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

第一次接觸到怒江是十幾年前,那時候青藏鐵路剛通車,我還在上大學,在西寧買了去往拉薩的火車硬座。過了西藏安多之後,列車員說下一站是那曲。我沒聽清楚,就自言自語的重複了一下:那曲?坐在對面的藏族大叔彷彿讀懂了我的疑惑。下一站是那曲,那曲是個地名,是西藏的一個地區,在藏北,同時那曲也是一條河,在藏語裡曲是小河的意思,藏布是大江的意思。我反問藏族大叔:既然那曲是個地區,為什麼會是條小河呢,叫那藏布不是更好嗎?大叔估計沒想到對面坐著個槓精,略微楞了一下,轉而問道:小夥子你從哪裡來啊,今年多大了?然後話題就這麼岔開了。

其實只要學過初中地理的人,應該都會知道在中國西南部有一條大河叫怒江,流經我國雲南後從緬甸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在國內這條河叫怒江,出境之後有個外國名字叫薩爾溫江;但其實怒江在國內也有兩個名字:西藏嘉玉橋之前叫做那曲,嘉玉橋之後叫做怒江。那時候還年輕、對藏區瞭解相對也不多,所以也就沒有把怒江和那曲這兩個地方聯繫起來(怒江的上游叫那曲,西藏有個地級市就叫做那曲;怒江的下游叫怒江,雲南有個自治州叫做怒江州,一條大河同時命名兩個地區,這在國內是非常少見的,另外一例可參考荊州、揚州),但凡走過青藏線或者川藏線的人都會與怒江打過交道。青藏鐵路上除了那曲這個城市外,還有一個叫做措那湖的漂亮湖泊,就緊挨著鐵路,相信大部分坐過青藏鐵路的朋友都會有印象,措那湖同時也是怒江的上游湖泊、水源涵養地。

後來我又幾次從那曲火車站上下火車,但是除了火車站外那高高的臺階,關於那曲這個地方我記下的並不多,就更不要說把它和怒江聯繫在一起了。

"

第一次接觸到怒江是十幾年前,那時候青藏鐵路剛通車,我還在上大學,在西寧買了去往拉薩的火車硬座。過了西藏安多之後,列車員說下一站是那曲。我沒聽清楚,就自言自語的重複了一下:那曲?坐在對面的藏族大叔彷彿讀懂了我的疑惑。下一站是那曲,那曲是個地名,是西藏的一個地區,在藏北,同時那曲也是一條河,在藏語裡曲是小河的意思,藏布是大江的意思。我反問藏族大叔:既然那曲是個地區,為什麼會是條小河呢,叫那藏布不是更好嗎?大叔估計沒想到對面坐著個槓精,略微楞了一下,轉而問道:小夥子你從哪裡來啊,今年多大了?然後話題就這麼岔開了。

其實只要學過初中地理的人,應該都會知道在中國西南部有一條大河叫怒江,流經我國雲南後從緬甸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在國內這條河叫怒江,出境之後有個外國名字叫薩爾溫江;但其實怒江在國內也有兩個名字:西藏嘉玉橋之前叫做那曲,嘉玉橋之後叫做怒江。那時候還年輕、對藏區瞭解相對也不多,所以也就沒有把怒江和那曲這兩個地方聯繫起來(怒江的上游叫那曲,西藏有個地級市就叫做那曲;怒江的下游叫怒江,雲南有個自治州叫做怒江州,一條大河同時命名兩個地區,這在國內是非常少見的,另外一例可參考荊州、揚州),但凡走過青藏線或者川藏線的人都會與怒江打過交道。青藏鐵路上除了那曲這個城市外,還有一個叫做措那湖的漂亮湖泊,就緊挨著鐵路,相信大部分坐過青藏鐵路的朋友都會有印象,措那湖同時也是怒江的上游湖泊、水源涵養地。

後來我又幾次從那曲火車站上下火車,但是除了火車站外那高高的臺階,關於那曲這個地方我記下的並不多,就更不要說把它和怒江聯繫在一起了。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那曲火車站

2009年的時候,我第一次走川藏線,當時是從拉薩到成都反走川藏線,拼車、車輛是陸地巡洋艦4500,價格僅需700元/人,出發之前司機提了個條件:遇上塌方泥石流,主動下車撿石頭、推車。我們臨時拼湊的四人小團隊也馬上表示同意。那時候的川藏線路爛啊,在通麥102處遇上了泥石流,我們赤腳下去推車,在通麥大橋一堵車就是半天。過了八宿之後,司機告訴我們說,前面叫做怒江七十二道拐還是怒江九十九道拐,但是我當時並沒有見到怒江,我問司機為什麼沒有看到江還能叫做怒江七十二道拐?司機說我哪知道,反正別人都這麼叫,你跟著叫就行了。那天我也比較無聊,從山腳下開始數到底有多少個拐,結果數到觀景臺的時候我已經數到了三百多,司機勸我別數了,沒有意義的。不管你數出來多少個拐,它的名字都不會變的,我也只好就此放棄。再之後過一個有武警把守的鐵橋,司機告訴我們這裡不許拍照,這裡是和通麥一樣的川藏線咽喉--怒江大橋,那是我第一次與渾黃的怒江近距離接觸。哦,原來這就是怒江。

時至今日,川藏線上的天險早已經一個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不見,我們再也不會遇到通麥-排龍天險、也不會遇上通麥墳場的泥石流,也見不到武警把守的怒江大橋。但是怒江依舊伴著川藏線前行,怒江七十二道拐依舊是川藏線的標誌。

"

第一次接觸到怒江是十幾年前,那時候青藏鐵路剛通車,我還在上大學,在西寧買了去往拉薩的火車硬座。過了西藏安多之後,列車員說下一站是那曲。我沒聽清楚,就自言自語的重複了一下:那曲?坐在對面的藏族大叔彷彿讀懂了我的疑惑。下一站是那曲,那曲是個地名,是西藏的一個地區,在藏北,同時那曲也是一條河,在藏語裡曲是小河的意思,藏布是大江的意思。我反問藏族大叔:既然那曲是個地區,為什麼會是條小河呢,叫那藏布不是更好嗎?大叔估計沒想到對面坐著個槓精,略微楞了一下,轉而問道:小夥子你從哪裡來啊,今年多大了?然後話題就這麼岔開了。

其實只要學過初中地理的人,應該都會知道在中國西南部有一條大河叫怒江,流經我國雲南後從緬甸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在國內這條河叫怒江,出境之後有個外國名字叫薩爾溫江;但其實怒江在國內也有兩個名字:西藏嘉玉橋之前叫做那曲,嘉玉橋之後叫做怒江。那時候還年輕、對藏區瞭解相對也不多,所以也就沒有把怒江和那曲這兩個地方聯繫起來(怒江的上游叫那曲,西藏有個地級市就叫做那曲;怒江的下游叫怒江,雲南有個自治州叫做怒江州,一條大河同時命名兩個地區,這在國內是非常少見的,另外一例可參考荊州、揚州),但凡走過青藏線或者川藏線的人都會與怒江打過交道。青藏鐵路上除了那曲這個城市外,還有一個叫做措那湖的漂亮湖泊,就緊挨著鐵路,相信大部分坐過青藏鐵路的朋友都會有印象,措那湖同時也是怒江的上游湖泊、水源涵養地。

後來我又幾次從那曲火車站上下火車,但是除了火車站外那高高的臺階,關於那曲這個地方我記下的並不多,就更不要說把它和怒江聯繫在一起了。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那曲火車站

2009年的時候,我第一次走川藏線,當時是從拉薩到成都反走川藏線,拼車、車輛是陸地巡洋艦4500,價格僅需700元/人,出發之前司機提了個條件:遇上塌方泥石流,主動下車撿石頭、推車。我們臨時拼湊的四人小團隊也馬上表示同意。那時候的川藏線路爛啊,在通麥102處遇上了泥石流,我們赤腳下去推車,在通麥大橋一堵車就是半天。過了八宿之後,司機告訴我們說,前面叫做怒江七十二道拐還是怒江九十九道拐,但是我當時並沒有見到怒江,我問司機為什麼沒有看到江還能叫做怒江七十二道拐?司機說我哪知道,反正別人都這麼叫,你跟著叫就行了。那天我也比較無聊,從山腳下開始數到底有多少個拐,結果數到觀景臺的時候我已經數到了三百多,司機勸我別數了,沒有意義的。不管你數出來多少個拐,它的名字都不會變的,我也只好就此放棄。再之後過一個有武警把守的鐵橋,司機告訴我們這裡不許拍照,這裡是和通麥一樣的川藏線咽喉--怒江大橋,那是我第一次與渾黃的怒江近距離接觸。哦,原來這就是怒江。

時至今日,川藏線上的天險早已經一個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不見,我們再也不會遇到通麥-排龍天險、也不會遇上通麥墳場的泥石流,也見不到武警把守的怒江大橋。但是怒江依舊伴著川藏線前行,怒江七十二道拐依舊是川藏線的標誌。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2013年,應友人之邀前往所謂的第八條進藏路:丙察察,那時候的丙察察還沒有修路,路況爛的一塌糊塗。其中丙中洛至察瓦龍一段將近100公里主要沿著怒江峽谷前行,當時同行的朋友給我科普:這屬於典型的乾熱峽谷氣候,受印度洋暖溼氣流的尾部影響,你看那茂盛的仙人掌就是最好的證明。我因為路邊碩大的仙人掌記下了朋友說的這段話。那時候西藏境內還是手工限速,警察給了我一個手工限速條,讓我四小時到達八十公里後的察瓦龍。我說你這個限速也太狠了吧,一小時20公里,下去跑都比這個快啊。顯然我不是他遇到的第一個這麼說的人,他笑著說:你隨便跑,跑超速了跟我說,下個檢查站不罰你。我看他不像開玩笑,就開始玩命跑,結果是八個小時到的察瓦龍前的檢查站,檢查站的工作人員稍微檢查了一下就放行了,看都沒看限速條,他告訴我,他還沒遇到過超速的呢,所以也就懶得檢查了,那時候的丙察察山高谷深、多落石、臨淵、路窄、易陷車,簡直就是中國頂級越野的代名詞。

近年來,丙察察路況不斷得到提升,再也不僅僅是越野車的天下,基本上任何車都能走丙察察了,丙察察也正式更名為滇藏旅遊新通道,但是路旁的怒江濤聲依舊,怒江第一彎迎來送往一批又一批客人。

"

第一次接觸到怒江是十幾年前,那時候青藏鐵路剛通車,我還在上大學,在西寧買了去往拉薩的火車硬座。過了西藏安多之後,列車員說下一站是那曲。我沒聽清楚,就自言自語的重複了一下:那曲?坐在對面的藏族大叔彷彿讀懂了我的疑惑。下一站是那曲,那曲是個地名,是西藏的一個地區,在藏北,同時那曲也是一條河,在藏語裡曲是小河的意思,藏布是大江的意思。我反問藏族大叔:既然那曲是個地區,為什麼會是條小河呢,叫那藏布不是更好嗎?大叔估計沒想到對面坐著個槓精,略微楞了一下,轉而問道:小夥子你從哪裡來啊,今年多大了?然後話題就這麼岔開了。

其實只要學過初中地理的人,應該都會知道在中國西南部有一條大河叫怒江,流經我國雲南後從緬甸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在國內這條河叫怒江,出境之後有個外國名字叫薩爾溫江;但其實怒江在國內也有兩個名字:西藏嘉玉橋之前叫做那曲,嘉玉橋之後叫做怒江。那時候還年輕、對藏區瞭解相對也不多,所以也就沒有把怒江和那曲這兩個地方聯繫起來(怒江的上游叫那曲,西藏有個地級市就叫做那曲;怒江的下游叫怒江,雲南有個自治州叫做怒江州,一條大河同時命名兩個地區,這在國內是非常少見的,另外一例可參考荊州、揚州),但凡走過青藏線或者川藏線的人都會與怒江打過交道。青藏鐵路上除了那曲這個城市外,還有一個叫做措那湖的漂亮湖泊,就緊挨著鐵路,相信大部分坐過青藏鐵路的朋友都會有印象,措那湖同時也是怒江的上游湖泊、水源涵養地。

後來我又幾次從那曲火車站上下火車,但是除了火車站外那高高的臺階,關於那曲這個地方我記下的並不多,就更不要說把它和怒江聯繫在一起了。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那曲火車站

2009年的時候,我第一次走川藏線,當時是從拉薩到成都反走川藏線,拼車、車輛是陸地巡洋艦4500,價格僅需700元/人,出發之前司機提了個條件:遇上塌方泥石流,主動下車撿石頭、推車。我們臨時拼湊的四人小團隊也馬上表示同意。那時候的川藏線路爛啊,在通麥102處遇上了泥石流,我們赤腳下去推車,在通麥大橋一堵車就是半天。過了八宿之後,司機告訴我們說,前面叫做怒江七十二道拐還是怒江九十九道拐,但是我當時並沒有見到怒江,我問司機為什麼沒有看到江還能叫做怒江七十二道拐?司機說我哪知道,反正別人都這麼叫,你跟著叫就行了。那天我也比較無聊,從山腳下開始數到底有多少個拐,結果數到觀景臺的時候我已經數到了三百多,司機勸我別數了,沒有意義的。不管你數出來多少個拐,它的名字都不會變的,我也只好就此放棄。再之後過一個有武警把守的鐵橋,司機告訴我們這裡不許拍照,這裡是和通麥一樣的川藏線咽喉--怒江大橋,那是我第一次與渾黃的怒江近距離接觸。哦,原來這就是怒江。

時至今日,川藏線上的天險早已經一個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不見,我們再也不會遇到通麥-排龍天險、也不會遇上通麥墳場的泥石流,也見不到武警把守的怒江大橋。但是怒江依舊伴著川藏線前行,怒江七十二道拐依舊是川藏線的標誌。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2013年,應友人之邀前往所謂的第八條進藏路:丙察察,那時候的丙察察還沒有修路,路況爛的一塌糊塗。其中丙中洛至察瓦龍一段將近100公里主要沿著怒江峽谷前行,當時同行的朋友給我科普:這屬於典型的乾熱峽谷氣候,受印度洋暖溼氣流的尾部影響,你看那茂盛的仙人掌就是最好的證明。我因為路邊碩大的仙人掌記下了朋友說的這段話。那時候西藏境內還是手工限速,警察給了我一個手工限速條,讓我四小時到達八十公里後的察瓦龍。我說你這個限速也太狠了吧,一小時20公里,下去跑都比這個快啊。顯然我不是他遇到的第一個這麼說的人,他笑著說:你隨便跑,跑超速了跟我說,下個檢查站不罰你。我看他不像開玩笑,就開始玩命跑,結果是八個小時到的察瓦龍前的檢查站,檢查站的工作人員稍微檢查了一下就放行了,看都沒看限速條,他告訴我,他還沒遇到過超速的呢,所以也就懶得檢查了,那時候的丙察察山高谷深、多落石、臨淵、路窄、易陷車,簡直就是中國頂級越野的代名詞。

近年來,丙察察路況不斷得到提升,再也不僅僅是越野車的天下,基本上任何車都能走丙察察了,丙察察也正式更名為滇藏旅遊新通道,但是路旁的怒江濤聲依舊,怒江第一彎迎來送往一批又一批客人。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丙中洛-怒江第一彎

"

第一次接觸到怒江是十幾年前,那時候青藏鐵路剛通車,我還在上大學,在西寧買了去往拉薩的火車硬座。過了西藏安多之後,列車員說下一站是那曲。我沒聽清楚,就自言自語的重複了一下:那曲?坐在對面的藏族大叔彷彿讀懂了我的疑惑。下一站是那曲,那曲是個地名,是西藏的一個地區,在藏北,同時那曲也是一條河,在藏語裡曲是小河的意思,藏布是大江的意思。我反問藏族大叔:既然那曲是個地區,為什麼會是條小河呢,叫那藏布不是更好嗎?大叔估計沒想到對面坐著個槓精,略微楞了一下,轉而問道:小夥子你從哪裡來啊,今年多大了?然後話題就這麼岔開了。

其實只要學過初中地理的人,應該都會知道在中國西南部有一條大河叫怒江,流經我國雲南後從緬甸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在國內這條河叫怒江,出境之後有個外國名字叫薩爾溫江;但其實怒江在國內也有兩個名字:西藏嘉玉橋之前叫做那曲,嘉玉橋之後叫做怒江。那時候還年輕、對藏區瞭解相對也不多,所以也就沒有把怒江和那曲這兩個地方聯繫起來(怒江的上游叫那曲,西藏有個地級市就叫做那曲;怒江的下游叫怒江,雲南有個自治州叫做怒江州,一條大河同時命名兩個地區,這在國內是非常少見的,另外一例可參考荊州、揚州),但凡走過青藏線或者川藏線的人都會與怒江打過交道。青藏鐵路上除了那曲這個城市外,還有一個叫做措那湖的漂亮湖泊,就緊挨著鐵路,相信大部分坐過青藏鐵路的朋友都會有印象,措那湖同時也是怒江的上游湖泊、水源涵養地。

後來我又幾次從那曲火車站上下火車,但是除了火車站外那高高的臺階,關於那曲這個地方我記下的並不多,就更不要說把它和怒江聯繫在一起了。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那曲火車站

2009年的時候,我第一次走川藏線,當時是從拉薩到成都反走川藏線,拼車、車輛是陸地巡洋艦4500,價格僅需700元/人,出發之前司機提了個條件:遇上塌方泥石流,主動下車撿石頭、推車。我們臨時拼湊的四人小團隊也馬上表示同意。那時候的川藏線路爛啊,在通麥102處遇上了泥石流,我們赤腳下去推車,在通麥大橋一堵車就是半天。過了八宿之後,司機告訴我們說,前面叫做怒江七十二道拐還是怒江九十九道拐,但是我當時並沒有見到怒江,我問司機為什麼沒有看到江還能叫做怒江七十二道拐?司機說我哪知道,反正別人都這麼叫,你跟著叫就行了。那天我也比較無聊,從山腳下開始數到底有多少個拐,結果數到觀景臺的時候我已經數到了三百多,司機勸我別數了,沒有意義的。不管你數出來多少個拐,它的名字都不會變的,我也只好就此放棄。再之後過一個有武警把守的鐵橋,司機告訴我們這裡不許拍照,這裡是和通麥一樣的川藏線咽喉--怒江大橋,那是我第一次與渾黃的怒江近距離接觸。哦,原來這就是怒江。

時至今日,川藏線上的天險早已經一個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不見,我們再也不會遇到通麥-排龍天險、也不會遇上通麥墳場的泥石流,也見不到武警把守的怒江大橋。但是怒江依舊伴著川藏線前行,怒江七十二道拐依舊是川藏線的標誌。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2013年,應友人之邀前往所謂的第八條進藏路:丙察察,那時候的丙察察還沒有修路,路況爛的一塌糊塗。其中丙中洛至察瓦龍一段將近100公里主要沿著怒江峽谷前行,當時同行的朋友給我科普:這屬於典型的乾熱峽谷氣候,受印度洋暖溼氣流的尾部影響,你看那茂盛的仙人掌就是最好的證明。我因為路邊碩大的仙人掌記下了朋友說的這段話。那時候西藏境內還是手工限速,警察給了我一個手工限速條,讓我四小時到達八十公里後的察瓦龍。我說你這個限速也太狠了吧,一小時20公里,下去跑都比這個快啊。顯然我不是他遇到的第一個這麼說的人,他笑著說:你隨便跑,跑超速了跟我說,下個檢查站不罰你。我看他不像開玩笑,就開始玩命跑,結果是八個小時到的察瓦龍前的檢查站,檢查站的工作人員稍微檢查了一下就放行了,看都沒看限速條,他告訴我,他還沒遇到過超速的呢,所以也就懶得檢查了,那時候的丙察察山高谷深、多落石、臨淵、路窄、易陷車,簡直就是中國頂級越野的代名詞。

近年來,丙察察路況不斷得到提升,再也不僅僅是越野車的天下,基本上任何車都能走丙察察了,丙察察也正式更名為滇藏旅遊新通道,但是路旁的怒江濤聲依舊,怒江第一彎迎來送往一批又一批客人。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丙中洛-怒江第一彎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曾經的丙察察路況

"

第一次接觸到怒江是十幾年前,那時候青藏鐵路剛通車,我還在上大學,在西寧買了去往拉薩的火車硬座。過了西藏安多之後,列車員說下一站是那曲。我沒聽清楚,就自言自語的重複了一下:那曲?坐在對面的藏族大叔彷彿讀懂了我的疑惑。下一站是那曲,那曲是個地名,是西藏的一個地區,在藏北,同時那曲也是一條河,在藏語裡曲是小河的意思,藏布是大江的意思。我反問藏族大叔:既然那曲是個地區,為什麼會是條小河呢,叫那藏布不是更好嗎?大叔估計沒想到對面坐著個槓精,略微楞了一下,轉而問道:小夥子你從哪裡來啊,今年多大了?然後話題就這麼岔開了。

其實只要學過初中地理的人,應該都會知道在中國西南部有一條大河叫怒江,流經我國雲南後從緬甸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在國內這條河叫怒江,出境之後有個外國名字叫薩爾溫江;但其實怒江在國內也有兩個名字:西藏嘉玉橋之前叫做那曲,嘉玉橋之後叫做怒江。那時候還年輕、對藏區瞭解相對也不多,所以也就沒有把怒江和那曲這兩個地方聯繫起來(怒江的上游叫那曲,西藏有個地級市就叫做那曲;怒江的下游叫怒江,雲南有個自治州叫做怒江州,一條大河同時命名兩個地區,這在國內是非常少見的,另外一例可參考荊州、揚州),但凡走過青藏線或者川藏線的人都會與怒江打過交道。青藏鐵路上除了那曲這個城市外,還有一個叫做措那湖的漂亮湖泊,就緊挨著鐵路,相信大部分坐過青藏鐵路的朋友都會有印象,措那湖同時也是怒江的上游湖泊、水源涵養地。

後來我又幾次從那曲火車站上下火車,但是除了火車站外那高高的臺階,關於那曲這個地方我記下的並不多,就更不要說把它和怒江聯繫在一起了。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那曲火車站

2009年的時候,我第一次走川藏線,當時是從拉薩到成都反走川藏線,拼車、車輛是陸地巡洋艦4500,價格僅需700元/人,出發之前司機提了個條件:遇上塌方泥石流,主動下車撿石頭、推車。我們臨時拼湊的四人小團隊也馬上表示同意。那時候的川藏線路爛啊,在通麥102處遇上了泥石流,我們赤腳下去推車,在通麥大橋一堵車就是半天。過了八宿之後,司機告訴我們說,前面叫做怒江七十二道拐還是怒江九十九道拐,但是我當時並沒有見到怒江,我問司機為什麼沒有看到江還能叫做怒江七十二道拐?司機說我哪知道,反正別人都這麼叫,你跟著叫就行了。那天我也比較無聊,從山腳下開始數到底有多少個拐,結果數到觀景臺的時候我已經數到了三百多,司機勸我別數了,沒有意義的。不管你數出來多少個拐,它的名字都不會變的,我也只好就此放棄。再之後過一個有武警把守的鐵橋,司機告訴我們這裡不許拍照,這裡是和通麥一樣的川藏線咽喉--怒江大橋,那是我第一次與渾黃的怒江近距離接觸。哦,原來這就是怒江。

時至今日,川藏線上的天險早已經一個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不見,我們再也不會遇到通麥-排龍天險、也不會遇上通麥墳場的泥石流,也見不到武警把守的怒江大橋。但是怒江依舊伴著川藏線前行,怒江七十二道拐依舊是川藏線的標誌。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2013年,應友人之邀前往所謂的第八條進藏路:丙察察,那時候的丙察察還沒有修路,路況爛的一塌糊塗。其中丙中洛至察瓦龍一段將近100公里主要沿著怒江峽谷前行,當時同行的朋友給我科普:這屬於典型的乾熱峽谷氣候,受印度洋暖溼氣流的尾部影響,你看那茂盛的仙人掌就是最好的證明。我因為路邊碩大的仙人掌記下了朋友說的這段話。那時候西藏境內還是手工限速,警察給了我一個手工限速條,讓我四小時到達八十公里後的察瓦龍。我說你這個限速也太狠了吧,一小時20公里,下去跑都比這個快啊。顯然我不是他遇到的第一個這麼說的人,他笑著說:你隨便跑,跑超速了跟我說,下個檢查站不罰你。我看他不像開玩笑,就開始玩命跑,結果是八個小時到的察瓦龍前的檢查站,檢查站的工作人員稍微檢查了一下就放行了,看都沒看限速條,他告訴我,他還沒遇到過超速的呢,所以也就懶得檢查了,那時候的丙察察山高谷深、多落石、臨淵、路窄、易陷車,簡直就是中國頂級越野的代名詞。

近年來,丙察察路況不斷得到提升,再也不僅僅是越野車的天下,基本上任何車都能走丙察察了,丙察察也正式更名為滇藏旅遊新通道,但是路旁的怒江濤聲依舊,怒江第一彎迎來送往一批又一批客人。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丙中洛-怒江第一彎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曾經的丙察察路況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大流沙

"

第一次接觸到怒江是十幾年前,那時候青藏鐵路剛通車,我還在上大學,在西寧買了去往拉薩的火車硬座。過了西藏安多之後,列車員說下一站是那曲。我沒聽清楚,就自言自語的重複了一下:那曲?坐在對面的藏族大叔彷彿讀懂了我的疑惑。下一站是那曲,那曲是個地名,是西藏的一個地區,在藏北,同時那曲也是一條河,在藏語裡曲是小河的意思,藏布是大江的意思。我反問藏族大叔:既然那曲是個地區,為什麼會是條小河呢,叫那藏布不是更好嗎?大叔估計沒想到對面坐著個槓精,略微楞了一下,轉而問道:小夥子你從哪裡來啊,今年多大了?然後話題就這麼岔開了。

其實只要學過初中地理的人,應該都會知道在中國西南部有一條大河叫怒江,流經我國雲南後從緬甸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在國內這條河叫怒江,出境之後有個外國名字叫薩爾溫江;但其實怒江在國內也有兩個名字:西藏嘉玉橋之前叫做那曲,嘉玉橋之後叫做怒江。那時候還年輕、對藏區瞭解相對也不多,所以也就沒有把怒江和那曲這兩個地方聯繫起來(怒江的上游叫那曲,西藏有個地級市就叫做那曲;怒江的下游叫怒江,雲南有個自治州叫做怒江州,一條大河同時命名兩個地區,這在國內是非常少見的,另外一例可參考荊州、揚州),但凡走過青藏線或者川藏線的人都會與怒江打過交道。青藏鐵路上除了那曲這個城市外,還有一個叫做措那湖的漂亮湖泊,就緊挨著鐵路,相信大部分坐過青藏鐵路的朋友都會有印象,措那湖同時也是怒江的上游湖泊、水源涵養地。

後來我又幾次從那曲火車站上下火車,但是除了火車站外那高高的臺階,關於那曲這個地方我記下的並不多,就更不要說把它和怒江聯繫在一起了。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那曲火車站

2009年的時候,我第一次走川藏線,當時是從拉薩到成都反走川藏線,拼車、車輛是陸地巡洋艦4500,價格僅需700元/人,出發之前司機提了個條件:遇上塌方泥石流,主動下車撿石頭、推車。我們臨時拼湊的四人小團隊也馬上表示同意。那時候的川藏線路爛啊,在通麥102處遇上了泥石流,我們赤腳下去推車,在通麥大橋一堵車就是半天。過了八宿之後,司機告訴我們說,前面叫做怒江七十二道拐還是怒江九十九道拐,但是我當時並沒有見到怒江,我問司機為什麼沒有看到江還能叫做怒江七十二道拐?司機說我哪知道,反正別人都這麼叫,你跟著叫就行了。那天我也比較無聊,從山腳下開始數到底有多少個拐,結果數到觀景臺的時候我已經數到了三百多,司機勸我別數了,沒有意義的。不管你數出來多少個拐,它的名字都不會變的,我也只好就此放棄。再之後過一個有武警把守的鐵橋,司機告訴我們這裡不許拍照,這裡是和通麥一樣的川藏線咽喉--怒江大橋,那是我第一次與渾黃的怒江近距離接觸。哦,原來這就是怒江。

時至今日,川藏線上的天險早已經一個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不見,我們再也不會遇到通麥-排龍天險、也不會遇上通麥墳場的泥石流,也見不到武警把守的怒江大橋。但是怒江依舊伴著川藏線前行,怒江七十二道拐依舊是川藏線的標誌。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2013年,應友人之邀前往所謂的第八條進藏路:丙察察,那時候的丙察察還沒有修路,路況爛的一塌糊塗。其中丙中洛至察瓦龍一段將近100公里主要沿著怒江峽谷前行,當時同行的朋友給我科普:這屬於典型的乾熱峽谷氣候,受印度洋暖溼氣流的尾部影響,你看那茂盛的仙人掌就是最好的證明。我因為路邊碩大的仙人掌記下了朋友說的這段話。那時候西藏境內還是手工限速,警察給了我一個手工限速條,讓我四小時到達八十公里後的察瓦龍。我說你這個限速也太狠了吧,一小時20公里,下去跑都比這個快啊。顯然我不是他遇到的第一個這麼說的人,他笑著說:你隨便跑,跑超速了跟我說,下個檢查站不罰你。我看他不像開玩笑,就開始玩命跑,結果是八個小時到的察瓦龍前的檢查站,檢查站的工作人員稍微檢查了一下就放行了,看都沒看限速條,他告訴我,他還沒遇到過超速的呢,所以也就懶得檢查了,那時候的丙察察山高谷深、多落石、臨淵、路窄、易陷車,簡直就是中國頂級越野的代名詞。

近年來,丙察察路況不斷得到提升,再也不僅僅是越野車的天下,基本上任何車都能走丙察察了,丙察察也正式更名為滇藏旅遊新通道,但是路旁的怒江濤聲依舊,怒江第一彎迎來送往一批又一批客人。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丙中洛-怒江第一彎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曾經的丙察察路況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大流沙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幾年前的丙察察

2018年應西藏當的旅遊部門相邀,我們一行十幾人前往西藏昌都地區勘察旅遊線路,在當地旅發委同志的帶領下走了一條在地圖上未曾標註過的線路。出發前旅發委的同志不無擔心的跟我們說:說實話這條線路我們也沒有走過,只是聽當地人說應該能走通;本來沒有安排你們走這條線路,但是從丁青到邊壩只有這條線路最近,總不能讓你們再去繞道林芝或者那曲;姑且這樣試試吧。丁青縣的同志把我們送到了一座鐵橋邊,告訴我們,他們的任務已經完成,過了這個怒江鐵橋就是邊壩境內了,邊壩旅遊局的同志們在橋那邊等著我們呢。彼時我才知道原來我們沿著走了半天的河是怒江。難怪依稀有著幾年前丙察察的感覺,不過不同的是,這條線路的路況比幾年前的丙察察強多了,路也寬了不少;由於距離印度洋物理距離更加遙遠了,這裡的乾熱河谷風貌更加明顯,也沒有了仙人掌的點綴,倒是我們在這條線路上也發現了一個類似於怒江大拐彎的地方,如果這個地方命名成功的話,那麼下游丙中洛那個怒江第一彎又該如何呢?

隨著比如縣薩普神山景區的異軍突起,越來越多的朋友渴望走一條從317國道直插薩普的近路,而丁青-當堆-邊壩-比如這條線路正好滿足了大家的出行需求。還能順便看看怒江的上游,丙察察原來的樣子。

"

第一次接觸到怒江是十幾年前,那時候青藏鐵路剛通車,我還在上大學,在西寧買了去往拉薩的火車硬座。過了西藏安多之後,列車員說下一站是那曲。我沒聽清楚,就自言自語的重複了一下:那曲?坐在對面的藏族大叔彷彿讀懂了我的疑惑。下一站是那曲,那曲是個地名,是西藏的一個地區,在藏北,同時那曲也是一條河,在藏語裡曲是小河的意思,藏布是大江的意思。我反問藏族大叔:既然那曲是個地區,為什麼會是條小河呢,叫那藏布不是更好嗎?大叔估計沒想到對面坐著個槓精,略微楞了一下,轉而問道:小夥子你從哪裡來啊,今年多大了?然後話題就這麼岔開了。

其實只要學過初中地理的人,應該都會知道在中國西南部有一條大河叫怒江,流經我國雲南後從緬甸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在國內這條河叫怒江,出境之後有個外國名字叫薩爾溫江;但其實怒江在國內也有兩個名字:西藏嘉玉橋之前叫做那曲,嘉玉橋之後叫做怒江。那時候還年輕、對藏區瞭解相對也不多,所以也就沒有把怒江和那曲這兩個地方聯繫起來(怒江的上游叫那曲,西藏有個地級市就叫做那曲;怒江的下游叫怒江,雲南有個自治州叫做怒江州,一條大河同時命名兩個地區,這在國內是非常少見的,另外一例可參考荊州、揚州),但凡走過青藏線或者川藏線的人都會與怒江打過交道。青藏鐵路上除了那曲這個城市外,還有一個叫做措那湖的漂亮湖泊,就緊挨著鐵路,相信大部分坐過青藏鐵路的朋友都會有印象,措那湖同時也是怒江的上游湖泊、水源涵養地。

後來我又幾次從那曲火車站上下火車,但是除了火車站外那高高的臺階,關於那曲這個地方我記下的並不多,就更不要說把它和怒江聯繫在一起了。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那曲火車站

2009年的時候,我第一次走川藏線,當時是從拉薩到成都反走川藏線,拼車、車輛是陸地巡洋艦4500,價格僅需700元/人,出發之前司機提了個條件:遇上塌方泥石流,主動下車撿石頭、推車。我們臨時拼湊的四人小團隊也馬上表示同意。那時候的川藏線路爛啊,在通麥102處遇上了泥石流,我們赤腳下去推車,在通麥大橋一堵車就是半天。過了八宿之後,司機告訴我們說,前面叫做怒江七十二道拐還是怒江九十九道拐,但是我當時並沒有見到怒江,我問司機為什麼沒有看到江還能叫做怒江七十二道拐?司機說我哪知道,反正別人都這麼叫,你跟著叫就行了。那天我也比較無聊,從山腳下開始數到底有多少個拐,結果數到觀景臺的時候我已經數到了三百多,司機勸我別數了,沒有意義的。不管你數出來多少個拐,它的名字都不會變的,我也只好就此放棄。再之後過一個有武警把守的鐵橋,司機告訴我們這裡不許拍照,這裡是和通麥一樣的川藏線咽喉--怒江大橋,那是我第一次與渾黃的怒江近距離接觸。哦,原來這就是怒江。

時至今日,川藏線上的天險早已經一個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不見,我們再也不會遇到通麥-排龍天險、也不會遇上通麥墳場的泥石流,也見不到武警把守的怒江大橋。但是怒江依舊伴著川藏線前行,怒江七十二道拐依舊是川藏線的標誌。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2013年,應友人之邀前往所謂的第八條進藏路:丙察察,那時候的丙察察還沒有修路,路況爛的一塌糊塗。其中丙中洛至察瓦龍一段將近100公里主要沿著怒江峽谷前行,當時同行的朋友給我科普:這屬於典型的乾熱峽谷氣候,受印度洋暖溼氣流的尾部影響,你看那茂盛的仙人掌就是最好的證明。我因為路邊碩大的仙人掌記下了朋友說的這段話。那時候西藏境內還是手工限速,警察給了我一個手工限速條,讓我四小時到達八十公里後的察瓦龍。我說你這個限速也太狠了吧,一小時20公里,下去跑都比這個快啊。顯然我不是他遇到的第一個這麼說的人,他笑著說:你隨便跑,跑超速了跟我說,下個檢查站不罰你。我看他不像開玩笑,就開始玩命跑,結果是八個小時到的察瓦龍前的檢查站,檢查站的工作人員稍微檢查了一下就放行了,看都沒看限速條,他告訴我,他還沒遇到過超速的呢,所以也就懶得檢查了,那時候的丙察察山高谷深、多落石、臨淵、路窄、易陷車,簡直就是中國頂級越野的代名詞。

近年來,丙察察路況不斷得到提升,再也不僅僅是越野車的天下,基本上任何車都能走丙察察了,丙察察也正式更名為滇藏旅遊新通道,但是路旁的怒江濤聲依舊,怒江第一彎迎來送往一批又一批客人。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丙中洛-怒江第一彎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曾經的丙察察路況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大流沙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幾年前的丙察察

2018年應西藏當的旅遊部門相邀,我們一行十幾人前往西藏昌都地區勘察旅遊線路,在當地旅發委同志的帶領下走了一條在地圖上未曾標註過的線路。出發前旅發委的同志不無擔心的跟我們說:說實話這條線路我們也沒有走過,只是聽當地人說應該能走通;本來沒有安排你們走這條線路,但是從丁青到邊壩只有這條線路最近,總不能讓你們再去繞道林芝或者那曲;姑且這樣試試吧。丁青縣的同志把我們送到了一座鐵橋邊,告訴我們,他們的任務已經完成,過了這個怒江鐵橋就是邊壩境內了,邊壩旅遊局的同志們在橋那邊等著我們呢。彼時我才知道原來我們沿著走了半天的河是怒江。難怪依稀有著幾年前丙察察的感覺,不過不同的是,這條線路的路況比幾年前的丙察察強多了,路也寬了不少;由於距離印度洋物理距離更加遙遠了,這裡的乾熱河谷風貌更加明顯,也沒有了仙人掌的點綴,倒是我們在這條線路上也發現了一個類似於怒江大拐彎的地方,如果這個地方命名成功的話,那麼下游丙中洛那個怒江第一彎又該如何呢?

隨著比如縣薩普神山景區的異軍突起,越來越多的朋友渴望走一條從317國道直插薩普的近路,而丁青-當堆-邊壩-比如這條線路正好滿足了大家的出行需求。還能順便看看怒江的上游,丙察察原來的樣子。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怒江上游某個拐彎

"

第一次接觸到怒江是十幾年前,那時候青藏鐵路剛通車,我還在上大學,在西寧買了去往拉薩的火車硬座。過了西藏安多之後,列車員說下一站是那曲。我沒聽清楚,就自言自語的重複了一下:那曲?坐在對面的藏族大叔彷彿讀懂了我的疑惑。下一站是那曲,那曲是個地名,是西藏的一個地區,在藏北,同時那曲也是一條河,在藏語裡曲是小河的意思,藏布是大江的意思。我反問藏族大叔:既然那曲是個地區,為什麼會是條小河呢,叫那藏布不是更好嗎?大叔估計沒想到對面坐著個槓精,略微楞了一下,轉而問道:小夥子你從哪裡來啊,今年多大了?然後話題就這麼岔開了。

其實只要學過初中地理的人,應該都會知道在中國西南部有一條大河叫怒江,流經我國雲南後從緬甸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在國內這條河叫怒江,出境之後有個外國名字叫薩爾溫江;但其實怒江在國內也有兩個名字:西藏嘉玉橋之前叫做那曲,嘉玉橋之後叫做怒江。那時候還年輕、對藏區瞭解相對也不多,所以也就沒有把怒江和那曲這兩個地方聯繫起來(怒江的上游叫那曲,西藏有個地級市就叫做那曲;怒江的下游叫怒江,雲南有個自治州叫做怒江州,一條大河同時命名兩個地區,這在國內是非常少見的,另外一例可參考荊州、揚州),但凡走過青藏線或者川藏線的人都會與怒江打過交道。青藏鐵路上除了那曲這個城市外,還有一個叫做措那湖的漂亮湖泊,就緊挨著鐵路,相信大部分坐過青藏鐵路的朋友都會有印象,措那湖同時也是怒江的上游湖泊、水源涵養地。

後來我又幾次從那曲火車站上下火車,但是除了火車站外那高高的臺階,關於那曲這個地方我記下的並不多,就更不要說把它和怒江聯繫在一起了。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那曲火車站

2009年的時候,我第一次走川藏線,當時是從拉薩到成都反走川藏線,拼車、車輛是陸地巡洋艦4500,價格僅需700元/人,出發之前司機提了個條件:遇上塌方泥石流,主動下車撿石頭、推車。我們臨時拼湊的四人小團隊也馬上表示同意。那時候的川藏線路爛啊,在通麥102處遇上了泥石流,我們赤腳下去推車,在通麥大橋一堵車就是半天。過了八宿之後,司機告訴我們說,前面叫做怒江七十二道拐還是怒江九十九道拐,但是我當時並沒有見到怒江,我問司機為什麼沒有看到江還能叫做怒江七十二道拐?司機說我哪知道,反正別人都這麼叫,你跟著叫就行了。那天我也比較無聊,從山腳下開始數到底有多少個拐,結果數到觀景臺的時候我已經數到了三百多,司機勸我別數了,沒有意義的。不管你數出來多少個拐,它的名字都不會變的,我也只好就此放棄。再之後過一個有武警把守的鐵橋,司機告訴我們這裡不許拍照,這裡是和通麥一樣的川藏線咽喉--怒江大橋,那是我第一次與渾黃的怒江近距離接觸。哦,原來這就是怒江。

時至今日,川藏線上的天險早已經一個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不見,我們再也不會遇到通麥-排龍天險、也不會遇上通麥墳場的泥石流,也見不到武警把守的怒江大橋。但是怒江依舊伴著川藏線前行,怒江七十二道拐依舊是川藏線的標誌。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2013年,應友人之邀前往所謂的第八條進藏路:丙察察,那時候的丙察察還沒有修路,路況爛的一塌糊塗。其中丙中洛至察瓦龍一段將近100公里主要沿著怒江峽谷前行,當時同行的朋友給我科普:這屬於典型的乾熱峽谷氣候,受印度洋暖溼氣流的尾部影響,你看那茂盛的仙人掌就是最好的證明。我因為路邊碩大的仙人掌記下了朋友說的這段話。那時候西藏境內還是手工限速,警察給了我一個手工限速條,讓我四小時到達八十公里後的察瓦龍。我說你這個限速也太狠了吧,一小時20公里,下去跑都比這個快啊。顯然我不是他遇到的第一個這麼說的人,他笑著說:你隨便跑,跑超速了跟我說,下個檢查站不罰你。我看他不像開玩笑,就開始玩命跑,結果是八個小時到的察瓦龍前的檢查站,檢查站的工作人員稍微檢查了一下就放行了,看都沒看限速條,他告訴我,他還沒遇到過超速的呢,所以也就懶得檢查了,那時候的丙察察山高谷深、多落石、臨淵、路窄、易陷車,簡直就是中國頂級越野的代名詞。

近年來,丙察察路況不斷得到提升,再也不僅僅是越野車的天下,基本上任何車都能走丙察察了,丙察察也正式更名為滇藏旅遊新通道,但是路旁的怒江濤聲依舊,怒江第一彎迎來送往一批又一批客人。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丙中洛-怒江第一彎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曾經的丙察察路況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大流沙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幾年前的丙察察

2018年應西藏當的旅遊部門相邀,我們一行十幾人前往西藏昌都地區勘察旅遊線路,在當地旅發委同志的帶領下走了一條在地圖上未曾標註過的線路。出發前旅發委的同志不無擔心的跟我們說:說實話這條線路我們也沒有走過,只是聽當地人說應該能走通;本來沒有安排你們走這條線路,但是從丁青到邊壩只有這條線路最近,總不能讓你們再去繞道林芝或者那曲;姑且這樣試試吧。丁青縣的同志把我們送到了一座鐵橋邊,告訴我們,他們的任務已經完成,過了這個怒江鐵橋就是邊壩境內了,邊壩旅遊局的同志們在橋那邊等著我們呢。彼時我才知道原來我們沿著走了半天的河是怒江。難怪依稀有著幾年前丙察察的感覺,不過不同的是,這條線路的路況比幾年前的丙察察強多了,路也寬了不少;由於距離印度洋物理距離更加遙遠了,這裡的乾熱河谷風貌更加明顯,也沒有了仙人掌的點綴,倒是我們在這條線路上也發現了一個類似於怒江大拐彎的地方,如果這個地方命名成功的話,那麼下游丙中洛那個怒江第一彎又該如何呢?

隨著比如縣薩普神山景區的異軍突起,越來越多的朋友渴望走一條從317國道直插薩普的近路,而丁青-當堆-邊壩-比如這條線路正好滿足了大家的出行需求。還能順便看看怒江的上游,丙察察原來的樣子。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怒江上游某個拐彎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丁青-邊壩

"

第一次接觸到怒江是十幾年前,那時候青藏鐵路剛通車,我還在上大學,在西寧買了去往拉薩的火車硬座。過了西藏安多之後,列車員說下一站是那曲。我沒聽清楚,就自言自語的重複了一下:那曲?坐在對面的藏族大叔彷彿讀懂了我的疑惑。下一站是那曲,那曲是個地名,是西藏的一個地區,在藏北,同時那曲也是一條河,在藏語裡曲是小河的意思,藏布是大江的意思。我反問藏族大叔:既然那曲是個地區,為什麼會是條小河呢,叫那藏布不是更好嗎?大叔估計沒想到對面坐著個槓精,略微楞了一下,轉而問道:小夥子你從哪裡來啊,今年多大了?然後話題就這麼岔開了。

其實只要學過初中地理的人,應該都會知道在中國西南部有一條大河叫怒江,流經我國雲南後從緬甸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在國內這條河叫怒江,出境之後有個外國名字叫薩爾溫江;但其實怒江在國內也有兩個名字:西藏嘉玉橋之前叫做那曲,嘉玉橋之後叫做怒江。那時候還年輕、對藏區瞭解相對也不多,所以也就沒有把怒江和那曲這兩個地方聯繫起來(怒江的上游叫那曲,西藏有個地級市就叫做那曲;怒江的下游叫怒江,雲南有個自治州叫做怒江州,一條大河同時命名兩個地區,這在國內是非常少見的,另外一例可參考荊州、揚州),但凡走過青藏線或者川藏線的人都會與怒江打過交道。青藏鐵路上除了那曲這個城市外,還有一個叫做措那湖的漂亮湖泊,就緊挨著鐵路,相信大部分坐過青藏鐵路的朋友都會有印象,措那湖同時也是怒江的上游湖泊、水源涵養地。

後來我又幾次從那曲火車站上下火車,但是除了火車站外那高高的臺階,關於那曲這個地方我記下的並不多,就更不要說把它和怒江聯繫在一起了。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那曲火車站

2009年的時候,我第一次走川藏線,當時是從拉薩到成都反走川藏線,拼車、車輛是陸地巡洋艦4500,價格僅需700元/人,出發之前司機提了個條件:遇上塌方泥石流,主動下車撿石頭、推車。我們臨時拼湊的四人小團隊也馬上表示同意。那時候的川藏線路爛啊,在通麥102處遇上了泥石流,我們赤腳下去推車,在通麥大橋一堵車就是半天。過了八宿之後,司機告訴我們說,前面叫做怒江七十二道拐還是怒江九十九道拐,但是我當時並沒有見到怒江,我問司機為什麼沒有看到江還能叫做怒江七十二道拐?司機說我哪知道,反正別人都這麼叫,你跟著叫就行了。那天我也比較無聊,從山腳下開始數到底有多少個拐,結果數到觀景臺的時候我已經數到了三百多,司機勸我別數了,沒有意義的。不管你數出來多少個拐,它的名字都不會變的,我也只好就此放棄。再之後過一個有武警把守的鐵橋,司機告訴我們這裡不許拍照,這裡是和通麥一樣的川藏線咽喉--怒江大橋,那是我第一次與渾黃的怒江近距離接觸。哦,原來這就是怒江。

時至今日,川藏線上的天險早已經一個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不見,我們再也不會遇到通麥-排龍天險、也不會遇上通麥墳場的泥石流,也見不到武警把守的怒江大橋。但是怒江依舊伴著川藏線前行,怒江七十二道拐依舊是川藏線的標誌。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2013年,應友人之邀前往所謂的第八條進藏路:丙察察,那時候的丙察察還沒有修路,路況爛的一塌糊塗。其中丙中洛至察瓦龍一段將近100公里主要沿著怒江峽谷前行,當時同行的朋友給我科普:這屬於典型的乾熱峽谷氣候,受印度洋暖溼氣流的尾部影響,你看那茂盛的仙人掌就是最好的證明。我因為路邊碩大的仙人掌記下了朋友說的這段話。那時候西藏境內還是手工限速,警察給了我一個手工限速條,讓我四小時到達八十公里後的察瓦龍。我說你這個限速也太狠了吧,一小時20公里,下去跑都比這個快啊。顯然我不是他遇到的第一個這麼說的人,他笑著說:你隨便跑,跑超速了跟我說,下個檢查站不罰你。我看他不像開玩笑,就開始玩命跑,結果是八個小時到的察瓦龍前的檢查站,檢查站的工作人員稍微檢查了一下就放行了,看都沒看限速條,他告訴我,他還沒遇到過超速的呢,所以也就懶得檢查了,那時候的丙察察山高谷深、多落石、臨淵、路窄、易陷車,簡直就是中國頂級越野的代名詞。

近年來,丙察察路況不斷得到提升,再也不僅僅是越野車的天下,基本上任何車都能走丙察察了,丙察察也正式更名為滇藏旅遊新通道,但是路旁的怒江濤聲依舊,怒江第一彎迎來送往一批又一批客人。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丙中洛-怒江第一彎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曾經的丙察察路況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大流沙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幾年前的丙察察

2018年應西藏當的旅遊部門相邀,我們一行十幾人前往西藏昌都地區勘察旅遊線路,在當地旅發委同志的帶領下走了一條在地圖上未曾標註過的線路。出發前旅發委的同志不無擔心的跟我們說:說實話這條線路我們也沒有走過,只是聽當地人說應該能走通;本來沒有安排你們走這條線路,但是從丁青到邊壩只有這條線路最近,總不能讓你們再去繞道林芝或者那曲;姑且這樣試試吧。丁青縣的同志把我們送到了一座鐵橋邊,告訴我們,他們的任務已經完成,過了這個怒江鐵橋就是邊壩境內了,邊壩旅遊局的同志們在橋那邊等著我們呢。彼時我才知道原來我們沿著走了半天的河是怒江。難怪依稀有著幾年前丙察察的感覺,不過不同的是,這條線路的路況比幾年前的丙察察強多了,路也寬了不少;由於距離印度洋物理距離更加遙遠了,這裡的乾熱河谷風貌更加明顯,也沒有了仙人掌的點綴,倒是我們在這條線路上也發現了一個類似於怒江大拐彎的地方,如果這個地方命名成功的話,那麼下游丙中洛那個怒江第一彎又該如何呢?

隨著比如縣薩普神山景區的異軍突起,越來越多的朋友渴望走一條從317國道直插薩普的近路,而丁青-當堆-邊壩-比如這條線路正好滿足了大家的出行需求。還能順便看看怒江的上游,丙察察原來的樣子。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怒江上游某個拐彎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丁青-邊壩

怒江,一代中國越野人的旅行記憶

怒江上游

2019年7月,朋友說找到了一條進藏新線路,叫我和他一起去看看。我們從青海西寧出發,經共和、玉樹、雜多、查旦鄉、翻越唐古拉山口、聶榮縣,到達西藏那曲,快到那曲的時候,我們用車臺隨便聊了聊前幾年的丙察察旅行體驗,我突然想到那曲不就是怒江的上游嘛,然後我跟他們陳述了這個事實,結果車上一共八人,有七個人對我的結論表示懷疑。一度讓我產生了自我懷疑,我是不是記錯了?

怒江就是這樣一條河,兜兜轉轉這麼久,我們的藏區越野線路里總會有它的影子。北京瑪吉阿米藏地旅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