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


"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作者:陳立耀

每一個企業或者人成功,必定有一套嚴謹的體系或者模式。

農業也不例外。

日本農業、美國農業、德國農業、荷蘭農業、以色列農業、法國農業...他們憑藉先進的模式成為世界農業的領先者。

下面,一起來盤點來這些國家的成為世界農業焦點的農業模式,並且思考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

日本農業:第六產業

"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作者:陳立耀

每一個企業或者人成功,必定有一套嚴謹的體系或者模式。

農業也不例外。

日本農業、美國農業、德國農業、荷蘭農業、以色列農業、法國農業...他們憑藉先進的模式成為世界農業的領先者。

下面,一起來盤點來這些國家的成為世界農業焦點的農業模式,並且思考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

日本農業:第六產業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說起日本農業,我們會想到日本的農產品品質、生態農業、創意農業、精品農業等。

但日本最厲害的還是第六產業。日本農業的第六產業模式把農業工業服務業打通,並且形成第二和第三產業服務與第一產業的創造性模式。

那麼“第六產業”怎麼來的?

“第六產業”的概念是日本農業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首先提出的。傳統農業屬於第一產業,而現代農業是第六產業。“第六產業”才是徹底的農業產業化。

搞農業的不再只搞種養(第一產業),還要加工農產品 (第二產業)、銷售農產品(深加工)或配套服務(第三產業),這樣才能獲得多環節增值價值。“1+2+3”=6,“1×2×3”=6。這就是“第六產業”的來歷。

那麼,第六產業又有何特點呢?

"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作者:陳立耀

每一個企業或者人成功,必定有一套嚴謹的體系或者模式。

農業也不例外。

日本農業、美國農業、德國農業、荷蘭農業、以色列農業、法國農業...他們憑藉先進的模式成為世界農業的領先者。

下面,一起來盤點來這些國家的成為世界農業焦點的農業模式,並且思考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

日本農業:第六產業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說起日本農業,我們會想到日本的農產品品質、生態農業、創意農業、精品農業等。

但日本最厲害的還是第六產業。日本農業的第六產業模式把農業工業服務業打通,並且形成第二和第三產業服務與第一產業的創造性模式。

那麼“第六產業”怎麼來的?

“第六產業”的概念是日本農業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首先提出的。傳統農業屬於第一產業,而現代農業是第六產業。“第六產業”才是徹底的農業產業化。

搞農業的不再只搞種養(第一產業),還要加工農產品 (第二產業)、銷售農產品(深加工)或配套服務(第三產業),這樣才能獲得多環節增值價值。“1+2+3”=6,“1×2×3”=6。這就是“第六產業”的來歷。

那麼,第六產業又有何特點呢?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總的說起來就是4個特點,但這4個特點形成政策和玩法的閉環。

第一,重視“第六產業”發展規劃。從2008年開始,日本相繼出臺了相關法律以及綱要性文件來推動“第六產業”的發展。從政策高度上,佈局第六產業。

第二,突出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六次產業”的基礎是農業,核心是充分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與多重價值,尤其是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

第三,持續加大金融支持“第六產業”力度。為促進農林漁業及給相關“第六產業”提供發展資金,日本持續加大了政策補助和金融支持力度。

第四,注重多類型推進“第六產業”發展。日本現有“第六產業”典型案例呈現的特點,大致分為三大類型:一是發展內容多樣化,二是發展主體多元化,三是發展形式混合化。在發展形式上,“第六產業”的基本形式包括加工、直銷、出口、契約交易、農家餐館、網絡營銷以及研究成果應用,在此基礎上形成由上述多種基本形式進行2項或3項組合發展的混合型模式。

因此,日本農業成為一個產業農業或工業化農業,為農業發展打開了格局。

美國:大農場模式

"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作者:陳立耀

每一個企業或者人成功,必定有一套嚴謹的體系或者模式。

農業也不例外。

日本農業、美國農業、德國農業、荷蘭農業、以色列農業、法國農業...他們憑藉先進的模式成為世界農業的領先者。

下面,一起來盤點來這些國家的成為世界農業焦點的農業模式,並且思考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

日本農業:第六產業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說起日本農業,我們會想到日本的農產品品質、生態農業、創意農業、精品農業等。

但日本最厲害的還是第六產業。日本農業的第六產業模式把農業工業服務業打通,並且形成第二和第三產業服務與第一產業的創造性模式。

那麼“第六產業”怎麼來的?

“第六產業”的概念是日本農業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首先提出的。傳統農業屬於第一產業,而現代農業是第六產業。“第六產業”才是徹底的農業產業化。

搞農業的不再只搞種養(第一產業),還要加工農產品 (第二產業)、銷售農產品(深加工)或配套服務(第三產業),這樣才能獲得多環節增值價值。“1+2+3”=6,“1×2×3”=6。這就是“第六產業”的來歷。

那麼,第六產業又有何特點呢?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總的說起來就是4個特點,但這4個特點形成政策和玩法的閉環。

第一,重視“第六產業”發展規劃。從2008年開始,日本相繼出臺了相關法律以及綱要性文件來推動“第六產業”的發展。從政策高度上,佈局第六產業。

第二,突出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六次產業”的基礎是農業,核心是充分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與多重價值,尤其是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

第三,持續加大金融支持“第六產業”力度。為促進農林漁業及給相關“第六產業”提供發展資金,日本持續加大了政策補助和金融支持力度。

第四,注重多類型推進“第六產業”發展。日本現有“第六產業”典型案例呈現的特點,大致分為三大類型:一是發展內容多樣化,二是發展主體多元化,三是發展形式混合化。在發展形式上,“第六產業”的基本形式包括加工、直銷、出口、契約交易、農家餐館、網絡營銷以及研究成果應用,在此基礎上形成由上述多種基本形式進行2項或3項組合發展的混合型模式。

因此,日本農業成為一個產業農業或工業化農業,為農業發展打開了格局。

美國:大農場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一提到美國農業,我們想到的就是大農場模式。

美國的現代化的大型農場:一個農民耕作上千畝土地;用飛機噴灑農藥;用轉基因技術解決病蟲草害問題;在一個縣乃至一個州都種植單一的作物,然後通過長途運輸將所生產的農產品調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另外美國農業生產高度發達且極具競爭力。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不到全國總人口的2%,卻滿足了3億美國人的食物需求,並是全球穀物出口大國,究其原因在於美國搭上了現代家庭農場的早班車。

該模式具有3個特點

一是經營規模化。美國家庭農場逐漸由數量優勢向經營規模優勢過渡,這種逆向發展模式更合乎規模經營的要求。家庭農場告別以往雜亂無序的耕作方式,改為根據不同農產品特性採用相應的生產種植模式,這樣既提升了資源利用率,也節約了經營成本,從而實現整體經濟效率的提高。

二是生產區域專業化。美國國土遼闊、資源豐富,但地區差異明顯,矛盾凸顯。為趨利避害,美國規劃出十個“農業生產區域”,各區根據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生產一到兩種農產品,這種方式既規避了家庭農場因產品結構單一所造成的不利影響,也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多元化。

"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作者:陳立耀

每一個企業或者人成功,必定有一套嚴謹的體系或者模式。

農業也不例外。

日本農業、美國農業、德國農業、荷蘭農業、以色列農業、法國農業...他們憑藉先進的模式成為世界農業的領先者。

下面,一起來盤點來這些國家的成為世界農業焦點的農業模式,並且思考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

日本農業:第六產業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說起日本農業,我們會想到日本的農產品品質、生態農業、創意農業、精品農業等。

但日本最厲害的還是第六產業。日本農業的第六產業模式把農業工業服務業打通,並且形成第二和第三產業服務與第一產業的創造性模式。

那麼“第六產業”怎麼來的?

“第六產業”的概念是日本農業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首先提出的。傳統農業屬於第一產業,而現代農業是第六產業。“第六產業”才是徹底的農業產業化。

搞農業的不再只搞種養(第一產業),還要加工農產品 (第二產業)、銷售農產品(深加工)或配套服務(第三產業),這樣才能獲得多環節增值價值。“1+2+3”=6,“1×2×3”=6。這就是“第六產業”的來歷。

那麼,第六產業又有何特點呢?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總的說起來就是4個特點,但這4個特點形成政策和玩法的閉環。

第一,重視“第六產業”發展規劃。從2008年開始,日本相繼出臺了相關法律以及綱要性文件來推動“第六產業”的發展。從政策高度上,佈局第六產業。

第二,突出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六次產業”的基礎是農業,核心是充分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與多重價值,尤其是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

第三,持續加大金融支持“第六產業”力度。為促進農林漁業及給相關“第六產業”提供發展資金,日本持續加大了政策補助和金融支持力度。

第四,注重多類型推進“第六產業”發展。日本現有“第六產業”典型案例呈現的特點,大致分為三大類型:一是發展內容多樣化,二是發展主體多元化,三是發展形式混合化。在發展形式上,“第六產業”的基本形式包括加工、直銷、出口、契約交易、農家餐館、網絡營銷以及研究成果應用,在此基礎上形成由上述多種基本形式進行2項或3項組合發展的混合型模式。

因此,日本農業成為一個產業農業或工業化農業,為農業發展打開了格局。

美國:大農場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一提到美國農業,我們想到的就是大農場模式。

美國的現代化的大型農場:一個農民耕作上千畝土地;用飛機噴灑農藥;用轉基因技術解決病蟲草害問題;在一個縣乃至一個州都種植單一的作物,然後通過長途運輸將所生產的農產品調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另外美國農業生產高度發達且極具競爭力。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不到全國總人口的2%,卻滿足了3億美國人的食物需求,並是全球穀物出口大國,究其原因在於美國搭上了現代家庭農場的早班車。

該模式具有3個特點

一是經營規模化。美國家庭農場逐漸由數量優勢向經營規模優勢過渡,這種逆向發展模式更合乎規模經營的要求。家庭農場告別以往雜亂無序的耕作方式,改為根據不同農產品特性採用相應的生產種植模式,這樣既提升了資源利用率,也節約了經營成本,從而實現整體經濟效率的提高。

二是生產區域專業化。美國國土遼闊、資源豐富,但地區差異明顯,矛盾凸顯。為趨利避害,美國規劃出十個“農業生產區域”,各區根據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生產一到兩種農產品,這種方式既規避了家庭農場因產品結構單一所造成的不利影響,也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多元化。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三是生產合作化。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必然會促進生產分工,進而推進服務專業化,農業服務機構應運而生。農場主通過合同方式,賦予農業服務機構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權利,轉嫁風險,提前鎖定利潤,主動規避市場波動可能造成的損失。

美國的大型農場模式為美國農業的現代化和規模化提供了保障,並促進美國農業成為世界霸主的有力支撐。

德國:數字農業模式

"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作者:陳立耀

每一個企業或者人成功,必定有一套嚴謹的體系或者模式。

農業也不例外。

日本農業、美國農業、德國農業、荷蘭農業、以色列農業、法國農業...他們憑藉先進的模式成為世界農業的領先者。

下面,一起來盤點來這些國家的成為世界農業焦點的農業模式,並且思考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

日本農業:第六產業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說起日本農業,我們會想到日本的農產品品質、生態農業、創意農業、精品農業等。

但日本最厲害的還是第六產業。日本農業的第六產業模式把農業工業服務業打通,並且形成第二和第三產業服務與第一產業的創造性模式。

那麼“第六產業”怎麼來的?

“第六產業”的概念是日本農業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首先提出的。傳統農業屬於第一產業,而現代農業是第六產業。“第六產業”才是徹底的農業產業化。

搞農業的不再只搞種養(第一產業),還要加工農產品 (第二產業)、銷售農產品(深加工)或配套服務(第三產業),這樣才能獲得多環節增值價值。“1+2+3”=6,“1×2×3”=6。這就是“第六產業”的來歷。

那麼,第六產業又有何特點呢?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總的說起來就是4個特點,但這4個特點形成政策和玩法的閉環。

第一,重視“第六產業”發展規劃。從2008年開始,日本相繼出臺了相關法律以及綱要性文件來推動“第六產業”的發展。從政策高度上,佈局第六產業。

第二,突出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六次產業”的基礎是農業,核心是充分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與多重價值,尤其是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

第三,持續加大金融支持“第六產業”力度。為促進農林漁業及給相關“第六產業”提供發展資金,日本持續加大了政策補助和金融支持力度。

第四,注重多類型推進“第六產業”發展。日本現有“第六產業”典型案例呈現的特點,大致分為三大類型:一是發展內容多樣化,二是發展主體多元化,三是發展形式混合化。在發展形式上,“第六產業”的基本形式包括加工、直銷、出口、契約交易、農家餐館、網絡營銷以及研究成果應用,在此基礎上形成由上述多種基本形式進行2項或3項組合發展的混合型模式。

因此,日本農業成為一個產業農業或工業化農業,為農業發展打開了格局。

美國:大農場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一提到美國農業,我們想到的就是大農場模式。

美國的現代化的大型農場:一個農民耕作上千畝土地;用飛機噴灑農藥;用轉基因技術解決病蟲草害問題;在一個縣乃至一個州都種植單一的作物,然後通過長途運輸將所生產的農產品調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另外美國農業生產高度發達且極具競爭力。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不到全國總人口的2%,卻滿足了3億美國人的食物需求,並是全球穀物出口大國,究其原因在於美國搭上了現代家庭農場的早班車。

該模式具有3個特點

一是經營規模化。美國家庭農場逐漸由數量優勢向經營規模優勢過渡,這種逆向發展模式更合乎規模經營的要求。家庭農場告別以往雜亂無序的耕作方式,改為根據不同農產品特性採用相應的生產種植模式,這樣既提升了資源利用率,也節約了經營成本,從而實現整體經濟效率的提高。

二是生產區域專業化。美國國土遼闊、資源豐富,但地區差異明顯,矛盾凸顯。為趨利避害,美國規劃出十個“農業生產區域”,各區根據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生產一到兩種農產品,這種方式既規避了家庭農場因產品結構單一所造成的不利影響,也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多元化。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三是生產合作化。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必然會促進生產分工,進而推進服務專業化,農業服務機構應運而生。農場主通過合同方式,賦予農業服務機構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權利,轉嫁風險,提前鎖定利潤,主動規避市場波動可能造成的損失。

美國的大型農場模式為美國農業的現代化和規模化提供了保障,並促進美國農業成為世界霸主的有力支撐。

德國:數字農業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德國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其農業生產效率非常高。德國農民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德國1個農民可以養活150人,未來,還要達到300人的目標。

這個目標就需要更系統和先進的技術與人次作為支撐,這正是德國農業從機械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的重點。

在數字農業推進中,德國農業對從業者素質也有具體的要求。

在德國成為農民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必須進行農業教育,執證上崗,特殊崗位還需要去國外進修。

除了從業者之外,就是推進“數字農業”的落地。

德國推出“數字農業”解決方案,能在電腦上實時顯示多種生產信息,如某塊土地上種植何種作物、作物接受光照強度如何、土壤中水分和肥料分佈情況,農民可據此優化生產,實現增產增收。

當然,德國的“數字農業”基本理念與“工業4.0”並無二致。通過大數據和雲技術的應用,一塊田地的天氣、土壤、降水、溫度、地理位置等數據上傳到雲端,在雲平臺上進行處理,然後將處理好的數據發送到智能化的大型農業機械上,指揮它們進行精細作業。

"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作者:陳立耀

每一個企業或者人成功,必定有一套嚴謹的體系或者模式。

農業也不例外。

日本農業、美國農業、德國農業、荷蘭農業、以色列農業、法國農業...他們憑藉先進的模式成為世界農業的領先者。

下面,一起來盤點來這些國家的成為世界農業焦點的農業模式,並且思考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

日本農業:第六產業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說起日本農業,我們會想到日本的農產品品質、生態農業、創意農業、精品農業等。

但日本最厲害的還是第六產業。日本農業的第六產業模式把農業工業服務業打通,並且形成第二和第三產業服務與第一產業的創造性模式。

那麼“第六產業”怎麼來的?

“第六產業”的概念是日本農業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首先提出的。傳統農業屬於第一產業,而現代農業是第六產業。“第六產業”才是徹底的農業產業化。

搞農業的不再只搞種養(第一產業),還要加工農產品 (第二產業)、銷售農產品(深加工)或配套服務(第三產業),這樣才能獲得多環節增值價值。“1+2+3”=6,“1×2×3”=6。這就是“第六產業”的來歷。

那麼,第六產業又有何特點呢?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總的說起來就是4個特點,但這4個特點形成政策和玩法的閉環。

第一,重視“第六產業”發展規劃。從2008年開始,日本相繼出臺了相關法律以及綱要性文件來推動“第六產業”的發展。從政策高度上,佈局第六產業。

第二,突出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六次產業”的基礎是農業,核心是充分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與多重價值,尤其是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

第三,持續加大金融支持“第六產業”力度。為促進農林漁業及給相關“第六產業”提供發展資金,日本持續加大了政策補助和金融支持力度。

第四,注重多類型推進“第六產業”發展。日本現有“第六產業”典型案例呈現的特點,大致分為三大類型:一是發展內容多樣化,二是發展主體多元化,三是發展形式混合化。在發展形式上,“第六產業”的基本形式包括加工、直銷、出口、契約交易、農家餐館、網絡營銷以及研究成果應用,在此基礎上形成由上述多種基本形式進行2項或3項組合發展的混合型模式。

因此,日本農業成為一個產業農業或工業化農業,為農業發展打開了格局。

美國:大農場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一提到美國農業,我們想到的就是大農場模式。

美國的現代化的大型農場:一個農民耕作上千畝土地;用飛機噴灑農藥;用轉基因技術解決病蟲草害問題;在一個縣乃至一個州都種植單一的作物,然後通過長途運輸將所生產的農產品調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另外美國農業生產高度發達且極具競爭力。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不到全國總人口的2%,卻滿足了3億美國人的食物需求,並是全球穀物出口大國,究其原因在於美國搭上了現代家庭農場的早班車。

該模式具有3個特點

一是經營規模化。美國家庭農場逐漸由數量優勢向經營規模優勢過渡,這種逆向發展模式更合乎規模經營的要求。家庭農場告別以往雜亂無序的耕作方式,改為根據不同農產品特性採用相應的生產種植模式,這樣既提升了資源利用率,也節約了經營成本,從而實現整體經濟效率的提高。

二是生產區域專業化。美國國土遼闊、資源豐富,但地區差異明顯,矛盾凸顯。為趨利避害,美國規劃出十個“農業生產區域”,各區根據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生產一到兩種農產品,這種方式既規避了家庭農場因產品結構單一所造成的不利影響,也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多元化。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三是生產合作化。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必然會促進生產分工,進而推進服務專業化,農業服務機構應運而生。農場主通過合同方式,賦予農業服務機構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權利,轉嫁風險,提前鎖定利潤,主動規避市場波動可能造成的損失。

美國的大型農場模式為美國農業的現代化和規模化提供了保障,並促進美國農業成為世界霸主的有力支撐。

德國:數字農業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德國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其農業生產效率非常高。德國農民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德國1個農民可以養活150人,未來,還要達到300人的目標。

這個目標就需要更系統和先進的技術與人次作為支撐,這正是德國農業從機械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的重點。

在數字農業推進中,德國農業對從業者素質也有具體的要求。

在德國成為農民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必須進行農業教育,執證上崗,特殊崗位還需要去國外進修。

除了從業者之外,就是推進“數字農業”的落地。

德國推出“數字農業”解決方案,能在電腦上實時顯示多種生產信息,如某塊土地上種植何種作物、作物接受光照強度如何、土壤中水分和肥料分佈情況,農民可據此優化生產,實現增產增收。

當然,德國的“數字農業”基本理念與“工業4.0”並無二致。通過大數據和雲技術的應用,一塊田地的天氣、土壤、降水、溫度、地理位置等數據上傳到雲端,在雲平臺上進行處理,然後將處理好的數據發送到智能化的大型農業機械上,指揮它們進行精細作業。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另外,德國在開發農業技術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並由大型企業牽頭研發“數字農業”技術。據德國機械和設備製造聯合會的統計,德國去年在農業技術方面的投入為54億歐元。

荷蘭農業:高科技農業模式

"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作者:陳立耀

每一個企業或者人成功,必定有一套嚴謹的體系或者模式。

農業也不例外。

日本農業、美國農業、德國農業、荷蘭農業、以色列農業、法國農業...他們憑藉先進的模式成為世界農業的領先者。

下面,一起來盤點來這些國家的成為世界農業焦點的農業模式,並且思考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

日本農業:第六產業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說起日本農業,我們會想到日本的農產品品質、生態農業、創意農業、精品農業等。

但日本最厲害的還是第六產業。日本農業的第六產業模式把農業工業服務業打通,並且形成第二和第三產業服務與第一產業的創造性模式。

那麼“第六產業”怎麼來的?

“第六產業”的概念是日本農業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首先提出的。傳統農業屬於第一產業,而現代農業是第六產業。“第六產業”才是徹底的農業產業化。

搞農業的不再只搞種養(第一產業),還要加工農產品 (第二產業)、銷售農產品(深加工)或配套服務(第三產業),這樣才能獲得多環節增值價值。“1+2+3”=6,“1×2×3”=6。這就是“第六產業”的來歷。

那麼,第六產業又有何特點呢?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總的說起來就是4個特點,但這4個特點形成政策和玩法的閉環。

第一,重視“第六產業”發展規劃。從2008年開始,日本相繼出臺了相關法律以及綱要性文件來推動“第六產業”的發展。從政策高度上,佈局第六產業。

第二,突出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六次產業”的基礎是農業,核心是充分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與多重價值,尤其是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

第三,持續加大金融支持“第六產業”力度。為促進農林漁業及給相關“第六產業”提供發展資金,日本持續加大了政策補助和金融支持力度。

第四,注重多類型推進“第六產業”發展。日本現有“第六產業”典型案例呈現的特點,大致分為三大類型:一是發展內容多樣化,二是發展主體多元化,三是發展形式混合化。在發展形式上,“第六產業”的基本形式包括加工、直銷、出口、契約交易、農家餐館、網絡營銷以及研究成果應用,在此基礎上形成由上述多種基本形式進行2項或3項組合發展的混合型模式。

因此,日本農業成為一個產業農業或工業化農業,為農業發展打開了格局。

美國:大農場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一提到美國農業,我們想到的就是大農場模式。

美國的現代化的大型農場:一個農民耕作上千畝土地;用飛機噴灑農藥;用轉基因技術解決病蟲草害問題;在一個縣乃至一個州都種植單一的作物,然後通過長途運輸將所生產的農產品調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另外美國農業生產高度發達且極具競爭力。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不到全國總人口的2%,卻滿足了3億美國人的食物需求,並是全球穀物出口大國,究其原因在於美國搭上了現代家庭農場的早班車。

該模式具有3個特點

一是經營規模化。美國家庭農場逐漸由數量優勢向經營規模優勢過渡,這種逆向發展模式更合乎規模經營的要求。家庭農場告別以往雜亂無序的耕作方式,改為根據不同農產品特性採用相應的生產種植模式,這樣既提升了資源利用率,也節約了經營成本,從而實現整體經濟效率的提高。

二是生產區域專業化。美國國土遼闊、資源豐富,但地區差異明顯,矛盾凸顯。為趨利避害,美國規劃出十個“農業生產區域”,各區根據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生產一到兩種農產品,這種方式既規避了家庭農場因產品結構單一所造成的不利影響,也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多元化。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三是生產合作化。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必然會促進生產分工,進而推進服務專業化,農業服務機構應運而生。農場主通過合同方式,賦予農業服務機構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權利,轉嫁風險,提前鎖定利潤,主動規避市場波動可能造成的損失。

美國的大型農場模式為美國農業的現代化和規模化提供了保障,並促進美國農業成為世界霸主的有力支撐。

德國:數字農業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德國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其農業生產效率非常高。德國農民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德國1個農民可以養活150人,未來,還要達到300人的目標。

這個目標就需要更系統和先進的技術與人次作為支撐,這正是德國農業從機械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的重點。

在數字農業推進中,德國農業對從業者素質也有具體的要求。

在德國成為農民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必須進行農業教育,執證上崗,特殊崗位還需要去國外進修。

除了從業者之外,就是推進“數字農業”的落地。

德國推出“數字農業”解決方案,能在電腦上實時顯示多種生產信息,如某塊土地上種植何種作物、作物接受光照強度如何、土壤中水分和肥料分佈情況,農民可據此優化生產,實現增產增收。

當然,德國的“數字農業”基本理念與“工業4.0”並無二致。通過大數據和雲技術的應用,一塊田地的天氣、土壤、降水、溫度、地理位置等數據上傳到雲端,在雲平臺上進行處理,然後將處理好的數據發送到智能化的大型農業機械上,指揮它們進行精細作業。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另外,德國在開發農業技術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並由大型企業牽頭研發“數字農業”技術。據德國機械和設備製造聯合會的統計,德國去年在農業技術方面的投入為54億歐元。

荷蘭農業:高科技農業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我們從諸多媒體中看到:荷蘭農業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荷蘭,國土面積41864平方千米,只有我國重慶市的一半。但是這個歐洲小國農產品和食品出口額達292.8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法國,進出口總量為世界第三,淨出口為全球第一。花卉生產居世界首位,年出口約50億歐元,佔世界市場的43%。

我們不禁會想:彈丸之地的荷蘭為何有這麼大的成就?高科技。

有業內專家也指出:日本是精細農業,美國是規模化精準農業,以色列是節水灌溉技術領先全球的高科技農業。

而歐洲國家荷蘭,它的農業特色與以色列相似,是高科技農業的典範。

"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作者:陳立耀

每一個企業或者人成功,必定有一套嚴謹的體系或者模式。

農業也不例外。

日本農業、美國農業、德國農業、荷蘭農業、以色列農業、法國農業...他們憑藉先進的模式成為世界農業的領先者。

下面,一起來盤點來這些國家的成為世界農業焦點的農業模式,並且思考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

日本農業:第六產業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說起日本農業,我們會想到日本的農產品品質、生態農業、創意農業、精品農業等。

但日本最厲害的還是第六產業。日本農業的第六產業模式把農業工業服務業打通,並且形成第二和第三產業服務與第一產業的創造性模式。

那麼“第六產業”怎麼來的?

“第六產業”的概念是日本農業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首先提出的。傳統農業屬於第一產業,而現代農業是第六產業。“第六產業”才是徹底的農業產業化。

搞農業的不再只搞種養(第一產業),還要加工農產品 (第二產業)、銷售農產品(深加工)或配套服務(第三產業),這樣才能獲得多環節增值價值。“1+2+3”=6,“1×2×3”=6。這就是“第六產業”的來歷。

那麼,第六產業又有何特點呢?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總的說起來就是4個特點,但這4個特點形成政策和玩法的閉環。

第一,重視“第六產業”發展規劃。從2008年開始,日本相繼出臺了相關法律以及綱要性文件來推動“第六產業”的發展。從政策高度上,佈局第六產業。

第二,突出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六次產業”的基礎是農業,核心是充分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與多重價值,尤其是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

第三,持續加大金融支持“第六產業”力度。為促進農林漁業及給相關“第六產業”提供發展資金,日本持續加大了政策補助和金融支持力度。

第四,注重多類型推進“第六產業”發展。日本現有“第六產業”典型案例呈現的特點,大致分為三大類型:一是發展內容多樣化,二是發展主體多元化,三是發展形式混合化。在發展形式上,“第六產業”的基本形式包括加工、直銷、出口、契約交易、農家餐館、網絡營銷以及研究成果應用,在此基礎上形成由上述多種基本形式進行2項或3項組合發展的混合型模式。

因此,日本農業成為一個產業農業或工業化農業,為農業發展打開了格局。

美國:大農場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一提到美國農業,我們想到的就是大農場模式。

美國的現代化的大型農場:一個農民耕作上千畝土地;用飛機噴灑農藥;用轉基因技術解決病蟲草害問題;在一個縣乃至一個州都種植單一的作物,然後通過長途運輸將所生產的農產品調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另外美國農業生產高度發達且極具競爭力。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不到全國總人口的2%,卻滿足了3億美國人的食物需求,並是全球穀物出口大國,究其原因在於美國搭上了現代家庭農場的早班車。

該模式具有3個特點

一是經營規模化。美國家庭農場逐漸由數量優勢向經營規模優勢過渡,這種逆向發展模式更合乎規模經營的要求。家庭農場告別以往雜亂無序的耕作方式,改為根據不同農產品特性採用相應的生產種植模式,這樣既提升了資源利用率,也節約了經營成本,從而實現整體經濟效率的提高。

二是生產區域專業化。美國國土遼闊、資源豐富,但地區差異明顯,矛盾凸顯。為趨利避害,美國規劃出十個“農業生產區域”,各區根據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生產一到兩種農產品,這種方式既規避了家庭農場因產品結構單一所造成的不利影響,也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多元化。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三是生產合作化。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必然會促進生產分工,進而推進服務專業化,農業服務機構應運而生。農場主通過合同方式,賦予農業服務機構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權利,轉嫁風險,提前鎖定利潤,主動規避市場波動可能造成的損失。

美國的大型農場模式為美國農業的現代化和規模化提供了保障,並促進美國農業成為世界霸主的有力支撐。

德國:數字農業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德國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其農業生產效率非常高。德國農民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德國1個農民可以養活150人,未來,還要達到300人的目標。

這個目標就需要更系統和先進的技術與人次作為支撐,這正是德國農業從機械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的重點。

在數字農業推進中,德國農業對從業者素質也有具體的要求。

在德國成為農民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必須進行農業教育,執證上崗,特殊崗位還需要去國外進修。

除了從業者之外,就是推進“數字農業”的落地。

德國推出“數字農業”解決方案,能在電腦上實時顯示多種生產信息,如某塊土地上種植何種作物、作物接受光照強度如何、土壤中水分和肥料分佈情況,農民可據此優化生產,實現增產增收。

當然,德國的“數字農業”基本理念與“工業4.0”並無二致。通過大數據和雲技術的應用,一塊田地的天氣、土壤、降水、溫度、地理位置等數據上傳到雲端,在雲平臺上進行處理,然後將處理好的數據發送到智能化的大型農業機械上,指揮它們進行精細作業。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另外,德國在開發農業技術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並由大型企業牽頭研發“數字農業”技術。據德國機械和設備製造聯合會的統計,德國去年在農業技術方面的投入為54億歐元。

荷蘭農業:高科技農業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我們從諸多媒體中看到:荷蘭農業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荷蘭,國土面積41864平方千米,只有我國重慶市的一半。但是這個歐洲小國農產品和食品出口額達292.8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法國,進出口總量為世界第三,淨出口為全球第一。花卉生產居世界首位,年出口約50億歐元,佔世界市場的43%。

我們不禁會想:彈丸之地的荷蘭為何有這麼大的成就?高科技。

有業內專家也指出:日本是精細農業,美國是規模化精準農業,以色列是節水灌溉技術領先全球的高科技農業。

而歐洲國家荷蘭,它的農業特色與以色列相似,是高科技農業的典範。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往前追溯70年,即20世紀50年代,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荷蘭農業開始了它的蓬勃發展之路,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沉澱,形成了如今的高科技農業面貌,主要體現在玻璃溫室農業、園藝花卉、生物防控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等方面。

據統計,荷蘭玻璃溫室面積達到16.5萬畝,約佔全世界溫室總面積的1/4,西荷蘭是溫室最集中的地區。玻璃溫室約60%用於花卉生產,40%主要用於果蔬類作物(主要是番茄、甜椒和黃瓜)生產。

我們還發現,荷蘭的玻璃溫室環境控制方面,實現了全部自動化控制,包括光照系統、加溫系統、液體肥料灌溉施肥系統、二氧化碳補充裝置以及機械化採摘、監測系統等。玻璃溫室全面的自動化,加上先進的知識和技術,生產出的作物非常高產,且品質很高,生產出來的農產品也多出口其他國家。

除了溫室技術之外,荷蘭的還有生物防控、檢測技術、大數據運用等等“高尖端”技術,這些技術幫助荷蘭農業成為世界農業的佼佼者。

以色列:精準農業模式

"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作者:陳立耀

每一個企業或者人成功,必定有一套嚴謹的體系或者模式。

農業也不例外。

日本農業、美國農業、德國農業、荷蘭農業、以色列農業、法國農業...他們憑藉先進的模式成為世界農業的領先者。

下面,一起來盤點來這些國家的成為世界農業焦點的農業模式,並且思考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

日本農業:第六產業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說起日本農業,我們會想到日本的農產品品質、生態農業、創意農業、精品農業等。

但日本最厲害的還是第六產業。日本農業的第六產業模式把農業工業服務業打通,並且形成第二和第三產業服務與第一產業的創造性模式。

那麼“第六產業”怎麼來的?

“第六產業”的概念是日本農業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首先提出的。傳統農業屬於第一產業,而現代農業是第六產業。“第六產業”才是徹底的農業產業化。

搞農業的不再只搞種養(第一產業),還要加工農產品 (第二產業)、銷售農產品(深加工)或配套服務(第三產業),這樣才能獲得多環節增值價值。“1+2+3”=6,“1×2×3”=6。這就是“第六產業”的來歷。

那麼,第六產業又有何特點呢?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總的說起來就是4個特點,但這4個特點形成政策和玩法的閉環。

第一,重視“第六產業”發展規劃。從2008年開始,日本相繼出臺了相關法律以及綱要性文件來推動“第六產業”的發展。從政策高度上,佈局第六產業。

第二,突出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六次產業”的基礎是農業,核心是充分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與多重價值,尤其是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

第三,持續加大金融支持“第六產業”力度。為促進農林漁業及給相關“第六產業”提供發展資金,日本持續加大了政策補助和金融支持力度。

第四,注重多類型推進“第六產業”發展。日本現有“第六產業”典型案例呈現的特點,大致分為三大類型:一是發展內容多樣化,二是發展主體多元化,三是發展形式混合化。在發展形式上,“第六產業”的基本形式包括加工、直銷、出口、契約交易、農家餐館、網絡營銷以及研究成果應用,在此基礎上形成由上述多種基本形式進行2項或3項組合發展的混合型模式。

因此,日本農業成為一個產業農業或工業化農業,為農業發展打開了格局。

美國:大農場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一提到美國農業,我們想到的就是大農場模式。

美國的現代化的大型農場:一個農民耕作上千畝土地;用飛機噴灑農藥;用轉基因技術解決病蟲草害問題;在一個縣乃至一個州都種植單一的作物,然後通過長途運輸將所生產的農產品調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另外美國農業生產高度發達且極具競爭力。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不到全國總人口的2%,卻滿足了3億美國人的食物需求,並是全球穀物出口大國,究其原因在於美國搭上了現代家庭農場的早班車。

該模式具有3個特點

一是經營規模化。美國家庭農場逐漸由數量優勢向經營規模優勢過渡,這種逆向發展模式更合乎規模經營的要求。家庭農場告別以往雜亂無序的耕作方式,改為根據不同農產品特性採用相應的生產種植模式,這樣既提升了資源利用率,也節約了經營成本,從而實現整體經濟效率的提高。

二是生產區域專業化。美國國土遼闊、資源豐富,但地區差異明顯,矛盾凸顯。為趨利避害,美國規劃出十個“農業生產區域”,各區根據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生產一到兩種農產品,這種方式既規避了家庭農場因產品結構單一所造成的不利影響,也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多元化。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三是生產合作化。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必然會促進生產分工,進而推進服務專業化,農業服務機構應運而生。農場主通過合同方式,賦予農業服務機構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權利,轉嫁風險,提前鎖定利潤,主動規避市場波動可能造成的損失。

美國的大型農場模式為美國農業的現代化和規模化提供了保障,並促進美國農業成為世界霸主的有力支撐。

德國:數字農業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德國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其農業生產效率非常高。德國農民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德國1個農民可以養活150人,未來,還要達到300人的目標。

這個目標就需要更系統和先進的技術與人次作為支撐,這正是德國農業從機械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的重點。

在數字農業推進中,德國農業對從業者素質也有具體的要求。

在德國成為農民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必須進行農業教育,執證上崗,特殊崗位還需要去國外進修。

除了從業者之外,就是推進“數字農業”的落地。

德國推出“數字農業”解決方案,能在電腦上實時顯示多種生產信息,如某塊土地上種植何種作物、作物接受光照強度如何、土壤中水分和肥料分佈情況,農民可據此優化生產,實現增產增收。

當然,德國的“數字農業”基本理念與“工業4.0”並無二致。通過大數據和雲技術的應用,一塊田地的天氣、土壤、降水、溫度、地理位置等數據上傳到雲端,在雲平臺上進行處理,然後將處理好的數據發送到智能化的大型農業機械上,指揮它們進行精細作業。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另外,德國在開發農業技術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並由大型企業牽頭研發“數字農業”技術。據德國機械和設備製造聯合會的統計,德國去年在農業技術方面的投入為54億歐元。

荷蘭農業:高科技農業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我們從諸多媒體中看到:荷蘭農業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荷蘭,國土面積41864平方千米,只有我國重慶市的一半。但是這個歐洲小國農產品和食品出口額達292.8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法國,進出口總量為世界第三,淨出口為全球第一。花卉生產居世界首位,年出口約50億歐元,佔世界市場的43%。

我們不禁會想:彈丸之地的荷蘭為何有這麼大的成就?高科技。

有業內專家也指出:日本是精細農業,美國是規模化精準農業,以色列是節水灌溉技術領先全球的高科技農業。

而歐洲國家荷蘭,它的農業特色與以色列相似,是高科技農業的典範。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往前追溯70年,即20世紀50年代,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荷蘭農業開始了它的蓬勃發展之路,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沉澱,形成了如今的高科技農業面貌,主要體現在玻璃溫室農業、園藝花卉、生物防控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等方面。

據統計,荷蘭玻璃溫室面積達到16.5萬畝,約佔全世界溫室總面積的1/4,西荷蘭是溫室最集中的地區。玻璃溫室約60%用於花卉生產,40%主要用於果蔬類作物(主要是番茄、甜椒和黃瓜)生產。

我們還發現,荷蘭的玻璃溫室環境控制方面,實現了全部自動化控制,包括光照系統、加溫系統、液體肥料灌溉施肥系統、二氧化碳補充裝置以及機械化採摘、監測系統等。玻璃溫室全面的自動化,加上先進的知識和技術,生產出的作物非常高產,且品質很高,生產出來的農產品也多出口其他國家。

除了溫室技術之外,荷蘭的還有生物防控、檢測技術、大數據運用等等“高尖端”技術,這些技術幫助荷蘭農業成為世界農業的佼佼者。

以色列:精準農業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當今,中國農業經驗者都在學習“以色列農業”。這可能是羨慕吧。

畢竟,以色列資源非常稀少,有一半的土地是沙漠,可耕地面積非常少,水資源非常缺乏。以色列的農業非常發達,農民收入相當高,人均年收入1.8萬美元,一個農業人口可養活90-100人。而且農民對補貼依賴程度很低。

另外,還有一項數據:以色列在勞動生產率達到日本3倍中國12倍美國60%(含季節性農場工人)的同時,耕地生產率是世界最高,達到了美國的近5倍,比以精耕細作著稱的日本和中國還高1/3以上!

這些傲嬌的成績都歸功於色列農業的特色精準農業發展模式,其精準農業技術水平足可以與美國並駕齊驅。

3大精準農業模式

"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作者:陳立耀

每一個企業或者人成功,必定有一套嚴謹的體系或者模式。

農業也不例外。

日本農業、美國農業、德國農業、荷蘭農業、以色列農業、法國農業...他們憑藉先進的模式成為世界農業的領先者。

下面,一起來盤點來這些國家的成為世界農業焦點的農業模式,並且思考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

日本農業:第六產業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說起日本農業,我們會想到日本的農產品品質、生態農業、創意農業、精品農業等。

但日本最厲害的還是第六產業。日本農業的第六產業模式把農業工業服務業打通,並且形成第二和第三產業服務與第一產業的創造性模式。

那麼“第六產業”怎麼來的?

“第六產業”的概念是日本農業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首先提出的。傳統農業屬於第一產業,而現代農業是第六產業。“第六產業”才是徹底的農業產業化。

搞農業的不再只搞種養(第一產業),還要加工農產品 (第二產業)、銷售農產品(深加工)或配套服務(第三產業),這樣才能獲得多環節增值價值。“1+2+3”=6,“1×2×3”=6。這就是“第六產業”的來歷。

那麼,第六產業又有何特點呢?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總的說起來就是4個特點,但這4個特點形成政策和玩法的閉環。

第一,重視“第六產業”發展規劃。從2008年開始,日本相繼出臺了相關法律以及綱要性文件來推動“第六產業”的發展。從政策高度上,佈局第六產業。

第二,突出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六次產業”的基礎是農業,核心是充分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與多重價值,尤其是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

第三,持續加大金融支持“第六產業”力度。為促進農林漁業及給相關“第六產業”提供發展資金,日本持續加大了政策補助和金融支持力度。

第四,注重多類型推進“第六產業”發展。日本現有“第六產業”典型案例呈現的特點,大致分為三大類型:一是發展內容多樣化,二是發展主體多元化,三是發展形式混合化。在發展形式上,“第六產業”的基本形式包括加工、直銷、出口、契約交易、農家餐館、網絡營銷以及研究成果應用,在此基礎上形成由上述多種基本形式進行2項或3項組合發展的混合型模式。

因此,日本農業成為一個產業農業或工業化農業,為農業發展打開了格局。

美國:大農場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一提到美國農業,我們想到的就是大農場模式。

美國的現代化的大型農場:一個農民耕作上千畝土地;用飛機噴灑農藥;用轉基因技術解決病蟲草害問題;在一個縣乃至一個州都種植單一的作物,然後通過長途運輸將所生產的農產品調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另外美國農業生產高度發達且極具競爭力。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不到全國總人口的2%,卻滿足了3億美國人的食物需求,並是全球穀物出口大國,究其原因在於美國搭上了現代家庭農場的早班車。

該模式具有3個特點

一是經營規模化。美國家庭農場逐漸由數量優勢向經營規模優勢過渡,這種逆向發展模式更合乎規模經營的要求。家庭農場告別以往雜亂無序的耕作方式,改為根據不同農產品特性採用相應的生產種植模式,這樣既提升了資源利用率,也節約了經營成本,從而實現整體經濟效率的提高。

二是生產區域專業化。美國國土遼闊、資源豐富,但地區差異明顯,矛盾凸顯。為趨利避害,美國規劃出十個“農業生產區域”,各區根據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生產一到兩種農產品,這種方式既規避了家庭農場因產品結構單一所造成的不利影響,也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多元化。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三是生產合作化。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必然會促進生產分工,進而推進服務專業化,農業服務機構應運而生。農場主通過合同方式,賦予農業服務機構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權利,轉嫁風險,提前鎖定利潤,主動規避市場波動可能造成的損失。

美國的大型農場模式為美國農業的現代化和規模化提供了保障,並促進美國農業成為世界霸主的有力支撐。

德國:數字農業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德國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其農業生產效率非常高。德國農民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德國1個農民可以養活150人,未來,還要達到300人的目標。

這個目標就需要更系統和先進的技術與人次作為支撐,這正是德國農業從機械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的重點。

在數字農業推進中,德國農業對從業者素質也有具體的要求。

在德國成為農民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必須進行農業教育,執證上崗,特殊崗位還需要去國外進修。

除了從業者之外,就是推進“數字農業”的落地。

德國推出“數字農業”解決方案,能在電腦上實時顯示多種生產信息,如某塊土地上種植何種作物、作物接受光照強度如何、土壤中水分和肥料分佈情況,農民可據此優化生產,實現增產增收。

當然,德國的“數字農業”基本理念與“工業4.0”並無二致。通過大數據和雲技術的應用,一塊田地的天氣、土壤、降水、溫度、地理位置等數據上傳到雲端,在雲平臺上進行處理,然後將處理好的數據發送到智能化的大型農業機械上,指揮它們進行精細作業。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另外,德國在開發農業技術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並由大型企業牽頭研發“數字農業”技術。據德國機械和設備製造聯合會的統計,德國去年在農業技術方面的投入為54億歐元。

荷蘭農業:高科技農業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我們從諸多媒體中看到:荷蘭農業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荷蘭,國土面積41864平方千米,只有我國重慶市的一半。但是這個歐洲小國農產品和食品出口額達292.8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法國,進出口總量為世界第三,淨出口為全球第一。花卉生產居世界首位,年出口約50億歐元,佔世界市場的43%。

我們不禁會想:彈丸之地的荷蘭為何有這麼大的成就?高科技。

有業內專家也指出:日本是精細農業,美國是規模化精準農業,以色列是節水灌溉技術領先全球的高科技農業。

而歐洲國家荷蘭,它的農業特色與以色列相似,是高科技農業的典範。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往前追溯70年,即20世紀50年代,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荷蘭農業開始了它的蓬勃發展之路,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沉澱,形成了如今的高科技農業面貌,主要體現在玻璃溫室農業、園藝花卉、生物防控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等方面。

據統計,荷蘭玻璃溫室面積達到16.5萬畝,約佔全世界溫室總面積的1/4,西荷蘭是溫室最集中的地區。玻璃溫室約60%用於花卉生產,40%主要用於果蔬類作物(主要是番茄、甜椒和黃瓜)生產。

我們還發現,荷蘭的玻璃溫室環境控制方面,實現了全部自動化控制,包括光照系統、加溫系統、液體肥料灌溉施肥系統、二氧化碳補充裝置以及機械化採摘、監測系統等。玻璃溫室全面的自動化,加上先進的知識和技術,生產出的作物非常高產,且品質很高,生產出來的農產品也多出口其他國家。

除了溫室技術之外,荷蘭的還有生物防控、檢測技術、大數據運用等等“高尖端”技術,這些技術幫助荷蘭農業成為世界農業的佼佼者。

以色列:精準農業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當今,中國農業經驗者都在學習“以色列農業”。這可能是羨慕吧。

畢竟,以色列資源非常稀少,有一半的土地是沙漠,可耕地面積非常少,水資源非常缺乏。以色列的農業非常發達,農民收入相當高,人均年收入1.8萬美元,一個農業人口可養活90-100人。而且農民對補貼依賴程度很低。

另外,還有一項數據:以色列在勞動生產率達到日本3倍中國12倍美國60%(含季節性農場工人)的同時,耕地生產率是世界最高,達到了美國的近5倍,比以精耕細作著稱的日本和中國還高1/3以上!

這些傲嬌的成績都歸功於色列農業的特色精準農業發展模式,其精準農業技術水平足可以與美國並駕齊驅。

3大精準農業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以色列的精準農業模式體現出:以小博大、以精產多、整體勝於一切

1、發達的自動化溫室控制技術

以色列的溫室技術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完全實現了智能化與自動化,一個溫室大約4000平米,從播種開始到收穫,全過程電腦控制,基本上不需要人力,而且將滴灌技術引入溫室系統,進一步提高了花卉、蔬菜等農作物的產量。截至2012年年底,以色列的溫室花卉種植面積約2000平米,但其產品90%以上用來出口,以較小的產出獲取了較大的收益。

2、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以色列政府大規模進行水利建設,將北部水源引入到沙漠縱深,將地下水抽取連成全國網絡,在此基礎上積極發展節水灌溉技術。滴灌與噴灌是以色列的節水灌溉技術的主要形式,發展到今天,已經是第七代技術,廣泛運用於溫室、沙漠地帶、綠化帶等區域,由於其全國的地下水已經形成了聯網,建立節水灌溉設施相對比較容易。

以色列的汙水處理技術也很發達,所有汙水經過過濾、殺菌處理,用於非食用類作物的灌溉。目前,以色列節水灌溉率達到90%以上,水資源利用率達到了98%,位居世界首位。

3、精確化的育種開發技術及水肥一體化技術

以色列十分重視農作物育種技術的開發與改變,依據市場的需求,不斷開發高效無公害及抗病蟲害農作物種子,利用生物工程技術開發的新品種能夠降低對農藥和化肥的依賴,保證能在自然狀態下生長,其良種開發技術位居世界前列。

以色列在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的同時,還開發出水肥一體化技術,灌溉與施肥同時進行,這種精準技術是建立在對土壤品質及作物生長過程的監測之上,實現了節水、灌溉與平衡施肥的統一化。

以上的以色列3大核心技術,讓以色列農業成為世界學習的典範。

法國農業:合作社服務模式

"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作者:陳立耀

每一個企業或者人成功,必定有一套嚴謹的體系或者模式。

農業也不例外。

日本農業、美國農業、德國農業、荷蘭農業、以色列農業、法國農業...他們憑藉先進的模式成為世界農業的領先者。

下面,一起來盤點來這些國家的成為世界農業焦點的農業模式,並且思考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

日本農業:第六產業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說起日本農業,我們會想到日本的農產品品質、生態農業、創意農業、精品農業等。

但日本最厲害的還是第六產業。日本農業的第六產業模式把農業工業服務業打通,並且形成第二和第三產業服務與第一產業的創造性模式。

那麼“第六產業”怎麼來的?

“第六產業”的概念是日本農業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首先提出的。傳統農業屬於第一產業,而現代農業是第六產業。“第六產業”才是徹底的農業產業化。

搞農業的不再只搞種養(第一產業),還要加工農產品 (第二產業)、銷售農產品(深加工)或配套服務(第三產業),這樣才能獲得多環節增值價值。“1+2+3”=6,“1×2×3”=6。這就是“第六產業”的來歷。

那麼,第六產業又有何特點呢?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總的說起來就是4個特點,但這4個特點形成政策和玩法的閉環。

第一,重視“第六產業”發展規劃。從2008年開始,日本相繼出臺了相關法律以及綱要性文件來推動“第六產業”的發展。從政策高度上,佈局第六產業。

第二,突出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六次產業”的基礎是農業,核心是充分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與多重價值,尤其是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

第三,持續加大金融支持“第六產業”力度。為促進農林漁業及給相關“第六產業”提供發展資金,日本持續加大了政策補助和金融支持力度。

第四,注重多類型推進“第六產業”發展。日本現有“第六產業”典型案例呈現的特點,大致分為三大類型:一是發展內容多樣化,二是發展主體多元化,三是發展形式混合化。在發展形式上,“第六產業”的基本形式包括加工、直銷、出口、契約交易、農家餐館、網絡營銷以及研究成果應用,在此基礎上形成由上述多種基本形式進行2項或3項組合發展的混合型模式。

因此,日本農業成為一個產業農業或工業化農業,為農業發展打開了格局。

美國:大農場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一提到美國農業,我們想到的就是大農場模式。

美國的現代化的大型農場:一個農民耕作上千畝土地;用飛機噴灑農藥;用轉基因技術解決病蟲草害問題;在一個縣乃至一個州都種植單一的作物,然後通過長途運輸將所生產的農產品調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另外美國農業生產高度發達且極具競爭力。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不到全國總人口的2%,卻滿足了3億美國人的食物需求,並是全球穀物出口大國,究其原因在於美國搭上了現代家庭農場的早班車。

該模式具有3個特點

一是經營規模化。美國家庭農場逐漸由數量優勢向經營規模優勢過渡,這種逆向發展模式更合乎規模經營的要求。家庭農場告別以往雜亂無序的耕作方式,改為根據不同農產品特性採用相應的生產種植模式,這樣既提升了資源利用率,也節約了經營成本,從而實現整體經濟效率的提高。

二是生產區域專業化。美國國土遼闊、資源豐富,但地區差異明顯,矛盾凸顯。為趨利避害,美國規劃出十個“農業生產區域”,各區根據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生產一到兩種農產品,這種方式既規避了家庭農場因產品結構單一所造成的不利影響,也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多元化。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三是生產合作化。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必然會促進生產分工,進而推進服務專業化,農業服務機構應運而生。農場主通過合同方式,賦予農業服務機構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權利,轉嫁風險,提前鎖定利潤,主動規避市場波動可能造成的損失。

美國的大型農場模式為美國農業的現代化和規模化提供了保障,並促進美國農業成為世界霸主的有力支撐。

德國:數字農業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德國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其農業生產效率非常高。德國農民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德國1個農民可以養活150人,未來,還要達到300人的目標。

這個目標就需要更系統和先進的技術與人次作為支撐,這正是德國農業從機械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的重點。

在數字農業推進中,德國農業對從業者素質也有具體的要求。

在德國成為農民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必須進行農業教育,執證上崗,特殊崗位還需要去國外進修。

除了從業者之外,就是推進“數字農業”的落地。

德國推出“數字農業”解決方案,能在電腦上實時顯示多種生產信息,如某塊土地上種植何種作物、作物接受光照強度如何、土壤中水分和肥料分佈情況,農民可據此優化生產,實現增產增收。

當然,德國的“數字農業”基本理念與“工業4.0”並無二致。通過大數據和雲技術的應用,一塊田地的天氣、土壤、降水、溫度、地理位置等數據上傳到雲端,在雲平臺上進行處理,然後將處理好的數據發送到智能化的大型農業機械上,指揮它們進行精細作業。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另外,德國在開發農業技術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並由大型企業牽頭研發“數字農業”技術。據德國機械和設備製造聯合會的統計,德國去年在農業技術方面的投入為54億歐元。

荷蘭農業:高科技農業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我們從諸多媒體中看到:荷蘭農業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荷蘭,國土面積41864平方千米,只有我國重慶市的一半。但是這個歐洲小國農產品和食品出口額達292.8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法國,進出口總量為世界第三,淨出口為全球第一。花卉生產居世界首位,年出口約50億歐元,佔世界市場的43%。

我們不禁會想:彈丸之地的荷蘭為何有這麼大的成就?高科技。

有業內專家也指出:日本是精細農業,美國是規模化精準農業,以色列是節水灌溉技術領先全球的高科技農業。

而歐洲國家荷蘭,它的農業特色與以色列相似,是高科技農業的典範。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往前追溯70年,即20世紀50年代,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荷蘭農業開始了它的蓬勃發展之路,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沉澱,形成了如今的高科技農業面貌,主要體現在玻璃溫室農業、園藝花卉、生物防控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等方面。

據統計,荷蘭玻璃溫室面積達到16.5萬畝,約佔全世界溫室總面積的1/4,西荷蘭是溫室最集中的地區。玻璃溫室約60%用於花卉生產,40%主要用於果蔬類作物(主要是番茄、甜椒和黃瓜)生產。

我們還發現,荷蘭的玻璃溫室環境控制方面,實現了全部自動化控制,包括光照系統、加溫系統、液體肥料灌溉施肥系統、二氧化碳補充裝置以及機械化採摘、監測系統等。玻璃溫室全面的自動化,加上先進的知識和技術,生產出的作物非常高產,且品質很高,生產出來的農產品也多出口其他國家。

除了溫室技術之外,荷蘭的還有生物防控、檢測技術、大數據運用等等“高尖端”技術,這些技術幫助荷蘭農業成為世界農業的佼佼者。

以色列:精準農業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當今,中國農業經驗者都在學習“以色列農業”。這可能是羨慕吧。

畢竟,以色列資源非常稀少,有一半的土地是沙漠,可耕地面積非常少,水資源非常缺乏。以色列的農業非常發達,農民收入相當高,人均年收入1.8萬美元,一個農業人口可養活90-100人。而且農民對補貼依賴程度很低。

另外,還有一項數據:以色列在勞動生產率達到日本3倍中國12倍美國60%(含季節性農場工人)的同時,耕地生產率是世界最高,達到了美國的近5倍,比以精耕細作著稱的日本和中國還高1/3以上!

這些傲嬌的成績都歸功於色列農業的特色精準農業發展模式,其精準農業技術水平足可以與美國並駕齊驅。

3大精準農業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以色列的精準農業模式體現出:以小博大、以精產多、整體勝於一切

1、發達的自動化溫室控制技術

以色列的溫室技術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完全實現了智能化與自動化,一個溫室大約4000平米,從播種開始到收穫,全過程電腦控制,基本上不需要人力,而且將滴灌技術引入溫室系統,進一步提高了花卉、蔬菜等農作物的產量。截至2012年年底,以色列的溫室花卉種植面積約2000平米,但其產品90%以上用來出口,以較小的產出獲取了較大的收益。

2、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以色列政府大規模進行水利建設,將北部水源引入到沙漠縱深,將地下水抽取連成全國網絡,在此基礎上積極發展節水灌溉技術。滴灌與噴灌是以色列的節水灌溉技術的主要形式,發展到今天,已經是第七代技術,廣泛運用於溫室、沙漠地帶、綠化帶等區域,由於其全國的地下水已經形成了聯網,建立節水灌溉設施相對比較容易。

以色列的汙水處理技術也很發達,所有汙水經過過濾、殺菌處理,用於非食用類作物的灌溉。目前,以色列節水灌溉率達到90%以上,水資源利用率達到了98%,位居世界首位。

3、精確化的育種開發技術及水肥一體化技術

以色列十分重視農作物育種技術的開發與改變,依據市場的需求,不斷開發高效無公害及抗病蟲害農作物種子,利用生物工程技術開發的新品種能夠降低對農藥和化肥的依賴,保證能在自然狀態下生長,其良種開發技術位居世界前列。

以色列在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的同時,還開發出水肥一體化技術,灌溉與施肥同時進行,這種精準技術是建立在對土壤品質及作物生長過程的監測之上,實現了節水、灌溉與平衡施肥的統一化。

以上的以色列3大核心技術,讓以色列農業成為世界學習的典範。

法國農業:合作社服務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法國自然氣候條件優越,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它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第二大農業食品出口國。其農業專業化與科技化程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很多人都覺得法國的休閒農業很牛逼,但根源是法國的合作社模式的成功。

有藍皮書指出:法國有1.3萬個農業合作社,有3800家農業合作企業,90%的農民都參加了合作社。”

雖然,法國的農業合作組織形式多樣,數目繁雜,但各組織均有清晰的自身職能定位,並帶有半官方色彩。由於農業合作組織存在形式靈活,多數處在與農民交流的“第一線”,為法國農業發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作者:陳立耀

每一個企業或者人成功,必定有一套嚴謹的體系或者模式。

農業也不例外。

日本農業、美國農業、德國農業、荷蘭農業、以色列農業、法國農業...他們憑藉先進的模式成為世界農業的領先者。

下面,一起來盤點來這些國家的成為世界農業焦點的農業模式,並且思考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

日本農業:第六產業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說起日本農業,我們會想到日本的農產品品質、生態農業、創意農業、精品農業等。

但日本最厲害的還是第六產業。日本農業的第六產業模式把農業工業服務業打通,並且形成第二和第三產業服務與第一產業的創造性模式。

那麼“第六產業”怎麼來的?

“第六產業”的概念是日本農業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首先提出的。傳統農業屬於第一產業,而現代農業是第六產業。“第六產業”才是徹底的農業產業化。

搞農業的不再只搞種養(第一產業),還要加工農產品 (第二產業)、銷售農產品(深加工)或配套服務(第三產業),這樣才能獲得多環節增值價值。“1+2+3”=6,“1×2×3”=6。這就是“第六產業”的來歷。

那麼,第六產業又有何特點呢?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總的說起來就是4個特點,但這4個特點形成政策和玩法的閉環。

第一,重視“第六產業”發展規劃。從2008年開始,日本相繼出臺了相關法律以及綱要性文件來推動“第六產業”的發展。從政策高度上,佈局第六產業。

第二,突出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六次產業”的基礎是農業,核心是充分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與多重價值,尤其是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

第三,持續加大金融支持“第六產業”力度。為促進農林漁業及給相關“第六產業”提供發展資金,日本持續加大了政策補助和金融支持力度。

第四,注重多類型推進“第六產業”發展。日本現有“第六產業”典型案例呈現的特點,大致分為三大類型:一是發展內容多樣化,二是發展主體多元化,三是發展形式混合化。在發展形式上,“第六產業”的基本形式包括加工、直銷、出口、契約交易、農家餐館、網絡營銷以及研究成果應用,在此基礎上形成由上述多種基本形式進行2項或3項組合發展的混合型模式。

因此,日本農業成為一個產業農業或工業化農業,為農業發展打開了格局。

美國:大農場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一提到美國農業,我們想到的就是大農場模式。

美國的現代化的大型農場:一個農民耕作上千畝土地;用飛機噴灑農藥;用轉基因技術解決病蟲草害問題;在一個縣乃至一個州都種植單一的作物,然後通過長途運輸將所生產的農產品調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另外美國農業生產高度發達且極具競爭力。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不到全國總人口的2%,卻滿足了3億美國人的食物需求,並是全球穀物出口大國,究其原因在於美國搭上了現代家庭農場的早班車。

該模式具有3個特點

一是經營規模化。美國家庭農場逐漸由數量優勢向經營規模優勢過渡,這種逆向發展模式更合乎規模經營的要求。家庭農場告別以往雜亂無序的耕作方式,改為根據不同農產品特性採用相應的生產種植模式,這樣既提升了資源利用率,也節約了經營成本,從而實現整體經濟效率的提高。

二是生產區域專業化。美國國土遼闊、資源豐富,但地區差異明顯,矛盾凸顯。為趨利避害,美國規劃出十個“農業生產區域”,各區根據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生產一到兩種農產品,這種方式既規避了家庭農場因產品結構單一所造成的不利影響,也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多元化。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三是生產合作化。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必然會促進生產分工,進而推進服務專業化,農業服務機構應運而生。農場主通過合同方式,賦予農業服務機構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權利,轉嫁風險,提前鎖定利潤,主動規避市場波動可能造成的損失。

美國的大型農場模式為美國農業的現代化和規模化提供了保障,並促進美國農業成為世界霸主的有力支撐。

德國:數字農業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德國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其農業生產效率非常高。德國農民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德國1個農民可以養活150人,未來,還要達到300人的目標。

這個目標就需要更系統和先進的技術與人次作為支撐,這正是德國農業從機械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的重點。

在數字農業推進中,德國農業對從業者素質也有具體的要求。

在德國成為農民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必須進行農業教育,執證上崗,特殊崗位還需要去國外進修。

除了從業者之外,就是推進“數字農業”的落地。

德國推出“數字農業”解決方案,能在電腦上實時顯示多種生產信息,如某塊土地上種植何種作物、作物接受光照強度如何、土壤中水分和肥料分佈情況,農民可據此優化生產,實現增產增收。

當然,德國的“數字農業”基本理念與“工業4.0”並無二致。通過大數據和雲技術的應用,一塊田地的天氣、土壤、降水、溫度、地理位置等數據上傳到雲端,在雲平臺上進行處理,然後將處理好的數據發送到智能化的大型農業機械上,指揮它們進行精細作業。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另外,德國在開發農業技術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並由大型企業牽頭研發“數字農業”技術。據德國機械和設備製造聯合會的統計,德國去年在農業技術方面的投入為54億歐元。

荷蘭農業:高科技農業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我們從諸多媒體中看到:荷蘭農業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荷蘭,國土面積41864平方千米,只有我國重慶市的一半。但是這個歐洲小國農產品和食品出口額達292.8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法國,進出口總量為世界第三,淨出口為全球第一。花卉生產居世界首位,年出口約50億歐元,佔世界市場的43%。

我們不禁會想:彈丸之地的荷蘭為何有這麼大的成就?高科技。

有業內專家也指出:日本是精細農業,美國是規模化精準農業,以色列是節水灌溉技術領先全球的高科技農業。

而歐洲國家荷蘭,它的農業特色與以色列相似,是高科技農業的典範。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往前追溯70年,即20世紀50年代,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荷蘭農業開始了它的蓬勃發展之路,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沉澱,形成了如今的高科技農業面貌,主要體現在玻璃溫室農業、園藝花卉、生物防控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等方面。

據統計,荷蘭玻璃溫室面積達到16.5萬畝,約佔全世界溫室總面積的1/4,西荷蘭是溫室最集中的地區。玻璃溫室約60%用於花卉生產,40%主要用於果蔬類作物(主要是番茄、甜椒和黃瓜)生產。

我們還發現,荷蘭的玻璃溫室環境控制方面,實現了全部自動化控制,包括光照系統、加溫系統、液體肥料灌溉施肥系統、二氧化碳補充裝置以及機械化採摘、監測系統等。玻璃溫室全面的自動化,加上先進的知識和技術,生產出的作物非常高產,且品質很高,生產出來的農產品也多出口其他國家。

除了溫室技術之外,荷蘭的還有生物防控、檢測技術、大數據運用等等“高尖端”技術,這些技術幫助荷蘭農業成為世界農業的佼佼者。

以色列:精準農業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當今,中國農業經驗者都在學習“以色列農業”。這可能是羨慕吧。

畢竟,以色列資源非常稀少,有一半的土地是沙漠,可耕地面積非常少,水資源非常缺乏。以色列的農業非常發達,農民收入相當高,人均年收入1.8萬美元,一個農業人口可養活90-100人。而且農民對補貼依賴程度很低。

另外,還有一項數據:以色列在勞動生產率達到日本3倍中國12倍美國60%(含季節性農場工人)的同時,耕地生產率是世界最高,達到了美國的近5倍,比以精耕細作著稱的日本和中國還高1/3以上!

這些傲嬌的成績都歸功於色列農業的特色精準農業發展模式,其精準農業技術水平足可以與美國並駕齊驅。

3大精準農業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以色列的精準農業模式體現出:以小博大、以精產多、整體勝於一切

1、發達的自動化溫室控制技術

以色列的溫室技術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完全實現了智能化與自動化,一個溫室大約4000平米,從播種開始到收穫,全過程電腦控制,基本上不需要人力,而且將滴灌技術引入溫室系統,進一步提高了花卉、蔬菜等農作物的產量。截至2012年年底,以色列的溫室花卉種植面積約2000平米,但其產品90%以上用來出口,以較小的產出獲取了較大的收益。

2、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以色列政府大規模進行水利建設,將北部水源引入到沙漠縱深,將地下水抽取連成全國網絡,在此基礎上積極發展節水灌溉技術。滴灌與噴灌是以色列的節水灌溉技術的主要形式,發展到今天,已經是第七代技術,廣泛運用於溫室、沙漠地帶、綠化帶等區域,由於其全國的地下水已經形成了聯網,建立節水灌溉設施相對比較容易。

以色列的汙水處理技術也很發達,所有汙水經過過濾、殺菌處理,用於非食用類作物的灌溉。目前,以色列節水灌溉率達到90%以上,水資源利用率達到了98%,位居世界首位。

3、精確化的育種開發技術及水肥一體化技術

以色列十分重視農作物育種技術的開發與改變,依據市場的需求,不斷開發高效無公害及抗病蟲害農作物種子,利用生物工程技術開發的新品種能夠降低對農藥和化肥的依賴,保證能在自然狀態下生長,其良種開發技術位居世界前列。

以色列在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的同時,還開發出水肥一體化技術,灌溉與施肥同時進行,這種精準技術是建立在對土壤品質及作物生長過程的監測之上,實現了節水、灌溉與平衡施肥的統一化。

以上的以色列3大核心技術,讓以色列農業成為世界學習的典範。

法國農業:合作社服務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法國自然氣候條件優越,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它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第二大農業食品出口國。其農業專業化與科技化程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很多人都覺得法國的休閒農業很牛逼,但根源是法國的合作社模式的成功。

有藍皮書指出:法國有1.3萬個農業合作社,有3800家農業合作企業,90%的農民都參加了合作社。”

雖然,法國的農業合作組織形式多樣,數目繁雜,但各組織均有清晰的自身職能定位,並帶有半官方色彩。由於農業合作組織存在形式靈活,多數處在與農民交流的“第一線”,為法國農業發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目前,農業合作社已經融入到法國農業和食品行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後的各個環節,不僅是法國農業和食品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與流通、農業技術與農業機械的推廣、農村社會化服務等方面均起著決定性作用,在農業教育與培訓、農業信貸與農業保險、農民社會保險等方面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合作社的服務功能幫助農民解決困難,其中有3點服務跟關鍵。

1、集中資源降低成本:農業合作社服務內容由傳統的生產資料購買、農產品銷售、為社員提供技術與信息拓展到加工、儲藏、運輸、貿易、金融與保險等更廣闊的領域,形成了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僅為社員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各個環節的全方位服務,還使社員節約了生產經營成本。

2、維護農民利益:農業合作社連接了農產品生產與銷售,農民通過農業合作社以團體的力量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並且通過議價的方式影響農產品市場價格,增強農民的市場話語權,維護農民的經濟利益。

3、分工明確:農業合作社與家庭農場之間既獨立又合作的雙層經營結構,實現了農工商一條龍、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的模式。其中,家庭農場負責農業種植和生產,而合作社則主要負責在產前、產中提供農業生產服務,產後負責運輸與銷售。

所以,法國農業在農業體制和功能上取得了先進,這種先進的管理體制為法國休閒農業和現代化農業進行賦能。

"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作者:陳立耀

每一個企業或者人成功,必定有一套嚴謹的體系或者模式。

農業也不例外。

日本農業、美國農業、德國農業、荷蘭農業、以色列農業、法國農業...他們憑藉先進的模式成為世界農業的領先者。

下面,一起來盤點來這些國家的成為世界農業焦點的農業模式,並且思考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

日本農業:第六產業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說起日本農業,我們會想到日本的農產品品質、生態農業、創意農業、精品農業等。

但日本最厲害的還是第六產業。日本農業的第六產業模式把農業工業服務業打通,並且形成第二和第三產業服務與第一產業的創造性模式。

那麼“第六產業”怎麼來的?

“第六產業”的概念是日本農業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首先提出的。傳統農業屬於第一產業,而現代農業是第六產業。“第六產業”才是徹底的農業產業化。

搞農業的不再只搞種養(第一產業),還要加工農產品 (第二產業)、銷售農產品(深加工)或配套服務(第三產業),這樣才能獲得多環節增值價值。“1+2+3”=6,“1×2×3”=6。這就是“第六產業”的來歷。

那麼,第六產業又有何特點呢?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總的說起來就是4個特點,但這4個特點形成政策和玩法的閉環。

第一,重視“第六產業”發展規劃。從2008年開始,日本相繼出臺了相關法律以及綱要性文件來推動“第六產業”的發展。從政策高度上,佈局第六產業。

第二,突出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六次產業”的基礎是農業,核心是充分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與多重價值,尤其是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

第三,持續加大金融支持“第六產業”力度。為促進農林漁業及給相關“第六產業”提供發展資金,日本持續加大了政策補助和金融支持力度。

第四,注重多類型推進“第六產業”發展。日本現有“第六產業”典型案例呈現的特點,大致分為三大類型:一是發展內容多樣化,二是發展主體多元化,三是發展形式混合化。在發展形式上,“第六產業”的基本形式包括加工、直銷、出口、契約交易、農家餐館、網絡營銷以及研究成果應用,在此基礎上形成由上述多種基本形式進行2項或3項組合發展的混合型模式。

因此,日本農業成為一個產業農業或工業化農業,為農業發展打開了格局。

美國:大農場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一提到美國農業,我們想到的就是大農場模式。

美國的現代化的大型農場:一個農民耕作上千畝土地;用飛機噴灑農藥;用轉基因技術解決病蟲草害問題;在一個縣乃至一個州都種植單一的作物,然後通過長途運輸將所生產的農產品調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另外美國農業生產高度發達且極具競爭力。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不到全國總人口的2%,卻滿足了3億美國人的食物需求,並是全球穀物出口大國,究其原因在於美國搭上了現代家庭農場的早班車。

該模式具有3個特點

一是經營規模化。美國家庭農場逐漸由數量優勢向經營規模優勢過渡,這種逆向發展模式更合乎規模經營的要求。家庭農場告別以往雜亂無序的耕作方式,改為根據不同農產品特性採用相應的生產種植模式,這樣既提升了資源利用率,也節約了經營成本,從而實現整體經濟效率的提高。

二是生產區域專業化。美國國土遼闊、資源豐富,但地區差異明顯,矛盾凸顯。為趨利避害,美國規劃出十個“農業生產區域”,各區根據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生產一到兩種農產品,這種方式既規避了家庭農場因產品結構單一所造成的不利影響,也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多元化。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三是生產合作化。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必然會促進生產分工,進而推進服務專業化,農業服務機構應運而生。農場主通過合同方式,賦予農業服務機構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權利,轉嫁風險,提前鎖定利潤,主動規避市場波動可能造成的損失。

美國的大型農場模式為美國農業的現代化和規模化提供了保障,並促進美國農業成為世界霸主的有力支撐。

德國:數字農業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德國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其農業生產效率非常高。德國農民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德國1個農民可以養活150人,未來,還要達到300人的目標。

這個目標就需要更系統和先進的技術與人次作為支撐,這正是德國農業從機械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的重點。

在數字農業推進中,德國農業對從業者素質也有具體的要求。

在德國成為農民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必須進行農業教育,執證上崗,特殊崗位還需要去國外進修。

除了從業者之外,就是推進“數字農業”的落地。

德國推出“數字農業”解決方案,能在電腦上實時顯示多種生產信息,如某塊土地上種植何種作物、作物接受光照強度如何、土壤中水分和肥料分佈情況,農民可據此優化生產,實現增產增收。

當然,德國的“數字農業”基本理念與“工業4.0”並無二致。通過大數據和雲技術的應用,一塊田地的天氣、土壤、降水、溫度、地理位置等數據上傳到雲端,在雲平臺上進行處理,然後將處理好的數據發送到智能化的大型農業機械上,指揮它們進行精細作業。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另外,德國在開發農業技術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並由大型企業牽頭研發“數字農業”技術。據德國機械和設備製造聯合會的統計,德國去年在農業技術方面的投入為54億歐元。

荷蘭農業:高科技農業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我們從諸多媒體中看到:荷蘭農業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荷蘭,國土面積41864平方千米,只有我國重慶市的一半。但是這個歐洲小國農產品和食品出口額達292.8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法國,進出口總量為世界第三,淨出口為全球第一。花卉生產居世界首位,年出口約50億歐元,佔世界市場的43%。

我們不禁會想:彈丸之地的荷蘭為何有這麼大的成就?高科技。

有業內專家也指出:日本是精細農業,美國是規模化精準農業,以色列是節水灌溉技術領先全球的高科技農業。

而歐洲國家荷蘭,它的農業特色與以色列相似,是高科技農業的典範。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往前追溯70年,即20世紀50年代,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荷蘭農業開始了它的蓬勃發展之路,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沉澱,形成了如今的高科技農業面貌,主要體現在玻璃溫室農業、園藝花卉、生物防控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等方面。

據統計,荷蘭玻璃溫室面積達到16.5萬畝,約佔全世界溫室總面積的1/4,西荷蘭是溫室最集中的地區。玻璃溫室約60%用於花卉生產,40%主要用於果蔬類作物(主要是番茄、甜椒和黃瓜)生產。

我們還發現,荷蘭的玻璃溫室環境控制方面,實現了全部自動化控制,包括光照系統、加溫系統、液體肥料灌溉施肥系統、二氧化碳補充裝置以及機械化採摘、監測系統等。玻璃溫室全面的自動化,加上先進的知識和技術,生產出的作物非常高產,且品質很高,生產出來的農產品也多出口其他國家。

除了溫室技術之外,荷蘭的還有生物防控、檢測技術、大數據運用等等“高尖端”技術,這些技術幫助荷蘭農業成為世界農業的佼佼者。

以色列:精準農業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當今,中國農業經驗者都在學習“以色列農業”。這可能是羨慕吧。

畢竟,以色列資源非常稀少,有一半的土地是沙漠,可耕地面積非常少,水資源非常缺乏。以色列的農業非常發達,農民收入相當高,人均年收入1.8萬美元,一個農業人口可養活90-100人。而且農民對補貼依賴程度很低。

另外,還有一項數據:以色列在勞動生產率達到日本3倍中國12倍美國60%(含季節性農場工人)的同時,耕地生產率是世界最高,達到了美國的近5倍,比以精耕細作著稱的日本和中國還高1/3以上!

這些傲嬌的成績都歸功於色列農業的特色精準農業發展模式,其精準農業技術水平足可以與美國並駕齊驅。

3大精準農業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以色列的精準農業模式體現出:以小博大、以精產多、整體勝於一切

1、發達的自動化溫室控制技術

以色列的溫室技術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完全實現了智能化與自動化,一個溫室大約4000平米,從播種開始到收穫,全過程電腦控制,基本上不需要人力,而且將滴灌技術引入溫室系統,進一步提高了花卉、蔬菜等農作物的產量。截至2012年年底,以色列的溫室花卉種植面積約2000平米,但其產品90%以上用來出口,以較小的產出獲取了較大的收益。

2、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以色列政府大規模進行水利建設,將北部水源引入到沙漠縱深,將地下水抽取連成全國網絡,在此基礎上積極發展節水灌溉技術。滴灌與噴灌是以色列的節水灌溉技術的主要形式,發展到今天,已經是第七代技術,廣泛運用於溫室、沙漠地帶、綠化帶等區域,由於其全國的地下水已經形成了聯網,建立節水灌溉設施相對比較容易。

以色列的汙水處理技術也很發達,所有汙水經過過濾、殺菌處理,用於非食用類作物的灌溉。目前,以色列節水灌溉率達到90%以上,水資源利用率達到了98%,位居世界首位。

3、精確化的育種開發技術及水肥一體化技術

以色列十分重視農作物育種技術的開發與改變,依據市場的需求,不斷開發高效無公害及抗病蟲害農作物種子,利用生物工程技術開發的新品種能夠降低對農藥和化肥的依賴,保證能在自然狀態下生長,其良種開發技術位居世界前列。

以色列在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的同時,還開發出水肥一體化技術,灌溉與施肥同時進行,這種精準技術是建立在對土壤品質及作物生長過程的監測之上,實現了節水、灌溉與平衡施肥的統一化。

以上的以色列3大核心技術,讓以色列農業成為世界學習的典範。

法國農業:合作社服務模式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法國自然氣候條件優越,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它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第二大農業食品出口國。其農業專業化與科技化程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很多人都覺得法國的休閒農業很牛逼,但根源是法國的合作社模式的成功。

有藍皮書指出:法國有1.3萬個農業合作社,有3800家農業合作企業,90%的農民都參加了合作社。”

雖然,法國的農業合作組織形式多樣,數目繁雜,但各組織均有清晰的自身職能定位,並帶有半官方色彩。由於農業合作組織存在形式靈活,多數處在與農民交流的“第一線”,為法國農業發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目前,農業合作社已經融入到法國農業和食品行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後的各個環節,不僅是法國農業和食品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與流通、農業技術與農業機械的推廣、農村社會化服務等方面均起著決定性作用,在農業教育與培訓、農業信貸與農業保險、農民社會保險等方面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合作社的服務功能幫助農民解決困難,其中有3點服務跟關鍵。

1、集中資源降低成本:農業合作社服務內容由傳統的生產資料購買、農產品銷售、為社員提供技術與信息拓展到加工、儲藏、運輸、貿易、金融與保險等更廣闊的領域,形成了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僅為社員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各個環節的全方位服務,還使社員節約了生產經營成本。

2、維護農民利益:農業合作社連接了農產品生產與銷售,農民通過農業合作社以團體的力量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並且通過議價的方式影響農產品市場價格,增強農民的市場話語權,維護農民的經濟利益。

3、分工明確:農業合作社與家庭農場之間既獨立又合作的雙層經營結構,實現了農工商一條龍、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的模式。其中,家庭農場負責農業種植和生產,而合作社則主要負責在產前、產中提供農業生產服務,產後負責運輸與銷售。

所以,法國農業在農業體制和功能上取得了先進,這種先進的管理體制為法國休閒農業和現代化農業進行賦能。

中國農業需要向誰學習?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農業等6大獨特模式

那麼,站在世界看中國農業,我認為有3點值得思考:

1、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用農業現代化來解決農業經營問題、生產問題、銷售問題。

2、提高經營利潤。這是經營主體生產之本。在固定面積裡,生產出更多農產品或者利潤才是農業“能賺錢”的出路。

3、解決人才問題。農業現代化一切都歸功於人,農業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服務農業。否則,一切都是“虛幻”的設想。

但,這些國家層面都在佈局,比如鄉村振興、返現產業、農業現代化、土地改革...未來,還是有所期待的。

來源:農業行業觀察(ID:nyguancha)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