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和科研,就是“青椒”們的詩和遠方'

"

“青椒”是高校青年教師的戲稱,青是青澀,年青,而椒,既指教師,也說焦慮,一語雙關。中國目前有超過86萬人,佔據了全國高校教師總人數的63%以上。在外人看來,高校教師似乎是一個各個方面都令人滿意的理想職業。但實際上,高校教師這一職業並非人們想象的那麼美好,特別是對於剛入行的青年教師來說,其背後也有很多的辛酸、無奈、困惑、重壓、掙扎。這其中滋味,也只有他們自己能深切地體會到。

近些年,高校青年教師的生存現狀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評議。而對於青年教師來說,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問題是金錢與科研。金錢是一切生活的本源,沒有金錢必定舉步維艱,何況“青椒”這類用學術撐起生活的人,經濟是在支撐其學術之下所必須的。而科研項目,由於職稱評定的硬性規定,則是青年教師在發展中向上或向下的決定性因素,科研成果決定立場與位置。在科研基金越來越難申請的今天,有沒有基金基本決定了未來的職業上升通道是否開放。

青年教師,熱血未涼,有出生旭日般的氣息,是不肯停下腳步的,而與此同時,各界壓力蜂擁而至,加重了他們身上的負擔,而究其根源,多是源於物質所得不夠滿足精神需求。青椒們的生存現狀目前是怎樣的呢?他們真的像媒體報道的那樣慘嗎?從自身的角度來看,青椒該如何去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呢?

窮是原罪

高校青年教師的收入狀況一直是社會各層比較關注的問題。201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薪酬管理研究分會課題組發佈的一項有關高校教師的收入調查顯示,高校教師年收入在15萬元以下的佔總人數的85.9%,其中年收入10萬元以下的佔47.7%,青年教師中近1/4的人收不抵支。一方面,跟其他行業的同齡人相比,高校青年教師收入較低。尤其是當青年教師與自己的本科同學作對比時,這種失落感會更加強烈。這些同學參加工作較早,經過多年的奮鬥已經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也積累了一定的人脈,而自己在多年寒窗苦讀之後換來的是如此困窘的生活狀態,因此會強烈地感覺到一種知識無用的挫敗感

另一方面,社會輿論對教育的作用與影響有誇大其詞的傾向,對教師、尤其是高校教師的負面評價較多,高校教師的實際社會地位並不如人們想象的那麼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青年教師的從教心理。而社會上的急功近利、虛假浮誇等不良風氣,以及僅從物質層面來詮釋成功的標準,對青年教師多少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

“青椒”是高校青年教師的戲稱,青是青澀,年青,而椒,既指教師,也說焦慮,一語雙關。中國目前有超過86萬人,佔據了全國高校教師總人數的63%以上。在外人看來,高校教師似乎是一個各個方面都令人滿意的理想職業。但實際上,高校教師這一職業並非人們想象的那麼美好,特別是對於剛入行的青年教師來說,其背後也有很多的辛酸、無奈、困惑、重壓、掙扎。這其中滋味,也只有他們自己能深切地體會到。

近些年,高校青年教師的生存現狀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評議。而對於青年教師來說,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問題是金錢與科研。金錢是一切生活的本源,沒有金錢必定舉步維艱,何況“青椒”這類用學術撐起生活的人,經濟是在支撐其學術之下所必須的。而科研項目,由於職稱評定的硬性規定,則是青年教師在發展中向上或向下的決定性因素,科研成果決定立場與位置。在科研基金越來越難申請的今天,有沒有基金基本決定了未來的職業上升通道是否開放。

青年教師,熱血未涼,有出生旭日般的氣息,是不肯停下腳步的,而與此同時,各界壓力蜂擁而至,加重了他們身上的負擔,而究其根源,多是源於物質所得不夠滿足精神需求。青椒們的生存現狀目前是怎樣的呢?他們真的像媒體報道的那樣慘嗎?從自身的角度來看,青椒該如何去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呢?

窮是原罪

高校青年教師的收入狀況一直是社會各層比較關注的問題。201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薪酬管理研究分會課題組發佈的一項有關高校教師的收入調查顯示,高校教師年收入在15萬元以下的佔總人數的85.9%,其中年收入10萬元以下的佔47.7%,青年教師中近1/4的人收不抵支。一方面,跟其他行業的同齡人相比,高校青年教師收入較低。尤其是當青年教師與自己的本科同學作對比時,這種失落感會更加強烈。這些同學參加工作較早,經過多年的奮鬥已經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也積累了一定的人脈,而自己在多年寒窗苦讀之後換來的是如此困窘的生活狀態,因此會強烈地感覺到一種知識無用的挫敗感

另一方面,社會輿論對教育的作用與影響有誇大其詞的傾向,對教師、尤其是高校教師的負面評價較多,高校教師的實際社會地位並不如人們想象的那麼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青年教師的從教心理。而社會上的急功近利、虛假浮誇等不良風氣,以及僅從物質層面來詮釋成功的標準,對青年教師多少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金錢和科研,就是“青椒”們的詩和遠方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李立國教授認為“作為教師主體和未來希望的高校青年教師,他們生存面臨的困難和壓力會直接影響他們對教學工作的投入,一定程度上造成他們職業倦態,‘不能靜下心來十年磨一劍’。李立國表示,發達國家青年教師收入基本處於全社會的中上等水平。他們的收入來源於工資,而非像我們國家一些高校教師要依靠大量兼職去掙錢。因此,他認為,薪酬體系改革對目前我國高校青年教師來說是一個重點問題。

基金!基金!

最讓“青椒”頭疼的,還是職稱的晉升問題。他們不能以主觀的意願來衡量它,因為有足夠多的地方令人苦惱。硬性的標準擺在那裡,縱然主觀上得到認可,也無法定奪那些一刀切標準的固有存在,因為那是必要性的達標。作為給予“青椒”第一桶金的獎勵制度——青年基金,同時也與科研項目等眾多利益直接掛鉤,影響力巨大。在“中基金”如同古時“中舉”一般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驟變的情況下,“申基金熱”折射出目前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體系,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現代高校青年教師的生活窘況。雖然教學的重要性不容質疑,許多高校也一再強調。但是,鼓勵科研的吶喊卻往往蓋過了鼓勵教學的呼聲,青年教師也就不得不對其更加努力地追逐。

"

“青椒”是高校青年教師的戲稱,青是青澀,年青,而椒,既指教師,也說焦慮,一語雙關。中國目前有超過86萬人,佔據了全國高校教師總人數的63%以上。在外人看來,高校教師似乎是一個各個方面都令人滿意的理想職業。但實際上,高校教師這一職業並非人們想象的那麼美好,特別是對於剛入行的青年教師來說,其背後也有很多的辛酸、無奈、困惑、重壓、掙扎。這其中滋味,也只有他們自己能深切地體會到。

近些年,高校青年教師的生存現狀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評議。而對於青年教師來說,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問題是金錢與科研。金錢是一切生活的本源,沒有金錢必定舉步維艱,何況“青椒”這類用學術撐起生活的人,經濟是在支撐其學術之下所必須的。而科研項目,由於職稱評定的硬性規定,則是青年教師在發展中向上或向下的決定性因素,科研成果決定立場與位置。在科研基金越來越難申請的今天,有沒有基金基本決定了未來的職業上升通道是否開放。

青年教師,熱血未涼,有出生旭日般的氣息,是不肯停下腳步的,而與此同時,各界壓力蜂擁而至,加重了他們身上的負擔,而究其根源,多是源於物質所得不夠滿足精神需求。青椒們的生存現狀目前是怎樣的呢?他們真的像媒體報道的那樣慘嗎?從自身的角度來看,青椒該如何去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呢?

窮是原罪

高校青年教師的收入狀況一直是社會各層比較關注的問題。201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薪酬管理研究分會課題組發佈的一項有關高校教師的收入調查顯示,高校教師年收入在15萬元以下的佔總人數的85.9%,其中年收入10萬元以下的佔47.7%,青年教師中近1/4的人收不抵支。一方面,跟其他行業的同齡人相比,高校青年教師收入較低。尤其是當青年教師與自己的本科同學作對比時,這種失落感會更加強烈。這些同學參加工作較早,經過多年的奮鬥已經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也積累了一定的人脈,而自己在多年寒窗苦讀之後換來的是如此困窘的生活狀態,因此會強烈地感覺到一種知識無用的挫敗感

另一方面,社會輿論對教育的作用與影響有誇大其詞的傾向,對教師、尤其是高校教師的負面評價較多,高校教師的實際社會地位並不如人們想象的那麼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青年教師的從教心理。而社會上的急功近利、虛假浮誇等不良風氣,以及僅從物質層面來詮釋成功的標準,對青年教師多少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金錢和科研,就是“青椒”們的詩和遠方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李立國教授認為“作為教師主體和未來希望的高校青年教師,他們生存面臨的困難和壓力會直接影響他們對教學工作的投入,一定程度上造成他們職業倦態,‘不能靜下心來十年磨一劍’。李立國表示,發達國家青年教師收入基本處於全社會的中上等水平。他們的收入來源於工資,而非像我們國家一些高校教師要依靠大量兼職去掙錢。因此,他認為,薪酬體系改革對目前我國高校青年教師來說是一個重點問題。

基金!基金!

最讓“青椒”頭疼的,還是職稱的晉升問題。他們不能以主觀的意願來衡量它,因為有足夠多的地方令人苦惱。硬性的標準擺在那裡,縱然主觀上得到認可,也無法定奪那些一刀切標準的固有存在,因為那是必要性的達標。作為給予“青椒”第一桶金的獎勵制度——青年基金,同時也與科研項目等眾多利益直接掛鉤,影響力巨大。在“中基金”如同古時“中舉”一般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驟變的情況下,“申基金熱”折射出目前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體系,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現代高校青年教師的生活窘況。雖然教學的重要性不容質疑,許多高校也一再強調。但是,鼓勵科研的吶喊卻往往蓋過了鼓勵教學的呼聲,青年教師也就不得不對其更加努力地追逐。

金錢和科研,就是“青椒”們的詩和遠方

每年的6月到8月,青年基金的評審結果會陸續傳出來,在科研人員聚集的網站小木蟲和科學網上就會瀰漫著一股“躁動的情緒”。《青年基金決定了一個年輕高校教師的科研生涯!》《評審青年科學基金中的問題與收穫》《國家青年基金申請失敗兼對中美科研不同的一些想法》這樣的博文不斷被置頂、熱議,引發社會的關注。“申基金熱”的背後,折射出目前的高校評價體系仍然是重科研輕教學,雖然很多高校一再強調教學的重要性,但是,鼓勵科研的“手”遠比鼓勵教學的“手”強有力得多,“有很多硬槓槓”。然而,資助項目數基本不變的情況下,申請項目數卻成指數增長,有些青椒必然申請不到項目,也就註定了他們必定在非升即走的體制中將會失業。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從“學術民工”到“工蜂”

自嘲自己是“學術民工”的高校青年教師李林,入職三年以來,從出租房走出,便要立即乘坐公共汽車到任職的大學給學生上課,為了獲取準備發表論文的研究數據,總要在實驗室熬到凌晨兩點多。每每擠夾在擁擠不堪的公交車上,李林總感覺有些氣短胸悶。但這樣的生活一成不變的在繼續,使以李林為代表的高校青年教師們感到疲乏,生活的壓力讓他們一度懷疑自己的選擇。除卻生活的壓力帶來的疑惑之外,晉升的要求準則也讓高校青年教師一度迷茫,不斷長高的“職稱牆”,在指標有限的情況下評審標準必然是“水漲船高”。無論是專任教學崗位還是專任科研崗位,在教師聘任上,每類崗位考核標準中科學研究所佔的比重並無較大差異,發表高水平論文、出版專著、國家級科研項目、省部級以上獎勵等等都是考核的重要指標。

調查發現八成以上的高校青年教師認為自己處在社會中層及中層以下。但矛盾的是,不少人認為,同社會其他行業收入比較,青年教師有著象徵資本,比如說象牙塔內知識分子這個光環,就足以羨煞旁人。更何況他們還是公眾眼裡“地位高、收入高、學歷高”的“三高”人群。自我定位與公眾定位之間如此巨大的落差,也正是高校青年教師的迷茫所在。當大廈之構成與傾頹繫於他們一身,他們只能如同“工蜂”一般合勤勞與辛苦於一體,以自身乃至集合整個高校青年教師群體的力量去揭開中國教育困境的一角。

年輕的教師早已生存在壓迫與無力之中,生活如洪水一般臃腫又無力地湧來,他們無法改變和推脫,只能硬著頭皮硬撐下去。為此,他們要做許多和自己無關卻又必須要做的事,但回報卻無法支撐自己的現實生活,精神生活更無從談起。他們要認真、辛苦的做科研,但文章發表時卻要成為其他人的作品,自己活脫成為一個被“知本家”剝削的“知識佃戶”。這是自身能力的問題還是高校環境的問題?不斷為他人做嫁衣裳的青年教師該何去何從?這,依舊值得審視。

壓力山大

都說斷崖是山的挫折,是它產生了壯麗的瀑布,可當瀑布殆盡的時候,流水的巨大壓力會全部顯現。生活亦是,看似光鮮而理想的青年教師們,實則生活在沉重而巨大的壓力之下,那時,你所認為的知識的力量,在三稜鏡的折射下,變成了另外一種無形的壓力,猶若一座座擺在知識背後的無形山峰,在你所看不見的地方,成為壓垮青椒的一根根稻草。

彭鋒(化名)今年33歲,國內名牌大學文科博士畢業,目前在北京某重點高校任講師。他每週教8個課時,與一名教授一起承擔了兩項科研課題,沒有行政職務。彭鋒很忙,他計劃3年內發表6篇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論文,拿到副教授職稱。為此,他把大半的時間分給了科研,其中不少又“耗在寫標書、跑關係、找發票報銷上”。彭鋒每天都覺得自己“在跟時間賽跑”。他工作日的時間表通常是:上午讀書、查資料,帶幾個學生做調研,撰寫由老教授或系主任“掛帥”的課題報告;下午到學校教兩個半小時的課,再找財務“弄1個小時的報銷”。雙休日裡,除了外出參加學術會議外,他給自己定了個“文獻翻譯計劃”,為爭取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蒐集素材。

"

“青椒”是高校青年教師的戲稱,青是青澀,年青,而椒,既指教師,也說焦慮,一語雙關。中國目前有超過86萬人,佔據了全國高校教師總人數的63%以上。在外人看來,高校教師似乎是一個各個方面都令人滿意的理想職業。但實際上,高校教師這一職業並非人們想象的那麼美好,特別是對於剛入行的青年教師來說,其背後也有很多的辛酸、無奈、困惑、重壓、掙扎。這其中滋味,也只有他們自己能深切地體會到。

近些年,高校青年教師的生存現狀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評議。而對於青年教師來說,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問題是金錢與科研。金錢是一切生活的本源,沒有金錢必定舉步維艱,何況“青椒”這類用學術撐起生活的人,經濟是在支撐其學術之下所必須的。而科研項目,由於職稱評定的硬性規定,則是青年教師在發展中向上或向下的決定性因素,科研成果決定立場與位置。在科研基金越來越難申請的今天,有沒有基金基本決定了未來的職業上升通道是否開放。

青年教師,熱血未涼,有出生旭日般的氣息,是不肯停下腳步的,而與此同時,各界壓力蜂擁而至,加重了他們身上的負擔,而究其根源,多是源於物質所得不夠滿足精神需求。青椒們的生存現狀目前是怎樣的呢?他們真的像媒體報道的那樣慘嗎?從自身的角度來看,青椒該如何去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呢?

窮是原罪

高校青年教師的收入狀況一直是社會各層比較關注的問題。201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薪酬管理研究分會課題組發佈的一項有關高校教師的收入調查顯示,高校教師年收入在15萬元以下的佔總人數的85.9%,其中年收入10萬元以下的佔47.7%,青年教師中近1/4的人收不抵支。一方面,跟其他行業的同齡人相比,高校青年教師收入較低。尤其是當青年教師與自己的本科同學作對比時,這種失落感會更加強烈。這些同學參加工作較早,經過多年的奮鬥已經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也積累了一定的人脈,而自己在多年寒窗苦讀之後換來的是如此困窘的生活狀態,因此會強烈地感覺到一種知識無用的挫敗感

另一方面,社會輿論對教育的作用與影響有誇大其詞的傾向,對教師、尤其是高校教師的負面評價較多,高校教師的實際社會地位並不如人們想象的那麼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青年教師的從教心理。而社會上的急功近利、虛假浮誇等不良風氣,以及僅從物質層面來詮釋成功的標準,對青年教師多少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金錢和科研,就是“青椒”們的詩和遠方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李立國教授認為“作為教師主體和未來希望的高校青年教師,他們生存面臨的困難和壓力會直接影響他們對教學工作的投入,一定程度上造成他們職業倦態,‘不能靜下心來十年磨一劍’。李立國表示,發達國家青年教師收入基本處於全社會的中上等水平。他們的收入來源於工資,而非像我們國家一些高校教師要依靠大量兼職去掙錢。因此,他認為,薪酬體系改革對目前我國高校青年教師來說是一個重點問題。

基金!基金!

最讓“青椒”頭疼的,還是職稱的晉升問題。他們不能以主觀的意願來衡量它,因為有足夠多的地方令人苦惱。硬性的標準擺在那裡,縱然主觀上得到認可,也無法定奪那些一刀切標準的固有存在,因為那是必要性的達標。作為給予“青椒”第一桶金的獎勵制度——青年基金,同時也與科研項目等眾多利益直接掛鉤,影響力巨大。在“中基金”如同古時“中舉”一般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驟變的情況下,“申基金熱”折射出目前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體系,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現代高校青年教師的生活窘況。雖然教學的重要性不容質疑,許多高校也一再強調。但是,鼓勵科研的吶喊卻往往蓋過了鼓勵教學的呼聲,青年教師也就不得不對其更加努力地追逐。

金錢和科研,就是“青椒”們的詩和遠方

每年的6月到8月,青年基金的評審結果會陸續傳出來,在科研人員聚集的網站小木蟲和科學網上就會瀰漫著一股“躁動的情緒”。《青年基金決定了一個年輕高校教師的科研生涯!》《評審青年科學基金中的問題與收穫》《國家青年基金申請失敗兼對中美科研不同的一些想法》這樣的博文不斷被置頂、熱議,引發社會的關注。“申基金熱”的背後,折射出目前的高校評價體系仍然是重科研輕教學,雖然很多高校一再強調教學的重要性,但是,鼓勵科研的“手”遠比鼓勵教學的“手”強有力得多,“有很多硬槓槓”。然而,資助項目數基本不變的情況下,申請項目數卻成指數增長,有些青椒必然申請不到項目,也就註定了他們必定在非升即走的體制中將會失業。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從“學術民工”到“工蜂”

自嘲自己是“學術民工”的高校青年教師李林,入職三年以來,從出租房走出,便要立即乘坐公共汽車到任職的大學給學生上課,為了獲取準備發表論文的研究數據,總要在實驗室熬到凌晨兩點多。每每擠夾在擁擠不堪的公交車上,李林總感覺有些氣短胸悶。但這樣的生活一成不變的在繼續,使以李林為代表的高校青年教師們感到疲乏,生活的壓力讓他們一度懷疑自己的選擇。除卻生活的壓力帶來的疑惑之外,晉升的要求準則也讓高校青年教師一度迷茫,不斷長高的“職稱牆”,在指標有限的情況下評審標準必然是“水漲船高”。無論是專任教學崗位還是專任科研崗位,在教師聘任上,每類崗位考核標準中科學研究所佔的比重並無較大差異,發表高水平論文、出版專著、國家級科研項目、省部級以上獎勵等等都是考核的重要指標。

調查發現八成以上的高校青年教師認為自己處在社會中層及中層以下。但矛盾的是,不少人認為,同社會其他行業收入比較,青年教師有著象徵資本,比如說象牙塔內知識分子這個光環,就足以羨煞旁人。更何況他們還是公眾眼裡“地位高、收入高、學歷高”的“三高”人群。自我定位與公眾定位之間如此巨大的落差,也正是高校青年教師的迷茫所在。當大廈之構成與傾頹繫於他們一身,他們只能如同“工蜂”一般合勤勞與辛苦於一體,以自身乃至集合整個高校青年教師群體的力量去揭開中國教育困境的一角。

年輕的教師早已生存在壓迫與無力之中,生活如洪水一般臃腫又無力地湧來,他們無法改變和推脫,只能硬著頭皮硬撐下去。為此,他們要做許多和自己無關卻又必須要做的事,但回報卻無法支撐自己的現實生活,精神生活更無從談起。他們要認真、辛苦的做科研,但文章發表時卻要成為其他人的作品,自己活脫成為一個被“知本家”剝削的“知識佃戶”。這是自身能力的問題還是高校環境的問題?不斷為他人做嫁衣裳的青年教師該何去何從?這,依舊值得審視。

壓力山大

都說斷崖是山的挫折,是它產生了壯麗的瀑布,可當瀑布殆盡的時候,流水的巨大壓力會全部顯現。生活亦是,看似光鮮而理想的青年教師們,實則生活在沉重而巨大的壓力之下,那時,你所認為的知識的力量,在三稜鏡的折射下,變成了另外一種無形的壓力,猶若一座座擺在知識背後的無形山峰,在你所看不見的地方,成為壓垮青椒的一根根稻草。

彭鋒(化名)今年33歲,國內名牌大學文科博士畢業,目前在北京某重點高校任講師。他每週教8個課時,與一名教授一起承擔了兩項科研課題,沒有行政職務。彭鋒很忙,他計劃3年內發表6篇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論文,拿到副教授職稱。為此,他把大半的時間分給了科研,其中不少又“耗在寫標書、跑關係、找發票報銷上”。彭鋒每天都覺得自己“在跟時間賽跑”。他工作日的時間表通常是:上午讀書、查資料,帶幾個學生做調研,撰寫由老教授或系主任“掛帥”的課題報告;下午到學校教兩個半小時的課,再找財務“弄1個小時的報銷”。雙休日裡,除了外出參加學術會議外,他給自己定了個“文獻翻譯計劃”,為爭取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蒐集素材。

金錢和科研,就是“青椒”們的詩和遠方

輕鬆悠閒已不再是大學老師暑假常態,他們的“暑假作業”大致可分三類:其一是忙於讀書充電、練內功;其二是忙於學生,有些理工科老師,和學生一起做實驗;其三是忙於科研,現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審“門檻”抬高,往往要有省部級以上課題。有一位老師透露,為了貼補收入,課餘或假期去校內外做兼職的現象在青年教師中比較普遍,“長此以往,難免會影響專業發展”。“當知識分子的眼界、旨趣和情懷,都縮到與時代精神沒有關係時,時代精神在哪裡安放?這是彭鋒忙碌之餘,經常湧上心頭的問題。

流年笑擲,未來可期

當今社會轉型,物價飛漲,高校改革,各類指標橫行,青椒們感同身受,心有慼慼。如何在這種環境中搞好科研,做一名成功的青椒呢?

首先,作為青椒要注意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善待身體,注意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培養興趣愛好陶冶情操。學術之路好比一場馬拉松,體力是基礎中的基礎。高校教師貌似時間自由,另有寒暑兩假,每每為外人所豔羨,卻不知道這種腦力勞動,沒有上下班之界限,所謂長假,也只是不上課的科研時間而已。年輕學人往往在剛開始時,自身心氣激勵,外在壓力兼具,不捨晝夜,寫作備課,怠於休息,疏於鍛鍊,數年下來,雖說成績斐然,也落下身心俱疲。作為一個青椒首先要善待自己,三餐定時,作息規律,到點關機,養成習慣。

"

“青椒”是高校青年教師的戲稱,青是青澀,年青,而椒,既指教師,也說焦慮,一語雙關。中國目前有超過86萬人,佔據了全國高校教師總人數的63%以上。在外人看來,高校教師似乎是一個各個方面都令人滿意的理想職業。但實際上,高校教師這一職業並非人們想象的那麼美好,特別是對於剛入行的青年教師來說,其背後也有很多的辛酸、無奈、困惑、重壓、掙扎。這其中滋味,也只有他們自己能深切地體會到。

近些年,高校青年教師的生存現狀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評議。而對於青年教師來說,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問題是金錢與科研。金錢是一切生活的本源,沒有金錢必定舉步維艱,何況“青椒”這類用學術撐起生活的人,經濟是在支撐其學術之下所必須的。而科研項目,由於職稱評定的硬性規定,則是青年教師在發展中向上或向下的決定性因素,科研成果決定立場與位置。在科研基金越來越難申請的今天,有沒有基金基本決定了未來的職業上升通道是否開放。

青年教師,熱血未涼,有出生旭日般的氣息,是不肯停下腳步的,而與此同時,各界壓力蜂擁而至,加重了他們身上的負擔,而究其根源,多是源於物質所得不夠滿足精神需求。青椒們的生存現狀目前是怎樣的呢?他們真的像媒體報道的那樣慘嗎?從自身的角度來看,青椒該如何去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呢?

窮是原罪

高校青年教師的收入狀況一直是社會各層比較關注的問題。201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薪酬管理研究分會課題組發佈的一項有關高校教師的收入調查顯示,高校教師年收入在15萬元以下的佔總人數的85.9%,其中年收入10萬元以下的佔47.7%,青年教師中近1/4的人收不抵支。一方面,跟其他行業的同齡人相比,高校青年教師收入較低。尤其是當青年教師與自己的本科同學作對比時,這種失落感會更加強烈。這些同學參加工作較早,經過多年的奮鬥已經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也積累了一定的人脈,而自己在多年寒窗苦讀之後換來的是如此困窘的生活狀態,因此會強烈地感覺到一種知識無用的挫敗感

另一方面,社會輿論對教育的作用與影響有誇大其詞的傾向,對教師、尤其是高校教師的負面評價較多,高校教師的實際社會地位並不如人們想象的那麼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青年教師的從教心理。而社會上的急功近利、虛假浮誇等不良風氣,以及僅從物質層面來詮釋成功的標準,對青年教師多少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金錢和科研,就是“青椒”們的詩和遠方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李立國教授認為“作為教師主體和未來希望的高校青年教師,他們生存面臨的困難和壓力會直接影響他們對教學工作的投入,一定程度上造成他們職業倦態,‘不能靜下心來十年磨一劍’。李立國表示,發達國家青年教師收入基本處於全社會的中上等水平。他們的收入來源於工資,而非像我們國家一些高校教師要依靠大量兼職去掙錢。因此,他認為,薪酬體系改革對目前我國高校青年教師來說是一個重點問題。

基金!基金!

最讓“青椒”頭疼的,還是職稱的晉升問題。他們不能以主觀的意願來衡量它,因為有足夠多的地方令人苦惱。硬性的標準擺在那裡,縱然主觀上得到認可,也無法定奪那些一刀切標準的固有存在,因為那是必要性的達標。作為給予“青椒”第一桶金的獎勵制度——青年基金,同時也與科研項目等眾多利益直接掛鉤,影響力巨大。在“中基金”如同古時“中舉”一般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驟變的情況下,“申基金熱”折射出目前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體系,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現代高校青年教師的生活窘況。雖然教學的重要性不容質疑,許多高校也一再強調。但是,鼓勵科研的吶喊卻往往蓋過了鼓勵教學的呼聲,青年教師也就不得不對其更加努力地追逐。

金錢和科研,就是“青椒”們的詩和遠方

每年的6月到8月,青年基金的評審結果會陸續傳出來,在科研人員聚集的網站小木蟲和科學網上就會瀰漫著一股“躁動的情緒”。《青年基金決定了一個年輕高校教師的科研生涯!》《評審青年科學基金中的問題與收穫》《國家青年基金申請失敗兼對中美科研不同的一些想法》這樣的博文不斷被置頂、熱議,引發社會的關注。“申基金熱”的背後,折射出目前的高校評價體系仍然是重科研輕教學,雖然很多高校一再強調教學的重要性,但是,鼓勵科研的“手”遠比鼓勵教學的“手”強有力得多,“有很多硬槓槓”。然而,資助項目數基本不變的情況下,申請項目數卻成指數增長,有些青椒必然申請不到項目,也就註定了他們必定在非升即走的體制中將會失業。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從“學術民工”到“工蜂”

自嘲自己是“學術民工”的高校青年教師李林,入職三年以來,從出租房走出,便要立即乘坐公共汽車到任職的大學給學生上課,為了獲取準備發表論文的研究數據,總要在實驗室熬到凌晨兩點多。每每擠夾在擁擠不堪的公交車上,李林總感覺有些氣短胸悶。但這樣的生活一成不變的在繼續,使以李林為代表的高校青年教師們感到疲乏,生活的壓力讓他們一度懷疑自己的選擇。除卻生活的壓力帶來的疑惑之外,晉升的要求準則也讓高校青年教師一度迷茫,不斷長高的“職稱牆”,在指標有限的情況下評審標準必然是“水漲船高”。無論是專任教學崗位還是專任科研崗位,在教師聘任上,每類崗位考核標準中科學研究所佔的比重並無較大差異,發表高水平論文、出版專著、國家級科研項目、省部級以上獎勵等等都是考核的重要指標。

調查發現八成以上的高校青年教師認為自己處在社會中層及中層以下。但矛盾的是,不少人認為,同社會其他行業收入比較,青年教師有著象徵資本,比如說象牙塔內知識分子這個光環,就足以羨煞旁人。更何況他們還是公眾眼裡“地位高、收入高、學歷高”的“三高”人群。自我定位與公眾定位之間如此巨大的落差,也正是高校青年教師的迷茫所在。當大廈之構成與傾頹繫於他們一身,他們只能如同“工蜂”一般合勤勞與辛苦於一體,以自身乃至集合整個高校青年教師群體的力量去揭開中國教育困境的一角。

年輕的教師早已生存在壓迫與無力之中,生活如洪水一般臃腫又無力地湧來,他們無法改變和推脫,只能硬著頭皮硬撐下去。為此,他們要做許多和自己無關卻又必須要做的事,但回報卻無法支撐自己的現實生活,精神生活更無從談起。他們要認真、辛苦的做科研,但文章發表時卻要成為其他人的作品,自己活脫成為一個被“知本家”剝削的“知識佃戶”。這是自身能力的問題還是高校環境的問題?不斷為他人做嫁衣裳的青年教師該何去何從?這,依舊值得審視。

壓力山大

都說斷崖是山的挫折,是它產生了壯麗的瀑布,可當瀑布殆盡的時候,流水的巨大壓力會全部顯現。生活亦是,看似光鮮而理想的青年教師們,實則生活在沉重而巨大的壓力之下,那時,你所認為的知識的力量,在三稜鏡的折射下,變成了另外一種無形的壓力,猶若一座座擺在知識背後的無形山峰,在你所看不見的地方,成為壓垮青椒的一根根稻草。

彭鋒(化名)今年33歲,國內名牌大學文科博士畢業,目前在北京某重點高校任講師。他每週教8個課時,與一名教授一起承擔了兩項科研課題,沒有行政職務。彭鋒很忙,他計劃3年內發表6篇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論文,拿到副教授職稱。為此,他把大半的時間分給了科研,其中不少又“耗在寫標書、跑關係、找發票報銷上”。彭鋒每天都覺得自己“在跟時間賽跑”。他工作日的時間表通常是:上午讀書、查資料,帶幾個學生做調研,撰寫由老教授或系主任“掛帥”的課題報告;下午到學校教兩個半小時的課,再找財務“弄1個小時的報銷”。雙休日裡,除了外出參加學術會議外,他給自己定了個“文獻翻譯計劃”,為爭取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蒐集素材。

金錢和科研,就是“青椒”們的詩和遠方

輕鬆悠閒已不再是大學老師暑假常態,他們的“暑假作業”大致可分三類:其一是忙於讀書充電、練內功;其二是忙於學生,有些理工科老師,和學生一起做實驗;其三是忙於科研,現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審“門檻”抬高,往往要有省部級以上課題。有一位老師透露,為了貼補收入,課餘或假期去校內外做兼職的現象在青年教師中比較普遍,“長此以往,難免會影響專業發展”。“當知識分子的眼界、旨趣和情懷,都縮到與時代精神沒有關係時,時代精神在哪裡安放?這是彭鋒忙碌之餘,經常湧上心頭的問題。

流年笑擲,未來可期

當今社會轉型,物價飛漲,高校改革,各類指標橫行,青椒們感同身受,心有慼慼。如何在這種環境中搞好科研,做一名成功的青椒呢?

首先,作為青椒要注意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善待身體,注意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培養興趣愛好陶冶情操。學術之路好比一場馬拉松,體力是基礎中的基礎。高校教師貌似時間自由,另有寒暑兩假,每每為外人所豔羨,卻不知道這種腦力勞動,沒有上下班之界限,所謂長假,也只是不上課的科研時間而已。年輕學人往往在剛開始時,自身心氣激勵,外在壓力兼具,不捨晝夜,寫作備課,怠於休息,疏於鍛鍊,數年下來,雖說成績斐然,也落下身心俱疲。作為一個青椒首先要善待自己,三餐定時,作息規律,到點關機,養成習慣。

金錢和科研,就是“青椒”們的詩和遠方

其次,理性對待各種科研指標,儘量使其轉化為正面激勵的能量。現在的人文社科學界,顯然已經不是處於林毓生先生所倡導的“比慢”的時代,而是各種刊物異化衡量,各類項目本末倒置,以多快好省為導向的平庸時代。當前刊物雖亂,但學術同行口碑猶在,好文章總有去處,項目雖亂,但畢竟財政尚屬富裕,種類繁多,僧多而粥不缺,仍有一部分公平公正。在這種情況下,不妨以博士論文為基礎,適度擴展,擬定自己的研究計劃,認認真真地做好課題論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須趕時髦去追隨所謂指定題目(除非正好符合),也不要過於輕率地變換研究領域與主題。所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平心靜氣二三載,自然能水到渠成。

最後,認真地對待教學。在當前學術評價體系之下,教學可能被壓縮到次要的位置。但不管如何,需要以公心對待,對學生負責,不可心生怠慢,更不能敷衍了事。學人清譽口碑,學生乃第一評價者。我們都做過學生,箇中三昧,不言自明,自可換位思考。在此基礎之上,才會有教學相長兩相宜的佳話。

"

“青椒”是高校青年教師的戲稱,青是青澀,年青,而椒,既指教師,也說焦慮,一語雙關。中國目前有超過86萬人,佔據了全國高校教師總人數的63%以上。在外人看來,高校教師似乎是一個各個方面都令人滿意的理想職業。但實際上,高校教師這一職業並非人們想象的那麼美好,特別是對於剛入行的青年教師來說,其背後也有很多的辛酸、無奈、困惑、重壓、掙扎。這其中滋味,也只有他們自己能深切地體會到。

近些年,高校青年教師的生存現狀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評議。而對於青年教師來說,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問題是金錢與科研。金錢是一切生活的本源,沒有金錢必定舉步維艱,何況“青椒”這類用學術撐起生活的人,經濟是在支撐其學術之下所必須的。而科研項目,由於職稱評定的硬性規定,則是青年教師在發展中向上或向下的決定性因素,科研成果決定立場與位置。在科研基金越來越難申請的今天,有沒有基金基本決定了未來的職業上升通道是否開放。

青年教師,熱血未涼,有出生旭日般的氣息,是不肯停下腳步的,而與此同時,各界壓力蜂擁而至,加重了他們身上的負擔,而究其根源,多是源於物質所得不夠滿足精神需求。青椒們的生存現狀目前是怎樣的呢?他們真的像媒體報道的那樣慘嗎?從自身的角度來看,青椒該如何去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呢?

窮是原罪

高校青年教師的收入狀況一直是社會各層比較關注的問題。201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薪酬管理研究分會課題組發佈的一項有關高校教師的收入調查顯示,高校教師年收入在15萬元以下的佔總人數的85.9%,其中年收入10萬元以下的佔47.7%,青年教師中近1/4的人收不抵支。一方面,跟其他行業的同齡人相比,高校青年教師收入較低。尤其是當青年教師與自己的本科同學作對比時,這種失落感會更加強烈。這些同學參加工作較早,經過多年的奮鬥已經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也積累了一定的人脈,而自己在多年寒窗苦讀之後換來的是如此困窘的生活狀態,因此會強烈地感覺到一種知識無用的挫敗感

另一方面,社會輿論對教育的作用與影響有誇大其詞的傾向,對教師、尤其是高校教師的負面評價較多,高校教師的實際社會地位並不如人們想象的那麼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青年教師的從教心理。而社會上的急功近利、虛假浮誇等不良風氣,以及僅從物質層面來詮釋成功的標準,對青年教師多少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金錢和科研,就是“青椒”們的詩和遠方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李立國教授認為“作為教師主體和未來希望的高校青年教師,他們生存面臨的困難和壓力會直接影響他們對教學工作的投入,一定程度上造成他們職業倦態,‘不能靜下心來十年磨一劍’。李立國表示,發達國家青年教師收入基本處於全社會的中上等水平。他們的收入來源於工資,而非像我們國家一些高校教師要依靠大量兼職去掙錢。因此,他認為,薪酬體系改革對目前我國高校青年教師來說是一個重點問題。

基金!基金!

最讓“青椒”頭疼的,還是職稱的晉升問題。他們不能以主觀的意願來衡量它,因為有足夠多的地方令人苦惱。硬性的標準擺在那裡,縱然主觀上得到認可,也無法定奪那些一刀切標準的固有存在,因為那是必要性的達標。作為給予“青椒”第一桶金的獎勵制度——青年基金,同時也與科研項目等眾多利益直接掛鉤,影響力巨大。在“中基金”如同古時“中舉”一般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驟變的情況下,“申基金熱”折射出目前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體系,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現代高校青年教師的生活窘況。雖然教學的重要性不容質疑,許多高校也一再強調。但是,鼓勵科研的吶喊卻往往蓋過了鼓勵教學的呼聲,青年教師也就不得不對其更加努力地追逐。

金錢和科研,就是“青椒”們的詩和遠方

每年的6月到8月,青年基金的評審結果會陸續傳出來,在科研人員聚集的網站小木蟲和科學網上就會瀰漫著一股“躁動的情緒”。《青年基金決定了一個年輕高校教師的科研生涯!》《評審青年科學基金中的問題與收穫》《國家青年基金申請失敗兼對中美科研不同的一些想法》這樣的博文不斷被置頂、熱議,引發社會的關注。“申基金熱”的背後,折射出目前的高校評價體系仍然是重科研輕教學,雖然很多高校一再強調教學的重要性,但是,鼓勵科研的“手”遠比鼓勵教學的“手”強有力得多,“有很多硬槓槓”。然而,資助項目數基本不變的情況下,申請項目數卻成指數增長,有些青椒必然申請不到項目,也就註定了他們必定在非升即走的體制中將會失業。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從“學術民工”到“工蜂”

自嘲自己是“學術民工”的高校青年教師李林,入職三年以來,從出租房走出,便要立即乘坐公共汽車到任職的大學給學生上課,為了獲取準備發表論文的研究數據,總要在實驗室熬到凌晨兩點多。每每擠夾在擁擠不堪的公交車上,李林總感覺有些氣短胸悶。但這樣的生活一成不變的在繼續,使以李林為代表的高校青年教師們感到疲乏,生活的壓力讓他們一度懷疑自己的選擇。除卻生活的壓力帶來的疑惑之外,晉升的要求準則也讓高校青年教師一度迷茫,不斷長高的“職稱牆”,在指標有限的情況下評審標準必然是“水漲船高”。無論是專任教學崗位還是專任科研崗位,在教師聘任上,每類崗位考核標準中科學研究所佔的比重並無較大差異,發表高水平論文、出版專著、國家級科研項目、省部級以上獎勵等等都是考核的重要指標。

調查發現八成以上的高校青年教師認為自己處在社會中層及中層以下。但矛盾的是,不少人認為,同社會其他行業收入比較,青年教師有著象徵資本,比如說象牙塔內知識分子這個光環,就足以羨煞旁人。更何況他們還是公眾眼裡“地位高、收入高、學歷高”的“三高”人群。自我定位與公眾定位之間如此巨大的落差,也正是高校青年教師的迷茫所在。當大廈之構成與傾頹繫於他們一身,他們只能如同“工蜂”一般合勤勞與辛苦於一體,以自身乃至集合整個高校青年教師群體的力量去揭開中國教育困境的一角。

年輕的教師早已生存在壓迫與無力之中,生活如洪水一般臃腫又無力地湧來,他們無法改變和推脫,只能硬著頭皮硬撐下去。為此,他們要做許多和自己無關卻又必須要做的事,但回報卻無法支撐自己的現實生活,精神生活更無從談起。他們要認真、辛苦的做科研,但文章發表時卻要成為其他人的作品,自己活脫成為一個被“知本家”剝削的“知識佃戶”。這是自身能力的問題還是高校環境的問題?不斷為他人做嫁衣裳的青年教師該何去何從?這,依舊值得審視。

壓力山大

都說斷崖是山的挫折,是它產生了壯麗的瀑布,可當瀑布殆盡的時候,流水的巨大壓力會全部顯現。生活亦是,看似光鮮而理想的青年教師們,實則生活在沉重而巨大的壓力之下,那時,你所認為的知識的力量,在三稜鏡的折射下,變成了另外一種無形的壓力,猶若一座座擺在知識背後的無形山峰,在你所看不見的地方,成為壓垮青椒的一根根稻草。

彭鋒(化名)今年33歲,國內名牌大學文科博士畢業,目前在北京某重點高校任講師。他每週教8個課時,與一名教授一起承擔了兩項科研課題,沒有行政職務。彭鋒很忙,他計劃3年內發表6篇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論文,拿到副教授職稱。為此,他把大半的時間分給了科研,其中不少又“耗在寫標書、跑關係、找發票報銷上”。彭鋒每天都覺得自己“在跟時間賽跑”。他工作日的時間表通常是:上午讀書、查資料,帶幾個學生做調研,撰寫由老教授或系主任“掛帥”的課題報告;下午到學校教兩個半小時的課,再找財務“弄1個小時的報銷”。雙休日裡,除了外出參加學術會議外,他給自己定了個“文獻翻譯計劃”,為爭取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蒐集素材。

金錢和科研,就是“青椒”們的詩和遠方

輕鬆悠閒已不再是大學老師暑假常態,他們的“暑假作業”大致可分三類:其一是忙於讀書充電、練內功;其二是忙於學生,有些理工科老師,和學生一起做實驗;其三是忙於科研,現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審“門檻”抬高,往往要有省部級以上課題。有一位老師透露,為了貼補收入,課餘或假期去校內外做兼職的現象在青年教師中比較普遍,“長此以往,難免會影響專業發展”。“當知識分子的眼界、旨趣和情懷,都縮到與時代精神沒有關係時,時代精神在哪裡安放?這是彭鋒忙碌之餘,經常湧上心頭的問題。

流年笑擲,未來可期

當今社會轉型,物價飛漲,高校改革,各類指標橫行,青椒們感同身受,心有慼慼。如何在這種環境中搞好科研,做一名成功的青椒呢?

首先,作為青椒要注意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善待身體,注意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培養興趣愛好陶冶情操。學術之路好比一場馬拉松,體力是基礎中的基礎。高校教師貌似時間自由,另有寒暑兩假,每每為外人所豔羨,卻不知道這種腦力勞動,沒有上下班之界限,所謂長假,也只是不上課的科研時間而已。年輕學人往往在剛開始時,自身心氣激勵,外在壓力兼具,不捨晝夜,寫作備課,怠於休息,疏於鍛鍊,數年下來,雖說成績斐然,也落下身心俱疲。作為一個青椒首先要善待自己,三餐定時,作息規律,到點關機,養成習慣。

金錢和科研,就是“青椒”們的詩和遠方

其次,理性對待各種科研指標,儘量使其轉化為正面激勵的能量。現在的人文社科學界,顯然已經不是處於林毓生先生所倡導的“比慢”的時代,而是各種刊物異化衡量,各類項目本末倒置,以多快好省為導向的平庸時代。當前刊物雖亂,但學術同行口碑猶在,好文章總有去處,項目雖亂,但畢竟財政尚屬富裕,種類繁多,僧多而粥不缺,仍有一部分公平公正。在這種情況下,不妨以博士論文為基礎,適度擴展,擬定自己的研究計劃,認認真真地做好課題論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須趕時髦去追隨所謂指定題目(除非正好符合),也不要過於輕率地變換研究領域與主題。所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平心靜氣二三載,自然能水到渠成。

最後,認真地對待教學。在當前學術評價體系之下,教學可能被壓縮到次要的位置。但不管如何,需要以公心對待,對學生負責,不可心生怠慢,更不能敷衍了事。學人清譽口碑,學生乃第一評價者。我們都做過學生,箇中三昧,不言自明,自可換位思考。在此基礎之上,才會有教學相長兩相宜的佳話。

金錢和科研,就是“青椒”們的詩和遠方

本文來源:轉載自科研指南針服務平臺(ID:sciclubs)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社科學術圈整理。

"

“青椒”是高校青年教師的戲稱,青是青澀,年青,而椒,既指教師,也說焦慮,一語雙關。中國目前有超過86萬人,佔據了全國高校教師總人數的63%以上。在外人看來,高校教師似乎是一個各個方面都令人滿意的理想職業。但實際上,高校教師這一職業並非人們想象的那麼美好,特別是對於剛入行的青年教師來說,其背後也有很多的辛酸、無奈、困惑、重壓、掙扎。這其中滋味,也只有他們自己能深切地體會到。

近些年,高校青年教師的生存現狀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評議。而對於青年教師來說,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問題是金錢與科研。金錢是一切生活的本源,沒有金錢必定舉步維艱,何況“青椒”這類用學術撐起生活的人,經濟是在支撐其學術之下所必須的。而科研項目,由於職稱評定的硬性規定,則是青年教師在發展中向上或向下的決定性因素,科研成果決定立場與位置。在科研基金越來越難申請的今天,有沒有基金基本決定了未來的職業上升通道是否開放。

青年教師,熱血未涼,有出生旭日般的氣息,是不肯停下腳步的,而與此同時,各界壓力蜂擁而至,加重了他們身上的負擔,而究其根源,多是源於物質所得不夠滿足精神需求。青椒們的生存現狀目前是怎樣的呢?他們真的像媒體報道的那樣慘嗎?從自身的角度來看,青椒該如何去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呢?

窮是原罪

高校青年教師的收入狀況一直是社會各層比較關注的問題。201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薪酬管理研究分會課題組發佈的一項有關高校教師的收入調查顯示,高校教師年收入在15萬元以下的佔總人數的85.9%,其中年收入10萬元以下的佔47.7%,青年教師中近1/4的人收不抵支。一方面,跟其他行業的同齡人相比,高校青年教師收入較低。尤其是當青年教師與自己的本科同學作對比時,這種失落感會更加強烈。這些同學參加工作較早,經過多年的奮鬥已經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也積累了一定的人脈,而自己在多年寒窗苦讀之後換來的是如此困窘的生活狀態,因此會強烈地感覺到一種知識無用的挫敗感

另一方面,社會輿論對教育的作用與影響有誇大其詞的傾向,對教師、尤其是高校教師的負面評價較多,高校教師的實際社會地位並不如人們想象的那麼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青年教師的從教心理。而社會上的急功近利、虛假浮誇等不良風氣,以及僅從物質層面來詮釋成功的標準,對青年教師多少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金錢和科研,就是“青椒”們的詩和遠方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李立國教授認為“作為教師主體和未來希望的高校青年教師,他們生存面臨的困難和壓力會直接影響他們對教學工作的投入,一定程度上造成他們職業倦態,‘不能靜下心來十年磨一劍’。李立國表示,發達國家青年教師收入基本處於全社會的中上等水平。他們的收入來源於工資,而非像我們國家一些高校教師要依靠大量兼職去掙錢。因此,他認為,薪酬體系改革對目前我國高校青年教師來說是一個重點問題。

基金!基金!

最讓“青椒”頭疼的,還是職稱的晉升問題。他們不能以主觀的意願來衡量它,因為有足夠多的地方令人苦惱。硬性的標準擺在那裡,縱然主觀上得到認可,也無法定奪那些一刀切標準的固有存在,因為那是必要性的達標。作為給予“青椒”第一桶金的獎勵制度——青年基金,同時也與科研項目等眾多利益直接掛鉤,影響力巨大。在“中基金”如同古時“中舉”一般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驟變的情況下,“申基金熱”折射出目前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體系,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現代高校青年教師的生活窘況。雖然教學的重要性不容質疑,許多高校也一再強調。但是,鼓勵科研的吶喊卻往往蓋過了鼓勵教學的呼聲,青年教師也就不得不對其更加努力地追逐。

金錢和科研,就是“青椒”們的詩和遠方

每年的6月到8月,青年基金的評審結果會陸續傳出來,在科研人員聚集的網站小木蟲和科學網上就會瀰漫著一股“躁動的情緒”。《青年基金決定了一個年輕高校教師的科研生涯!》《評審青年科學基金中的問題與收穫》《國家青年基金申請失敗兼對中美科研不同的一些想法》這樣的博文不斷被置頂、熱議,引發社會的關注。“申基金熱”的背後,折射出目前的高校評價體系仍然是重科研輕教學,雖然很多高校一再強調教學的重要性,但是,鼓勵科研的“手”遠比鼓勵教學的“手”強有力得多,“有很多硬槓槓”。然而,資助項目數基本不變的情況下,申請項目數卻成指數增長,有些青椒必然申請不到項目,也就註定了他們必定在非升即走的體制中將會失業。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從“學術民工”到“工蜂”

自嘲自己是“學術民工”的高校青年教師李林,入職三年以來,從出租房走出,便要立即乘坐公共汽車到任職的大學給學生上課,為了獲取準備發表論文的研究數據,總要在實驗室熬到凌晨兩點多。每每擠夾在擁擠不堪的公交車上,李林總感覺有些氣短胸悶。但這樣的生活一成不變的在繼續,使以李林為代表的高校青年教師們感到疲乏,生活的壓力讓他們一度懷疑自己的選擇。除卻生活的壓力帶來的疑惑之外,晉升的要求準則也讓高校青年教師一度迷茫,不斷長高的“職稱牆”,在指標有限的情況下評審標準必然是“水漲船高”。無論是專任教學崗位還是專任科研崗位,在教師聘任上,每類崗位考核標準中科學研究所佔的比重並無較大差異,發表高水平論文、出版專著、國家級科研項目、省部級以上獎勵等等都是考核的重要指標。

調查發現八成以上的高校青年教師認為自己處在社會中層及中層以下。但矛盾的是,不少人認為,同社會其他行業收入比較,青年教師有著象徵資本,比如說象牙塔內知識分子這個光環,就足以羨煞旁人。更何況他們還是公眾眼裡“地位高、收入高、學歷高”的“三高”人群。自我定位與公眾定位之間如此巨大的落差,也正是高校青年教師的迷茫所在。當大廈之構成與傾頹繫於他們一身,他們只能如同“工蜂”一般合勤勞與辛苦於一體,以自身乃至集合整個高校青年教師群體的力量去揭開中國教育困境的一角。

年輕的教師早已生存在壓迫與無力之中,生活如洪水一般臃腫又無力地湧來,他們無法改變和推脫,只能硬著頭皮硬撐下去。為此,他們要做許多和自己無關卻又必須要做的事,但回報卻無法支撐自己的現實生活,精神生活更無從談起。他們要認真、辛苦的做科研,但文章發表時卻要成為其他人的作品,自己活脫成為一個被“知本家”剝削的“知識佃戶”。這是自身能力的問題還是高校環境的問題?不斷為他人做嫁衣裳的青年教師該何去何從?這,依舊值得審視。

壓力山大

都說斷崖是山的挫折,是它產生了壯麗的瀑布,可當瀑布殆盡的時候,流水的巨大壓力會全部顯現。生活亦是,看似光鮮而理想的青年教師們,實則生活在沉重而巨大的壓力之下,那時,你所認為的知識的力量,在三稜鏡的折射下,變成了另外一種無形的壓力,猶若一座座擺在知識背後的無形山峰,在你所看不見的地方,成為壓垮青椒的一根根稻草。

彭鋒(化名)今年33歲,國內名牌大學文科博士畢業,目前在北京某重點高校任講師。他每週教8個課時,與一名教授一起承擔了兩項科研課題,沒有行政職務。彭鋒很忙,他計劃3年內發表6篇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論文,拿到副教授職稱。為此,他把大半的時間分給了科研,其中不少又“耗在寫標書、跑關係、找發票報銷上”。彭鋒每天都覺得自己“在跟時間賽跑”。他工作日的時間表通常是:上午讀書、查資料,帶幾個學生做調研,撰寫由老教授或系主任“掛帥”的課題報告;下午到學校教兩個半小時的課,再找財務“弄1個小時的報銷”。雙休日裡,除了外出參加學術會議外,他給自己定了個“文獻翻譯計劃”,為爭取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蒐集素材。

金錢和科研,就是“青椒”們的詩和遠方

輕鬆悠閒已不再是大學老師暑假常態,他們的“暑假作業”大致可分三類:其一是忙於讀書充電、練內功;其二是忙於學生,有些理工科老師,和學生一起做實驗;其三是忙於科研,現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審“門檻”抬高,往往要有省部級以上課題。有一位老師透露,為了貼補收入,課餘或假期去校內外做兼職的現象在青年教師中比較普遍,“長此以往,難免會影響專業發展”。“當知識分子的眼界、旨趣和情懷,都縮到與時代精神沒有關係時,時代精神在哪裡安放?這是彭鋒忙碌之餘,經常湧上心頭的問題。

流年笑擲,未來可期

當今社會轉型,物價飛漲,高校改革,各類指標橫行,青椒們感同身受,心有慼慼。如何在這種環境中搞好科研,做一名成功的青椒呢?

首先,作為青椒要注意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善待身體,注意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培養興趣愛好陶冶情操。學術之路好比一場馬拉松,體力是基礎中的基礎。高校教師貌似時間自由,另有寒暑兩假,每每為外人所豔羨,卻不知道這種腦力勞動,沒有上下班之界限,所謂長假,也只是不上課的科研時間而已。年輕學人往往在剛開始時,自身心氣激勵,外在壓力兼具,不捨晝夜,寫作備課,怠於休息,疏於鍛鍊,數年下來,雖說成績斐然,也落下身心俱疲。作為一個青椒首先要善待自己,三餐定時,作息規律,到點關機,養成習慣。

金錢和科研,就是“青椒”們的詩和遠方

其次,理性對待各種科研指標,儘量使其轉化為正面激勵的能量。現在的人文社科學界,顯然已經不是處於林毓生先生所倡導的“比慢”的時代,而是各種刊物異化衡量,各類項目本末倒置,以多快好省為導向的平庸時代。當前刊物雖亂,但學術同行口碑猶在,好文章總有去處,項目雖亂,但畢竟財政尚屬富裕,種類繁多,僧多而粥不缺,仍有一部分公平公正。在這種情況下,不妨以博士論文為基礎,適度擴展,擬定自己的研究計劃,認認真真地做好課題論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須趕時髦去追隨所謂指定題目(除非正好符合),也不要過於輕率地變換研究領域與主題。所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平心靜氣二三載,自然能水到渠成。

最後,認真地對待教學。在當前學術評價體系之下,教學可能被壓縮到次要的位置。但不管如何,需要以公心對待,對學生負責,不可心生怠慢,更不能敷衍了事。學人清譽口碑,學生乃第一評價者。我們都做過學生,箇中三昧,不言自明,自可換位思考。在此基礎之上,才會有教學相長兩相宜的佳話。

金錢和科研,就是“青椒”們的詩和遠方

本文來源:轉載自科研指南針服務平臺(ID:sciclubs)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社科學術圈整理。

金錢和科研,就是“青椒”們的詩和遠方

社科學術圈

35萬+社科學者關注

學術路上 · 與你同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