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涪城:創新編制制度管理

農村改革 經濟 時政 中國經濟時報 中國經濟時報 2017-09-06

本報記者 唐平

王荔 曹坤 王星梅

“引入機動核編機制,推進編制資源由靜態管理轉向動態調控。”今年以來,四川綿陽涪城區創新編制保障機制,合理用編、科學用編,在編制調控中既做“減法”又做“加法”,既有“常量”又有“變量”,全力開源節流,讓編制資源更好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

今年3月,綿陽市涪城區出臺了《涪城區人員編制動態調整管理制度》,在全市率先打破編制“一核終身”模式,創新推行“基本編制+機動編制”管理模式,對全區各行政事業單位既發編制按10%比例開展了統一收編,以保障機動編制庫存充足。目前,全區共計收回行政編制63名、事業編制222名。

與此同時,充分發揮編制資源的調配作用,推行機動編制管理模式,將單位富餘人員以不轉編制的形式安排至工作量大、人手緊缺的部門崗位。先後為招商引資、扶貧開發等經濟發展重點部門增核機動編制26名;在教育系統施行“總量管理+動態調整”的辦法,目前已完成區內教師調動14人等問題。

“大股室”制是涪城區優化機構調整的舉措之一,在精簡效能的前提下,按照“建一撤一”的原則,嚴格規範內設機構設置標準,按照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兩類進行精確劃分,將內設機構的設置控制在制度之內。該區先後對部分佈局結構不合理、職能職責交叉相近或弱化、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適應的機構,採取撤、並、減等方式進行資源整合,有效解決了股室間職責交叉、編制和人員較少、對上銜接效果不佳等突出問題。

“進一步優化編制工作運行機制,把有限的編制資源向經濟社會發展一線、保障改善民生和維護社會穩定等重點領域傾斜,著力破解制約改革發展的保障性難題,實現編制資源使用效益最大化。”涪城區編委相關負責人如是表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