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石痴”的奇石緣

農村 農村改革 李春 博物館 三明日報 2017-03-30

大田“石痴”的奇石緣

李春孟介紹鎮館之寶“北京猿人”。

大田“石痴”的奇石緣

深山小溪覓石忙。

●三明日報大田記者站 鄭宗棲 文/圖

認識李春孟的人都說他是個“石痴”,鍾情於石,痴心於石,藏有1000多方的奇石。有人說他“玩物喪志”,他卻說,玩的是一種靈魂、一種精神、一種意志和意念,在把玩中收穫快樂……

覓石:八方奔波

走進位於大田黨校的巖城奇石館,架子上,書櫃裡,甚至是牆角邊,琳琅滿目的盡是一方方精美的石頭,有的色彩斑斕紋理鮮明,有的素雅清致溫潤人心,有的靈動逸緻行雲流水……

“別小瞧了這些石頭,石雖不能言,但每一方都是有生命的。”館主李春孟指著牆角邊一堆還來不及處理的石頭說,“這些石頭沒有經過雕琢,沒有粉飾,還保留著天然的本真,等有閒情逸致的時候再去‘侍候’它們。”

李春孟說,一開始接觸石頭時,純粹是因為好玩。2005年,他在老家建設鎮經營花圃,感覺花架上空空的,想找一些石頭裝飾一下。他找來一輛三輪摩托車到鄰村的河灘去撿石頭。“當時,還不懂得石頭美在何處,只要色彩豐富、石形較好的都一股腦兒地往車上搬。”李春孟說,幾年下來,他撿了好幾車的石頭,請懂行的人來看,結果幾乎都是“廢石”。

石頭是廢了,功夫也白花,但李春孟沒有死心。2012年,他進城生活,接觸了大田一些奇石愛好者,對奇石的興趣愈加高漲。經營花圃的同時,他開了一家奇石館,請妻子張蘭香專門來看館。這個館也成了大田奇石愛好者聚會、交流的場所。通過不斷摸索,他對奇石有了更深入地瞭解,也撿拾到了不少精品。小溪小河邊、深山老林裡,到處都能看到李春孟覓石的身影,精美的奇石從大自然裡走來,在他的奇石館裡“安營紮寨”。

對於每一塊石頭,李春孟都視如珍寶,悉心呵護。清洗、消毒、抹油,還專門為它們“量身定做”了精緻的實木底座。為每方奇石取個貼切的名字是他最用心的事,一個好的名字涵蓋了文字、藝術、歷史、天文等知識。查閱資料,冥思苦想,有時為了取好一個名字,他幾夜不能寐。“撿了八年的石頭,才找到玩石的靈魂,才知道奇石的博大精深。”他笑呵呵地說。

為了提高觀賞石的鑑賞水平,他先後到北京、廣州等地4次參加全國觀賞石鑑評及評估培訓班,取得國家一級觀賞石鑑評師證書、國家中級觀賞石價格評估師證書;五年中,到全國16個省份學習交流賞石信息、賞石心得;先後在上海、南昌、廈門等地參加奇石展品30多場次,獲金銀獎20多項;在《賞石大觀》《中華奇石》等雜誌發表賞石文章10多篇……

愛石:以石為友

李春孟今年41歲,種過田,做過鞋,養過花,目前在大田境內建有4個苗木基地,種有羅漢松200萬株,紫薇10萬株,紅葉石楠10萬株。玩石頭之初,他被父親反對過,別人也勸他不要“玩物喪志”。

“‘回頭問雙石,能伴老夫否。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這是白居易晚年辭官,閒居洛陽,與石為友,所作的《詠雙石》。只有明白其中道理的人,才會體會到其中的樂趣。”李春孟說,這些石頭承載他的內心世界,寄予他的情感,甚至是詮釋他的所思所想。“石頭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但它可能藏匿於某一角落,這需要我們去挖掘它,去發現它的美。”正是那一份對大自然的敬畏和虔誠,為他的藏石路平添了無數的歡樂。

在李春孟的藏石中,有一方奇石叫“北京猿人”,是奇石館的鎮館之寶。結緣這方石頭還有一段佳話:一包“中華”換來大寶貝。2013年春,他一大早順著文江河一路向下遊尋找石頭,直到傍晚時還是兩手空空,心裡感到萬分不捨。無意間,看見河中間的灘塗上有一方帶顏色的石頭,在夕陽餘暉照射下閃閃發光,但河水太深,只能感嘆無緣。

正打算回家時,剛好一艘撈沙船經過,他請船主帶自己到江中間撿石頭。撿到後,高興得趕緊跑去買了包中華煙送給船主。回家後,他又迫不及待地將石頭洗淨擦乾,細細品味。像什麼?一隻稜角分明,五官清晰可辨,栩栩如生的猴子形象凸現了出來。

五年來,這方“北京猿人”在上海、廈門、三明等地參加展覽,獲得點贊無數,好多人希望花高價收藏。順昌縣博物館也想收藏這方奇石,作為打造“大聖文化”的名片石,但李春孟捨不得出手。“除了愛家人,我就愛它了,是最愛,沒有之一。如若賣它,我寧願賣房子。”

“黃金有價石無價。”李春孟說,“藏石不是升值而收藏,藏石要為之‘愛石積德,以石立志’。”

覓石過程中,有太多的巧遇讓李春孟欣喜萬分,也遇上過不少險遇亦讓他心悸不已。一次,他去梅山一處河灘上撿石頭,看到河灘水流乾枯,他直接將皮卡車停在河灘上,然後順著河床往上游走。大約一個鐘頭時間,一個當地村民一邊跑過來一邊大聲叫喊,告知他車子被湍急的河水淹了半個輪子了。原來,上游的水電站突然放水了,因為埋頭搜尋,他全然沒有發現,這才驚出一身冷汗。

覓石遇險,人掉進水裡、車子半路拋錨等等都是常有的事,但這絲毫沒有打消他對石頭的痴迷,反倒讓他對石頭的愛戀愈發不可收拾。也正因為如此痴情,他在大田藏石圈中聲名鵲起。

賞石:為石正名

大田地處閩江、晉江、九龍江的源頭,河彎流長,落差大,蘊含著10多種觀賞石,石種豐富。李春孟介紹,其中一種觀賞石顏色對比度強烈,以黃黑為主,視覺衝擊力強,但是沒有自己的品種名字,去外地參賽報石種只能依附別的石種,稱之為“虎皮蠟”。

李春孟認為,這樣的提法是不正確的,或不全面的。“虎皮蠟”顧名思義是指表面黃黑相間像老虎皮的石種,但大田這種石頭除了黃黑相間外,還有綠、白等多種顏色,質地溫潤、形態奇異、紋理傳神、韻味如鮮,給人以華麗貴氣的感覺。

2013年,大田縣賞石協會成立,李春孟當選為會長,併成為中國觀賞石協會會員,他感覺到自己的肩上擔當著責任。“讓本土的石頭有自己的名字這是最重要的事”,他和藏友們查閱了許多材料,並對本省各類石種進行了對比,認為這類石頭難得之處就是它斑斕的色彩,於是將其命名“大田彩蠟石”。2015年,原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觀賞石協會會長壽嘉華看了大田彩蠟後說,這樣色澤豐富的蠟石,全國範圍內都沒看過。

“現在,許多人認識了大田的彩蠟石,發現它的美,我們感覺到這樣的事太有意義。”李春孟說,眼下,他正在著手打造“麻洋灣”石文化產業園,主要推廣觀賞石文化,舉辦觀賞石展覽,發展石文化產業。該項目位於建設鎮建民村,以土地流轉的形式復墾拋荒地300畝,種植觀賞性植物,建設綜合性展館及石文化主題公園。項目總投資9000萬元,分三期建設,建成後每年可舉辦觀賞石展覽12場次,設立常年展廳1500平方米,年生產觀賞石產品1萬件,年總產值可達3000萬元,可提供就業崗位100多個。

李春孟說,他幹過許多事,失敗過,也成功過,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心中揣著夢想。他希望能遇上同樣懷揣夢想的有識之士與他共創事業,“麻洋灣”石文化產業園建成之時,才是他揚眉吐氣之日。

他有一塊從別處淘來的水衝石,石頭的一面有塊墨印,形狀酷似一頭驢,最為奇特的是驢背上還有一對翅膀。李春孟將其取名為“驢之理想”,認為這塊石頭與自己有緣,讓其自信。在《李春孟藏石專輯》中,他為“驢之理想”的題詞為:驢之理想,那就是有朝一日,裝上翅膀飛上藍天……放眼天下,志在千里。

是的,李春孟相信,偉大的事業永遠在心中,永遠在腳下。

相關推薦

推薦中...