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確立繼位人最晚的皇帝,五十歲還在一直生兒子,他在顧慮什麼

清朝確立繼位人最晚的皇帝,五十歲還在一直生兒子,他在顧慮什麼

道光帝旻寧是十六週歲那年被皇父祕密確定為皇位繼承人的。但他自己做了二十二年皇帝,年屆六十,仍未確定繼位人,甚至他在五十歲的時候還得了六個兒子,那麼在選擇繼位人這個問題上,他有什麼顧慮呢?

按照雍正帝祕密建儲家法,確定皇儲是皇帝一個人的事,他人絕對不允許過問,更不允許瞎摻和。誰不識時務,誰就沒好果子吃,這方面已有許多足以警示後人的血腥先例。王公大臣對道光帝遲遲不確定繼位人之事,只能暗自著急,徒喚奈何。

清朝確立繼位人最晚的皇帝,五十歲還在一直生兒子,他在顧慮什麼

大清國自開國以來,論確定繼位人時皇帝自身的年齡(開國皇帝皇太極除外,他去世時按父親努爾哈赤的政治囑託,未指定繼位人),數道光帝最大:

——清世祖福臨臨死前指定繼位人時,差一個月二十三週歲;

——清聖祖玄燁第一次冊立皇太子時,年僅二十一週歲;

——清世宗雍正帝創立祕密建儲制度並祕密確定繼位人時,差兩個月四十五週歲;

——清高宗乾隆帝首次祕密確定繼位人時,差一個月二十五週歲;

——清仁宗嘉慶帝內定繼位人時,三十八週歲半。

是不是道光帝覺得皇子還太小?皇子年齡的確不大但這不是充分理由。道光帝生於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1782年9月16日),他六十週歲那年,健在的皇四子奕詝已十一週歲零兩個月,按當時算法,他已經十二歲。清朝歷代皇帝,除道光帝當年被確定為皇太子時年齡稍大一些——十六週歲零八個月外,其他被指定或祕密確定為繼位人時的年齡,都比奕詝年齡要小或基本相仿:清世祖福臨死前指定的繼位人玄燁,年僅六週歲;康熙帝首次冊立的皇太子胤礽,年僅一週歲零七個月;弘曆被雍正帝祕密確定為皇太子時,年僅十二週歲;乾隆帝初次祕密確定的皇太子,年僅六週歲。

道光帝遲遲沒有確定皇太子,有三個重要原因。首先,他深知當皇帝是天下第一份苦差事,尤其想當個好皇帝更不容易,祖宗打下的江山絕不能隨便交給哪位皇子。他是在大清帝國急劇衰敗之時坐上龍椅的。執政以來,勤政圖治,事必船親,力倡節儉,甚至穿破褲臨朝,想幹出一番輝煌業績,但諸如吏治、河工、禁菸、遭運、鹽政等方面均無明顯起色,到頭來反落下遺恨無窮的內憂外患。

清朝確立繼位人最晚的皇帝,五十歲還在一直生兒子,他在顧慮什麼

尤其是鴉片戰爭,使他暴得名聲,就知名度而言,超過大清國有史以來任何一位皇帝。然而,鴉片戰爭給他帶來的不是什麼好名聲,這場戰爭使他蒙受永遠洗刷不掉的恥辱。戰後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是愛新覺羅氏自滿洲崛起到入主中原以來二百多年間前所未有的奇恥大辱,它使天朝顏面丟盡,皇帝尊嚴掃地。他欲收拾祖宗留下的危機四伏的爛攤子,頗想煉石補天,但迴天乏力,眼看江山一天天破敗,社稷一天天腐朽。備嘗守業艱難的道光帝,滿心想把屁股底下的龍椅交給最優秀的一位皇子。然而,擔得起江山社稷和沉重擔的皇子到底是哪一位呢?這太值得他好好思量了!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頭三個皇子先後夭折,使他精神備受打擊,希望一再落空,而其他兒子都是在二十四虛歲的長子死後才出生的。自道光七年至道光十一年,每隔兩年就死一個兒子。道光帝飽經失子的哀痛,滿心希望一一落空。至道光十一年四月,已屆五十虛齡的道光帝三個兒子全部死光。膝下無子,龍脈斷絕,道光帝不勝淒涼。他遲遲沒有確定繼位人,不能說與此沒有關係。

清朝確立繼位人最晚的皇帝,五十歲還在一直生兒子,他在顧慮什麼

​再一個重要原因是,道光帝老氣橫秋的目光在自己晚年生育的幾個娃娃皇子身上來回打量,他尚拿不準誰更適合於繼承皇位。就在道光帝痛失長子以後兩個月,皇四子呱呱墜地,沒過多少天,皇五子又來到人間,第二年皇六子降生,接著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相繼出生,五十虛齡之後竟得六個兒子。這使道光帝得到很大慰藉,他可以在皇子中間好好選拔一番,看誰更有資格做皇太子,來日君臨金蠻殿,統治大清江山。經過日復一日用心審察,他將青睞的目光落在皇四子奕檸和皇六子奕新身上。這兩個皇子哪個更適合接班呢?道光帝左思右想,盤算來盤算去,就是拿不定主意。也就在這左右搖擺之間,道光慢慢的走向衰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