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兩件事兩宮皇太后決裂,慈安暴斃疑點頗多,或與慈禧有直接關係

因兩件事兩宮皇太后決裂,慈安暴斃疑點頗多,或與慈禧有直接關係

咸豐帝臨終前做了三件事:

一、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

二、命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也就是八大顧命大臣)

三、授予皇后鈕祜祿氏(慈安)“御賞”印章代表母儀天下的權力,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代表統一天下的權力,並下發“派載垣等八大臣贊襄一切政務”的上諭。

咸豐帝死後,顧命八大臣企圖專權,權力慾極強的慈禧非常不滿,於是徵得慈安的同意聯合在京主持和談的恭親王奕訢,利用咸豐帝的梓宮回京的機會發動辛酉政變,設計逮捕了八大臣,判處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自裁、肅順斬立決,其他人革職。奕訢被封為議政王。

因兩件事兩宮皇太后決裂,慈安暴斃疑點頗多,或與慈禧有直接關係

辛酉政變後,慈安與慈禧兩宮太后以姐妹相稱,共同垂簾聽政,執掌國家最高權力。

《清宮遺聞》中記載;“東宮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優於才,而判閱奏章,及召對時諮訪利弊”意思就是說;東宮太后慈安的德行高尚,有“東宮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額手稱頌”的說法;慈禧有才幹,處理一些平日的奏章批閱,君臣奏対等日常事務。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慈禧可以任意妄為。在朝政大事上,還得是慈安說了算。因為雖然都是太后,但慈安為嫡,慈禧為庶,在“嫡庶之分”的禮制束縛下,慈禧不敢逾越,凡是遇到朝政大事,她都要徵詢慈安的意見,絕不敢擅自做主。

慈安和慈禧兩宮太后共同垂簾聽政時間長達二十餘年,但因兩件事慈禧太后一直耿耿於懷,也使原本融洽的姐妹關係產生裂痕:

因兩件事兩宮皇太后決裂,慈安暴斃疑點頗多,或與慈禧有直接關係

一、慈禧力保安德海,但慈安力主殺之,安德海最終伏法,朝野稱快。慈禧臉面盡失,十分不悅。

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監,他依仗慈禧的寵信,胡作非為。朝中大臣,甚至連同治帝都恨他入骨。同治八年(1869)八月,安德海請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辦龍衣,獲得許可。但他不知收斂,一路招搖納賄,途經山東境內時,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拿獲。丁寶楨迅速將此事上奏朝廷。慈禧有意袒護,慈安“立命誅之”。清朝制度:太監不得出都門,犯者殺無赦。

二、立阿魯特氏為皇后。慈禧深恨之!

慈安看中了淑靜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而慈禧則看中了年輕俏麗、姿性敏慧的鳳秀之女富察氏。兩人各執己見,最後決定由同治帝自己決定。結果同治帝採納了慈安的意見,同意立阿魯特氏為皇后。此事表明了慈安在宮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地位和影響力要比慈禧這個親媽還高。另慈禧十分嫉妒,這也是對嗜權如命、頤指氣使的慈禧來說無疑是空前的打擊。

因兩件事兩宮皇太后決裂,慈安暴斃疑點頗多,或與慈禧有直接關係

後來,同治帝的早亡,慈禧把過失歸咎於皇后阿魯特氏,也就是“嘉順皇后”,處處給她難堪,最後逼得她殉死於儲秀宮。這才紓解了鬱積心中多年的不悅。

到了1881年4月8日,年僅四十五歲、比慈禧還小兩歲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斃宮中,清廷的垂簾聽政由兩宮並列,一下子變成了慈禧一人獨裁。對慈安太后突然死亡,在當代與以後都有種種懷疑與猜測,成為二百多年清宮史上的又一件疑案。

《清史稿·孝貞顯皇后傳》《德宗實錄》等正史記載,都是得急病,突然死亡,後世估計是腦溢血。而《清稗類鈔》、《崇陵傳信錄》、《清後外傳》等野史記載,慈安死於謀殺,凶手都指向慈禧。當時朝廷某些官員也認為是慈禧害死了慈安,溥儀的祖父醇親王奕譞就對此深信不疑。後來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這樣寫道“有的說是吃了慈禧送去的點心,有的說是喝了慈禧親手做的湯。”不管是點心還是親手做的湯,溥儀想表達的意思是不是不言而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