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龐薰琹先生

龐薰琹的曲折經歷

龐薰琹(1906-1985)出生於江蘇常熟望族。1921年在震旦大學學醫,後輟學。1925-1930年在巴黎敘利恩學院及大茅屋畫室習畫。回國後於1932年發起中國藝術史上第一個現代藝術社團“決瀾社”,反對學院派和寫實主義。1936年後分別任教於北平藝專、四川省立藝專、華西大學、重慶中央大學、廣東省立藝專、中山大學。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藤花 1981年 國畫 66×67cm 龐薰琹美術館藏

1940年代後受時代影響,轉而認同現實主義風格,與人共同組織了中國共產黨外圍組織“現代美術會”。1949年在中央美院華東分院(原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今中國美術學院前身)任繪畫系主任、教務長等職,批判資產階級形式主義,解聘了林風眠、吳作人和潘天壽等著名畫家。1953年任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研究室主任。1956年參與籌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副院長。1957年被劃為右派,撤銷職務,遭到批鬥。文革期間任裝飾美術系教師。1979年恢復名譽。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舉辦建國以來第一次個人畫展。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南通小景 水墨 1982年 江蘇省美術館藏

中國現代美術引領者

1932年,龐薰琹發起的中國藝術史上第一個現代藝術社團“決瀾社”。他的藝術主張在《決瀾社宣言》中更表白得十分明確:“我們厭惡一切舊的形式,舊的色彩,厭惡一切平凡的低級的技巧。我們要用新的技法來表現時代的精神。……野獸派的叫喊,立體派的變形, 達達派的猛烈,超現實主義的憧憬……二十世紀的(中國)藝壇,也應當出現一種新興的氣象了。”1932-1935年,“決瀾社”先後辦過四期畫展,影響較大,加之在此前後發表過的作品,大致可將龐薰琹早期作品歸納為表現主義、立體主義和象徵主義三種風格。

(一)表現主義風格作品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丘堤像(龐薰琹之妻,女畫家,子龐均、女龐濤均為畫家)麻布油彩 30年代初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藤椅上的人體 30年代初 麻布油彩 100×81cm

《籐椅上的人體》是龐薰琹最得意的一幅早期作品。雖然是一幅學習馬蒂斯風格的習作,但其神韻不失大師風範、簡煉到多一筆即為添足的線條、灑脫流暢;誇張的變形也是到了極致,頭部的大小盡管和腿的比例失調,但是,再大一點或者再小一點,這幅畫就沒有美學價值;籐椅的黃色和人體的肉色非常接近,同樣也是調色板上多一分別的顏色配比,就會失去這種和諧的對比。

(二)立體主義風格作品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如此巴黎 30年代

1932年前後創作的《如此巴黎》、《人生的啞謎(如此上海)》,力圖用激烈的繪畫語言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情緒。在《如此巴黎》這幅作品中,畫家把不同時間和空間的形象,用“蒙太奇”手法剪輯,以現代構成方法處理構圖,將繁華而瘋狂的夜巴黎濃縮在一個畫面上。《人生的啞謎(如此上海)》採取了相同的手法,表現了類似的內容。兩幅作品表現手法雖然未脫西方現代派繪畫的影響,但在形象、色彩方面具有裝飾性,顯然較為接近東方人的審美情趣,錯綜複雜的組合卻不失諧和自然,激烈變幻的表現卻不失平衡合理。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人生的啞謎 1931年作 麻布油彩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構圖 1947年 油畫 35×36

(三)象徵主義風格作品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地之子 1934年 水彩初稿(油畫佚失)40.5×37cm 龐薰琹美術館藏

這是龐薰琹有感於當年江南大旱,土地龜裂,民不聊生而花了幾個月時間創作的一幅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被當局認為有“赤化宣傳”嫌疑,並收到匿名恐嚇信。據畫家自述,他是用這對健美的青年夫婦來象徵中國,而用將死未死的孩子隱喻當時的中國人民。 他採用簡化和拉長了的形體描繪,大面積平塗,以平面、裝飾的風格來表現樸實和力量,十分成功。這種風格不由使人聯想到畢卡索藍色時期的風格。可惜像《地之子》這樣具有時代博大宏偉精神和深刻內涵、思想性和藝術性兼具的作品並不多見。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無題 1937年作 油畫畫面

這幅作品左上角三個手指分別代表外國勢力、國內腐敗的黑暗勢力和封建勢力,三股勢力通過壓榨機壓下來。下面畫了一個機器人和一個農婦,機器人代表當時資本主義發達的工業國家,他們的工業的商品,都用運到我們中國來了。農婦代表中國,中國是一個很落後的農業國,愁眉苦臉。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時代的女兒 1937年作 麻布油彩

這幅與《地之子》同一時期、同一風格的作品,從另一個側面表現了生活於苦難中而憧憬著美好未來的中國女性,同樣是一重既壓抑而又平靜的人物感情。龐薰琹承認這段時期的作品蒙上了“一層薄薄的哀傷”。龐薰琹經常說他的作品是“文學的繪畫”,許多深邃的含涵,不像德國表現主義繪畫那樣鮮明、強烈,而是需要花時間細細地去“讀”和體會的。整個畫面使用的綠色色調,即是畫家用於暗示生命的活力,和那畫面上三位清秀的女性形象所想表現的意念是一致的。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悲曲 30-40年代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人像 1927-1929年 麻布油彩 64×49cm 龐薰琹美術館藏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自畫像(已毀)油畫

民族美術開拓者

決瀾社落幕後,龐薰琹不得不離開上海另謀生計。1936年9月應李有行先生之聘,龐薰琹赴北平藝專任教圖案系,這使龐薰琹有機會接觸到裝飾紋樣。隨後抗戰爆發,他又輾轉四川省立藝專、華西大學、重慶中央大學、廣東省立藝專、中山大學任教。據龐薰琹女兒龐濤介紹,抗日戰爭爆發後,全家歷經苦難,逃難中五百多幅油畫全部丟失。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趕集歸來 1944年作 紙本 46.5×36cm 拍品

對工藝美術的關注,促使龐薰琹對我國傳統裝飾藝術進行系統研究。1938年,龐薰琹轉輾到雲南,在中央博物院研究文物。翌年踏遍貴州山區八十多個苗家村寨,對西南少數民族的服飾和裝飾紋樣進行了細緻的調查和描繪,並在隨後的幾年中,創作出一系列極具裝飾風格的水彩畫《貴州山民圖》系列。1946年秋,他帶著這批作品重返上海,舉辦了個人畫展。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小憩 1944年作 紙本 40×52.5 龐薰琹美術館藏

這些作品是對中西繪畫融合成新藝術形式的探索,標誌著龐薰琹在吸納印象派、浮世繪、新藝術風格和國畫基礎上,探索著自己的藝術道路。恰如畫家在《自剖》一文中所述:“我所描寫的貴州的同胞,無容諱言,與實際的他們離得很遠。不能拿民族學的尺寸來量它。因為筆下總不免流露出自己。可是服飾方面,曾儘量保存它原來面目,因此,給我不少束縛,……”。 龐薰琹認為,這些裝飾圖案是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是表達他們藝術的一個豐富多彩的方面,是苗族人民生活的一個特色。在他的創作中,苗族裝飾藝術和苗族的生活結合在一起,只有引用和發展到工藝美術中去的時候,它才是孤立存在的。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揹簍 1946年 水彩畫 40×30cm中國美術館藏

《揹簍》即是龐薰琹這一時期創作的一件淡彩作品。他將畫面作了高度平面化和裝飾化的處理,寫實和變形結合起來,具體的人物形象和非具體的裝飾圖案結合起來,再現客觀對象和表達主觀情感結合起來,作品藝術形式和諧完美,從形式美的外表迸發出藝術家心靈深處的激情。揹簍和植物筆法細膩而嚴謹,衣飾在對比中襯托出明淨的及其略帶憂鬱的神情,體現了畫家寓雅典精緻於平淡之中的藝術構思。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笙舞 龐薰琹 1941年作 紙本 39×52 龐薰琹美術館藏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橘紅時節 1942年 43×35cm 龐薰琹美術館藏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盛裝 1942年作 水彩 45×43.5cm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人物 水彩 50×34cm 拍品

中國工藝美術啟蒙者

1919年留學法國的徐悲鴻、林風眠,分別帶回了西方“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並分別影響了北平藝專(今中央美術學院)和杭州藝專(今中國美術學院)兩所學校藝術教育的歷史軌跡。那麼六年之後(1925年)同樣留學法國的龐薰琹,還帶回了“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運動”、“包豪斯”以來的西方現代設計教育體系,創立並影響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教育體系。僅此一點就足以奠定龐薰琹先生20世紀中國藝術教育一代宗師的地位。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紙傘 1941年作 紙本38×29.2cm 龐薰琹美術館藏

龐薰琹在法國留學期間,適逢十二年一遇的萬國博覽會的舉行,裝飾藝術對他觸動很大。1933年,他回國拍創辦了“大熊工商美術社”,舉辦了一次“工商美術設計展覽會”,開展廣告和工藝美術設計業務。1938-1940,龐薰琹在雲南昆明擔任中央博物院研究員,在雲、川各地考查研究了大量古代陶、銅、石器工藝圖案紋樣和少數民族服飾圖案,僅貴州之行龐薰琹不僅收集到了600多件花邊,而且收集到從頭到腳的全套服飾。在回憶這段經歷時龐薰琹不無感慨地說“我過去完全沒有想到民族民間工藝這樣豐富,同時它能表現出如此高的藝術水平。”編繪了《中國圖案集》四冊和《工藝美術集》。1941-1947年,他先後於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中央大學藝術系、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和中山大學任教。從事工藝美術教學,編繪了《工藝美術設計圖案》。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沙發或窗簾圖案 1941年 紙本工藝美術 38cm×29cm 龐薰琹美術館藏

1949年後,他先後於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杭州)和中央美術學院任教。1953年,周恩來委託他籌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他全力以赴,組織力量進行社會調查、收集民族、民間工藝美術遺產,進行整理、研究、展覽、出版,併到蘇聯進行考察,終於用他的辛勞和汗水,於1956年建成中國第一所多學科、綜合性的高等工藝美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並出任第一副院長。但不久,即於1957年“反右”運動中蒙垢成為右派分子,被解除了副院長職務,除教書外,閉門著作,歷20年寫成《中國曆代裝飾畫研究》。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瓶花 1973年 61×50cm 中國美術館藏

現代藝術的百科全書

龐薰琹從早期倡導和介紹西方現代繪畫,並以激進的方式反對寫實主義。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他轉而認同寫實主義,並將寫實和寫意、繪畫性和裝飾性巧妙地揉和在一起,創出了一種新的藝術風格。許多作品貌似維米爾、梵高、克林姆特、波洛克的藝術風格,但又其獨特的一面,可謂一部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一)新藝術風格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冬 1947年作 畫布油畫 47×33cm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上海里弄 1948年 油畫 48×38(似維米爾的小街)

抗戰勝利後,龐薰琹全家自四川返回上海,居住在英租界虹口區,狄思威路,一座三層的樓房。他整日在閣樓中埋頭作畫。大批唐代白描舞蹈圖是在此完成的。這幅油畫風景,表現了典型的歐式樓房與前景的中式瓦房,形成有趣的對比,整幅作品淡雅平和,清新雋秀。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上海街景 47×38 油畫 1948年 龐薰琹美術館藏(似克林姆特風景畫)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紅瓦屋與庭園 1966年作 彩墨紙本 33.5×33.5cm 拍品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荷鳥 1973年作 油畫 72×71.6cm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蘇州庭院 1981年 油畫 48×62cm 龐薰琹美術館藏(貌似克林姆特風景畫)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蘇州河畔 60.5×57.5 布面油畫 1983 中國美術館藏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沙發上的少女 1930年作 油畫 拍品(偽作)

(二)現實主義風格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綠樽 1936作 布面油畫 54×40 中國美術館藏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燭影 1936年作 油畫 48×38cm 龐薰琹美術館藏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靜物 1947年 布面油畫 45.5×61中國美術館藏

在龐薰琹的作品裡,靜物的作品(不包括花卉)並不多見。他在描繪對象時,寫實和寫意、繪畫性和裝飾性巧妙地揉和在一起,而在這一幅作品中,更讓人覺得“天衣無縫”。譬如畫面上的石膏頭像和梨是寫實的,而陶罐的背景上的壁毯都是裝飾性的畫法,二者既是對比的,又是諧和的,顯然深沉而豐富的色彩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而所有的色彩又突出了梨的黃嫩,使整個畫面產生亮暗輕重多層次的效果,情趣橫生。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雞冠花 1962年 油畫 46×38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紫與白的菊花 1964年 油畫 54×65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雞冠花(白瓶) 1972年 油畫亞麻布 65×61cm 龐薰琹 龐薰琹美術館藏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龜背竹 1973年作 油畫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玉蘭花插瓶 1974年 油畫亞麻布 65×54cm 龐薰琹美術館藏

這幅有設計意味的裝飾性花卉作品,在使用西洋畫工具時,卻運用了中國工筆花卉的精細線條,藍灰色彩基調,襯托出了白色玉蘭的溫馨和生氣,給人以愉悅的快感。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牽牛花 1974年 油畫亞麻布 55×45cm 龐薰琹美術館藏

這幅作品與《玉蘭花瓶插》為同年的作品,雖然構圖同具設計意味的匠心,但用色用筆就不那麼細膩,而只是在綠色基調中尋找差別而顯現描寫對象的品格、氣質。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水仙 1981年 油畫亞麻布 46×67cm 龐薰琹美術館藏(貌似梵高的鳶尾花)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鬆 40.7×44cm 水彩畫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江南水鄉 1983年 油畫亞麻布 51×62cm 龐薰琹美術館藏(構圖似錢鬆喦常熟田)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春(獲建國35週年榮譽獎) 1984 年 油畫亞麻布 80×81cm 龐薰琹美術館藏

(三)新表現主義風格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穿藍印花布衣的女子像 1962年 布面油畫 60.5×40

龐薰琹曾哀嘆他在蒙難期間想畫人而沒有人敢讓他畫。但是,1962年,他的學生羅真如(後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主動為他做模特兒。這是他許多年沒畫人像以後畫的第一張人像。這張人像的畫法和他十六年前畫的《揹簍》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像“繡花”一般把藍花布的紋樣照原樣畫出,所不同的是人物並未進行變形處理,而其筆法和背景處理貌似梵高。由於畫面上其他道具作了同樣精細的處理,整個畫面大為統一和諧,別具一種裝飾意味的情趣。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人物 約40年代 畫布油畫 54×59cm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人物提琴 1949年作 亞麻布91×73.2cm 龐薰琹美術館藏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香山之秋 1962年 油畫亞麻布 46cm×38cm龐薰琹美術館藏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美人蕉 50×61 布面油畫 1972 中國美術館藏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向日葵 70年代 油畫61×43cm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百合花 布面油畫 28×35cm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紅黃橙 1983年作 亞麻布57×60cm(有野獸派特徵)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雞冠花與吊蘭 1983年 油畫 61×50cm(有野獸派特徵)

龐薰琹 中國現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叢林 水彩 18×23cm(貌似波洛克作品) 感謝潮河邊人的原創畫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