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一向內斂、剋制的張亞東哭了。

"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一向內斂、剋制的張亞東哭了。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張亞東在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中感動落淚


舞臺上,盤尼西林正在唱的是《New Boy》。那是連朴樹本人都不怎麼再唱的一首小眾歌曲。但正是這首歌,讓坐在臺下的張亞東泣不成聲:

“……大家對那個2000年充滿了期待,覺得一切都會變得很好。”

那一年,從山西小城來北京的張亞東剛過而立之年,他已經在樂壇嶄露頭角了;

那年的朴樹27歲,《我去2000年》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張專輯,由張亞東監製。他正體會著創作帶來的樂趣。

"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一向內斂、剋制的張亞東哭了。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張亞東在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中感動落淚


舞臺上,盤尼西林正在唱的是《New Boy》。那是連朴樹本人都不怎麼再唱的一首小眾歌曲。但正是這首歌,讓坐在臺下的張亞東泣不成聲:

“……大家對那個2000年充滿了期待,覺得一切都會變得很好。”

那一年,從山西小城來北京的張亞東剛過而立之年,他已經在樂壇嶄露頭角了;

那年的朴樹27歲,《我去2000年》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張專輯,由張亞東監製。他正體會著創作帶來的樂趣。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的首張個人專輯《我去2000年》


二十年過去了,當年歌詞中的美好並沒有如期而至,於是“期待”變成了“懷念”。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中,“朴樹”則成了每個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連接回憶的密語,頻頻被提及。

朴樹終於來了。在節目的最後一期,他照舊奉上清亮如水的表演。在臺下,他也很開心,因為他欣賞到了和自己完全不同的音樂。

張亞東靜靜地看著,他覺得,時光未曾改變,因為“永遠都有人是年輕的,永遠都有人是 New Boy。”

"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一向內斂、剋制的張亞東哭了。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張亞東在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中感動落淚


舞臺上,盤尼西林正在唱的是《New Boy》。那是連朴樹本人都不怎麼再唱的一首小眾歌曲。但正是這首歌,讓坐在臺下的張亞東泣不成聲:

“……大家對那個2000年充滿了期待,覺得一切都會變得很好。”

那一年,從山西小城來北京的張亞東剛過而立之年,他已經在樂壇嶄露頭角了;

那年的朴樹27歲,《我去2000年》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張專輯,由張亞東監製。他正體會著創作帶來的樂趣。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的首張個人專輯《我去2000年》


二十年過去了,當年歌詞中的美好並沒有如期而至,於是“期待”變成了“懷念”。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中,“朴樹”則成了每個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連接回憶的密語,頻頻被提及。

朴樹終於來了。在節目的最後一期,他照舊奉上清亮如水的表演。在臺下,他也很開心,因為他欣賞到了和自己完全不同的音樂。

張亞東靜靜地看著,他覺得,時光未曾改變,因為“永遠都有人是年輕的,永遠都有人是 New Boy。”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我去2000年


《New Boy》寫於1999年末。在那個即將邁入21世紀的時空裡,中國大地到處洋溢著一種喜氣洋洋的氛圍。香港、澳門相繼順利迴歸;人們有錢了,把買商品房提上了日程;“按揭”這個新詞逐漸流行開來;年輕人正在趕時髦學電腦,他們準備在互聯網上大展拳腳。

那些美好的,甜蜜的歲月啊。

朴樹也沉浸在幸福中。他的專輯《我去2000年》正在邁向50萬張的銷量關口——在那個唱片行業已經開始出現頹勢的年代,一個歌手的專輯能賣10萬張已經是天文數字了,更何況朴樹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朴樹的演出場場火爆。當時歌迷表達愛意的方式是在歌手錶演的時候扔禮物。有一場,朴樹邊唱《New Boy》,邊接受著歌迷禮物的“洗禮”。唱到最後,他自己都被“扔”笑場了。


"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一向內斂、剋制的張亞東哭了。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張亞東在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中感動落淚


舞臺上,盤尼西林正在唱的是《New Boy》。那是連朴樹本人都不怎麼再唱的一首小眾歌曲。但正是這首歌,讓坐在臺下的張亞東泣不成聲:

“……大家對那個2000年充滿了期待,覺得一切都會變得很好。”

那一年,從山西小城來北京的張亞東剛過而立之年,他已經在樂壇嶄露頭角了;

那年的朴樹27歲,《我去2000年》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張專輯,由張亞東監製。他正體會著創作帶來的樂趣。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的首張個人專輯《我去2000年》


二十年過去了,當年歌詞中的美好並沒有如期而至,於是“期待”變成了“懷念”。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中,“朴樹”則成了每個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連接回憶的密語,頻頻被提及。

朴樹終於來了。在節目的最後一期,他照舊奉上清亮如水的表演。在臺下,他也很開心,因為他欣賞到了和自己完全不同的音樂。

張亞東靜靜地看著,他覺得,時光未曾改變,因為“永遠都有人是年輕的,永遠都有人是 New Boy。”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我去2000年


《New Boy》寫於1999年末。在那個即將邁入21世紀的時空裡,中國大地到處洋溢著一種喜氣洋洋的氛圍。香港、澳門相繼順利迴歸;人們有錢了,把買商品房提上了日程;“按揭”這個新詞逐漸流行開來;年輕人正在趕時髦學電腦,他們準備在互聯網上大展拳腳。

那些美好的,甜蜜的歲月啊。

朴樹也沉浸在幸福中。他的專輯《我去2000年》正在邁向50萬張的銷量關口——在那個唱片行業已經開始出現頹勢的年代,一個歌手的專輯能賣10萬張已經是天文數字了,更何況朴樹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朴樹的演出場場火爆。當時歌迷表達愛意的方式是在歌手錶演的時候扔禮物。有一場,朴樹邊唱《New Boy》,邊接受著歌迷禮物的“洗禮”。唱到最後,他自己都被“扔”笑場了。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至少在當時,這可能是他期待的一種“刺激”生活。

早在初中畢業後,朴樹就跟家裡人明確表示過“不想上學”的想法,這可把一直以書香門第為榮的父親氣壞了,因為他父親無法理解,“北大教授之子卻不想上大學?”

拗不過家裡的人反對,無奈之中,朴樹奮力一搏考上了首都師範大學,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他對父母說:“這是替你們考的啊,我不去了。”

在父母的極力勸說下,朴樹總算還是去了。但大學的時光無聊而漫長,多數時間裡,朴樹都躲在宿舍,睡覺、彈琴和發呆。

為了讓自己活得更自由一點,他在大二申請了退學,這令父母在驚訝之餘很是傷心。

不過可能更令家人沒想到的是,這個他們眼中的“異類”,幾年後將會變成了年輕人最崇拜的偶像。

出道後,名利滾滾而來,朴樹很滿足。他甚至有點“飄飄然”的感覺。

他是一個對金錢沒什麼概念的人,有事要出門,他就順手拿起“一沓”錢走。

那些年北京大大小小的娛樂場所、夜店、酒吧,全是朴樹的身影。他假裝開朗,跟各路陌生人瞎貧,回回喝大了都是朋友一清早給揹回家去。

有錢挺好的。朴樹認為有了錢,他就可以不去做他不願意的事情;有了錢,他買了機票就能去想去的地方。


"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一向內斂、剋制的張亞東哭了。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張亞東在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中感動落淚


舞臺上,盤尼西林正在唱的是《New Boy》。那是連朴樹本人都不怎麼再唱的一首小眾歌曲。但正是這首歌,讓坐在臺下的張亞東泣不成聲:

“……大家對那個2000年充滿了期待,覺得一切都會變得很好。”

那一年,從山西小城來北京的張亞東剛過而立之年,他已經在樂壇嶄露頭角了;

那年的朴樹27歲,《我去2000年》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張專輯,由張亞東監製。他正體會著創作帶來的樂趣。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的首張個人專輯《我去2000年》


二十年過去了,當年歌詞中的美好並沒有如期而至,於是“期待”變成了“懷念”。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中,“朴樹”則成了每個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連接回憶的密語,頻頻被提及。

朴樹終於來了。在節目的最後一期,他照舊奉上清亮如水的表演。在臺下,他也很開心,因為他欣賞到了和自己完全不同的音樂。

張亞東靜靜地看著,他覺得,時光未曾改變,因為“永遠都有人是年輕的,永遠都有人是 New Boy。”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我去2000年


《New Boy》寫於1999年末。在那個即將邁入21世紀的時空裡,中國大地到處洋溢著一種喜氣洋洋的氛圍。香港、澳門相繼順利迴歸;人們有錢了,把買商品房提上了日程;“按揭”這個新詞逐漸流行開來;年輕人正在趕時髦學電腦,他們準備在互聯網上大展拳腳。

那些美好的,甜蜜的歲月啊。

朴樹也沉浸在幸福中。他的專輯《我去2000年》正在邁向50萬張的銷量關口——在那個唱片行業已經開始出現頹勢的年代,一個歌手的專輯能賣10萬張已經是天文數字了,更何況朴樹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朴樹的演出場場火爆。當時歌迷表達愛意的方式是在歌手錶演的時候扔禮物。有一場,朴樹邊唱《New Boy》,邊接受著歌迷禮物的“洗禮”。唱到最後,他自己都被“扔”笑場了。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至少在當時,這可能是他期待的一種“刺激”生活。

早在初中畢業後,朴樹就跟家裡人明確表示過“不想上學”的想法,這可把一直以書香門第為榮的父親氣壞了,因為他父親無法理解,“北大教授之子卻不想上大學?”

拗不過家裡的人反對,無奈之中,朴樹奮力一搏考上了首都師範大學,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他對父母說:“這是替你們考的啊,我不去了。”

在父母的極力勸說下,朴樹總算還是去了。但大學的時光無聊而漫長,多數時間裡,朴樹都躲在宿舍,睡覺、彈琴和發呆。

為了讓自己活得更自由一點,他在大二申請了退學,這令父母在驚訝之餘很是傷心。

不過可能更令家人沒想到的是,這個他們眼中的“異類”,幾年後將會變成了年輕人最崇拜的偶像。

出道後,名利滾滾而來,朴樹很滿足。他甚至有點“飄飄然”的感覺。

他是一個對金錢沒什麼概念的人,有事要出門,他就順手拿起“一沓”錢走。

那些年北京大大小小的娛樂場所、夜店、酒吧,全是朴樹的身影。他假裝開朗,跟各路陌生人瞎貧,回回喝大了都是朋友一清早給揹回家去。

有錢挺好的。朴樹認為有了錢,他就可以不去做他不願意的事情;有了錢,他買了機票就能去想去的地方。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誰都覺得自己可以將名利玩弄在股掌之中,但現實往往是相反的。

因為錄製《我去2000年》的時候太開心了,朴樹沒要一分錢版稅,所以他賺錢的方式只能是走穴演出。那些日子,朴樹回憶起來,“基本上沒有過愉快的體驗,那就是“遭罪”。

幾乎每次出鏡,朴樹都繃著臉,苦大仇深的。去重慶唱歌時,觀眾朝臺上扔礦泉水瓶子,朴樹撿起來直接扔了回去。上臺領獎,主持人說朴樹你挺酷的,朴樹說:“酷就是個屁。”

張亞東是最理解朴樹這些舉動的。《我去2000年》做完時,他就斷言,“朴樹這脾氣,非得在宣傳路上被逼瘋了。”

2000年,央視春晚導演組想找四個非主旋律的歌手來聯唱,他們找到朴樹當時的公司麥田音樂,點名要朴樹。公司上上下下都勸他:“你應該去佔領這個陣地,讓它有點年輕人的東西。”朴樹只能勉強答應。

對於很多新人來說,在春晚上露臉是“一夜成名”的“捷徑”,這卻成了朴樹私下裡拿來嘲笑的事情。他那陣子逢人便說,“這幾天你知道我在幹什麼嗎?我在參加春節聯歡晚會!我看到的是大家削尖了腦袋往裡鑽,那一副副嘴臉,我操!”

剛到彩排階段,朴樹就崩潰了。面對違心的說話和不走心的假唱,他只留下一句“我做不到,我不上了”,轉身就跑。

這些舉動讓他與工作人員之間的矛盾如鯁在喉。最嚴重的一次,他和經紀人在央視演播廳指著鼻子破口大罵。經紀人打電話質問他:

“你丫怎麼那麼牛逼,全公司上上下下為你打點,你知不知道你犯渾以後大家的路都被你堵死了?”

“我怎麼牛逼了?我就是不想過這種生活,我他媽現在一點兒也不快樂!”朴樹罵罵咧咧地哭了。

最終,他還是出現在了春晚直播的現場。他說,那會兒他心裡特別瞧不起自己。

"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一向內斂、剋制的張亞東哭了。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張亞東在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中感動落淚


舞臺上,盤尼西林正在唱的是《New Boy》。那是連朴樹本人都不怎麼再唱的一首小眾歌曲。但正是這首歌,讓坐在臺下的張亞東泣不成聲:

“……大家對那個2000年充滿了期待,覺得一切都會變得很好。”

那一年,從山西小城來北京的張亞東剛過而立之年,他已經在樂壇嶄露頭角了;

那年的朴樹27歲,《我去2000年》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張專輯,由張亞東監製。他正體會著創作帶來的樂趣。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的首張個人專輯《我去2000年》


二十年過去了,當年歌詞中的美好並沒有如期而至,於是“期待”變成了“懷念”。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中,“朴樹”則成了每個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連接回憶的密語,頻頻被提及。

朴樹終於來了。在節目的最後一期,他照舊奉上清亮如水的表演。在臺下,他也很開心,因為他欣賞到了和自己完全不同的音樂。

張亞東靜靜地看著,他覺得,時光未曾改變,因為“永遠都有人是年輕的,永遠都有人是 New Boy。”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我去2000年


《New Boy》寫於1999年末。在那個即將邁入21世紀的時空裡,中國大地到處洋溢著一種喜氣洋洋的氛圍。香港、澳門相繼順利迴歸;人們有錢了,把買商品房提上了日程;“按揭”這個新詞逐漸流行開來;年輕人正在趕時髦學電腦,他們準備在互聯網上大展拳腳。

那些美好的,甜蜜的歲月啊。

朴樹也沉浸在幸福中。他的專輯《我去2000年》正在邁向50萬張的銷量關口——在那個唱片行業已經開始出現頹勢的年代,一個歌手的專輯能賣10萬張已經是天文數字了,更何況朴樹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朴樹的演出場場火爆。當時歌迷表達愛意的方式是在歌手錶演的時候扔禮物。有一場,朴樹邊唱《New Boy》,邊接受著歌迷禮物的“洗禮”。唱到最後,他自己都被“扔”笑場了。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至少在當時,這可能是他期待的一種“刺激”生活。

早在初中畢業後,朴樹就跟家裡人明確表示過“不想上學”的想法,這可把一直以書香門第為榮的父親氣壞了,因為他父親無法理解,“北大教授之子卻不想上大學?”

拗不過家裡的人反對,無奈之中,朴樹奮力一搏考上了首都師範大學,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他對父母說:“這是替你們考的啊,我不去了。”

在父母的極力勸說下,朴樹總算還是去了。但大學的時光無聊而漫長,多數時間裡,朴樹都躲在宿舍,睡覺、彈琴和發呆。

為了讓自己活得更自由一點,他在大二申請了退學,這令父母在驚訝之餘很是傷心。

不過可能更令家人沒想到的是,這個他們眼中的“異類”,幾年後將會變成了年輕人最崇拜的偶像。

出道後,名利滾滾而來,朴樹很滿足。他甚至有點“飄飄然”的感覺。

他是一個對金錢沒什麼概念的人,有事要出門,他就順手拿起“一沓”錢走。

那些年北京大大小小的娛樂場所、夜店、酒吧,全是朴樹的身影。他假裝開朗,跟各路陌生人瞎貧,回回喝大了都是朋友一清早給揹回家去。

有錢挺好的。朴樹認為有了錢,他就可以不去做他不願意的事情;有了錢,他買了機票就能去想去的地方。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誰都覺得自己可以將名利玩弄在股掌之中,但現實往往是相反的。

因為錄製《我去2000年》的時候太開心了,朴樹沒要一分錢版稅,所以他賺錢的方式只能是走穴演出。那些日子,朴樹回憶起來,“基本上沒有過愉快的體驗,那就是“遭罪”。

幾乎每次出鏡,朴樹都繃著臉,苦大仇深的。去重慶唱歌時,觀眾朝臺上扔礦泉水瓶子,朴樹撿起來直接扔了回去。上臺領獎,主持人說朴樹你挺酷的,朴樹說:“酷就是個屁。”

張亞東是最理解朴樹這些舉動的。《我去2000年》做完時,他就斷言,“朴樹這脾氣,非得在宣傳路上被逼瘋了。”

2000年,央視春晚導演組想找四個非主旋律的歌手來聯唱,他們找到朴樹當時的公司麥田音樂,點名要朴樹。公司上上下下都勸他:“你應該去佔領這個陣地,讓它有點年輕人的東西。”朴樹只能勉強答應。

對於很多新人來說,在春晚上露臉是“一夜成名”的“捷徑”,這卻成了朴樹私下裡拿來嘲笑的事情。他那陣子逢人便說,“這幾天你知道我在幹什麼嗎?我在參加春節聯歡晚會!我看到的是大家削尖了腦袋往裡鑽,那一副副嘴臉,我操!”

剛到彩排階段,朴樹就崩潰了。面對違心的說話和不走心的假唱,他只留下一句“我做不到,我不上了”,轉身就跑。

這些舉動讓他與工作人員之間的矛盾如鯁在喉。最嚴重的一次,他和經紀人在央視演播廳指著鼻子破口大罵。經紀人打電話質問他:

“你丫怎麼那麼牛逼,全公司上上下下為你打點,你知不知道你犯渾以後大家的路都被你堵死了?”

“我怎麼牛逼了?我就是不想過這種生活,我他媽現在一點兒也不快樂!”朴樹罵罵咧咧地哭了。

最終,他還是出現在了春晚直播的現場。他說,那會兒他心裡特別瞧不起自己。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在春晚表演



除夕夜,朴樹的父母坐在電視機前,看著面無表情的朴樹,覺得他和那個五光十色的舞臺特別違和,“他怎麼一副別人欠他錢的樣子?誰得罪他了?”朴父問道。

像是坐上節節推進的升空火箭,春晚過後的朴樹更紅了。

按照當時唱片公司的運作邏輯,“一年一張專輯”是當紅歌手的標配,但朴樹的第二張專輯《生如夏花》足足讓歌迷等了四年。即便如此,朴樹還是憑藉它橫掃了國內所有的音樂頒獎禮。

"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一向內斂、剋制的張亞東哭了。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張亞東在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中感動落淚


舞臺上,盤尼西林正在唱的是《New Boy》。那是連朴樹本人都不怎麼再唱的一首小眾歌曲。但正是這首歌,讓坐在臺下的張亞東泣不成聲:

“……大家對那個2000年充滿了期待,覺得一切都會變得很好。”

那一年,從山西小城來北京的張亞東剛過而立之年,他已經在樂壇嶄露頭角了;

那年的朴樹27歲,《我去2000年》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張專輯,由張亞東監製。他正體會著創作帶來的樂趣。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的首張個人專輯《我去2000年》


二十年過去了,當年歌詞中的美好並沒有如期而至,於是“期待”變成了“懷念”。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中,“朴樹”則成了每個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連接回憶的密語,頻頻被提及。

朴樹終於來了。在節目的最後一期,他照舊奉上清亮如水的表演。在臺下,他也很開心,因為他欣賞到了和自己完全不同的音樂。

張亞東靜靜地看著,他覺得,時光未曾改變,因為“永遠都有人是年輕的,永遠都有人是 New Boy。”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我去2000年


《New Boy》寫於1999年末。在那個即將邁入21世紀的時空裡,中國大地到處洋溢著一種喜氣洋洋的氛圍。香港、澳門相繼順利迴歸;人們有錢了,把買商品房提上了日程;“按揭”這個新詞逐漸流行開來;年輕人正在趕時髦學電腦,他們準備在互聯網上大展拳腳。

那些美好的,甜蜜的歲月啊。

朴樹也沉浸在幸福中。他的專輯《我去2000年》正在邁向50萬張的銷量關口——在那個唱片行業已經開始出現頹勢的年代,一個歌手的專輯能賣10萬張已經是天文數字了,更何況朴樹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朴樹的演出場場火爆。當時歌迷表達愛意的方式是在歌手錶演的時候扔禮物。有一場,朴樹邊唱《New Boy》,邊接受著歌迷禮物的“洗禮”。唱到最後,他自己都被“扔”笑場了。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至少在當時,這可能是他期待的一種“刺激”生活。

早在初中畢業後,朴樹就跟家裡人明確表示過“不想上學”的想法,這可把一直以書香門第為榮的父親氣壞了,因為他父親無法理解,“北大教授之子卻不想上大學?”

拗不過家裡的人反對,無奈之中,朴樹奮力一搏考上了首都師範大學,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他對父母說:“這是替你們考的啊,我不去了。”

在父母的極力勸說下,朴樹總算還是去了。但大學的時光無聊而漫長,多數時間裡,朴樹都躲在宿舍,睡覺、彈琴和發呆。

為了讓自己活得更自由一點,他在大二申請了退學,這令父母在驚訝之餘很是傷心。

不過可能更令家人沒想到的是,這個他們眼中的“異類”,幾年後將會變成了年輕人最崇拜的偶像。

出道後,名利滾滾而來,朴樹很滿足。他甚至有點“飄飄然”的感覺。

他是一個對金錢沒什麼概念的人,有事要出門,他就順手拿起“一沓”錢走。

那些年北京大大小小的娛樂場所、夜店、酒吧,全是朴樹的身影。他假裝開朗,跟各路陌生人瞎貧,回回喝大了都是朋友一清早給揹回家去。

有錢挺好的。朴樹認為有了錢,他就可以不去做他不願意的事情;有了錢,他買了機票就能去想去的地方。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誰都覺得自己可以將名利玩弄在股掌之中,但現實往往是相反的。

因為錄製《我去2000年》的時候太開心了,朴樹沒要一分錢版稅,所以他賺錢的方式只能是走穴演出。那些日子,朴樹回憶起來,“基本上沒有過愉快的體驗,那就是“遭罪”。

幾乎每次出鏡,朴樹都繃著臉,苦大仇深的。去重慶唱歌時,觀眾朝臺上扔礦泉水瓶子,朴樹撿起來直接扔了回去。上臺領獎,主持人說朴樹你挺酷的,朴樹說:“酷就是個屁。”

張亞東是最理解朴樹這些舉動的。《我去2000年》做完時,他就斷言,“朴樹這脾氣,非得在宣傳路上被逼瘋了。”

2000年,央視春晚導演組想找四個非主旋律的歌手來聯唱,他們找到朴樹當時的公司麥田音樂,點名要朴樹。公司上上下下都勸他:“你應該去佔領這個陣地,讓它有點年輕人的東西。”朴樹只能勉強答應。

對於很多新人來說,在春晚上露臉是“一夜成名”的“捷徑”,這卻成了朴樹私下裡拿來嘲笑的事情。他那陣子逢人便說,“這幾天你知道我在幹什麼嗎?我在參加春節聯歡晚會!我看到的是大家削尖了腦袋往裡鑽,那一副副嘴臉,我操!”

剛到彩排階段,朴樹就崩潰了。面對違心的說話和不走心的假唱,他只留下一句“我做不到,我不上了”,轉身就跑。

這些舉動讓他與工作人員之間的矛盾如鯁在喉。最嚴重的一次,他和經紀人在央視演播廳指著鼻子破口大罵。經紀人打電話質問他:

“你丫怎麼那麼牛逼,全公司上上下下為你打點,你知不知道你犯渾以後大家的路都被你堵死了?”

“我怎麼牛逼了?我就是不想過這種生活,我他媽現在一點兒也不快樂!”朴樹罵罵咧咧地哭了。

最終,他還是出現在了春晚直播的現場。他說,那會兒他心裡特別瞧不起自己。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在春晚表演



除夕夜,朴樹的父母坐在電視機前,看著面無表情的朴樹,覺得他和那個五光十色的舞臺特別違和,“他怎麼一副別人欠他錢的樣子?誰得罪他了?”朴父問道。

像是坐上節節推進的升空火箭,春晚過後的朴樹更紅了。

按照當時唱片公司的運作邏輯,“一年一張專輯”是當紅歌手的標配,但朴樹的第二張專輯《生如夏花》足足讓歌迷等了四年。即便如此,朴樹還是憑藉它橫掃了國內所有的音樂頒獎禮。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的第二張專輯《生如夏花》


《生如夏花》的狂銷給朴樹帶來的名利更加巨大。按照朴樹當時的出場費,他出去小小走個穴,回來就能在北京通州買個房子。曾經與名利鬥爭過的經驗並沒有幫到他,他又一次把整個身心扔在那些昏暗、混亂的場所中。

有時候朴樹會選擇一個人去坐地鐵。從起點坐到終點,再從終點坐到起點。他經常在半夜偷哭:“我瞧不起我自己。”

接下來的幾年,他拒絕再寫歌。製作人張亞東求他:“再發一張專輯吧!”朴樹反問:“為什麼要做?”

“可以賺錢啊。”

“為什麼要賺錢?”

張亞東無言以對。

2009年,朴樹和麥田合約到期。他沒有續約,徹底成了自由人。既然無法改變這個紙醉金迷的大環境,那還不如選擇沉默、選擇離開。他把北京市內的房子租了出去,然後到機場附近租了一棟房子,與兩隻狗為伴,把手機一關,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一向內斂、剋制的張亞東哭了。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張亞東在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中感動落淚


舞臺上,盤尼西林正在唱的是《New Boy》。那是連朴樹本人都不怎麼再唱的一首小眾歌曲。但正是這首歌,讓坐在臺下的張亞東泣不成聲:

“……大家對那個2000年充滿了期待,覺得一切都會變得很好。”

那一年,從山西小城來北京的張亞東剛過而立之年,他已經在樂壇嶄露頭角了;

那年的朴樹27歲,《我去2000年》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張專輯,由張亞東監製。他正體會著創作帶來的樂趣。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的首張個人專輯《我去2000年》


二十年過去了,當年歌詞中的美好並沒有如期而至,於是“期待”變成了“懷念”。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中,“朴樹”則成了每個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連接回憶的密語,頻頻被提及。

朴樹終於來了。在節目的最後一期,他照舊奉上清亮如水的表演。在臺下,他也很開心,因為他欣賞到了和自己完全不同的音樂。

張亞東靜靜地看著,他覺得,時光未曾改變,因為“永遠都有人是年輕的,永遠都有人是 New Boy。”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我去2000年


《New Boy》寫於1999年末。在那個即將邁入21世紀的時空裡,中國大地到處洋溢著一種喜氣洋洋的氛圍。香港、澳門相繼順利迴歸;人們有錢了,把買商品房提上了日程;“按揭”這個新詞逐漸流行開來;年輕人正在趕時髦學電腦,他們準備在互聯網上大展拳腳。

那些美好的,甜蜜的歲月啊。

朴樹也沉浸在幸福中。他的專輯《我去2000年》正在邁向50萬張的銷量關口——在那個唱片行業已經開始出現頹勢的年代,一個歌手的專輯能賣10萬張已經是天文數字了,更何況朴樹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朴樹的演出場場火爆。當時歌迷表達愛意的方式是在歌手錶演的時候扔禮物。有一場,朴樹邊唱《New Boy》,邊接受著歌迷禮物的“洗禮”。唱到最後,他自己都被“扔”笑場了。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至少在當時,這可能是他期待的一種“刺激”生活。

早在初中畢業後,朴樹就跟家裡人明確表示過“不想上學”的想法,這可把一直以書香門第為榮的父親氣壞了,因為他父親無法理解,“北大教授之子卻不想上大學?”

拗不過家裡的人反對,無奈之中,朴樹奮力一搏考上了首都師範大學,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他對父母說:“這是替你們考的啊,我不去了。”

在父母的極力勸說下,朴樹總算還是去了。但大學的時光無聊而漫長,多數時間裡,朴樹都躲在宿舍,睡覺、彈琴和發呆。

為了讓自己活得更自由一點,他在大二申請了退學,這令父母在驚訝之餘很是傷心。

不過可能更令家人沒想到的是,這個他們眼中的“異類”,幾年後將會變成了年輕人最崇拜的偶像。

出道後,名利滾滾而來,朴樹很滿足。他甚至有點“飄飄然”的感覺。

他是一個對金錢沒什麼概念的人,有事要出門,他就順手拿起“一沓”錢走。

那些年北京大大小小的娛樂場所、夜店、酒吧,全是朴樹的身影。他假裝開朗,跟各路陌生人瞎貧,回回喝大了都是朋友一清早給揹回家去。

有錢挺好的。朴樹認為有了錢,他就可以不去做他不願意的事情;有了錢,他買了機票就能去想去的地方。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誰都覺得自己可以將名利玩弄在股掌之中,但現實往往是相反的。

因為錄製《我去2000年》的時候太開心了,朴樹沒要一分錢版稅,所以他賺錢的方式只能是走穴演出。那些日子,朴樹回憶起來,“基本上沒有過愉快的體驗,那就是“遭罪”。

幾乎每次出鏡,朴樹都繃著臉,苦大仇深的。去重慶唱歌時,觀眾朝臺上扔礦泉水瓶子,朴樹撿起來直接扔了回去。上臺領獎,主持人說朴樹你挺酷的,朴樹說:“酷就是個屁。”

張亞東是最理解朴樹這些舉動的。《我去2000年》做完時,他就斷言,“朴樹這脾氣,非得在宣傳路上被逼瘋了。”

2000年,央視春晚導演組想找四個非主旋律的歌手來聯唱,他們找到朴樹當時的公司麥田音樂,點名要朴樹。公司上上下下都勸他:“你應該去佔領這個陣地,讓它有點年輕人的東西。”朴樹只能勉強答應。

對於很多新人來說,在春晚上露臉是“一夜成名”的“捷徑”,這卻成了朴樹私下裡拿來嘲笑的事情。他那陣子逢人便說,“這幾天你知道我在幹什麼嗎?我在參加春節聯歡晚會!我看到的是大家削尖了腦袋往裡鑽,那一副副嘴臉,我操!”

剛到彩排階段,朴樹就崩潰了。面對違心的說話和不走心的假唱,他只留下一句“我做不到,我不上了”,轉身就跑。

這些舉動讓他與工作人員之間的矛盾如鯁在喉。最嚴重的一次,他和經紀人在央視演播廳指著鼻子破口大罵。經紀人打電話質問他:

“你丫怎麼那麼牛逼,全公司上上下下為你打點,你知不知道你犯渾以後大家的路都被你堵死了?”

“我怎麼牛逼了?我就是不想過這種生活,我他媽現在一點兒也不快樂!”朴樹罵罵咧咧地哭了。

最終,他還是出現在了春晚直播的現場。他說,那會兒他心裡特別瞧不起自己。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在春晚表演



除夕夜,朴樹的父母坐在電視機前,看著面無表情的朴樹,覺得他和那個五光十色的舞臺特別違和,“他怎麼一副別人欠他錢的樣子?誰得罪他了?”朴父問道。

像是坐上節節推進的升空火箭,春晚過後的朴樹更紅了。

按照當時唱片公司的運作邏輯,“一年一張專輯”是當紅歌手的標配,但朴樹的第二張專輯《生如夏花》足足讓歌迷等了四年。即便如此,朴樹還是憑藉它橫掃了國內所有的音樂頒獎禮。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的第二張專輯《生如夏花》


《生如夏花》的狂銷給朴樹帶來的名利更加巨大。按照朴樹當時的出場費,他出去小小走個穴,回來就能在北京通州買個房子。曾經與名利鬥爭過的經驗並沒有幫到他,他又一次把整個身心扔在那些昏暗、混亂的場所中。

有時候朴樹會選擇一個人去坐地鐵。從起點坐到終點,再從終點坐到起點。他經常在半夜偷哭:“我瞧不起我自己。”

接下來的幾年,他拒絕再寫歌。製作人張亞東求他:“再發一張專輯吧!”朴樹反問:“為什麼要做?”

“可以賺錢啊。”

“為什麼要賺錢?”

張亞東無言以對。

2009年,朴樹和麥田合約到期。他沒有續約,徹底成了自由人。既然無法改變這個紙醉金迷的大環境,那還不如選擇沉默、選擇離開。他把北京市內的房子租了出去,然後到機場附近租了一棟房子,與兩隻狗為伴,把手機一關,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懷疑一切


沒有人會全盤接納朴樹的痛苦。那幾年,有不少人在質疑朴樹。

其中一個評論說道:

“朴樹,你是在撒嬌。”

朴樹到現在都記得。“我現在想,他說的是對的,每個人長大都是承受了很多的痛苦,我是有點兒嬌氣。”

那些曾被媒體、粉絲推崇的“對抗”也在朴樹眼裡變得“非常表面”,他覺得“那種強行的對抗真的會讓人喪失自我。”

但人終其一生就是在與自己的痛苦過往搏鬥。朴樹當下再清醒,他也無法擺脫骨子裡那種對抗的姿態。

前不久,《奇遇人生》節目組邀請他一起前往古巴尋找自我。看著窗外美麗的景色,他自言自語:“現在歲數大了,我覺得去哪兒都不重要,哪兒都一樣。”

下了飛機,主持人阿雅被哈瓦那街頭的各種老爺車所驚豔,朴樹卻說自己對車“一點興趣都沒有”;阿雅提出看畫的建議,也被朴樹無情否決,因為他“對色彩、線條都沒感覺”。


"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一向內斂、剋制的張亞東哭了。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張亞東在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中感動落淚


舞臺上,盤尼西林正在唱的是《New Boy》。那是連朴樹本人都不怎麼再唱的一首小眾歌曲。但正是這首歌,讓坐在臺下的張亞東泣不成聲:

“……大家對那個2000年充滿了期待,覺得一切都會變得很好。”

那一年,從山西小城來北京的張亞東剛過而立之年,他已經在樂壇嶄露頭角了;

那年的朴樹27歲,《我去2000年》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張專輯,由張亞東監製。他正體會著創作帶來的樂趣。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的首張個人專輯《我去2000年》


二十年過去了,當年歌詞中的美好並沒有如期而至,於是“期待”變成了“懷念”。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中,“朴樹”則成了每個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連接回憶的密語,頻頻被提及。

朴樹終於來了。在節目的最後一期,他照舊奉上清亮如水的表演。在臺下,他也很開心,因為他欣賞到了和自己完全不同的音樂。

張亞東靜靜地看著,他覺得,時光未曾改變,因為“永遠都有人是年輕的,永遠都有人是 New Boy。”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我去2000年


《New Boy》寫於1999年末。在那個即將邁入21世紀的時空裡,中國大地到處洋溢著一種喜氣洋洋的氛圍。香港、澳門相繼順利迴歸;人們有錢了,把買商品房提上了日程;“按揭”這個新詞逐漸流行開來;年輕人正在趕時髦學電腦,他們準備在互聯網上大展拳腳。

那些美好的,甜蜜的歲月啊。

朴樹也沉浸在幸福中。他的專輯《我去2000年》正在邁向50萬張的銷量關口——在那個唱片行業已經開始出現頹勢的年代,一個歌手的專輯能賣10萬張已經是天文數字了,更何況朴樹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朴樹的演出場場火爆。當時歌迷表達愛意的方式是在歌手錶演的時候扔禮物。有一場,朴樹邊唱《New Boy》,邊接受著歌迷禮物的“洗禮”。唱到最後,他自己都被“扔”笑場了。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至少在當時,這可能是他期待的一種“刺激”生活。

早在初中畢業後,朴樹就跟家裡人明確表示過“不想上學”的想法,這可把一直以書香門第為榮的父親氣壞了,因為他父親無法理解,“北大教授之子卻不想上大學?”

拗不過家裡的人反對,無奈之中,朴樹奮力一搏考上了首都師範大學,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他對父母說:“這是替你們考的啊,我不去了。”

在父母的極力勸說下,朴樹總算還是去了。但大學的時光無聊而漫長,多數時間裡,朴樹都躲在宿舍,睡覺、彈琴和發呆。

為了讓自己活得更自由一點,他在大二申請了退學,這令父母在驚訝之餘很是傷心。

不過可能更令家人沒想到的是,這個他們眼中的“異類”,幾年後將會變成了年輕人最崇拜的偶像。

出道後,名利滾滾而來,朴樹很滿足。他甚至有點“飄飄然”的感覺。

他是一個對金錢沒什麼概念的人,有事要出門,他就順手拿起“一沓”錢走。

那些年北京大大小小的娛樂場所、夜店、酒吧,全是朴樹的身影。他假裝開朗,跟各路陌生人瞎貧,回回喝大了都是朋友一清早給揹回家去。

有錢挺好的。朴樹認為有了錢,他就可以不去做他不願意的事情;有了錢,他買了機票就能去想去的地方。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誰都覺得自己可以將名利玩弄在股掌之中,但現實往往是相反的。

因為錄製《我去2000年》的時候太開心了,朴樹沒要一分錢版稅,所以他賺錢的方式只能是走穴演出。那些日子,朴樹回憶起來,“基本上沒有過愉快的體驗,那就是“遭罪”。

幾乎每次出鏡,朴樹都繃著臉,苦大仇深的。去重慶唱歌時,觀眾朝臺上扔礦泉水瓶子,朴樹撿起來直接扔了回去。上臺領獎,主持人說朴樹你挺酷的,朴樹說:“酷就是個屁。”

張亞東是最理解朴樹這些舉動的。《我去2000年》做完時,他就斷言,“朴樹這脾氣,非得在宣傳路上被逼瘋了。”

2000年,央視春晚導演組想找四個非主旋律的歌手來聯唱,他們找到朴樹當時的公司麥田音樂,點名要朴樹。公司上上下下都勸他:“你應該去佔領這個陣地,讓它有點年輕人的東西。”朴樹只能勉強答應。

對於很多新人來說,在春晚上露臉是“一夜成名”的“捷徑”,這卻成了朴樹私下裡拿來嘲笑的事情。他那陣子逢人便說,“這幾天你知道我在幹什麼嗎?我在參加春節聯歡晚會!我看到的是大家削尖了腦袋往裡鑽,那一副副嘴臉,我操!”

剛到彩排階段,朴樹就崩潰了。面對違心的說話和不走心的假唱,他只留下一句“我做不到,我不上了”,轉身就跑。

這些舉動讓他與工作人員之間的矛盾如鯁在喉。最嚴重的一次,他和經紀人在央視演播廳指著鼻子破口大罵。經紀人打電話質問他:

“你丫怎麼那麼牛逼,全公司上上下下為你打點,你知不知道你犯渾以後大家的路都被你堵死了?”

“我怎麼牛逼了?我就是不想過這種生活,我他媽現在一點兒也不快樂!”朴樹罵罵咧咧地哭了。

最終,他還是出現在了春晚直播的現場。他說,那會兒他心裡特別瞧不起自己。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在春晚表演



除夕夜,朴樹的父母坐在電視機前,看著面無表情的朴樹,覺得他和那個五光十色的舞臺特別違和,“他怎麼一副別人欠他錢的樣子?誰得罪他了?”朴父問道。

像是坐上節節推進的升空火箭,春晚過後的朴樹更紅了。

按照當時唱片公司的運作邏輯,“一年一張專輯”是當紅歌手的標配,但朴樹的第二張專輯《生如夏花》足足讓歌迷等了四年。即便如此,朴樹還是憑藉它橫掃了國內所有的音樂頒獎禮。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的第二張專輯《生如夏花》


《生如夏花》的狂銷給朴樹帶來的名利更加巨大。按照朴樹當時的出場費,他出去小小走個穴,回來就能在北京通州買個房子。曾經與名利鬥爭過的經驗並沒有幫到他,他又一次把整個身心扔在那些昏暗、混亂的場所中。

有時候朴樹會選擇一個人去坐地鐵。從起點坐到終點,再從終點坐到起點。他經常在半夜偷哭:“我瞧不起我自己。”

接下來的幾年,他拒絕再寫歌。製作人張亞東求他:“再發一張專輯吧!”朴樹反問:“為什麼要做?”

“可以賺錢啊。”

“為什麼要賺錢?”

張亞東無言以對。

2009年,朴樹和麥田合約到期。他沒有續約,徹底成了自由人。既然無法改變這個紙醉金迷的大環境,那還不如選擇沉默、選擇離開。他把北京市內的房子租了出去,然後到機場附近租了一棟房子,與兩隻狗為伴,把手機一關,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懷疑一切


沒有人會全盤接納朴樹的痛苦。那幾年,有不少人在質疑朴樹。

其中一個評論說道:

“朴樹,你是在撒嬌。”

朴樹到現在都記得。“我現在想,他說的是對的,每個人長大都是承受了很多的痛苦,我是有點兒嬌氣。”

那些曾被媒體、粉絲推崇的“對抗”也在朴樹眼裡變得“非常表面”,他覺得“那種強行的對抗真的會讓人喪失自我。”

但人終其一生就是在與自己的痛苦過往搏鬥。朴樹當下再清醒,他也無法擺脫骨子裡那種對抗的姿態。

前不久,《奇遇人生》節目組邀請他一起前往古巴尋找自我。看著窗外美麗的景色,他自言自語:“現在歲數大了,我覺得去哪兒都不重要,哪兒都一樣。”

下了飛機,主持人阿雅被哈瓦那街頭的各種老爺車所驚豔,朴樹卻說自己對車“一點興趣都沒有”;阿雅提出看畫的建議,也被朴樹無情否決,因為他“對色彩、線條都沒感覺”。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節目組安排了“坐摩托車”的環節,想要讓朴樹更放鬆一點,沒想到這反倒激怒了他:

“我就想說,你們真是找錯人了,我真不愛錄這節目。”朴樹變得越來越焦躁。

阿雅在一旁安慰他“好啦好啦”,朴樹依舊小聲嘀咕。那畫面像極了大人要求小孩子去做一件他自己不情願的事情。

但曾經的“少年”朴樹終究還是變了。

摩托車在公路上飛馳,朴樹居然慢慢露出了微笑。他還向他最厭煩的鏡頭豎起了大拇指。

行至半路,最初那個打不起精神的朴樹,甚至告訴司機“還可以再快點”。

“接下來你願意坐車,還是摩托車?”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問他。

朴樹毫不猶豫地回覆道:“我坐摩托車、全程都坐摩托車,累了再說!”


"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一向內斂、剋制的張亞東哭了。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張亞東在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中感動落淚


舞臺上,盤尼西林正在唱的是《New Boy》。那是連朴樹本人都不怎麼再唱的一首小眾歌曲。但正是這首歌,讓坐在臺下的張亞東泣不成聲:

“……大家對那個2000年充滿了期待,覺得一切都會變得很好。”

那一年,從山西小城來北京的張亞東剛過而立之年,他已經在樂壇嶄露頭角了;

那年的朴樹27歲,《我去2000年》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張專輯,由張亞東監製。他正體會著創作帶來的樂趣。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的首張個人專輯《我去2000年》


二十年過去了,當年歌詞中的美好並沒有如期而至,於是“期待”變成了“懷念”。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中,“朴樹”則成了每個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連接回憶的密語,頻頻被提及。

朴樹終於來了。在節目的最後一期,他照舊奉上清亮如水的表演。在臺下,他也很開心,因為他欣賞到了和自己完全不同的音樂。

張亞東靜靜地看著,他覺得,時光未曾改變,因為“永遠都有人是年輕的,永遠都有人是 New Boy。”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我去2000年


《New Boy》寫於1999年末。在那個即將邁入21世紀的時空裡,中國大地到處洋溢著一種喜氣洋洋的氛圍。香港、澳門相繼順利迴歸;人們有錢了,把買商品房提上了日程;“按揭”這個新詞逐漸流行開來;年輕人正在趕時髦學電腦,他們準備在互聯網上大展拳腳。

那些美好的,甜蜜的歲月啊。

朴樹也沉浸在幸福中。他的專輯《我去2000年》正在邁向50萬張的銷量關口——在那個唱片行業已經開始出現頹勢的年代,一個歌手的專輯能賣10萬張已經是天文數字了,更何況朴樹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朴樹的演出場場火爆。當時歌迷表達愛意的方式是在歌手錶演的時候扔禮物。有一場,朴樹邊唱《New Boy》,邊接受著歌迷禮物的“洗禮”。唱到最後,他自己都被“扔”笑場了。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至少在當時,這可能是他期待的一種“刺激”生活。

早在初中畢業後,朴樹就跟家裡人明確表示過“不想上學”的想法,這可把一直以書香門第為榮的父親氣壞了,因為他父親無法理解,“北大教授之子卻不想上大學?”

拗不過家裡的人反對,無奈之中,朴樹奮力一搏考上了首都師範大學,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他對父母說:“這是替你們考的啊,我不去了。”

在父母的極力勸說下,朴樹總算還是去了。但大學的時光無聊而漫長,多數時間裡,朴樹都躲在宿舍,睡覺、彈琴和發呆。

為了讓自己活得更自由一點,他在大二申請了退學,這令父母在驚訝之餘很是傷心。

不過可能更令家人沒想到的是,這個他們眼中的“異類”,幾年後將會變成了年輕人最崇拜的偶像。

出道後,名利滾滾而來,朴樹很滿足。他甚至有點“飄飄然”的感覺。

他是一個對金錢沒什麼概念的人,有事要出門,他就順手拿起“一沓”錢走。

那些年北京大大小小的娛樂場所、夜店、酒吧,全是朴樹的身影。他假裝開朗,跟各路陌生人瞎貧,回回喝大了都是朋友一清早給揹回家去。

有錢挺好的。朴樹認為有了錢,他就可以不去做他不願意的事情;有了錢,他買了機票就能去想去的地方。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誰都覺得自己可以將名利玩弄在股掌之中,但現實往往是相反的。

因為錄製《我去2000年》的時候太開心了,朴樹沒要一分錢版稅,所以他賺錢的方式只能是走穴演出。那些日子,朴樹回憶起來,“基本上沒有過愉快的體驗,那就是“遭罪”。

幾乎每次出鏡,朴樹都繃著臉,苦大仇深的。去重慶唱歌時,觀眾朝臺上扔礦泉水瓶子,朴樹撿起來直接扔了回去。上臺領獎,主持人說朴樹你挺酷的,朴樹說:“酷就是個屁。”

張亞東是最理解朴樹這些舉動的。《我去2000年》做完時,他就斷言,“朴樹這脾氣,非得在宣傳路上被逼瘋了。”

2000年,央視春晚導演組想找四個非主旋律的歌手來聯唱,他們找到朴樹當時的公司麥田音樂,點名要朴樹。公司上上下下都勸他:“你應該去佔領這個陣地,讓它有點年輕人的東西。”朴樹只能勉強答應。

對於很多新人來說,在春晚上露臉是“一夜成名”的“捷徑”,這卻成了朴樹私下裡拿來嘲笑的事情。他那陣子逢人便說,“這幾天你知道我在幹什麼嗎?我在參加春節聯歡晚會!我看到的是大家削尖了腦袋往裡鑽,那一副副嘴臉,我操!”

剛到彩排階段,朴樹就崩潰了。面對違心的說話和不走心的假唱,他只留下一句“我做不到,我不上了”,轉身就跑。

這些舉動讓他與工作人員之間的矛盾如鯁在喉。最嚴重的一次,他和經紀人在央視演播廳指著鼻子破口大罵。經紀人打電話質問他:

“你丫怎麼那麼牛逼,全公司上上下下為你打點,你知不知道你犯渾以後大家的路都被你堵死了?”

“我怎麼牛逼了?我就是不想過這種生活,我他媽現在一點兒也不快樂!”朴樹罵罵咧咧地哭了。

最終,他還是出現在了春晚直播的現場。他說,那會兒他心裡特別瞧不起自己。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在春晚表演



除夕夜,朴樹的父母坐在電視機前,看著面無表情的朴樹,覺得他和那個五光十色的舞臺特別違和,“他怎麼一副別人欠他錢的樣子?誰得罪他了?”朴父問道。

像是坐上節節推進的升空火箭,春晚過後的朴樹更紅了。

按照當時唱片公司的運作邏輯,“一年一張專輯”是當紅歌手的標配,但朴樹的第二張專輯《生如夏花》足足讓歌迷等了四年。即便如此,朴樹還是憑藉它橫掃了國內所有的音樂頒獎禮。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的第二張專輯《生如夏花》


《生如夏花》的狂銷給朴樹帶來的名利更加巨大。按照朴樹當時的出場費,他出去小小走個穴,回來就能在北京通州買個房子。曾經與名利鬥爭過的經驗並沒有幫到他,他又一次把整個身心扔在那些昏暗、混亂的場所中。

有時候朴樹會選擇一個人去坐地鐵。從起點坐到終點,再從終點坐到起點。他經常在半夜偷哭:“我瞧不起我自己。”

接下來的幾年,他拒絕再寫歌。製作人張亞東求他:“再發一張專輯吧!”朴樹反問:“為什麼要做?”

“可以賺錢啊。”

“為什麼要賺錢?”

張亞東無言以對。

2009年,朴樹和麥田合約到期。他沒有續約,徹底成了自由人。既然無法改變這個紙醉金迷的大環境,那還不如選擇沉默、選擇離開。他把北京市內的房子租了出去,然後到機場附近租了一棟房子,與兩隻狗為伴,把手機一關,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懷疑一切


沒有人會全盤接納朴樹的痛苦。那幾年,有不少人在質疑朴樹。

其中一個評論說道:

“朴樹,你是在撒嬌。”

朴樹到現在都記得。“我現在想,他說的是對的,每個人長大都是承受了很多的痛苦,我是有點兒嬌氣。”

那些曾被媒體、粉絲推崇的“對抗”也在朴樹眼裡變得“非常表面”,他覺得“那種強行的對抗真的會讓人喪失自我。”

但人終其一生就是在與自己的痛苦過往搏鬥。朴樹當下再清醒,他也無法擺脫骨子裡那種對抗的姿態。

前不久,《奇遇人生》節目組邀請他一起前往古巴尋找自我。看著窗外美麗的景色,他自言自語:“現在歲數大了,我覺得去哪兒都不重要,哪兒都一樣。”

下了飛機,主持人阿雅被哈瓦那街頭的各種老爺車所驚豔,朴樹卻說自己對車“一點興趣都沒有”;阿雅提出看畫的建議,也被朴樹無情否決,因為他“對色彩、線條都沒感覺”。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節目組安排了“坐摩托車”的環節,想要讓朴樹更放鬆一點,沒想到這反倒激怒了他:

“我就想說,你們真是找錯人了,我真不愛錄這節目。”朴樹變得越來越焦躁。

阿雅在一旁安慰他“好啦好啦”,朴樹依舊小聲嘀咕。那畫面像極了大人要求小孩子去做一件他自己不情願的事情。

但曾經的“少年”朴樹終究還是變了。

摩托車在公路上飛馳,朴樹居然慢慢露出了微笑。他還向他最厭煩的鏡頭豎起了大拇指。

行至半路,最初那個打不起精神的朴樹,甚至告訴司機“還可以再快點”。

“接下來你願意坐車,還是摩托車?”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問他。

朴樹毫不猶豫地回覆道:“我坐摩托車、全程都坐摩托車,累了再說!”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摩托車停在了一條山路旁。朴樹抱著一條小黑狗,眺望著綿延的群山,喃喃自語:“今天是最好玩的一天。”

朴樹也感受到了節目組的良苦用心,“大家都不容易,費了他媽的三個多小時跑到這兒……這對我來說是工作,我會認真完成。”

更多的改變正在發生。朴樹以前認為“賺錢沒意義”,但面對樂隊的樂手們,他也在思考自己該不該任性下去。他曾一口回絕了某個汽車品牌的年會。但事後,他承認“自己動心了”,“因為錄音沒錢了,我就想,去那種地方也沒人知道,偷偷地,輕輕鬆鬆地一大筆錢就賺回來了。”

最終,朴樹還是剋制住了自己。他覺得這種事“有一就有二”,“當你習慣了他們那種偷懶的生活方式,人就會往下走。”

即便真的登上這類演出、節目,朴樹也不會為自己的行為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而是大大方方地表示,“我最近,需要一些錢……”

"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一向內斂、剋制的張亞東哭了。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張亞東在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中感動落淚


舞臺上,盤尼西林正在唱的是《New Boy》。那是連朴樹本人都不怎麼再唱的一首小眾歌曲。但正是這首歌,讓坐在臺下的張亞東泣不成聲:

“……大家對那個2000年充滿了期待,覺得一切都會變得很好。”

那一年,從山西小城來北京的張亞東剛過而立之年,他已經在樂壇嶄露頭角了;

那年的朴樹27歲,《我去2000年》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張專輯,由張亞東監製。他正體會著創作帶來的樂趣。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的首張個人專輯《我去2000年》


二十年過去了,當年歌詞中的美好並沒有如期而至,於是“期待”變成了“懷念”。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中,“朴樹”則成了每個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連接回憶的密語,頻頻被提及。

朴樹終於來了。在節目的最後一期,他照舊奉上清亮如水的表演。在臺下,他也很開心,因為他欣賞到了和自己完全不同的音樂。

張亞東靜靜地看著,他覺得,時光未曾改變,因為“永遠都有人是年輕的,永遠都有人是 New Boy。”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我去2000年


《New Boy》寫於1999年末。在那個即將邁入21世紀的時空裡,中國大地到處洋溢著一種喜氣洋洋的氛圍。香港、澳門相繼順利迴歸;人們有錢了,把買商品房提上了日程;“按揭”這個新詞逐漸流行開來;年輕人正在趕時髦學電腦,他們準備在互聯網上大展拳腳。

那些美好的,甜蜜的歲月啊。

朴樹也沉浸在幸福中。他的專輯《我去2000年》正在邁向50萬張的銷量關口——在那個唱片行業已經開始出現頹勢的年代,一個歌手的專輯能賣10萬張已經是天文數字了,更何況朴樹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朴樹的演出場場火爆。當時歌迷表達愛意的方式是在歌手錶演的時候扔禮物。有一場,朴樹邊唱《New Boy》,邊接受著歌迷禮物的“洗禮”。唱到最後,他自己都被“扔”笑場了。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至少在當時,這可能是他期待的一種“刺激”生活。

早在初中畢業後,朴樹就跟家裡人明確表示過“不想上學”的想法,這可把一直以書香門第為榮的父親氣壞了,因為他父親無法理解,“北大教授之子卻不想上大學?”

拗不過家裡的人反對,無奈之中,朴樹奮力一搏考上了首都師範大學,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他對父母說:“這是替你們考的啊,我不去了。”

在父母的極力勸說下,朴樹總算還是去了。但大學的時光無聊而漫長,多數時間裡,朴樹都躲在宿舍,睡覺、彈琴和發呆。

為了讓自己活得更自由一點,他在大二申請了退學,這令父母在驚訝之餘很是傷心。

不過可能更令家人沒想到的是,這個他們眼中的“異類”,幾年後將會變成了年輕人最崇拜的偶像。

出道後,名利滾滾而來,朴樹很滿足。他甚至有點“飄飄然”的感覺。

他是一個對金錢沒什麼概念的人,有事要出門,他就順手拿起“一沓”錢走。

那些年北京大大小小的娛樂場所、夜店、酒吧,全是朴樹的身影。他假裝開朗,跟各路陌生人瞎貧,回回喝大了都是朋友一清早給揹回家去。

有錢挺好的。朴樹認為有了錢,他就可以不去做他不願意的事情;有了錢,他買了機票就能去想去的地方。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誰都覺得自己可以將名利玩弄在股掌之中,但現實往往是相反的。

因為錄製《我去2000年》的時候太開心了,朴樹沒要一分錢版稅,所以他賺錢的方式只能是走穴演出。那些日子,朴樹回憶起來,“基本上沒有過愉快的體驗,那就是“遭罪”。

幾乎每次出鏡,朴樹都繃著臉,苦大仇深的。去重慶唱歌時,觀眾朝臺上扔礦泉水瓶子,朴樹撿起來直接扔了回去。上臺領獎,主持人說朴樹你挺酷的,朴樹說:“酷就是個屁。”

張亞東是最理解朴樹這些舉動的。《我去2000年》做完時,他就斷言,“朴樹這脾氣,非得在宣傳路上被逼瘋了。”

2000年,央視春晚導演組想找四個非主旋律的歌手來聯唱,他們找到朴樹當時的公司麥田音樂,點名要朴樹。公司上上下下都勸他:“你應該去佔領這個陣地,讓它有點年輕人的東西。”朴樹只能勉強答應。

對於很多新人來說,在春晚上露臉是“一夜成名”的“捷徑”,這卻成了朴樹私下裡拿來嘲笑的事情。他那陣子逢人便說,“這幾天你知道我在幹什麼嗎?我在參加春節聯歡晚會!我看到的是大家削尖了腦袋往裡鑽,那一副副嘴臉,我操!”

剛到彩排階段,朴樹就崩潰了。面對違心的說話和不走心的假唱,他只留下一句“我做不到,我不上了”,轉身就跑。

這些舉動讓他與工作人員之間的矛盾如鯁在喉。最嚴重的一次,他和經紀人在央視演播廳指著鼻子破口大罵。經紀人打電話質問他:

“你丫怎麼那麼牛逼,全公司上上下下為你打點,你知不知道你犯渾以後大家的路都被你堵死了?”

“我怎麼牛逼了?我就是不想過這種生活,我他媽現在一點兒也不快樂!”朴樹罵罵咧咧地哭了。

最終,他還是出現在了春晚直播的現場。他說,那會兒他心裡特別瞧不起自己。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在春晚表演



除夕夜,朴樹的父母坐在電視機前,看著面無表情的朴樹,覺得他和那個五光十色的舞臺特別違和,“他怎麼一副別人欠他錢的樣子?誰得罪他了?”朴父問道。

像是坐上節節推進的升空火箭,春晚過後的朴樹更紅了。

按照當時唱片公司的運作邏輯,“一年一張專輯”是當紅歌手的標配,但朴樹的第二張專輯《生如夏花》足足讓歌迷等了四年。即便如此,朴樹還是憑藉它橫掃了國內所有的音樂頒獎禮。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的第二張專輯《生如夏花》


《生如夏花》的狂銷給朴樹帶來的名利更加巨大。按照朴樹當時的出場費,他出去小小走個穴,回來就能在北京通州買個房子。曾經與名利鬥爭過的經驗並沒有幫到他,他又一次把整個身心扔在那些昏暗、混亂的場所中。

有時候朴樹會選擇一個人去坐地鐵。從起點坐到終點,再從終點坐到起點。他經常在半夜偷哭:“我瞧不起我自己。”

接下來的幾年,他拒絕再寫歌。製作人張亞東求他:“再發一張專輯吧!”朴樹反問:“為什麼要做?”

“可以賺錢啊。”

“為什麼要賺錢?”

張亞東無言以對。

2009年,朴樹和麥田合約到期。他沒有續約,徹底成了自由人。既然無法改變這個紙醉金迷的大環境,那還不如選擇沉默、選擇離開。他把北京市內的房子租了出去,然後到機場附近租了一棟房子,與兩隻狗為伴,把手機一關,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懷疑一切


沒有人會全盤接納朴樹的痛苦。那幾年,有不少人在質疑朴樹。

其中一個評論說道:

“朴樹,你是在撒嬌。”

朴樹到現在都記得。“我現在想,他說的是對的,每個人長大都是承受了很多的痛苦,我是有點兒嬌氣。”

那些曾被媒體、粉絲推崇的“對抗”也在朴樹眼裡變得“非常表面”,他覺得“那種強行的對抗真的會讓人喪失自我。”

但人終其一生就是在與自己的痛苦過往搏鬥。朴樹當下再清醒,他也無法擺脫骨子裡那種對抗的姿態。

前不久,《奇遇人生》節目組邀請他一起前往古巴尋找自我。看著窗外美麗的景色,他自言自語:“現在歲數大了,我覺得去哪兒都不重要,哪兒都一樣。”

下了飛機,主持人阿雅被哈瓦那街頭的各種老爺車所驚豔,朴樹卻說自己對車“一點興趣都沒有”;阿雅提出看畫的建議,也被朴樹無情否決,因為他“對色彩、線條都沒感覺”。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節目組安排了“坐摩托車”的環節,想要讓朴樹更放鬆一點,沒想到這反倒激怒了他:

“我就想說,你們真是找錯人了,我真不愛錄這節目。”朴樹變得越來越焦躁。

阿雅在一旁安慰他“好啦好啦”,朴樹依舊小聲嘀咕。那畫面像極了大人要求小孩子去做一件他自己不情願的事情。

但曾經的“少年”朴樹終究還是變了。

摩托車在公路上飛馳,朴樹居然慢慢露出了微笑。他還向他最厭煩的鏡頭豎起了大拇指。

行至半路,最初那個打不起精神的朴樹,甚至告訴司機“還可以再快點”。

“接下來你願意坐車,還是摩托車?”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問他。

朴樹毫不猶豫地回覆道:“我坐摩托車、全程都坐摩托車,累了再說!”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摩托車停在了一條山路旁。朴樹抱著一條小黑狗,眺望著綿延的群山,喃喃自語:“今天是最好玩的一天。”

朴樹也感受到了節目組的良苦用心,“大家都不容易,費了他媽的三個多小時跑到這兒……這對我來說是工作,我會認真完成。”

更多的改變正在發生。朴樹以前認為“賺錢沒意義”,但面對樂隊的樂手們,他也在思考自己該不該任性下去。他曾一口回絕了某個汽車品牌的年會。但事後,他承認“自己動心了”,“因為錄音沒錢了,我就想,去那種地方也沒人知道,偷偷地,輕輕鬆鬆地一大筆錢就賺回來了。”

最終,朴樹還是剋制住了自己。他覺得這種事“有一就有二”,“當你習慣了他們那種偷懶的生活方式,人就會往下走。”

即便真的登上這類演出、節目,朴樹也不會為自己的行為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而是大大方方地表示,“我最近,需要一些錢……”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參加綜藝節目《跨界歌王》


某種程度上,妻子吳曉敏給了朴樹很大的支持。從演員轉型成商人後,她的時尚品牌、餐飲集團一直經營得紅紅火火。她甚至擲下豪言,“即便朴樹一輩子不工作都不會介意,我養得起。”

當然,面對朴樹這樣一個情緒化的人,吳曉敏也曾不堪重負。有段時間,他們兩人的關係降到了冰點,吳曉敏對朴樹只說了一句:

“你把最好的能量放在唱片裡了,把最爛的一面留給了我。”

朴樹真的很少對吳曉敏表達愛意。

2006年,朴樹參加了音樂綜藝《名聲大震》,吳曉敏當了他一期幫唱嘉賓。在節目後的採訪裡有這樣一小段對話。

主持人:小樸啊,不管是生老病死,疾病或者是健康,你都願意一直愛著曉敏嗎?

朴樹面無表情地回答:“不知道,真的不知道,誰能說未來啊。”

主持人只能自圓其說:“那我就當聽成了願意吧。”

主持人又問了吳曉敏同樣的問題,可沒等問完朴樹就在一旁插話:“她和我是一樣的生活態度。”

吳曉敏:“我..我..我相信我們倆會一直走下去的。”

你大概能想象到現場有多尷尬。

何炅看不下去,慫恿朴樹“親一個”表達愛意。在眾人的起鬨下,朴樹一臉豁出去的表情,在攝像機前親吻了吳曉敏。親完後,他木然地拿手擦了一下嘴。

"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一向內斂、剋制的張亞東哭了。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張亞東在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中感動落淚


舞臺上,盤尼西林正在唱的是《New Boy》。那是連朴樹本人都不怎麼再唱的一首小眾歌曲。但正是這首歌,讓坐在臺下的張亞東泣不成聲:

“……大家對那個2000年充滿了期待,覺得一切都會變得很好。”

那一年,從山西小城來北京的張亞東剛過而立之年,他已經在樂壇嶄露頭角了;

那年的朴樹27歲,《我去2000年》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張專輯,由張亞東監製。他正體會著創作帶來的樂趣。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的首張個人專輯《我去2000年》


二十年過去了,當年歌詞中的美好並沒有如期而至,於是“期待”變成了“懷念”。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中,“朴樹”則成了每個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連接回憶的密語,頻頻被提及。

朴樹終於來了。在節目的最後一期,他照舊奉上清亮如水的表演。在臺下,他也很開心,因為他欣賞到了和自己完全不同的音樂。

張亞東靜靜地看著,他覺得,時光未曾改變,因為“永遠都有人是年輕的,永遠都有人是 New Boy。”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我去2000年


《New Boy》寫於1999年末。在那個即將邁入21世紀的時空裡,中國大地到處洋溢著一種喜氣洋洋的氛圍。香港、澳門相繼順利迴歸;人們有錢了,把買商品房提上了日程;“按揭”這個新詞逐漸流行開來;年輕人正在趕時髦學電腦,他們準備在互聯網上大展拳腳。

那些美好的,甜蜜的歲月啊。

朴樹也沉浸在幸福中。他的專輯《我去2000年》正在邁向50萬張的銷量關口——在那個唱片行業已經開始出現頹勢的年代,一個歌手的專輯能賣10萬張已經是天文數字了,更何況朴樹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朴樹的演出場場火爆。當時歌迷表達愛意的方式是在歌手錶演的時候扔禮物。有一場,朴樹邊唱《New Boy》,邊接受著歌迷禮物的“洗禮”。唱到最後,他自己都被“扔”笑場了。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至少在當時,這可能是他期待的一種“刺激”生活。

早在初中畢業後,朴樹就跟家裡人明確表示過“不想上學”的想法,這可把一直以書香門第為榮的父親氣壞了,因為他父親無法理解,“北大教授之子卻不想上大學?”

拗不過家裡的人反對,無奈之中,朴樹奮力一搏考上了首都師範大學,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他對父母說:“這是替你們考的啊,我不去了。”

在父母的極力勸說下,朴樹總算還是去了。但大學的時光無聊而漫長,多數時間裡,朴樹都躲在宿舍,睡覺、彈琴和發呆。

為了讓自己活得更自由一點,他在大二申請了退學,這令父母在驚訝之餘很是傷心。

不過可能更令家人沒想到的是,這個他們眼中的“異類”,幾年後將會變成了年輕人最崇拜的偶像。

出道後,名利滾滾而來,朴樹很滿足。他甚至有點“飄飄然”的感覺。

他是一個對金錢沒什麼概念的人,有事要出門,他就順手拿起“一沓”錢走。

那些年北京大大小小的娛樂場所、夜店、酒吧,全是朴樹的身影。他假裝開朗,跟各路陌生人瞎貧,回回喝大了都是朋友一清早給揹回家去。

有錢挺好的。朴樹認為有了錢,他就可以不去做他不願意的事情;有了錢,他買了機票就能去想去的地方。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誰都覺得自己可以將名利玩弄在股掌之中,但現實往往是相反的。

因為錄製《我去2000年》的時候太開心了,朴樹沒要一分錢版稅,所以他賺錢的方式只能是走穴演出。那些日子,朴樹回憶起來,“基本上沒有過愉快的體驗,那就是“遭罪”。

幾乎每次出鏡,朴樹都繃著臉,苦大仇深的。去重慶唱歌時,觀眾朝臺上扔礦泉水瓶子,朴樹撿起來直接扔了回去。上臺領獎,主持人說朴樹你挺酷的,朴樹說:“酷就是個屁。”

張亞東是最理解朴樹這些舉動的。《我去2000年》做完時,他就斷言,“朴樹這脾氣,非得在宣傳路上被逼瘋了。”

2000年,央視春晚導演組想找四個非主旋律的歌手來聯唱,他們找到朴樹當時的公司麥田音樂,點名要朴樹。公司上上下下都勸他:“你應該去佔領這個陣地,讓它有點年輕人的東西。”朴樹只能勉強答應。

對於很多新人來說,在春晚上露臉是“一夜成名”的“捷徑”,這卻成了朴樹私下裡拿來嘲笑的事情。他那陣子逢人便說,“這幾天你知道我在幹什麼嗎?我在參加春節聯歡晚會!我看到的是大家削尖了腦袋往裡鑽,那一副副嘴臉,我操!”

剛到彩排階段,朴樹就崩潰了。面對違心的說話和不走心的假唱,他只留下一句“我做不到,我不上了”,轉身就跑。

這些舉動讓他與工作人員之間的矛盾如鯁在喉。最嚴重的一次,他和經紀人在央視演播廳指著鼻子破口大罵。經紀人打電話質問他:

“你丫怎麼那麼牛逼,全公司上上下下為你打點,你知不知道你犯渾以後大家的路都被你堵死了?”

“我怎麼牛逼了?我就是不想過這種生活,我他媽現在一點兒也不快樂!”朴樹罵罵咧咧地哭了。

最終,他還是出現在了春晚直播的現場。他說,那會兒他心裡特別瞧不起自己。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在春晚表演



除夕夜,朴樹的父母坐在電視機前,看著面無表情的朴樹,覺得他和那個五光十色的舞臺特別違和,“他怎麼一副別人欠他錢的樣子?誰得罪他了?”朴父問道。

像是坐上節節推進的升空火箭,春晚過後的朴樹更紅了。

按照當時唱片公司的運作邏輯,“一年一張專輯”是當紅歌手的標配,但朴樹的第二張專輯《生如夏花》足足讓歌迷等了四年。即便如此,朴樹還是憑藉它橫掃了國內所有的音樂頒獎禮。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的第二張專輯《生如夏花》


《生如夏花》的狂銷給朴樹帶來的名利更加巨大。按照朴樹當時的出場費,他出去小小走個穴,回來就能在北京通州買個房子。曾經與名利鬥爭過的經驗並沒有幫到他,他又一次把整個身心扔在那些昏暗、混亂的場所中。

有時候朴樹會選擇一個人去坐地鐵。從起點坐到終點,再從終點坐到起點。他經常在半夜偷哭:“我瞧不起我自己。”

接下來的幾年,他拒絕再寫歌。製作人張亞東求他:“再發一張專輯吧!”朴樹反問:“為什麼要做?”

“可以賺錢啊。”

“為什麼要賺錢?”

張亞東無言以對。

2009年,朴樹和麥田合約到期。他沒有續約,徹底成了自由人。既然無法改變這個紙醉金迷的大環境,那還不如選擇沉默、選擇離開。他把北京市內的房子租了出去,然後到機場附近租了一棟房子,與兩隻狗為伴,把手機一關,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懷疑一切


沒有人會全盤接納朴樹的痛苦。那幾年,有不少人在質疑朴樹。

其中一個評論說道:

“朴樹,你是在撒嬌。”

朴樹到現在都記得。“我現在想,他說的是對的,每個人長大都是承受了很多的痛苦,我是有點兒嬌氣。”

那些曾被媒體、粉絲推崇的“對抗”也在朴樹眼裡變得“非常表面”,他覺得“那種強行的對抗真的會讓人喪失自我。”

但人終其一生就是在與自己的痛苦過往搏鬥。朴樹當下再清醒,他也無法擺脫骨子裡那種對抗的姿態。

前不久,《奇遇人生》節目組邀請他一起前往古巴尋找自我。看著窗外美麗的景色,他自言自語:“現在歲數大了,我覺得去哪兒都不重要,哪兒都一樣。”

下了飛機,主持人阿雅被哈瓦那街頭的各種老爺車所驚豔,朴樹卻說自己對車“一點興趣都沒有”;阿雅提出看畫的建議,也被朴樹無情否決,因為他“對色彩、線條都沒感覺”。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節目組安排了“坐摩托車”的環節,想要讓朴樹更放鬆一點,沒想到這反倒激怒了他:

“我就想說,你們真是找錯人了,我真不愛錄這節目。”朴樹變得越來越焦躁。

阿雅在一旁安慰他“好啦好啦”,朴樹依舊小聲嘀咕。那畫面像極了大人要求小孩子去做一件他自己不情願的事情。

但曾經的“少年”朴樹終究還是變了。

摩托車在公路上飛馳,朴樹居然慢慢露出了微笑。他還向他最厭煩的鏡頭豎起了大拇指。

行至半路,最初那個打不起精神的朴樹,甚至告訴司機“還可以再快點”。

“接下來你願意坐車,還是摩托車?”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問他。

朴樹毫不猶豫地回覆道:“我坐摩托車、全程都坐摩托車,累了再說!”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摩托車停在了一條山路旁。朴樹抱著一條小黑狗,眺望著綿延的群山,喃喃自語:“今天是最好玩的一天。”

朴樹也感受到了節目組的良苦用心,“大家都不容易,費了他媽的三個多小時跑到這兒……這對我來說是工作,我會認真完成。”

更多的改變正在發生。朴樹以前認為“賺錢沒意義”,但面對樂隊的樂手們,他也在思考自己該不該任性下去。他曾一口回絕了某個汽車品牌的年會。但事後,他承認“自己動心了”,“因為錄音沒錢了,我就想,去那種地方也沒人知道,偷偷地,輕輕鬆鬆地一大筆錢就賺回來了。”

最終,朴樹還是剋制住了自己。他覺得這種事“有一就有二”,“當你習慣了他們那種偷懶的生活方式,人就會往下走。”

即便真的登上這類演出、節目,朴樹也不會為自己的行為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而是大大方方地表示,“我最近,需要一些錢……”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參加綜藝節目《跨界歌王》


某種程度上,妻子吳曉敏給了朴樹很大的支持。從演員轉型成商人後,她的時尚品牌、餐飲集團一直經營得紅紅火火。她甚至擲下豪言,“即便朴樹一輩子不工作都不會介意,我養得起。”

當然,面對朴樹這樣一個情緒化的人,吳曉敏也曾不堪重負。有段時間,他們兩人的關係降到了冰點,吳曉敏對朴樹只說了一句:

“你把最好的能量放在唱片裡了,把最爛的一面留給了我。”

朴樹真的很少對吳曉敏表達愛意。

2006年,朴樹參加了音樂綜藝《名聲大震》,吳曉敏當了他一期幫唱嘉賓。在節目後的採訪裡有這樣一小段對話。

主持人:小樸啊,不管是生老病死,疾病或者是健康,你都願意一直愛著曉敏嗎?

朴樹面無表情地回答:“不知道,真的不知道,誰能說未來啊。”

主持人只能自圓其說:“那我就當聽成了願意吧。”

主持人又問了吳曉敏同樣的問題,可沒等問完朴樹就在一旁插話:“她和我是一樣的生活態度。”

吳曉敏:“我..我..我相信我們倆會一直走下去的。”

你大概能想象到現場有多尷尬。

何炅看不下去,慫恿朴樹“親一個”表達愛意。在眾人的起鬨下,朴樹一臉豁出去的表情,在攝像機前親吻了吳曉敏。親完後,他木然地拿手擦了一下嘴。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和妻子吳曉敏


朴樹曾坦言他對愛也有所懷疑,“我對愛情是特別忠誠的,我覺得我挺有道德的,但是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在騙自己……說不清楚,暈了。”

即便如此,當下很少有人苛責朴樹。因為在他們心中,朴樹就是一個敏感、脆弱,又情緒化的“New Boy”。有人甚至矯情地稱讚他,“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對於這種說法,朴樹卻反駁道:“不是我仍少年,是這個國家的人都選擇過早地老去。”

這句話無從旁證,但在我們所見的現實中,朴樹已經45歲了,他的“New”和“Boy”正在慢慢消逝。

結語


在《樂隊的夏天》現場,張亞東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朴樹要帶張亞東到自家後面的小樹林閒逛,說那裡特別美。去了張亞東才發現,那裡垃圾遍地。張亞東正想“它到底哪裡美了?”朴樹突然指著一棵樹對他說:你看這棵樹,等它們長大,咱們就掛了!

這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年朴樹27歲。他並沒有把這些悲觀的字眼寫進當時正在錄製的《New Boy》,他只在歌詞中留下一句:

“以後的路不再會有痛苦,我們的未來該有多酷。”


注:圖片源於網絡。

部分參考資料:

1. 《奇遇人生》第5期

2. 《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第2期

3. 《摩登天空雜誌》朴樹專訪

十點人物誌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

"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一向內斂、剋制的張亞東哭了。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張亞東在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中感動落淚


舞臺上,盤尼西林正在唱的是《New Boy》。那是連朴樹本人都不怎麼再唱的一首小眾歌曲。但正是這首歌,讓坐在臺下的張亞東泣不成聲:

“……大家對那個2000年充滿了期待,覺得一切都會變得很好。”

那一年,從山西小城來北京的張亞東剛過而立之年,他已經在樂壇嶄露頭角了;

那年的朴樹27歲,《我去2000年》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張專輯,由張亞東監製。他正體會著創作帶來的樂趣。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的首張個人專輯《我去2000年》


二十年過去了,當年歌詞中的美好並沒有如期而至,於是“期待”變成了“懷念”。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中,“朴樹”則成了每個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連接回憶的密語,頻頻被提及。

朴樹終於來了。在節目的最後一期,他照舊奉上清亮如水的表演。在臺下,他也很開心,因為他欣賞到了和自己完全不同的音樂。

張亞東靜靜地看著,他覺得,時光未曾改變,因為“永遠都有人是年輕的,永遠都有人是 New Boy。”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我去2000年


《New Boy》寫於1999年末。在那個即將邁入21世紀的時空裡,中國大地到處洋溢著一種喜氣洋洋的氛圍。香港、澳門相繼順利迴歸;人們有錢了,把買商品房提上了日程;“按揭”這個新詞逐漸流行開來;年輕人正在趕時髦學電腦,他們準備在互聯網上大展拳腳。

那些美好的,甜蜜的歲月啊。

朴樹也沉浸在幸福中。他的專輯《我去2000年》正在邁向50萬張的銷量關口——在那個唱片行業已經開始出現頹勢的年代,一個歌手的專輯能賣10萬張已經是天文數字了,更何況朴樹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朴樹的演出場場火爆。當時歌迷表達愛意的方式是在歌手錶演的時候扔禮物。有一場,朴樹邊唱《New Boy》,邊接受著歌迷禮物的“洗禮”。唱到最後,他自己都被“扔”笑場了。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至少在當時,這可能是他期待的一種“刺激”生活。

早在初中畢業後,朴樹就跟家裡人明確表示過“不想上學”的想法,這可把一直以書香門第為榮的父親氣壞了,因為他父親無法理解,“北大教授之子卻不想上大學?”

拗不過家裡的人反對,無奈之中,朴樹奮力一搏考上了首都師範大學,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他對父母說:“這是替你們考的啊,我不去了。”

在父母的極力勸說下,朴樹總算還是去了。但大學的時光無聊而漫長,多數時間裡,朴樹都躲在宿舍,睡覺、彈琴和發呆。

為了讓自己活得更自由一點,他在大二申請了退學,這令父母在驚訝之餘很是傷心。

不過可能更令家人沒想到的是,這個他們眼中的“異類”,幾年後將會變成了年輕人最崇拜的偶像。

出道後,名利滾滾而來,朴樹很滿足。他甚至有點“飄飄然”的感覺。

他是一個對金錢沒什麼概念的人,有事要出門,他就順手拿起“一沓”錢走。

那些年北京大大小小的娛樂場所、夜店、酒吧,全是朴樹的身影。他假裝開朗,跟各路陌生人瞎貧,回回喝大了都是朋友一清早給揹回家去。

有錢挺好的。朴樹認為有了錢,他就可以不去做他不願意的事情;有了錢,他買了機票就能去想去的地方。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誰都覺得自己可以將名利玩弄在股掌之中,但現實往往是相反的。

因為錄製《我去2000年》的時候太開心了,朴樹沒要一分錢版稅,所以他賺錢的方式只能是走穴演出。那些日子,朴樹回憶起來,“基本上沒有過愉快的體驗,那就是“遭罪”。

幾乎每次出鏡,朴樹都繃著臉,苦大仇深的。去重慶唱歌時,觀眾朝臺上扔礦泉水瓶子,朴樹撿起來直接扔了回去。上臺領獎,主持人說朴樹你挺酷的,朴樹說:“酷就是個屁。”

張亞東是最理解朴樹這些舉動的。《我去2000年》做完時,他就斷言,“朴樹這脾氣,非得在宣傳路上被逼瘋了。”

2000年,央視春晚導演組想找四個非主旋律的歌手來聯唱,他們找到朴樹當時的公司麥田音樂,點名要朴樹。公司上上下下都勸他:“你應該去佔領這個陣地,讓它有點年輕人的東西。”朴樹只能勉強答應。

對於很多新人來說,在春晚上露臉是“一夜成名”的“捷徑”,這卻成了朴樹私下裡拿來嘲笑的事情。他那陣子逢人便說,“這幾天你知道我在幹什麼嗎?我在參加春節聯歡晚會!我看到的是大家削尖了腦袋往裡鑽,那一副副嘴臉,我操!”

剛到彩排階段,朴樹就崩潰了。面對違心的說話和不走心的假唱,他只留下一句“我做不到,我不上了”,轉身就跑。

這些舉動讓他與工作人員之間的矛盾如鯁在喉。最嚴重的一次,他和經紀人在央視演播廳指著鼻子破口大罵。經紀人打電話質問他:

“你丫怎麼那麼牛逼,全公司上上下下為你打點,你知不知道你犯渾以後大家的路都被你堵死了?”

“我怎麼牛逼了?我就是不想過這種生活,我他媽現在一點兒也不快樂!”朴樹罵罵咧咧地哭了。

最終,他還是出現在了春晚直播的現場。他說,那會兒他心裡特別瞧不起自己。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在春晚表演



除夕夜,朴樹的父母坐在電視機前,看著面無表情的朴樹,覺得他和那個五光十色的舞臺特別違和,“他怎麼一副別人欠他錢的樣子?誰得罪他了?”朴父問道。

像是坐上節節推進的升空火箭,春晚過後的朴樹更紅了。

按照當時唱片公司的運作邏輯,“一年一張專輯”是當紅歌手的標配,但朴樹的第二張專輯《生如夏花》足足讓歌迷等了四年。即便如此,朴樹還是憑藉它橫掃了國內所有的音樂頒獎禮。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的第二張專輯《生如夏花》


《生如夏花》的狂銷給朴樹帶來的名利更加巨大。按照朴樹當時的出場費,他出去小小走個穴,回來就能在北京通州買個房子。曾經與名利鬥爭過的經驗並沒有幫到他,他又一次把整個身心扔在那些昏暗、混亂的場所中。

有時候朴樹會選擇一個人去坐地鐵。從起點坐到終點,再從終點坐到起點。他經常在半夜偷哭:“我瞧不起我自己。”

接下來的幾年,他拒絕再寫歌。製作人張亞東求他:“再發一張專輯吧!”朴樹反問:“為什麼要做?”

“可以賺錢啊。”

“為什麼要賺錢?”

張亞東無言以對。

2009年,朴樹和麥田合約到期。他沒有續約,徹底成了自由人。既然無法改變這個紙醉金迷的大環境,那還不如選擇沉默、選擇離開。他把北京市內的房子租了出去,然後到機場附近租了一棟房子,與兩隻狗為伴,把手機一關,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懷疑一切


沒有人會全盤接納朴樹的痛苦。那幾年,有不少人在質疑朴樹。

其中一個評論說道:

“朴樹,你是在撒嬌。”

朴樹到現在都記得。“我現在想,他說的是對的,每個人長大都是承受了很多的痛苦,我是有點兒嬌氣。”

那些曾被媒體、粉絲推崇的“對抗”也在朴樹眼裡變得“非常表面”,他覺得“那種強行的對抗真的會讓人喪失自我。”

但人終其一生就是在與自己的痛苦過往搏鬥。朴樹當下再清醒,他也無法擺脫骨子裡那種對抗的姿態。

前不久,《奇遇人生》節目組邀請他一起前往古巴尋找自我。看著窗外美麗的景色,他自言自語:“現在歲數大了,我覺得去哪兒都不重要,哪兒都一樣。”

下了飛機,主持人阿雅被哈瓦那街頭的各種老爺車所驚豔,朴樹卻說自己對車“一點興趣都沒有”;阿雅提出看畫的建議,也被朴樹無情否決,因為他“對色彩、線條都沒感覺”。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節目組安排了“坐摩托車”的環節,想要讓朴樹更放鬆一點,沒想到這反倒激怒了他:

“我就想說,你們真是找錯人了,我真不愛錄這節目。”朴樹變得越來越焦躁。

阿雅在一旁安慰他“好啦好啦”,朴樹依舊小聲嘀咕。那畫面像極了大人要求小孩子去做一件他自己不情願的事情。

但曾經的“少年”朴樹終究還是變了。

摩托車在公路上飛馳,朴樹居然慢慢露出了微笑。他還向他最厭煩的鏡頭豎起了大拇指。

行至半路,最初那個打不起精神的朴樹,甚至告訴司機“還可以再快點”。

“接下來你願意坐車,還是摩托車?”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問他。

朴樹毫不猶豫地回覆道:“我坐摩托車、全程都坐摩托車,累了再說!”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摩托車停在了一條山路旁。朴樹抱著一條小黑狗,眺望著綿延的群山,喃喃自語:“今天是最好玩的一天。”

朴樹也感受到了節目組的良苦用心,“大家都不容易,費了他媽的三個多小時跑到這兒……這對我來說是工作,我會認真完成。”

更多的改變正在發生。朴樹以前認為“賺錢沒意義”,但面對樂隊的樂手們,他也在思考自己該不該任性下去。他曾一口回絕了某個汽車品牌的年會。但事後,他承認“自己動心了”,“因為錄音沒錢了,我就想,去那種地方也沒人知道,偷偷地,輕輕鬆鬆地一大筆錢就賺回來了。”

最終,朴樹還是剋制住了自己。他覺得這種事“有一就有二”,“當你習慣了他們那種偷懶的生活方式,人就會往下走。”

即便真的登上這類演出、節目,朴樹也不會為自己的行為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而是大大方方地表示,“我最近,需要一些錢……”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參加綜藝節目《跨界歌王》


某種程度上,妻子吳曉敏給了朴樹很大的支持。從演員轉型成商人後,她的時尚品牌、餐飲集團一直經營得紅紅火火。她甚至擲下豪言,“即便朴樹一輩子不工作都不會介意,我養得起。”

當然,面對朴樹這樣一個情緒化的人,吳曉敏也曾不堪重負。有段時間,他們兩人的關係降到了冰點,吳曉敏對朴樹只說了一句:

“你把最好的能量放在唱片裡了,把最爛的一面留給了我。”

朴樹真的很少對吳曉敏表達愛意。

2006年,朴樹參加了音樂綜藝《名聲大震》,吳曉敏當了他一期幫唱嘉賓。在節目後的採訪裡有這樣一小段對話。

主持人:小樸啊,不管是生老病死,疾病或者是健康,你都願意一直愛著曉敏嗎?

朴樹面無表情地回答:“不知道,真的不知道,誰能說未來啊。”

主持人只能自圓其說:“那我就當聽成了願意吧。”

主持人又問了吳曉敏同樣的問題,可沒等問完朴樹就在一旁插話:“她和我是一樣的生活態度。”

吳曉敏:“我..我..我相信我們倆會一直走下去的。”

你大概能想象到現場有多尷尬。

何炅看不下去,慫恿朴樹“親一個”表達愛意。在眾人的起鬨下,朴樹一臉豁出去的表情,在攝像機前親吻了吳曉敏。親完後,他木然地拿手擦了一下嘴。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朴樹和妻子吳曉敏


朴樹曾坦言他對愛也有所懷疑,“我對愛情是特別忠誠的,我覺得我挺有道德的,但是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在騙自己……說不清楚,暈了。”

即便如此,當下很少有人苛責朴樹。因為在他們心中,朴樹就是一個敏感、脆弱,又情緒化的“New Boy”。有人甚至矯情地稱讚他,“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對於這種說法,朴樹卻反駁道:“不是我仍少年,是這個國家的人都選擇過早地老去。”

這句話無從旁證,但在我們所見的現實中,朴樹已經45歲了,他的“New”和“Boy”正在慢慢消逝。

結語


在《樂隊的夏天》現場,張亞東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朴樹要帶張亞東到自家後面的小樹林閒逛,說那裡特別美。去了張亞東才發現,那裡垃圾遍地。張亞東正想“它到底哪裡美了?”朴樹突然指著一棵樹對他說:你看這棵樹,等它們長大,咱們就掛了!

這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年朴樹27歲。他並沒有把這些悲觀的字眼寫進當時正在錄製的《New Boy》,他只在歌詞中留下一句:

“以後的路不再會有痛苦,我們的未來該有多酷。”


注:圖片源於網絡。

部分參考資料:

1. 《奇遇人生》第5期

2. 《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第2期

3. 《摩登天空雜誌》朴樹專訪

十點人物誌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

45歲朴樹:特煩別人說我是少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