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蜀中無大將主要責任不在諸葛亮而在他

龐統 曹操 司馬徽 張魯 三國迷醉 2017-08-01

有句話叫做“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意思是蜀漢國後期到了無大將可用的地步,只能讓廖化這樣一般才能的人衝在前面。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狀況?

一般認為,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在於諸葛亮的事必躬親。

因為他的親歷親為反而限制了人才的發展;又因為他自己能力很強,因此對別人的要求標準很高,所以一般人根本就入不了他的法眼,在用人上“求全責備”,這就是他死後人才凋零的原因所在。

造成蜀中無大將主要責任不在諸葛亮而在他

廖化是不是平庸之將?諸葛亮對於蜀漢國人才的凋零有沒有責任本文不做討論,只能說,蜀漢國後期人才缺乏的主要根源在於劉備,其主要責任也在於劉備。

一、劉備能識人會用人卻不善於網羅人才

曹操曾經評價說:“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那意思是說,劉備是可以和他比肩的人物,只是在弄清事物本質從而做出結論要稍慢一些。

意思差不多的話劉曄也說過:“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

反映在對待人才方面也是這樣。劉備以能識人會用人著稱,但在網羅人才方面卻不是強項。

比如說在徐州,就有好幾個當時的拔尖人才和他擦肩而過,像陳群、田豫、臧霸、陳登等等。

尤其是陳登,劉備對他的評價是現世少有,只能從古代的賢人當中找一個類似的人,而陳登又是最積極建議劉備接管徐州的人,但劉備卻沒有將這個人招致自己麾下。

後來在荊州也是如此。儘管劉備在益州的官員骨幹是荊州人,但這些人大多是因為對劉表父子失望又因為政權更迭而轉投過來的,很少是劉備主動拉過來的。

就是那個“三顧茅廬”請來的諸葛亮,也有記載說是諸葛亮先見的劉備。現今的人論證這件事,認為應該是諸葛亮先見的劉備,只不過是先投了一張名片,然後回家待著去了。等徐庶要走,劉備的大腦(謀士)立顯空白,這才不得不“屈尊枉駕”諸葛亮的“茅廬”。

反證的例子就是龐統,這個人稱之為“鳳雛”,和諸葛亮齊名,司馬徽稱他為“南州士之冠冕”(南方各州郡文士的翹楚),他到了劉備手下,擔任了一個縣令還被免了官。

積極的網羅人才和等著人才自己上門,是有很大區別的,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大多都愛慕面子,像姜太公那樣等待帝王自己“上鉤”的人歷朝歷代都有,越是有本事的人就越要擺這個“譜”。

三國時期是一個大洗牌的年代,人才的流動很大,尤其是雙向選擇十分明顯,不僅僅是士子在選擇君主,君主也在蒐羅人才。任何時期人才都是寶貴的資源,主動蒐羅人才就是積極獲取資源,劉備在這個方面同樣顯得“有度而遲”。

二、劉備在給人官爵問題上很不大方

劉備手下的文臣武將,雖然都是那個時代的精英,但群體上總感覺十分“單薄”,不用說和曹操沒法相比,就是和孫權相比都要顯得“遜色”。

造成蜀中無大將主要責任不在諸葛亮而在他

關鍵在於,劉備的政策沒有吸引力,尤其是在給人官爵問題上顯得很不大方。

三國時期,漢家天下已經盡顯頹勢,諸侯們稍微得勢就想取而代之。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只是想找一個好主子,當一個好臣子,分得一份好飯吃。

臣子的最高目標是什麼?那就是“出將入相”覓封侯,通俗一點說就是獲得官位或爵位。而劉備恰恰在這方面顯得十分吝嗇。

劉備有個頭銜是“豫州刺史”,由此人們稱之為劉豫州,這個頭銜是怎麼來的呢?

徐州刺史陶謙給的。陶謙不過是一個徐州刺史,他有權給人授予一個相同的職位嗎?在漢家天子已經被視作草芥的情況下,誰還管這個,能拉攏住這個人就成!何況這個官位本身就是個空的。但就是這種空官位劉備也捨不得給人。

再說封侯,在成為漢中王之前,劉備好像只給張飛封過侯,其他人(關羽的侯爵乃漢皇帝所封)根本就沒有什麼份兒。要說有,也不過是給死去的龐統追賜過一個關內侯。

反觀曹操,每招降一個大將,馬上就給他封侯,像張郃、賈詡、張魯、閻圃等等,到了劉琮投降,更是一口氣封了荊州官員十五個侯。可是劉備,得到了荊州江南四郡,又給誰封過侯?

成為漢中王以後,劉備又給誰封過侯呢?好像也沒有,只有一個法正,死後被諡為翼侯,從他的兒子被賜為關內侯來看,這個侯爵也是死後才得到的。甚至到他當了皇帝,也只是給張飛馬超等人進爵,也沒見給什麼人封侯。

最典型的是糜竺,人家在徐州拿出自己家裡的錢幫助他,還把妹妹嫁給了他,送給他兩千家丁,他這才能夠東山再起,兄弟倆憑著曹操的官不當跟隨者他,雖然賞賜方面倒是給糜竺最高的。但到死竟然沒有得到他一個侯封,實在是有點兒說不過去。

是益州這地方太小沒有地可封嗎?根本不是。三國時期侯爵已經被封濫了,多數的侯爵只是一個名譽,並沒有實地。即便是蜀漢國自己,到了劉禪時期,馬上給諸葛亮、趙雲、李嚴、魏延、劉琰等人封侯,難道這個時候地盤就迅速擴大了嗎?

同樣不是。這個時候已經進入諸葛亮執政時期,治國理念和籠絡人的手段已經發生了變化。

說到底,劉備不給人封侯,就是內心深處的吝嗇。剛打下成都那會兒,很多人都在議論劉備會將成都的房屋田地分賜給諸將,趙雲反對,劉備馬上採納了趙雲的意見,很難說這就不是劉備的內心所想?

用我們現在的觀點來看待這樣的事情,也許會認為當時的人太勢利眼了吧?

可能是我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但我們不能用今天人的思想意識來要求古人,私有制時代就是這樣,官位意味著名譽和收入,封侯意味著人生價值的充分體現,要不然為什麼會有“光宗耀祖”和“封妻廕子”等說法!

作為臣子,趙雲要學霍去病,“匈奴未滅,無用家為”是值得讚賞的,但你劉備卻不應該這樣想,你這般吝嗇,人家憑什麼要跟著你?你自己一心想當漢中王,進而當皇帝,為什麼就不知道臣下也會要榮譽地位?

諸葛亮勸劉備當皇帝引用過耿純一句話,“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就是說天下的人才仰慕你追隨你,也是希望有所得到的。

諸葛亮還說:“士大夫們長期追隨您不辭艱辛勞苦,也是想建立微小的功勞罷了。”你不這樣做,人才就將“各自離去,另投新主”。

所以說,劉備的不封侯造成的後果,一是沒有吸引力,不會有大量的人才湧入,二是沒有動力,形不成人才有力的成長環境,這才是日後人才斷檔的最主要的原因。

三、夷陵之戰蜀漢將領損失慘重

儘管如此,由於荊州的分裂,劉備還是得到了一部分優秀的荊州士子,但是夷陵之戰的失敗,劉備全軍覆沒,一大批中堅力量也隨之消亡。比較有名的有馬良、馮習、張南、傅彤、程畿等等,黃權也因為歸路已斷歸屬了魏國。

造成蜀中無大將主要責任不在諸葛亮而在他

此戰過後,除了魏延以及他的漢中部隊,整個蜀漢國的官員及其軍隊幾乎就要重建。可以說,這次人才的損失,同樣是十分慘重。

總起來說,造成蜀漢國後期人才的極度匱乏,筆者認為根源在於劉備,主要責任也在於劉備。

至於諸葛亮的責任,應該是次要的,因為在他執政時期,三國鼎立之勢已經形成,國家的形成意味著人才的固定,或者說流動的渠道已經大大減少了,他就是想招攬,也沒有這個條件了。

至於從內部發掘,蜀地偏僻,同樣不具有中原的優勢,頗有點兒“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