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克:科技加冕,能否續寫“晉江鞋王”昔日風光

一雙國產運動鞋單品,乍看品牌、外觀都不起眼,最近卻製造了驚人的銷售數字。

僅在該品牌的某電商旗艦店,單月銷量達6萬雙以上,以近500元的發售價格估算(打折優惠很少),發售5個月以來,單品鞋款的銷售額就超過1.5億元。

這還不包括其他網絡與龐大線下渠道的銷售額。

這就是匹克“態極”。嚴格來說,是匹克運用“態極”科技推出的第一款產品——“態極1.0”跑鞋。

據說,匹克為了這項科技,研發了超過3年之久。之後調教材料、打造產品,又花了3年。

而三年前,正是匹克在資本市場“港漂”7年後,選擇黯然退市的時候。

匹克,一家原本在國產二線裡都不出類拔萃的民營運動鞋服品牌,突然吸引了很多運動消費者的目光。

匹克:科技加冕,能否續寫“晉江鞋王”昔日風光

1

九十年代,晉江鞋王

匹克生於上世紀80年代末的福建泉州晉江。那時,當地政府鼓勵本地小企業迎接輕工業轉型,各類服裝鞋帽小加工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後來,晉江成為一個神奇的縣級市,被譽為“中國鞋都”,安踏、361度、特步、鴻星爾克、貴人鳥、德爾惠等一眾大小國產運動鞋服品牌,都誕生於此。

匹克:科技加冕,能否續寫“晉江鞋王”昔日風光

剛創業時,匹克在產品質量、製鞋技術等方面都還不錯,與一批國營老字號百貨商場達成銷售協議。其銷售業績增長很快,每年能有約200%的增長。當時流傳著“南有匹克,北有雙星”的說法,匹克一躍成為上世紀90年代的晉江鞋王。

用匹克創始人許景南的話說,90年代的匹克就像一個站在電梯裡的人,什麼也不做,也能上升。

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運動鞋服的市場也在發生轉變。匹克以往穩佔百貨商場的優越感,逐漸被晉江新興品牌的崛起打破。渠道的競爭漸漸從百貨市場轉移至批發市場,甚至從批發市場轉移至加盟連鎖店渠道體系。

匹克為了破除國內市場的困局,另闢蹊徑,選擇不再把企業重心集中在國內市場,而是加速了進軍國際的步伐。

2005年,匹克與NBA成功合作,成為第一個進入NBA賽場的中國運動品牌,讓匹克在國際上取得一定知名度。

幾年下來,通過對國際頂級賽事的贊助,讓匹克嚐到了國際化的甜頭,對於當時的已經兩次IPO失敗的匹克來說,藉此機會衝擊港股是最好的選擇。

2

登陸港股,黯然退市

2009年9月,匹克體育終於成功登陸港股,募集資金淨額達15.85億港元。

但是七年之後,2016年5月,公司所有者許氏家族突然宣佈私有化計劃。

彼時,公司管理層認為匹克的投資價值長期被低估,流通量小,公司已經很難有效運用資本平臺。匹克在港股的股價表現會直接影響公司聲譽,進而影響公司經營業務的發展。

2010年,匹克全年淨利8.22億元,同比大漲30%,達到業績的巔峰。但從2011年起,匹克淨利潤連續3年下滑,其中2012年暴跌60%。在當時,許多國產體育品牌在經歷了2008年至2009年的高速擴張之後,都深陷銷售低迷和庫存積壓的危機之中,匹克也不例外。

匹克在這樣的氛圍裡停滯了3年。雖然自2014年開始回升,但業績仍不到最高峰時的一半。而2016年中期財報顯示,2016年上半年淨利1.69億元,同比減少3.73%。

匹克:科技加冕,能否續寫“晉江鞋王”昔日風光

這些起落也都如實反應在了股價上——退市之前的5年,匹克股價都遠低於發行價,在1~3港元之間徘徊。

匹克不斷下滑的業績,也是在倒逼它不得不開始實行私有化。匹克最終於2016年11月從港股退市。

3

重整旗鼓,再造品牌

匹克從港股退市的那段時間,正好開啟了中概股重回A股的風潮。

中資企業在港交所的股票價格遠低於滬深兩市,以至於香港上市的中資企業在估值和融資上頗受折磨。公司可能看中了A股與H股之間存在較高溢價率,追求市場高估值。

退市之後,匹克也公開了謀求A股上市的計劃。2017年,匹克舉辦迴歸A股發展論壇,邀請各家資本機構助其勾畫上市藍圖。不過,至今卻沒有實質性的上市進展。

自從退市之後,除了少了許多的財務信息披露外,匹克稱得上是動作頻頻,似乎想嘗試各種手段重回“晉江鞋王”的風光。

2018新年之前,匹克旗下子公司以司法拍賣形式,斥資9791.19萬元收購了休閒服裝品牌旗牌王;

幾乎同一時間,匹克旗下再次以拍賣方式,以6450萬人民幣獲得童裝品牌“嗒嘀嗒”商標使用權及格林集團東海濱城二期工業園不動產與動產。

5月28日,匹克體育對外宣佈將全面收購國際知名戶外運動品牌——奧索卡。

匹克:科技加冕,能否續寫“晉江鞋王”昔日風光

但匹克的這些動作並沒有引起市場很大波瀾,畢竟收購的手段已經被許多品牌發揮的淋漓盡致。

4

科技打底,重出江湖

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態極的銷售記錄仍在繼續。5月20日,改良後的態極1.0 PLUS上市,僅20分鐘過後,銷量過萬;3天的銷量數據顯示超過3萬。

雖然有的消費者認為其顏值不高,但對於這雙鞋中底科技“態極”的效果,再挑剔的人也幾乎沒有挑出缺點。可以說,這是這雙鞋被追捧的唯一原因。

這項科技是有著怎樣的魅力?

依靠態極打造的中底,實現了走路時極軟、跑步時極彈這件看似不可能的事。市場中的主流緩震材料,包括知名的國際品牌,如阿迪達斯近年來聲名顯赫的Boost等,都沒有解決這一問題。

但是匹克做到了。

匹克體育現任CEO許志華曾表示,體育用品市場的競爭一定是科技創新能力的比拼,作為海外銷售份額佔比最高的國產運動品牌,匹克一直貫徹將科技創新力作為中國品牌的DNA,從而走向國際。

匹克在北京、廣州、泉州、廈門和美國洛杉磯擁有5個運動鞋研發中心、並聘請了200餘名國內外研發設計人才一起致力於產品設計與創新。根據匹克提的數據顯示,2017年,該公司在科技研發上投入資金1.2億元,相比於2013年的7000萬元,5年累計增長超過71%。

此外,匹克還從2013年就開始研究3D打印技術,並於去年發佈了國內首款3D打印運動鞋,將品牌科技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檔次。

匹克:科技加冕,能否續寫“晉江鞋王”昔日風光

在中國運動鞋服行業,至今沒能產生像耐克、阿迪達斯這樣的國際大牌。依靠品牌知名度作背書,AJ、Yeezy等潮流鞋款似乎不需要什麼科技創新、一樣可以在市場上吸睛、撈金。

但把時間線拉長看,在全球運動行業中,耐克、阿迪達斯都是開創了很多運動科技,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如今,像匹克這樣的國產品牌也走在了科技打底,再造品牌的路上。

5

把握市場,營銷不足

匹克對產品專業性和功能性的專注使其出奇制勝,但對這兩者過於的強調又是一把雙刃劍。

注重技術創新本來是件好事兒,特別是現在這個新產品層出不窮的時代。

匹克在技術上做到了顛覆性的突破,但業績卻仍然和一線品牌有著非常大的差距,二者不成正比的現象也許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匹克的發展方向仍有偏差。

近年來,業內的一個共識是,年輕消費者的湧入,使市場的偏好正在從追求性能轉向追求日常穿搭的時尚感。和某個運動項目的體育明星相比,演藝明星和社交媒體潮人更能帶動運動休閒產品的消費熱潮。

最成功的案例當屬李寧。2018年,李寧的“國潮”產品閃耀紐約時裝週,帶著年輕時尚人群的認可,完成了自身品牌的升級進化。

匹克:科技加冕,能否續寫“晉江鞋王”昔日風光

安踏旗下FILA則推出全新新潮流運動品牌“FILA FUSION”,請來“小鮮肉”王源作為品牌代言人,以擴展年輕消費群體。

反觀匹克,像模像樣的代言人依舊是那幾位NBA的“老面孔”。匹克品牌的營銷戰略缺乏了一些新鮮的玩法。

5

結語

像許多互聯網公司一樣,匹克的新故事是構建“生態圈”——從單純的體育裝備供應商,轉型為體育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它一方面通過戰略投資和併購重組實施多品牌戰略,另一方面則將產業鏈延伸到體育賽事IP打造、體育培訓、體育大數據等領域。

前者需要錢,而後者則需要時間。

揹負著曾經的“鞋王”光環,匹克“閉門造車”造出了顛覆性科技,而能否利用好這一優勢,再次叩開一線品牌的大門,仍需用業績來證明。

文:武超

匹克:科技加冕,能否續寫“晉江鞋王”昔日風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