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跟中國談判突然變臉,說:我們才是真正的中國,你們都是蠻夷

要談到古代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鄰國,那想必就是朝鮮和日本這兩個國家了。兩千多年前朝鮮就開始了和中原的密切聯繫,由於當時我們國內的文明程度要高於朝鮮國,所以他們一直是以一種學習研究的謙卑態度來到中原。逐漸將先進的文化以及制度引進到自己的國內,所以,千百年來中國的傳統文化就如同一朵茉莉花一樣將它的芬芳散播到周邊的國家,使得他們在科學文化方面都受到了長期的薰陶。

直到滿族人統治了中華大地,朝鮮和日本對中原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

一國跟中國談判突然變臉,說:我們才是真正的中國,你們都是蠻夷

他們已經感受到了大清朝似乎並不想繼續交流雙方的科技文化成果,對他們的態度已經成為了純粹的藩屬國,這種單方面的外交方式顯然是不被朝鮮和日本接受的,他們開始減少與滿清交流的頻次。但是,清朝可不同意他們“另起爐灶”,於是,皇太極率先領軍進攻朝鮮,使用武力逼迫他們成為大清朝的藩屬國,每年都要派遣使者進貢。朝鮮打心眼裡是不認可這個新朝廷的,但是,迫於長槍短炮的威脅還是乖乖領命了。

由於日本與中國在地理位置上隔了一道海洋,而且,清政府剛剛在中原站穩了腳跟,後續工作才剛剛開展。實在騰不出手漂洋過海地去收拾他,可以說讓它撿了個大便宜。日本人也算識相,不管是出於什麼心理人家還派了幾個使者來中原覲見了新皇帝。清朝也立馬擺出了大國姿態,不僅款待了他們,還回贈給了他們更多的禮物。攝政王親自迎接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為他們安排好食宿,並且還派了軍隊護送他們安全返程,這禮遇的規格也算夠高的了。

一國跟中國談判突然變臉,說:我們才是真正的中國,你們都是蠻夷

但是,暗地裡這些日本人的醜陋嘴臉便顯現了出來,他們不僅不領清朝對他們的好意,甚至於,回到日本之後給清朝政府寫了一封信,信中稱這個東方大國為“蠻夷”,言辭中多含蔑視之語,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彎。其實,他們這樣做的目的還是隻認漢人正統的政權,對滿族人建立的政權還抱著一種鄙夷的態度。

他們原先只對中原正統文化崇拜,現在改天換地之後,他們還沒有完全瞭解這個新政權的特性,所以才作出了這些蔑視的舉動。

清朝擁有當時較為先進的火器以及較為正規的軍隊編制,對於日本來說這是他們想都不敢想的配置,當時的他們還是一艘艘小木船在沿海亂折騰呢,更別說具有殺傷力的戰船了。不僅如此,日本國內當時也是一片荒蕪,人民生活還十分貧窮,還正在摸索文明的道路究竟該如何走下去呢。但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卻是他們整個國家和民族的脊樑,這個“精氣神”也正是當時我們國內所缺乏的,他們從這方面來挑清朝的毛病,對大清朝的文化提出“不正宗”的質疑。

一國跟中國談判突然變臉,說:我們才是真正的中國,你們都是蠻夷

在他們看來,宋朝的滅亡標誌著中國聖人在本土的統治就已經結束了,接下來的朝代只能逐漸找尋之前的正統文化,而由滿清政府建立起的新政權則完全不具備傳承和弘揚正統文化的資格。甚至日本人一直的觀點是“崖山之戰後再無中國”,這一觀點首先是日本學術界提出的,他們認為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最接近現代管理的朝代,中國文化巔峰的時代,隨著宋的滅亡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發達的經濟、科技便逐漸衰落而日本卻繼承了宋代的文明,日本才是華夏文明的正朔。

甚至於,在此之後有不少的日本的研究者們狂妄的提出真正的“中國”早已經在日本了,他們才是“中國”的代言人。他們將清朝稱為清國,而不是中國或者是清朝。公元一八七一年,日本人和清政府正式談判的時候還不知羞恥的強調這世界只有一個“中國”,且這個“中國”就在日本境內,而清朝只能被稱為清國,不能以“中國”的名義參加談判,這也使得這次談判幾次陷入僵局無法繼續進行。

一國跟中國談判突然變臉,說:我們才是真正的中國,你們都是蠻夷

其實仔細想來,日本的某些觀點和見解倒也不是胡攪蠻纏,清政府在進行文化統治的時候的確存在許多的漏洞,各種封建陋習也是層出不窮。一個放棄了正統文化的國家和民族,是無法向前發展的。你連自己本民族最根本的文化都不守護,連整個民族的精氣神都丟掉,為了穩固自己的政權去壓迫民智,這些做法無疑是在作繭自縛,終究無法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其他國家的尊重。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承認,日本在吸收外來文明方面確實有一套,中國強大的時候學習中國,西方強大之時學習歐美,而且是辯證式“行知合一”的將理論性的東西與自身實際情況相結合。有人說日本只是在模仿別人上厲害,比如,它在原創性科技方面比不上美國,他的強項是對原創性產品的二次開發、改良。但,模仿也需要高超的“技藝”啊!

一國跟中國談判突然變臉,說:我們才是真正的中國,你們都是蠻夷

韓國說中國是他們的,日本說中國人是他們的,那我們是石頭裡蹦出來的嗎?這些實在讓人氣氛,但是,氣憤之餘我們又不得不反思。不得不承認他們確實保留了很多的中國文化,而且他們好像依舊很迷戀那個中國“萬邦來朝”的時代 ,不過中國就是中國,他們眼中的那個中國已經是幾千年前的中國了。

我們今天並不是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待歷史的糾葛,更談不上什麼民族黑地域黑,我們只是在對真正的歷史深刻剖析,總結歷史留給後人的經驗教訓。如果不能及時總結經驗教訓,那麼,我們將會在相似的歷史節點上跌倒兩次,也不會向前發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