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約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源頭在中國'

""英國約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源頭在中國"英國約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源頭在中國英國約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源頭在中國"英國約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源頭在中國英國約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源頭在中國英國約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源頭在中國

這部《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實際上是處於“歐洲中心論”知識環境中(此說不確,在當代西方知識精英中,“歐洲中心論”是一種“政治不正確”——“獨倚危闌看落暉”注)的作者約翰·霍布森對這一荒謬體系的一次集中反駁。這是全然以歷史數據勾勒東西文明交流史的歷史社會學和比較社會學著作,具有一定樸學層面上的意義。它立志於一項極大的工程,即重述世界史。這也就意味著一系列的翻案文章,該書也就是以一系列小翻案來完成“東風西漸史”大翻案的過程。從而,讓我們再次看到世界的雙生一體,替代文化批評中顯然的一字褒貶春秋大義,是更加客觀理性意義上的對東西方文化隔閡的一次梳理和澄清。也將有助於我們認識一個真正的東方,以及真正的歷史上的歐洲。所以,它是一部極具意義的著作。尋找失落的身份和被遺忘的東方,以及追問東方化的西方如何完成所謂“勝出”,達成東方西方世界的分化等等,都是具有廣泛意義的歷史話題。

基於更宏觀的視野,作者以19世紀為界,將歷史分為兩段,即東方為“先發地區”的時代,與西方為“後發地區”的時代。而書中所力圖矯正的、長期隱沒在暗處的歷史,就是前者,即19世紀近代之前整個的歷史。公元500年到1800年之間,世界就是以東方為中心的世界,長達千年的東方主導的全球貿易體系的存在,足以說明,整個世界的跨文明進程就是一部東方全球化的歷史。另一方面,作者也揭示出同時期歐洲的落後蠻荒的面貌。同時,專門對1492年到1850年之間所有歐洲中心論所幻設塑造的各種“發現東方”“發現世界”及獨立創造近現代文明的神話,進行逐一論證,從而各個擊破。同樣,偏離歐洲視角來討論近代西方崛起,看到的將是一場有悖於今天種種“常識”的“東風西漸”的遺忘之旅。

歐洲中心論者所闡揚的歐洲15世紀大發現時代,不過是夜郎自大式的文明標榜。亞非之間的航海交流很早就開始,並不需待歐洲人發現。葡萄牙、西班牙、荷蘭16世紀對東方經濟的主宰也是吹噓,它們不過是慢慢混入了原有亞洲貿易體系當中而已。直到19世紀初期,東方並沒有因為歐洲對它同時期的專制墮落想象而淪落,而是仍然一直保持著對西方的絕對優勢,中國明清時代的海軍實力甚至遠遠大於整個歐洲的總和。

作者著力說明的是,歐洲的崛起不是奇蹟,而是東方文明的滋養積漸而成,但也不能否認近代歐洲自身的能動性,近代文明的承載者。歐洲啟蒙運動的裂變性,在於一方面吸收了來自東方的思想資源,另一方面被精心構建成為一個否定東方的全新知識體系。正如中國所謂正朔承傳的觀念一樣,歐洲歷史及其文明史也被勾勒成一部《傳燈錄》——希臘、羅馬、基督教歐洲、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民主和工業革命,彷彿這就是歐洲精神、歐洲文明的衣缽正道,然而,所有後設的傳承有序的譜系本身都透著可疑。

“言必稱希臘” 的西方文明發展史,創造一個“永恆的西方”,虛構了歷史上東西方的界限。然而,希臘本身就是出於近代歐洲中心論的構想,它的文化既非西方,政體亦非民主。啟蒙運動,則更多直接和間接吸收借鑑了中國的思想資源,是真正據為己有的拿來主義。亞當·斯密所闡發的英國經濟自發放任的原則,實際淵源則來自於中國道家治國“無為”的思想。工業革命和農業革命所依賴的大多數重要科技,全部都是經由全球化商路悄悄傳到歐洲,甚至包括蒸汽機原理,都更早地出現在中國人的著作中。

並不存在一個孤立的西方,歐洲的發展是被東方推動的,西方文明是後來者,它的真正起源在東方。然而,今天,西方已經成為現代文明的代表,社會文化發展的“現代性”徑直成為西化程度的代名詞。西方最終取得了勝利,甚至悄悄掩蓋了東方的歷史。許多東方包括非洲曾經為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國家和種族,被後起的西方指認為“無歷史的人”。歐洲身份的塑造和變化,使歐洲的自我膨脹和帝國主義成為可能。作者尤其比較了中國的國際朝貢體系,後者貌似落後的等級制,維護的卻是“文明的中央王國”;前者的“人類主義”道德理念,踐行的卻是以武力和掠奪“拯救”墮落東方,普及自己的“文明標準”。東方主義和歐洲中心論,都是在想象和虛構中貶東揚西。東方在有色眼鏡中被歪曲為專制、放縱、野蠻的低等文明,成為永遠不開化、未成人的彼得·潘世界。這種分裂東西的文明優劣論本身分明是一種“智力上的種族隔離制度”,也為帝國主義炮製出了征服東方的口實。

歐洲的帝國主義殖民侵略的合理性,是以“隱性種族主義”達成其障眼法的。儘管種族主義的命名遠遠晚於帝國主義時代,但是實質上這種形成於18 世紀的不以遺傳而以文化政治環境來區分文明優劣,實質上也確實構成了種族主義式的歧視,從而導致歐洲人真誠相信帝國主義是用來幫助東方、拯救東方,從而忽略了其侵略的本質。19世紀詩歌《白人的負擔》便透露出歐洲人甚至把對墮落東方的救贖當作是一種義務、道義上的責任。19世紀中葉科學種族主義的誕生,以及新教教義復興,也是英國走向帝國主義的溫床。歷史走向近代,觀念產生一切。道德的旗幟高揚,一葉障目,看不見的是哲學和想象對思想空間的霸權背後的道德悖論。最終,西方帝國主義對東方殖民地國家造成的消極的經濟影響,甚至破壞性的文化影響,永遠無法估量,而且,今天仍在繼續。

還有一點是值得質疑的,即如果沒有西方帝國主義侵略,東方最終能否憑藉自身實現近代的工業化。畢竟西方的經濟遏制戰略抑制了東方的經濟增長潛力。這個問題,在日本崛起的討論中實際上已經獲得瞭解決。日本的明治崛起,不是常識意義上的美國佩裡准將打開了它的國門,而是它自身德川幕府時代的積漸而成。當然,之後日本的“脫亞入歐”戰略已經無奈地說明了當時歷史情境下歐洲的優勝者地位。成王敗寇,過河拆橋,歷史的霸權邏輯從來都不失信。

從此,人們必將遺忘,19世紀之前曾是東方世界締造了全球經濟和世界一體的文明。本尼迪克特說過,“歷史豈能被寫成僅僅屬於某一族群的人的歷史”。歐洲的狹隘主義所創造的一系列自我中心的神話“迷思”,終將被摒棄。被邊緣化了的東方及其長達千年的世界文明的主體地位,終將被重新認知。也正如《歐洲霸權之前》的作者盧格霍德評論該書後說的:“世界歷史需要重寫,而我們正處在這項工作的初級階段。”為歷史的正名,兩百年、三百年的時間,都遠遠不夠。

原題: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作者:韓猛原載於《天津日報》2010年3月1日第11版《讀書》

"英國約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源頭在中國英國約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源頭在中國英國約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源頭在中國

這部《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實際上是處於“歐洲中心論”知識環境中(此說不確,在當代西方知識精英中,“歐洲中心論”是一種“政治不正確”——“獨倚危闌看落暉”注)的作者約翰·霍布森對這一荒謬體系的一次集中反駁。這是全然以歷史數據勾勒東西文明交流史的歷史社會學和比較社會學著作,具有一定樸學層面上的意義。它立志於一項極大的工程,即重述世界史。這也就意味著一系列的翻案文章,該書也就是以一系列小翻案來完成“東風西漸史”大翻案的過程。從而,讓我們再次看到世界的雙生一體,替代文化批評中顯然的一字褒貶春秋大義,是更加客觀理性意義上的對東西方文化隔閡的一次梳理和澄清。也將有助於我們認識一個真正的東方,以及真正的歷史上的歐洲。所以,它是一部極具意義的著作。尋找失落的身份和被遺忘的東方,以及追問東方化的西方如何完成所謂“勝出”,達成東方西方世界的分化等等,都是具有廣泛意義的歷史話題。

基於更宏觀的視野,作者以19世紀為界,將歷史分為兩段,即東方為“先發地區”的時代,與西方為“後發地區”的時代。而書中所力圖矯正的、長期隱沒在暗處的歷史,就是前者,即19世紀近代之前整個的歷史。公元500年到1800年之間,世界就是以東方為中心的世界,長達千年的東方主導的全球貿易體系的存在,足以說明,整個世界的跨文明進程就是一部東方全球化的歷史。另一方面,作者也揭示出同時期歐洲的落後蠻荒的面貌。同時,專門對1492年到1850年之間所有歐洲中心論所幻設塑造的各種“發現東方”“發現世界”及獨立創造近現代文明的神話,進行逐一論證,從而各個擊破。同樣,偏離歐洲視角來討論近代西方崛起,看到的將是一場有悖於今天種種“常識”的“東風西漸”的遺忘之旅。

歐洲中心論者所闡揚的歐洲15世紀大發現時代,不過是夜郎自大式的文明標榜。亞非之間的航海交流很早就開始,並不需待歐洲人發現。葡萄牙、西班牙、荷蘭16世紀對東方經濟的主宰也是吹噓,它們不過是慢慢混入了原有亞洲貿易體系當中而已。直到19世紀初期,東方並沒有因為歐洲對它同時期的專制墮落想象而淪落,而是仍然一直保持著對西方的絕對優勢,中國明清時代的海軍實力甚至遠遠大於整個歐洲的總和。

作者著力說明的是,歐洲的崛起不是奇蹟,而是東方文明的滋養積漸而成,但也不能否認近代歐洲自身的能動性,近代文明的承載者。歐洲啟蒙運動的裂變性,在於一方面吸收了來自東方的思想資源,另一方面被精心構建成為一個否定東方的全新知識體系。正如中國所謂正朔承傳的觀念一樣,歐洲歷史及其文明史也被勾勒成一部《傳燈錄》——希臘、羅馬、基督教歐洲、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民主和工業革命,彷彿這就是歐洲精神、歐洲文明的衣缽正道,然而,所有後設的傳承有序的譜系本身都透著可疑。

“言必稱希臘” 的西方文明發展史,創造一個“永恆的西方”,虛構了歷史上東西方的界限。然而,希臘本身就是出於近代歐洲中心論的構想,它的文化既非西方,政體亦非民主。啟蒙運動,則更多直接和間接吸收借鑑了中國的思想資源,是真正據為己有的拿來主義。亞當·斯密所闡發的英國經濟自發放任的原則,實際淵源則來自於中國道家治國“無為”的思想。工業革命和農業革命所依賴的大多數重要科技,全部都是經由全球化商路悄悄傳到歐洲,甚至包括蒸汽機原理,都更早地出現在中國人的著作中。

並不存在一個孤立的西方,歐洲的發展是被東方推動的,西方文明是後來者,它的真正起源在東方。然而,今天,西方已經成為現代文明的代表,社會文化發展的“現代性”徑直成為西化程度的代名詞。西方最終取得了勝利,甚至悄悄掩蓋了東方的歷史。許多東方包括非洲曾經為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國家和種族,被後起的西方指認為“無歷史的人”。歐洲身份的塑造和變化,使歐洲的自我膨脹和帝國主義成為可能。作者尤其比較了中國的國際朝貢體系,後者貌似落後的等級制,維護的卻是“文明的中央王國”;前者的“人類主義”道德理念,踐行的卻是以武力和掠奪“拯救”墮落東方,普及自己的“文明標準”。東方主義和歐洲中心論,都是在想象和虛構中貶東揚西。東方在有色眼鏡中被歪曲為專制、放縱、野蠻的低等文明,成為永遠不開化、未成人的彼得·潘世界。這種分裂東西的文明優劣論本身分明是一種“智力上的種族隔離制度”,也為帝國主義炮製出了征服東方的口實。

歐洲的帝國主義殖民侵略的合理性,是以“隱性種族主義”達成其障眼法的。儘管種族主義的命名遠遠晚於帝國主義時代,但是實質上這種形成於18 世紀的不以遺傳而以文化政治環境來區分文明優劣,實質上也確實構成了種族主義式的歧視,從而導致歐洲人真誠相信帝國主義是用來幫助東方、拯救東方,從而忽略了其侵略的本質。19世紀詩歌《白人的負擔》便透露出歐洲人甚至把對墮落東方的救贖當作是一種義務、道義上的責任。19世紀中葉科學種族主義的誕生,以及新教教義復興,也是英國走向帝國主義的溫床。歷史走向近代,觀念產生一切。道德的旗幟高揚,一葉障目,看不見的是哲學和想象對思想空間的霸權背後的道德悖論。最終,西方帝國主義對東方殖民地國家造成的消極的經濟影響,甚至破壞性的文化影響,永遠無法估量,而且,今天仍在繼續。

還有一點是值得質疑的,即如果沒有西方帝國主義侵略,東方最終能否憑藉自身實現近代的工業化。畢竟西方的經濟遏制戰略抑制了東方的經濟增長潛力。這個問題,在日本崛起的討論中實際上已經獲得瞭解決。日本的明治崛起,不是常識意義上的美國佩裡准將打開了它的國門,而是它自身德川幕府時代的積漸而成。當然,之後日本的“脫亞入歐”戰略已經無奈地說明了當時歷史情境下歐洲的優勝者地位。成王敗寇,過河拆橋,歷史的霸權邏輯從來都不失信。

從此,人們必將遺忘,19世紀之前曾是東方世界締造了全球經濟和世界一體的文明。本尼迪克特說過,“歷史豈能被寫成僅僅屬於某一族群的人的歷史”。歐洲的狹隘主義所創造的一系列自我中心的神話“迷思”,終將被摒棄。被邊緣化了的東方及其長達千年的世界文明的主體地位,終將被重新認知。也正如《歐洲霸權之前》的作者盧格霍德評論該書後說的:“世界歷史需要重寫,而我們正處在這項工作的初級階段。”為歷史的正名,兩百年、三百年的時間,都遠遠不夠。

原題: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作者:韓猛原載於《天津日報》2010年3月1日第11版《讀書》

英國約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源頭在中國

內容簡介:本書認為有兩個過程導致了東方化西方的崛起。首先,歐洲發展的每個重要轉折點,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吸收東方發明(如思想、技術和制度等)而完成的;其次,1453年後歐洲身份的構建導致了帝國主義的產生,由此歐洲人攫取了諸多東方資源(土地、勞動力和市場)。

作者簡介:約翰·霍布森(John M Hobson),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高級講師。著有《國家財富:國際經濟和政治變化中的比較社會學》(1997)、《國家與國際關係》(2000),與林達·維斯(Linda Weiss)合著《國家與經濟發展:一種歷史比較分析》(1995),與史蒂夫·霍布頓(SteveHobden)合編《國際關係的歷史料會學》(2002)。譯者簡介:孫建黨,河南省汝州人,1969年生,2004年畢業於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世界史專業,獲博士學位;2004年至2006年,在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現為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副教授。校對者簡介:於向東,河南省汝南人,1958年4月生,歷史學博士,鄭州大學越南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王琛,河南省息縣人,1967年7月生,歷史學博士,鄭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媒體評論:

世界歷史需要重寫。而我們正處於這項工作的初級階段。本書為此在學術上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霍布森的論點證據充分,值得認真思考。——珍妮特·阿布一盧格霍德(《歐洲霸權之前》的作者)

本書研究深入,涉及範圍廣,積極迴應了歐洲中心論觀點,並證明有眾多的非歐洲人民對現代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堪稱是作者曾祖父約翰·阿特金森·霍布森的經典著作《帝國主義》的後續之作。——馬丁·伯納爾(《黑色雅典娜》的作者)

約翰·霍布森的描寫極具雄心,從字面和寓意上都力求重繪世界歷史版圖。藉助於一系列經濟與文化史學的既有成就。他對這一千年的世界史提出了一個新的“宏觀敘述”。這也許是對“東方對西方崛起有所貢獻”的最好概括。他認為,西方工業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對阿拉伯人和中國人知識的採納。對非洲勞工的奴役和對亞洲經濟體非對稱貿易協定的實施。作為對歐洲勝利的反駁,本書實乃其曾祖父之《帝國主義》的迴應。——尼爾·弗格森(《帝國》的作者)

證據表明。對於西方20年的崛起,亞洲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霍布森博士用扣人心絃的筆調和富有挑戰性的構想,將這些碎片拼在了一起。他的宏偉構想開闢了一個全新的歷史視角。——埃裡克·瓊斯(《歐洲奇蹟和循環增長》的作者)

這是一本重要的比較社會學和歷史社會學著作,既言簡意骸地反駁了歐洲中心論,又收集了歐洲和亞洲歷史方面令人信服的證據。霍布森認為。所謂的使歐洲主宰世界的許多發明實際上是從亞洲(通常是由中國)擴散到歐洲的,弧洲(中國)直到l9世紀仍然和歐洲一樣發達。——邁克爾·曼[《社會權力的來源》(兩卷本)的作者]

本書富有洞察力和獨創性,不亞於其他任何一種描寫現代世界歷史的文本。霍布森博士突破了學術界對東西方關係原有的認識,對西方文明既定的設想進行了校正,追溯了東方對西方的蒙恩。這是一種罕見的智力再現——一部非凡和發人深省的著作。——薩西·瑟羅(《偉大的印度小說》作者)

目錄:

圖表

前言和致謝

地圖:奧博—戴爾世界投影圖

第1章:反駁純粹西方的歐洲中心論神話:發現東方化的西方

第一部分:作為“先發地區”的東方:東方通過東方全球化發現並主導世界,公元500—1800年

第2章:伊斯蘭和非洲開創者:在亞非大發現年代構建世界和全球經濟的橋樑,公元500—1500年

第3章:中國開創者:第一次工業奇蹟和中國孤立主義的神話,約公元1000—1800年

第4章:東方保持優勢:東方專制主義與印度、東南亞和日本孤立主義的雙重神話,公元1400—1800年

第二部分:落後的西方:東方全球化和基督教國家的建立,公元500—1498年

第5章:基督教國家的建立和歐洲封建制度的東方起源,約公元500—1000年

第6章:意大利開創者的神話,公元1000—1492年

第7章:瓦斯科·達·伽馬時代的神話,公元1498—約1800年

第三部分:作為“後發地區”的西方與後發優勢:東方全球化與西歐作為先進西方的重塑,公元1492—1850年

第8章:1492年神話和發現美洲的不可能性:亞非對西方後來居上的貢獻,公元1492—約1700年

第9章:英國工業化的中國起源:英國是擅長模仿的“後發國家”,公元1700—1846年

第10章:塑造歐洲種族主義身份和創造世界,公元1700—1850年:作為一種道德天職的帝國文明使命

第11章:英國工業化的黑暗面和放任主義的神話:戰爭、種族帝國主義與工業化的亞非起源

第四部分:結語:東方化的西方與西方的歐洲中心神話

第12章:理性的西方自由民主國家和東西方大分裂的雙重神話,公元1500—1900年

第13章:東方化西方的興起:身份/動力、全球結構與偶然性

參考書目

譯後記

訂購《大陸新儒家與文明起源》、諸玄識《虛構的西方文明史》、董並生《虛構的古希臘文明》及《稻生一》、《稻可道》,請點擊大同書城“閱讀原文”。

支持大同思想網!請長按後打賞

關於大同思想網:大同思想網是由大陸新儒家代表、湖南大學法學院原院長杜鋼建、青年學者枕戈、天地人律師事務所鄒紅豔律師、嶽麓書院唐宏站博士發起,並有學界代表人物鄭佳明、盧德之、陳明、秋風、林安梧、黃玉順、伍繼延、杜文忠、韓星、何真臨、曾亦、韓秉欣、黃守愚等一大批學者支持的文化學術網,於2012年9月1日在湖南長沙成立。網站以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實踐法治中國為當下目標,弘揚王道文化、中道思想、大同理想,並希冀中華文化的全面復興。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大潮中,大同思想網已成為中國獨具特色的國學網站之一。

關注大同思想網

歡迎向大同思想網公眾號投稿:

[email protected]

大同思想網

http://www.datongsixiang.com(新網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