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新農人的生態農業:產量減半卻效益翻番

農業 三農 種植業 農民 新華網 2017-06-07

新華社長春5月29日電(記者郭翔)端午時節,東北水稻種植接近尾聲,吉林省輝南縣“三和農場”1500畝稻田已是綠意盎然。“從有機肥到生物防蟲,從選用優質稻種到監測土壤水源,別人說我們種水稻偏執。”“三和農場”負責人閆坤和馮齊君都是“80後”,雖然稻米產量只有周邊農民的一半,但畝均收益卻能高出一倍多。

閆坤和馮齊君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閨蜜,大學畢業後分別進入知名金融企業和汽車企業就職,收入頗豐。2013年,二人發現有機農業中的商機,一起辭掉高薪工作成立公司,進入有機水稻種植領域創業。“投資人和我們想通過有機農業來實現心中的食品安全夢、田園夢。”馮齊君說。

“我們種地是‘菜鳥’,但更瞭解城市消費者,能把更多的信息、新理念帶到農村。”閆坤和馮齊君通過一年多的前期調查,決定與吉林省輝南縣興德村水稻合作社聯合,從百餘位農民手中流轉1500畝稻田集約經營,成立“三和農場”。

黑土地肥沃、松花江水系灌溉、積溫等氣候條件卓越、周邊幾十公里無汙染工業……閆坤說,這片稻田搞生態農業的“硬件”出色,高標準種植才能不辜負這麼好的自然條件,“例如我們採用‘鴨稻共作’,利用鴨子除草,再輔以人工除草,避免施用除草劑等農藥。”

施用有機肥、人工除草、生物防蟲、“鴨稻共作”,“我們每畝地的總成本近5000元,是周邊農民的三倍,產量卻只有他們的一半。”農場種植負責人國洪義是興德村的種田能手,“但我們售價高,正常水稻每斤1.6元左右,農民每畝純收益1500元左右,我們每斤大米售價21元多,純收益4000多元。”“80後”新農人讓國洪義看到了品質帶來的溢價空間。國洪義笑著說:“這就是農業供給側改革。”

儘管插秧剛結束,但“三和農場”預計在今年秋季上市的大米大部分已被訂購。“採取線上和線下銷售,線上我們是‘私人訂製’模式,客戶能夠全程監控所認養的稻田。”閆坤說。一塊塊的稻田裡豎立著小牌子,寫著認養者的名字、認養面積、預計收成和收割日期。

閆坤和馮齊君通過實踐正在把生態優勢轉化為效益優勢,但她們更希望能把生態農業的理念滲透給黑土地上的普通農民,讓好山好水好地變成農民致富的“金山銀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