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與光緒母子關係走向決裂的細節,真實的歷史竟會有那麼多遺憾

清朝 慈禧 光緒 中國近代史 晴川論史 晴川論史 2017-08-25

慈禧與光緒母子關係走向決裂的細節,真實的歷史竟會有那麼多遺憾

慈禧與光緒之間的關係,在很多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給人是一種冷冰冰的印象,似乎慈禧從一開始就不喜歡光緒,對他冷淡並百般虐待,而光緒對慈禧太后也是隻有畏懼,沒有親近。仔細想想,便會發現,這些刻板的印象都是從戊戌政變以後的慈禧和光緒之間的關係倒推歷史得出的結論,是站不住腳的。

首先,慈禧選擇光緒繼承自己兒子同治皇帝的皇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咸豐皇帝和慈禧太后的親骨肉載淳也是獨子,載淳死後無嗣,也就意味著咸豐皇帝這一支大宗絕了後,按照前明的規矩,就要從近支王公中挑選新皇帝。在當時國步多艱的情況下,大家都希望兩宮太后能夠挑選一個年紀比較大一點的皇帝,最後的結果卻是慈禧太后挑選了醇親王奕譞的兒子,年僅四歲的載湉。載湉年幼,確屬近支,登基之後可以兼祧同治,為咸豐皇帝繼後,更關鍵的是,載湉是慈禧太后親妹妹的兒子,這層血脈上的聯繫是決定載湉走上皇帝寶座的重要因素。

其次,慈禧對光緒皇帝是有養育之恩的。光緒皇帝是在慈禧太后的照顧下長大的,這種照顧體現在光緒皇帝的每一步成長都是得到了慈禧太后精心的安排和培養。慈禧太后對於光緒而言,不似慈母,而是嚴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皇室父子之間的感情都有點類似小說《紅樓夢》中賈政對賈寶玉的感情,其嚴苛的一面又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光緒眼裡,慈禧雖說是皇額娘,卻天然有一種嚴父的威嚴,不能親近,所以,他與慈安太后的感情要更加親密一些。但這並不代表慈禧對光緒沒有感情,這種感情更像是父親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挑大樑、成大器,作一代中興之主。這種關係,從光緒稱慈禧親爸爸也可以看出一絲端倪。

慈禧與光緒母子關係走向決裂的細節,真實的歷史竟會有那麼多遺憾

再次,慈禧對光緒皇帝親政之後的表現是非常關注的,她移交一部分權力給光緒,固然有她本身對權力的貪戀,但也有不放心的因素在其中。甲午中日戰爭,光緒皇帝年輕氣盛,一力主戰,戰敗之後嚴懲李鴻章,這一切慈禧太后都看在眼裡。我們且不說慈禧太后對戰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可是戰敗之後對慈禧太后的衝擊也很大,作為帝國的最高權力掌握者,慈禧難道不希望打勝仗,慈禧難道不希望清政府能夠更加強大轉危為安,於是,在光緒皇帝決心維新之際,慈禧太后是持支持的態度的,她甚至告訴光緒皇帝:今宜專講西學。後來翁同龢覺得這句話說的太過了,太滿了,在頒佈《定國是詔》的時候,將這句話改的緩和了不少,又回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老套路上。

最後,慈禧和光緒母子關係的決裂,光緒皇帝也有很大的責任。慈禧支持變法,光緒全力推行,但是變法的難度可想而知,絕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之事,中國有中國的情況,與日本、俄羅斯絕不相同,光緒推行新政,基本是照搬照抄日本的明治維新,照葫蘆畫瓢,亦步亦趨。而且光緒以詔書推動變法,把日本、俄羅斯乃至西方歐美等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等全部都化為詔書強力推行,事先沒有調查試點,事後缺乏總結經驗,以至於新政詔書猶如雪片一般一日數下,但是接到詔書的各級官僚應接不暇,手足無措,很多人乾脆就置之不理,把新政詔書當成廢紙。光緒皇帝對各級官僚推行新政不力極為不滿,他沒有反思自己的問題,而是認為老舊頑固大臣是新政的最大阻礙,於是開始撤換舊人,任用新人。如此一來,慈禧就發現了維新變了味道,她敏銳的感覺到,光緒正在以變法為名,行奪權之實。這也是慈禧太后為什麼要發動政變收回權力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無論有沒有康有為“圍園謀後”的密謀,無論袁世凱是否告密,慈禧是絕不會允許新政繼續下去的,無非是慈禧在得知康有為要策動兵變對自己下殺手的時候極為震驚,並懷疑康有為的膽大妄為是光緒皇帝在背後主使,從此,母子之間的裂痕就再也沒有辦法修復了。

慈禧與光緒母子關係走向決裂的細節,真實的歷史竟會有那麼多遺憾

光緒皇帝朝服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