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春:秦腔經典劇目《三滴血》賞析

百年經典 不朽傳唱------秦腔經典劇目《三滴血》賞析

作者:孟憲春

“祖籍陝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姐弟姻緣生了變,堂上滴血蒙屈冤。姐入牢籠她又逃竄,不知她逃難到那邊。為尋妻哪顧得路途遙遠,登山涉水到蒲關……”提起秦腔經典劇目《三滴血》,那聲音,那唱腔,浸透著人傑地靈的三秦大地,挾裹著八百里秦川的滾滾雄風,猶如泱泱渭河之水撲面而來,經過歷史的洗滌,飄蕩在世世代代熱愛黃土地的人們的心中,飄蕩在這塊雄渾古老的土地上,飄蕩在千年歷史文化的血脈裡, 一部《三滴血》早已成為陝西的精神文化符號,它那曲調鮮明的伴奏和豪邁高亢的唱腔代表了西北人民的個性與生活,代表了秦隴大地、黃土高原、涇河渭水、河套沃土、天山戈壁、祁連雪原的山山水水和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各民族華夏兒女的家鄉情結。

孟憲春:秦腔經典劇目《三滴血》賞析

《三滴血》取材於《閱微草堂筆記》,由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的陝西易俗社已故劇作家範紫東編劇,首演於1918年的《三滴血》堪稱秦腔經典,已經誕生上百年。該劇是秦腔中的王牌戲,也是易俗社的看家大戲。講述了一場關於“滴血認親”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封建官僚的典型形象,深刻地批判了主觀、教條的思維方法。故事講的是山西人周仁瑞在陝西經商,妻一胎產二子,不幸產後身亡。仁瑞無法同養二子,便將次子賣於李三娘,自己撫養長子周天佑。李三娘為子起名李遇春,由奶孃王媽哺乳,並經王媽為媒與女兒李晚春訂婚。後周仁瑞經商失利,帶天佑回山西老家,其弟周仁祥為了獨霸家產,不認侄周天佑,並訴諸縣衙。縣官晉信書用滴血認親之法判斷,認為周天佑並非周仁瑞之親子,被逐出縣衙,父子遂失散。天佑尋父至五臺山,虎口中救下少女賈香蓮,遂定下婚約。遇春長成後,三娘亡故,惡少阮自用垂涎晚春,偽造婚書,逼其成婚。訴諸官府,晉信書又以滴血之法將晚春、遇春斷為親兄妹,將晚春判於阮自用。花燭夜,晚春逃出,尋找遇春。周仁瑞四處尋子,偶於遇春奶孃王媽相遇,不服晉老爺以滴血之法錯判兩案,同往縣衙質對。晉信書又以滴血試驗,斷周仁祥與其子牛娃又非親生。天佑、遇春途中偶遇,便結義投軍,各在邊疆立功得官。晚春尋至軍營,賈氏亦送女至。天佑兄弟提審縣令,周仁瑞、王媽亦隨晉信書來到軍營,冤案遂明,將晉革職,閤家團聚。此劇是小生、小旦、花旦、老生、正旦、大丑為主的唱做工戲。其中《虎口緣》常單折演出。

1912年,易俗社創辦,是世界藝壇三大古老的劇社之一,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劇社之一。易俗社由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會員李桐軒、孫仁玉倡導創辦,以“移風易俗、輔助社會、啟迪民智”為宗旨,是集戲曲教育和演出為一體的新型藝術團體。集中了高培支、範紫東等著名劇作家,從此在這個堪稱中國戲曲活化石的秦腔劇社裡誕生了無數經典之作。而首演於1918年的《三滴血》無疑是其中最為經典的代表,在綿延100年的精彩演繹中,牽動著無數喜愛秦腔的戲迷觀眾們的心靈。戲如人生,這不僅是一部不朽的經典,也是一部複雜人生的悲歡離歌。如今已經百年傳唱數代藝術家的精心打磨和演繹,以《三滴血》為代表的秦腔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有厚度,既有順境和逆境、夢想和期望的吼叫,又有愛和恨、存在和死亡的吶喊,這種從渭河泥土裡“鑽”出來的聲音就是三秦大地精神文化歷史發展的“變遷史”和“活化石”。《三滴血》已然成為秦腔的代表劇目、易俗社的響亮招牌,而取自全本中的《虎口緣》《結盟》也成為了盛宴不衰的經典摺子戲。每當廣袤無垠的西北大地上響起《三滴血》中的“祖籍陝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那清麗婉轉、的優美唱段時,西北狼內心都會為之激盪不已。

作為傳唱百年的經典劇目,出自劇作家範紫東先生筆下的《三滴血》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刻畫恰如其分,許多經典唱段已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曹禺先生曾稱讚《三滴血》這齣戲是“簡直可以同莎士比亞的劇作媲美”。該劇由於沿襲了明清以雙線結構為基礎的編劇傳統,保持了古典戲曲中最複雜的“三審三問”“雙生雙旦雙團圓”的故事模式,繼承了古典戲曲時期的藝術法則,在劇目思想、人物塑造、情節鋪敘中表達現代觀念,訴諸現代思想,很好地解決了藝術傳統與時尚創新的矛盾,給了每個演員以發揮演技的表演空間,使曲折有致的劇情、激越婉轉的唱腔、流暢委婉的音樂、精緻凝練的舞美,深深打動著每位觀眾。藝術家們表演技藝精湛,唱唸做打間,人物性格展現得淋漓盡致。善良正直的周天佑和李遇春、俏皮可愛的賈蓮香、情感真摯的李晚春、古道熱腸的王媽、糊塗頑固的晉信書,每個角色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經過近百年的民眾欣賞和精心打磨,該劇至今仍然引動強烈的劇場效果,顯示出該劇直面現代生活和時代問題的深刻表現力。《三滴血》中錯綜複雜又曲折離奇的人物關係堪稱壯觀,且在動人的情節背後又輔以警示世人的積極意義,使觀眾們強烈地感受到秦腔藝術的獨特魅力。

《三滴血》劇情跌宕起伏,人物刻畫恰如其分,全劇構思巧妙、唱詞生動,尤其是“雙生雙旦”的結構更成為日後易俗社的典型風格,這部戲最突出的成就在於悲喜交錯的藝術風格。該劇以傳統公案戲作為基礎,劇情因滴血斷案所引發的父子離散、兄弟失和、逼婚搶親、倫常顛倒等社會風情,充滿了陝西已故著名劇作家範紫東先生對於社會與人性的深刻體察,劇中人的無奈感傷能夠強烈地激發出觀眾的悲劇審美。該劇以雙生雙旦的愛情作為重要情節線索,突出了小生、小旦戲的諧趣熱鬧,高潮迭起。例如作為摺子戲演出的《虎口緣》一場,在緊張的情境中,賦予在驚怕的環境下被迫在男女禮儀中突破常規的情節,在觀眾笑聲中完成了這對青年男女的情緣表演,把青春少男少女懵懂的初戀,展示得含蓄婉轉,美輪美奐;而情節最後高潮時,則用“孿生兄弟”的誤會法,引動了兩對男女彼此錯認、相互調笑的藝術場面。易俗社創始人之一的李約祉先生在為《三滴血》所寫的序言中高度評價了該劇的思想性和藝術成就,他認為“劇中寫縣令之顢頇,剛愎自用,詼諧盡致”,是一個塑造得很成功的人物。讚揚滴血認親的故事安排,“其離合悲歡,曲盡其妙,如情如理,自然天籟;正如水到渠成,絕不見斧鑿之痕。”著名劇作家曹禺先生曾稱讚《三滴血》這齣戲是“秦腔之《十五貫》,簡直可以同莎士比亞的劇作媲美”;京劇大師梅蘭芳稱讚《三滴血》“是一出反主觀主義的好戲”;歐陽予倩稱讚《三滴血》是個喜劇,但“在處理方面卻是嚴肅的,當一個正劇來演,而所得的確是喜劇的效果”;劇作家田漢則說它的“劇情離奇曲折,妙趣橫生”,最後一場的誤會,“可以追步莎氏”。

孟憲春:秦腔經典劇目《三滴血》賞析

秦腔《三滴血》是陝西已故著名劇作家範紫東先生創作的一部優秀劇作,為小生、小旦、老生、老旦、醜唱做工並重戲。其中折戲《虎口緣》、《結盟》等可作單折演出,系陝西易俗社所創雙生雙旦戲的代表性劇目。陝西易俗社1918年首演,導演陳雨農、田疇易,音樂設計陳雨農、田疇易。演員有蘇牖民、劉箴俗、劉迪民、沈和中、路習易、馬平民、劉毓中等。1958年,楊公愚、姜炳泰、謝邁千重新改編,刪去周仁瑞賣子,賈連城偷房,邊關禦敵等情節,由西安易俗社演出,導演楊公愚,音樂設計薛增錄,美術設計陶渠。樊新民飾晉信書,劉毓中飾周仁瑞,肖若蘭飾李晚春,陳妙華飾周天佑和李遇春,孟遏雲飾王媽,郭明霞飾李三娘,全巧民、曹海棠飾賈蓮香,雷震中飾周仁祥。1921年易俗社帶此劇赴漢口演出,據1921年在武漢演出戲報顯示,秦腔名伶劉箴俗、沈和中、蘇牖民、劉毓中、馬平民等均在劇中飾演重要角色!在漢口演出時,有“爭看平民與牖民,嬉笑怒罵日翻新”之讚譽。1958年、1959年,易俗社兩次晉京演出《三滴血》,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毅觀看並上臺接見演員合影留念。周恩來總理說:“《三滴血》是繼《十五貫》之後,又一出很好的公案戲”。1959年《三滴血》劇組赴京參加國慶十週年獻禮演出。隨後開展巡迴十三省、市演出,歷時半年,行程兩萬八千里,將古老的秦腔傳向大江南北,在秦腔史冊上寫下了極其光輝的一頁。1960年,《三滴血》由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攝成秦腔黑白電影,上映後譽滿全國,倍受好評,也成為我國首部秦腔電影,其中陳妙華一人飾演孿生兄弟周天佑、李遇春更是家喻戶曉,成為當時的全民偶像。伴隨百年易俗社的傳承延續,《三滴血》迄今久演不衰,成為易俗社乃至整個秦腔劇種的標誌性符號。

一百年間,《三滴血》穿越世紀,在當下以更富有朝氣的面貌,煥發勃勃生機。被稱為秦腔“經典中的經典”的《三滴血》,從1918年首演至今,已經整整演出了100年,作為秦腔乃至中國戲曲的名片式作品,《三滴血》歷經一個世紀,其經典恆久的舞臺魅力卻未減分毫,這得益於一代代秦腔人的薪火相傳,同樣得益於對傳統的尊重和順應時代的大膽創新。

《三滴血》的百年,記錄著秦腔的發展,鐫刻著幾代人的記憶。百年的《三滴血》,歷久彌新,見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勃勃生機。增強秦腔藝術的文化自信,推動秦腔“走出去”,在新時代不斷繁榮昌盛,推動百年經典劇目的傳承發展,進一步提升了陝西秦腔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作者簡介:孟憲春,渭南市華州區人。華州作家協會副主席。研究生學歷,華縣第七屆政協委員,華縣第八、九屆政協常委。曾任華縣技工學校高級講師、培訓處副主任,民進華縣總支委員會副主委,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當代文學創作研究會會員,華縣有突出貢獻專業技術人才。曾獲“全國職教先進教育工作者”、“陝西省民進優秀會員”、“陝西省民進優秀會務工作者”、“陝西省技工學校系統優秀教師”、“渭南市服務經濟建設個人”、“華縣優秀教師”、“華縣教學能手”等榮譽,並連續四次獲評“優秀政協委員”。

圖文來源:渭南日報

原文作者:孟憲春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薈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