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老青島,曾經是舊中國文娛業的集中地,可以說僅次於魔都大上海,這裡是擁有眾多曲藝界名家和擁躉的青島港大碼頭。在這片最初由德國打造的膠州灣聖地,聚集了當時國內無數達官顯貴、社會名流和前朝遺臣。戲院和茶座的發展,也是因為他們的存在,茶餘飯後品茗聽曲的精神需要。青島港的戲院文化由此而興。今天說說青島最大的戲院,永安大戲院。

永安大戲院,修造於1924年,選址在平度路22號,建成時定名為"新舞臺",後使用"大舞臺"、"新新大舞臺"等,至青島解放前夕的1948年,才使用"永安大戲院"的名字。

永安大戲院由私人出資建造,它的出資人是當時青島"四大家族"之一,大名鼎鼎的島上鉅富——劉子山。劉子山(1877-1948),原名劉碧雲,字紫珊,又作子山,世人多稱"劉子山"。他祖籍山東掖縣(今山東萊州)灣頭村,兒時讀過幾年私塾,十四歲時(1898年)獨自闖蕩青島,給一個德國人當幫傭,由此學會了德語,為他今後的道路助益不少。

"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老青島,曾經是舊中國文娛業的集中地,可以說僅次於魔都大上海,這裡是擁有眾多曲藝界名家和擁躉的青島港大碼頭。在這片最初由德國打造的膠州灣聖地,聚集了當時國內無數達官顯貴、社會名流和前朝遺臣。戲院和茶座的發展,也是因為他們的存在,茶餘飯後品茗聽曲的精神需要。青島港的戲院文化由此而興。今天說說青島最大的戲院,永安大戲院。

永安大戲院,修造於1924年,選址在平度路22號,建成時定名為"新舞臺",後使用"大舞臺"、"新新大舞臺"等,至青島解放前夕的1948年,才使用"永安大戲院"的名字。

永安大戲院由私人出資建造,它的出資人是當時青島"四大家族"之一,大名鼎鼎的島上鉅富——劉子山。劉子山(1877-1948),原名劉碧雲,字紫珊,又作子山,世人多稱"劉子山"。他祖籍山東掖縣(今山東萊州)灣頭村,兒時讀過幾年私塾,十四歲時(1898年)獨自闖蕩青島,給一個德國人當幫傭,由此學會了德語,為他今後的道路助益不少。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前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劉子山利用德語優勢,找到一個為德國建築師當翻譯的工作,同時替人代辦建築材料。兩年後的1910年,精明幹練的劉子山以"福和永"為字號,獨資開設了"木材行",在青島扎住了根基。次年,他又買下海西的舊窯場,擴建成窯場,專制洋式紅色磚瓦。

他的眼光獨到長遠,產品非常適合當時青島建築業的需要,加之他提供的產品質量過硬,因此積累了許多老客戶,銷售很快,獲利不少。他同時還受聘擔任德國商人在青島開設的"禮和洋行"華人經理,經營顏料、花生的進出口貿易,所得佣金頗豐。這也是他積累資本的過程。

一戰前夕,他抓住材料短缺的時機,從國外大量進口木材,在戰爭爆發後高價出售,獲得數十倍暴利。1915年,日本出兵佔領青島,在當地官銷鴉片煙膏。劉子山藉機販賣日本煙膏,再發橫財。

"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老青島,曾經是舊中國文娛業的集中地,可以說僅次於魔都大上海,這裡是擁有眾多曲藝界名家和擁躉的青島港大碼頭。在這片最初由德國打造的膠州灣聖地,聚集了當時國內無數達官顯貴、社會名流和前朝遺臣。戲院和茶座的發展,也是因為他們的存在,茶餘飯後品茗聽曲的精神需要。青島港的戲院文化由此而興。今天說說青島最大的戲院,永安大戲院。

永安大戲院,修造於1924年,選址在平度路22號,建成時定名為"新舞臺",後使用"大舞臺"、"新新大舞臺"等,至青島解放前夕的1948年,才使用"永安大戲院"的名字。

永安大戲院由私人出資建造,它的出資人是當時青島"四大家族"之一,大名鼎鼎的島上鉅富——劉子山。劉子山(1877-1948),原名劉碧雲,字紫珊,又作子山,世人多稱"劉子山"。他祖籍山東掖縣(今山東萊州)灣頭村,兒時讀過幾年私塾,十四歲時(1898年)獨自闖蕩青島,給一個德國人當幫傭,由此學會了德語,為他今後的道路助益不少。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前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劉子山利用德語優勢,找到一個為德國建築師當翻譯的工作,同時替人代辦建築材料。兩年後的1910年,精明幹練的劉子山以"福和永"為字號,獨資開設了"木材行",在青島扎住了根基。次年,他又買下海西的舊窯場,擴建成窯場,專制洋式紅色磚瓦。

他的眼光獨到長遠,產品非常適合當時青島建築業的需要,加之他提供的產品質量過硬,因此積累了許多老客戶,銷售很快,獲利不少。他同時還受聘擔任德國商人在青島開設的"禮和洋行"華人經理,經營顏料、花生的進出口貿易,所得佣金頗豐。這也是他積累資本的過程。

一戰前夕,他抓住材料短缺的時機,從國外大量進口木材,在戰爭爆發後高價出售,獲得數十倍暴利。1915年,日本出兵佔領青島,在當地官銷鴉片煙膏。劉子山藉機販賣日本煙膏,再發橫財。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1918年,劉子山投資二十萬元,獨資創辦東萊銀行,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至1923年,他已經在天津、濟南和上海擁有三家分行,東萊銀行改組為股份公司,增資至三百萬元。1926年總行遷至天津,兩年後再遷上海。抗戰爆發前,劉子山被推舉為青島商會會董、山東旅滬同鄉會名譽會長。他多從事慈善事業,個人捐款疏浚河道、修築公路,創辦青島中學、濟南孤兒院。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劉子山避居天津法租界,拒不與日偽合作,並傳達至各銀行股東,"國難時期,宜閉關自守,緊縮業務。本人自願不再提取股息,以維同人生計",放棄了個人權益。此後,劉子山身體日衰,將東萊銀行業務託付兒子劉少山。1948年春,他因病至上海就醫,同年10月不治病逝。

青島港的永安大戲院,由劉子山傾力打造,被稱為"華北第一大劇場",名氣僅次於上海的天蟾大舞臺。永安以戲曲演出為主,當時梨園界盛傳"沒到永安唱過,就不算名角"的說法。1924年竣工時,建築面積近兩千四百餘平米,雙層磚木結構,客座1214個,設置高中低三類席位,算上一層兩側的"碼票"(價格最低的站票),可容納三千人同時觀演。因此,沒有一定粉絲量的演員,不敢在這裡開戲,沒有足夠的觀眾,坐席稀稀拉拉,是很跌份的事情。

"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老青島,曾經是舊中國文娛業的集中地,可以說僅次於魔都大上海,這裡是擁有眾多曲藝界名家和擁躉的青島港大碼頭。在這片最初由德國打造的膠州灣聖地,聚集了當時國內無數達官顯貴、社會名流和前朝遺臣。戲院和茶座的發展,也是因為他們的存在,茶餘飯後品茗聽曲的精神需要。青島港的戲院文化由此而興。今天說說青島最大的戲院,永安大戲院。

永安大戲院,修造於1924年,選址在平度路22號,建成時定名為"新舞臺",後使用"大舞臺"、"新新大舞臺"等,至青島解放前夕的1948年,才使用"永安大戲院"的名字。

永安大戲院由私人出資建造,它的出資人是當時青島"四大家族"之一,大名鼎鼎的島上鉅富——劉子山。劉子山(1877-1948),原名劉碧雲,字紫珊,又作子山,世人多稱"劉子山"。他祖籍山東掖縣(今山東萊州)灣頭村,兒時讀過幾年私塾,十四歲時(1898年)獨自闖蕩青島,給一個德國人當幫傭,由此學會了德語,為他今後的道路助益不少。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前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劉子山利用德語優勢,找到一個為德國建築師當翻譯的工作,同時替人代辦建築材料。兩年後的1910年,精明幹練的劉子山以"福和永"為字號,獨資開設了"木材行",在青島扎住了根基。次年,他又買下海西的舊窯場,擴建成窯場,專制洋式紅色磚瓦。

他的眼光獨到長遠,產品非常適合當時青島建築業的需要,加之他提供的產品質量過硬,因此積累了許多老客戶,銷售很快,獲利不少。他同時還受聘擔任德國商人在青島開設的"禮和洋行"華人經理,經營顏料、花生的進出口貿易,所得佣金頗豐。這也是他積累資本的過程。

一戰前夕,他抓住材料短缺的時機,從國外大量進口木材,在戰爭爆發後高價出售,獲得數十倍暴利。1915年,日本出兵佔領青島,在當地官銷鴉片煙膏。劉子山藉機販賣日本煙膏,再發橫財。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1918年,劉子山投資二十萬元,獨資創辦東萊銀行,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至1923年,他已經在天津、濟南和上海擁有三家分行,東萊銀行改組為股份公司,增資至三百萬元。1926年總行遷至天津,兩年後再遷上海。抗戰爆發前,劉子山被推舉為青島商會會董、山東旅滬同鄉會名譽會長。他多從事慈善事業,個人捐款疏浚河道、修築公路,創辦青島中學、濟南孤兒院。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劉子山避居天津法租界,拒不與日偽合作,並傳達至各銀行股東,"國難時期,宜閉關自守,緊縮業務。本人自願不再提取股息,以維同人生計",放棄了個人權益。此後,劉子山身體日衰,將東萊銀行業務託付兒子劉少山。1948年春,他因病至上海就醫,同年10月不治病逝。

青島港的永安大戲院,由劉子山傾力打造,被稱為"華北第一大劇場",名氣僅次於上海的天蟾大舞臺。永安以戲曲演出為主,當時梨園界盛傳"沒到永安唱過,就不算名角"的說法。1924年竣工時,建築面積近兩千四百餘平米,雙層磚木結構,客座1214個,設置高中低三類席位,算上一層兩側的"碼票"(價格最低的站票),可容納三千人同時觀演。因此,沒有一定粉絲量的演員,不敢在這裡開戲,沒有足夠的觀眾,坐席稀稀拉拉,是很跌份的事情。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由於名角雲集,永安大戲院的票價頗高。據1933年《青島指南》記載,當時的永安特等票七角、頭等票四角、二等票二角、包廂一元。,按照當時的物價,一袋麵粉不過兩元。1952年八九月間,梅蘭芳親率梅蘭芳劇團來青,永安大戲院上演梅派名劇 《貴妃醉酒》、《鳳還巢》、《宇宙鋒》、《霸王別姬》等,劇院的最高票價達28000元,碼票也要8000元,那時的30000萬元,可以買到30斤大米,那個年月,這口糧還是很珍貴的。即便如此,每天的演出仍是萬人空巷,一票難求。

這些名角一般都下榻在永安大戲院附近,曲阜路上的瀛洲旅社,同團的演員就慣例住在戲院宿舍或附近的亞細亞旅館。瀛洲旅社原先是李鴻章親外甥張士珩的別墅,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授二品銜、任山東補用道的張士珩避居青島,就住在這裡。民國六年(1917年)張士珩在青病逝。他的住宅遂改建為瀛洲旅社,房間不多,但精緻典雅,有中國傳統式花園。

據說,當時的永安戲院還設置"案目"。案目,是在戲院中為觀眾找座位的人,為戲院做宣傳拉客戶。按照慣例,戲園一般有案目二十人左右,由(案目頭)組織。所有的案目,由案目頭挑選,都是頭腦靈活、善於觀色的人,並有各行業頭面人物及寓公紳士的關係。

從事案目,每人需交一百元押櫃金,存於戲園老闆。觀眾進入戲院時不用買票,而是在落座之後,直接向案目交費,案目在戲園執業不取薪金,在生意做成後,按戲票面值九折計算佣金,另外還有觀眾的小費補貼。案目也可自行僱傭夥計幫工,每月由案目給工資。抗戰爆發,各戲院經營惟艱,逐漸實行定點售票對號入座的制度,由此案目制消失在歷史中。

"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老青島,曾經是舊中國文娛業的集中地,可以說僅次於魔都大上海,這裡是擁有眾多曲藝界名家和擁躉的青島港大碼頭。在這片最初由德國打造的膠州灣聖地,聚集了當時國內無數達官顯貴、社會名流和前朝遺臣。戲院和茶座的發展,也是因為他們的存在,茶餘飯後品茗聽曲的精神需要。青島港的戲院文化由此而興。今天說說青島最大的戲院,永安大戲院。

永安大戲院,修造於1924年,選址在平度路22號,建成時定名為"新舞臺",後使用"大舞臺"、"新新大舞臺"等,至青島解放前夕的1948年,才使用"永安大戲院"的名字。

永安大戲院由私人出資建造,它的出資人是當時青島"四大家族"之一,大名鼎鼎的島上鉅富——劉子山。劉子山(1877-1948),原名劉碧雲,字紫珊,又作子山,世人多稱"劉子山"。他祖籍山東掖縣(今山東萊州)灣頭村,兒時讀過幾年私塾,十四歲時(1898年)獨自闖蕩青島,給一個德國人當幫傭,由此學會了德語,為他今後的道路助益不少。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前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劉子山利用德語優勢,找到一個為德國建築師當翻譯的工作,同時替人代辦建築材料。兩年後的1910年,精明幹練的劉子山以"福和永"為字號,獨資開設了"木材行",在青島扎住了根基。次年,他又買下海西的舊窯場,擴建成窯場,專制洋式紅色磚瓦。

他的眼光獨到長遠,產品非常適合當時青島建築業的需要,加之他提供的產品質量過硬,因此積累了許多老客戶,銷售很快,獲利不少。他同時還受聘擔任德國商人在青島開設的"禮和洋行"華人經理,經營顏料、花生的進出口貿易,所得佣金頗豐。這也是他積累資本的過程。

一戰前夕,他抓住材料短缺的時機,從國外大量進口木材,在戰爭爆發後高價出售,獲得數十倍暴利。1915年,日本出兵佔領青島,在當地官銷鴉片煙膏。劉子山藉機販賣日本煙膏,再發橫財。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1918年,劉子山投資二十萬元,獨資創辦東萊銀行,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至1923年,他已經在天津、濟南和上海擁有三家分行,東萊銀行改組為股份公司,增資至三百萬元。1926年總行遷至天津,兩年後再遷上海。抗戰爆發前,劉子山被推舉為青島商會會董、山東旅滬同鄉會名譽會長。他多從事慈善事業,個人捐款疏浚河道、修築公路,創辦青島中學、濟南孤兒院。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劉子山避居天津法租界,拒不與日偽合作,並傳達至各銀行股東,"國難時期,宜閉關自守,緊縮業務。本人自願不再提取股息,以維同人生計",放棄了個人權益。此後,劉子山身體日衰,將東萊銀行業務託付兒子劉少山。1948年春,他因病至上海就醫,同年10月不治病逝。

青島港的永安大戲院,由劉子山傾力打造,被稱為"華北第一大劇場",名氣僅次於上海的天蟾大舞臺。永安以戲曲演出為主,當時梨園界盛傳"沒到永安唱過,就不算名角"的說法。1924年竣工時,建築面積近兩千四百餘平米,雙層磚木結構,客座1214個,設置高中低三類席位,算上一層兩側的"碼票"(價格最低的站票),可容納三千人同時觀演。因此,沒有一定粉絲量的演員,不敢在這裡開戲,沒有足夠的觀眾,坐席稀稀拉拉,是很跌份的事情。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由於名角雲集,永安大戲院的票價頗高。據1933年《青島指南》記載,當時的永安特等票七角、頭等票四角、二等票二角、包廂一元。,按照當時的物價,一袋麵粉不過兩元。1952年八九月間,梅蘭芳親率梅蘭芳劇團來青,永安大戲院上演梅派名劇 《貴妃醉酒》、《鳳還巢》、《宇宙鋒》、《霸王別姬》等,劇院的最高票價達28000元,碼票也要8000元,那時的30000萬元,可以買到30斤大米,那個年月,這口糧還是很珍貴的。即便如此,每天的演出仍是萬人空巷,一票難求。

這些名角一般都下榻在永安大戲院附近,曲阜路上的瀛洲旅社,同團的演員就慣例住在戲院宿舍或附近的亞細亞旅館。瀛洲旅社原先是李鴻章親外甥張士珩的別墅,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授二品銜、任山東補用道的張士珩避居青島,就住在這裡。民國六年(1917年)張士珩在青病逝。他的住宅遂改建為瀛洲旅社,房間不多,但精緻典雅,有中國傳統式花園。

據說,當時的永安戲院還設置"案目"。案目,是在戲院中為觀眾找座位的人,為戲院做宣傳拉客戶。按照慣例,戲園一般有案目二十人左右,由(案目頭)組織。所有的案目,由案目頭挑選,都是頭腦靈活、善於觀色的人,並有各行業頭面人物及寓公紳士的關係。

從事案目,每人需交一百元押櫃金,存於戲園老闆。觀眾進入戲院時不用買票,而是在落座之後,直接向案目交費,案目在戲園執業不取薪金,在生意做成後,按戲票面值九折計算佣金,另外還有觀眾的小費補貼。案目也可自行僱傭夥計幫工,每月由案目給工資。抗戰爆發,各戲院經營惟艱,逐漸實行定點售票對號入座的制度,由此案目制消失在歷史中。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1927年,大軍閥張宗昌為父親慶壽,邀請到當時最有聲望的戲曲藝術家,包括餘叔巖、楊小樓、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高慶奎、筱翠花、程繼先、王又辰等。劉子山與張宗昌同為掖縣老鄉,於是便商議請他們到永安大戲院演出。張宗昌也看中了那裡的環境和規模,欣然同意。

這是永安大戲院第一次接待如許層次的名伶演員,一時青島港可謂群星雲集,永安無疑是全青島的目光所聚。這些位京劇界的大腕兒在永安連續上演三天,都是耳熟能詳的經典劇目,如《天女散花》、《玉堂春》、《定軍山》等,座無虛席,場場爆滿,堪稱盛會。這樣的規模如今在青島不可想象,也不曾有過。

永安大戲院從此聞名天下,眾多京劇大師和名家,包括四大名旦、四小名旦以及四大鬚生等,只要是在青島,就一定會選擇永安大戲院演出,成為藝術界的盛事。這個盛況,一直延續到解放後,青島市京劇團成立,永安大戲院成為固定的演出場地,主要演員為著名老生言少朋和張少樓伉儷、著名梅派旦角張春秋、著名武生韓小樓、著名麒派傳人董春伯等。

1954年10月25日,中國海軍第一支驅逐艦部隊成立大會,選在青島永安大戲院舉行。青島基地政委盧仁燦宣讀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驅逐艦大隊"成立的命令,人民海軍第一支驅逐艦部隊宣告誕生。次日,中蘇雙方在青島軍港碼頭舉行驅逐艦交接簽字和命名授旗儀式。為永安大戲院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老青島,曾經是舊中國文娛業的集中地,可以說僅次於魔都大上海,這裡是擁有眾多曲藝界名家和擁躉的青島港大碼頭。在這片最初由德國打造的膠州灣聖地,聚集了當時國內無數達官顯貴、社會名流和前朝遺臣。戲院和茶座的發展,也是因為他們的存在,茶餘飯後品茗聽曲的精神需要。青島港的戲院文化由此而興。今天說說青島最大的戲院,永安大戲院。

永安大戲院,修造於1924年,選址在平度路22號,建成時定名為"新舞臺",後使用"大舞臺"、"新新大舞臺"等,至青島解放前夕的1948年,才使用"永安大戲院"的名字。

永安大戲院由私人出資建造,它的出資人是當時青島"四大家族"之一,大名鼎鼎的島上鉅富——劉子山。劉子山(1877-1948),原名劉碧雲,字紫珊,又作子山,世人多稱"劉子山"。他祖籍山東掖縣(今山東萊州)灣頭村,兒時讀過幾年私塾,十四歲時(1898年)獨自闖蕩青島,給一個德國人當幫傭,由此學會了德語,為他今後的道路助益不少。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前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劉子山利用德語優勢,找到一個為德國建築師當翻譯的工作,同時替人代辦建築材料。兩年後的1910年,精明幹練的劉子山以"福和永"為字號,獨資開設了"木材行",在青島扎住了根基。次年,他又買下海西的舊窯場,擴建成窯場,專制洋式紅色磚瓦。

他的眼光獨到長遠,產品非常適合當時青島建築業的需要,加之他提供的產品質量過硬,因此積累了許多老客戶,銷售很快,獲利不少。他同時還受聘擔任德國商人在青島開設的"禮和洋行"華人經理,經營顏料、花生的進出口貿易,所得佣金頗豐。這也是他積累資本的過程。

一戰前夕,他抓住材料短缺的時機,從國外大量進口木材,在戰爭爆發後高價出售,獲得數十倍暴利。1915年,日本出兵佔領青島,在當地官銷鴉片煙膏。劉子山藉機販賣日本煙膏,再發橫財。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1918年,劉子山投資二十萬元,獨資創辦東萊銀行,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至1923年,他已經在天津、濟南和上海擁有三家分行,東萊銀行改組為股份公司,增資至三百萬元。1926年總行遷至天津,兩年後再遷上海。抗戰爆發前,劉子山被推舉為青島商會會董、山東旅滬同鄉會名譽會長。他多從事慈善事業,個人捐款疏浚河道、修築公路,創辦青島中學、濟南孤兒院。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劉子山避居天津法租界,拒不與日偽合作,並傳達至各銀行股東,"國難時期,宜閉關自守,緊縮業務。本人自願不再提取股息,以維同人生計",放棄了個人權益。此後,劉子山身體日衰,將東萊銀行業務託付兒子劉少山。1948年春,他因病至上海就醫,同年10月不治病逝。

青島港的永安大戲院,由劉子山傾力打造,被稱為"華北第一大劇場",名氣僅次於上海的天蟾大舞臺。永安以戲曲演出為主,當時梨園界盛傳"沒到永安唱過,就不算名角"的說法。1924年竣工時,建築面積近兩千四百餘平米,雙層磚木結構,客座1214個,設置高中低三類席位,算上一層兩側的"碼票"(價格最低的站票),可容納三千人同時觀演。因此,沒有一定粉絲量的演員,不敢在這裡開戲,沒有足夠的觀眾,坐席稀稀拉拉,是很跌份的事情。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由於名角雲集,永安大戲院的票價頗高。據1933年《青島指南》記載,當時的永安特等票七角、頭等票四角、二等票二角、包廂一元。,按照當時的物價,一袋麵粉不過兩元。1952年八九月間,梅蘭芳親率梅蘭芳劇團來青,永安大戲院上演梅派名劇 《貴妃醉酒》、《鳳還巢》、《宇宙鋒》、《霸王別姬》等,劇院的最高票價達28000元,碼票也要8000元,那時的30000萬元,可以買到30斤大米,那個年月,這口糧還是很珍貴的。即便如此,每天的演出仍是萬人空巷,一票難求。

這些名角一般都下榻在永安大戲院附近,曲阜路上的瀛洲旅社,同團的演員就慣例住在戲院宿舍或附近的亞細亞旅館。瀛洲旅社原先是李鴻章親外甥張士珩的別墅,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授二品銜、任山東補用道的張士珩避居青島,就住在這裡。民國六年(1917年)張士珩在青病逝。他的住宅遂改建為瀛洲旅社,房間不多,但精緻典雅,有中國傳統式花園。

據說,當時的永安戲院還設置"案目"。案目,是在戲院中為觀眾找座位的人,為戲院做宣傳拉客戶。按照慣例,戲園一般有案目二十人左右,由(案目頭)組織。所有的案目,由案目頭挑選,都是頭腦靈活、善於觀色的人,並有各行業頭面人物及寓公紳士的關係。

從事案目,每人需交一百元押櫃金,存於戲園老闆。觀眾進入戲院時不用買票,而是在落座之後,直接向案目交費,案目在戲園執業不取薪金,在生意做成後,按戲票面值九折計算佣金,另外還有觀眾的小費補貼。案目也可自行僱傭夥計幫工,每月由案目給工資。抗戰爆發,各戲院經營惟艱,逐漸實行定點售票對號入座的制度,由此案目制消失在歷史中。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1927年,大軍閥張宗昌為父親慶壽,邀請到當時最有聲望的戲曲藝術家,包括餘叔巖、楊小樓、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高慶奎、筱翠花、程繼先、王又辰等。劉子山與張宗昌同為掖縣老鄉,於是便商議請他們到永安大戲院演出。張宗昌也看中了那裡的環境和規模,欣然同意。

這是永安大戲院第一次接待如許層次的名伶演員,一時青島港可謂群星雲集,永安無疑是全青島的目光所聚。這些位京劇界的大腕兒在永安連續上演三天,都是耳熟能詳的經典劇目,如《天女散花》、《玉堂春》、《定軍山》等,座無虛席,場場爆滿,堪稱盛會。這樣的規模如今在青島不可想象,也不曾有過。

永安大戲院從此聞名天下,眾多京劇大師和名家,包括四大名旦、四小名旦以及四大鬚生等,只要是在青島,就一定會選擇永安大戲院演出,成為藝術界的盛事。這個盛況,一直延續到解放後,青島市京劇團成立,永安大戲院成為固定的演出場地,主要演員為著名老生言少朋和張少樓伉儷、著名梅派旦角張春秋、著名武生韓小樓、著名麒派傳人董春伯等。

1954年10月25日,中國海軍第一支驅逐艦部隊成立大會,選在青島永安大戲院舉行。青島基地政委盧仁燦宣讀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驅逐艦大隊"成立的命令,人民海軍第一支驅逐艦部隊宣告誕生。次日,中蘇雙方在青島軍港碼頭舉行驅逐艦交接簽字和命名授旗儀式。為永安大戲院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1960年代,永安大戲院改名為"延安劇院",所用傳統劇目停演,能夠批准演出的,是一些"革命樣板戲",也只是偶爾上演,平時大多空置狀態。20世紀80年代後期,"延安劇院"恢復為原名"永安大戲院"。

改革開放後,許多戲曲名家也爭相來此演戲,六十個春秋的老戲院重獲新生。1981年5月,北京風雷京劇團來青獻藝,在永安大戲院連演九天,一票難求。次年8月底,北京的相聲名家姜昆、李文華、侯耀文、石富寬、馮鞏、劉偉等,在此舉辦了相聲晚會,成為青島相聲藝術的難得場面。

1987年,已是七十四歲高齡的老藝術家何玉蓉,與江西省京劇團來青,選在永安大戲院,演出了汪派名劇《哭祖廟》、《刀劈三關》和《馬前潑水》等精品劇目。仍然是座無虛席,場場精彩,在座觀眾為老藝術家的精神和氣質折服,難以置信這位嗓音洪亮高亢的老生藝人竟是古稀老太。

永安大戲院,終於沒能度過它的七十歲生日,於1994年拆除,後修建為青島市群眾文化館。永安的名字,只留在老一輩青島市民的記憶中。

"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老青島,曾經是舊中國文娛業的集中地,可以說僅次於魔都大上海,這裡是擁有眾多曲藝界名家和擁躉的青島港大碼頭。在這片最初由德國打造的膠州灣聖地,聚集了當時國內無數達官顯貴、社會名流和前朝遺臣。戲院和茶座的發展,也是因為他們的存在,茶餘飯後品茗聽曲的精神需要。青島港的戲院文化由此而興。今天說說青島最大的戲院,永安大戲院。

永安大戲院,修造於1924年,選址在平度路22號,建成時定名為"新舞臺",後使用"大舞臺"、"新新大舞臺"等,至青島解放前夕的1948年,才使用"永安大戲院"的名字。

永安大戲院由私人出資建造,它的出資人是當時青島"四大家族"之一,大名鼎鼎的島上鉅富——劉子山。劉子山(1877-1948),原名劉碧雲,字紫珊,又作子山,世人多稱"劉子山"。他祖籍山東掖縣(今山東萊州)灣頭村,兒時讀過幾年私塾,十四歲時(1898年)獨自闖蕩青島,給一個德國人當幫傭,由此學會了德語,為他今後的道路助益不少。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前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劉子山利用德語優勢,找到一個為德國建築師當翻譯的工作,同時替人代辦建築材料。兩年後的1910年,精明幹練的劉子山以"福和永"為字號,獨資開設了"木材行",在青島扎住了根基。次年,他又買下海西的舊窯場,擴建成窯場,專制洋式紅色磚瓦。

他的眼光獨到長遠,產品非常適合當時青島建築業的需要,加之他提供的產品質量過硬,因此積累了許多老客戶,銷售很快,獲利不少。他同時還受聘擔任德國商人在青島開設的"禮和洋行"華人經理,經營顏料、花生的進出口貿易,所得佣金頗豐。這也是他積累資本的過程。

一戰前夕,他抓住材料短缺的時機,從國外大量進口木材,在戰爭爆發後高價出售,獲得數十倍暴利。1915年,日本出兵佔領青島,在當地官銷鴉片煙膏。劉子山藉機販賣日本煙膏,再發橫財。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1918年,劉子山投資二十萬元,獨資創辦東萊銀行,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至1923年,他已經在天津、濟南和上海擁有三家分行,東萊銀行改組為股份公司,增資至三百萬元。1926年總行遷至天津,兩年後再遷上海。抗戰爆發前,劉子山被推舉為青島商會會董、山東旅滬同鄉會名譽會長。他多從事慈善事業,個人捐款疏浚河道、修築公路,創辦青島中學、濟南孤兒院。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劉子山避居天津法租界,拒不與日偽合作,並傳達至各銀行股東,"國難時期,宜閉關自守,緊縮業務。本人自願不再提取股息,以維同人生計",放棄了個人權益。此後,劉子山身體日衰,將東萊銀行業務託付兒子劉少山。1948年春,他因病至上海就醫,同年10月不治病逝。

青島港的永安大戲院,由劉子山傾力打造,被稱為"華北第一大劇場",名氣僅次於上海的天蟾大舞臺。永安以戲曲演出為主,當時梨園界盛傳"沒到永安唱過,就不算名角"的說法。1924年竣工時,建築面積近兩千四百餘平米,雙層磚木結構,客座1214個,設置高中低三類席位,算上一層兩側的"碼票"(價格最低的站票),可容納三千人同時觀演。因此,沒有一定粉絲量的演員,不敢在這裡開戲,沒有足夠的觀眾,坐席稀稀拉拉,是很跌份的事情。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由於名角雲集,永安大戲院的票價頗高。據1933年《青島指南》記載,當時的永安特等票七角、頭等票四角、二等票二角、包廂一元。,按照當時的物價,一袋麵粉不過兩元。1952年八九月間,梅蘭芳親率梅蘭芳劇團來青,永安大戲院上演梅派名劇 《貴妃醉酒》、《鳳還巢》、《宇宙鋒》、《霸王別姬》等,劇院的最高票價達28000元,碼票也要8000元,那時的30000萬元,可以買到30斤大米,那個年月,這口糧還是很珍貴的。即便如此,每天的演出仍是萬人空巷,一票難求。

這些名角一般都下榻在永安大戲院附近,曲阜路上的瀛洲旅社,同團的演員就慣例住在戲院宿舍或附近的亞細亞旅館。瀛洲旅社原先是李鴻章親外甥張士珩的別墅,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授二品銜、任山東補用道的張士珩避居青島,就住在這裡。民國六年(1917年)張士珩在青病逝。他的住宅遂改建為瀛洲旅社,房間不多,但精緻典雅,有中國傳統式花園。

據說,當時的永安戲院還設置"案目"。案目,是在戲院中為觀眾找座位的人,為戲院做宣傳拉客戶。按照慣例,戲園一般有案目二十人左右,由(案目頭)組織。所有的案目,由案目頭挑選,都是頭腦靈活、善於觀色的人,並有各行業頭面人物及寓公紳士的關係。

從事案目,每人需交一百元押櫃金,存於戲園老闆。觀眾進入戲院時不用買票,而是在落座之後,直接向案目交費,案目在戲園執業不取薪金,在生意做成後,按戲票面值九折計算佣金,另外還有觀眾的小費補貼。案目也可自行僱傭夥計幫工,每月由案目給工資。抗戰爆發,各戲院經營惟艱,逐漸實行定點售票對號入座的制度,由此案目制消失在歷史中。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1927年,大軍閥張宗昌為父親慶壽,邀請到當時最有聲望的戲曲藝術家,包括餘叔巖、楊小樓、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高慶奎、筱翠花、程繼先、王又辰等。劉子山與張宗昌同為掖縣老鄉,於是便商議請他們到永安大戲院演出。張宗昌也看中了那裡的環境和規模,欣然同意。

這是永安大戲院第一次接待如許層次的名伶演員,一時青島港可謂群星雲集,永安無疑是全青島的目光所聚。這些位京劇界的大腕兒在永安連續上演三天,都是耳熟能詳的經典劇目,如《天女散花》、《玉堂春》、《定軍山》等,座無虛席,場場爆滿,堪稱盛會。這樣的規模如今在青島不可想象,也不曾有過。

永安大戲院從此聞名天下,眾多京劇大師和名家,包括四大名旦、四小名旦以及四大鬚生等,只要是在青島,就一定會選擇永安大戲院演出,成為藝術界的盛事。這個盛況,一直延續到解放後,青島市京劇團成立,永安大戲院成為固定的演出場地,主要演員為著名老生言少朋和張少樓伉儷、著名梅派旦角張春秋、著名武生韓小樓、著名麒派傳人董春伯等。

1954年10月25日,中國海軍第一支驅逐艦部隊成立大會,選在青島永安大戲院舉行。青島基地政委盧仁燦宣讀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驅逐艦大隊"成立的命令,人民海軍第一支驅逐艦部隊宣告誕生。次日,中蘇雙方在青島軍港碼頭舉行驅逐艦交接簽字和命名授旗儀式。為永安大戲院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1960年代,永安大戲院改名為"延安劇院",所用傳統劇目停演,能夠批准演出的,是一些"革命樣板戲",也只是偶爾上演,平時大多空置狀態。20世紀80年代後期,"延安劇院"恢復為原名"永安大戲院"。

改革開放後,許多戲曲名家也爭相來此演戲,六十個春秋的老戲院重獲新生。1981年5月,北京風雷京劇團來青獻藝,在永安大戲院連演九天,一票難求。次年8月底,北京的相聲名家姜昆、李文華、侯耀文、石富寬、馮鞏、劉偉等,在此舉辦了相聲晚會,成為青島相聲藝術的難得場面。

1987年,已是七十四歲高齡的老藝術家何玉蓉,與江西省京劇團來青,選在永安大戲院,演出了汪派名劇《哭祖廟》、《刀劈三關》和《馬前潑水》等精品劇目。仍然是座無虛席,場場精彩,在座觀眾為老藝術家的精神和氣質折服,難以置信這位嗓音洪亮高亢的老生藝人竟是古稀老太。

永安大戲院,終於沒能度過它的七十歲生日,於1994年拆除,後修建為青島市群眾文化館。永安的名字,只留在老一輩青島市民的記憶中。

青島大戲院|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戲院,有'華北第一'的美譽

(頭條號"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原創。限於學識,本篇圖文參考資料,均來源互聯網公眾網絡,侵權即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