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了“傾城”的雙重含義,你就讀懂了《傾城之戀》'

"

張愛玲出身於一個上海的富貴之家,從小就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但這些並沒有給她帶來幸福。由於父母長期不和,她四歲時母親就拋棄了她,她自幼就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溫暖,後來不得不離家出走。

不幸的童年,動盪的社會,使她過早地感受了人間冷暖,對人生也有了自己獨特的思考。她的小說,用參差多態的手法寫出了現代男女的複雜情感,在虛偽中見真實,浮華中見質樸。

"

張愛玲出身於一個上海的富貴之家,從小就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但這些並沒有給她帶來幸福。由於父母長期不和,她四歲時母親就拋棄了她,她自幼就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溫暖,後來不得不離家出走。

不幸的童年,動盪的社會,使她過早地感受了人間冷暖,對人生也有了自己獨特的思考。她的小說,用參差多態的手法寫出了現代男女的複雜情感,在虛偽中見真實,浮華中見質樸。

懂了“傾城”的雙重含義,你就讀懂了《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代表作之一,寫於1943年,講述了白流蘇與範柳原之間的愛情故事。這個小說名,會讓人以為小說寫的是一個絕代佳人的故事。雖然《傾城之戀》的女主人公白流蘇相貌也很美麗,但這並非作者所要強調的內容。

筆者認為,張愛玲以此為書名,賦予了雙重含義,耐人尋味。

一、地理意義上的“傾城”

地理意義上“傾城”,意味著一座城的淪陷、毀滅。

小說描寫了一場戰火摧殘後的香港,這場戰火對白流蘇與範柳原戀情的變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對於張愛玲來說,戰爭是她一生中最深刻的人生經歷。太平洋戰爭期間,張愛玲正在香港大學讀書,親身經歷了香港的戰事,由於學校被戰火毀滅,她不得不放棄學業之夢,返回上海。在散文《燼餘錄》中,她記錄了這一段經歷:“圍城的十八天裡,誰都有那種清晨四點鐘的難捱的感覺——寒噤的黎明,什麼都是模糊、瑟縮、靠不住。回不了家,等回去了,也許家已經不存在了。房子可以毀掉,錢轉眼可以成廢紙,又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

戰爭過後,燈紅酒綠暗淡下來,留給人們的只有黑暗、冰冷、死寂的世界。張愛玲在小說中寫道:“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

戰爭,讓人像朝生暮死的蜉蝣一樣生存著。戰爭帶給了人一種幻滅感,但同時也會盪滌浮躁的心靈,讓人學會珍惜眼前的一切。戰火摧殘後的香港,一切都通入黑暗,彷彿變得虛無,人們在黑暗中踉踉蹌蹌地行走,流蘇在被窩裡,只能聽見窗外嗚嗚作響的風聲,心中充滿了孤獨與恐懼。這樣孤獨無助的環境,為兩人冰釋前嫌、達成諒解創造了外部條件。

"

張愛玲出身於一個上海的富貴之家,從小就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但這些並沒有給她帶來幸福。由於父母長期不和,她四歲時母親就拋棄了她,她自幼就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溫暖,後來不得不離家出走。

不幸的童年,動盪的社會,使她過早地感受了人間冷暖,對人生也有了自己獨特的思考。她的小說,用參差多態的手法寫出了現代男女的複雜情感,在虛偽中見真實,浮華中見質樸。

懂了“傾城”的雙重含義,你就讀懂了《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代表作之一,寫於1943年,講述了白流蘇與範柳原之間的愛情故事。這個小說名,會讓人以為小說寫的是一個絕代佳人的故事。雖然《傾城之戀》的女主人公白流蘇相貌也很美麗,但這並非作者所要強調的內容。

筆者認為,張愛玲以此為書名,賦予了雙重含義,耐人尋味。

一、地理意義上的“傾城”

地理意義上“傾城”,意味著一座城的淪陷、毀滅。

小說描寫了一場戰火摧殘後的香港,這場戰火對白流蘇與範柳原戀情的變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對於張愛玲來說,戰爭是她一生中最深刻的人生經歷。太平洋戰爭期間,張愛玲正在香港大學讀書,親身經歷了香港的戰事,由於學校被戰火毀滅,她不得不放棄學業之夢,返回上海。在散文《燼餘錄》中,她記錄了這一段經歷:“圍城的十八天裡,誰都有那種清晨四點鐘的難捱的感覺——寒噤的黎明,什麼都是模糊、瑟縮、靠不住。回不了家,等回去了,也許家已經不存在了。房子可以毀掉,錢轉眼可以成廢紙,又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

戰爭過後,燈紅酒綠暗淡下來,留給人們的只有黑暗、冰冷、死寂的世界。張愛玲在小說中寫道:“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

戰爭,讓人像朝生暮死的蜉蝣一樣生存著。戰爭帶給了人一種幻滅感,但同時也會盪滌浮躁的心靈,讓人學會珍惜眼前的一切。戰火摧殘後的香港,一切都通入黑暗,彷彿變得虛無,人們在黑暗中踉踉蹌蹌地行走,流蘇在被窩裡,只能聽見窗外嗚嗚作響的風聲,心中充滿了孤獨與恐懼。這樣孤獨無助的環境,為兩人冰釋前嫌、達成諒解創造了外部條件。

懂了“傾城”的雙重含義,你就讀懂了《傾城之戀》

二、心理意義上的“傾城”

白流蘇,出生在一個上海的遺老家庭,她有過一次不幸婚姻,在孃家也不受待見。在家中,她總是受到冷眼與責罵,為了在生活的夾縫中生存下去,她形成了凡事不得不多算計幾分的心理。

因此,在她的眼裡,愛情不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而是一場與生活的賭博,如果賭對了,她的人生就成功了。她之所以選擇範柳原,也是因為他的外在條件合適,而且又恰好適時出現,為了贏得這場賭博,她勇敢地衝破了家庭的束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範柳原,一個華僑富商,在英國長大,回到祖國尋夢。他風流倜儻,但是,他並不是真正意義的“渣男”,在內心,他也是渴望愛情的。他厭倦了物慾橫流的物質社會,厭惡了那些只想貪圖物質的女人,對她們都是逢場作戲,而白流蘇身上傳統的大家閨秀氣質讓他心動,但他始終無法確定白流蘇是否真的愛他。

兩個各自打著如意算盤的兩個男女,他們之間展開了一場愛情宮心計。白流蘇要的是婚姻,只有婚姻才能給她安全感;而範柳原卻偏偏不領情,從來不給她許諾天長地久,只是暫時將她當成一個普通情人。

雙方都設有一層厚厚的防禦機制,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都不容易,從而就有了兩人鬧矛盾,流蘇再度返滬的一幕。

他們兩人都生活在偽裝之中,不肯向對方道出自己的真實心理。他們的愛情,表面看起來很華麗,但卻毫無浪漫情調,即使挾裹著各種動人的元素。

不同的生活處境,不同的人生經歷,使得雙方在心理上有著嚴重的隔閡,在世俗的城堡裡,城裡的範柳原想逃出來,城外的白流蘇想衝進去 。

所以,心理意義上的“傾城”,意味著衝破各自的心靈之城,進入到對方的心靈之城中。

"

張愛玲出身於一個上海的富貴之家,從小就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但這些並沒有給她帶來幸福。由於父母長期不和,她四歲時母親就拋棄了她,她自幼就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溫暖,後來不得不離家出走。

不幸的童年,動盪的社會,使她過早地感受了人間冷暖,對人生也有了自己獨特的思考。她的小說,用參差多態的手法寫出了現代男女的複雜情感,在虛偽中見真實,浮華中見質樸。

懂了“傾城”的雙重含義,你就讀懂了《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代表作之一,寫於1943年,講述了白流蘇與範柳原之間的愛情故事。這個小說名,會讓人以為小說寫的是一個絕代佳人的故事。雖然《傾城之戀》的女主人公白流蘇相貌也很美麗,但這並非作者所要強調的內容。

筆者認為,張愛玲以此為書名,賦予了雙重含義,耐人尋味。

一、地理意義上的“傾城”

地理意義上“傾城”,意味著一座城的淪陷、毀滅。

小說描寫了一場戰火摧殘後的香港,這場戰火對白流蘇與範柳原戀情的變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對於張愛玲來說,戰爭是她一生中最深刻的人生經歷。太平洋戰爭期間,張愛玲正在香港大學讀書,親身經歷了香港的戰事,由於學校被戰火毀滅,她不得不放棄學業之夢,返回上海。在散文《燼餘錄》中,她記錄了這一段經歷:“圍城的十八天裡,誰都有那種清晨四點鐘的難捱的感覺——寒噤的黎明,什麼都是模糊、瑟縮、靠不住。回不了家,等回去了,也許家已經不存在了。房子可以毀掉,錢轉眼可以成廢紙,又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

戰爭過後,燈紅酒綠暗淡下來,留給人們的只有黑暗、冰冷、死寂的世界。張愛玲在小說中寫道:“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

戰爭,讓人像朝生暮死的蜉蝣一樣生存著。戰爭帶給了人一種幻滅感,但同時也會盪滌浮躁的心靈,讓人學會珍惜眼前的一切。戰火摧殘後的香港,一切都通入黑暗,彷彿變得虛無,人們在黑暗中踉踉蹌蹌地行走,流蘇在被窩裡,只能聽見窗外嗚嗚作響的風聲,心中充滿了孤獨與恐懼。這樣孤獨無助的環境,為兩人冰釋前嫌、達成諒解創造了外部條件。

懂了“傾城”的雙重含義,你就讀懂了《傾城之戀》

二、心理意義上的“傾城”

白流蘇,出生在一個上海的遺老家庭,她有過一次不幸婚姻,在孃家也不受待見。在家中,她總是受到冷眼與責罵,為了在生活的夾縫中生存下去,她形成了凡事不得不多算計幾分的心理。

因此,在她的眼裡,愛情不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而是一場與生活的賭博,如果賭對了,她的人生就成功了。她之所以選擇範柳原,也是因為他的外在條件合適,而且又恰好適時出現,為了贏得這場賭博,她勇敢地衝破了家庭的束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範柳原,一個華僑富商,在英國長大,回到祖國尋夢。他風流倜儻,但是,他並不是真正意義的“渣男”,在內心,他也是渴望愛情的。他厭倦了物慾橫流的物質社會,厭惡了那些只想貪圖物質的女人,對她們都是逢場作戲,而白流蘇身上傳統的大家閨秀氣質讓他心動,但他始終無法確定白流蘇是否真的愛他。

兩個各自打著如意算盤的兩個男女,他們之間展開了一場愛情宮心計。白流蘇要的是婚姻,只有婚姻才能給她安全感;而範柳原卻偏偏不領情,從來不給她許諾天長地久,只是暫時將她當成一個普通情人。

雙方都設有一層厚厚的防禦機制,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都不容易,從而就有了兩人鬧矛盾,流蘇再度返滬的一幕。

他們兩人都生活在偽裝之中,不肯向對方道出自己的真實心理。他們的愛情,表面看起來很華麗,但卻毫無浪漫情調,即使挾裹著各種動人的元素。

不同的生活處境,不同的人生經歷,使得雙方在心理上有著嚴重的隔閡,在世俗的城堡裡,城裡的範柳原想逃出來,城外的白流蘇想衝進去 。

所以,心理意義上的“傾城”,意味著衝破各自的心靈之城,進入到對方的心靈之城中。

懂了“傾城”的雙重含義,你就讀懂了《傾城之戀》

三、給人的思考

誰也不願意輕易向對方妥協,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成全了他們的愛情,讓他們最終結成了夫妻。一個解除了傳統女性的矜持,一個洗去了風流不羈的浮華。

沒有感天動地,有的只是在一種動盪的環境中,對缺乏安全感的人生的一種體悟:“在這動盪的世界裡,錢財、地產、天長地久和一切全不可靠了。”這個世界中唯一靠得住的只有她身邊的這個人,她隔著他的棉被,擁抱著他。他從被窩裡伸出手來握住她的手,他們彼此看得透明透亮。

這一刻,雙方將過去的不愉快拋之腦後,心理上的隔閡消解了。

戰爭摧毀了地理意義上的“城”,卻構建了流蘇和柳原心理意義上的“城”。

在生死麵前,他們甘願放棄各自利益,珍惜平常生活。關注生命,用最樸實的真情真愛來溝通,來維繫生活和婚姻,從人生的困境中解脫出來。“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

這對工於心計的男女,最終走到了一起,但是這個愛情故事,並不美麗,給人更多的是一種思考。

柳原喜歡吟誦《詩經》中的這句詩:“死生契闊, 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他們的婚姻之城會就此一直牢固下去嗎?人總會面臨各種困境,如果內心是一片荒原,那麼出路在哪裡呢?這是作者留給我們的問題。

"

張愛玲出身於一個上海的富貴之家,從小就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但這些並沒有給她帶來幸福。由於父母長期不和,她四歲時母親就拋棄了她,她自幼就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溫暖,後來不得不離家出走。

不幸的童年,動盪的社會,使她過早地感受了人間冷暖,對人生也有了自己獨特的思考。她的小說,用參差多態的手法寫出了現代男女的複雜情感,在虛偽中見真實,浮華中見質樸。

懂了“傾城”的雙重含義,你就讀懂了《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代表作之一,寫於1943年,講述了白流蘇與範柳原之間的愛情故事。這個小說名,會讓人以為小說寫的是一個絕代佳人的故事。雖然《傾城之戀》的女主人公白流蘇相貌也很美麗,但這並非作者所要強調的內容。

筆者認為,張愛玲以此為書名,賦予了雙重含義,耐人尋味。

一、地理意義上的“傾城”

地理意義上“傾城”,意味著一座城的淪陷、毀滅。

小說描寫了一場戰火摧殘後的香港,這場戰火對白流蘇與範柳原戀情的變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對於張愛玲來說,戰爭是她一生中最深刻的人生經歷。太平洋戰爭期間,張愛玲正在香港大學讀書,親身經歷了香港的戰事,由於學校被戰火毀滅,她不得不放棄學業之夢,返回上海。在散文《燼餘錄》中,她記錄了這一段經歷:“圍城的十八天裡,誰都有那種清晨四點鐘的難捱的感覺——寒噤的黎明,什麼都是模糊、瑟縮、靠不住。回不了家,等回去了,也許家已經不存在了。房子可以毀掉,錢轉眼可以成廢紙,又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

戰爭過後,燈紅酒綠暗淡下來,留給人們的只有黑暗、冰冷、死寂的世界。張愛玲在小說中寫道:“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

戰爭,讓人像朝生暮死的蜉蝣一樣生存著。戰爭帶給了人一種幻滅感,但同時也會盪滌浮躁的心靈,讓人學會珍惜眼前的一切。戰火摧殘後的香港,一切都通入黑暗,彷彿變得虛無,人們在黑暗中踉踉蹌蹌地行走,流蘇在被窩裡,只能聽見窗外嗚嗚作響的風聲,心中充滿了孤獨與恐懼。這樣孤獨無助的環境,為兩人冰釋前嫌、達成諒解創造了外部條件。

懂了“傾城”的雙重含義,你就讀懂了《傾城之戀》

二、心理意義上的“傾城”

白流蘇,出生在一個上海的遺老家庭,她有過一次不幸婚姻,在孃家也不受待見。在家中,她總是受到冷眼與責罵,為了在生活的夾縫中生存下去,她形成了凡事不得不多算計幾分的心理。

因此,在她的眼裡,愛情不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而是一場與生活的賭博,如果賭對了,她的人生就成功了。她之所以選擇範柳原,也是因為他的外在條件合適,而且又恰好適時出現,為了贏得這場賭博,她勇敢地衝破了家庭的束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範柳原,一個華僑富商,在英國長大,回到祖國尋夢。他風流倜儻,但是,他並不是真正意義的“渣男”,在內心,他也是渴望愛情的。他厭倦了物慾橫流的物質社會,厭惡了那些只想貪圖物質的女人,對她們都是逢場作戲,而白流蘇身上傳統的大家閨秀氣質讓他心動,但他始終無法確定白流蘇是否真的愛他。

兩個各自打著如意算盤的兩個男女,他們之間展開了一場愛情宮心計。白流蘇要的是婚姻,只有婚姻才能給她安全感;而範柳原卻偏偏不領情,從來不給她許諾天長地久,只是暫時將她當成一個普通情人。

雙方都設有一層厚厚的防禦機制,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都不容易,從而就有了兩人鬧矛盾,流蘇再度返滬的一幕。

他們兩人都生活在偽裝之中,不肯向對方道出自己的真實心理。他們的愛情,表面看起來很華麗,但卻毫無浪漫情調,即使挾裹著各種動人的元素。

不同的生活處境,不同的人生經歷,使得雙方在心理上有著嚴重的隔閡,在世俗的城堡裡,城裡的範柳原想逃出來,城外的白流蘇想衝進去 。

所以,心理意義上的“傾城”,意味著衝破各自的心靈之城,進入到對方的心靈之城中。

懂了“傾城”的雙重含義,你就讀懂了《傾城之戀》

三、給人的思考

誰也不願意輕易向對方妥協,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成全了他們的愛情,讓他們最終結成了夫妻。一個解除了傳統女性的矜持,一個洗去了風流不羈的浮華。

沒有感天動地,有的只是在一種動盪的環境中,對缺乏安全感的人生的一種體悟:“在這動盪的世界裡,錢財、地產、天長地久和一切全不可靠了。”這個世界中唯一靠得住的只有她身邊的這個人,她隔著他的棉被,擁抱著他。他從被窩裡伸出手來握住她的手,他們彼此看得透明透亮。

這一刻,雙方將過去的不愉快拋之腦後,心理上的隔閡消解了。

戰爭摧毀了地理意義上的“城”,卻構建了流蘇和柳原心理意義上的“城”。

在生死麵前,他們甘願放棄各自利益,珍惜平常生活。關注生命,用最樸實的真情真愛來溝通,來維繫生活和婚姻,從人生的困境中解脫出來。“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

這對工於心計的男女,最終走到了一起,但是這個愛情故事,並不美麗,給人更多的是一種思考。

柳原喜歡吟誦《詩經》中的這句詩:“死生契闊, 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他們的婚姻之城會就此一直牢固下去嗎?人總會面臨各種困境,如果內心是一片荒原,那麼出路在哪裡呢?這是作者留給我們的問題。

懂了“傾城”的雙重含義,你就讀懂了《傾城之戀》

張愛玲所說:“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

所以,戰爭只是人類所面臨的一種困境。《傾城之戀》中,張愛玲只是將這種困境呈現出來,更多的是展現其中的人性。

這個愛情故事,表面看似圓滿的結局背後卻飽含著滄桑,透露出一種無奈的悲涼感。沒有蕩氣迴腸的“山無稜天地合才敢與君絕”,只有一種世俗生活的瑣碎與無奈,但這卻又如此真實,這也許就是張愛玲的小說能夠打動人心的一個原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