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金庸如此“不待見”清朝,對清廷處處嘲諷

清朝 金庸 查慎行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歷史大學堂 2018-12-07

公元2018年是一個大師相繼去世的年頭,中國武俠小說泰斗級人物金庸老先生也於10月30日去世。各界人士紛紛緬懷這位大師,同時又掀起了一波金庸武俠之熱潮。金庸作品故事情節跌宕曲折,蕩氣迴腸;人物刻畫個性分明,栩栩如生;武功招式出神入化,蓋世無雙;至於文筆那就更是妙筆生輝,字字珠璣。

更讓人佩服的是,金庸作品受歡迎民眾之廣泛也是少見,年齡段從中小學生到耄耋老者,文化教育程度也無論高低,都有金庸老先生作品的粉絲,也許這才是金庸知名度之高的最主要原因。

為什麼金庸如此“不待見”清朝,對清廷處處嘲諷

圖1 1998版《鹿鼎記》 劇照


本文重點不在說明金庸武俠之妙處,而是借老先生的作品“引”出一段歷史故事。如果將老先生之作品,按照時代背景劃分歸類的話,無疑以清朝為背景的作品居多,同時康乾時代更是重點,這我們熟知的作品有:《鹿鼎記》、《書劍恩仇錄》、《雪山飛狐》和《飛狐外傳》等,都是以清朝康乾時代為背景。通過這些作品,大家有沒有發現,都隱喻對清廷政府或皇帝一種譏諷與貶斥,例如以反清復明為背景的《書劍恩仇錄》,反映出清廷統治之黑暗,以及乾隆皇帝身世,乃系漢人所出,而且還和“反動”頭子陳家洛是親兄弟,這明顯是對標榜血統的滿清貴胄赤裸裸的諷刺。

另外,《鹿鼎記》更是集暗諷與黑色幽默與一身的高逼格文學作品,此書表面上是讚頌康熙皇帝的睿智與躊躇滿志之幹勁,實則是以韋小寶的油頭滑腦式的小聰明來疾風清廷滿朝文武,王公大臣們的集體無能。這些道貌岸然的當權者們,能力遠不及一個妓女所生連父親是誰都不知道的市井無賴韋小寶。另外,本來許配吳三桂之子吳應熊的建寧公主,也被韋小寶“截了胡”,成了韋小寶的一個妾,這也是對貴族女子,尤其是公主婚姻嫁娶體制制度森嚴的清朝一個極大的諷刺。總之,金庸作品中對清廷嘲諷之處比比皆是,為什麼金庸先生會如此“不待見”清朝呢?是民族情節,還是另有他因?

原來金庸老先生的祖上,在大清康雍兩朝經歷了從大起到大落的人間悲劇。

為什麼金庸如此“不待見”清朝,對清廷處處嘲諷

圖2 查嗣庭(?~1727)清朝大臣


我們都知道,金庸老先生本命查良鏞,出生於浙江海寧。早在康熙年間,這海寧查氏家族就已成為名門望族。向來江南子弟多出讀書之人,而浙江海寧的查家,在康熙一朝一下子兄弟三人中進士,入翰林,在那個中舉人都能讓人癲狂之年代,兄弟三人高中進士,可見查氏家族文化水平底蘊之深厚。這查氏三兄弟分別為長查慎行(原名查嗣璉),次查嗣瑮和幼查嗣庭,所以查家當時不可為不風光。兄弟三人,論文學功底,絕對是大哥查慎行優之,查慎行一生留下許多詩篇,《鹿鼎記》的回目都是出自查慎行之詩句。但要論及政治才能,還要當屬三弟査嗣庭,而查家的禍端也就出在這位査嗣庭的身上。

前文提及海寧查家三兄弟都是康熙年間高中進士,査嗣庭中進士是在康熙四十五年,開始入仕為官。査嗣庭官宦生涯最輝煌的時候,是在雍正年間。雍正元年,査嗣庭因為得到隆科多的賞識,很快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從二品,副部級領導幹部。査嗣庭在成為內閣學士之後,被任命為鄉試的主考官。雍正四年,査嗣庭為江西鄉試主考官,其中考題之一為“百室盈止,婦子寧止”,這句詩詞是引自先秦時期詩詞《良耜》,其意思是“大糧倉都裝滿了,婦女兒童都高興而歡悅”,平心而論這不就是很樸素的歌頌豐收之年景,國家承平,百姓樂業。然而,就是這麼一句毫無悖逆之意的詩句,成了査嗣庭“悖逆”的證據。

所謂的問題就出在這個“止”字上,“止”字又有什麼問題?原來在這一命題之前,還有一題名為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這一前一後兩道命題,先有“正”後有“止”這就是問題,當今皇帝年號雍正,先“正”後“止”這不是要砍皇上的頭嗎?這罪過絕對夠大!

為什麼金庸如此“不待見”清朝,對清廷處處嘲諷

圖3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735年)


有些朋友一定會說,這罪名也太扯了。確實,這就是清代文字獄的特點,赤裸裸的莫須有以及誣陷,目的這就是政治打擊和把一切反政府等活動扼殺於苗頭。後來又進一步蒐羅査嗣庭的文字筆記,又發現了對康熙皇帝執政時期一些事件的品評,字裡行間帶有一些個人主觀觀點,其中難免要發一些知識分子習慣性的牢騷之類的話語,這一下査嗣庭的反動思想被徹底坐實,查氏一門的好運徹底到了頭。

雍正皇帝立即下諭旨指示對查氏家族進行執法清算,査嗣庭立即被捉拿歸案,打入天牢,査嗣庭在獄中得知自己“罪”不可逭,所以在獄中懸樑自盡。査嗣庭的畏“罪”自殺,更讓雍正皇帝憤怒,下令要嚴查嚴辦查氏一案。結果査嗣庭自殺了也不放過,遭戮屍梟首,家族子侄凡超過16歲者全部斬首,妻女及十五歲以下者發配邊疆為奴,査嗣庭的繼妻及兒媳為免受辱,自殺而亡。

査嗣庭的二哥查嗣瑮,受其弟牽連,因兄長未盡監督之責,被罷官流放到關西戍邊,老爺子當時已經年近古稀,於雍正十一年客死他鄉。還好長兄查慎行此時已經卸任退休在原籍老家之中,被傳喚入京接受審查之後,查明查慎行居住江南,對其弟之行徑毫無所知,本人也無悖逆行為,開恩剝奪之前一切榮譽,放回原籍老家,查慎行一家總算是保住了性命。查慎行返回老家不足一年時間,便在兢懼與痛苦之中病逝於老家。好端端的江南名仕大家族,就這麼因文字獄被當權者殘酷無情地摧毀。

為什麼金庸如此“不待見”清朝,對清廷處處嘲諷

圖4 佟佳·隆科多(?—1728年)


至於雍正皇帝為什麼一定要不放過査嗣庭,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是因為隆科多之舉薦,很有可能是隆科多黨中的一員,雍正四年,正是雍正皇帝開始發狠收拾寵臣年羹堯和隆科多之時,所以査嗣庭很容易被皇帝“盯”上。而且査嗣庭文筆過人又有政治能力,向這類文人官宦,喜好記錄一些當朝史實並且加以點評留為私人作品珍藏。點評是本著主觀上的“客觀”態度,這就難免會抨擊執政者,這在當時是很冒風險之事。說實話,這些文字記錄最多就是有沽名釣譽之嫌疑,要說反動那確實是太過其實了。但是,査嗣庭正好趕上雍正皇帝準備查辦隆科多之際,再加上當時正是清朝文字獄盛行之時,所以査嗣庭被當做典型嚴懲不貸,查氏一門即成為被捲入政治漩渦的犧牲品。

不論什麼原因,查氏家族與清廷統治者是有血海深仇,這查氏的長兄查慎行就是金庸老先生之先祖,所以金庸作品對清廷的各類譏諷也就不足為奇了。

文:王金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在 抖音 搜索“歷史大學堂”,訂閱即可查看更多精彩歷史視頻內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