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予倩筆下的楊貴妃

歐陽予倩筆下的楊貴妃

陳子善

7月9日 多雲 熱。魯迅想寫楊貴妃,最終未能寫成,當然令人深以為憾。但現代文學史上寫過楊貴妃的不乏其人。1927年9月,上海創造社出版部就出版過詩人王獨清的“六場話劇”《楊貴妃之死》。這裡要介紹另一位大名鼎鼎的戲劇家歐陽予倩的“創作歌劇”《楊貴妃》。

1928年冬,已在中國戲劇界享有盛名的歐陽予倩應主持廣東國民黨黨政的李濟深之邀,赴廣州創辦廣東戲劇研究所。次年2月,戲劇研究所正式成立。兩個月後,戲劇研究所機關刊物 《戲劇》 創刊,歐陽予倩親自任社長,胡春冰任編輯。《戲劇》 創刊號上發表了歐陽予倩的重頭文章《戲劇改革之理論與實際》,並一口氣刊出了三部他自己的新作,“一幕喜劇”《屏風後》、“一幕悲劇”《車伕之家》,還有就是這部“創作歌劇”《楊貴妃》。這期創刊號的文章幾乎由歐陽予倩和胡春冰兩人包辦了。

有必要指出,稍早些時候,歐陽予倩已在1928年6月 《新月》 第1卷第4號發表了 《楊貴妃》 的“姐妹篇”五幕話劇 《潘金蓮》,後來在同年10月還由上海新東方書店出版了《潘金蓮》 單行本。因此他的 《潘金蓮》 影響較大,但 《楊貴妃》 知道的人恐怕就少之又少了。

五幕劇 《楊貴妃》 標明是“創作歌劇”,這是因為劇中有不少唱段和舞蹈的緣故。這部“創作歌劇”在廣東戲劇研究所演出過,演員應該是研究所主辦的戲劇學校話劇班和歌劇班的學員。後來歐陽予倩在 《我自排自演的京戲》 一文中卻把 《楊貴妃》 歸入了京劇之列,但他關於此劇主題和特色的說明很引人注意:

楊貴妃和唐明皇相愛的故事,流傳很廣也很久,大家都認為他們是“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可是我的戲卻認為李隆基並不真愛楊玉環,不過是把她當作玩物。當“六軍不發無奈何”的時候就把誤國的責任推在女人身上,賜她一死;反不如安祿山對楊玉環的愛是真摯的。這樣就違反了一般的習慣看法。《馬嵬坡埋玉》 一場,照《長生殿》 傳奇是異常緋惻纏綿的。照一般的習慣,皇帝和妃子應當演得難捨難分,而楊玉環之死,也可以表現為忠君愛國、為國捐軀,我卻把她演成激昂慷慨反抗封建帝皇那種自私的、虛偽的愛。她臨死拿起皇帝賜給她的白綾子,激動地唱著舞著……唱完舞完,她就拿白綾子繞在脖子上由高力士把她縊死。(歐陽予倩 《自我演戲以來》,1959年5月中國戲劇出版社版)

確實,《楊貴妃》劇終時,楊貴妃覺悟了,這可以她的歌詞和舞蹈為證:

百姓們,享受你們多了,無以為報,趁未死之先,歌舞一番,安慰你們旅途的辛苦! (歌舞)

(唱) 脫繡衣身輕如燕,到今日深悔從前! 籠中鳥難把翅展,盆中花舒不開枝幹。夢醒時,不過剎那間,望遠天邊人不見! 白練啊,我愛你這沒染過的潔白,願與你終始纏綿!(妃狂舞,釵落鬢亂。)

百姓們,皇帝的話切莫聽他;你們要我,我來了!

《楊貴妃》 的“編戲、排戲、編曲、編舞都由一個人包辦”,也即歐陽予倩自己親力親為,投入了大量心血,尤其是最後表現楊貴妃反抗的白練舞“化了整整半年的時間練習”,不料演出效果不如人意。儘管如此,歐陽予倩筆下的楊貴妃,完全顛覆了以往歷代文學作品中的楊貴妃形象。歐陽予倩把楊貴妃塑造成一位受封建帝王和男權中心主義欺凌,最後幡然醒悟而反抗的女性,或與五四以後倡導女性解放、獨立自主的文化大背景有關,但《楊貴妃》 全劇的構思與魯迅的設想倒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歐陽予倩當時未必知道魯迅也想寫楊貴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