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生》:蒲松齡小傳'

"

《葉生》寫了淮陽才子葉生的故事。他 “文章詞賦,冠絕當時;而所如不偶,困於名場。”後來有幸遇到了知音——縣令丁乘鶴,他讀到葉生鄉試所做的文章,擊節歎賞,以為必中,但時運不濟的葉生“依然鎩羽”。屢試不中, 只好嗒喪而歸。想到丁公的厚望與知遇之恩,葉生深感慚愧,從此“形銷骨立,痴若木偶”,終於一病不起,吃了上百付的藥也不見好轉。而這時丁公因罷官歸家,日期已定,派人捎信給葉生,欲帶他一起回家,葉生持書啜泣,說我的病很重,請丁公先回,但丁公不忍,一定要耐心等待與其同行。過了幾天,葉生忽然上門,說自己的病已經痊癒,於是一同回到丁公的家,作了丁公兒子的老師。

"

《葉生》寫了淮陽才子葉生的故事。他 “文章詞賦,冠絕當時;而所如不偶,困於名場。”後來有幸遇到了知音——縣令丁乘鶴,他讀到葉生鄉試所做的文章,擊節歎賞,以為必中,但時運不濟的葉生“依然鎩羽”。屢試不中, 只好嗒喪而歸。想到丁公的厚望與知遇之恩,葉生深感慚愧,從此“形銷骨立,痴若木偶”,終於一病不起,吃了上百付的藥也不見好轉。而這時丁公因罷官歸家,日期已定,派人捎信給葉生,欲帶他一起回家,葉生持書啜泣,說我的病很重,請丁公先回,但丁公不忍,一定要耐心等待與其同行。過了幾天,葉生忽然上門,說自己的病已經痊癒,於是一同回到丁公的家,作了丁公兒子的老師。

《葉生》:蒲松齡小傳

丁公子已經十六歲了卻還不會作文章,但他很聰明,在葉生的教導下,一年就能落筆成文,考中了秀才。葉生又把自己這一生為科舉考試寫的八股文都寫出來讓丁公子背誦,令人驚奇的是,鄉試第一場七個考題全都被葉生押中,丁公子又考中了舉人。這讓丁公極為感慨:“您微末的才學就讓我的兒子成名,可您自己卻困於名場如黃鐘長棄,實在可惜!”葉生卻說,這是我的命運不濟。借公子的福澤為我的文章吐氣,也使天下人知道,我屢試不中並不是我的文章庸劣,而是命該如此。況且,作為讀書人得到像您一樣的知音,已經沒有遺憾了。葉生既表達了對於自己才學的自信,又對自己命運不濟、屢試不中而深感無奈。葉生只能借丁公子的功成名遂聊慰自己平生未酬之願。在葉生身上,寄託著蒲松齡中舉的熱切期望和“年年文戰垂翅歸,歲歲科場遭鎩羽”的悲憤與無奈。

"

《葉生》寫了淮陽才子葉生的故事。他 “文章詞賦,冠絕當時;而所如不偶,困於名場。”後來有幸遇到了知音——縣令丁乘鶴,他讀到葉生鄉試所做的文章,擊節歎賞,以為必中,但時運不濟的葉生“依然鎩羽”。屢試不中, 只好嗒喪而歸。想到丁公的厚望與知遇之恩,葉生深感慚愧,從此“形銷骨立,痴若木偶”,終於一病不起,吃了上百付的藥也不見好轉。而這時丁公因罷官歸家,日期已定,派人捎信給葉生,欲帶他一起回家,葉生持書啜泣,說我的病很重,請丁公先回,但丁公不忍,一定要耐心等待與其同行。過了幾天,葉生忽然上門,說自己的病已經痊癒,於是一同回到丁公的家,作了丁公兒子的老師。

《葉生》:蒲松齡小傳

丁公子已經十六歲了卻還不會作文章,但他很聰明,在葉生的教導下,一年就能落筆成文,考中了秀才。葉生又把自己這一生為科舉考試寫的八股文都寫出來讓丁公子背誦,令人驚奇的是,鄉試第一場七個考題全都被葉生押中,丁公子又考中了舉人。這讓丁公極為感慨:“您微末的才學就讓我的兒子成名,可您自己卻困於名場如黃鐘長棄,實在可惜!”葉生卻說,這是我的命運不濟。借公子的福澤為我的文章吐氣,也使天下人知道,我屢試不中並不是我的文章庸劣,而是命該如此。況且,作為讀書人得到像您一樣的知音,已經沒有遺憾了。葉生既表達了對於自己才學的自信,又對自己命運不濟、屢試不中而深感無奈。葉生只能借丁公子的功成名遂聊慰自己平生未酬之願。在葉生身上,寄託著蒲松齡中舉的熱切期望和“年年文戰垂翅歸,歲歲科場遭鎩羽”的悲憤與無奈。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長期客居在外,丁公“恐誤歲試,勸令歸省。生慘然不樂。”生員需要回原籍參加歲試,所以丁公勸葉生回鄉省親並參加考試,但葉生卻顯出難過的神情。丁公不忍強逼他回家,就讓兒子幫助他取得了在順天府考舉人的資格。後來丁公子考中進士成為朝廷命官,就帶葉生赴任。一年後,葉生在鄉試中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了舉人。丁公子正好要去葉生的家鄉去主持鄉試,就對葉生說,此去離貴鄉不遠,“先生奮跡雲霄,錦還為快。”葉生中舉,堪比奮跡雲霄,可謂平步青雲,衣錦還鄉更是人生一大快事,“生亦喜,擇吉就道”。抵淮陽界,丁公子讓僕人備馬送葉生歸家。

"

《葉生》寫了淮陽才子葉生的故事。他 “文章詞賦,冠絕當時;而所如不偶,困於名場。”後來有幸遇到了知音——縣令丁乘鶴,他讀到葉生鄉試所做的文章,擊節歎賞,以為必中,但時運不濟的葉生“依然鎩羽”。屢試不中, 只好嗒喪而歸。想到丁公的厚望與知遇之恩,葉生深感慚愧,從此“形銷骨立,痴若木偶”,終於一病不起,吃了上百付的藥也不見好轉。而這時丁公因罷官歸家,日期已定,派人捎信給葉生,欲帶他一起回家,葉生持書啜泣,說我的病很重,請丁公先回,但丁公不忍,一定要耐心等待與其同行。過了幾天,葉生忽然上門,說自己的病已經痊癒,於是一同回到丁公的家,作了丁公兒子的老師。

《葉生》:蒲松齡小傳

丁公子已經十六歲了卻還不會作文章,但他很聰明,在葉生的教導下,一年就能落筆成文,考中了秀才。葉生又把自己這一生為科舉考試寫的八股文都寫出來讓丁公子背誦,令人驚奇的是,鄉試第一場七個考題全都被葉生押中,丁公子又考中了舉人。這讓丁公極為感慨:“您微末的才學就讓我的兒子成名,可您自己卻困於名場如黃鐘長棄,實在可惜!”葉生卻說,這是我的命運不濟。借公子的福澤為我的文章吐氣,也使天下人知道,我屢試不中並不是我的文章庸劣,而是命該如此。況且,作為讀書人得到像您一樣的知音,已經沒有遺憾了。葉生既表達了對於自己才學的自信,又對自己命運不濟、屢試不中而深感無奈。葉生只能借丁公子的功成名遂聊慰自己平生未酬之願。在葉生身上,寄託著蒲松齡中舉的熱切期望和“年年文戰垂翅歸,歲歲科場遭鎩羽”的悲憤與無奈。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長期客居在外,丁公“恐誤歲試,勸令歸省。生慘然不樂。”生員需要回原籍參加歲試,所以丁公勸葉生回鄉省親並參加考試,但葉生卻顯出難過的神情。丁公不忍強逼他回家,就讓兒子幫助他取得了在順天府考舉人的資格。後來丁公子考中進士成為朝廷命官,就帶葉生赴任。一年後,葉生在鄉試中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了舉人。丁公子正好要去葉生的家鄉去主持鄉試,就對葉生說,此去離貴鄉不遠,“先生奮跡雲霄,錦還為快。”葉生中舉,堪比奮跡雲霄,可謂平步青雲,衣錦還鄉更是人生一大快事,“生亦喜,擇吉就道”。抵淮陽界,丁公子讓僕人備馬送葉生歸家。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遠遠看見自家門戶蕭條,意甚悲惻。他猶猶豫豫地邁進家門,迎面碰見妻子拿著簸箕從屋裡出來,“見生,擲具駭走。”妻子見到他嚇得魂飛魄散,扔下簸箕就跑。葉生悽然說道:“我今已顯貴。”妻子驚恐萬狀地哭著說:“君死久矣,何復言貴!所以久淹君柩者,以家貧子幼耳。”她告訴葉生:你的棺材久厝不葬,是因為家窮孩子小,沒有能力。現在兒子已經長大成人,正要給你安葬呢,你可不要作怪嚇唬活著的人啊!葉生聽到妻子的話,顯出既落寞又失意的神情,他低頭轉身輕輕緩緩地走到屋內,見“靈柩儼然,撲地而滅”,衣帽鞋襪應時委地如蟬蛻。

"

《葉生》寫了淮陽才子葉生的故事。他 “文章詞賦,冠絕當時;而所如不偶,困於名場。”後來有幸遇到了知音——縣令丁乘鶴,他讀到葉生鄉試所做的文章,擊節歎賞,以為必中,但時運不濟的葉生“依然鎩羽”。屢試不中, 只好嗒喪而歸。想到丁公的厚望與知遇之恩,葉生深感慚愧,從此“形銷骨立,痴若木偶”,終於一病不起,吃了上百付的藥也不見好轉。而這時丁公因罷官歸家,日期已定,派人捎信給葉生,欲帶他一起回家,葉生持書啜泣,說我的病很重,請丁公先回,但丁公不忍,一定要耐心等待與其同行。過了幾天,葉生忽然上門,說自己的病已經痊癒,於是一同回到丁公的家,作了丁公兒子的老師。

《葉生》:蒲松齡小傳

丁公子已經十六歲了卻還不會作文章,但他很聰明,在葉生的教導下,一年就能落筆成文,考中了秀才。葉生又把自己這一生為科舉考試寫的八股文都寫出來讓丁公子背誦,令人驚奇的是,鄉試第一場七個考題全都被葉生押中,丁公子又考中了舉人。這讓丁公極為感慨:“您微末的才學就讓我的兒子成名,可您自己卻困於名場如黃鐘長棄,實在可惜!”葉生卻說,這是我的命運不濟。借公子的福澤為我的文章吐氣,也使天下人知道,我屢試不中並不是我的文章庸劣,而是命該如此。況且,作為讀書人得到像您一樣的知音,已經沒有遺憾了。葉生既表達了對於自己才學的自信,又對自己命運不濟、屢試不中而深感無奈。葉生只能借丁公子的功成名遂聊慰自己平生未酬之願。在葉生身上,寄託著蒲松齡中舉的熱切期望和“年年文戰垂翅歸,歲歲科場遭鎩羽”的悲憤與無奈。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長期客居在外,丁公“恐誤歲試,勸令歸省。生慘然不樂。”生員需要回原籍參加歲試,所以丁公勸葉生回鄉省親並參加考試,但葉生卻顯出難過的神情。丁公不忍強逼他回家,就讓兒子幫助他取得了在順天府考舉人的資格。後來丁公子考中進士成為朝廷命官,就帶葉生赴任。一年後,葉生在鄉試中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了舉人。丁公子正好要去葉生的家鄉去主持鄉試,就對葉生說,此去離貴鄉不遠,“先生奮跡雲霄,錦還為快。”葉生中舉,堪比奮跡雲霄,可謂平步青雲,衣錦還鄉更是人生一大快事,“生亦喜,擇吉就道”。抵淮陽界,丁公子讓僕人備馬送葉生歸家。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遠遠看見自家門戶蕭條,意甚悲惻。他猶猶豫豫地邁進家門,迎面碰見妻子拿著簸箕從屋裡出來,“見生,擲具駭走。”妻子見到他嚇得魂飛魄散,扔下簸箕就跑。葉生悽然說道:“我今已顯貴。”妻子驚恐萬狀地哭著說:“君死久矣,何復言貴!所以久淹君柩者,以家貧子幼耳。”她告訴葉生:你的棺材久厝不葬,是因為家窮孩子小,沒有能力。現在兒子已經長大成人,正要給你安葬呢,你可不要作怪嚇唬活著的人啊!葉生聽到妻子的話,顯出既落寞又失意的神情,他低頭轉身輕輕緩緩地走到屋內,見“靈柩儼然,撲地而滅”,衣帽鞋襪應時委地如蟬蛻。

《葉生》:蒲松齡小傳

原來跟隨丁公回家時,葉生已經病死化為鬼魂。為丁公的知遇之恩,不惜魂魄相依,何等情深誼重。他知恩圖報,在丁公子考舉人時七題全部押中,又助公子高中進士得以顯貴。自己雖然已經成為一個鬼魂,卻還像活著時一樣在考舉人的路上努力不輟,最終心願得償。他在活著時不能得到的功名,丁公子替他得到了;他在活著時不能實現的願望,變成鬼魂後實現了。但是,來世的功名不過是人在現世絕境中所看到的海市蜃樓,“影中影為三重妄,夢中夢為二重虛”。 幻想的形式放大了故事的悲劇性,讓人更深地感受到走投無路的悽愴和悲涼,以及生生不息、拚命追逐世俗功名而不得的虛妄與幻滅。

"

《葉生》寫了淮陽才子葉生的故事。他 “文章詞賦,冠絕當時;而所如不偶,困於名場。”後來有幸遇到了知音——縣令丁乘鶴,他讀到葉生鄉試所做的文章,擊節歎賞,以為必中,但時運不濟的葉生“依然鎩羽”。屢試不中, 只好嗒喪而歸。想到丁公的厚望與知遇之恩,葉生深感慚愧,從此“形銷骨立,痴若木偶”,終於一病不起,吃了上百付的藥也不見好轉。而這時丁公因罷官歸家,日期已定,派人捎信給葉生,欲帶他一起回家,葉生持書啜泣,說我的病很重,請丁公先回,但丁公不忍,一定要耐心等待與其同行。過了幾天,葉生忽然上門,說自己的病已經痊癒,於是一同回到丁公的家,作了丁公兒子的老師。

《葉生》:蒲松齡小傳

丁公子已經十六歲了卻還不會作文章,但他很聰明,在葉生的教導下,一年就能落筆成文,考中了秀才。葉生又把自己這一生為科舉考試寫的八股文都寫出來讓丁公子背誦,令人驚奇的是,鄉試第一場七個考題全都被葉生押中,丁公子又考中了舉人。這讓丁公極為感慨:“您微末的才學就讓我的兒子成名,可您自己卻困於名場如黃鐘長棄,實在可惜!”葉生卻說,這是我的命運不濟。借公子的福澤為我的文章吐氣,也使天下人知道,我屢試不中並不是我的文章庸劣,而是命該如此。況且,作為讀書人得到像您一樣的知音,已經沒有遺憾了。葉生既表達了對於自己才學的自信,又對自己命運不濟、屢試不中而深感無奈。葉生只能借丁公子的功成名遂聊慰自己平生未酬之願。在葉生身上,寄託著蒲松齡中舉的熱切期望和“年年文戰垂翅歸,歲歲科場遭鎩羽”的悲憤與無奈。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長期客居在外,丁公“恐誤歲試,勸令歸省。生慘然不樂。”生員需要回原籍參加歲試,所以丁公勸葉生回鄉省親並參加考試,但葉生卻顯出難過的神情。丁公不忍強逼他回家,就讓兒子幫助他取得了在順天府考舉人的資格。後來丁公子考中進士成為朝廷命官,就帶葉生赴任。一年後,葉生在鄉試中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了舉人。丁公子正好要去葉生的家鄉去主持鄉試,就對葉生說,此去離貴鄉不遠,“先生奮跡雲霄,錦還為快。”葉生中舉,堪比奮跡雲霄,可謂平步青雲,衣錦還鄉更是人生一大快事,“生亦喜,擇吉就道”。抵淮陽界,丁公子讓僕人備馬送葉生歸家。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遠遠看見自家門戶蕭條,意甚悲惻。他猶猶豫豫地邁進家門,迎面碰見妻子拿著簸箕從屋裡出來,“見生,擲具駭走。”妻子見到他嚇得魂飛魄散,扔下簸箕就跑。葉生悽然說道:“我今已顯貴。”妻子驚恐萬狀地哭著說:“君死久矣,何復言貴!所以久淹君柩者,以家貧子幼耳。”她告訴葉生:你的棺材久厝不葬,是因為家窮孩子小,沒有能力。現在兒子已經長大成人,正要給你安葬呢,你可不要作怪嚇唬活著的人啊!葉生聽到妻子的話,顯出既落寞又失意的神情,他低頭轉身輕輕緩緩地走到屋內,見“靈柩儼然,撲地而滅”,衣帽鞋襪應時委地如蟬蛻。

《葉生》:蒲松齡小傳

原來跟隨丁公回家時,葉生已經病死化為鬼魂。為丁公的知遇之恩,不惜魂魄相依,何等情深誼重。他知恩圖報,在丁公子考舉人時七題全部押中,又助公子高中進士得以顯貴。自己雖然已經成為一個鬼魂,卻還像活著時一樣在考舉人的路上努力不輟,最終心願得償。他在活著時不能得到的功名,丁公子替他得到了;他在活著時不能實現的願望,變成鬼魂後實現了。但是,來世的功名不過是人在現世絕境中所看到的海市蜃樓,“影中影為三重妄,夢中夢為二重虛”。 幻想的形式放大了故事的悲劇性,讓人更深地感受到走投無路的悽愴和悲涼,以及生生不息、拚命追逐世俗功名而不得的虛妄與幻滅。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的鬼魂形象既空靈縹緲又真切凝重,彷彿現實的沉重帷幕借一絲縫隙逸出虛幻的靈光。在他身上寄託著作家科場蹭蹬、壯志難酬的孤憤,也表達了金殿傳臚、建功立業的熱望。作家寫葉生的鬼魂,從細微之處描述其異於常人的言行舉止,使他不但蘊含其作為人的真實可信的思想感情,也表現出作為鬼的神異的特點。他就像萊辛所言的莎士比亞作品中的鬼魂一樣,“是一個實際行動的人物”。《葉生》從鬼魂形象的特殊性出發,使情節既符合生活邏輯,又符合幻想邏輯,體現出生活邏輯和幻想邏輯的雙重真實性,從而使作品展示出真切感人的藝術魅力。

聊齋故事中,女鬼多為纏綿愛情而生, 男鬼多為功名抑鬱而死。丁公子聽僕人說了葉生的事情,悲傷得熱淚長流。他親自到葉生家去哭靈,並且以舉人的禮節安葬了葉生。這個情節可謂意味深長。葉生為得到舉人的身份,費盡移山心力、填海精神,陽世得不到繼之以陰世,今世得不到繼之以來世,生生不息,死而不休。而“葬以孝廉禮”就是這一切的報償,這個結局真是令人深感荒涼,備感心酸!蒲松齡19歲中秀才,本想走由秀才而舉人,由舉人而進士的仕進之路。但考試一生,失敗一生,年過70才得到了一個貢生的安慰性的功名,這對於垂垂老矣的蒲松齡來說,已經沒有什麼實際的價值和意義,正如 “葬以孝廉禮”之於葉生。

"

《葉生》寫了淮陽才子葉生的故事。他 “文章詞賦,冠絕當時;而所如不偶,困於名場。”後來有幸遇到了知音——縣令丁乘鶴,他讀到葉生鄉試所做的文章,擊節歎賞,以為必中,但時運不濟的葉生“依然鎩羽”。屢試不中, 只好嗒喪而歸。想到丁公的厚望與知遇之恩,葉生深感慚愧,從此“形銷骨立,痴若木偶”,終於一病不起,吃了上百付的藥也不見好轉。而這時丁公因罷官歸家,日期已定,派人捎信給葉生,欲帶他一起回家,葉生持書啜泣,說我的病很重,請丁公先回,但丁公不忍,一定要耐心等待與其同行。過了幾天,葉生忽然上門,說自己的病已經痊癒,於是一同回到丁公的家,作了丁公兒子的老師。

《葉生》:蒲松齡小傳

丁公子已經十六歲了卻還不會作文章,但他很聰明,在葉生的教導下,一年就能落筆成文,考中了秀才。葉生又把自己這一生為科舉考試寫的八股文都寫出來讓丁公子背誦,令人驚奇的是,鄉試第一場七個考題全都被葉生押中,丁公子又考中了舉人。這讓丁公極為感慨:“您微末的才學就讓我的兒子成名,可您自己卻困於名場如黃鐘長棄,實在可惜!”葉生卻說,這是我的命運不濟。借公子的福澤為我的文章吐氣,也使天下人知道,我屢試不中並不是我的文章庸劣,而是命該如此。況且,作為讀書人得到像您一樣的知音,已經沒有遺憾了。葉生既表達了對於自己才學的自信,又對自己命運不濟、屢試不中而深感無奈。葉生只能借丁公子的功成名遂聊慰自己平生未酬之願。在葉生身上,寄託著蒲松齡中舉的熱切期望和“年年文戰垂翅歸,歲歲科場遭鎩羽”的悲憤與無奈。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長期客居在外,丁公“恐誤歲試,勸令歸省。生慘然不樂。”生員需要回原籍參加歲試,所以丁公勸葉生回鄉省親並參加考試,但葉生卻顯出難過的神情。丁公不忍強逼他回家,就讓兒子幫助他取得了在順天府考舉人的資格。後來丁公子考中進士成為朝廷命官,就帶葉生赴任。一年後,葉生在鄉試中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了舉人。丁公子正好要去葉生的家鄉去主持鄉試,就對葉生說,此去離貴鄉不遠,“先生奮跡雲霄,錦還為快。”葉生中舉,堪比奮跡雲霄,可謂平步青雲,衣錦還鄉更是人生一大快事,“生亦喜,擇吉就道”。抵淮陽界,丁公子讓僕人備馬送葉生歸家。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遠遠看見自家門戶蕭條,意甚悲惻。他猶猶豫豫地邁進家門,迎面碰見妻子拿著簸箕從屋裡出來,“見生,擲具駭走。”妻子見到他嚇得魂飛魄散,扔下簸箕就跑。葉生悽然說道:“我今已顯貴。”妻子驚恐萬狀地哭著說:“君死久矣,何復言貴!所以久淹君柩者,以家貧子幼耳。”她告訴葉生:你的棺材久厝不葬,是因為家窮孩子小,沒有能力。現在兒子已經長大成人,正要給你安葬呢,你可不要作怪嚇唬活著的人啊!葉生聽到妻子的話,顯出既落寞又失意的神情,他低頭轉身輕輕緩緩地走到屋內,見“靈柩儼然,撲地而滅”,衣帽鞋襪應時委地如蟬蛻。

《葉生》:蒲松齡小傳

原來跟隨丁公回家時,葉生已經病死化為鬼魂。為丁公的知遇之恩,不惜魂魄相依,何等情深誼重。他知恩圖報,在丁公子考舉人時七題全部押中,又助公子高中進士得以顯貴。自己雖然已經成為一個鬼魂,卻還像活著時一樣在考舉人的路上努力不輟,最終心願得償。他在活著時不能得到的功名,丁公子替他得到了;他在活著時不能實現的願望,變成鬼魂後實現了。但是,來世的功名不過是人在現世絕境中所看到的海市蜃樓,“影中影為三重妄,夢中夢為二重虛”。 幻想的形式放大了故事的悲劇性,讓人更深地感受到走投無路的悽愴和悲涼,以及生生不息、拚命追逐世俗功名而不得的虛妄與幻滅。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的鬼魂形象既空靈縹緲又真切凝重,彷彿現實的沉重帷幕借一絲縫隙逸出虛幻的靈光。在他身上寄託著作家科場蹭蹬、壯志難酬的孤憤,也表達了金殿傳臚、建功立業的熱望。作家寫葉生的鬼魂,從細微之處描述其異於常人的言行舉止,使他不但蘊含其作為人的真實可信的思想感情,也表現出作為鬼的神異的特點。他就像萊辛所言的莎士比亞作品中的鬼魂一樣,“是一個實際行動的人物”。《葉生》從鬼魂形象的特殊性出發,使情節既符合生活邏輯,又符合幻想邏輯,體現出生活邏輯和幻想邏輯的雙重真實性,從而使作品展示出真切感人的藝術魅力。

聊齋故事中,女鬼多為纏綿愛情而生, 男鬼多為功名抑鬱而死。丁公子聽僕人說了葉生的事情,悲傷得熱淚長流。他親自到葉生家去哭靈,並且以舉人的禮節安葬了葉生。這個情節可謂意味深長。葉生為得到舉人的身份,費盡移山心力、填海精神,陽世得不到繼之以陰世,今世得不到繼之以來世,生生不息,死而不休。而“葬以孝廉禮”就是這一切的報償,這個結局真是令人深感荒涼,備感心酸!蒲松齡19歲中秀才,本想走由秀才而舉人,由舉人而進士的仕進之路。但考試一生,失敗一生,年過70才得到了一個貢生的安慰性的功名,這對於垂垂老矣的蒲松齡來說,已經沒有什麼實際的價值和意義,正如 “葬以孝廉禮”之於葉生。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的故事就是蒲松齡的故事。要想更深刻地解讀作品,離不開認知作者本人。

蒲松齡19歲時參加秀才考試,全縣第一,府考第一,接著是著名詩人、山東學政大人施閏章主持的考試。施閏章愛才惜才,像伯樂一樣慧眼識才,當他看到蒲松齡的文章時,欣喜異常,讚賞不已,於是取為第一。蒲松齡縣府道三試第一,在科舉征途上可謂旗開得勝, “他日勳名上麟閣,風規似郭汾陽”就是風華正茂、雄心勃勃的蒲松齡的人生理想與追求。由秀才而舉人,而進士,是讀書人的晉身之階,因此,考中舉人,成了他的夢。他為此吃盡了苦頭,費盡了心力,但到老也不曾前進一步,秀才竟然就是他一生的功名。

"

《葉生》寫了淮陽才子葉生的故事。他 “文章詞賦,冠絕當時;而所如不偶,困於名場。”後來有幸遇到了知音——縣令丁乘鶴,他讀到葉生鄉試所做的文章,擊節歎賞,以為必中,但時運不濟的葉生“依然鎩羽”。屢試不中, 只好嗒喪而歸。想到丁公的厚望與知遇之恩,葉生深感慚愧,從此“形銷骨立,痴若木偶”,終於一病不起,吃了上百付的藥也不見好轉。而這時丁公因罷官歸家,日期已定,派人捎信給葉生,欲帶他一起回家,葉生持書啜泣,說我的病很重,請丁公先回,但丁公不忍,一定要耐心等待與其同行。過了幾天,葉生忽然上門,說自己的病已經痊癒,於是一同回到丁公的家,作了丁公兒子的老師。

《葉生》:蒲松齡小傳

丁公子已經十六歲了卻還不會作文章,但他很聰明,在葉生的教導下,一年就能落筆成文,考中了秀才。葉生又把自己這一生為科舉考試寫的八股文都寫出來讓丁公子背誦,令人驚奇的是,鄉試第一場七個考題全都被葉生押中,丁公子又考中了舉人。這讓丁公極為感慨:“您微末的才學就讓我的兒子成名,可您自己卻困於名場如黃鐘長棄,實在可惜!”葉生卻說,這是我的命運不濟。借公子的福澤為我的文章吐氣,也使天下人知道,我屢試不中並不是我的文章庸劣,而是命該如此。況且,作為讀書人得到像您一樣的知音,已經沒有遺憾了。葉生既表達了對於自己才學的自信,又對自己命運不濟、屢試不中而深感無奈。葉生只能借丁公子的功成名遂聊慰自己平生未酬之願。在葉生身上,寄託著蒲松齡中舉的熱切期望和“年年文戰垂翅歸,歲歲科場遭鎩羽”的悲憤與無奈。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長期客居在外,丁公“恐誤歲試,勸令歸省。生慘然不樂。”生員需要回原籍參加歲試,所以丁公勸葉生回鄉省親並參加考試,但葉生卻顯出難過的神情。丁公不忍強逼他回家,就讓兒子幫助他取得了在順天府考舉人的資格。後來丁公子考中進士成為朝廷命官,就帶葉生赴任。一年後,葉生在鄉試中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了舉人。丁公子正好要去葉生的家鄉去主持鄉試,就對葉生說,此去離貴鄉不遠,“先生奮跡雲霄,錦還為快。”葉生中舉,堪比奮跡雲霄,可謂平步青雲,衣錦還鄉更是人生一大快事,“生亦喜,擇吉就道”。抵淮陽界,丁公子讓僕人備馬送葉生歸家。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遠遠看見自家門戶蕭條,意甚悲惻。他猶猶豫豫地邁進家門,迎面碰見妻子拿著簸箕從屋裡出來,“見生,擲具駭走。”妻子見到他嚇得魂飛魄散,扔下簸箕就跑。葉生悽然說道:“我今已顯貴。”妻子驚恐萬狀地哭著說:“君死久矣,何復言貴!所以久淹君柩者,以家貧子幼耳。”她告訴葉生:你的棺材久厝不葬,是因為家窮孩子小,沒有能力。現在兒子已經長大成人,正要給你安葬呢,你可不要作怪嚇唬活著的人啊!葉生聽到妻子的話,顯出既落寞又失意的神情,他低頭轉身輕輕緩緩地走到屋內,見“靈柩儼然,撲地而滅”,衣帽鞋襪應時委地如蟬蛻。

《葉生》:蒲松齡小傳

原來跟隨丁公回家時,葉生已經病死化為鬼魂。為丁公的知遇之恩,不惜魂魄相依,何等情深誼重。他知恩圖報,在丁公子考舉人時七題全部押中,又助公子高中進士得以顯貴。自己雖然已經成為一個鬼魂,卻還像活著時一樣在考舉人的路上努力不輟,最終心願得償。他在活著時不能得到的功名,丁公子替他得到了;他在活著時不能實現的願望,變成鬼魂後實現了。但是,來世的功名不過是人在現世絕境中所看到的海市蜃樓,“影中影為三重妄,夢中夢為二重虛”。 幻想的形式放大了故事的悲劇性,讓人更深地感受到走投無路的悽愴和悲涼,以及生生不息、拚命追逐世俗功名而不得的虛妄與幻滅。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的鬼魂形象既空靈縹緲又真切凝重,彷彿現實的沉重帷幕借一絲縫隙逸出虛幻的靈光。在他身上寄託著作家科場蹭蹬、壯志難酬的孤憤,也表達了金殿傳臚、建功立業的熱望。作家寫葉生的鬼魂,從細微之處描述其異於常人的言行舉止,使他不但蘊含其作為人的真實可信的思想感情,也表現出作為鬼的神異的特點。他就像萊辛所言的莎士比亞作品中的鬼魂一樣,“是一個實際行動的人物”。《葉生》從鬼魂形象的特殊性出發,使情節既符合生活邏輯,又符合幻想邏輯,體現出生活邏輯和幻想邏輯的雙重真實性,從而使作品展示出真切感人的藝術魅力。

聊齋故事中,女鬼多為纏綿愛情而生, 男鬼多為功名抑鬱而死。丁公子聽僕人說了葉生的事情,悲傷得熱淚長流。他親自到葉生家去哭靈,並且以舉人的禮節安葬了葉生。這個情節可謂意味深長。葉生為得到舉人的身份,費盡移山心力、填海精神,陽世得不到繼之以陰世,今世得不到繼之以來世,生生不息,死而不休。而“葬以孝廉禮”就是這一切的報償,這個結局真是令人深感荒涼,備感心酸!蒲松齡19歲中秀才,本想走由秀才而舉人,由舉人而進士的仕進之路。但考試一生,失敗一生,年過70才得到了一個貢生的安慰性的功名,這對於垂垂老矣的蒲松齡來說,已經沒有什麼實際的價值和意義,正如 “葬以孝廉禮”之於葉生。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的故事就是蒲松齡的故事。要想更深刻地解讀作品,離不開認知作者本人。

蒲松齡19歲時參加秀才考試,全縣第一,府考第一,接著是著名詩人、山東學政大人施閏章主持的考試。施閏章愛才惜才,像伯樂一樣慧眼識才,當他看到蒲松齡的文章時,欣喜異常,讚賞不已,於是取為第一。蒲松齡縣府道三試第一,在科舉征途上可謂旗開得勝, “他日勳名上麟閣,風規似郭汾陽”就是風華正茂、雄心勃勃的蒲松齡的人生理想與追求。由秀才而舉人,而進士,是讀書人的晉身之階,因此,考中舉人,成了他的夢。他為此吃盡了苦頭,費盡了心力,但到老也不曾前進一步,秀才竟然就是他一生的功名。

《葉生》:蒲松齡小傳

蒲松齡的恩師施閏章三年學政任滿後,赴任江西參議,分守湖西道。蒲松齡對於這位賞識自己的伯樂,終生深懷知遇之恩和依戀之情,《葉生》中所描寫的丁公對於葉生的提攜和關照,葉生對於丁公的感激和依戀,以至於葉生成為鬼魂時,還不願離開恩人,表達了蒲松齡對恩師的感激之情。

蒲松齡25歲時弟兄分家,兄嫂都非常強勢,爭家產時挑肥揀瘦,而他的妻子劉氏卻樸實寡言,溫和謙讓,所以他家只分到三間破破爛爛的場屋。場屋是平時看莊稼、堆柴草的所在,蓋得十分簡陋,加上年深日久,更是搖搖欲墜,而分到的傢俱、農具更是破爛不堪。蒲松齡夫婦沉默地帶著兒子蒲箬住進了孤零零地立於村西頭的這三間破草房。“門戶蕭條,意甚悲惻”, 其情其狀,就是葉生鬼魂回家時的所見所感。此後,蒲松齡開始了他近五十年的塾師生涯。每年過了元宵節開學外出,直到臘月二十三小年時才放學回家。他長年在外奔波,劉氏就帶著兒子守在這三間荒涼的場屋裡。葉生成為鬼魂回家看到的這種情景,就是蒲松齡現實生活的寫照。家的荒涼破敗,正是作者悲涼情懷的藝術反映。《葉生》情節離奇曲折,始終籠罩著詭祕神異的氣氛,但又極清晰地映出人情世態,給人一種既溫情浪漫又感傷悲涼,既迷離玄幻又真切如見的藝術美感。

"

《葉生》寫了淮陽才子葉生的故事。他 “文章詞賦,冠絕當時;而所如不偶,困於名場。”後來有幸遇到了知音——縣令丁乘鶴,他讀到葉生鄉試所做的文章,擊節歎賞,以為必中,但時運不濟的葉生“依然鎩羽”。屢試不中, 只好嗒喪而歸。想到丁公的厚望與知遇之恩,葉生深感慚愧,從此“形銷骨立,痴若木偶”,終於一病不起,吃了上百付的藥也不見好轉。而這時丁公因罷官歸家,日期已定,派人捎信給葉生,欲帶他一起回家,葉生持書啜泣,說我的病很重,請丁公先回,但丁公不忍,一定要耐心等待與其同行。過了幾天,葉生忽然上門,說自己的病已經痊癒,於是一同回到丁公的家,作了丁公兒子的老師。

《葉生》:蒲松齡小傳

丁公子已經十六歲了卻還不會作文章,但他很聰明,在葉生的教導下,一年就能落筆成文,考中了秀才。葉生又把自己這一生為科舉考試寫的八股文都寫出來讓丁公子背誦,令人驚奇的是,鄉試第一場七個考題全都被葉生押中,丁公子又考中了舉人。這讓丁公極為感慨:“您微末的才學就讓我的兒子成名,可您自己卻困於名場如黃鐘長棄,實在可惜!”葉生卻說,這是我的命運不濟。借公子的福澤為我的文章吐氣,也使天下人知道,我屢試不中並不是我的文章庸劣,而是命該如此。況且,作為讀書人得到像您一樣的知音,已經沒有遺憾了。葉生既表達了對於自己才學的自信,又對自己命運不濟、屢試不中而深感無奈。葉生只能借丁公子的功成名遂聊慰自己平生未酬之願。在葉生身上,寄託著蒲松齡中舉的熱切期望和“年年文戰垂翅歸,歲歲科場遭鎩羽”的悲憤與無奈。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長期客居在外,丁公“恐誤歲試,勸令歸省。生慘然不樂。”生員需要回原籍參加歲試,所以丁公勸葉生回鄉省親並參加考試,但葉生卻顯出難過的神情。丁公不忍強逼他回家,就讓兒子幫助他取得了在順天府考舉人的資格。後來丁公子考中進士成為朝廷命官,就帶葉生赴任。一年後,葉生在鄉試中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了舉人。丁公子正好要去葉生的家鄉去主持鄉試,就對葉生說,此去離貴鄉不遠,“先生奮跡雲霄,錦還為快。”葉生中舉,堪比奮跡雲霄,可謂平步青雲,衣錦還鄉更是人生一大快事,“生亦喜,擇吉就道”。抵淮陽界,丁公子讓僕人備馬送葉生歸家。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遠遠看見自家門戶蕭條,意甚悲惻。他猶猶豫豫地邁進家門,迎面碰見妻子拿著簸箕從屋裡出來,“見生,擲具駭走。”妻子見到他嚇得魂飛魄散,扔下簸箕就跑。葉生悽然說道:“我今已顯貴。”妻子驚恐萬狀地哭著說:“君死久矣,何復言貴!所以久淹君柩者,以家貧子幼耳。”她告訴葉生:你的棺材久厝不葬,是因為家窮孩子小,沒有能力。現在兒子已經長大成人,正要給你安葬呢,你可不要作怪嚇唬活著的人啊!葉生聽到妻子的話,顯出既落寞又失意的神情,他低頭轉身輕輕緩緩地走到屋內,見“靈柩儼然,撲地而滅”,衣帽鞋襪應時委地如蟬蛻。

《葉生》:蒲松齡小傳

原來跟隨丁公回家時,葉生已經病死化為鬼魂。為丁公的知遇之恩,不惜魂魄相依,何等情深誼重。他知恩圖報,在丁公子考舉人時七題全部押中,又助公子高中進士得以顯貴。自己雖然已經成為一個鬼魂,卻還像活著時一樣在考舉人的路上努力不輟,最終心願得償。他在活著時不能得到的功名,丁公子替他得到了;他在活著時不能實現的願望,變成鬼魂後實現了。但是,來世的功名不過是人在現世絕境中所看到的海市蜃樓,“影中影為三重妄,夢中夢為二重虛”。 幻想的形式放大了故事的悲劇性,讓人更深地感受到走投無路的悽愴和悲涼,以及生生不息、拚命追逐世俗功名而不得的虛妄與幻滅。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的鬼魂形象既空靈縹緲又真切凝重,彷彿現實的沉重帷幕借一絲縫隙逸出虛幻的靈光。在他身上寄託著作家科場蹭蹬、壯志難酬的孤憤,也表達了金殿傳臚、建功立業的熱望。作家寫葉生的鬼魂,從細微之處描述其異於常人的言行舉止,使他不但蘊含其作為人的真實可信的思想感情,也表現出作為鬼的神異的特點。他就像萊辛所言的莎士比亞作品中的鬼魂一樣,“是一個實際行動的人物”。《葉生》從鬼魂形象的特殊性出發,使情節既符合生活邏輯,又符合幻想邏輯,體現出生活邏輯和幻想邏輯的雙重真實性,從而使作品展示出真切感人的藝術魅力。

聊齋故事中,女鬼多為纏綿愛情而生, 男鬼多為功名抑鬱而死。丁公子聽僕人說了葉生的事情,悲傷得熱淚長流。他親自到葉生家去哭靈,並且以舉人的禮節安葬了葉生。這個情節可謂意味深長。葉生為得到舉人的身份,費盡移山心力、填海精神,陽世得不到繼之以陰世,今世得不到繼之以來世,生生不息,死而不休。而“葬以孝廉禮”就是這一切的報償,這個結局真是令人深感荒涼,備感心酸!蒲松齡19歲中秀才,本想走由秀才而舉人,由舉人而進士的仕進之路。但考試一生,失敗一生,年過70才得到了一個貢生的安慰性的功名,這對於垂垂老矣的蒲松齡來說,已經沒有什麼實際的價值和意義,正如 “葬以孝廉禮”之於葉生。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的故事就是蒲松齡的故事。要想更深刻地解讀作品,離不開認知作者本人。

蒲松齡19歲時參加秀才考試,全縣第一,府考第一,接著是著名詩人、山東學政大人施閏章主持的考試。施閏章愛才惜才,像伯樂一樣慧眼識才,當他看到蒲松齡的文章時,欣喜異常,讚賞不已,於是取為第一。蒲松齡縣府道三試第一,在科舉征途上可謂旗開得勝, “他日勳名上麟閣,風規似郭汾陽”就是風華正茂、雄心勃勃的蒲松齡的人生理想與追求。由秀才而舉人,而進士,是讀書人的晉身之階,因此,考中舉人,成了他的夢。他為此吃盡了苦頭,費盡了心力,但到老也不曾前進一步,秀才竟然就是他一生的功名。

《葉生》:蒲松齡小傳

蒲松齡的恩師施閏章三年學政任滿後,赴任江西參議,分守湖西道。蒲松齡對於這位賞識自己的伯樂,終生深懷知遇之恩和依戀之情,《葉生》中所描寫的丁公對於葉生的提攜和關照,葉生對於丁公的感激和依戀,以至於葉生成為鬼魂時,還不願離開恩人,表達了蒲松齡對恩師的感激之情。

蒲松齡25歲時弟兄分家,兄嫂都非常強勢,爭家產時挑肥揀瘦,而他的妻子劉氏卻樸實寡言,溫和謙讓,所以他家只分到三間破破爛爛的場屋。場屋是平時看莊稼、堆柴草的所在,蓋得十分簡陋,加上年深日久,更是搖搖欲墜,而分到的傢俱、農具更是破爛不堪。蒲松齡夫婦沉默地帶著兒子蒲箬住進了孤零零地立於村西頭的這三間破草房。“門戶蕭條,意甚悲惻”, 其情其狀,就是葉生鬼魂回家時的所見所感。此後,蒲松齡開始了他近五十年的塾師生涯。每年過了元宵節開學外出,直到臘月二十三小年時才放學回家。他長年在外奔波,劉氏就帶著兒子守在這三間荒涼的場屋裡。葉生成為鬼魂回家看到的這種情景,就是蒲松齡現實生活的寫照。家的荒涼破敗,正是作者悲涼情懷的藝術反映。《葉生》情節離奇曲折,始終籠罩著詭祕神異的氣氛,但又極清晰地映出人情世態,給人一種既溫情浪漫又感傷悲涼,既迷離玄幻又真切如見的藝術美感。

《葉生》:蒲松齡小傳

蒲松齡故居

葉生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葉生》故事裡有作者的經歷、處境和感受。幾十年出入考場,失敗的困惑、感喟、幻滅感縈繞著他,在社會上、親友間乃至家庭裡,飽受白眼、呵斥和挫辱,所以,在故事結束後,作者又忍不住借“異史氏曰”直抒胸臆,以傾注自己的萬端感慨:

“魂從知已,竟忘死耶?聞者疑之,餘深信焉。…而況繭絲蠅跡,嘔學士之心肝;流水高山,通我曹之性命者哉!”

瞭解蒲松齡對於恩師施閏章的一生感戴,就可以理解葉生之“魂從知已,竟忘其死”的無限深情。科舉時代,那像繭絲蠅跡一樣完美工整的應試文章,那一篇不是讀書人嘔心瀝血精心構思而成,它能否得到高山流水一樣的知音賞識,實在是關係著士子生死窮通的大事。 “頻居康了之中,則鬚髮之條條可醜;一落孫山之外,則文章之處處皆疵。”多次落榜的人連每根頭髮、鬍子都讓人覺得可厭,文章再好也被認為處處是毛病。人一旦處於窮困厄頓的境地,從人身到文章都會被勢利小人譏貶得一無是處,受盡嘲諷與侮辱。這是作者飽嘗人情冷暖後,對人情澆薄、世態炎涼的深切慨嘆。

"

《葉生》寫了淮陽才子葉生的故事。他 “文章詞賦,冠絕當時;而所如不偶,困於名場。”後來有幸遇到了知音——縣令丁乘鶴,他讀到葉生鄉試所做的文章,擊節歎賞,以為必中,但時運不濟的葉生“依然鎩羽”。屢試不中, 只好嗒喪而歸。想到丁公的厚望與知遇之恩,葉生深感慚愧,從此“形銷骨立,痴若木偶”,終於一病不起,吃了上百付的藥也不見好轉。而這時丁公因罷官歸家,日期已定,派人捎信給葉生,欲帶他一起回家,葉生持書啜泣,說我的病很重,請丁公先回,但丁公不忍,一定要耐心等待與其同行。過了幾天,葉生忽然上門,說自己的病已經痊癒,於是一同回到丁公的家,作了丁公兒子的老師。

《葉生》:蒲松齡小傳

丁公子已經十六歲了卻還不會作文章,但他很聰明,在葉生的教導下,一年就能落筆成文,考中了秀才。葉生又把自己這一生為科舉考試寫的八股文都寫出來讓丁公子背誦,令人驚奇的是,鄉試第一場七個考題全都被葉生押中,丁公子又考中了舉人。這讓丁公極為感慨:“您微末的才學就讓我的兒子成名,可您自己卻困於名場如黃鐘長棄,實在可惜!”葉生卻說,這是我的命運不濟。借公子的福澤為我的文章吐氣,也使天下人知道,我屢試不中並不是我的文章庸劣,而是命該如此。況且,作為讀書人得到像您一樣的知音,已經沒有遺憾了。葉生既表達了對於自己才學的自信,又對自己命運不濟、屢試不中而深感無奈。葉生只能借丁公子的功成名遂聊慰自己平生未酬之願。在葉生身上,寄託著蒲松齡中舉的熱切期望和“年年文戰垂翅歸,歲歲科場遭鎩羽”的悲憤與無奈。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長期客居在外,丁公“恐誤歲試,勸令歸省。生慘然不樂。”生員需要回原籍參加歲試,所以丁公勸葉生回鄉省親並參加考試,但葉生卻顯出難過的神情。丁公不忍強逼他回家,就讓兒子幫助他取得了在順天府考舉人的資格。後來丁公子考中進士成為朝廷命官,就帶葉生赴任。一年後,葉生在鄉試中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了舉人。丁公子正好要去葉生的家鄉去主持鄉試,就對葉生說,此去離貴鄉不遠,“先生奮跡雲霄,錦還為快。”葉生中舉,堪比奮跡雲霄,可謂平步青雲,衣錦還鄉更是人生一大快事,“生亦喜,擇吉就道”。抵淮陽界,丁公子讓僕人備馬送葉生歸家。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遠遠看見自家門戶蕭條,意甚悲惻。他猶猶豫豫地邁進家門,迎面碰見妻子拿著簸箕從屋裡出來,“見生,擲具駭走。”妻子見到他嚇得魂飛魄散,扔下簸箕就跑。葉生悽然說道:“我今已顯貴。”妻子驚恐萬狀地哭著說:“君死久矣,何復言貴!所以久淹君柩者,以家貧子幼耳。”她告訴葉生:你的棺材久厝不葬,是因為家窮孩子小,沒有能力。現在兒子已經長大成人,正要給你安葬呢,你可不要作怪嚇唬活著的人啊!葉生聽到妻子的話,顯出既落寞又失意的神情,他低頭轉身輕輕緩緩地走到屋內,見“靈柩儼然,撲地而滅”,衣帽鞋襪應時委地如蟬蛻。

《葉生》:蒲松齡小傳

原來跟隨丁公回家時,葉生已經病死化為鬼魂。為丁公的知遇之恩,不惜魂魄相依,何等情深誼重。他知恩圖報,在丁公子考舉人時七題全部押中,又助公子高中進士得以顯貴。自己雖然已經成為一個鬼魂,卻還像活著時一樣在考舉人的路上努力不輟,最終心願得償。他在活著時不能得到的功名,丁公子替他得到了;他在活著時不能實現的願望,變成鬼魂後實現了。但是,來世的功名不過是人在現世絕境中所看到的海市蜃樓,“影中影為三重妄,夢中夢為二重虛”。 幻想的形式放大了故事的悲劇性,讓人更深地感受到走投無路的悽愴和悲涼,以及生生不息、拚命追逐世俗功名而不得的虛妄與幻滅。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的鬼魂形象既空靈縹緲又真切凝重,彷彿現實的沉重帷幕借一絲縫隙逸出虛幻的靈光。在他身上寄託著作家科場蹭蹬、壯志難酬的孤憤,也表達了金殿傳臚、建功立業的熱望。作家寫葉生的鬼魂,從細微之處描述其異於常人的言行舉止,使他不但蘊含其作為人的真實可信的思想感情,也表現出作為鬼的神異的特點。他就像萊辛所言的莎士比亞作品中的鬼魂一樣,“是一個實際行動的人物”。《葉生》從鬼魂形象的特殊性出發,使情節既符合生活邏輯,又符合幻想邏輯,體現出生活邏輯和幻想邏輯的雙重真實性,從而使作品展示出真切感人的藝術魅力。

聊齋故事中,女鬼多為纏綿愛情而生, 男鬼多為功名抑鬱而死。丁公子聽僕人說了葉生的事情,悲傷得熱淚長流。他親自到葉生家去哭靈,並且以舉人的禮節安葬了葉生。這個情節可謂意味深長。葉生為得到舉人的身份,費盡移山心力、填海精神,陽世得不到繼之以陰世,今世得不到繼之以來世,生生不息,死而不休。而“葬以孝廉禮”就是這一切的報償,這個結局真是令人深感荒涼,備感心酸!蒲松齡19歲中秀才,本想走由秀才而舉人,由舉人而進士的仕進之路。但考試一生,失敗一生,年過70才得到了一個貢生的安慰性的功名,這對於垂垂老矣的蒲松齡來說,已經沒有什麼實際的價值和意義,正如 “葬以孝廉禮”之於葉生。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的故事就是蒲松齡的故事。要想更深刻地解讀作品,離不開認知作者本人。

蒲松齡19歲時參加秀才考試,全縣第一,府考第一,接著是著名詩人、山東學政大人施閏章主持的考試。施閏章愛才惜才,像伯樂一樣慧眼識才,當他看到蒲松齡的文章時,欣喜異常,讚賞不已,於是取為第一。蒲松齡縣府道三試第一,在科舉征途上可謂旗開得勝, “他日勳名上麟閣,風規似郭汾陽”就是風華正茂、雄心勃勃的蒲松齡的人生理想與追求。由秀才而舉人,而進士,是讀書人的晉身之階,因此,考中舉人,成了他的夢。他為此吃盡了苦頭,費盡了心力,但到老也不曾前進一步,秀才竟然就是他一生的功名。

《葉生》:蒲松齡小傳

蒲松齡的恩師施閏章三年學政任滿後,赴任江西參議,分守湖西道。蒲松齡對於這位賞識自己的伯樂,終生深懷知遇之恩和依戀之情,《葉生》中所描寫的丁公對於葉生的提攜和關照,葉生對於丁公的感激和依戀,以至於葉生成為鬼魂時,還不願離開恩人,表達了蒲松齡對恩師的感激之情。

蒲松齡25歲時弟兄分家,兄嫂都非常強勢,爭家產時挑肥揀瘦,而他的妻子劉氏卻樸實寡言,溫和謙讓,所以他家只分到三間破破爛爛的場屋。場屋是平時看莊稼、堆柴草的所在,蓋得十分簡陋,加上年深日久,更是搖搖欲墜,而分到的傢俱、農具更是破爛不堪。蒲松齡夫婦沉默地帶著兒子蒲箬住進了孤零零地立於村西頭的這三間破草房。“門戶蕭條,意甚悲惻”, 其情其狀,就是葉生鬼魂回家時的所見所感。此後,蒲松齡開始了他近五十年的塾師生涯。每年過了元宵節開學外出,直到臘月二十三小年時才放學回家。他長年在外奔波,劉氏就帶著兒子守在這三間荒涼的場屋裡。葉生成為鬼魂回家看到的這種情景,就是蒲松齡現實生活的寫照。家的荒涼破敗,正是作者悲涼情懷的藝術反映。《葉生》情節離奇曲折,始終籠罩著詭祕神異的氣氛,但又極清晰地映出人情世態,給人一種既溫情浪漫又感傷悲涼,既迷離玄幻又真切如見的藝術美感。

《葉生》:蒲松齡小傳

蒲松齡故居

葉生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葉生》故事裡有作者的經歷、處境和感受。幾十年出入考場,失敗的困惑、感喟、幻滅感縈繞著他,在社會上、親友間乃至家庭裡,飽受白眼、呵斥和挫辱,所以,在故事結束後,作者又忍不住借“異史氏曰”直抒胸臆,以傾注自己的萬端感慨:

“魂從知已,竟忘死耶?聞者疑之,餘深信焉。…而況繭絲蠅跡,嘔學士之心肝;流水高山,通我曹之性命者哉!”

瞭解蒲松齡對於恩師施閏章的一生感戴,就可以理解葉生之“魂從知已,竟忘其死”的無限深情。科舉時代,那像繭絲蠅跡一樣完美工整的應試文章,那一篇不是讀書人嘔心瀝血精心構思而成,它能否得到高山流水一樣的知音賞識,實在是關係著士子生死窮通的大事。 “頻居康了之中,則鬚髮之條條可醜;一落孫山之外,則文章之處處皆疵。”多次落榜的人連每根頭髮、鬍子都讓人覺得可厭,文章再好也被認為處處是毛病。人一旦處於窮困厄頓的境地,從人身到文章都會被勢利小人譏貶得一無是處,受盡嘲諷與侮辱。這是作者飽嘗人情冷暖後,對人情澆薄、世態炎涼的深切慨嘆。

《葉生》:蒲松齡小傳

“古今痛哭之人,卞和唯爾;顛倒逸群之物,伯樂伊誰?”古往今來,因為種種原因而痛哭的人,不知道有多少,而對於葉生來說,只有懷璧受誣的卞和與你相似;舉世賢愚顛倒,誰又是慧眼識俊才的伯樂?蒲松齡和葉生一樣,懷俊逸之才卻終生困於場屋,正像卞和懷瑾握玉,卻不能遇到能認識自己價值的人,怎能不傷心痛哭!庸愚的考官總是把千里駒當作劣馬,而識馬的伯樂又在哪裡?嘆知音難遇的個人遭際,哭賢愚顛倒的世道人情,真是字字痛切。“抱刺於懷,三年滅字;側身以望,四海無家”。因為世無識才、愛才之人,致使自己仕進無門,就好像懷抱自己的名帖投奔無門,以至於名帖上的字跡早已磨滅難辨;反側遠望,茫茫四海卻找不到自己的容身之處。形象地描述了作者身處困厄之中,無法在現實世界中安身,更無法在精神世界中立命的窘迫。蒲松齡之所以把雁塔題名奉為自己的最高理想,在科舉路上生生不息地奔波,就是因為通過科舉而出仕是寒儒士子安身立命、用世有為的必由之路,不二法門。所以,由秀才而舉人就成為葉生永久的期盼與追求。

"

《葉生》寫了淮陽才子葉生的故事。他 “文章詞賦,冠絕當時;而所如不偶,困於名場。”後來有幸遇到了知音——縣令丁乘鶴,他讀到葉生鄉試所做的文章,擊節歎賞,以為必中,但時運不濟的葉生“依然鎩羽”。屢試不中, 只好嗒喪而歸。想到丁公的厚望與知遇之恩,葉生深感慚愧,從此“形銷骨立,痴若木偶”,終於一病不起,吃了上百付的藥也不見好轉。而這時丁公因罷官歸家,日期已定,派人捎信給葉生,欲帶他一起回家,葉生持書啜泣,說我的病很重,請丁公先回,但丁公不忍,一定要耐心等待與其同行。過了幾天,葉生忽然上門,說自己的病已經痊癒,於是一同回到丁公的家,作了丁公兒子的老師。

《葉生》:蒲松齡小傳

丁公子已經十六歲了卻還不會作文章,但他很聰明,在葉生的教導下,一年就能落筆成文,考中了秀才。葉生又把自己這一生為科舉考試寫的八股文都寫出來讓丁公子背誦,令人驚奇的是,鄉試第一場七個考題全都被葉生押中,丁公子又考中了舉人。這讓丁公極為感慨:“您微末的才學就讓我的兒子成名,可您自己卻困於名場如黃鐘長棄,實在可惜!”葉生卻說,這是我的命運不濟。借公子的福澤為我的文章吐氣,也使天下人知道,我屢試不中並不是我的文章庸劣,而是命該如此。況且,作為讀書人得到像您一樣的知音,已經沒有遺憾了。葉生既表達了對於自己才學的自信,又對自己命運不濟、屢試不中而深感無奈。葉生只能借丁公子的功成名遂聊慰自己平生未酬之願。在葉生身上,寄託著蒲松齡中舉的熱切期望和“年年文戰垂翅歸,歲歲科場遭鎩羽”的悲憤與無奈。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長期客居在外,丁公“恐誤歲試,勸令歸省。生慘然不樂。”生員需要回原籍參加歲試,所以丁公勸葉生回鄉省親並參加考試,但葉生卻顯出難過的神情。丁公不忍強逼他回家,就讓兒子幫助他取得了在順天府考舉人的資格。後來丁公子考中進士成為朝廷命官,就帶葉生赴任。一年後,葉生在鄉試中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了舉人。丁公子正好要去葉生的家鄉去主持鄉試,就對葉生說,此去離貴鄉不遠,“先生奮跡雲霄,錦還為快。”葉生中舉,堪比奮跡雲霄,可謂平步青雲,衣錦還鄉更是人生一大快事,“生亦喜,擇吉就道”。抵淮陽界,丁公子讓僕人備馬送葉生歸家。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遠遠看見自家門戶蕭條,意甚悲惻。他猶猶豫豫地邁進家門,迎面碰見妻子拿著簸箕從屋裡出來,“見生,擲具駭走。”妻子見到他嚇得魂飛魄散,扔下簸箕就跑。葉生悽然說道:“我今已顯貴。”妻子驚恐萬狀地哭著說:“君死久矣,何復言貴!所以久淹君柩者,以家貧子幼耳。”她告訴葉生:你的棺材久厝不葬,是因為家窮孩子小,沒有能力。現在兒子已經長大成人,正要給你安葬呢,你可不要作怪嚇唬活著的人啊!葉生聽到妻子的話,顯出既落寞又失意的神情,他低頭轉身輕輕緩緩地走到屋內,見“靈柩儼然,撲地而滅”,衣帽鞋襪應時委地如蟬蛻。

《葉生》:蒲松齡小傳

原來跟隨丁公回家時,葉生已經病死化為鬼魂。為丁公的知遇之恩,不惜魂魄相依,何等情深誼重。他知恩圖報,在丁公子考舉人時七題全部押中,又助公子高中進士得以顯貴。自己雖然已經成為一個鬼魂,卻還像活著時一樣在考舉人的路上努力不輟,最終心願得償。他在活著時不能得到的功名,丁公子替他得到了;他在活著時不能實現的願望,變成鬼魂後實現了。但是,來世的功名不過是人在現世絕境中所看到的海市蜃樓,“影中影為三重妄,夢中夢為二重虛”。 幻想的形式放大了故事的悲劇性,讓人更深地感受到走投無路的悽愴和悲涼,以及生生不息、拚命追逐世俗功名而不得的虛妄與幻滅。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的鬼魂形象既空靈縹緲又真切凝重,彷彿現實的沉重帷幕借一絲縫隙逸出虛幻的靈光。在他身上寄託著作家科場蹭蹬、壯志難酬的孤憤,也表達了金殿傳臚、建功立業的熱望。作家寫葉生的鬼魂,從細微之處描述其異於常人的言行舉止,使他不但蘊含其作為人的真實可信的思想感情,也表現出作為鬼的神異的特點。他就像萊辛所言的莎士比亞作品中的鬼魂一樣,“是一個實際行動的人物”。《葉生》從鬼魂形象的特殊性出發,使情節既符合生活邏輯,又符合幻想邏輯,體現出生活邏輯和幻想邏輯的雙重真實性,從而使作品展示出真切感人的藝術魅力。

聊齋故事中,女鬼多為纏綿愛情而生, 男鬼多為功名抑鬱而死。丁公子聽僕人說了葉生的事情,悲傷得熱淚長流。他親自到葉生家去哭靈,並且以舉人的禮節安葬了葉生。這個情節可謂意味深長。葉生為得到舉人的身份,費盡移山心力、填海精神,陽世得不到繼之以陰世,今世得不到繼之以來世,生生不息,死而不休。而“葬以孝廉禮”就是這一切的報償,這個結局真是令人深感荒涼,備感心酸!蒲松齡19歲中秀才,本想走由秀才而舉人,由舉人而進士的仕進之路。但考試一生,失敗一生,年過70才得到了一個貢生的安慰性的功名,這對於垂垂老矣的蒲松齡來說,已經沒有什麼實際的價值和意義,正如 “葬以孝廉禮”之於葉生。

《葉生》:蒲松齡小傳

葉生的故事就是蒲松齡的故事。要想更深刻地解讀作品,離不開認知作者本人。

蒲松齡19歲時參加秀才考試,全縣第一,府考第一,接著是著名詩人、山東學政大人施閏章主持的考試。施閏章愛才惜才,像伯樂一樣慧眼識才,當他看到蒲松齡的文章時,欣喜異常,讚賞不已,於是取為第一。蒲松齡縣府道三試第一,在科舉征途上可謂旗開得勝, “他日勳名上麟閣,風規似郭汾陽”就是風華正茂、雄心勃勃的蒲松齡的人生理想與追求。由秀才而舉人,而進士,是讀書人的晉身之階,因此,考中舉人,成了他的夢。他為此吃盡了苦頭,費盡了心力,但到老也不曾前進一步,秀才竟然就是他一生的功名。

《葉生》:蒲松齡小傳

蒲松齡的恩師施閏章三年學政任滿後,赴任江西參議,分守湖西道。蒲松齡對於這位賞識自己的伯樂,終生深懷知遇之恩和依戀之情,《葉生》中所描寫的丁公對於葉生的提攜和關照,葉生對於丁公的感激和依戀,以至於葉生成為鬼魂時,還不願離開恩人,表達了蒲松齡對恩師的感激之情。

蒲松齡25歲時弟兄分家,兄嫂都非常強勢,爭家產時挑肥揀瘦,而他的妻子劉氏卻樸實寡言,溫和謙讓,所以他家只分到三間破破爛爛的場屋。場屋是平時看莊稼、堆柴草的所在,蓋得十分簡陋,加上年深日久,更是搖搖欲墜,而分到的傢俱、農具更是破爛不堪。蒲松齡夫婦沉默地帶著兒子蒲箬住進了孤零零地立於村西頭的這三間破草房。“門戶蕭條,意甚悲惻”, 其情其狀,就是葉生鬼魂回家時的所見所感。此後,蒲松齡開始了他近五十年的塾師生涯。每年過了元宵節開學外出,直到臘月二十三小年時才放學回家。他長年在外奔波,劉氏就帶著兒子守在這三間荒涼的場屋裡。葉生成為鬼魂回家看到的這種情景,就是蒲松齡現實生活的寫照。家的荒涼破敗,正是作者悲涼情懷的藝術反映。《葉生》情節離奇曲折,始終籠罩著詭祕神異的氣氛,但又極清晰地映出人情世態,給人一種既溫情浪漫又感傷悲涼,既迷離玄幻又真切如見的藝術美感。

《葉生》:蒲松齡小傳

蒲松齡故居

葉生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葉生》故事裡有作者的經歷、處境和感受。幾十年出入考場,失敗的困惑、感喟、幻滅感縈繞著他,在社會上、親友間乃至家庭裡,飽受白眼、呵斥和挫辱,所以,在故事結束後,作者又忍不住借“異史氏曰”直抒胸臆,以傾注自己的萬端感慨:

“魂從知已,竟忘死耶?聞者疑之,餘深信焉。…而況繭絲蠅跡,嘔學士之心肝;流水高山,通我曹之性命者哉!”

瞭解蒲松齡對於恩師施閏章的一生感戴,就可以理解葉生之“魂從知已,竟忘其死”的無限深情。科舉時代,那像繭絲蠅跡一樣完美工整的應試文章,那一篇不是讀書人嘔心瀝血精心構思而成,它能否得到高山流水一樣的知音賞識,實在是關係著士子生死窮通的大事。 “頻居康了之中,則鬚髮之條條可醜;一落孫山之外,則文章之處處皆疵。”多次落榜的人連每根頭髮、鬍子都讓人覺得可厭,文章再好也被認為處處是毛病。人一旦處於窮困厄頓的境地,從人身到文章都會被勢利小人譏貶得一無是處,受盡嘲諷與侮辱。這是作者飽嘗人情冷暖後,對人情澆薄、世態炎涼的深切慨嘆。

《葉生》:蒲松齡小傳

“古今痛哭之人,卞和唯爾;顛倒逸群之物,伯樂伊誰?”古往今來,因為種種原因而痛哭的人,不知道有多少,而對於葉生來說,只有懷璧受誣的卞和與你相似;舉世賢愚顛倒,誰又是慧眼識俊才的伯樂?蒲松齡和葉生一樣,懷俊逸之才卻終生困於場屋,正像卞和懷瑾握玉,卻不能遇到能認識自己價值的人,怎能不傷心痛哭!庸愚的考官總是把千里駒當作劣馬,而識馬的伯樂又在哪裡?嘆知音難遇的個人遭際,哭賢愚顛倒的世道人情,真是字字痛切。“抱刺於懷,三年滅字;側身以望,四海無家”。因為世無識才、愛才之人,致使自己仕進無門,就好像懷抱自己的名帖投奔無門,以至於名帖上的字跡早已磨滅難辨;反側遠望,茫茫四海卻找不到自己的容身之處。形象地描述了作者身處困厄之中,無法在現實世界中安身,更無法在精神世界中立命的窘迫。蒲松齡之所以把雁塔題名奉為自己的最高理想,在科舉路上生生不息地奔波,就是因為通過科舉而出仕是寒儒士子安身立命、用世有為的必由之路,不二法門。所以,由秀才而舉人就成為葉生永久的期盼與追求。

《葉生》:蒲松齡小傳

“人生世上,只須閤眼放步,以聽造物之低昂而已。天下之昂藏淪落如葉生其人者,亦復不少。”蒲松齡如葉生一樣,“文章詞賦,冠絕當時;而所如不偶,困於名場” 。 “數奇福薄,不能顯貴”,好像就是自己的命運,“一切皆是命中註定”是蒲松齡最為沉痛、深感無奈的生活體驗,因此也內化為蒲松齡的人生觀念。既然人只能俯首聽命,那就只管閉上眼睛邁開大步往前走吧,聽任上帝的擺佈,服從命運的安排吧。世上像葉生這樣氣概不凡而淪落下層的又何止千萬!文章的結尾,把無可奈何的感傷惆悵、孤獨失意諸般情懷化為一聲長嘆,比那呼天搶地的直抒胸臆更加動人心魄。《葉生》奇想奔馳,催人淚下,故讀之心驚,言之心痛。而“異史氏曰”更是字字血,聲聲淚,讀後能不酸人胸臆!

馮鎮巒認為,《葉生》即聊齋小傳。把《葉生》當作蒲松齡的自傳來讀也是一條門徑,因為在《聊齋志異》的許多作品中都有作者自已的影子,可以說,自我象徵是《聊齋志異》的一個重要特徵。但是,如果我們僅僅把《葉生》當作蒲松齡的自傳來讀,意味著我們只能在作品中看到耳熟能詳的作者的身世或生活片斷。僅僅讀出這些內容,可謂買櫝而還珠。即使對《葉生》的寫作背景和作者身世一無所知,依然會有豐富而強烈的閱讀體驗,說明其中除了作者的生活經歷外一定還有別樣的寄託。故事是石塊,意義才是神殿。在《葉生》這篇小說中,蒲松齡以天才的筆觸,以作者全部的人生經驗和理想塑造了葉生這個貧窮士子的藝術典範,不僅寫出了蒲松齡作為一介寒士的悲苦孤憤,更寫出了一個時代的士子們的悲歡歌哭,對科舉時代的社會生活予以生動具體的、全面深刻的描繪與反映,其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這就是其珍貴的精神價值和巨大的思想意義之所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