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

察言觀色能幫人快速理解對方想法,但大多數人掌握不了

有數據顯示,人溝通的時候,語言給人帶來的信息量只有30%。而真正的職場溝通中,察言觀色是一個必備技能。那些“有眼色”的人一般能很快明白對方意圖,找到問題關鍵。

歷史上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最早稱霸的齊桓公與管仲商量,要攻打衛國。在退朝回宮的路上,有一位衛國出身的妃子看見他,便趕忙跪在地上,詢問衛國有什麼過失。齊桓公很驚奇,便問那個妃子為什麼要這樣問。

"

察言觀色能幫人快速理解對方想法,但大多數人掌握不了

有數據顯示,人溝通的時候,語言給人帶來的信息量只有30%。而真正的職場溝通中,察言觀色是一個必備技能。那些“有眼色”的人一般能很快明白對方意圖,找到問題關鍵。

歷史上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最早稱霸的齊桓公與管仲商量,要攻打衛國。在退朝回宮的路上,有一位衛國出身的妃子看見他,便趕忙跪在地上,詢問衛國有什麼過失。齊桓公很驚奇,便問那個妃子為什麼要這樣問。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察言觀色能幫人快速瞭解對方想法

那個妃子回答:“看大王進來的時候,手抬臂展,大步流星,面露強橫之色,這是要攻打某個國家的跡象。大王看見我之後,臉色突然變了,這顯然是要攻打衛國。”聽妃子這麼一說,齊桓公心裡對攻打衛國產生了一些遲疑。

第二天早朝散後,齊桓公對著管仲作揖,並請他坐下議事。管仲還沒坐下便問道:“大王不想攻打魏國了嗎?”齊桓公問:“你怎麼知道的?”管仲答道:“大王上朝的時候對我作揖,並且語言很平和,就連說話的聲調都放慢了,面色還有一些愧疚,應該是反悔昨天的決定了。”

"

察言觀色能幫人快速理解對方想法,但大多數人掌握不了

有數據顯示,人溝通的時候,語言給人帶來的信息量只有30%。而真正的職場溝通中,察言觀色是一個必備技能。那些“有眼色”的人一般能很快明白對方意圖,找到問題關鍵。

歷史上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最早稱霸的齊桓公與管仲商量,要攻打衛國。在退朝回宮的路上,有一位衛國出身的妃子看見他,便趕忙跪在地上,詢問衛國有什麼過失。齊桓公很驚奇,便問那個妃子為什麼要這樣問。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察言觀色能幫人快速瞭解對方想法

那個妃子回答:“看大王進來的時候,手抬臂展,大步流星,面露強橫之色,這是要攻打某個國家的跡象。大王看見我之後,臉色突然變了,這顯然是要攻打衛國。”聽妃子這麼一說,齊桓公心裡對攻打衛國產生了一些遲疑。

第二天早朝散後,齊桓公對著管仲作揖,並請他坐下議事。管仲還沒坐下便問道:“大王不想攻打魏國了嗎?”齊桓公問:“你怎麼知道的?”管仲答道:“大王上朝的時候對我作揖,並且語言很平和,就連說話的聲調都放慢了,面色還有一些愧疚,應該是反悔昨天的決定了。”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先入為主”讓很多人在溝通之前就有了答案

這兩個例子中,齊桓公並沒有說明真實想法,但別人通過觀察和思考,就已動洞悉了他的意圖,可見察言觀色在職場中有多重要。它不但可以幫我們瞭解對方想法,還能夠讓人快速形成思路,掌握溝通的主動權,從而有效應對。

“先入為主”的溝通方式,阻礙我們瞭解對方的真實想法

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到,察言觀色非常有難度。很多人既不是商海浮沉幾十年的大佬,也不是老謀深算的政客,應該怎樣去理解察言觀色呢?

這其實應該從我們看人的習慣說起。世界著名溝通大師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就指出一個多數人都會犯下的溝通錯誤:先入為主。

"

察言觀色能幫人快速理解對方想法,但大多數人掌握不了

有數據顯示,人溝通的時候,語言給人帶來的信息量只有30%。而真正的職場溝通中,察言觀色是一個必備技能。那些“有眼色”的人一般能很快明白對方意圖,找到問題關鍵。

歷史上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最早稱霸的齊桓公與管仲商量,要攻打衛國。在退朝回宮的路上,有一位衛國出身的妃子看見他,便趕忙跪在地上,詢問衛國有什麼過失。齊桓公很驚奇,便問那個妃子為什麼要這樣問。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察言觀色能幫人快速瞭解對方想法

那個妃子回答:“看大王進來的時候,手抬臂展,大步流星,面露強橫之色,這是要攻打某個國家的跡象。大王看見我之後,臉色突然變了,這顯然是要攻打衛國。”聽妃子這麼一說,齊桓公心裡對攻打衛國產生了一些遲疑。

第二天早朝散後,齊桓公對著管仲作揖,並請他坐下議事。管仲還沒坐下便問道:“大王不想攻打魏國了嗎?”齊桓公問:“你怎麼知道的?”管仲答道:“大王上朝的時候對我作揖,並且語言很平和,就連說話的聲調都放慢了,面色還有一些愧疚,應該是反悔昨天的決定了。”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先入為主”讓很多人在溝通之前就有了答案

這兩個例子中,齊桓公並沒有說明真實想法,但別人通過觀察和思考,就已動洞悉了他的意圖,可見察言觀色在職場中有多重要。它不但可以幫我們瞭解對方想法,還能夠讓人快速形成思路,掌握溝通的主動權,從而有效應對。

“先入為主”的溝通方式,阻礙我們瞭解對方的真實想法

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到,察言觀色非常有難度。很多人既不是商海浮沉幾十年的大佬,也不是老謀深算的政客,應該怎樣去理解察言觀色呢?

這其實應該從我們看人的習慣說起。世界著名溝通大師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就指出一個多數人都會犯下的溝通錯誤:先入為主。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先入為主的溝通方式讓我們戴上“有色眼鏡”

我們總是戴著“有色眼鏡”,把對方往自己的主觀判斷中“套”。比如一些戒心重的人,看到別人用微信發一些小紅包,就會想到這些人是不是藉機討好別人,好在以後索取一些“回報”。這就是典型的“先入為主”,這將給我們瞭解別人想法帶來很多問題。具體來說,有以下三種。

影響個人判斷

當我們帶著主觀情緒和人溝通,很容易把對方看成自己“想象中那種人”,從而影響對人的判斷,甚至造成損失。比如馬雲。他在30歲的時候,還是個創業公司的小老闆,名不見經傳。那時,他拿著自己的互聯網項目四處推銷,希望能拉來投資。

然而互聯網對那個時代的人過於超前。中國瞭解互聯網的人並不多,更別說通過互聯網賺錢,因此馬雲屢次碰壁。而當時還在金山的雷軍已經是上市公司CEO,早早實現了財務自由。當馬雲找到他,雷軍對馬雲的項目並不感冒,搞技術出身的他甚至覺得馬雲滿嘴“跑火車”,所謂的互聯網項目還有點像傳銷項目,最終沒有投資。

"

察言觀色能幫人快速理解對方想法,但大多數人掌握不了

有數據顯示,人溝通的時候,語言給人帶來的信息量只有30%。而真正的職場溝通中,察言觀色是一個必備技能。那些“有眼色”的人一般能很快明白對方意圖,找到問題關鍵。

歷史上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最早稱霸的齊桓公與管仲商量,要攻打衛國。在退朝回宮的路上,有一位衛國出身的妃子看見他,便趕忙跪在地上,詢問衛國有什麼過失。齊桓公很驚奇,便問那個妃子為什麼要這樣問。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察言觀色能幫人快速瞭解對方想法

那個妃子回答:“看大王進來的時候,手抬臂展,大步流星,面露強橫之色,這是要攻打某個國家的跡象。大王看見我之後,臉色突然變了,這顯然是要攻打衛國。”聽妃子這麼一說,齊桓公心裡對攻打衛國產生了一些遲疑。

第二天早朝散後,齊桓公對著管仲作揖,並請他坐下議事。管仲還沒坐下便問道:“大王不想攻打魏國了嗎?”齊桓公問:“你怎麼知道的?”管仲答道:“大王上朝的時候對我作揖,並且語言很平和,就連說話的聲調都放慢了,面色還有一些愧疚,應該是反悔昨天的決定了。”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先入為主”讓很多人在溝通之前就有了答案

這兩個例子中,齊桓公並沒有說明真實想法,但別人通過觀察和思考,就已動洞悉了他的意圖,可見察言觀色在職場中有多重要。它不但可以幫我們瞭解對方想法,還能夠讓人快速形成思路,掌握溝通的主動權,從而有效應對。

“先入為主”的溝通方式,阻礙我們瞭解對方的真實想法

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到,察言觀色非常有難度。很多人既不是商海浮沉幾十年的大佬,也不是老謀深算的政客,應該怎樣去理解察言觀色呢?

這其實應該從我們看人的習慣說起。世界著名溝通大師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就指出一個多數人都會犯下的溝通錯誤:先入為主。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先入為主的溝通方式讓我們戴上“有色眼鏡”

我們總是戴著“有色眼鏡”,把對方往自己的主觀判斷中“套”。比如一些戒心重的人,看到別人用微信發一些小紅包,就會想到這些人是不是藉機討好別人,好在以後索取一些“回報”。這就是典型的“先入為主”,這將給我們瞭解別人想法帶來很多問題。具體來說,有以下三種。

影響個人判斷

當我們帶著主觀情緒和人溝通,很容易把對方看成自己“想象中那種人”,從而影響對人的判斷,甚至造成損失。比如馬雲。他在30歲的時候,還是個創業公司的小老闆,名不見經傳。那時,他拿著自己的互聯網項目四處推銷,希望能拉來投資。

然而互聯網對那個時代的人過於超前。中國瞭解互聯網的人並不多,更別說通過互聯網賺錢,因此馬雲屢次碰壁。而當時還在金山的雷軍已經是上市公司CEO,早早實現了財務自由。當馬雲找到他,雷軍對馬雲的項目並不感冒,搞技術出身的他甚至覺得馬雲滿嘴“跑火車”,所謂的互聯網項目還有點像傳銷項目,最終沒有投資。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先入為主”看似高效,實際上影響我們的判斷

馬雲的語言風格大家多少有些瞭解,的確會有一些雞湯甚至誇張。而對程序員出身的雷軍來說,正是這種浮誇的語言影響了他對項目的客觀判斷,最終錯失投資良機。先入為主的溝通方式表面上好像節約了認知精力,幫我們快速判斷。實際上這種判斷往往是不準確的,甚至錯誤的。

引發情緒化表達

人的主觀意識會引導行為和語言。比如我們在見一位同事之前,如果聽說他做事認真負責,與人相處和氣。那麼我們在和他交往的時候,多半也會表現地非常友善,很多問題都可以相互協商。但如果這位同事,早就“惡名在外”,在公司裡出了名的不好打交道。和這樣的人接觸,我們也容易變得語言生硬,不會輕易妥協。這兩種情況,你覺得哪一種情況更好呢?

"

察言觀色能幫人快速理解對方想法,但大多數人掌握不了

有數據顯示,人溝通的時候,語言給人帶來的信息量只有30%。而真正的職場溝通中,察言觀色是一個必備技能。那些“有眼色”的人一般能很快明白對方意圖,找到問題關鍵。

歷史上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最早稱霸的齊桓公與管仲商量,要攻打衛國。在退朝回宮的路上,有一位衛國出身的妃子看見他,便趕忙跪在地上,詢問衛國有什麼過失。齊桓公很驚奇,便問那個妃子為什麼要這樣問。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察言觀色能幫人快速瞭解對方想法

那個妃子回答:“看大王進來的時候,手抬臂展,大步流星,面露強橫之色,這是要攻打某個國家的跡象。大王看見我之後,臉色突然變了,這顯然是要攻打衛國。”聽妃子這麼一說,齊桓公心裡對攻打衛國產生了一些遲疑。

第二天早朝散後,齊桓公對著管仲作揖,並請他坐下議事。管仲還沒坐下便問道:“大王不想攻打魏國了嗎?”齊桓公問:“你怎麼知道的?”管仲答道:“大王上朝的時候對我作揖,並且語言很平和,就連說話的聲調都放慢了,面色還有一些愧疚,應該是反悔昨天的決定了。”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先入為主”讓很多人在溝通之前就有了答案

這兩個例子中,齊桓公並沒有說明真實想法,但別人通過觀察和思考,就已動洞悉了他的意圖,可見察言觀色在職場中有多重要。它不但可以幫我們瞭解對方想法,還能夠讓人快速形成思路,掌握溝通的主動權,從而有效應對。

“先入為主”的溝通方式,阻礙我們瞭解對方的真實想法

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到,察言觀色非常有難度。很多人既不是商海浮沉幾十年的大佬,也不是老謀深算的政客,應該怎樣去理解察言觀色呢?

這其實應該從我們看人的習慣說起。世界著名溝通大師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就指出一個多數人都會犯下的溝通錯誤:先入為主。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先入為主的溝通方式讓我們戴上“有色眼鏡”

我們總是戴著“有色眼鏡”,把對方往自己的主觀判斷中“套”。比如一些戒心重的人,看到別人用微信發一些小紅包,就會想到這些人是不是藉機討好別人,好在以後索取一些“回報”。這就是典型的“先入為主”,這將給我們瞭解別人想法帶來很多問題。具體來說,有以下三種。

影響個人判斷

當我們帶著主觀情緒和人溝通,很容易把對方看成自己“想象中那種人”,從而影響對人的判斷,甚至造成損失。比如馬雲。他在30歲的時候,還是個創業公司的小老闆,名不見經傳。那時,他拿著自己的互聯網項目四處推銷,希望能拉來投資。

然而互聯網對那個時代的人過於超前。中國瞭解互聯網的人並不多,更別說通過互聯網賺錢,因此馬雲屢次碰壁。而當時還在金山的雷軍已經是上市公司CEO,早早實現了財務自由。當馬雲找到他,雷軍對馬雲的項目並不感冒,搞技術出身的他甚至覺得馬雲滿嘴“跑火車”,所謂的互聯網項目還有點像傳銷項目,最終沒有投資。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先入為主”看似高效,實際上影響我們的判斷

馬雲的語言風格大家多少有些瞭解,的確會有一些雞湯甚至誇張。而對程序員出身的雷軍來說,正是這種浮誇的語言影響了他對項目的客觀判斷,最終錯失投資良機。先入為主的溝通方式表面上好像節約了認知精力,幫我們快速判斷。實際上這種判斷往往是不準確的,甚至錯誤的。

引發情緒化表達

人的主觀意識會引導行為和語言。比如我們在見一位同事之前,如果聽說他做事認真負責,與人相處和氣。那麼我們在和他交往的時候,多半也會表現地非常友善,很多問題都可以相互協商。但如果這位同事,早就“惡名在外”,在公司裡出了名的不好打交道。和這樣的人接觸,我們也容易變得語言生硬,不會輕易妥協。這兩種情況,你覺得哪一種情況更好呢?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情緒化只會讓我們顯得不專業

其實都不太好。因為當我們根據別人的名聲來調整語言風格,就落入了一個情緒化陷阱。不管我們的語言是積極還是消極,都會顯得不夠專業。因為職場溝通的目標是達成一致,而不是找一個能力人品俱佳的“相親對象”。所以說情緒化的語言很容易讓溝通者“齣戲”,使溝通缺乏效率。

帶來牴觸

先入為主意味著價值判斷。這種預先的價值判斷很容易帶來牴觸,甚至引起敵意。比如有一項工作,我們沒有按時完成。這時候有人來催:“你怎麼又沒完成?還不趕快交?”可以想想,當我們聽到這句話,心裡會是什麼感受。

也許有的人會覺得,這不就是一句普通的催促嗎?感覺沒什麼問題。但我們仔細品讀,就會發現,這一個“又”,一個“還”,兩個字說足了價值判斷。“又”說明什麼呢?說明在對方的認知中,我們就是那種患上拖延症,經常不按時完成工作的人。那“還”又說明什麼呢?說明對方心裡已經十分不耐煩,希望逼著你趕快行動。

"

察言觀色能幫人快速理解對方想法,但大多數人掌握不了

有數據顯示,人溝通的時候,語言給人帶來的信息量只有30%。而真正的職場溝通中,察言觀色是一個必備技能。那些“有眼色”的人一般能很快明白對方意圖,找到問題關鍵。

歷史上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最早稱霸的齊桓公與管仲商量,要攻打衛國。在退朝回宮的路上,有一位衛國出身的妃子看見他,便趕忙跪在地上,詢問衛國有什麼過失。齊桓公很驚奇,便問那個妃子為什麼要這樣問。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察言觀色能幫人快速瞭解對方想法

那個妃子回答:“看大王進來的時候,手抬臂展,大步流星,面露強橫之色,這是要攻打某個國家的跡象。大王看見我之後,臉色突然變了,這顯然是要攻打衛國。”聽妃子這麼一說,齊桓公心裡對攻打衛國產生了一些遲疑。

第二天早朝散後,齊桓公對著管仲作揖,並請他坐下議事。管仲還沒坐下便問道:“大王不想攻打魏國了嗎?”齊桓公問:“你怎麼知道的?”管仲答道:“大王上朝的時候對我作揖,並且語言很平和,就連說話的聲調都放慢了,面色還有一些愧疚,應該是反悔昨天的決定了。”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先入為主”讓很多人在溝通之前就有了答案

這兩個例子中,齊桓公並沒有說明真實想法,但別人通過觀察和思考,就已動洞悉了他的意圖,可見察言觀色在職場中有多重要。它不但可以幫我們瞭解對方想法,還能夠讓人快速形成思路,掌握溝通的主動權,從而有效應對。

“先入為主”的溝通方式,阻礙我們瞭解對方的真實想法

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到,察言觀色非常有難度。很多人既不是商海浮沉幾十年的大佬,也不是老謀深算的政客,應該怎樣去理解察言觀色呢?

這其實應該從我們看人的習慣說起。世界著名溝通大師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就指出一個多數人都會犯下的溝通錯誤:先入為主。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先入為主的溝通方式讓我們戴上“有色眼鏡”

我們總是戴著“有色眼鏡”,把對方往自己的主觀判斷中“套”。比如一些戒心重的人,看到別人用微信發一些小紅包,就會想到這些人是不是藉機討好別人,好在以後索取一些“回報”。這就是典型的“先入為主”,這將給我們瞭解別人想法帶來很多問題。具體來說,有以下三種。

影響個人判斷

當我們帶著主觀情緒和人溝通,很容易把對方看成自己“想象中那種人”,從而影響對人的判斷,甚至造成損失。比如馬雲。他在30歲的時候,還是個創業公司的小老闆,名不見經傳。那時,他拿著自己的互聯網項目四處推銷,希望能拉來投資。

然而互聯網對那個時代的人過於超前。中國瞭解互聯網的人並不多,更別說通過互聯網賺錢,因此馬雲屢次碰壁。而當時還在金山的雷軍已經是上市公司CEO,早早實現了財務自由。當馬雲找到他,雷軍對馬雲的項目並不感冒,搞技術出身的他甚至覺得馬雲滿嘴“跑火車”,所謂的互聯網項目還有點像傳銷項目,最終沒有投資。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先入為主”看似高效,實際上影響我們的判斷

馬雲的語言風格大家多少有些瞭解,的確會有一些雞湯甚至誇張。而對程序員出身的雷軍來說,正是這種浮誇的語言影響了他對項目的客觀判斷,最終錯失投資良機。先入為主的溝通方式表面上好像節約了認知精力,幫我們快速判斷。實際上這種判斷往往是不準確的,甚至錯誤的。

引發情緒化表達

人的主觀意識會引導行為和語言。比如我們在見一位同事之前,如果聽說他做事認真負責,與人相處和氣。那麼我們在和他交往的時候,多半也會表現地非常友善,很多問題都可以相互協商。但如果這位同事,早就“惡名在外”,在公司裡出了名的不好打交道。和這樣的人接觸,我們也容易變得語言生硬,不會輕易妥協。這兩種情況,你覺得哪一種情況更好呢?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情緒化只會讓我們顯得不專業

其實都不太好。因為當我們根據別人的名聲來調整語言風格,就落入了一個情緒化陷阱。不管我們的語言是積極還是消極,都會顯得不夠專業。因為職場溝通的目標是達成一致,而不是找一個能力人品俱佳的“相親對象”。所以說情緒化的語言很容易讓溝通者“齣戲”,使溝通缺乏效率。

帶來牴觸

先入為主意味著價值判斷。這種預先的價值判斷很容易帶來牴觸,甚至引起敵意。比如有一項工作,我們沒有按時完成。這時候有人來催:“你怎麼又沒完成?還不趕快交?”可以想想,當我們聽到這句話,心裡會是什麼感受。

也許有的人會覺得,這不就是一句普通的催促嗎?感覺沒什麼問題。但我們仔細品讀,就會發現,這一個“又”,一個“還”,兩個字說足了價值判斷。“又”說明什麼呢?說明在對方的認知中,我們就是那種患上拖延症,經常不按時完成工作的人。那“還”又說明什麼呢?說明對方心裡已經十分不耐煩,希望逼著你趕快行動。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先入為主”甚至會激起牴觸情緒

當然,這樣的話在職場中其實很常見。問題是很多人在不經意間做了價值判斷,還不知道對方為什麼會有牴觸情緒,甚至覺得莫名其妙。實際上我們去掉那兩個字,效果馬上就變得不同:“你的工作還沒完成,還是趕快交吧。”這樣一改是不是平和了許多?這還不算,其實還有辦法改進這裡的溝通效果,我們接下來細說。

三個絕招教你察言觀色,加強“眼力勁兒”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普通人要察言觀色的問題在哪,那到底應該怎樣瞭解別人的真實想法呢?這主要有三個方法。

不要著急評論

在溝通有結果前,不要著急評論。因為評論意味著說出觀點看法。問題是,溝通的目標不一定是為了得出結論。很多時候我們希望,對方能夠採納我們的建議,或者就某些事情達成一致。換句話說,有時候評論是多餘的,甚至會橫生枝節。

事實上,溝通經常需要解釋和說服。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解釋和說服換成評價,只會給自己找麻煩。所以我們在觀察別人的時候,先不要急著評論,而應該客觀瞭解對方的想法。

"

察言觀色能幫人快速理解對方想法,但大多數人掌握不了

有數據顯示,人溝通的時候,語言給人帶來的信息量只有30%。而真正的職場溝通中,察言觀色是一個必備技能。那些“有眼色”的人一般能很快明白對方意圖,找到問題關鍵。

歷史上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最早稱霸的齊桓公與管仲商量,要攻打衛國。在退朝回宮的路上,有一位衛國出身的妃子看見他,便趕忙跪在地上,詢問衛國有什麼過失。齊桓公很驚奇,便問那個妃子為什麼要這樣問。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察言觀色能幫人快速瞭解對方想法

那個妃子回答:“看大王進來的時候,手抬臂展,大步流星,面露強橫之色,這是要攻打某個國家的跡象。大王看見我之後,臉色突然變了,這顯然是要攻打衛國。”聽妃子這麼一說,齊桓公心裡對攻打衛國產生了一些遲疑。

第二天早朝散後,齊桓公對著管仲作揖,並請他坐下議事。管仲還沒坐下便問道:“大王不想攻打魏國了嗎?”齊桓公問:“你怎麼知道的?”管仲答道:“大王上朝的時候對我作揖,並且語言很平和,就連說話的聲調都放慢了,面色還有一些愧疚,應該是反悔昨天的決定了。”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先入為主”讓很多人在溝通之前就有了答案

這兩個例子中,齊桓公並沒有說明真實想法,但別人通過觀察和思考,就已動洞悉了他的意圖,可見察言觀色在職場中有多重要。它不但可以幫我們瞭解對方想法,還能夠讓人快速形成思路,掌握溝通的主動權,從而有效應對。

“先入為主”的溝通方式,阻礙我們瞭解對方的真實想法

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到,察言觀色非常有難度。很多人既不是商海浮沉幾十年的大佬,也不是老謀深算的政客,應該怎樣去理解察言觀色呢?

這其實應該從我們看人的習慣說起。世界著名溝通大師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就指出一個多數人都會犯下的溝通錯誤:先入為主。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先入為主的溝通方式讓我們戴上“有色眼鏡”

我們總是戴著“有色眼鏡”,把對方往自己的主觀判斷中“套”。比如一些戒心重的人,看到別人用微信發一些小紅包,就會想到這些人是不是藉機討好別人,好在以後索取一些“回報”。這就是典型的“先入為主”,這將給我們瞭解別人想法帶來很多問題。具體來說,有以下三種。

影響個人判斷

當我們帶著主觀情緒和人溝通,很容易把對方看成自己“想象中那種人”,從而影響對人的判斷,甚至造成損失。比如馬雲。他在30歲的時候,還是個創業公司的小老闆,名不見經傳。那時,他拿著自己的互聯網項目四處推銷,希望能拉來投資。

然而互聯網對那個時代的人過於超前。中國瞭解互聯網的人並不多,更別說通過互聯網賺錢,因此馬雲屢次碰壁。而當時還在金山的雷軍已經是上市公司CEO,早早實現了財務自由。當馬雲找到他,雷軍對馬雲的項目並不感冒,搞技術出身的他甚至覺得馬雲滿嘴“跑火車”,所謂的互聯網項目還有點像傳銷項目,最終沒有投資。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先入為主”看似高效,實際上影響我們的判斷

馬雲的語言風格大家多少有些瞭解,的確會有一些雞湯甚至誇張。而對程序員出身的雷軍來說,正是這種浮誇的語言影響了他對項目的客觀判斷,最終錯失投資良機。先入為主的溝通方式表面上好像節約了認知精力,幫我們快速判斷。實際上這種判斷往往是不準確的,甚至錯誤的。

引發情緒化表達

人的主觀意識會引導行為和語言。比如我們在見一位同事之前,如果聽說他做事認真負責,與人相處和氣。那麼我們在和他交往的時候,多半也會表現地非常友善,很多問題都可以相互協商。但如果這位同事,早就“惡名在外”,在公司裡出了名的不好打交道。和這樣的人接觸,我們也容易變得語言生硬,不會輕易妥協。這兩種情況,你覺得哪一種情況更好呢?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情緒化只會讓我們顯得不專業

其實都不太好。因為當我們根據別人的名聲來調整語言風格,就落入了一個情緒化陷阱。不管我們的語言是積極還是消極,都會顯得不夠專業。因為職場溝通的目標是達成一致,而不是找一個能力人品俱佳的“相親對象”。所以說情緒化的語言很容易讓溝通者“齣戲”,使溝通缺乏效率。

帶來牴觸

先入為主意味著價值判斷。這種預先的價值判斷很容易帶來牴觸,甚至引起敵意。比如有一項工作,我們沒有按時完成。這時候有人來催:“你怎麼又沒完成?還不趕快交?”可以想想,當我們聽到這句話,心裡會是什麼感受。

也許有的人會覺得,這不就是一句普通的催促嗎?感覺沒什麼問題。但我們仔細品讀,就會發現,這一個“又”,一個“還”,兩個字說足了價值判斷。“又”說明什麼呢?說明在對方的認知中,我們就是那種患上拖延症,經常不按時完成工作的人。那“還”又說明什麼呢?說明對方心裡已經十分不耐煩,希望逼著你趕快行動。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先入為主”甚至會激起牴觸情緒

當然,這樣的話在職場中其實很常見。問題是很多人在不經意間做了價值判斷,還不知道對方為什麼會有牴觸情緒,甚至覺得莫名其妙。實際上我們去掉那兩個字,效果馬上就變得不同:“你的工作還沒完成,還是趕快交吧。”這樣一改是不是平和了許多?這還不算,其實還有辦法改進這裡的溝通效果,我們接下來細說。

三個絕招教你察言觀色,加強“眼力勁兒”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普通人要察言觀色的問題在哪,那到底應該怎樣瞭解別人的真實想法呢?這主要有三個方法。

不要著急評論

在溝通有結果前,不要著急評論。因為評論意味著說出觀點看法。問題是,溝通的目標不一定是為了得出結論。很多時候我們希望,對方能夠採納我們的建議,或者就某些事情達成一致。換句話說,有時候評論是多餘的,甚至會橫生枝節。

事實上,溝通經常需要解釋和說服。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解釋和說服換成評價,只會給自己找麻煩。所以我們在觀察別人的時候,先不要急著評論,而應該客觀瞭解對方的想法。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有時候,沉默地觀察比冒失的評論更管用

比如要催同事完成工作,而同事表示拒絕,可以先不要急著生氣,或者去評價他的拖延行為。我們可以繼續瞭解,他為什麼拒絕完成工作,是有不得已的情況,還是有其他更好的想法。然後可以根據不同情況,思考解決辦法。當我們做出評論,就相當於把溝通的主動權交給了對方。

進入溝通情境

溝通情境是指人們溝通的整體氛圍。有的情境是輕鬆的,比如約人旅遊,或者約人吃飯。也有一些情境是緊張的,比如讓老闆加工資。但是最終決定溝通情境的,不是溝通的主題,而是溝通的人。

就拿要求漲工資舉例。如果是一個開明的老闆,多半會認真考慮對方的請求。但如果是一個小氣的老闆,他會本能性的覺得員工在“造反”,逼他漲工資。

"

察言觀色能幫人快速理解對方想法,但大多數人掌握不了

有數據顯示,人溝通的時候,語言給人帶來的信息量只有30%。而真正的職場溝通中,察言觀色是一個必備技能。那些“有眼色”的人一般能很快明白對方意圖,找到問題關鍵。

歷史上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最早稱霸的齊桓公與管仲商量,要攻打衛國。在退朝回宮的路上,有一位衛國出身的妃子看見他,便趕忙跪在地上,詢問衛國有什麼過失。齊桓公很驚奇,便問那個妃子為什麼要這樣問。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察言觀色能幫人快速瞭解對方想法

那個妃子回答:“看大王進來的時候,手抬臂展,大步流星,面露強橫之色,這是要攻打某個國家的跡象。大王看見我之後,臉色突然變了,這顯然是要攻打衛國。”聽妃子這麼一說,齊桓公心裡對攻打衛國產生了一些遲疑。

第二天早朝散後,齊桓公對著管仲作揖,並請他坐下議事。管仲還沒坐下便問道:“大王不想攻打魏國了嗎?”齊桓公問:“你怎麼知道的?”管仲答道:“大王上朝的時候對我作揖,並且語言很平和,就連說話的聲調都放慢了,面色還有一些愧疚,應該是反悔昨天的決定了。”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先入為主”讓很多人在溝通之前就有了答案

這兩個例子中,齊桓公並沒有說明真實想法,但別人通過觀察和思考,就已動洞悉了他的意圖,可見察言觀色在職場中有多重要。它不但可以幫我們瞭解對方想法,還能夠讓人快速形成思路,掌握溝通的主動權,從而有效應對。

“先入為主”的溝通方式,阻礙我們瞭解對方的真實想法

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到,察言觀色非常有難度。很多人既不是商海浮沉幾十年的大佬,也不是老謀深算的政客,應該怎樣去理解察言觀色呢?

這其實應該從我們看人的習慣說起。世界著名溝通大師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就指出一個多數人都會犯下的溝通錯誤:先入為主。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先入為主的溝通方式讓我們戴上“有色眼鏡”

我們總是戴著“有色眼鏡”,把對方往自己的主觀判斷中“套”。比如一些戒心重的人,看到別人用微信發一些小紅包,就會想到這些人是不是藉機討好別人,好在以後索取一些“回報”。這就是典型的“先入為主”,這將給我們瞭解別人想法帶來很多問題。具體來說,有以下三種。

影響個人判斷

當我們帶著主觀情緒和人溝通,很容易把對方看成自己“想象中那種人”,從而影響對人的判斷,甚至造成損失。比如馬雲。他在30歲的時候,還是個創業公司的小老闆,名不見經傳。那時,他拿著自己的互聯網項目四處推銷,希望能拉來投資。

然而互聯網對那個時代的人過於超前。中國瞭解互聯網的人並不多,更別說通過互聯網賺錢,因此馬雲屢次碰壁。而當時還在金山的雷軍已經是上市公司CEO,早早實現了財務自由。當馬雲找到他,雷軍對馬雲的項目並不感冒,搞技術出身的他甚至覺得馬雲滿嘴“跑火車”,所謂的互聯網項目還有點像傳銷項目,最終沒有投資。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先入為主”看似高效,實際上影響我們的判斷

馬雲的語言風格大家多少有些瞭解,的確會有一些雞湯甚至誇張。而對程序員出身的雷軍來說,正是這種浮誇的語言影響了他對項目的客觀判斷,最終錯失投資良機。先入為主的溝通方式表面上好像節約了認知精力,幫我們快速判斷。實際上這種判斷往往是不準確的,甚至錯誤的。

引發情緒化表達

人的主觀意識會引導行為和語言。比如我們在見一位同事之前,如果聽說他做事認真負責,與人相處和氣。那麼我們在和他交往的時候,多半也會表現地非常友善,很多問題都可以相互協商。但如果這位同事,早就“惡名在外”,在公司裡出了名的不好打交道。和這樣的人接觸,我們也容易變得語言生硬,不會輕易妥協。這兩種情況,你覺得哪一種情況更好呢?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情緒化只會讓我們顯得不專業

其實都不太好。因為當我們根據別人的名聲來調整語言風格,就落入了一個情緒化陷阱。不管我們的語言是積極還是消極,都會顯得不夠專業。因為職場溝通的目標是達成一致,而不是找一個能力人品俱佳的“相親對象”。所以說情緒化的語言很容易讓溝通者“齣戲”,使溝通缺乏效率。

帶來牴觸

先入為主意味著價值判斷。這種預先的價值判斷很容易帶來牴觸,甚至引起敵意。比如有一項工作,我們沒有按時完成。這時候有人來催:“你怎麼又沒完成?還不趕快交?”可以想想,當我們聽到這句話,心裡會是什麼感受。

也許有的人會覺得,這不就是一句普通的催促嗎?感覺沒什麼問題。但我們仔細品讀,就會發現,這一個“又”,一個“還”,兩個字說足了價值判斷。“又”說明什麼呢?說明在對方的認知中,我們就是那種患上拖延症,經常不按時完成工作的人。那“還”又說明什麼呢?說明對方心裡已經十分不耐煩,希望逼著你趕快行動。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先入為主”甚至會激起牴觸情緒

當然,這樣的話在職場中其實很常見。問題是很多人在不經意間做了價值判斷,還不知道對方為什麼會有牴觸情緒,甚至覺得莫名其妙。實際上我們去掉那兩個字,效果馬上就變得不同:“你的工作還沒完成,還是趕快交吧。”這樣一改是不是平和了許多?這還不算,其實還有辦法改進這裡的溝通效果,我們接下來細說。

三個絕招教你察言觀色,加強“眼力勁兒”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普通人要察言觀色的問題在哪,那到底應該怎樣瞭解別人的真實想法呢?這主要有三個方法。

不要著急評論

在溝通有結果前,不要著急評論。因為評論意味著說出觀點看法。問題是,溝通的目標不一定是為了得出結論。很多時候我們希望,對方能夠採納我們的建議,或者就某些事情達成一致。換句話說,有時候評論是多餘的,甚至會橫生枝節。

事實上,溝通經常需要解釋和說服。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解釋和說服換成評價,只會給自己找麻煩。所以我們在觀察別人的時候,先不要急著評論,而應該客觀瞭解對方的想法。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有時候,沉默地觀察比冒失的評論更管用

比如要催同事完成工作,而同事表示拒絕,可以先不要急著生氣,或者去評價他的拖延行為。我們可以繼續瞭解,他為什麼拒絕完成工作,是有不得已的情況,還是有其他更好的想法。然後可以根據不同情況,思考解決辦法。當我們做出評論,就相當於把溝通的主動權交給了對方。

進入溝通情境

溝通情境是指人們溝通的整體氛圍。有的情境是輕鬆的,比如約人旅遊,或者約人吃飯。也有一些情境是緊張的,比如讓老闆加工資。但是最終決定溝通情境的,不是溝通的主題,而是溝通的人。

就拿要求漲工資舉例。如果是一個開明的老闆,多半會認真考慮對方的請求。但如果是一個小氣的老闆,他會本能性的覺得員工在“造反”,逼他漲工資。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製造浪漫就是典型的營造情境

因此我們在溝通前,一定要了解情境。對方會有什麼感受,會如何行動,最好能有一個預期。在此基礎上,考慮下一步行動。當然,如果對溝通對象很熟悉,我們甚至可以去塑造一些情境,得到我們想要的溝通結果。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談戀愛,男性總會製造一些浪漫氣氛贏取女性芳心,這實際上就是在營造溝通情境。

注意非語言表達

有科學數據顯示,人溝通的時候,語言給人帶來的信息量只有30%,非語言表達才是“大頭”。這其中包含了人的微表情和肢體語言。

比如人的身體前傾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同時代表攻擊心理。因此,如果一個人在溝通的時候,突然開始微微前傾,這說明當時的話題已經引起了他的興趣,我們就可以繼續聊下去,達成溝通目標。反之,如果一個人在溝通中無緣無故後仰,這代表著防禦和退縮,說明他對當時的話題並不感冒。

"

察言觀色能幫人快速理解對方想法,但大多數人掌握不了

有數據顯示,人溝通的時候,語言給人帶來的信息量只有30%。而真正的職場溝通中,察言觀色是一個必備技能。那些“有眼色”的人一般能很快明白對方意圖,找到問題關鍵。

歷史上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最早稱霸的齊桓公與管仲商量,要攻打衛國。在退朝回宮的路上,有一位衛國出身的妃子看見他,便趕忙跪在地上,詢問衛國有什麼過失。齊桓公很驚奇,便問那個妃子為什麼要這樣問。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察言觀色能幫人快速瞭解對方想法

那個妃子回答:“看大王進來的時候,手抬臂展,大步流星,面露強橫之色,這是要攻打某個國家的跡象。大王看見我之後,臉色突然變了,這顯然是要攻打衛國。”聽妃子這麼一說,齊桓公心裡對攻打衛國產生了一些遲疑。

第二天早朝散後,齊桓公對著管仲作揖,並請他坐下議事。管仲還沒坐下便問道:“大王不想攻打魏國了嗎?”齊桓公問:“你怎麼知道的?”管仲答道:“大王上朝的時候對我作揖,並且語言很平和,就連說話的聲調都放慢了,面色還有一些愧疚,應該是反悔昨天的決定了。”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先入為主”讓很多人在溝通之前就有了答案

這兩個例子中,齊桓公並沒有說明真實想法,但別人通過觀察和思考,就已動洞悉了他的意圖,可見察言觀色在職場中有多重要。它不但可以幫我們瞭解對方想法,還能夠讓人快速形成思路,掌握溝通的主動權,從而有效應對。

“先入為主”的溝通方式,阻礙我們瞭解對方的真實想法

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到,察言觀色非常有難度。很多人既不是商海浮沉幾十年的大佬,也不是老謀深算的政客,應該怎樣去理解察言觀色呢?

這其實應該從我們看人的習慣說起。世界著名溝通大師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就指出一個多數人都會犯下的溝通錯誤:先入為主。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先入為主的溝通方式讓我們戴上“有色眼鏡”

我們總是戴著“有色眼鏡”,把對方往自己的主觀判斷中“套”。比如一些戒心重的人,看到別人用微信發一些小紅包,就會想到這些人是不是藉機討好別人,好在以後索取一些“回報”。這就是典型的“先入為主”,這將給我們瞭解別人想法帶來很多問題。具體來說,有以下三種。

影響個人判斷

當我們帶著主觀情緒和人溝通,很容易把對方看成自己“想象中那種人”,從而影響對人的判斷,甚至造成損失。比如馬雲。他在30歲的時候,還是個創業公司的小老闆,名不見經傳。那時,他拿著自己的互聯網項目四處推銷,希望能拉來投資。

然而互聯網對那個時代的人過於超前。中國瞭解互聯網的人並不多,更別說通過互聯網賺錢,因此馬雲屢次碰壁。而當時還在金山的雷軍已經是上市公司CEO,早早實現了財務自由。當馬雲找到他,雷軍對馬雲的項目並不感冒,搞技術出身的他甚至覺得馬雲滿嘴“跑火車”,所謂的互聯網項目還有點像傳銷項目,最終沒有投資。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先入為主”看似高效,實際上影響我們的判斷

馬雲的語言風格大家多少有些瞭解,的確會有一些雞湯甚至誇張。而對程序員出身的雷軍來說,正是這種浮誇的語言影響了他對項目的客觀判斷,最終錯失投資良機。先入為主的溝通方式表面上好像節約了認知精力,幫我們快速判斷。實際上這種判斷往往是不準確的,甚至錯誤的。

引發情緒化表達

人的主觀意識會引導行為和語言。比如我們在見一位同事之前,如果聽說他做事認真負責,與人相處和氣。那麼我們在和他交往的時候,多半也會表現地非常友善,很多問題都可以相互協商。但如果這位同事,早就“惡名在外”,在公司裡出了名的不好打交道。和這樣的人接觸,我們也容易變得語言生硬,不會輕易妥協。這兩種情況,你覺得哪一種情況更好呢?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情緒化只會讓我們顯得不專業

其實都不太好。因為當我們根據別人的名聲來調整語言風格,就落入了一個情緒化陷阱。不管我們的語言是積極還是消極,都會顯得不夠專業。因為職場溝通的目標是達成一致,而不是找一個能力人品俱佳的“相親對象”。所以說情緒化的語言很容易讓溝通者“齣戲”,使溝通缺乏效率。

帶來牴觸

先入為主意味著價值判斷。這種預先的價值判斷很容易帶來牴觸,甚至引起敵意。比如有一項工作,我們沒有按時完成。這時候有人來催:“你怎麼又沒完成?還不趕快交?”可以想想,當我們聽到這句話,心裡會是什麼感受。

也許有的人會覺得,這不就是一句普通的催促嗎?感覺沒什麼問題。但我們仔細品讀,就會發現,這一個“又”,一個“還”,兩個字說足了價值判斷。“又”說明什麼呢?說明在對方的認知中,我們就是那種患上拖延症,經常不按時完成工作的人。那“還”又說明什麼呢?說明對方心裡已經十分不耐煩,希望逼著你趕快行動。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先入為主”甚至會激起牴觸情緒

當然,這樣的話在職場中其實很常見。問題是很多人在不經意間做了價值判斷,還不知道對方為什麼會有牴觸情緒,甚至覺得莫名其妙。實際上我們去掉那兩個字,效果馬上就變得不同:“你的工作還沒完成,還是趕快交吧。”這樣一改是不是平和了許多?這還不算,其實還有辦法改進這裡的溝通效果,我們接下來細說。

三個絕招教你察言觀色,加強“眼力勁兒”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普通人要察言觀色的問題在哪,那到底應該怎樣瞭解別人的真實想法呢?這主要有三個方法。

不要著急評論

在溝通有結果前,不要著急評論。因為評論意味著說出觀點看法。問題是,溝通的目標不一定是為了得出結論。很多時候我們希望,對方能夠採納我們的建議,或者就某些事情達成一致。換句話說,有時候評論是多餘的,甚至會橫生枝節。

事實上,溝通經常需要解釋和說服。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解釋和說服換成評價,只會給自己找麻煩。所以我們在觀察別人的時候,先不要急著評論,而應該客觀瞭解對方的想法。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有時候,沉默地觀察比冒失的評論更管用

比如要催同事完成工作,而同事表示拒絕,可以先不要急著生氣,或者去評價他的拖延行為。我們可以繼續瞭解,他為什麼拒絕完成工作,是有不得已的情況,還是有其他更好的想法。然後可以根據不同情況,思考解決辦法。當我們做出評論,就相當於把溝通的主動權交給了對方。

進入溝通情境

溝通情境是指人們溝通的整體氛圍。有的情境是輕鬆的,比如約人旅遊,或者約人吃飯。也有一些情境是緊張的,比如讓老闆加工資。但是最終決定溝通情境的,不是溝通的主題,而是溝通的人。

就拿要求漲工資舉例。如果是一個開明的老闆,多半會認真考慮對方的請求。但如果是一個小氣的老闆,他會本能性的覺得員工在“造反”,逼他漲工資。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製造浪漫就是典型的營造情境

因此我們在溝通前,一定要了解情境。對方會有什麼感受,會如何行動,最好能有一個預期。在此基礎上,考慮下一步行動。當然,如果對溝通對象很熟悉,我們甚至可以去塑造一些情境,得到我們想要的溝通結果。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談戀愛,男性總會製造一些浪漫氣氛贏取女性芳心,這實際上就是在營造溝通情境。

注意非語言表達

有科學數據顯示,人溝通的時候,語言給人帶來的信息量只有30%,非語言表達才是“大頭”。這其中包含了人的微表情和肢體語言。

比如人的身體前傾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同時代表攻擊心理。因此,如果一個人在溝通的時候,突然開始微微前傾,這說明當時的話題已經引起了他的興趣,我們就可以繼續聊下去,達成溝通目標。反之,如果一個人在溝通中無緣無故後仰,這代表著防禦和退縮,說明他對當時的話題並不感冒。

工作只能聽表面意思,卻聽不出“潛臺詞”:這個方法幫你察言觀色

要關注對方的非語言表達

有時候人們會嘴上一套心裡一套,但微表情和肢體語言往往不會騙人。因此我們在溝通時,應該注意對方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不但要理解對方說了什麼,更要留意對方沒說什麼,甚至隱瞞什麼,這往往是關鍵信息。

察言觀色是職場中的必備技能,然而很多人卻用不好。主要原因是很多人喜歡“先入為主”。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不能急著評論對方,而應該根據具體情境,試著從非語言表達瞭解對方的真實想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