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苗族的五次大遷徙

鄱陽湖 春秋戰國 蚩尤 長江 九黎網絡 2017-07-05

如果有文字,苗族悠遠的歷史將會是部蕩氣迴腸的史詩。翻開汗史典籍,掃去歷歷的塵埃,那金光閃閃的字顯示,苗族是一部悲壯的英雄史,通過五次大的遷徙演繹著苗族堅強的不朽傳奇!

歷史上苗族的五次大遷徙

人類的遷徙,同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在漫長的原始社會,遷徙是人類謀求生存的手段之一。而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的苗族同胞就曾經經歷過五次大的遷徙,而小的遷徙更是無數。今天我們就來重溫一下歷史上苗族的五次大遷徙!

第一次遷徙

史籍記載,進入農業社會以後,苗族先民──九黎集團,生活於我國東部黃河下游和長江下游之間的平原地帶。曾與東下的炎黃部落集團發生戰爭,“逐鹿中原”,後九黎集團慘敗,蚩尤被殺,其部落集團被迫離開東部平原,向西南遷入長江中游地帶,並形成以“三苗”見諸於史冊的新的部落集團,這是苗族先民第一次大遷徙。

第二次遷徙

蚩尤餘部舉族南遷,在左洞庭,右彭蠡一帶又逐漸強悍起來,並號稱:“三苗國”,與堯、舜、禹為首的華夏集團再次發生衝突。經堯、舜、禹三代的不斷“征伐”、“竄三苗於三危”、“放驩兜於崇山”,“三苗”集團被瓦解,餘下主要部分被迫遷入鄱陽、洞庭兩湖以南的江西、湖南崇山峻嶺之中,被稱為“南蠻”、“荊蠻”或“荊楚”。這是苗族歷史上的第二次遷徙波。

第三次遷徙

苗族是一個偉大的堅韌不拔的民族。一個民族,往往到歷史一另上個階積極,便更換了他們的名稱,這名稱,不管是別人加給他的,或者是他自己揀來的,大家總是這樣呼喚,他也願意大家這樣呼喚,一直呼喚到他以下若干代。“荊楚”、“荊蠻”、“南蠻”等的得名,便是如此。禹伐“三苗”的殘酷戰爭以後,中原文獻不再有“三苗”的記載。荊楚、楚荊、荊蠻、南蠻等不同的呼喚,都是泛指苗族人們的共同體,他的前身,還是三苗,歷商,周至戰國後期,三苗後裔在“荊”、“楚”、“蠻”的抽象掩蓋下,又出現於史冊。

第四次遷徙

如前所述,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戰爭不斷髮生,苗族大部遷徙並定居武陵郡,被人們稱為“武陵蠻”,因地處五條河流地區雙稱“五溪蠻”。秦漢至寧時期,封建王朝又對“武陵蠻”、“五溪蠻”採取了一系列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迫使苗族再度身西邊遷徙,大部進入貴州、四川、雲南。這是苗族第四次遷徙波。

第五次遷徙

元明清時期,由於兵禍及天災等原因,主要是由於戰亂,苗族繼續從武陵、五溪地區遷入貴州、廣西和四川,並由貴州、廣西及川南經過不同路線進入雲南,又由雲南、廣西徙入越南,老撾和泰國。這是苗族第五次大遷徙。至此,苗族歷史上的大遷徙運動基相結束!

當然,除以上幾次大遷徙外,還有很多小遷徙,但宋代前後,絕大部分苗人都先後到現在的居住地域定居。但元、明、清各代的統治者仍不斷“進剿”,湘西、黔東南等地的苗民四處遷逃,但都不離開湘西、黔東南和川黔滇地域。總之,歷史上苗族的遷徙,經歷了很多地方,歷盡了千辛萬苦,直到十九世紀(近百年)才定居下來。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才過上民族平等、安居樂業的生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