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父母養出什麼樣的孩子”不一定哦

情感 育兒 中青在線 2019-02-08
“什麼樣的父母養出什麼樣的孩子”不一定哦

“什麼樣的父母,養出什麼樣的孩子。”這句話乍看之下,有幾分道理,但倘若仔細去分辨分辨,又發現沒那麼簡單。

我有個學員,是幼兒園老師。有一次她跟我說起,班裡有個孩子,3歲,全託,父母每週末來接一次。平日上課時,孩子就在角落裡安靜地坐著,但每次老師問“要不要抱抱?”時,他都表現得非常積極,非常渴望肢體親密接觸。

這個學員說:“我和孩子母親溝通過,希望他家裡可以做些調整,多和孩子接近,但是孩子母親說自己小時候母親就是這樣對待她的,如今自己很獨立,獨自在國外求學多年,現在想想還挺感謝當年媽媽的‘狠心’。”

這樣的生活小細節,在親子互動中很常見。有些父母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對孩子的要求也從不放鬆,似乎在父母的心裡總有一個“龍生龍,鳳生鳳”的信念。

而行為魯莽、不講規則的父母,他們的孩子也常常成為人們眼中的“熊孩子”。所以,很多人聊起親子教育時,也常常認同“什麼樣的父母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中國人往往認為“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來的肉,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這樣的描述固然加強了親子間的連接,但同時也剝奪了孩子作為獨立個體存在的可能。

其影響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當孩子某些方面表現卓越時,周圍人的誇讚常常是“你這點隨你爸(媽)”。一旦循規蹈矩的父母有個桀驁不馴的孩子時,大家會說“這孩子一點都不隨爸媽”。由此可知,在集體潛意識裡,內化了“孩子是父母生命的一部分”。

那麼,“孩子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心理學家霍妮曾把孩子的成長比喻成一顆橡子。一顆橡子想要發芽、成長,最終成為一棵參天大樹,需要很多促進性因素,比如土壤、溫度、空氣、水、光照,還要避開“天災人禍”,缺一不可。相應地,原生家庭因素,只是若干影響因素中的其一。

更多的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人最終成長為什麼樣子,大致受如下幾方面因素的影響:

遺傳這一方面不僅來自於父母雙方的基因,還有隻屬於孩子自己的天生氣質類型。

我們常常會發現孩子有些特質與其父母不同,有些孩子的專注力保持,會高過同齡孩子;而有些孩子則表現出更多豐富情感體驗;還有孩子,則在認知能力方面更偏重於空間知覺,於是在搭建積木類遊戲的時候表現出更多的優勢……

這些事實都表明,每個孩子都具有天生的、與眾不同的氣質類型,這樣的氣質差別,是無法評價其優劣的。只要耐心觀察孩子,都會發現其各自的不同於他人的特點。當然,這也會受到親子互動過程的相互影響。

家庭的養育風格這其中也包括了養育者與一個具有獨特氣質類型孩子的互動模式。

舉例來說,一個表現出偏焦慮氣質,容易不安、緊張的孩子,可能在嬰兒階段,他的焦躁不安以及哭鬧行為,沒有穩定地得到及時滿足與安撫。也可能因為其天生的性格特質,導致對他的安撫顯得很困難,因此其養育者因為頻繁體驗受挫而放棄。

如果這樣的孩子遇到了節奏相對緩慢、不夠敏感的養育者,難以及時體察嬰兒的需要,則很可能孩子會被視為“難養”。養育者一旦形成並秉承了這樣的信念,又會在未來的育兒過程中,點點滴滴地影響著養育者與孩子的互動,進而又直接影響了孩子藉由養育者的評價去認識那個“養育者眼中的孩子”——“我”,由此其自我認識也受到了影響。

同樣,養育者的社會人際關係以及互動方式,包括自己對他人的看法,如何看待別人眼中的自己,以及應對挫折的態度等,都會影響孩子。

社會環境這是指家庭之外的環境對孩子人格成長的影響。我們常常看到在一個家庭背景下,不同的孩子卻有著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除了有天生氣質類型的因素以外,在同樣的家庭教育條件下,對孩子的人格影響巨大的,就是其後天所接觸到的社會環境。

雖然家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但父母們無需因此變得處處謹小慎微,以為自己哪裡稍有一點沒做好,就會帶給孩子無法彌補的心靈創傷。事實上,降低此類焦慮,不讓這份擔心在無意中淹沒了養育過程,可能是父母能夠帶給孩子最好的影響之一了。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