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肥廠的“死亡倒閉潮”:90%產能過剩!

農資 種植業 農產品 農村 環球老虎財經 2017-04-22

中國化肥廠的“死亡倒閉潮”:90%產能過剩!

"“莊家一枝花,全靠肥當家”,中國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著佔世界22%的人口,相當的功勞都要歸給化肥的使用。可是這位大功臣如今卻病倒了,這病還能不能治好了呢?"

陽春三月,大地回暖,正是農耕好時節。

化肥作為“糧食的糧食”,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隨吃隨餓、隨餓隨吃”,需要不斷地“追肥”。所以想象中,此刻應當正是化肥播撒機開足馬力作業、化肥廠銷售旺盛日子最好過的時候。

中國化肥廠的“死亡倒閉潮”:90%產能過剩!

可現實卻是,華夏廣袤大農田正全體進行著轟轟烈烈的“減肥”運動。

在昨天央視播出的《經濟半小時》節目中,我們隨著攝像機鏡頭卻看到了這樣的景象:山東臨沭縣,中國化肥廠集中地,一家名為“山東富農達化肥有限公司”的企業,斑駁的名頭已經不“肥”了,替代“肥”字的是一紙隱約可辨的拖欠員工工資的法院訴狀。

中國化肥廠的“死亡倒閉潮”:90%產能過剩!

旁邊緊閉的伸縮大門也像一排嚴守廠房的鐵俑,佇立不動。其中一個鐵俑還掛了兩張牌子。猜寫的是啥?

中國化肥廠的“死亡倒閉潮”:90%產能過剩!

居然是賣雞蛋的!怎麼回事?原來是看門的大爺大媽,眼看這麼大個化肥廠就他倆人,不開工不投產,閒著也是閒著,不如養幾隻雞賣幾個蛋貼補家用吧……

好好的廠子怎麼就倒閉了呢?而這還只是冰山一個小角。

中國化肥廠的“死亡倒閉潮”:90%產能過剩!

小小的臨沭縣有上百家化肥企業,如今大部分都像富農達一樣關門大吉了,少數苟活的也是殘喘度日,整個工業區看起來死氣沉沉。

化肥供給遠大於求,虧本甩都賣不出去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全年我國實現:

* 氮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2235.5億元,同比下降12%,全行業虧損222.8億元,較2015年增虧193.9億元。——行業虧損面50.7%!

* 磷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1097.5億元,全行業利潤6.4億元,大幅下降71.7%。——行業虧損面26.9%!

* 鉀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309.1億元,全行業利潤24.3億元,大幅下降40.7%。——行業虧損面34.2%!

虧虧虧!慘慘慘!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氮磷鉀三元帥無一倖免?

我們知道,一個簡單的公式:

中國化肥廠的“死亡倒閉潮”:90%產能過剩!

先來看乘數,銷售數量,這個是主要原因。

歷史來看,化肥工業的發展是新中國成立後隨著農業政策、人口政策、環境政策等宏觀因素的不斷調整和相應變化的。

* 解放初期,我國還是以人畜屎尿等有機肥為主的傳統農業國。

* 進入70年代,我國化肥工業迅猛發展,引進建設河北滄州化肥廠等13家氮肥生產企業,尿素、碳銨、磷酸鉀開始在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上施用,作物產量大幅度提高。

* 80年代實行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調動了農民種田積極性,漸漸地農村鹽鹼地變良田,我國農業也由以有機肥為主成功轉型以施化肥為主的現代農業。

* 到了90年代,我國化肥工業迅速發展,也曾一度出現供不應求。在“穩定糧食生產、調整農業結構、提質增效”的政策號召下,投資商們看到了化肥需求的商機,紛紛投資建廠、大興生產。其中山東臨沭這一帶是主戰場,當年也是熱極一時的時代弄潮兒。

然而過猶不及啊,供需過了平衡點、就會像蹺蹺板一樣向相反方向傾倒。如果是微微過量的供給,或許還能慢慢消化、達到動態平衡。可問題就在,政策之下中國特色的“一窩蜂”,帶來的是化肥供給端嚴重的產能過剩。過剩到啥程度呢?

中國化肥廠的“死亡倒閉潮”:90%產能過剩!

驚呆!超過了90%!

當然這也不完全是“大躍進”式的盲目建廠生產造成的。因為政策導向是經常在變的,需求端往往先一步反饋,而生產過程又需要時間去完成,中間就會出現時滯。

2015年,為緩解土壤汙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部出臺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方案指示,力爭到2020年,我國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要實現:零增長!

中國化肥廠的“死亡倒閉潮”:90%產能過剩!

對化肥廠來說這真是雪上加霜。供給端絕對數量已是遠遠供大於求,如今及未來三年的“減肥”運動又使化肥存量流通速度也要放緩!所以乘數——銷售數量,照比從前是要減小的。

不知不會揮發的黑化肥何年何月才能賣完。大浪退去,弄潮的廠子都被潮弄翻。

再看被乘數,單價。很好理解了。同質化的存量這麼多,怎麼辦呢?只有低價格策略啊。尤其那些零零星星的小廠子,為了能早日存貨變現,甚至寧可低於成本賤價銷售。大廠子更是不怕,價格低到一定程度就能逼死一些小廠,等掌握更大定價權再提價就好了。於是無奈的大環境之下“周瑜打黃蓋”式的價格大戰就這麼熱火朝天地開展,然後惡性競爭、惡性循環。

中國化肥廠的“死亡倒閉潮”:90%產能過剩!

綜上,乘數、被乘數同時減小,那麼化肥行業收入的整體滑坡就不言而喻了。

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

痛則思變。泱泱大國,地廣人多,這90%過剩的產能還解決不了了?還真是有困難,需要做供給側改革的領域太多了……小編不才,斗膽試開幾個藥方。

1、吃。大魚吃小魚,小魚連蝦米也沒的吃。

馬太效應是普適的,即使在整體低迷的行業裡也適用。臨沭幾百家化肥廠,倒閉的多是停留在粗放的家庭作坊生產方式、沒有隨著時代轉型而被淘汰的企業。併購整合是大勢所趨。

2016年7月,行業龍頭金正大(SZ.002470)出資1.1億歐元收購德國康樸公司(Compo GmbH)100%股權,成為迄今為止中國化肥行業最大的一宗海外併購案。金正大也因此一舉躋身真正意義上的跨國肥料公司之列,為中國化肥行業樹立了轉型標杆。

在國內,史丹利併購湖北中孚化工、深圳芭田收購北京世紀阿姆斯、六國化工收購中元化肥等諸多案例,也給化肥企業提供了更加“摸得著”的併購可行性參照。

2、調。戰略轉型,調整產品結構。

買賣企業之外,經營層面可以考慮跟隨政策、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在“減肥”的政策風口下,實施戰略轉型、調整產品結構是另一種思路:有研發能力的企業可將業務重點轉至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效肥料。這部分“三高”產品的權重大了,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抵沖掉“三低”產品滯銷帶來的虧損。

比如緩控釋肥,就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新型高效復混肥。說起來也很簡單,緩控釋肥就是像膠囊藥丸那樣,在普通化肥外面加了一層薄膜,有了薄膜化肥就能一點點緩慢釋放發揮作用。與普通化肥相比,肥料的利用率更高,用量減少、也就減少對土地的破壞。

3、移。賣不出去的,出口給別國的兄弟。

嗯,如果國內消化不完,賣給生產能力不如咱的外國兄弟咋樣?這樣的兄弟有沒有?越南、菲律賓、孟加拉啥的?這是又一種思路。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全年累計出口化肥2672萬噸,同比減少了22.5%;累計出口金額65.13億美元,同比下降40%。可以說,2016年中國肥料出口市場也不比內銷情況好。

但是此處也有一個稍微的利好。2017年有新的關稅政策調整,將取消氮肥、磷肥等肥料的出口關稅,並適當下調三元複合肥出口關稅。預計是可以一定程度刺激化肥出口的。

跟隨國家指示走可持續發展的農業道路是無可非議的,“減肥”勢在必行。轉型的路也許泥濘不好走,但是三年後到了2020年,當“行動方案”要階段性驗收成果的時候,那些克服困難、走在前面的化肥企業應該是會含笑收穫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