也。”面對地名亂改頑疾,進一步完善法律,以法律的“剛牙利齒”倒逼亂改循規蹈矩,無疑勢在必行。如今,國家已經啟動了《地名管理條例》的修訂,期待相關職能部門以時不待我的緊迫感和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執著,加快推進規範地名管理的立法步伐,確保用法律威懾終結改地名亂象的願景能夠早日照進現實。

來源:吉林日報

時間:2019-09-04

鏈接:

http://kns.cnki.net//KXReader/Detail?TIMESTAMP=637037479284693750&DBCODE=CCND&TABLEName=CCNDPREP&FileName=JLRB201909040070&RESULT=1&SIGN=qQl0ccN9X3mLzoM3ibgd27lUROg%3d

地名研究

1.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在貴州貴陽、山西太原舉辦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暨地名信息政務管理及社會服務平臺建設示範培訓班

為指導各地熟悉掌握地名信息政務管理及社會服務平臺使用、做好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更新完善工作、推進地方地名信息庫建設,8月26日至8月29日、9月2日至9月5日,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在貴州貴陽、山西太原分別舉辦了兩期“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暨地名信息政務管理及社會服務平臺建設示範培訓班”。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副巡視員陳克相出席開班式並講話。貴州省民政廳副廳長楊亞軍、山西省民政廳副廳長尹也剛分別出席了兩期開班式。

培訓班全面總結了前期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建設進展情況,深入分析了建好各級地名信息庫的重要意義,對下步搞好各級地名信息庫建設、做好地名信息更新完善進行了部署,對推進地名普查成果轉化、加快圖錄典志編纂等工作提出了要求。區劃地名司成果應用處人員就國家地名信息庫建設、地名信息政務管理平臺應用等作了專題授課,組織了上機操作演練。培訓班邀請商務印書館、上海辭書出版社專家就《國家標準地名詞典》《國家標準地名志》編纂進行了授課。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民政局區劃地名處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市地名主管部門地名處處室負責人、標準地名詞典和地名志編寫組負責人和業務骨幹約260人蔘加培訓。

來源:民政部區劃地名司

時間:2019-09-10 15:34

鏈接:

http://www.mca.gov.cn/article/xw/ywdt/201909/20190900019559.shtml

2019年9月地名資訊彙編(上)2019年9月地名資訊彙編(上)

江西地名研究小組恭祝大家

中 秋 快 樂

資訊整理:江西地名研究小組

編輯:白琳蔓

審訂:陳汶靈

"2019年9月地名資訊彙編(上)

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關注

2019年9月地名資訊彙編(上)2019年9月地名資訊彙編(上)

九月地名資訊彙編(上)

地名知識

1. 「滿韻清風」我們身邊的滿語地名

東北是滿族的發祥地,被視作清朝龍興之地,至今,在這片土地上,還流傳著濃濃的滿族風俗。就說地名吧,不少地名都和滿語有關。

(1)、哈爾濱:一說為滿語“晒網場”之義,也有說是音譯滿語“galouwen”,本意是天鵝。

(2)、齊齊哈爾:音譯滿語“濟沁哈兒”,意思為“濟沁河邊的哨卡”。

(3)、吉林:滿語吉林烏拉。吉林漢譯“沿近”之意,烏拉漢譯“江”,即沿江的城市。

(4)、興安嶺:興安是滿語,意思為丘陵,嶺是漢人加上去的。

(5)、牡丹江:滿語穆丹烏拉,穆丹漢譯“彎”,取“彎曲的江”之意。

(6)、松花江:松花為女真語,意為白色。也有說為滿語“鬆阿察裡烏拉”,漢譯“天河”。

來源: 吉林敦化六鼎山文化旅遊區管理委員會

時間:2019-09-03 09:55

鏈接: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3617421446145156&wfr=spider&for=pc

2. 有的聽不懂,有的聽著“土”,東北地名怎麼這麼有特色?

中國有一個區域有些怪,這個地方的地名呢?總顯得有些別緻,這就是東北,這個地名的地名,有的聽不懂(齊齊哈爾,哈爾濱),有的則聽起來很“土”,如雙鴨山。

為啥這麼說?比如說山海關以南的省份,地名以州命名的很多,如蘇州,杭州,贛州,廣州等,而且絕大多數地名都是兩字。但是東北的地名則和內陸風格迥然不同,例如齊齊哈爾,哈爾濱,佳木斯,雙鴨山等,完全的別緻畫風,這到底怎麼回事?

地名是一個地方重要的歷史文化組成部分,東北的這些地名這麼有特點,實際也是和這裡獨特的歷史人文環境有關的。首先,這裡在古代屬於少數民族地區,雖然近代由於關內山東,河北一帶的漢民“闖關東”,使得東北成為漢文化佔絕對主體的地區,但是在古代,這個地方是少數民族聚集地,遼寧一帶有時候還被中央政府控制,但遼寧以北的吉林,黑龍江甚至更北,中原王朝往往就鞭長莫及了,頂多在名義上保持控制。

所以,東北有很多地區的地名實際上並不是漢語,而是滿語(女真語)或其它少數民族語言的音譯,比如:齊齊哈爾(遼朝時有濟沁哨所,“齊齊”是濟沁的諧音,由濟沁河得名,“哈爾”是“哈日”,在古契丹語中有阻擋、防守之意,在軍事上作為哨崗、哨所解釋);佳木斯(名字來源於滿語,佳木斯為驛丞。一說意為“巫師(薩滿)祈禱之處”);吉林(這個聽起來是漢語,其實也是滿語音譯,滿語吉林烏拉。吉林漢譯“沿近”之意,烏拉漢譯“江”)。

而且,一直到現在,東北有很多地名都沒有確切的考證,比如“哈爾濱”,這肯定不是漢語,但到底來源是什麼至今眾說紛紜,有“滿語晒網場說”、“滿語羊肩胛骨說”、“滿語‘哈勒費延’及‘扁’說”、“女真語阿勒錦說”、“女真語天鵝說”、“蒙古語平地說”、“通古斯語官渡口說”、“俄語大墳墓說”、“人名說”等不同觀點。還有長春,這個地名聽起來是漢語地名,但也有一種說法是由滿語“茶啊衝”音譯過來的,當然,也有說是延續了清末“長春廳”,或來自“長春花”。

其實在古代,東北的地名就有這個特色,比如明朝設置的奴兒干都司(管理東北的羈縻統治機構),“奴兒干”就是女真語“山水畫”的音譯。此外,東北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開發很晚,而且資源豐富,所以這就導致這裡出了很多工礦城市,這些城市文化底蘊自然不會很足,所以地名就顯得土裡土氣,比如“雙鴨山”(重要的煤礦基地,1914年當地農民在嶺東、嶺西等從事副業生產時發現了露頭煤,以後逐漸成為人口聚集地);“雞西”(20世紀初發現煤礦,從屯墾地發展為城市)。

這其實不僅限於東北,內地一些工礦城市,或者是開發較晚的地方也一樣,比如平頂山,攀枝花,六盤水,有的更直接的就黔西南,黔東南等

而且,東北還有一個極為特殊的地方:這裡近代飽受帝國主義(主要是日俄)侵略,所以有些地名還是外國人給完善的。比如大連,19世紀末俄國人強佔大連後,1899年8月11日,帝俄沙皇尼古拉二世發佈建立自由港的敕令,並將青泥窪改名為“達爾尼”(俄文Дальний,遠方的意思)。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戰勝沙俄後,將“達爾尼”改名為“大連”,音譯俄文中的“達爾尼”諧音。

但東北也有和內地風格一樣,歷史悠久的地名。東北雖然遠,但自古以來受中原影響非常大,而且遼寧一帶很長時間還是漢族地區,所以也有些和內地風格一樣的地名,比如瀋陽(根據《陪都紀略》及《全遼志》的記載,瀋陽因其離地位置處於瀋水之北,因“水北為陽”,即“瀋水之陽”而被命名為瀋陽);鐵嶺(917年,遼太祖在此地冶煉銀子,故將富州改為銀州;明代時,在銀州設鐵嶺衛,明朝的鐵嶺還延伸到了朝鮮一帶)。

來源:國史拾遺

時間:2019-09-07 11:27

鏈接: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3985637655190363&wfr=spider&for=pc

3. 【邯鄲地名源說】叢臺區——武靈叢臺、學步橋

武靈叢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叢臺建於戰國趙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前299年),距今已有2300多年曆史,原為趙武靈王檢閱軍隊與觀賞歌舞之地,古稱武靈叢臺。顏師古《漢書注》稱,因樓榭臺閣眾多而“連聚非一”,故名“叢臺”。臺上原有天橋、雪洞、花苑、妝閣諸景,結構嚴謹,裝飾美妙,名揚列國。現存古臺為1964年重修,雖非原貌,但雄偉壯觀,仍不失古殿亭榭的獨特風格。它是趙都的歷史見證和古城邯鄲的象徵。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乾隆皇帝巡行江南過邯鄲登叢臺寫道“傳聞好事說叢臺,勝日登臨霽景開。豐歲人民多喜色,高樓賦詠謝雄才。襟漳帶沁真佳矣,雪洞天橋安在哉!煙樹迷茫間井富,為籌元氣善滋培”。1961年秋,郭沫若先生遊叢臺時,揮筆寫下了“邯鄲市內趙叢臺,秋日登臨曙色開,照黛妝樓遺廢跡,射騎胡服思雄才。太行陣地漳河外,烈士陵園滏水隈,現代經營基礎厚,武安鐵礦峰峰煤”的詩句。這塊詩碑就鑲嵌在南門高階的迎壁上。北門高階上的大碑,是清乾隆的御筆詩碑。在叢臺的第二層臺面上,還建有紀念趙武靈王的武靈館和小巧玲瓏的回瀾亭,周圍還分立和臺牆鑲嵌有眾多的碑碣。其中,清末進士王琴堂的梅花刻石與舉人李世昌的蘭花石碣倍受遊人讚揚。最高層的平臺,稱武靈臺,距地面13.5米。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建據勝亭於其上,意為在防禦上據此者勝。登上據勝亭,遠眺太行山,近觀邯鄲市容,趙都風光盡收眼底。

學步橋邯鄲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叢臺區北關村。橫跨沁河,貫通古城南北,也稱“北關橋”。原為木結構橋,創始年代待考。明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改建為大券三孔、小券四孔的七孔石拱橋,附會“邯鄲學步”典故而取名為“學步橋”。橋面寬9米,長32米,高近8米,兩旁各19塊攔板和望柱,均雕有神獸,栩栩如生,曾為邯鄲古八景之一。1987年對該橋進行了維修。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時間:2019-09-09 09:55

鏈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378354

4. 全國到底有多少個西湖?小桂林,小馬代,這些地名到底沾到光了嗎

●西湖只有杭州有?

杭州西湖名動天下,然而天下卻不止一個西湖。

四川邛崍,浙江寧波,河南許昌,福建漳州,四川成都(兩個),四川雅安,廣東潮州,北京城北,浙江衢州,陝西華縣,上海松江,江西吉水,河南汝南,湖北孝感,河南許昌,河北邯鄲,雲南昆明,河南濮陽,山東濟南,安徽蕪湖,江西永平,湖北天門,海南海口,四川富順,浙江溫州,廣西北海,湖北襄陽,河南商丘,浙江湖州,福建福州,河南商丘等,共計36處。

不過這些個西湖,有的地名只是因為在城西,並且沒有一個詩人起一個好名字。並不是因為跟風的原因。

不過挺尷尬的,大家都沒有杭州西湖名氣大,除了揚州的瘦西湖,還有點名氣以外,別的西湖似乎都沒有什麼名氣。向遊客介紹的時候,也不好給自己家的西湖冠以“最xx”的稱號。

●小桂林

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出來“小桂林”,“xx桂林”等。

大連市,四平市,南寧市,遼源市,清遠市甚至北京市都有“小桂林”。

這地方到底有多美?——美的像桂林。都是打造旅遊景區,都是大同小異的景色可就沒意思了。換個高級一點的說法,叫做“同質化現象嚴重”。沒有老祖宗寫詩了以後,就沒有其他的詞語可以形容美了嗎?

●小馬爾代夫

其實樓上都不算什麼,以他山之美為名才是最慘的。

小馬爾代夫就不說了,廣東,福建,甚至山東等地,分分鐘能搜索出N個近似地區。除此之外,還有小巴黎,小塞班等。

即使這樣能迅速打出名氣,吸引眼球,但是縱然再像,不還是“山寨”嗎?這又不像實際做產品,一次就完,換個地方重頭再來。

來源:一意獨行人

時間:2019-09-10 08:42

鏈接: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3166287945329680&wfr=spider&for=pc

地名新聞

1.留住地名 留住記憶

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沒有故事或不會講故事的城市,似乎缺乏一些內在的吸引力。

前幾日,筆者住在蘇州古城區一處環境相對清幽的酒店。店裡藏著一座有200多年曆史的藏書樓,距歷史文化名街平江路也僅有幾十米之遙。

酒店位於菉葭巷內,巷名是兩個比較生僻的字,筆者遂問詢酒店的服務人員。菉,是因為這條巷子裡曾經住過一個姓陸的大戶人家,所以取“菉”之諧音。那“葭”呢?漂亮的蘇州小妹一臉驕傲地說,取自《詩經》裡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啊!從中,亦可窺見當地人對家鄉的熱愛。

讓人遺憾的是,前些年隨著城市改造,許多老地名從蘇州的地圖上消失了。幸好在一些學者的建議下,蘇州啟動了吳文化地名保護工程,一些自然地理實體、行政區域、道路與橋樑、名泉和名井的名字都得到了保護。而列入保護名錄的這些名字,不能輕易變動,如要變更和調整都須經過嚴格審核。

文化學者馮驥才曾說過,城市的生命密碼藏在地名中。特別是在當今“城改”大潮中,歷史街區被大片鏟去,地名便成了一息尚存的歷史。地名折射出一個城市的歷史,藏著久遠的傳說,也是一個城市向後人訴說的憑據、外來遊客瞭解城市的窗口。譬如,蘇州城裡有一條巷名為“剪金橋巷”,源自吳王和西施的故事。傳說,一日吳王與西施出遊,見橋頭有一賣花女叫賣鮮花,吳王便從頭上取下一隻金簪,命宮女剪下一截,將所有的鮮花買下,供西施曉妝之用,後人遂將此地命名為“剪金橋”。聽完這個故事,你會不會覺得吳王也是一個可愛之人?進而想在這個城市裡流連,尋覓更多的古蹟?

筆者下榻酒店的藏書樓由清代藏書家黃丕烈的舊居改建而成,名為“百宋一廛”。從樓名便能窺得,黃丕烈一生摯愛藏書,在自己居所裡構築了一個宋版書的王國。這家酒店的負責人對這段歷史頗為珍視,不但完好保留了原有古建,更邀請現代私人藏書家韋力等撰寫了園內的匾額,將藏書的故事續寫到今天。改造後的酒店,庭院深深,走廊迂迴,假山湖石點綴,茂林修竹成蔭,集中體現了蘇州的城市特色。在蘇州,像這樣擅長講故事的經營者並不鮮見,他們自覺地踐行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的原則,延續著城市文脈。

歷史如同一條奔湧而去的長河,將很多過往裹挾而去,留下來的記憶便顯得彌足珍貴。城市的角落裡、街巷中藏著這些歷史的片段,鐫刻在地名中,等著遊人放慢腳步,讀其中的故事。

來源:中華文化報

時間:2019-09-10

鏈接:https://www.cenews.com.cn/art/201909/t20190910_908770.html

2.用地名留住城市記憶

從9月3日起至12日,西安市民政局對西安市部分擬命名的道路名稱公示,希望廣大市民群眾對公示的道路名稱提出意見或建議。這一信息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和點贊。網民“七海的風”留言:“除了草灘園區大多數以數字命名的道路外,其他道路名字都很好,體現了古都西安的文化底蘊!贊贊贊!”

據西安市民政局區劃地名勘界處工作人員介紹,此次命名的99條道路以前都沒有正式的名字,為方便市民往來出行,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他們對這99條道路進行了現場勘查,也邀請相關專家,對路名進行了論證。公示信息還詳盡介紹了每條道路取名的依據和寓意,有的是象徵喜慶,有的是為了凸顯背後的人物或故事。如柳韻巷、汀柳路、柳浦巷這三條道路均位於灞河周邊區域,此地自古多植柳樹,著名的“灞柳風雪”是長安八景之一,因當地有多條以“柳”字命名的道路,故以“柳”字序列化命名;兆元路、乾元路、坤元路位於長安區兆豐村區域內,兆豐村歷史悠久,為保留這一沿用百年的老地名,傳承當地悠久的歷史文化,將其南北主幹道路命名為兆元路,東側與之平行的兩條道路分別命名為乾元路、坤元路,乾元、坤元均有開闢新紀元、打造新領域的寓意。

地名,不僅僅是一個地理符號,還有著豐富的人文和歷史內涵。我國地名文化資源內涵豐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黃山、泰山等地名映襯著祖國的壯美山川,長安、西寧等地名寄託著人們祈盼吉祥的美好願望,六尺巷、仁厚莊等地名彰顯著和諧禮讓的傳統美德。

曾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古稱長安,取“長治久安”之意。這座經歷了千年歷史沉澱的古都,保留下來的地名也蘊含著歷史特點和時代信息。西安城中的四條主幹道,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名字就是簡簡單單表明它們所處的位置、所在的方向;由城牆四角延伸出來的四條路,則都以“太”字開頭命名,分別為太白路、太乙路、太華路、太嶽路(現為星火路)。這些街道名稱彰顯了當時城市規劃設計的文化底蘊。

但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西安的一些新地名越來越沒有文化內涵,一些地方在地名命名時追求怪異,與古城的歷史文化氛圍不切合,公眾的認同感普遍較低。這樣的地名既不利於地域的宣傳和發展,也不利於文化傳承,甚至會導致一些地方的地理和歷史脈絡中斷或消失,給後人留下一堆地名文化垃圾。

地名雖短,卻要流傳千年。一個具有文化內涵的地名,不僅會給所在地區增色,也會給人們的生活增添詩意和雅緻。因此,在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的今天,西安的城市管理者應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加強地名文化保護、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豐富城市的空間與文化,讓文化底蘊深厚的美好地名不僅成為西安的一張張亮麗名片,更成為這裡人們精神家園的文化地標。文化底蘊是市民生活的源泉,也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根脈。

來源:陝西日報

時間:2019-09-10

鏈接:

http://kns.cnki.net//KXReader/Detail?TIMESTAMP=637037475888912500&DBCODE=CCND&TABLEName=CCNDCOMMIT_DAY&FileName=SXRB201909100191&RESULT=1&SIGN=gwYelGHJYxdG827WQKAqx9maLu4%3d

3.用法律終結改地名亂象

不久前,各地整改“大、洋、怪、重”的地名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近日,民政部網站發佈《民政部2019年立法工作計劃》的通知,將修訂《地名管理條例》列入2019年立法工作計劃中。

地名承載著大量歷史記憶和民俗風情,是一個地方人文底蘊地理信息的直接反映。也正因地名沉甸甸的歷史文化底蘊,2007年聯合國第九屆地名標準化大會正式將地名被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種意義上,保護地名,就是保護歷史和文化遺產。我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在五千年曆史長河中沉澱了大量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地名,已成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依法對其予以有效保護,實乃題中之義。

然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近年來亂改地名的現象愈演愈烈。一方面,諸如“土橋”和“八公里路”被直接合併為“土八路”、為避諧音“落馬”將“駱馬湖”改為“上馬湖”等荒唐之舉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威尼斯”“曼哈頓”等貪大媚洋的地名又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在各大城市,讓人恍如置身國外。有數據顯示,30多年來,我國已有6萬多個鄉鎮和40多萬個村莊的名字被遺棄。地名亂改之頑疾,由此可見一斑。

把脈地名亂改背後的病灶,雖然畸形政績觀和利益的驅使是首當其衝的罪魁禍首,但法律的剛性約束不力才是關鍵癥結。目前,我國尚無規範地名的專門法律,唯一具有法律意義的《地名管理條例》,自1986年實施以來,超期服役至今未作任何修改,已明顯不適應當前規範地名工作的實際需要。

在內容上,儘管該條例規定地名管理應從我國地名的歷史和現狀出發,不以外國人名、地名命名我國地名,亂改地名的責任主體要被“限期糾正”,情節嚴重者要被地名管理部門處罰,但該條例卻將執法權委託給“中國地名委員會”這個既缺編、缺人,又缺財的虛設機構。執法主體本身的虛弱,必然會導致執法的效果不彰。事實上,也正因如此,才讓一些地方政府和開發商滋生了我行我素亂改地名的任性和衝動,致使《地名管理條例》在頒佈30多年後形同一紙空文。故此,與時俱進地完善法律規範,以更具有剛性約束的法律規範終結改地名亂象,顯然有著最直接的現實針對性。

更為重要的是,地名的命名和變更既關乎歷史文化的傳承,又關乎公眾的日常生活,對其命名和改動遵從民意,應是基本的法治共識。遺憾的是,現行的《地名管理條例》並未賦予公眾在地名命名和更改方面的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在公眾對地名的命名和變更不能投票時,遏制地名亂改亂命名的不法行為必然淪為空談,更談不上對責任主體依法啟動問責程序。現實中,眾多富有歷史文化沉澱的老地名消失,其根源正在於此,這更凸顯了以法律剛性約束終結改地名亂象的緊迫性。

“法者,治之端也。”面對地名亂改頑疾,進一步完善法律,以法律的“剛牙利齒”倒逼亂改循規蹈矩,無疑勢在必行。如今,國家已經啟動了《地名管理條例》的修訂,期待相關職能部門以時不待我的緊迫感和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執著,加快推進規範地名管理的立法步伐,確保用法律威懾終結改地名亂象的願景能夠早日照進現實。

來源:吉林日報

時間:2019-09-04

鏈接:

http://kns.cnki.net//KXReader/Detail?TIMESTAMP=637037479284693750&DBCODE=CCND&TABLEName=CCNDPREP&FileName=JLRB201909040070&RESULT=1&SIGN=qQl0ccN9X3mLzoM3ibgd27lUROg%3d

地名研究

1.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在貴州貴陽、山西太原舉辦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暨地名信息政務管理及社會服務平臺建設示範培訓班

為指導各地熟悉掌握地名信息政務管理及社會服務平臺使用、做好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更新完善工作、推進地方地名信息庫建設,8月26日至8月29日、9月2日至9月5日,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在貴州貴陽、山西太原分別舉辦了兩期“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暨地名信息政務管理及社會服務平臺建設示範培訓班”。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副巡視員陳克相出席開班式並講話。貴州省民政廳副廳長楊亞軍、山西省民政廳副廳長尹也剛分別出席了兩期開班式。

培訓班全面總結了前期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建設進展情況,深入分析了建好各級地名信息庫的重要意義,對下步搞好各級地名信息庫建設、做好地名信息更新完善進行了部署,對推進地名普查成果轉化、加快圖錄典志編纂等工作提出了要求。區劃地名司成果應用處人員就國家地名信息庫建設、地名信息政務管理平臺應用等作了專題授課,組織了上機操作演練。培訓班邀請商務印書館、上海辭書出版社專家就《國家標準地名詞典》《國家標準地名志》編纂進行了授課。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民政局區劃地名處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市地名主管部門地名處處室負責人、標準地名詞典和地名志編寫組負責人和業務骨幹約260人蔘加培訓。

來源:民政部區劃地名司

時間:2019-09-10 15:34

鏈接:

http://www.mca.gov.cn/article/xw/ywdt/201909/20190900019559.shtml

2019年9月地名資訊彙編(上)2019年9月地名資訊彙編(上)

江西地名研究小組恭祝大家

中 秋 快 樂

資訊整理:江西地名研究小組

編輯:白琳蔓

審訂:陳汶靈

2019年9月地名資訊彙編(上)

中國地名研究交流群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