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毒尚不食子,努爾哈赤為何不肯放過長子鍺英?

作者:金滿樓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八月二十二日,努爾哈赤的長子、已被囚禁兩年之久的褚英被下令處決,而下令者不是別人,正是努爾哈赤本人。

俗話說得好,虎毒尚不食子,作為一世梟雄、大清國的創始人,努爾哈赤為何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放過,而且殺死的是輔佐自己多年、功勳卓著的長子呢?

終其一世,努爾哈赤共16位后妃,兒子也是16個。作為長子,褚英生於萬曆八年(1580年),其母為努爾哈赤元妃佟佳氏。

在萬曆十一年(1583)也就是褚英4歲時,努爾哈赤即開始了統一女真的征戰。據說,每次大戰之際,努爾哈赤就把褚英、次子代善和女兒東果格格藏進板櫃底下。

虎毒尚不食子,努爾哈赤為何不肯放過長子鍺英?

在這種血雨腥風、險象環生的環境下,鍺英從小就見慣了刀光劍影,並養成了勇敢暴烈的性格。在戰爭的洗禮下,年方弱冠的鍺英已經成為一名經驗豐富的戰將。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19歲的褚英首次率兵出戰,據《滿洲實錄》記載:此次出兵,“取其屯寨二十餘處,其餘盡招服之,獲人畜萬餘,取得大勝而回。”

事後,鍺英因其出色表現而被封其為臺吉、巴圖魯(王子、勇士的意思),由此受到努爾哈赤的極大重用。在之後的烏碣巖之戰,褚英與代善率部與海西女真大戰,最終將烏拉部收入囊中。

由於屢立戰功且為長子,29歲的鍺英隨後被努爾哈赤列為副手,並在其出征時執掌國政。在後者心中,如無意外的話,接班人就應該是鍺英了。

然而,因為年紀輕、資歷淺,且又心胸偏狹、性格暴躁等方面原因,鍺英在掌權後與當時的“四貝勒”、“五大臣”發生了激烈衝突。

虎毒尚不食子,努爾哈赤為何不肯放過長子鍺英?

這裡說的“四貝勒”,指的是努爾哈赤“愛如心肝”的四個子侄,即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五大臣”則為努爾哈赤“信用恩養、同甘共苦”的費英東、額爾都、何和裡、安費揚古、扈爾漢五人。

在鍺英看來,自己是努爾哈赤的唯一繼承人,其他兄弟及努爾哈赤的重臣均不得染指。為樹立自己的權威,其號令諸貝勒與大臣對天發誓效忠自己,而且還威脅稱:

“凡與我不友善的諸弟及對我不好的大臣,待我坐上汗位以後,均將之處死。”

鍺英的如此做法,不但嚴重傷害了其他兄弟的利益,而且危害到整個滿洲部落的團結,對滿洲的繼續向前產生了極大的威脅。

不久,褚英的言行舉止被告發,努爾哈赤令其看“四貝勒”、“五大臣”告發他的文書,但褚英仍固守己見,不思悔改。此後,努爾哈赤即逐漸失去了對他的信任並開始削弱其權勢。

虎毒尚不食子,努爾哈赤為何不肯放過長子鍺英?

受此冷落後,褚英對努爾哈赤怨氣沖天,其結交黨羽,伺機報復。據《清史稿》中記載,在努哈爾赤出征在外時,“褚英意不自得,焚表告天自訴,乃坐咀咒,幽禁,是歲癸丑。”

這段話的意思是,鍺英詛咒父親出征失敗,“若被擊敗,我將不使被擊敗的父親及弟弟們入城。”聽聞此事後,努爾哈赤在盛怒之下下令將褚英幽禁在高牆之中。

褚英的這種做法,不但心理極其狹隘,而且對家國不忠,對君父不孝,對諸弟不仁,對臣屬不義。事後,他還打算髮動政變提前奪權,努哈爾赤得到密報後不得不痛下決心,將其處死。

是年,鍺英36歲。

虎毒尚不食子,努爾哈赤為何不肯放過長子鍺英?

從某種程度上說,明朝末年滿洲的崛起與努爾哈赤的個人努力有著極大的關係。但更客觀的說,這其實是努爾哈赤和兄弟子侄及心腹重臣們一起打天下。

換言之,這“四貝勒”、“五大臣”就是努哈爾赤的核心支持力量,而鍺英卻不能和這批核心人物搞好關係,作為努爾哈赤默定的接班人,這顯然是一個重大缺陷了。

從這個角度上說,褚英是一名出色的戰將,但並非合格的政治家,他的存在與弱點嚴重影響了努爾哈赤的軍國大計,由此被“丟車保帥”,也就在情理當中了。

褚英被除後,努哈爾赤再次將眾人團結在一起,從而為建立後金、創立大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至於滿洲崛起“負能量”的鍺英,其個人命運也就微不足道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